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理学课件第三十四章抗病原微生物药物概论
《药理学》课件资料-抗病原微生物药物概论

第34章抗病原微生物药概论
一. 抗病原微生物药
定义:对病原微生物具有抑制或杀灭作用,用于防治感染性疾病的一类化疗药物的总称。
二
三.常用概念
1.抗生素:某些微生物的代谢产物,对另一些微生物有抑制和杀灭作用
(天然抗生素、半合成抗生素)
2. *抗菌谱:抗菌药抑制或杀灭病原微生物的范围
(广谱抗菌药、窄谱抗菌药)
3. *抗菌活性
抑菌药:药物能抑制病原菌的生长繁殖杀菌药:药物能杀灭病原菌
4.最低抑菌浓度(MIC)
5.最低杀菌浓度(MBC)
6.抗菌后效应
7.化学治疗:用化学药物抑制或杀灭机体内的病原微生物(细菌、真菌、病毒) 、寄生虫及恶性肿瘤细胞的治疗手段。
8.*化疗指数=LD 50/ED 50
四.*抗菌药物的作用机制
1.干扰细菌细胞壁的合成
β内酰胺类:青霉素、头孢菌素
2.增加胞浆膜的通透性
多粘菌素-胞浆膜上的磷脂
两性霉素B、制霉菌素-真菌胞浆膜的固醇类
3.抑制蛋白质的合成
氨基糖苷类、四环素、
大环内酯类、氯霉素、林可霉素4.抗叶酸代谢
磺胺类、甲氧苄啶(TMP)
5.抑制核酸的代谢
利福平、喹诺酮类
五.细菌的耐药性及产生机制
*定义:病原微生物与抗菌药反复接触一段时候后,对其敏感性下降甚至消失
交叉耐药性-化学结构和作用机制相似的药物之间易发生
完全交叉耐药性
单向交叉耐药性:链霉素-庆大、卡那
[细菌产生耐药性的方式]
1.产生灭活酶
β内酰胺酶
乙酰转移酶
2.靶位的修饰和变化
3.降低外膜的通透性
4.加强主动流出系统。
药理学导学(抗菌

药理学导学(抗菌)章节药物类别代表药/常用药核心第三十四章(自学)抗病原微生物药物概论常用术语的概念五大类抗菌作用机制(图示)耐药主要方式与机制喹诺酮类诺氟沙星抗菌谱、抗菌机制、应用特点、不良反应磺胺类SMZTMP 抗菌机制硝基呋喃类呋喃妥因呋喃唑酮作用特点和应用第三十五章人工合成抗菌药硝咪唑类甲硝唑甲硝唑应用天然青霉素青霉素G 抗菌谱、抗菌机制、不良反应、过敏反应防治青霉素V 苯唑西林氨苄西林羧苄西林半合成青霉素美西林属类,作用、应用特点头孢菌素类头孢氨苄Ⅰ~Ⅲ代头孢菌素比较第三十六章β内酰胺类其他β内酰胺类β内酰胺酶抑制剂克拉维酸应用目的大环内酯类红霉素红霉素用途第三十七章(自学)大环内酯类林可霉素类林可霉素类林可霉素分布及应用特点氨基糖苷类链霉素庆大霉素阿卡米星共性:抗菌谱、抗菌机制、不良反应与防治链霉素、庆大霉素:用途多粘菌素E 第三十八章氨基糖苷类多肽类多肽类万古霉素作用、应用特点四环素类四环素用途、不良反应及防治第三十九章四环素类氯霉素类氯霉素类氯霉素不良反应异烟肼、利福平作用、用途、不良反应抗结核病药乙胺丁醇、链霉素吡嗪酰胺、对氨基水杨酸一、二线药物的名称第四十一章(自学)抗结核病药抗麻风病药抗麻风病药氨苯砜作用、应用核心线索抗病原微生物药物概论(自学)基础概念:抗菌活性、抗菌谱、化疗指数一图:各类抗菌药物的作用环节及其机制对号入座耐药主要方式与机制抗病原微生物药物各论(第三十五章至第四十一章)抗G +菌为主:天然青霉素,以青霉素G 为代表药,全套掌握(抗菌谱、抗菌机制、不良反应、过敏反应防治)抗G -杆菌为主:氨基糖苷类,以共性为基础,全套掌握(抗菌谱、抗菌机制、不良反应与防治)特殊病原体感染的选药:耐药金葡菌、铜绿假单胞菌、脑膜炎球菌;立克次体;支原体特殊部位感染的选药:脑膜、心内膜、骨髓、胆道、泌尿道、呼吸道、消化道其他各类药物主要作用特点与特色应用,主要不良反应(特征性、严重性)抗结核病药(自学)一线、二线药物的分类综合思考题1.选择匹配的药物类别或药物抗菌机制环节:阻碍细胞壁合成(抑制转肽酶,阻抑粘肽合成;抑制分枝菌酸的生物合成)影响(增加)细胞膜(胞浆膜)的通透性抑制叶酸的代谢(抑制二氢叶酸合成酶;抑制二氢叶酸还原酶)抑制核酸的合成与复制(抑制DNA回旋酶,阻止DNA复制;抑制依赖DNA的RNA多聚酶)抑制蛋白质合成不良反应骨髓抑制软骨损害抑制骨、牙生长变态反应(过敏反应)耳毒性肾毒性(肾损害)阻滞神经肌接头灰婴综合征肝脏损害假膜性肠炎治疗感染首选或宜选立克次体感染(斑疹伤寒、恙虫病)衣原体感染(沙眼)支原体感染(支原体肺炎)放线菌感染(放线菌肺部感染)螺旋体感染(钩体病、梅毒)G+球菌感染(肺炎球菌肺炎)G+杆菌感染(百日咳、白喉、破伤风、炭疽)G-球菌感染(淋病、流行性脑脊髓膜炎)G-杆菌感染(伤寒、副伤寒)鼠疫、兔热病布氏杆菌病结核病铜绿假单胞菌感染耐药金葡菌感染G+菌骨髓炎细菌性心内膜炎泌尿系感染胆道感染2.苄青霉素的不良反应和过敏反应的防治措施。
抗病原微生物药物药理(共82张PPT)

SMZ+TMP)、泻痢停(SMZ+TMP);双嘧啶片(SD+TMP)、斑马 眼药水(SA—Na) 。
不良反应
1、泌尿系统:结晶尿、血尿、加服NaHCO3 。 2、过敏反应:皮疹、药热。
3、造血系统反应:骨髓抑制、黄疸。 4、消化道及神经系统反应:头晕、头痛、恶心呕吐。
二、理想的抗 病原微生物药物应具备的条件
1、选择性高 2、不易产生抗药性 3、毒付作用小
4、优良的药动学特性
5、性状稳定 6、使用方便,价格低廉
三、几个重要概念 抗菌谱:抗菌药物抑杀病原微生物的种类和范围 抗菌活性:药物抑制或杀灭病原微生物的能力 抑菌剂:能抑制微生物的生长、繁殖的药物。
磺胺类、四环素类 杀菌剂:能杀灭微生物的药物。
常和β-内酰胺酶抑制剂如克拉维酸、舒巴坦合用,显著扩大其抗 菌谱。
氨苄青霉素
食物干扰药物吸收,应空腹口服。
对G+球菌、杆菌,G- 球菌、杆菌都有效,耐酸,但不耐 酶。
主要用于呼吸道、胆道及泌尿道感染、脑膜炎、G- 菌引起
的败血症、伤寒、副伤寒。
临床使用品牌:舒氨西林(氨苄西林)、优力新(氨苄西 林+舒巴坦)。
3、β—内酰胺类与PBPS的结合减少,或产生新的PBPS 使β-内酰胺类失
去靶位。
二、半合成青霉素
(一)耐酸青霉素
属苯氧青霉素类,Penicillin V、苯氧乙青霉素。 抗菌谱同青霉素,抗菌活性较低。
(二)耐酸、耐酶青霉素
异恶唑类青霉素:苯唑青霉素、氯唑青霉素、双氯青霉素、氟氯 青霉素。
药动学
耐酸,耐酶,不被耐药菌产生的青霉素酶所破坏,可口服, 吸收好,血浆蛋白结合率高,约60~70%以原型从尿中排泄,肌注 血药浓度高。
抗病原微生物、抗寄生虫、抗恶性肿瘤药—抗菌药物概述(药理学课件)

四、抗菌药物治疗性应用基本原则
诊断为细菌感染者方有指征应用抗菌药物。 尽早查明感染病原,根据病原种类及药物敏感试验结 果选用抗菌药物。 抗菌药物的经验治疗(推测病原体)。 按照药物的抗菌作用及其体内过程特点选择药物。
四、抗菌药物治疗性应用基本原则
大环内酯类属抑菌剂,一般不作为手术预防用药。 综合患者病情、病原菌种类及抗菌药物特点制定抗菌 治疗方案(品种选择、给药剂量、给药途径、给药次 数、疗程)。 抗菌药物的联合应用。
如四环素、 大环内酯类
IV.慢速抑菌药
如磺胺类
三、抑菌药和杀菌药
有些药物在低浓度 时是抑菌药,而在 高浓度时是杀菌药。
选择 特点
有一些药物对不同 细菌产生的作用也 不相同。
四、抗菌活性
药物抑制或杀灭病原微生物的能力
可用两种方法测定
体外
试验
体内
试验
体外(药敏试验)
不敏感
敏感
MIC MBC
体内
药物是否到达感染部位 感染部位的药物浓度 机体抵抗力
留置管 留置深静脉导管
建立人工气道(包括气管插管或气管切口)
二、手术患者抗菌药物预防性应用
浅表切口 感染
深部切口感染
预防用药的 目的---手术
部位感染
手术所涉及 的器官/ 腔隙感染
预防用药基本原则
应根据
手术切口类别 手术创伤程度 可能的污染细菌 种类 手术持续时间
感染发生机会和后果严重程度 抗菌药物预防效果的循证医学证据 对细菌 耐药性的影响 经济学评估等因素
病历分析2
用 药 不 合 理
给药时机:剖宫产 手术属于清洁-污 染手术,应于夹住 脐带后给予抗菌药 物预防感染,本病 例给药时机不明确。
抗微生物药概论_PPT幻灯片

最低抑菌浓度:能够抑制细菌生长的最低浓度
最低杀菌浓度:能够杀灭细菌的最低浓度
5、抗生素后效应:抗生素发挥抗菌作用后,血药 浓度低于最低抑菌浓度或被消除之后,细菌生长 仍受到持续抑制的效应。
二、抗菌药作用机制
1. 抑制细菌细胞壁的合成 2. 抑制菌体蛋白质合成 3. 影响细胞膜通透性 4. 影响核酸和叶酸代谢
① 病原体不明的严重感染 ② 单一药物不能有效控制混合感染 ③ 单一药物不能有效控制严重感染 ④ 结核
Thanks!
三、细菌耐药性
❖ 病原菌与抗菌药多次接触后,对抗菌药的敏 感性降低乃至消失的现象。
❖ 分为天然耐药性和获得性菌胞浆膜 改变靶蛋白对药物 的通透性 的亲和力
灭活酶产生
四、抗菌药的合理应用
1. 严格按适应症选药 2. 选用适当的剂量和疗程 3. 抗菌药的预防性应用 4. 抗菌药物的联合应用
抗菌药物概论 Introduction to antibacterial drugs
内容
一、基本概念 二、抗菌药作用机制
三、细菌耐药性 四、抗菌药合理应用
一、基本概念
抗微生物药:是一类能抑制或杀灭病原微生物的药物 化学治疗:指对体内微生物、寄生虫及癌细胞等所 致疾病的药物治疗。
机体
抗微生物药
抑制或杀灭 耐药性
病原微生物
1.抗生素 是指某些微生物(细菌、真菌、 放线菌等)在代谢过程中产生的具有抑制 或杀灭其它微生物作用的化学物质。
❖ 举例:青霉素、链霉素、氯霉素、土霉 素、四环素等。
3、抑菌药:是指仅有抑制微生物的生长繁殖而无 杀灭作用的药物。如红霉素。
杀菌药:不仅能抑制微生物生长繁殖,而且具有杀 灭作用的药物。如青霉素。
抗病原微生物药概论-PPT幻灯片

难点:
各类抗菌药抗菌作用机制及耐药性产生机制。
药理学
卫生部“十二五”规划教材
概述
抑制或杀灭
抗病原微生物药物
防治作用与不良反应
病原体
耐药性
药动学
致病作用
机体
抗病力 药物、病原体及机体的相互作用
药理学
卫生部“十二五”规划教材
药理学
卫生部“十二五”规划教材
细菌结构与抗菌药作用部位示意图
药理学
卫生部“十二五”规划教材
学习指南
目的:
通过本章的学习,为后续各类抗病原微生物药物的学习打下基 础。
要求:
1.掌握抗病原微生物药的概念及常用术语。 2.掌握抗菌药抗菌作用机制。 3.掌握抗菌药耐药性产生机制。 4.熟悉抗菌药物临床应用基本原则。
药理学
卫生部“十二五”规划教材
学习指南
重点:
1.抗病原微生物药物的概念及常用术语。 2.抗菌药抗菌作用机制。 3.抗菌药耐药性产生机制。
1.降低外膜的通透性。 2.产生灭活酶。 3.改变靶位结构。 4.加强主动外排系统。
药理学
卫生部“十二五”规划教材
抗菌药治疗性应用的基本原则
1.诊断为细菌性感染者,方有指征应用抗菌药物。 2.尽早查明感染病原,根据病原种类及细菌药物敏感试验结果
选用抗菌药物。 3.按照药物的药理作用特点及其体内过程特点选择用药。 4.抗菌药治疗方案应综合患者病情、病原菌种类及抗菌药物
药理学
卫生部“十二五”规划教材
核蛋白体循环及抗菌药作用部位示意图
药理学
卫生部“十二五”规划教材
耐药性
又称抗药性,是指细菌与抗菌药反复接触后对药物的敏感 性降低甚至消失。
交叉耐药性
第34章抗病原微生物概论

其他因素与抗菌药的应用
(1)肾功能减退 肾功能减退时,避免使用主要经肾排泄且对 肾有毒的药物,如两性霉素B、万古霉素及氨基 苷类等。 (2)肝功能减退 避免或慎用氯霉素、林可霉素、红霉素、利 福平、四环素类等。 (3)新生儿禁用氯霉素、呋喃类和磺胺类药物, 以免造成灰婴综合征、溶血、核黄疸; 儿童应避 免使用对生长发育有影响的四环素、氟奎诺酮类; 孕妇应禁用四环素类、氯霉素、依托红霉素、氨 基糖苷类、氟奎诺酮类、磺胺类
例如:青霉素对人几无毒性,但极个别人可发生过敏
性休克(1/6万)
抗菌后效应(post-antibiotic effect,PAE)
将细菌暴露于浓度高于MIC的某种抗菌药后, 再去除培养基中的抗菌药,去除抗菌药后的 一定时间范围内(常以小时计)细菌繁殖不 能恢复正常,该现象亦称抗生素后效应。
停用抗菌药物后,仍然持续存在的抗微生物效应。
、不明原因的发热不
预防用药的指征
1、预防风湿热复发:如苄星青霉素清除咽喉部及其他 部位的溶血性链球菌 2、传染性疾病流行期:如SD预防流脑 3、预防新生儿眼炎:如红霉素、四环素预防新生儿淋 球菌、沙眼衣原体眼炎 4、预防外科术后感染:如新霉素用于肠道术前给药
5、其他:如青霉素预防战伤气性坏疽
联合用药——目的
二、抗菌药物作用机制
与药物作用有关的细菌结构
1.干扰细菌细胞壁合成
细菌外面有一层坚韧而富有弹性的细胞壁,它是维持 细菌体内环境及正常生长的重要结构。 细菌细胞壁的组成根据细菌的种类的不同而有所不同。 如革兰阳性细菌细胞壁主要由黏肽(peptidoglycan, 也称肽聚糖)构成,黏肽含量占细胞壁干重的50%~ 80%,菌体内渗透压较高,约为血浆渗透压的3~4倍。 β内酰胺类抗生素能抑制转肽酶的作用,阻碍黏肽合成 中的交叉联结,致使细胞壁缺损,菌体内的高渗透压 使水分内渗,菌体肿胀、变形,加之细菌胞壁自溶酶 活性被激活,细菌最终破裂溶解而死亡。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药理学课件第三十四章抗病原微生物 药物概论
•第二节┃抗菌药物作用机制
•主要通过干扰病原微生物的 生化代谢过程,或因此而破 坏其结构的完整性而产生抑
菌或杀菌作用。
药理学课件第三十四章抗病原微生物 药物概论
•1.干扰细菌细胞壁合成:如β-内酰胺类抗生
菌对SM也会不敏感。
•单向交叉耐药性:
药理学课件第三十四章抗病原微生物 药物概论
•第三节┃细菌耐药性及其产生机制
•1. 产生灭活酶: • 使药物不易进入靶部 •2.改变•靶通位过多•和结如种头构β途孢-径位 蛋内类影酰白。的响胺的如抗抗酶菌量革菌药可活减兰对水性少阴靶解结位或性破构的孔菌坏作-β青径外用-内霉:减膜酰素小孔胺类; ••靶3.位降:低指外•••影① ② ③膜响降 增合的细环 产 菌 菌加低成通菌, 生 必 的靶靶新生透使的需作蛋蛋的耐 使 孔化性乙其结用白白功喹喹 道代酰失构。:与的能谢诺诺 蛋转-去抗数N相过酮酮 白 移杀H生量同程2酶菌类进 的素;乙但的使活的酰细入 表与作氨性化亲菌菌达抗用基。而和基体减点菌糖革失力因的少。药苷兰去;亲突特。类阴对和变的性异细力抗菌,
素
药理学课件第三十四章抗病原微生物 药物概论
•2. 增加细菌胞浆膜通透性:如多黏菌素类、
制霉菌素和两性霉素B。
•3. 抑制细菌蛋白质合成:如氨基糖苷类、
四环素类(作用于30S亚基 )、大环内酯类、氯 霉素、林可霉素 (作用于50S亚基 )。
•4. 抗叶酸代谢:干扰敏感细菌叶酸合成,
如磺胺类药和甲氧苄啶;
药理学课件第三十四章 抗病原微生物药物概论
2020/11/30
药理学课件第三十四章抗病原微生物 药物概论
药理学课件第三十四章抗病原微生物 药物概论
• 第一节 常用术语
•天然抗生素:由微生物培养液中提 •1. 抗菌药取:的能,抑如制青或霉杀素灭G细。菌,用于预防 和•2.治抗疗生细素•结菌半:性构合某感改成些染造抗微的后生生药获素物物得产:。的生对,的天如代然头谢抗孢物生菌质素,素进。行
•耐药性(抗药失性后 • 。)多,:出对某 药现其一 性在他种 后化药抗 ,构物菌 对或也药这机产产一制生生类相耐耐的似药的性。
•交叉耐药性:抗菌•同药品其 如物种细余磺之存菌抗在胺间对单菌类。某向药。一交不类叉抗再耐菌敏药药感性的现。不象。
如对SM不敏感的细菌可能对GM、
•完全交叉耐药性K:M敏感,而对GM、KM不敏感的细
•5. 抑制核酸代谢:抑制RNA多聚酶,阻 碍mRNA的合成如利福平;抑制DNA回旋酶,妨
碍细菌DNA的复制如喹诺酮类 。
药理学课件第三十四章抗病原微生物 药物概论
•第三节 细菌的耐药性及其产生机制
•一、概念
•指细菌与抗菌药物反复接触 后• 细对菌药对物•细某的菌敏一对感药某性物一降产类低生中甚耐的至药消性
对另一些微生物有抑制或杀灭作用。
•3.抗菌谱:•类广指、谱抗氯类菌霉:药素的如等抗氟。菌喹范诺围酮. 类、四环素
•窄谱类:对一种或有限的几种病 原微生物有抑制、杀灭作用的;如 青霉素G、异烟肼等。
药理学课件第三十四章抗病原微生物 药物概论
•4. 抑菌药、杀菌药:
•5. MIC、MBC:
•6.抗菌后效应(PAE):指停用抗菌药物
低的靶蛋白; •④产生靶位酶代谢拮抗物(对药物有拮 抗作用的底物)
药理学课件第三十四章抗病原微生物 药物概论、铜绿假单 胞菌等均有主动流出系统(由运输子、 附加蛋白和外膜蛋白组成)而加快药 物外排。如四环素类、氯霉素、氟喹 诺酮类、大环内酯类和β-内酰胺类。
• 耐药基因的转移:获得耐药性可由基因 突变而产生,并能垂直传递给子代。
药理学课件第三十四章抗病原微生物 药物概论
3rew
演讲完毕,谢谢听讲!
再见,see you again
2020/11/30
药理学课件第三十四章抗病原微生物 药物概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