射阳二中高一生物教学案11课题:3.3 DNA的复制
3.3 DNA的复制 教案【新教材】2020-2021学年高一生物人教版(2019)必修二

3.3 DNA的复制教案一、教学目标1.运用假说--演绎法探究DNA的复制方式,概述DNA通过半保留方式进行复制。
2.通过对DNA半保留方复制方式的学习,理解DNA的准确复制是遗传信息稳定传递的基础。
3.概述DNA复制的条件、过程和特点。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1)运用假说--演绎法探究DNA的复制方式。
(2)DNA复制的条件、过程和特点。
2.教学难点(1)运用假说--演绎法探究DNA的复制方式。
(2)DNA复制的过程。
三、教学过程【导入】:问题探讨:沃森和克里克在发表DNA双螺旋结构的那篇著名短文的结尾处写道:“值得注意的是,我们提出的这种碱基特异性配对方式,暗示着遗传物质进行复制的一种可能的机制。
”1. 碱基互补配对原则暗示DNA的复制机制可能是怎样的?2. 这句话中为什么要用“可能”二字?这反映科学研究具有什么特点?【连接】:无论细胞有丝分裂还是减数分裂,都要经历一个较长的细胞分裂间期。
细胞在分裂间期主要有什么变化?DNA分子是怎样进行复制的呢?【一、对DNA复制的推测】沃森和克里克紧接着发表第二篇论文,提出了遗传物质自我复制的假说:(学生阅读课本后填空)DNA分子复制时,DNA分子的双螺旋_____,互补的碱基之间的氢键_____,________________分别作为复制的模板,游离的____________根据____________原则,通过形成_____,结合到作为模板的单链上。
由于新合成的每个DNA分子中,都保留了原来的DNA分子中的一条链,因此,这种复制方式称__________。
有人持不同的观点,提出了全保留复制的假说:全保留复制:是指DNA复制以DNA双链为模板,子代DNA的双链都是_新合成的。
【连接】:半保留复制还是全保留复制呢?需要通过实验验证【二、DNA半保留复制的实验证据】1.实验者:美国生物学家梅塞尔森和斯塔尔2.实验材料:大肠杆菌(繁殖快,20min一代)3.实验方法:同位素标记技术4.背景知识:①15N和14N是氮元素的两种稳定同位素,这两种同位素的相对原子质量不同,含15N的DNA比含14N的DNA密度大;①利用离心技术可以在试管中区分含有不同氮元素的DNA;【补充拓展】DNA分子复制的计算(图略)1.亲代DNA分子经n 次复制后①子代DNA分子数:2n个①含亲代母链的DNA分子数:2个①不含亲代母链的DNA分子数:2n-2个①母链和子链的条数分别是:2条;2n+1-2 条2.消耗的脱氧核苷酸数若一亲代DNA分子含有某种脱氧核苷酸m个,则经过n次复制后共需要消耗该脱氧核苷酸个数为:m(2n-1)第n次复制需要消耗该脱氧核苷酸个数为:m ·2n-1【三、DNA复制的过程】1.概念:以亲代DNA为模板合成子代DNA的过程。
高中生物必修二教学设计11:3.3DNA的复制教案

DNA的复制三维目标知识目标1.了解DNA复制的概念2.简述DNA复制的过程,并分析、归纳出DNA复制过程的特点3.理解DNA复制在遗传上的意义能力目标1.通过介绍试验,引导学生分析、比较、推理、归纳,培养科学的思维。
2.通过引导学生观察拉链和DNA复制的比较,鼓励学生大胆想象、猜测,培养学生自主探索、合作学习、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分组探究活动,培养学生的协作意识和科学态度。
教学重点DNA分子复制的条件、过程和特点教学策略:1.利用教师提出的问题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在观察、讨论、交流中学习新知识。
2.学生自主探索,大胆猜测和假设,分析DNA的复制方式和过程。
3.利用课本中的相关内容,学生自己看书,归纳总结出复制的相关条件。
4.利用课后练习,巩固DNA的复制过程和条件。
教学难点对DNA复制过程的探讨教学方法合作探究、讨论法演示法、讲授法教学内容教师组织和引导学生活动教学意图问题探讨【提示】两个会徽所用的原料应该选自一块石材;应先制造模型,并按模型制作会徽;应使用电子控制的刻床;刻床应由一名技术熟练的师傅操作,或完全数控等。
(以上可由学生根据自己的经验推测回答,事实是原料确实选自一块石材,但由于时间紧迫,两个会徽是由两名技术最好的师傅手工雕刻的)。
验证的最简单的方法是:将两个印章的图形盖在白纸上进行比较(学生也可能提出更科学、更现代化的方法)。
阅读思考讨论回答引入新课【讲述】DNA既能作为遗传物质,就必须具有精确的自我复制能力,那它是怎样进行复制的呢?思考讨论引起思考引入新课一、对DNA分子复制的推测【引导】引导学生阅读课文P52,沃森和克里克提出的著名的DNA双螺旋结构模型后,又发表了遗传物质自我复制的假说。
进而总结出“半保留复制”的概念。
【讲述】在复制过程中,原来双螺旋的两条链并没有被破坏,它们分成单独的链,每一条旧链作为模板再合成一条新链,这样在新合成的两个双螺旋分子中,一条链是旧的而另外一条链是新的,因此这种复制方式被称为半保留复制。
高中生物必修二教学设计13:3.3DNA的复制教案

DNA的复制课题:《 DNA的复制》教学设计科目:高中生物教学对象:高二年级课时:1课时一、教学内容分析本节是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二第三单元第三节的内容。
对于这本书而言,是非常关键的章节,是学习遗传与进化的基础。
因此,学生学好这一节课的内容显得尤为重要。
二、教学目标知识目标:记住DNA复制的概念。
能力目标:简述DNA复制的过程并归纳出DNA复制过程的特点。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的协作意识和科学态度。
三、学习者特征分析通过以前的学习,学生对DNA有了初步的认识,这就为这节课的学习打下了良好的基础;但是,本堂课的知识较为抽象,学生理解起来会有一定的难度,这就需要教师用一些特殊的教学手段,比如借助一些教具等等帮助学生理解。
四、教学策略选择与设计教师创设情境启发、引导,通过自制教具、游戏等形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五、教学重点及难点重点:DNA复制的过程及特点。
难点:半保留复制的特点及应用。
六、教学过程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导课】先引导学生回忆以前所学过的关于DNA的学生回答:1、4钟脱氧核苷酸复习导入,让学生巩固旧知识,知识:1、DNA的基本组成单位:4钟脱氧核苷酸2、DNA的结构特点:双链双螺旋,反向平行3、DNA的分布:主要在细胞核(线粒体、叶绿体中也有)4、DNA在什么时候复制:有丝分裂间期、件数第一次分裂前的间期关于DNA的知识,同学们是否还有什么疑问呢?(DNA的作用,DNA复制的具体过程等)从而引出这节课的内容——DNA的复制。
2、双链双螺旋,反向平行3、主要在细胞核(线粒体、叶绿体中也有)4、有丝分裂间期、件数第一次分裂前的间期引出新知识。
一、对DNA分子复制的推测1、沃森和克里克的推测:(半保留复制)2、另一种观点:(全保留复制)讨论问题。
到底哪一种观点是正确的呢?通过对两种复制方式的介绍,引导学生去思考二、DNA半保留复制的实验证据实验材料:大肠杆菌实验的技术手段:同位素示踪技术(同位素标记法)用15N标记DNA(思考:如何使大肠杆菌的DNA被标记上?)实验过程:第一步:将大肠杆菌放入含15NH4Cl的培养液中培养若干代,得到DNA中只含15N的大肠杆菌,提取DNA离心。
人教版必修2生物:3.3 DNA的复制 教案设计

“DNA的复制”一节的教学设计【摘要】教师利用科学史上的经典实验围绕DNA复制的方式、条件、过程和应用四个方面创设三个探究任务,学生以小组为单位,通过分组讨论、合作学习完成各组的探究任务,并通过师生互动,实现知识的建构、深化和拓展。
【关键词】DNA的复制探究师生互动1 教材分析“DNA的复制”是人教版高中生物学教材《遗传与进化》第三章第三节,本节内容是遗传的分子基础部分的重点内容之一,是继续学习遗传信息表达和中心法则的必要基础,对于学生深刻认识遗传的本质是非常重要。
本节内容主要包括对DNA分子复制的推测、DNA半保留复制的实验证据和DNA分子复制的过程三部分内容。
DNA半保留复制的实验证据虽然是选学内容,但可作为体验生物学实验思想和进行科学研究方法教育的良好载体,教师可将此经典实验与学生的探究活动相结合,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尝试对DNA复制的方式作出假设、演绎推理、实验验证、得出结论,再次体验假说—演绎法的应用,同时培养严谨的科学态度和严密的逻辑思维。
2 教学目标2.1 知识目标概述DNA分子复制的条件、过程和特点;说出DNA分子复制的生物学意义。
2.2 能力目标培养小组合作与探究能力,尝试运用假说—演绎法分析探究DNA复制的方式。
2.3 情感目标通过探究DNA的复制方式和复制条件,体验科学家严谨的探究思维和科学研究的方法,培养积极探索的精神和科学严谨的态度。
3 教学重点和难点3.1 教学重点 DNA分子复制的条件、过程和特点。
3.2 教学难点对半保留复制的推理与验证。
4 教材过程4.1 创设疑问,导入新课教师:(展示一张有关减数分裂的图片)一个亲代细胞经过一次减数分裂产生了四个子细胞,而每个子细胞的DNA数只减少了一半?这是为什么?基于之前的学习,学生很快就联想到:由于DNA发生了复制。
教师:DNA分子是如何进行复制?从而进入本节的学习。
4.2分组讨论,合作探究双链DNA 分子全保留复制半保留复制教师利用经典实验围绕DNA 复制的方式、条件、过程和应用四个方面创设三个探究任务,学生以小组为单位,通过分组讨论、合作学习完成各组的探究任务。
人教版必修2生物:3.3 DNA的复制 教案设计

DNA的复制【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1.回顾细胞分裂的知识,说出DNA分子复制的时期和场所。
2.观察DNA分子复制的动画,概述DNA分子复制的过程、进而总结DNA分子复制特点,准确复制的原因及意义。
二、能力目标1.通过介绍康贝格的实验和梅赛尔-斯特尔的实验,引导学生分析、比较、推理、归纳,培养科学的思维。
2.尝试设计实验验证DNA分子复制的特点,发展科学探究能力。
三、情感目标通过学生对DNA复制的条件、特点及实验的分析,养成科学的素养和学习科学家持之以恒、坚忍不拔的探索精神。
【教学重难点】1.重点:DNA分子复制的条件、特点及过程。
2.难点:DNA复制过程,半保留实验的分析。
【教学过程】1.复习旧知,引入新课关于DNA分子的复制的教学,教师首先利用课件复习DNA双螺旋结构,提出问题:①DNA化学组成的基本单位是什么?②DNA双螺旋结构的特点什么?总结学生的回答之后,引出DNA复制的课题。
“根据DNA分子的结构,你猜想一下DNA是如何复制的呢?”,激起学生和兴趣,引入新课。
2.引导回忆,发现问题首先向学生介绍DNA复制的概念, DNA分子的复制是指以亲代DNA分子为模板来合成子代DNA的过程。
然后让学生回顾以前学过的有关DNA复制的内容(复制的场所,复制的时间)。
3.介绍并分析科学家Kornbe的试验此时教师指出:“随着DNA双螺旋的建立,很多学者都在试图揭示DNA复制的奥秘。
”然后不失时机地向学生介绍康贝格实验:1956年,美国生物化学家首次在试管中人工合成了DNA,他将从大肠杆菌中提取的DNA聚合酶加入含有4种脱氧核苷酸的人工合成体系中发现没有发生DNA的合成,当加入了少量噬菌体的单链DNA以及ATP后,再放在适宜的温度和pH条件下培养,发现其中DNA的含量增加。
并且这些DNA的A+T/G+C的比值与所加入的DNA单链相同,与DNA聚合酶的来源无关。
同时,教师提出问题,启发学生思维:①为什么要调节人工合成体系的温度和pH值?②加入的4种脱氧核苷酸的用途是什么?③大肠杆菌的DNA聚合酶起什么作用?④加入的ATP的作用是什么?⑤为什么在加入单链DNA之前没有DNA的合成,A+T/G+C的比值说明了什么?在老师的启发引导下,学生分析、推理,得出结论,即DNA可以进行复制,复制时必需具备四个基本条件——原料、模板、能量、酶。
高一生物人教版必修二最新教学案:3.3 DNA的复制

3.3 DNA的复制教学目标:1.概述DNA分子的复制2.探讨DNA复制的生物学意义教学重点:DNA分子复制的条件、过程和特点教学难点:DNA分子复制过程教学过程:细胞在增殖的同时遗传物质也从亲代传递到了子代,生物体的主要遗传物质—DNA是如何保持前后代的一致?一、对DNA分子复制的推测沃森、克里克提出遗传物质自我复制的假说:复制方式为_ 半保留复制_二、DNA半保留复制的实验证据(选学)1.要分析DNA是全保留还是半保留的,就要区分亲代与子代的DNA。
1958年,科学家以____为实验材料,运用____,设计了实验。
2.实验过程同位素:__、___,标记NH4Cl培养液培养大肠杆菌方法:分析:①离心处理后,为什么子一代DNA只有杂合链带?②子二代DNA出现了轻链带和杂合链带,说明了什么?结论:上述实验证明,在新合成的每个DNA分子中,都保留了____这种复制方式是:_____三、DNA分子复制的过程1.什么是DNA的复制(DNA复制的概念)?2.特点:时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模板:___________________条件:原料:_________________能量:__________________酶:___________________场所:_____________过程:___________结果: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意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小结(DNA复制的过程及意义)记忆节节清:。
最新整理高一生物教案必修二第三章第3节《DNA的复制》教学设计.docx

最新整理高一生物教案必修二第三章第3节《DNA的复制》教学设计.docx最新整理高一生物教案必修二第三章第3节《DNA的复制》教学设计必修二第三章第3节《DNA的复制》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DNA的复制》是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二第三章第3节的内容。
学生在本章第2节已经学习了《DNA分子的结构》为本节课的学习打下了基础,本节课的学习也为学生学习第四章遗传信息的转录和第五章基因突变做好了铺垫,承接作用非常明显。
二、学情分析学生已经具有了DNA双螺旋结构、有丝分裂、减数分裂的基本知识,在此基础上,本节课将要从分子水平来探讨DNA的复制,比较微观和抽象,学生学习有一定的难度,因此在教学中,通过设置问题串,层层递进,引导学生沿着DNA 复制方式的发现过程,学习DNA半保留复制的实验证据,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进一步培养他们分析、归纳、概括能力。
通过学生自学和小组合作学习,将DNA 复制过程的条件、特点、意义等弄清楚,在此基础上,再通过小组建构DNA分子复制的图片物理模型可帮助学生内化知识,加深理解。
三、教学目标(依据课标和对教材的分析)1、知识目标:概述DNA分子的复制2、能力目标:探讨DNA分子复制的生物学意义3、情感目标:体验假说—;演绎法和模型方法在研究DNA复制过程中的应用四、教学重点和难点DNA的复制的实验证据虽然是选学内容,但是对学生科学的探究的思维和方法的培养有很大的帮助,有利于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提高,所以把它作为培养学生探究思想和方法的重点,但在知识层面上不作为重点。
DNA复制过程完成了遗传信息的传递功能,具有微观、动态、连续、抽象的特点。
因此,对DNA复制的过程的探讨既是本课时的教学重点,也是难点。
重点:DNA分子复制的条件、过程、特点。
难点:DNA复制的过程。
五、教学方法与策略教法:讲授法问题探究法学法:自主学习小组合作学习策略:对DNA半保留复制的实验证据的学习以假说演绎法为思路,提出假说—;演绎推理—;实验验证—;得出结论。
高中生物必修二教学设计6:3.3 DNA的复制教案

第3章基因的本质第3节 DNA的复制教学程序流程图教学过程程序教学活动设计意图教师活动学生活动展示课件并提问:1、DNA化学组成的基本单位是什么?2、DNA双螺旋结构的特点和性质是什么?总结学生的回答之后,引出DNA复制的课题。
思考回答:1、DNA化学组成的基本单位是脱氧核苷酸,每个脱氧核苷酸是由一分子磷酸、一分子脱氧核糖、一分子含氮的碱基组成。
碱基有四种,它们是腺嘌呤(A)、鸟嘌呤(G)、胞嘧啶(C)、学生已有的DNA双螺旋结构的知识是学习DNA复制的基础,同时利用DNA结构与功能的密切关系,培养学生辩证的思维过程。
复习旧知引入新课胸腺嘧啶(T)。
2、DNA双螺旋结构的主要特点是:DNA 分子结构具有稳定性、多样性、特异性。
引导回忆发现问题关于DNA复制,我们已经学习过哪些有关的知识?还有哪些问题没有解决?以次设问引导学生回忆已有知识,发现新的问题。
思考回答1、DNA复制发生在有丝分裂间期和减数第一次分裂前的间期2、由于DNA主要存在与细胞核内,因此,DNA复制的场所主要是细胞核。
发现问题关于DNA怎样复制?需要哪些条件?复制的结果怎样?有什么特点?等等是还没有解决的问题。
发现问题是科学研究的第一步。
问题使学生产生了强烈的求知解疑心理,教师此时抓住这一有利时机,提出紧扣主题的具有挑战性、探索性的问题,使学生主动去探索。
自主探分组讨论模引导学生分组自学课本内容和通过模拟试验主动探索DNA的复制过程。
材料:红色、黄色、蓝色、绿色塑料夹子,丝带。
简介材料的用途:塑料夹子有四种学生4人一组,本模拟探索试验的设计和运用,旨在激发学生探索和协作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思维能力。
索提出假设拟探索颜色,分别代表四种脱氧核苷酸,用丝带把它们连起来表示脱氧核苷酸链,两条链之间用夹子连结表示碱基互补配对。
展示教师做的DNA模型。
巡视学生的活动,记录学生出现的问题。
讨论:DNA复制过程中发生的基本变化?合作学习,利用所提供的材料做出DNA的模型,并共同探讨DNA复制的基本过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射阳二中高一生物教学案(11)
08年春第12周吴华编写
课题:3.3 DNA的复制
教学目标:
1.概述DNA分子的复制
2.探讨DNA复制的生物学意义
教学重点:
DNA分子复制的条件、过程和特点
教学难点:
DNA分子复制过程
教学过程:自学导引:
1、DNA的分子结构的基本单位:。
它包括、
、。
2、DNA具有结构。
一、对DNA分子复制的推测:
沃森和克里克提出了遗传物质自我复制的假说:
DNA分子复制时,DNA的,互补的,解开的两条单链,依据碱基互补配对原则,通过形成,结合到作为模板的单链上。
这种复制方式称为。
二、DNA半保留复制的实验证据:
三、DNA分子复制的过程:
1.概念:是指以为模板合成的过程。
2.时间:DNA分子复制是在细胞有丝分裂的和减数第次分裂的,是随着复制完成的。
3.场所:
4.过程:
①解旋:DNA分子首先利用细胞提供的,在的作用下,把两
条螺旋的双链解开。
②合成子链:以解开的每一段母链为,以游离的和为原料,按照,在有关的作用下,各自合成与互补的。
③形成子代DNA:每条子链与其对应的盘旋成双螺旋结构。
从而形成个与亲代完全相同的DNA分子。
5.特点:
①DNA复制是一个的过程。
(过程)
②由于新合成的DNA分子中,都保留了原来DNA的一条链,因此这种复制叫。
(结果)
6.条件:DNA分子复制需要的模板是;原料是;需要能量和有关的酶(、)
7.准确复制的原因:①DNA分子独特的提供精确的模板。
②通过保证了复制准确无误。
8.功能:传递。
DNA分子通过复制,使从亲代传给子代,从而保证了的连续性。
记忆节节清:
1.DNA是以半保留的方式复制的。
2.DNA分子的复制是一个边解旋边复制的过程。
复制需要模板、原料、能量和
酶等基本条件。
DNA的每一条链做为模板,通过碱基互补配对,保证了复制
能够准确的进行。
知识延伸:
DNA分子半保留复制的应用
亲代DNA分子复制n代后,新形成的DNA分子总数为2n个。
其中含有亲代DNA分子母链的只有两个,占子代DNA分子总数的比值为:2/2n;亲代母链只有两条,占子代DNA 总的脱氧核苷酸链数的 2 即1/2n。
新合成的2n个DNA分子的碱基顺序是完全一样的。
习题巩固:
1.下列关于DNA复制的叙述,正确的是()
A.DNA分子在解旋酶的作用下,水解成脱氧核苷酸
B.在全部解旋之后才开始碱基配对
C.解旋后以一条母链为模板合成两条新的子链
D.复制后,每个新DNA分子中含有一条母链和一条子链
2. DNA分子能自我复制的根本原因(分子基础)是()
①DNA具有独特的双螺旋结构②连接两条链的碱基有互补配对能力
③磷酸和脱氧核糖交互排列④DNA有特异性和多样性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3.某DNA分子复制三次后,所得到的第四代DNA分子中,含有第一代DNA中脱氧核苷酸链的条数是()
A.1条
B.2条
C.4条
D.8条
学生总结(教师反思):
射阳二中高一生物课课练(11)
班级姓名学号08年春第12周吴华编写
一、选择题(请将答案写在序号之前)
1.一个被放射性元素32P标记的双链DNA噬菌体侵染细菌,若此细菌破裂后释放出n个噬菌体,则其中具有放射性元素32P的噬菌体占总数的()
A.1/n
B.1/2n
C.2/n
D.1/2
2.将一个DNA分子用14N进行标记,在普通培养基上让其连续复制3次,在最后得到的DNA 分子中,被标记的DNA的脱氧核苷酸链占DNA总的脱氧核苷酸链的比例是()
A.1/32
B.1/16
C.1/8
D.1/4
3.某DNA分子片断含有100个碱基对,其中A为60个,该片段连续复制三次所需C的数量
为()
A.180个
B.280个
C.320个
D.360个
4.某DNA分子含有腺嘌呤200个,该DNA复制数次后,消耗了周围环境中3000个含腺嘌呤的脱氧核苷酸,则该DNA分子已经复制了多少次?()
A.3次
B.4次
C.5次
D.6次
5.1个DNA复制成2个DNA,这两个携带完全相同遗传信息的DNA分子彼此分离发生在
A.细胞分裂间期
B.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
C.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和有丝分裂后期
D.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和有丝分裂后期
6.一双链DNA分子,在复制解旋时,一条链上的G变成C,则DNA分子经n次复制后,发生差错的DNA占 ( )
A.1/2 B.1/2 n一l C.1/2n D.1/2n+1
7.实验室内模拟生物体DNA的复制必需的一组条件是( )
①酶②游离的脱氧核苷酸③ATP④DNA分子
⑤Mrna⑥tRNA⑦适宜温度⑧适宜的酸碱度
A.①②③④⑤⑥ B.②③④⑤⑥⑦ C.②③④⑤⑦⑧D.①②③④⑦⑧
8.在一个密闭的容器里,用含有同位素13C的脱氧核苷酸合成一个DNA分子,然后加入普通的含12C的脱氧核苷酸,经n次复制后,所得DNA分子中含12C的多脱氧核苷酸链数与含13C 的多脱氧核苷酸链数之比是 ( )
A.2n:1
B.(2n一2):n C.(2n一2):2 D.(2n一1):1
9 .某双链DNA分子中,G占碱基总数的38%,其中一条链中的T占该DNA分子全部碱基总数和5%,那么另一条链中的T在该DNA分子中的碱基比例为()
A.5% B.7% C.24% D.38%
10.具有A个碱基对的一个DNA分子片段,含有m个腺嘌呤.该片段完成第n次复制需要多少个游离的胞嘧啶脱氧核苷酸? ( )
A.2n(A—m) B.(2n-1 )(A— m)
C.2n-1 (A/2—m) D.2n(A/2一m)
11、在一个DNA分子中有200个碱基对,其中腺嘌呤有90个,则这个DNA片段中含有游离的磷酸基的数目和氢键的数目依次为()
A.200个和400个 B.400个和510个 C.2个和510个 D.2个和400个
12.有一对氢键连接的脱氧核苷酸,已查明它的结构有1个腺嘌呤,则其他组成应是
A.3个磷酸、3个脱氧核糖和1个胸腺嘧啶 B.2个磷酸、2个脱氧核糖和1个胞嘧啶
C.2个磷酸、2个脱氧核糖和1个胸腺嘧啶 D.2个磷酸、2个脱氧核糖和1个尿嘧啶13.假如有一个双链DNA分子的G占整个DNA分子碱基的27%,并测得DNA分子一条链上A 占这条链碱基的28%,那么另一条链上A占整个DNA分子碱基的比例是()
A.9% B.18% C.23% D.24%
14.把培养在含轻氮(14N)环境中的细菌转移到含重氮(15N)环境中培养相当于复制1次,然后放回原来的环境中培养相当于连续复制两次后,细菌DNA组成分析表明()
A.轻氮型,重氮型 B.轻氮型,中间型
C.中间型,重氮型 D.轻氮型,轻氮型
15.一双链DNA分子,在复制解旋时,一条链上的G变成C,则DNA经n次复制后,发生差错的DNA占()
A.1/2 B.1/2n-I C.1/2n D.1/2n+I
二、填空题:
16.含有32P或31P的磷酸,两者化学性质几
乎相同,都可参与DNA分子的组成,但32P 比31P质量大。
现将某哺乳动物的细胞移至含有31P磷酸的培养基中,连续培养数代后得到G0代细胞。
然后将G0代细胞移至含有32P磷酸的培养基中培养,经过第1、2次细①
②
③
A B C D
胞分裂后,分别得到G 1、G 2代细胞。
再从G 0、G 1、G 2代细胞中提取出DNA ,经密度梯度离心后得到结果如图。
由于DNA 分子质量不同,因此在离心管内的分布不同。
若①、②、③分别表示轻、中、重三种DNA 分子的位置,请回答:
G 0、G 1、G 2三代DNA 离心后得试管分别是
图中的G 0__, G 1___, G 2___。
⑵G 2代在①、②、③三条带中DNA 数的比
例是_______。
⑶图中①、②两条带中DNA 分子所含的同
位素磷分别是:条带①_______,条带② ___________
⑷上述实验结果证明DNA 的复制方式是______。
DNA 的自我复制能使生物的__的_保持相对稳定。
17、某科学家做“噬菌体浸染细菌实验”时,用放射性同位素标记噬菌体和细菌的有关构或物质(如下表所示)产生的100个子代噬菌体与亲代噬菌体的形状、大小完全一样。
(1)子代噬菌体的DNA 应含有表中的_______和_______元素,各占_____个和_____个。
(2)子代噬菌体中,只含32P 的有_______个,只含有31P 的有______个;同时含32P 和31P 的有
_________。
(3)子代噬菌体的蛋白质分子中都没有____元素,由此说明_________________,子代噬菌体的蛋白质分子中都含有_______元素,这是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
(4)此实验得出的结论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噬菌体 细菌 DNA 或核苷酸 32P 31P 蛋白质或氨基酸 32S 35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