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年松花江水污染事件分析[精选]
松花江重大污染事件

请阅读下面资料后回答问题。 资料1:松花江的苯类污染物, 总量在100 t左右。苯类污染物是 高毒性的化学物质,对人体具有 致癌作用。有害物质硝基苯不易 被微生物分解,且水溶性低,容 易在松花江底泥土沉淀积聚,并 顺水流入其他江河。
资料2:中国松花江受严重化 学污染的事故,上升为国际事件。 松花江吉林段流出的污水团经过 哈尔滨市700公里后,将汇入位于 中俄边界的黑龙江,黑龙江是俄 罗斯哈巴罗夫斯克区150万居民的 主要饮用水源。
(1)硝基苯污染松花江后会对松花 江里的生物带来怎样的影响?
答:有害物硝基苯进入松花江 后,会进入水中的生物体内,并在 鱼类等水生生物体内积聚,严重危 害水生生物的生存。而且由于硝基 苯不易分解,水溶性低,容易在松 花江底泥土沉淀积聚,长期残留于 江水,所以对水中生物的危害是长 期的。
答:被污染的松花江水可以 流到附近国家,进而给生活在 那里的人们带来灾害,所以上 升为国际事件。
Hale Waihona Puke (4)谈谈这次松花江污染事件 给你的启示。 答:由于生物圈是一个统一的 整体,人们在一个地方制造的生态 环境问题往往会给其他地区带来不 同程度的灾难,人类应意识到自身 活动对生物圈的巨大影响,努力保 护生物圈,保护所有生物共有的家 园。
(2)硝基苯污染江河后对人们的生 活造成了什么影响?
答:有害物硝基苯对人类的生 活造成了严重的危害。人们食用含 有硝基苯的水或吃被污染的鱼后会 损害身体健康。专家指出居民至少 半年内不能食用江鱼,今后的江水 在作为饮用水源之前也要严格检测。
松花江水污染事件及其处理

案例与思考松花江水污染事件及其处理2005年11月13日,吉林省吉林市的石化公司双苯厂胺苯车间发生爆炸,成百吨苯流入松花江,直接导致下游大城市饮用水资源严重污染。
然而,在吉林石化公司爆炸事故发生十天后,当地政府才首次承认爆炸事故导致松花江发生重大水污染事件。
11月21日,哈尔滨市政府先后发出了两份停水公告,但停水原因却大相径庭。
首次公告称停水原因为管道维修,二次公告才称是因为松花江水可能受中国石油公司吉林石化公司(简称吉化)爆炸而污染。
市民陈宪超说,由于首次公告缺乏可信度,才造成了市民盲目抢购的现象。
很明显,谁也不会相信维修管道需要全城停水,而且维修前缺乏详细计划,维修时间又具有不确定性。
二次公告仍语焉不详,吉化爆炸可能造成松花江水污染,但污染到何程度,饮用后果如何,都没有明确告诉市民。
同时,哈尔滨市何时发现松花江水污染也未明确说明,现在是否有市民饮用了被污染的水呢?在80公里长的污染带不断奔流的背后,我们看到的是极其缓慢、严重滞后的信息反应系统。
因此,我们也看到哈尔滨市在突发公共事件面前的措手不及。
同时,在吉化爆炸事故发生后,国家环保部门和地方环保部门也未能做出及时反应,致使水污染范围不断扩大,后果日益严重。
在松花江大面积污染后,党中央、国务院对此高度重视和关心,及时派出工作组、专家组赶到黑龙江,对处置松花江污染事件给予指导和支持。
黑龙江省政府及时制订了“三步走”的措施以确保哈尔滨的市民用水安全:第一步是停水并且保证在停水期间居民有水喝;第二步是解决恢复供水的问题;第三步是解决长期的综合治理污染的问题。
黑龙江省及哈尔滨市主要领导分兵把口,深入实地解决问题。
省、市政府对松花江水质进行不间断监测,全面调动人力、物力、财力扩大哈尔滨市饮用水供应,加强市场监管以平抑物价,确保全市生产生活正常运行和社会稳定,如在每个市区设置3至5个供水点、平抑市场水价、拨款用于救助社会弱势群体、及时查处哄抬物价和制售假冒伪劣商品的不法行为。
从2005年松花江水污染事件看水环境现状及问题-文档资料

2021/4/25
3
1.1 松花江概况
▪
松花江流经吉林省
吉林市(古称吉林乌
拉),松花江女真语
“松啊察里乌拉”,汉
译“天河”。全长1900
公里,流域面积54.56万
平方公里,超过珠江流
域面积,占东北三省总
面积69.32%。径流总量
759亿立方米,超过了黄
河的径流总量。
2021/4/25
4
1.2 污染原因
2021/4/25
23
2.1.5 綦河水污染事件
▪ 2005年1月3日起重庆桥河片区近3万居 民连续两天因取水点被污染导致水厂停止供 水而无自来水喝。经卫生和环保部门勘测, 河水是被綦河上游重庆华强化肥有限公司排 除的废水所污染。綦江县有关部门立即在綦 河水域的桥河段上游和下游开闸放水,加速 稀释受污染水体,并责成华强化肥有限公司 硫酸厂停止生产并整治。
尿素车间、三胺一、二车间的环保设备未正
常运转,导致高浓度氨氮废水(氨氮含量在
1000mg/L以上)排入沱江。因此,该公司排
放水氨氮指标严重超过强制性国家环境保护
标准,造成沱江干流特大水污染事故的发生。
2021/4/25
20
2.1.3 濮阳水污染事件
▪ 自2004年10月以来,河南省濮阳市 黄河取水口发生持续4个多月的水污染 事件,城区40多万居民的饮水安全受 到威胁,濮阳市被迫启用备用地下水 源。据了解,自1997年以来,濮阳市 黄河取水口已连续多年遭受污染,城 市饮用水源每年约有4-5个月受污染影 响。
境污染事件的发生。
2021/4/25
14
: 后果 按照事故调查“四不放过”的原则,国
务院同意给予中石油集团公司副总经理、党组成
松花江水污染事件解读

信息公开
总结:突发事件及危机信息发布是一
项政治性、政策性、原则性非常强的工 作,各级政府、各有关部门必须认真对 待,积极稳妥处置各种突发事件。
掌握危机传播沟通的四个“度”:
态度 速度 尺度 梯度
四个“不如”
别人来说不如自己来说 大家来说不如专人来说 外行来说不如内行来说 被动去说不如主动去说
吉化:当天已得知水体污染,18日才上报, 22日否认 吉林:第二天停水,公开宣称没有水体污 染。副市长王某 哈尔滨:虚假信息的公告
谣言至此公开。水污染的信息发布以后, 哈尔滨市及沿江下游城市以开透明的方式 随时向民众水体监测情况和各部门协同配 合下的政府应对措施。 谣言和恐慌消除,群众的理解和配合程度 大大增强
第四:事件过后再发布
第五:发布中说过头话
2008年初发生的南方冰雪灾害,由于停电导致 京广线晚点和停运,广州火车站滞留旅客不断增 加,1月29日已有50万旅客滞留。 广东省政府做了大量工作 1月30日当晚铁道部 经连日抢修,从北京到 广州铁路运输已基本恢复,运输能力明显提高, 目前正全力加开客车,让旅客踏上回家旅程。
预防预警阶段
1.事故灾难最有效的应对是预防
海恩法则——“每一起严重事故的背后,必 然有29次轻微事故和300起未遂先兆以及 1000起事故隐患。”
生产工艺和设备陈旧,人员素质不高,管 理能力不强,安全生产程序执行不到位, 增加利润忽视公共利益
2.增强环境危机意识 危机管理最大的危机是没有危机(风险) 意识 危机管理的至高境界是没有危机的管理 应急管理的至高境界是无急可应的管理 现代应急管理的发展趋势:
2005年松花江污染事件

谢谢大家!
松花江重大水污染事件
事件起因
2005年11月13日13时45分,吉林石化公司双苯厂硝基苯精馏塔 发生爆炸,造成8人死亡,60人受伤,直接经济损失6908万元。18 时左右在中国石油吉林石化公司爆炸现场附近看到,爆炸区上空仍 有浓烟,附近居民仍在疏散,空气中弥漫着刺鼻的气味。
事件结果
爆炸发生后,因未能及时采取有效措施,防止泄漏 出来的部分物料和循环水及抢救事故现场消防水与残余 物料的混合物流入松花江。导致约100吨苯类物质(苯、 硝基苯等)流入松花江,造成了江水严重污染,沿岸数 百万居民的生活受到影响。2005年11月21日,哈尔滨市 政府向社会发布公告称全市停水4天。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致突变性
生殖毒性:影响精子生成,影响睾丸、附睾和输精管。
硝基苯毒性
硝基苯的主要毒作用: 形成高铁血红蛋白的作用:主要是硝基苯在体内生物转化所产生的中 间产物对氨基酚、间硝基酚等的作用。
溶血作用:发生机制与形成高铁血红蛋白的毒性有密切关系。硝基苯
进入人体后,经过转化产生的中间物质,可使维持细胞膜正常功能的还 原型谷胱甘肽减少,从而引起红细胞破裂,发生溶血。 肝脏损害:硝基苯可直接作用于肝细胞致肝实质病变。引起中毒性肝 病、肝脏脂肪变性。严重者可发生亚急性肝坏死。 急性中毒者还有肾脏损害的表现,此种损害也可继发于溶血。
应对措施
污染事件发生后,吉林省有关部门迅速封堵了事故污染物排放口;加
大丰满水电站的排放流量,尽快稀释污染物;实施生活饮用水源地保护应 急措施,组织环保、水利、化工专家参与污染防控;沿江设置多个监测点 位,增加监测频次,有关部门随时沟通监测信息,协调做好流域防控工作。 11月22日18时,吉林省境内第二松花江干流所有断面苯和硝基苯已全部达
松花江水污染事件课件

吉林省吉林市
污染物质及来源
污染物质
苯、苯胺、硝基苯等有毒化学物 质
来源
中国石油吉林石化公司双苯厂发 生爆炸事故,导致大量有毒化学 物质泄漏进入松花江
影响范围与程度
影响范 围
松花江下游多个城市及俄罗斯哈巴罗 夫斯克边疆区
影响程度
导致松花江水质严重恶化,对生态环 境和人类健康造成严重影响,引发国 际关注。
法律法规建设
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加大执法力度,严厉 打击违法排污行为。
效果评估及持续改进方向
治理效果评估
定期对治理效果进行评估,总结 经验教训,为持续改进提供依据。
01
科技创新
02 加强科技创新,研发高效、环保 的治理技术和设备,提高治理效率。
社会参与
鼓励社会参与,加强公众教育和 宣传,提高公众环保意识。 03
农业生产中大量使用化肥、农药等化学物质,通过地表径流和渗 漏进入水体,造成污染。
畜禽养殖污染
畜禽养殖废弃物未经处理直接排放,导致水体中氨氮、总磷等污染 物超标。
农业废弃物处理不当
农作物秸秆等废弃物在堆放和处置过程中,易产生渗滤液和有害气 体,对水体造成污染。
生活污水排放
城市生活污水
随着城市化进程加快,城市生活污水排放量不断增加,污水处理设施建设滞后, 导致污水直排现象严重。
通过宣传教育、科普活动等方式,提高公众对环境保护的 认识和参与度。
鼓励和支持公众、媒体等社会力量参与监督,对违法行为 进行举报和曝光,形成全社会共同参与的治理格局。
06
松花江水污染事件未来防范与应对策略建 议
完善跨界水污染防治机制,加强国际合作与交流
建立跨界水污染联合防治 机制
加强跨界水污染信息共享,定期召开联席会 议,共同研究解决跨界水污染问题。
2005年松花江水污染事件分析

2005年松花江水污染事件分析在2005年的夏天,中国黑龙江省的哈尔滨市发生了一起引起全国关注的松花江水污染事件,这场事件使得数百万人口的饮用水受到了威胁,引发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和讨论。
本文将对这场事件进行分析。
事件概述2005年11月13日,黑龙江省环境保护厅表示,哈尔滨市的松花江水质中超标污染物五氯酚,已经检出,引起了舆论的广泛关注。
事实上,早在上个月的10月底,哈尔滨的一些市民就已经感到饮用水味道奇怪,黑水河水厂进行污染调查时才发现水中存在超标污染物。
松花江被多个城市用作饮用水源,2005年污染物的检测超标比例最高的是哈尔滨市,其次是佳木斯市、绥化市等。
此次事件中,松花江水质污染的主要污染物为五氯酚和六氯苯,而五氯酚是一种有强烈毒性、会影响人体内分泌系统的物质。
由于此次事件的严重性和影响范围,黑龙江省政府随即启动了紧急反应机制,对污染事故进行调查和治理,并对涉事企业进行了严厉的处罚。
事件调查与原因分析经调查发现,此次事件的污染源头是一家名叫“香源集团”的造纸厂。
该厂位于哈尔滨市道里区、南岗区,是哈尔滨市污染主要企业之一。
通过对厂区进行调查,发现该厂的废水排放口直接排放至松花江中,致使大量的有毒污染物被直接排入河水中,最终导致松花江水质严重污染。
这件事故的发生并非偶然,它暴露了企业环保意识淡薄、监管不力、环保法制情况严峻的问题。
一些企业为了获取经济利益,违法排放废水,导致环境污染。
同时,相关部门对企业的监管不到位,环保法制建设与社会发展脱节也是导致此类事件发生的重要原因。
可以说,此事件不仅是单纯的环境问题,也是企业、政府、社会共同责任的问题。
事件影响与应对措施松花江水污染事件的发生,不仅严重危害了人们的健康和生命安全,也对相关企业和地方政府造成了不可估量的负面影响。
本次事件使得人们更加关注环保问题,企业也认识到了环保对企业和社会的重要性。
同时,本事件也加速了《环境保护法》等法律的完善和执行,强化了对环境污染的惩治和治理力度。
2005年松花江水污染对经济造成的影响

2005年松花江水污染对经济造成的影响
2005年松花江水污染对当时黑龙江省和周边地区的经济造成了严重影响。
据报道,1月22日发生的爆炸事故导致含有对人体有害的化学物质苯、甲苯和二甲苯的废水和废油倾入松花江。
当时,该事件造成了松花江沿岸多个城市和地区数百万居民不能正常用水,部分地区还出现了供水短缺的情况。
这场水污染事件对当时黑龙江省和周边地区的农业、工业等各个产业都造成了很大的影响。
尤其是在当时冬季北方气温极低的情况下,因为供水困难,许多企业的生产受到了严重影响。
此外,由于当时缺水严重,很多居民都不得不购买饮用水,这也导致了一些企业的生产成本上升。
总的来说,2005年松花江水污染事件对黑龙江省和周边地区当时的经济造成了相当严重的影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05年松花江水污染事件分析[精选] 2005年松花江水污染事件分析
经济7班佟士达 1121100211
摘要: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环境污染事件的发生率逐年升高,目前我国已经进入了环境污染事件的高发期。
据不完全统计,我国1998年至2006年共发生环境污染和破坏事件14742起,平均每年发生1600多起。
一些重大的环境事件如2005年松花江水污染事件、广东北江镉污染事件、2007年太湖蓝藻危机等,严重危害了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产生了深远的社会影响。
目前国内针对各种事件的统计分析内容多数集中在安全生产方面,对于事件的起因,造成事故的生产设备等方面的因素研究较多,而对于环境污染事件进行统计分析的研究并不多见。
本文将对2005年松花江水污染事件,根据其发生原因、行业等方面进行分析,总结其规律和特点,并将提出一些对策与建议。
关键词:环境污染;原因分析;意见总结
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环境污染事件的发生率逐年升高,目前我国已经进入了环境污染事件的高发期。
据不完全统计,我国1998年至2006年共发生环境污染和破坏事件14742起,平均每年发生1600多起。
一些重大的环境事件如2005年松花江水污染事件、广东北江镉污染事件、2007年太湖蓝藻危机等,严重危害了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产生了深远的社会影响。
目前国内针对各种事件的统计分析内容多数集中在安全生产方面,对于事件的起因,造成事故的生产设备等方面的因素研究较多,而对于环境污染事件进行统计分析的研究并不多见。
本文将对2005年松花江水污染事件,根据其发生原因、行业等方面进行分析,总结其规律和特点,并将提出一些对策与建议。
一、事故详情
2005年11月13日,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吉林石化分公司双苯厂硝基苯精馏塔发生爆炸,造成8人死亡,60人受伤,直接经济损失6908万元,爆炸发生后,约100吨苯类物质(苯、硝基苯等)流入松花江,造成了江水严重污染,沿岸数百万居民的生活受到影响。
2005年11月21日,哈尔滨市政府向社会发布公告称全市停水4天,“要对市政供水管网进行检修”。
此后市民怀疑停水与地震有关出现抢购。
同年11月22日,哈尔滨市政府连续发布2个公告,证实上游化工厂爆炸导致了松花江水污染,动员居民储水。
同年11月23日,国务院事故及事件调查组认定,中石油吉林石化分公司双苯厂"11.13"爆炸事故和松花江水污染事件是一起特大生产安全责任事故和特别重大水污染责任事件。
国家环保总局向媒体通报,受中国石油吉林石化公司双苯厂爆炸事故影响,松花江发生重大水污染事件。
俄罗斯对松花江水污染对中俄界河黑龙江(俄方称阿穆尔河)造成的影响表示关注。
中国向俄道歉,并提供援助以帮助其应对污染。
时任国家环保总局局长周生贤2006年1月7日要求,松花江流域水污染防治工作要规划到省、任务到省、目标到省、资金到省、责任到省,确保沿江群众吃上干净水。
2005年11月底,国家环保总局称,这次污染事故负主要责任的是吉化公司双苯厂。
国家环保总局局长解振华因这起事件提出辞职,2005年12月初,国务院同意他辞去局长职务,任命周生贤为局长。
吉化公司双苯厂厂长申东明、苯胺二车间主任王芳、吉林石化分公司党委书记、总经理于力,先后于2005年11月底~同年12月初被责令停职,接受事故调查。
对事故责任人员的处理:
给予12名事故责任人做出党纪、政纪处理。
其中:
1. 王x,吉化分公司双苯厂厂长助理、苯胺二车间主任,对事故的发生负有主要责任。
给予行政撤职、党内严重警告处分。
2. 申x,吉化分公司双苯厂厂长,对事故和水污染事件发生负有主要责任。
给予行政撤职、党内严重警告处分。
3. 于x,吉化分公司董事长、总经理、党委书记,吉林市委常委,对事故和事件的发生负有主要领导责任。
给予行政撤职、撤销党内职务处分,并按有关程序罢免其董事长职务。
4. 贺x,中石油股份公司质量安全环保部总经理,对事故和事件的发生负有重要领导责任。
给予行政记大过、党内警告处分。
5. 段x,中石油集团公司副总经理、党组成员,中石油股份公司高级副总裁,对事故和事件的发生负有领导责任。
给予行政记过处分。
6. 吴x,吉林市环保局局长,对事件负有领导责任。
给予行政警告处分。
,吉林省环保局局长、党组书记对事件负有重要领导责任。
给予行7. 王x 政记大过、党内警告处分
二、事故原因
1.爆炸事故的原因:
(1).爆炸事故的直接原因是:硝基苯精制岗位外操人员违反操作规程,在停止粗硝基苯进料后,未关闭预热器蒸气阀门,导致预热器内物料气化;恢复硝基苯精制单元生产时,再次违反操作规程,先打开了预热器蒸汽阀门加热,后启动粗硝基苯进料泵进料,引起进入预热器的物料突沸并发生剧烈振动,使预热器及管线的法兰松动、密封失效,空气吸入系统,由于摩擦、静电等原因,导致硝基苯精馏塔发生爆炸,并引发其它装置、设施连续爆炸。
(2).爆炸事故的主要原因是: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吉林石化分公司及双苯厂对安全生产管理重视不够、对存在的安全隐患整改不力,安全生产管理制度存在漏洞,劳动组织管理存在缺陷。
2.污染事件的原因
(1).污染事件的直接原因是:双苯厂没有事故状态下防止受污染的"清净下水"流入松花江的措施,爆炸事故发生后,未能及时采取有效措施,防止泄漏出来的部分物料和循环水及抢救事故现场消防水与残余物料的混合物流入松花江。
(2).污染事件的主要原因:
一是吉化分公司及双苯厂对可能发生的事故会引发松花江水污染问题没有进行深入研究,有关应急预案有重大缺失。
二是吉林市事故应急救援指挥部对水污染估计不足,重视不够,未提出防控措施和要求。
三是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和股份公司对环境保护工作重视不够,对吉化分公司环保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失察,对水污染估计不足,重视不够,未能及时督促采取措施。
四是吉林市环保局没有及时向事故应急救援指挥部建议采取措施。
五是吉林省环保局对水污染问题重视不够,没有按照有关规定全面、准确地报告水污染程度。
六是环保总局在事件初期对可能产生的严重后果估计不足,重视不够,没有及时提出妥善处置意见。
三、结论及建议
通过对这次事件的分析,结论及建议如下:
(1)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环境污染事件的发生频率也随之增加,而且污染事件的类型也呈现出多样化的态势。
在空间分布上,经济发达地区的污染事件出现次数较多,总体表现出了东部多西部少的情况。
建议各地区在经济发展的同时,正确认识环境保护问题,充分认识目前我国已进入以保护环境优化经济增长的新阶段。
各地区应因地制宜,调整产业结构和布局,加快技术革新,制定合理的地区经济发展模式,不能以牺牲环境换取GDP的增长。
(2)化工行业中由于泄漏而造成的环境事件在本次分析中次数居首位,同时造成环境污染物质的状态以液态为多,因此在日常的工作中应对储存液态物质的设施特别注意进行安全检查。
交通事故导致危险品泄漏,从而对周边的环境造成次生环境灾害,在分析的事件中其数量也占据重要位置,建议有关部门加强监管防止发生。
应急管理薄弱也是导致环境污染事件频发的原因,各地区应加强应急管理,编制并不断完善包括总体应急预案、专项应急预案、政府部门应急预案、企事业单位应急预案等在内的应急预案,建立健全应急管理的体制、运行机制和法制,定期开展应急演练。
中国是一个在环境上回旋余地极小的大国,又是一个在全球资源、市场基本被瓜分完毕后崛起的一个后起国家。
中国没有任何可能像某些先行国家那样,等到环境恶劣到极点后再来治理。
但中国又是一个发展中国家,别人走过的先发展经济、再治理污染的道路,中国不可避免的也会走一遭。
世界各国的历史已经表明,在经济增长与环境变化之间有一个共同的规律:一个国家在工业化进程中,会有一个环境污染随国内生产总值同步高速增长的时期,尤其是重化工业时代:但当GDP增长到一定程度,随着产业结构高级化,以及居民环境支付意愿的增强。
污染水平在到达转折点后就会随着GDP的增长反而戛然向下,直至污染水平重新回到环境容量之下,此即所谓环境库兹涅茨曲线,当年日本的发展过程就是这一规律。
毫无疑问,中国没有可能跨越这样一个重化工业时代。
因为中国的人口太多,国家太大,无法像芬兰那样,在本国制造业尚不发达的情况下,借助于全球化分工,直接进入高科技时代。
中国在治理污染问题上,任重道远,需要依法办事,制止恶性环保事件的发生,延缓环境恶化的速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