2024届高三语文新高考一轮复习刷题卷答案解析

合集下载

高考语文一轮专项复习练习卷-高考真题精选(2022-2024)-表达效果(含解析)

高考语文一轮专项复习练习卷-高考真题精选(2022-2024)-表达效果(含解析)

表达效果(2024·新高考Ⅱ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看云似乎是很多北京人的日常,自到了北京,我也入乡随了俗,经常看起云来。

那天是周六,我和几个朋友在一家书店闲聊,因为一直留意着窗外的云,聊天时我有些心不在焉。

书店是整幅的玻璃幕墙,大大小小的云在窗框里,如画一般,还带有特别随意任性的毛边儿。

带着流苏一样的大毛边儿的大块云和带着细丝一样的小毛边儿的小块云都主打一个飘逸轻盈。

哪怕再高妙的丹青手,也画不出来那个劲儿,实在是美翻了。

云这么好看,却也不妨碍它下雨。

那天,我们在宋庄的街道上闲逛,走着走着雨就来了。

雨来了,云还在,太阳也还在。

这就是名副其实的太阳雨了吧?淋着这雨,我们都没有打伞。

打伞会觉得辜负了这云的,也会辜负这雨,不是吗?19.文章结尾处的“不是吗?”是个问句,却并不表疑问,它起到了什么作用?【答案】19.本句是无疑而问的反问句,故意设问是为了引起读者思考,增强情感力度,强调作者和朋友们不打伞在雨中淋着而行的惬意美好,表达对北京的云和太阳雨的喜爱和享受。

【解析】19.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赏析标点符号用法,赏析句子表达效果的能力。

问句可以分为疑问句、设问句、反问句。

其中是问句却不表示疑问的是反问句,“不是吗”属于反问句,无疑而问,用问句是为了加强语气和语势,使表达意思更肯定,引导读者思考和想象。

“不是吗”是对上文作者与朋友在街道上闲逛,恰好遇上了太阳雨,便淋雨而行这一行为的肯定和强调,表达作者对太阳雨的喜爱,对淋雨而行的喜欢和享受。

(2023·新高考Ⅰ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天是越来越冷了,祥子似乎没觉到。

心中有了一定的主意,眼前便增多了光明;在光明中不会觉得寒冷。

地上初见冰凌,连便道上的土都凝固起来,处处..显出干燥,结实,黑土的颜色已微微..发些黄,像已把潮气散尽。

特别是在一清早,被大车轧起的土棱上镶着几条霜边,小风尖溜溜的把早霞吹散,露出极高极蓝极爽快的天;祥子愿意早早..的拉车跑一趟,凉风飕进他的袖口,使他全身像洗冷水澡似的一哆嗦,一痛快。

2024届高三语文新高考一轮复习刷题卷(三)·答案解析

2024届高三语文新高考一轮复习刷题卷(三)·答案解析

2024届高三语文新高考一轮复习刷题卷(三)答案·解析--答案速查--1—3 CDA 6—7 CA 10 EHI 11—12 BC 15 A--详细解析--一、现代文阅读(一)现代文阅读Ⅰ1.C【关键能力】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本信息的能力。

【题目详解】C.“其教化效果更好”错。

原文为“‘言志’散文的‘寓教于乐’,自然在某种程度上包含着‘载道’的功能,但与‘载道’散文比较起来,更侧重于发挥‘休闲’的功能”,“载道”散文与“言志”散文,各具特色,在教化效果上无高下之分。

故选C。

2.D【关键能力】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题目详解】A.“注重从‘养气’入手来提升文章的‘情趣’”错误。

原文“另一方面又喜欢寄情于山水民间,讲究闲情逸致,注重文章的情趣”,可见是通过“寄情于山水民间,讲究闲情逸致”来提升文章的“情趣”。

B.“‘人格’的高低决定着‘文格’的优劣”错误。

原文“高的‘人格’需要高的‘文格’来显现”,并不是说“人格”的高低决定“文格”的高低,“人格”的高低决定的是散文的好坏。

C.“不是事实的真实”错,原文是“不必是事实的真实”。

故选D。

3.A【关键能力】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

【题目详解】材料二的观点是“散文是人与文的合一”。

A.意思是“孔融风韵气度高雅超俗,有过人之处,然而不善立论,词采胜过说理”。

并不是“人与文的合一”。

故选A。

4.①吸纳中国散文传统“天人合一”的“原型”精神,即“自由无待,随物赋形”“崇尚自然,物我合一”“诗性智慧”和“造气”“造势”之内功。

②既注重散文“载道”的教化功能,也强调文人“言志”的情趣,弘扬散文的“休闲”功能。

③以“人—文”为核心,坚守“人文一体”,追求散文的个性、自由、直实、诗意等。

【关键能力】本题考查学生对文中信息进行分析、运用的能力。

【题目详解】结合材料一第一段“中国从先秦开始,就有一个‘文’的传统,也存在着一种独一无二的、往往被学界忽视的散文‘原型’——文化的‘天人合一’”“主要体现在几个层面:其一,自由无待,随物赋形……其二,崇尚自然,物我合一……其三,诗性智慧……其四,是‘造气’‘造势’之内功”可知可以吸纳中国散文传统“天人合一”的“原型”精神,即“自由无待,随物赋形”“崇尚自然,物我合一”“诗性智慧”和“造气”“造势”之内功。

2024 届高三语文新高考一轮复习刷题卷(六)(含答案解析)

2024 届高三语文新高考一轮复习刷题卷(六)(含答案解析)

2024届高三语文新高考一轮复习刷题卷(六)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奥尔巴赫的巨著《摹仿论》谈到荷马史诗与《旧约》故事在文体上的差异。

他说荷马的叙述完整而周到,各种事件都发生在前景,连接紧密,表述从容,什么都不隐瞒;《旧约》故事则朝着一个目标发展,只突出对人物行动有用的部分,其余则任其模糊不清。

这跟两者所描写的人物的身份有关:荷马写的是上层社会的生活,《旧约》的对象则不分阶级。

这不正是《红楼梦》与《水浒传》在写法上的区别吗?《红楼梦》像荷马史诗,事无巨细,皆刻画无遗,工笔细描,笔笔都勾连开去;《水浒传》像《旧约》故事,删繁就简,一气呵成,朝一个目标进发,只突出聚光灯下的行动,其余都模糊成背景。

这是因为两者所反映的社会生活形态有显著不同。

大观园是岁月静好,现世安稳,作者乃耽于文字的声色,讲究细节的丰缛与感官的华美;而梁山泊则险象环生,杀机四伏,说话人线条比较粗放,常有“说时迟,那时快”的强烈动感。

举两个例子说明。

《水浒传》写端王赵佶赴驸马王诜的府上宴饮,《红楼梦》写贾宝玉到冯紫英家中饮宴,都涉及皇亲国戚,都是宴饮时上洗手间,也都有赠人礼物的事,正好可以对参。

《红楼梦》里,宝玉出席解手,蒋玉菡随了出来。

宝玉见蒋玉菡妩媚温柔,心中十分留恋,问他戏班中有一个叫琪官的在哪,可惜无缘得见。

蒋玉菡笑道,就是我的小名儿。

宝玉连称幸会——将一个玉玦扇坠解下来,递与琪官……琪官接了,笑道:“……我这里得了一件奇物,今日早起方系上,还是簇新的,聊可表我一点亲热之意。

”说毕撩衣,将系小衣儿一条大红汗巾子解了下来,递与宝玉,道:“这汗巾子是茜香国女国王所贡之物,夏天系着,肌肤生香,不生汗渍。

昨日北静王给我的,今日才上身。

若是别人,我断不肯相赠。

二爷请把自己系的解下来,给我系着。

”宝玉听说,喜不自禁,连忙接了,将自己一条松花汗巾解了下来,递与琪官。

《红楼梦》里的礼物,从来就没有简简单单送出去和收进来的,比如这两条汗巾。

2024届高三语文高考一轮复习刷题卷(一)附答案

2024届高三语文高考一轮复习刷题卷(一)附答案

2024届高三语文高考一轮复习刷题卷(一)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7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一切事物都有几种看法。

你说一件事物是美的或是丑的,这也只是一种看法。

换一个看法,你说它是真的或是假的;再换一种看法,你说它是善的或是恶的。

同是一件事物,看法有多种,所看出来的现象也就有多种。

比如园里那一棵古松,假如你是一位木商,我是一位植物学家,另外一位朋友是画家,三人同时来看这棵古松。

我们三人可以说同时都“知觉”到这一棵树,可是三人所“知觉”到的却是三种不同的东西。

你脱离不了你的木商的心习,你所知觉到的只是一棵做某事用值几多钱的木料。

我也脱离不了我的植物学家的心习,我所知觉到的只是一棵叶为针状、果为球状、四季常青的显花植物。

我们的朋友画家什么事都不管,只管审美,他所知觉到的只是一棵苍翠劲拔的古树。

我们三人的反应态度也不一致。

你心里盘算它是宜于架屋或是制器;我把它归到某类某科里去,注意它和其他松树的异点;我们的朋友却不这样东想西想,他只在聚精会神地观赏它的苍翠的颜色,它的盘屈如龙蛇的线纹以及它的昂然高举、不受屈挠的气概。

从此可知这棵古松并不是一件固定的东西,它的形象随观者的性格和情趣而变化。

各人所见到的古松的形象都是各人自己性格和情趣的返照。

古松的形象一半是天生的,一半也是人为的。

极平常的知觉都带有几分创造性;极客观的东西之中都有几分主观的成分。

这棵古松对于我们的画画的朋友是美的,因为他去看它时就抱了美感的态度。

你和我如果也想见到它的美,你须得把你那种木商的实用的态度丢开,我须得把植物学家的科学的态度丢开,专持美感的态度去看它。

这三种态度有什么分别呢?先说实用的态度。

做人的第一件大事就是维持生活。

既要生活,就要讲究如何利用环境。

“环境”包含我自己以外的一切人和物在内,这些人和物有些对于我的生活有益,有些对于我的生活有害,有些对于我不关痛痒。

我对于他们于是有爱恶的情感,有趋就或逃避的意志和活动。

全国新高考2024届高三一轮复习刷题卷语文试题及答案

全国新高考2024届高三一轮复习刷题卷语文试题及答案

全国新高考2024届高三一轮复习刷题卷语文试题及答案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从春秋末期到战国时代,孔子仅仅是一个夫子。

夫子是什么呢?一个老师。

当时他的影响不是很大。

到了汉代,“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地位提高了;从汉到唐略有提高,唐代给孔子封了个“文宣王”;到了宋代,在文宣王前面加了“至圣”二字;到了元朝,地位有所下降;到了明朝,叫“至圣先师”;到了清朝,把历代称赞孔子的最好称呼全集中起来了:“大成至圣文宣先师孔子”。

可是好景不长,五四运动打倒孔家店,又到谷底了。

而今天,是个直线上升的状态,孔子的学说在今天受到很多人的尊重和推崇。

今天为什么这么多人学国学、学孔子、学《论语》?其实主要原因是目前处于社会转型时期,主流价值观不是很明显,甚至变化幅度非常之大,所以人们自然而然地转向我们古老的智慧,去寻求一种能够持久地指导我们心灵和行为规范的东西,孔子可以说是中国人的行为举止、价值体系的总设计师。

今天的祭孔和过去的祭孔不同,往昔祭孔是希望孔子的光环能造就一个礼乐并举的盛世,而今天的祭孔是要弘扬儒学中理想的道德观、秩序化的社会和谐观,以及礼与仁相为表里的教育观。

今天我们不会将孔子重新罩上神的外衣,对孔子最准确的评价是:他是一位伟大的往哲。

现在国学虽然比较热,但是公众对它的接受程度还是比较低,它是一个小众化的东西。

我们要把国学更好地继承下去,让它变成一个大众化的东西,而不仅仅是局限于文化人之间的讨论。

中国过去的封建社会,科举考试是动员了全国所有的知识分子专注地研究这一门学问,从幼儿就开始,到最后功成名就。

这样的时代和条件已不复存在了,所以我们对儒学的教育方法,如果采取过去那种方式,我认为是愚不可及的。

除去功利心,反而可以真正返本归元地继承我们祖先的文化精髓。

时代在前进,文化在发展。

我们面临的是一个大的转型时代,这个转型不仅包括社会制度,也包含科技的研究。

2024届高三语文新高考一轮复习刷题卷(十)附答案

2024届高三语文新高考一轮复习刷题卷(十)附答案

2024届高三语文新高考一轮复习刷题卷(十)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7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①俗的概念不断地由底层大众重新诠释,一个重要的内容即是抗拒雅的压抑。

“俗”意味着日常人间与烟火气息,意味着渺小而质朴的劳作、欢乐与苦难,意味着田野、厂房、穷乡僻壤或者边陲之地,这一切时刻提供“雅”中未曾有过的文化经验。

这些文化经验天真未凿,饱满而粗糙,单纯而简陋。

由于格格不入,“雅”代表的正统体系往往无视这些文化经验,或者冷漠地拒绝乃至严厉地驱逐它们。

“雅”的文学或者艺术程式成为一种无形的栅栏,这些文化经验及其背后的社会阶层无法完整地露面,甚至仿佛不存在。

因此,“俗”的反抗时常表现为无所顾忌的率直。

“雅”的陈陈相因时常形成僵硬的躯壳与自以为是的雕琢,形成纷繁、堆砌而纤弱的形式风格,这时,“俗”的率直是一种解毒剂。

“我手写吾口,古岂能拘牵?”“俗”不再尊重“雅”维持的各种森严规范;这时,“俗”以开放的姿态重新接纳外部世界生机蓬勃的文化经验,并且与各种“为人生”的文学主张相互阐发。

②文化史上“俗”的反抗屡屡发生,现在的文学或者艺术形式保留了种种遗迹。

谚语、笑话、相声、快板书等相对短小的形式迄今仍然流传于底层大众中,充当简单的娱乐或者宣传。

另一些通俗文化成功地占领了中心位置,获得“雅”的收编和改造,甚至以经典的面目存留于世。

尽管如此,词、曲、章回小说等文体始终贮存了“俗”的记忆,这种意义上的“化俗为雅”是文人雅士心悦诚服的表现。

文学或者艺术形式的遗迹证明,“俗”始终是历史之中主动的积极能量。

③相对于“雅”的庄重与严肃,底层大众所热衷的“俗”往往隐含某种狂欢性质。

由于巴赫金的阐述,“狂欢节”概念业已成为理论史的一个著名范畴。

显然,巴赫金心目中的狂欢节是一种全民庆典,抹掉了游戏与生活的界限。

狂欢节没有舞台,“狂欢节不是艺术的戏剧演出形式,而似乎是生活本身现实的(但也是暂时的)形式,人们不只是表演这种形式,而是几乎实际上(在狂欢节期间)就那样生活”。

2024届新高考高三一轮复习语文试题卷含答案解析

2024届新高考高三一轮复习语文试题卷含答案解析

2024届新高考高三一轮复习语文试题卷含答案解析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元宇宙的概念源于国外的科幻小说和科幻电影,其思想源头最早可追溯到1981年科幻小说作家弗诺·文奇教授的代表作《真名实姓》,小说中黑客们可通过脑机接口将其意识映射进虚拟网络世界。

1992年,尼尔·斯蒂芬森在小说《雪崩》中创造了一种和物理社会紧密联系的三维数字空间——Metaverse,现实世界中地理位置彼此隔绝的人们可以通过各自的“化身”(Avatar)进行交流娱乐,元宇宙“Metaverse”和数字化身“Avatar”的概念就此诞生。

21世纪以来,科幻电影中不断出现的机器人、梦境交互、VR游戏等场景丰富着人们对元宇宙的认知和想象。

直到2021年,随着元宇宙第一股Roblox上市,字节跳动、脸书、百度等科技巨头纷纷发布元宇宙战略,彻底引燃元宇宙热度,2021年也被称为元宇宙元年。

目前来看,元宇宙作为综合大数据、数字孪生、区块链、人工智能、通信、交互等一系列DICT技术的集大成者,将同时影响作用于科技、经济、社会等多个纬度,因此不同领域对于元宇宙的认知及观点也各有侧重。

目前业内针对元宇宙尚未形成公认定义,但对于元宇宙关键特征的认知基本形成共识。

形成以下六大核心特征。

全方位的沉浸体验:沉浸体验是衡量下一代人机交互性能的重要指标,元宇宙的沉浸感,不仅是传统3D图像空间或故事世界的沉浸感,更多的是社交沉浸感以及基于此而激发互动和创造内容的沉浸感。

数字孪生与数字原生:元宇宙可以映射物理世界、可以基于物理世界混合改造,即通过数字孪生,综合运用感知、计算、建模等信息技术,感知物理空间全要素数据,完成多穴度高精度3D建模及驱动渲染,实现物理空间与虚拟空间的虚实交互,塑造描述、诊断、预测、决策智能认知全过程,构建元宇宙虚拟世界。

元宇宙也可以塑造一个独立于物理世界的数字空间,即数字原生,用于在数字空间中探索特有的生活方式和社交体验。

2024届高三语文新高考一轮复习刷题卷(五)附答案

2024届高三语文新高考一轮复习刷题卷(五)附答案

2024届高三语文新高考一轮复习刷题卷(五)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人类创造的文化,包括科技文化和人文文化两大部类,它们分别发展着工具理性和价值理性。

科学技术作为最富革命性格的生产力,改造着世界,创造着巨大的物质财富,为人类提供日益增多的方便与享受,使人类自觉不自觉地产生了一种对科学技术的盲目崇拜。

19世纪以降,尤其是20世纪,相当多的人把科学技术视作全知、全能、全在的救世主,以为所有难题,包括精神、价值、自由都可以经由科学技术获得完满解决。

但由于科学技术是从研究自然界(尤其是物理世界)中抽象出来的一种“物质化”方法,或“非人格化”方法,其应用显然不足以解决人的精神领域的各种问题。

用池田大作的语言来说,“科学之眼”自有其限定性,因为“科学的思维法产生了轻视生命的倾向,容易忽视活生生的人的真实风貌”,因而有赖人文的思想及方法的补充与矫正。

这首先表现在,对人类的生命意义而言,科学技术的健康走向,有赖人文精神指引。

诚然,科技是“价值中立”的,但是作为社会人的科学家却不应是价值中立的。

二战期间,爱因斯坦与“原子弹之父”奥本海默联袂反对使用原子弹,便是从人类良知和社会责任感出发的。

科技需要人文文化弥补的又一理由是:科学技术可以提供日益强大、有效的工具理性,却不能满足人类对于政治理念、伦理规范和终极关怀等层面的需求,总之,无法提供人类区别于禽兽的“价值理性”。

而现代人类所面临的诸多困扰,往往发生在“价值理性”管辖的领地,发生在“意义危机”频频袭来之际。

中国古代优秀的人文传统,尤其是在道德层面,有若干超越性的意义,可以成为文明人类公认的生活准则。

诸如不忍之心、羞恶之心、恻隐之心、仁爱之心,都是贯通古今、中外认可的。

“人无信不立”,何尝不是成熟的现代市场交易所应遵循的经济伦理?“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也是现代社会人际关系须臾不可脱离的黄金法则。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24届高三语文新高考一轮复习刷题卷答案·解析--答案速查--1—3 CCA 6—7 CD 10 CHM 11—12 CB 15 B--详细解析--一、现代文阅读(一)现代文阅读Ⅰ1.C【关键能力】本题考查学生提取和概括文本信息的能力。

【题目详解】C.“但这促使大众传媒加速崛起”强加因果关系。

原文为“每一代大众传媒的崛起无不伴随或强或弱的非议”,是“伴随”非议,没有因果关系。

故选C。

2.C【关键能力】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运用文中信息的能力。

【题目详解】C.假设推理不严密。

从材料一“另一些通俗文化成功地占领了中心位置,获得‘雅’的收编和改造”等内容看,应是通俗文化先占领了中心位置,然后才获得“雅”的收编和改造。

故选C。

3.A【关键能力】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本观点并对材料与观点的关系做出合理推断的能力。

【题目详解】A.李贺这两句诗体现其想象奇特、刻意雕琢、追求险怪的诗歌语言风格。

而BCD三项中的诗句都运用了口语词,通俗浅近。

故选A。

4.示例一:都运用了引证法。

材料一第③段援引巴赫金有关“狂欢节”的论断,来论析“底层大众所热衷的‘俗’往往隐含某种狂欢性质”这一观点。

材料二第③段援引黄图珌的有关戏曲语言和词的语言相比较的论断,来论析“白描本色”的内涵,阐释“化俗为雅”的观点。

示例二:都运用了对比论证法。

材料一第③段将“狂欢节”内涵的“俗”与“雅”的庄重和严肃相比较,突出“俗”对“雅”的反抗和突破。

材料二第③段将戏曲语言和词的语言相比较,阐明曲与词、戏曲文学与文人文学都需要语言的“雅”,指出戏曲文学的“雅”形成的前提条件,揭示了化俗为雅、雅俗相融的道理。

【关键能力】本题考查学生对论述类文本论证手法及其过程进行分析的能力。

【题目详解】都运用了引证法。

材料一第③段“相对于‘雅’的庄重与严肃,底层大众所热衷的‘俗’往往隐含某种狂欢性质。

由于巴赫金的阐述,‘狂欢节’概念业已成为理论史的一个著名范畴”“狂欢节不是艺术的戏剧演出形式,而似乎是生活本身现实的(但也是暂时的)形式,人们不只是表演这种形式,而是几乎实际上(在狂欢节期间)就那样生活”,援引巴赫金有关“狂欢节”的论断,来论析“底层大众所热衷的‘俗’往往隐含某种狂欢性质”这一观点;材料二第③段,“他说:‘宋尚以词,元尚以曲,春兰秋菊,各茂一时。

其有所不同者:曲贵乎口头言语,化俗为雅;词难于景外生情,出人意表。

’由此说明曲与词、戏曲文学与文人文学同样需要语言的‘雅’;所不同的是,戏曲文学的‘雅’是以运用民间口头言语并将其‘俗’加以改造为前提条件的”,援引黄图珌的有关戏曲语言和词的语言相比较的论断,来论析“白描本色”的内涵,阐释“化俗为雅”的观点。

都运用了对比论证法。

材料一第③段,“相对于‘雅’的庄重与严肃,底层大众所热衷的‘俗’往往隐含某种狂欢性质”“‘俗’的狂欢性质是抛开‘雅’的陈规陋习之际不无过激的反弹,种种精致微妙、典雅斯文、欲说还休、含蓄蕴藉都将在粗犷的哄然大笑之中解体”,将“狂欢节”内涵的“俗”与“雅”的庄重和严肃相比较,突出“俗”对“雅”的反抗和突破;材料二第③段,“曲与词、戏曲文学与文人文学同样需要语言的‘雅’;所不同的是,戏曲文学的‘雅’是以运用民间口头言语并将其‘俗’加以改造为前提条件的。

市民艺术所需要的‘俗’和书面文学所需要的‘雅’,便在这个‘化’的过程中得到了统一”,将戏曲语言和词的语言相比较,阐明曲与词、戏曲文学与文人文学都需要语言的“雅”,指出戏曲文学的“雅”形成的前提条件,揭示了化俗为雅、雅俗相融的道理。

5.①发挥“俗”的积极主动的能量,对“雅”进行收编、改造,化雅为俗,让中华传统优秀诗歌经典得以在新时代的青少年群体中广泛传播。

②发挥大众传媒之于“俗”的催化功能,使得“化雅为俗”后的文艺作品得以更为迅速和深远地传播。

③融合创新,将市民艺术所要的“俗”与书面文学、高雅国粹的“雅”相互融通、结合,在“化”中得以统一,焕发经典的生命力。

【关键能力】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提取并利用文本中的相关信息解决具体问题的能力。

【题目详解】考生解答此题,要从所给两则材料中筛选、提取有关“俗”“雅”的论说,抓住新闻中“将《琵琶行并序》改编成流行歌曲”并在“某视频弹幕网站”发布,以及“副歌部分还用了戏剧唱腔”等关键信息,从“俗”对“雅”的收编、改造,大众传媒之于“俗”的传播的促进功能,“俗”与“雅”的融合,国粹的移植等不同角度,加以评说。

言之成理即可。

结合“一些通俗文化成功地占领了中心位置,获得‘雅’的收编和改造”“‘俗’始终是历史之中主动的积极能量”可知,发挥“俗”的积极主动的能量,对“雅”进行收编、改造,化雅为俗,让中华传统优秀诗歌经典得以在新时代的青少年群体中广泛传播。

结合“大众传媒通常是‘俗’的催化剂”“如此肤浅的作品与如此发达的传播技术”可知,发挥大众传媒之于“俗”的催化功能,使得“化雅为俗”后的文艺作品得以更为迅速和深远地传播。

结合“将白居易《琵琶行并序》600多字的诗全编进去了,而且没有堆砌之感,旋律亲切,朗朗上口,副歌部分还用了戏剧唱腔”“市民艺术所需要的‘俗’和书面文学所需要的‘雅’,便在这个‘化’的过程中得到了统一”可知,融合创新,将市民艺术所要的“俗”与书面文学、高雅国粹的“雅”相互融通、结合,在“化”中得以统一,焕发经典的生命力。

(二)现代文阅读Ⅱ6.C【关键能力】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内容的分析鉴赏的能力。

【题目详解】C.“主要感慨的是文学前辈在农业研究上作出的贡献和留给我们的研究成果”错,作者是在翻阅林予先生各类收藏的书籍时,心情便十分复杂。

一方面睹物思人,收藏的书籍勾起了作者对先生的回忆,悲伤之情油然而生;另一方面作者以《垦殖学》为例,重点描述了林予先生对待工作认真严谨的细节,以此表达对前辈的崇敬之情,而这些书籍所承载的远不止知识,书籍是先生留给后人精神遗产的载体,因此作者在此刻收获得更多的是林予先生随着他的文字留下来的精神财富,而不是在农业专业领域作出的贡献。

故选C。

7.D【关键能力】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的能力。

【题目详解】D.“重点表达了作者对林予先生生命消逝、才华销蚀的惋惜”错,文章倒数第二段确有作者对岁月无情,以及林予先生才华销蚀的惋惜,但是从本段的落脚点“上天收不走人的精神成就”,以及结尾“灿烂地笑着”“您一定就会在另一个世界”“另一个世界也开花吗”可以看出:作者在悲伤之中仍保有抚慰心灵的温情,而标题中的“不垂泪”更是明确地表达出这一情感倾向。

故选D。

8.(1)“挂雪的树枝”更具形象性与感染力:文中“黑褐色的树木披着密密实实的白霜”和“霜雪如同雪亮的白牙,落雪的树灿烂地笑着”,将“挂雪的树枝”的姿态展现出来,更具感染力。

(2)用“挂雪的树枝”传达情感更加含蓄婉转:本无生命的“挂雪的树枝”展现出的“高傲”姿态,成为林予先生精神的象征,含蓄婉转地传达了作者对敬爱老师的思念与赞美。

(3)情感表达更为深沉与厚重:文末将失落而深沉的情感寄托于美好的意象之上以此感悟生命逝去的无奈,使得温情中隐藏的悲伤之情更加深沉与厚重。

【关键能力】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表达方式的赏析的能力。

【题目详解】(1)根据文中“黑褐色的树木披着密密实实的白霜”和“霜雪如同雪亮的白牙,落雪的树灿烂地笑着”,从颜色和形态上展现出“挂雪的树枝”的姿态,比喻和拟人手法的运用使得形象更加生动,强化了文章的感染力。

(2)根据文中“松花江还未完全封冻,黑褐色的树木披着密密实实的白霜,这高傲的延伸着的树挂使我们恍若走进一座充满哀悼气息的灵堂。

没有四壁的灵堂,灵魂可以直接面对苍天、树影、朔风,想必灵魂也是自由的吧”可知:本无生命的“挂雪的树枝”展现出的“高傲”姿态,是将“挂雪的树枝”“高傲”的姿态与“林予老师”建立起关联,进而明确标题“挂雪的树枝不垂泪”蕴含的深意,成为林予先生精神的象征,含蓄婉转地传达了作者对敬爱老师的思念与赞美。

(3)根据文末“我又一次想起了初冬松花江岸那些美丽的树挂。

如果是雨落在树上,树就会垂泪。

而如果是霜雪落在树上,树就仿佛拥有了无数颗雪亮的白牙。

能让人看见白牙,那树必定是灿烂地笑着。

如果善良的人果真去了另一个世界,林予老师,您一定就会在另一个世界。

现在又是哈尔滨开花的时令了,另一个世界也开花了吗”可知,此处将林予老师的离去让作者内心产生了巨大的哀伤、无奈和失落的深沉情感寄托于“雪”这一美好的意象之上,以此感悟生命逝去的无奈,使得温情中隐藏的悲伤之情更加深沉与厚重。

9.(1)原因是作者想记住林予老师“生命旺盛时期的自然神态”,记住一个人正常生活时的影子,留下“他就是平静故去的”记忆。

(2)作者之所以有这样的想法,是因为他对过往美好的眷念,想留下世界上最美好的东西。

这种情感与他想留下对“平房”“柳树”美好意境的期盼是一致的。

(3)留住“世界上最美好的记忆”是作者对人生、社会美好的期盼,也是对待生活的一种态度。

【关键能力】本题考查学生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的能力。

【题目详解】(1)根据“是记住一个人生命旺盛时期的自然神态呢,还是记住一个人垂死前的非人的表情?我选择了前者。

我更愿意记住一个人正常生活时的影子,那么在我的记忆中,他就是平静故去的”可知:作者想记住林予老师“生命旺盛时期的自然神态”,记住一个人正常生活时的影子,留下“他就是平静故去的”记忆。

(2)根据“林予老师的遗像悬挂在书柜上。

那正是我记忆当中的他,和善亲切、淡泊宁静。

书页里透出一股植物生长的气息,可以想见林予老师对待工作有多认真和严肃”“那时我有个天真的想法,平房永远是平房,而柳树年年长高,最终柳树会覆盖了那有着猩红色屋顶的平房,繁茂枝叶的加冕会使平房更加充满童话色彩。

然而童话终归是童话,那两座平房忽然在一日间被拆得成为一片废墟,几辆卡车将碎砖裂瓦、废土朽木清理干净后,那里就可怕地成为另一座大厦的基地。

那有着古朴情调的平房消失了,还有那一排我企望形成一片浓郁绿云的柳树也消失了”可知:作者之所以有这样的想法,是因为他对过往美好的眷念,想留下世界上最美好的东西。

这种情感与她想留下对“平房”“柳树”美好意境的期盼是一致的。

(3)根据“这样质朴亲切的叙述风格和文中所提到的那些已故的文学大师,不知怎的忽然让我想起已故的林予老师以及珍藏于我手中的他生前的几册藏书”“如果上天因为给予了人的生命而要收回人的生命的话,那么上天收回的只是人的凡身躯壳,上天收不走人的精神成就”“从图书馆出来,听着建筑工地单调的打夯声,我又一次想起了初冬松花江岸那些美丽的树挂。

如果是雨落在树上,树就会垂泪。

而如果是霜雪落在树上,树就仿佛拥有了无数颗雪亮的白牙。

能让人看见白牙,那树必定是灿烂地笑着。

如果善良的人果真去了另一个世界,林予老师,您一定就会在另一个世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