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诗歌鉴赏专题 ppt课件
合集下载
高中语文一蓑烟雨任平生——苏东坡的黄州突围优秀课件

卜算子 黄州定慧院寓居作 苏轼 〔1080年〕
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 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
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 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高洁、不肯同流合污、坚持操守 孤独、寂寞之情
《卜算子》中的苏轼
词人初被贬谪,惊魂甫定,心情自然 幽独凄清。这首词借月夜孤鸿的形象,托 物寓怀,反映了作者因政治失意而自伤, 同时也表示了作者的孤高自许,蔑视流俗 的生活态度。
《东坡突围》余秋雨
成熟成熟是一种明亮而不刺眼的光辉, 一种圆润而不腻耳的音响,一种不再需要对 别人察言观色的沉着,一种终于停止向周围 申诉求告的大气,一种不理会哄闹的微笑, 一种洗刷了偏激的冷淡,一种无须声张的厚 实,一种并不陡峭的高度。勃郁的豪情发过 了酵,尖利的山风收住了劲,湍急的细流汇 成了湖,结果——
苏轼在黄州的心路历程
后期
中期
乐观豪迈
前期
失意自伤
消沉苦闷
随遇而安 洒脱旷达
积极向上
在贬谪到黄州的初期,苏轼是消沉、苦闷的,但他很 快从中逃离出来。毕竟他是一个洒脱旷达的人。面对人生 的困境,他没有颓废,没有逃避,而是以一种积极乐观的 心态去面对,去挑战。所以,他战胜了生活,战胜了自我。 所以,我们才看到,黄州时期的苏轼是一个无畏风雨、笑 看坎坷的潇洒之人,是一个超然物外、随遇而安的旷达之 人。
一蓑烟雨任平生 ——东坡的黄州突围
省井研马踏
周丽
探究要点:
通过对苏轼在黄州期间 词的鉴赏,探寻苏轼的心路 历程。
乌台诗案
元丰二年〔1079年〕,苏轼被调到湖州做地方官, 他照例给朝廷写封感谢信《湖州谢上表》,表中苏轼流 露了对当政朝臣的轻蔑,与保守党对立的新党,便把握 这个大好时机,把这些话曲解,还以苏轼所写的百余首 诗词作为罪证。他们指苏轼借古讽今,谤讪朝廷,影射 皇帝。指苏轼并非直接攻击他们,而是间接指斥重用他 们的宋神宗。他们以此作为把柄,弹劾苏轼欺君妄上。 结果苏轼被冠以“文字毁谤君相〞的罪名而被捕,解往 汴京下狱。后神宗拒绝了处死他的上奏,改判为贬谪到 黄州,世称“乌台诗案〞。
《念奴娇赤壁怀古》课件

《念奴娇赤壁怀古》PPT 课件
通过本次课件,我们将深入探索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一诗,了解作者 背景,咏史赋诗的情感表达和艺术特点,以及对我们学习的意义。
作者简介
苏轼
苏轼,北宋文学家,政治家,官至翰林学士,诗人、散文家,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生平及文学成就介绍
苏轼一生经历丰富,作品丰富多样,是北宋时代最杰出的文学家之一。
2 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了解和传承
这首诗歌描绘了中国历史上重要的战争事件,帮助我们了解和传承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
3 对文学鉴赏能力的培养和提高
通过赏析《念奴娇·赤壁怀古》,我们可以培养和提高对文学作品的鉴赏能力,提升自己 的审美水平。
结束语
课程总结
通过本次课件,我们详细了解了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一诗,从多个维度深入探索了 这首诗的艺术价值和意义。
主要创作题材和特点
苏轼的作品涵盖了诗、词、赋、散文等多个文学体裁,多以自然山水、离愁别绪为主题。
诗歌背景介绍
1 《念奴娇·赤壁怀古》诗歌背景介绍
这首诗描绘了赤壁之战的壮丽景象,展示了作者对战争的思考和对战争英雄的崇敬。
2 赤壁之战的历史事件
赤壁之战发生在三国时期,是蜀汉和吴国联军对抗曹魏的重要战役,也是中国古代历史 上一段著名的战事。
3 诗歌主题和情感表达
通过《念奴娇·赤壁怀古》,苏轼表达了对英雄壮举的赞美、对历史的思考以及对家国情 怀的抒发。
诗歌赏析
1
诗歌结构解析
《念奴娇·赤壁怀古》采用七绝古韵 韵律之美。
通过诗中的细腻描绘和生动的意象描
述,苏轼使读者身临其境,感受到赤
壁之战的震撼。
3
诗歌意境解析
诗歌通过对山川河流和英雄事迹的讴
通过本次课件,我们将深入探索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一诗,了解作者 背景,咏史赋诗的情感表达和艺术特点,以及对我们学习的意义。
作者简介
苏轼
苏轼,北宋文学家,政治家,官至翰林学士,诗人、散文家,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生平及文学成就介绍
苏轼一生经历丰富,作品丰富多样,是北宋时代最杰出的文学家之一。
2 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了解和传承
这首诗歌描绘了中国历史上重要的战争事件,帮助我们了解和传承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
3 对文学鉴赏能力的培养和提高
通过赏析《念奴娇·赤壁怀古》,我们可以培养和提高对文学作品的鉴赏能力,提升自己 的审美水平。
结束语
课程总结
通过本次课件,我们详细了解了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一诗,从多个维度深入探索了 这首诗的艺术价值和意义。
主要创作题材和特点
苏轼的作品涵盖了诗、词、赋、散文等多个文学体裁,多以自然山水、离愁别绪为主题。
诗歌背景介绍
1 《念奴娇·赤壁怀古》诗歌背景介绍
这首诗描绘了赤壁之战的壮丽景象,展示了作者对战争的思考和对战争英雄的崇敬。
2 赤壁之战的历史事件
赤壁之战发生在三国时期,是蜀汉和吴国联军对抗曹魏的重要战役,也是中国古代历史 上一段著名的战事。
3 诗歌主题和情感表达
通过《念奴娇·赤壁怀古》,苏轼表达了对英雄壮举的赞美、对历史的思考以及对家国情 怀的抒发。
诗歌赏析
1
诗歌结构解析
《念奴娇·赤壁怀古》采用七绝古韵 韵律之美。
通过诗中的细腻描绘和生动的意象描
述,苏轼使读者身临其境,感受到赤
壁之战的震撼。
3
诗歌意境解析
诗歌通过对山川河流和英雄事迹的讴
《赤壁赋》PPT课件29张

17. 狼籍( jí ) 18. 枕藉( jiè )
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
农历每月十六日
状语后置句
交代了游览的时间、地点、人物
清风徐来,水波不兴。举酒属客,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
慢慢地
起
通“嘱”,劝请 名词活用作动 互文
词,歌唱
译文:壬戌年秋天,七月十六日,苏子与客人在赤壁下泛舟游玩。清
全文不论抒情还是议论始终不离江上风光和赤壁故事,形成了情、景、理的融合。 4.主客对答的辞赋结构。
主客对答是赋的传统手法,主客一般是作者一人的化身。本文通过主客问答阐述 了作者在失意之中对人生的见解。运用主客问答的方式,使行文结构波澜起伏,摇曳 多姿,作者的思想感情也因之得以层层展现,深层揭示。
课文总结
表示下文是更进一步的 议论,再说
主宰
如果
即使
取用
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惟江上之
禁止
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
尽
大自然
宝藏
享有,享受
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
译文:再说,天地之间,万物各有主宰,如果不是为我所有,即使是一 丝一毫也不敢取用。只有这江上的清风和山间的明月,耳朵听到了就成 了声音,眼睛看到了就成为色彩,取用它们无人禁止,使用它们也不会 用完,这是自然界无穷无尽的宝藏,我和你可以共同享受。
挖掘本文线索
感情线索: 乐——悲——喜 时间线索: 月初出——东方既白 叙事线索: 夜游—听曲—主问客答—主辩—客喜
写景 清风明月交织
露珠水珠辉映
赤
壁 抒情 乐 悲 喜
赋
情因景生 景以情显 移情于理
苏轼定风波优质课一等奖ppt课件

01
生平介绍
02
创作特点
简要介绍苏轼的生平经历、主要作品及贡献。
详细介绍苏轼的创作特点,如豪放、豁达、富有哲理等。
《定风波》词牌介绍
《定风波》的来源
介绍《定风波》这个词牌的来源 及发展。
《定风波》的意境
阐述《定风波》所表达的意境和 情感。
02
文本细读
上片内容解析
总结词
描写雨中场景,展现自然之景与苏轼的旷达之情。
教育价值
苏轼的文学作品在教育领域具有重要地位, 对于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人文素养及思想 深度具有积极意义。
对个人成长与精神世界的启示
要点一
人生态度
要点二
内心修养
苏轼在《定风波》中所表现出的洒脱、旷达的人生态度, 对于现代人在面对生活中的挫折与困难时具有启示作用。
作品中所强调的内心修养、自我反省及自我提升等思想, 对于个人成长及精神世界的发展具有积极意义。
详细描述
上片中,苏轼通过细致入微的描写雨中景色,如“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展现出自然之景的壮美 ,同时表达出旷达之情。这种情感在“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中达到高潮,表现出他对自然 与生活的热爱,以及对人生豁达的态度。
下片内容解析
总结词
描写雨后初晴的景象,进一步强调苏轼的超然之情。
05
教学设计与实践
教学理念与目标
理念
以“学生为中心”,注重学生的自主、合作与探究学 习,培养学生对古典诗词的理解和鉴赏能力。
目标
通过学习《定风波》,让学生了解苏轼的创作风格和 思想,掌握诗歌鉴赏的基本方法,提高文学素养和审 美能力。
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
通过分析《定风波》中的意象和情感,理解 苏轼的思想和情感表达。
生平介绍
02
创作特点
简要介绍苏轼的生平经历、主要作品及贡献。
详细介绍苏轼的创作特点,如豪放、豁达、富有哲理等。
《定风波》词牌介绍
《定风波》的来源
介绍《定风波》这个词牌的来源 及发展。
《定风波》的意境
阐述《定风波》所表达的意境和 情感。
02
文本细读
上片内容解析
总结词
描写雨中场景,展现自然之景与苏轼的旷达之情。
教育价值
苏轼的文学作品在教育领域具有重要地位, 对于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人文素养及思想 深度具有积极意义。
对个人成长与精神世界的启示
要点一
人生态度
要点二
内心修养
苏轼在《定风波》中所表现出的洒脱、旷达的人生态度, 对于现代人在面对生活中的挫折与困难时具有启示作用。
作品中所强调的内心修养、自我反省及自我提升等思想, 对于个人成长及精神世界的发展具有积极意义。
详细描述
上片中,苏轼通过细致入微的描写雨中景色,如“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展现出自然之景的壮美 ,同时表达出旷达之情。这种情感在“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中达到高潮,表现出他对自然 与生活的热爱,以及对人生豁达的态度。
下片内容解析
总结词
描写雨后初晴的景象,进一步强调苏轼的超然之情。
05
教学设计与实践
教学理念与目标
理念
以“学生为中心”,注重学生的自主、合作与探究学 习,培养学生对古典诗词的理解和鉴赏能力。
目标
通过学习《定风波》,让学生了解苏轼的创作风格和 思想,掌握诗歌鉴赏的基本方法,提高文学素养和审 美能力。
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
通过分析《定风波》中的意象和情感,理解 苏轼的思想和情感表达。
《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ppt课件

No Image
检:
1.在漫长广阔的时间空间之中,又隔阻着难以逾越的生死 之间的界限,作者倍增“__千__里__孤__坟__,_无__处__话__凄__凉__”的感叹。
2. 苏轼在《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中 , “_纵__使__相逢应_不_ 识__,__尘__满__面__,_鬓__如__霜___”三个长短句,又把现 实与梦幻混同了起来,把死别后的个人种种忧愤,包括在容颜的 苍老,形体的衰败之中。
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5、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意境:凄楚、悲凉
情感:真挚思念 孤寂哀伤
No Image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
2,此句中的“两茫茫”如何理解?
①“两茫茫”是词人和亡妻生死 之间永恒的相隔,更见夫妻二人 生前相知相爱之深,死后刻骨相 思之切,以及相思而不得相见之 痛。是词人对亡妻思念至深的表 达。
②“茫茫”二字为全诗奠定了凄 婉哀伤的基调。“两茫茫”,既 指词人的感受,也指九泉之下妻 子的感受。生者和死者是相同的 情思和哀绪。恩爱夫妻,撒手永 诀,时间倏(shū)忽,转瞬十年。
公元1075年,苏东坡来到密州,这一年正月二十日夜,他梦见爱妻 王氏,便写下《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的悼亡词。此时诗 人四十岁,其妻王弗去世整十年。题目上“乙卯”,指的就是这一年。
No Image
研读赏析
1· 词作中出现了哪些意象?这些意象构成了怎样的意境?从词 中你读出了词人何种感情?
(千里) 孤坟 (明) 月 (短) 松冈
No Image
江
城乙
子卯 正 月
苏
梦二
苏
轼
十
轼
日 夜
记
No Image
部编版高中语文实用课件《江城子》优秀PPT

江城子 · 乙卯正月 二十日夜记梦
苏轼
核心素养:
1.语言建构与运用:了解相关诗人及作品,理解 诗意。 2.思维发展与提升:通过鉴赏语言、品悟情感, 对诗歌进行全方位的理解与鉴赏。 3.审美鉴赏与创造:对诗歌运用的表达技巧进行 鉴赏,感受诗歌表情达意的独特美。 4.文化传承与理解:通过鉴赏古代诗歌,感受中 国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增强文化自信。
(共2分,只要言之成理即可酌情得分)
上阙归纳:
1.上阙写尽了对亡妻的相思之苦,下阙 转入写梦境。
2.主要技法: (1)、直抒胸臆。 (2)、想象丰富。
赏析下片
文本解读:
夜来幽梦忽怀乡。小轩窗,正梳妆。
【注释】⑴幽梦:隐约迷离的梦。⑵小轩窗: 指小室的窗户。 【大意】昨夜我在梦中又回到了家乡。在小屋 窗口,你正在打扮梳妆。 【赏析】本句是记叙,写自己在梦中忽然回到 了时时思念的故乡,在那个两人曾共度甜蜜岁 月的地方相聚、重逢。
文本解读:
相顾无言,唯有泪千行。
【注释】⑴顾:看。 【大意】你我二人默默相对惨然不语,只有流 出淋漓热泪洒千行。 【赏析】夫妻相见,没有出现久别重逢、卿卿 我我的亲昵,而是“相顾无言,唯有泪千行”,这 正是作者笔力奇崛之处,妙绝千古。
文本解读:
料到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
【注释】⑴料到:料想,想来。⑵短松冈:长着 矮小松树的山岗,指王弗坟茔所在地。 【大意】料想到我当年想她的地方,就在明月的 夜晚,短松的山冈。 【赏析】最后这三句,意深,痛巨,余音袅袅, 让人回味无穷。特别是“明月夜,短松冈”二句, 凄清幽独,黯然销魂。正所谓“天长地久有时尽, 此恨绵绵无绝期。”这番痴情苦心实可感天动地。
背景介绍:
苏东坡十九岁时,与年方十六的王弗结婚。二人一直相敬如宾,恩 爱情深。可惜天命无常,治平二年(1065)五月丁亥,王弗二十七岁就 离开了人世。这对苏东坡是绝大的打击,其心中的沉痛,精神上的痛苦, 不言而喻。公元1075年(熙宁八年),东坡来到密州,这一年正月二十 日,他梦见爱妻王氏,便写下了这首“有声当彻天,有泪当彻天”(陈 师道语)且传诵千古的悼亡词。
苏轼
核心素养:
1.语言建构与运用:了解相关诗人及作品,理解 诗意。 2.思维发展与提升:通过鉴赏语言、品悟情感, 对诗歌进行全方位的理解与鉴赏。 3.审美鉴赏与创造:对诗歌运用的表达技巧进行 鉴赏,感受诗歌表情达意的独特美。 4.文化传承与理解:通过鉴赏古代诗歌,感受中 国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增强文化自信。
(共2分,只要言之成理即可酌情得分)
上阙归纳:
1.上阙写尽了对亡妻的相思之苦,下阙 转入写梦境。
2.主要技法: (1)、直抒胸臆。 (2)、想象丰富。
赏析下片
文本解读:
夜来幽梦忽怀乡。小轩窗,正梳妆。
【注释】⑴幽梦:隐约迷离的梦。⑵小轩窗: 指小室的窗户。 【大意】昨夜我在梦中又回到了家乡。在小屋 窗口,你正在打扮梳妆。 【赏析】本句是记叙,写自己在梦中忽然回到 了时时思念的故乡,在那个两人曾共度甜蜜岁 月的地方相聚、重逢。
文本解读:
相顾无言,唯有泪千行。
【注释】⑴顾:看。 【大意】你我二人默默相对惨然不语,只有流 出淋漓热泪洒千行。 【赏析】夫妻相见,没有出现久别重逢、卿卿 我我的亲昵,而是“相顾无言,唯有泪千行”,这 正是作者笔力奇崛之处,妙绝千古。
文本解读:
料到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
【注释】⑴料到:料想,想来。⑵短松冈:长着 矮小松树的山岗,指王弗坟茔所在地。 【大意】料想到我当年想她的地方,就在明月的 夜晚,短松的山冈。 【赏析】最后这三句,意深,痛巨,余音袅袅, 让人回味无穷。特别是“明月夜,短松冈”二句, 凄清幽独,黯然销魂。正所谓“天长地久有时尽, 此恨绵绵无绝期。”这番痴情苦心实可感天动地。
背景介绍:
苏东坡十九岁时,与年方十六的王弗结婚。二人一直相敬如宾,恩 爱情深。可惜天命无常,治平二年(1065)五月丁亥,王弗二十七岁就 离开了人世。这对苏东坡是绝大的打击,其心中的沉痛,精神上的痛苦, 不言而喻。公元1075年(熙宁八年),东坡来到密州,这一年正月二十 日,他梦见爱妻王氏,便写下了这首“有声当彻天,有泪当彻天”(陈 师道语)且传诵千古的悼亡词。
《赠刘景文》PPT课件

13
对人生无常的感慨
通过对自然景物和人生经历的描绘,表达了诗人对人生无常的深刻感慨。
指出人生短暂、时光易逝,应珍惜当下、把握现在。
2024/1/26
倡导一种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即面对人生的无常和挫折,应保持豁达、乐观的心 态,勇往直前。
14
04
苏轼其他代表作品 欣赏
2024/1/26
15
《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
审美教育价值
《赠刘景文》以其优美的语言和深邃的意境,具有极高的审美教育价值 。通过对该诗的学习和欣赏,可以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和文学素养,培 养其高尚的情操和品格。
22
06
课堂互动环节
2024/1/26
23
学生朗诵《赠刘景文》
邀请学生主动上台朗诵《赠刘景文》, 要求声音洪亮、吐字清晰。
学生在朗诵过程中,教师应给予适当的 指导和鼓励,帮助学生更好地把握诗歌
《赠刘景文》PPT课 件
2024/1/26
1
2024/1/26
目录
CONTENTS
• 诗人与作品背景 • 诗歌内容解析 • 诗歌中的情感表达 • 苏轼其他代表作品欣赏 • 诗歌在文化传承中的意义 • 课堂互动环节
2
01
诗人与作品背景
2024/1/26
3
苏轼生平及成就
苏轼(1037-1101),字子瞻 ,号东坡居士,北宋著名文学 家、书法家、画家、政治家。
2024/1/26
表现技巧探讨
探讨诗人在表现情感、描 绘景物等方面的高超技巧 。
诗歌风格赏析
鉴赏苏轼诗歌的独特风格 ,如豪放洒脱、意境深远 等。
10
03
诗歌中的情感表达
2024/1/26
对人生无常的感慨
通过对自然景物和人生经历的描绘,表达了诗人对人生无常的深刻感慨。
指出人生短暂、时光易逝,应珍惜当下、把握现在。
2024/1/26
倡导一种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即面对人生的无常和挫折,应保持豁达、乐观的心 态,勇往直前。
14
04
苏轼其他代表作品 欣赏
2024/1/26
15
《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
审美教育价值
《赠刘景文》以其优美的语言和深邃的意境,具有极高的审美教育价值 。通过对该诗的学习和欣赏,可以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和文学素养,培 养其高尚的情操和品格。
22
06
课堂互动环节
2024/1/26
23
学生朗诵《赠刘景文》
邀请学生主动上台朗诵《赠刘景文》, 要求声音洪亮、吐字清晰。
学生在朗诵过程中,教师应给予适当的 指导和鼓励,帮助学生更好地把握诗歌
《赠刘景文》PPT课 件
2024/1/26
1
2024/1/26
目录
CONTENTS
• 诗人与作品背景 • 诗歌内容解析 • 诗歌中的情感表达 • 苏轼其他代表作品欣赏 • 诗歌在文化传承中的意义 • 课堂互动环节
2
01
诗人与作品背景
2024/1/26
3
苏轼生平及成就
苏轼(1037-1101),字子瞻 ,号东坡居士,北宋著名文学 家、书法家、画家、政治家。
2024/1/26
表现技巧探讨
探讨诗人在表现情感、描 绘景物等方面的高超技巧 。
诗歌风格赏析
鉴赏苏轼诗歌的独特风格 ,如豪放洒脱、意境深远 等。
10
03
诗歌中的情感表达
2024/1/26
《诗歌鉴赏专题》课件

诗歌能够表达出爱情的美好与痛 苦,让人感受到情感的深刻与纯 粹。
生活之哲思
诗歌能够启发人们对生活的思考, 带来对人生的洞察与启示。
不同诗歌体裁介绍
诗歌有许多不同的体裁,每一种体裁都有其独特的特点和韵律。
五言绝句
五言绝句是一种常见的诗歌体裁,由四行五个字 的诗句组成,形式简练而富有韵律。
七言绝句
七言绝句与五言绝句相似,但每行七个字,更加 细腻和华丽。
深情的笔触和社会批判的力量闻名。
3
苏轼
苏轼是宋代杰出的文学家,他的诗歌优 雅而充满智慧,引人入胜。
近体诗
近体诗是一种现代化的诗歌形式,结合了古体诗和诗歌自由的特点。
近体诗的特点 形式灵活多变 情感真挚动人
曲终人未散 词意四溢然 语言雅俗随行
留在纸笼里 意境深远绵 开拓思维海洋
诗歌的艺术魅力
诗歌是一种带有魔力的艺术形式,它具有以下特点:
1 表达深沉情感
诗歌能够通过独特的语言 和韵律,表达出人类内心 最深沉的情感。
2 唤起共鸣与思考
3 美化日常生活
诗歌能够触动人们的内心, 引发共鸣,并激发对生活 和世界的思考。
诗歌可以用诗意的方式描 绘平凡的日常生活,让人 们重新发现生活的美好。
《诗歌鉴赏专题》PPT课 件
欢迎来到《诗歌鉴赏专题》PPT课件!本课程将向您介绍诗歌的奥秘与美妙, 以及不同体裁的特点和名家作品的赏析。
诗歌简介
诗歌是人类最古老、最精致的艺术形式之一。通过美妙的语言、抒情的笔触,诗歌能够表达人类内心最深沉的 情感和思考。
自然之美
爱情之悸动
诗歌能够描绘出大自然的壮丽景 象,让人感受到宇宙之间的联系。
词
词是古代中国最受欢迎的诗歌形式之一,以抒发 爱情或抒怀为主要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诗词、文赋、书法、绘 画样样精通。受到儒家和佛老
思想双重影响,思想十分矛盾。
入世:积极进取,怀才不遇; 出世:逃避现实,寄情山水。
苏轼( 1036 一 1101),字子瞻, 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人。苏轼幼年时即 极为出色,深得老师赏识。21岁时,苏轼 与弟弟苏辙一起随父离家进京,第二年兄 弟二人都中了进士。当时的文坛领袖欧阳 修读了22岁的苏轼所写的文章后说:“不 觉汗出 。快哉,快哉!老夫当避路,放
从元丰二年(1079)到元佑元年(1086), 苏轼在黄州生活的这七年,对苏轼一生产生了重 大影响。黄州团练副使仅仅是个虚名,他不仅没 有俸禄,而且受到监督,当时苏轼在许多信里反 复叮嘱友人“看讫,火之”,“传闻京师,非细 事也”。他在黄州城东开垦了十亩荒地,田旁筑 一茅屋,辛勤躬耕,自得其乐。黄州的生活使苏 轼的思想发生了巨大的改变:一方面,他观察问 题变得比较通达,在一种超然物外的旷达态度背 后,仍然坚持着对人生、对美好事物的追求;另 一方面,又产生了较为严重的逃避现实的消极思 想。
淡欲山水 妆把色光 浓西空潋 抹湖蒙艳 总比雨晴 相西亦放 宜子奇好 。,。,
Hale Waihona Puke 饮 湖 苏上 轼初 晴 后 雨
这首诗一、二两句描写西湖美景。作者
略去花草鱼鸟,大笔挥洒,直写湖光山色。
晴雨变化,显示出西湖景色多姿多态,也点
明“初晴后雨”的诗题。“方好”、“亦奇”
说明不论晴雨,西湖景色俱臻极妙。 三、 四两句利用绝妙的比喻,把西湖美景升华到
“在黄州的苏东坡是成熟了的苏东 坡。这种成熟是一种不再需要对别人 察颜观色的从容,一种终于停止向周 围申诉求告的大气,一种不理会哄闹 的微笑,一种洗刷了偏激的淡漠,一 种无须伸张的厚实,一种并不陡峭的 高度”。(余秋雨《苏东坡突围》)
元佑元年(1086),旧党执政。 苏轼被调回京都任中书舍人、翰林学 士等职。
苏轼专题
认识苏轼这个文艺全才,了解他在诗、散 文、词、书法方面的杰出成就。
鉴赏豪放与婉约兼容的词风特点。
读懂苏轼在屡遭贬谪时的豁达情怀和宽广 胸襟,读懂他为情的真挚笃厚,感受他丰 满而完整的人格魅力。
学习苏轼胸怀社稷、心系民众的高尚情 操。
浙江省新河中学 王群亚
苏 轼
精品资料
走近苏东坡
宋哲宗元佑元年(1086),旧党当权, 召还为翰林学士;新党再度秉政后,又贬 惠州,再贬儋州(今海南儋县),后死于 常州。
苏轼总结自己一生,说:“问汝平生 功业,黄州惠州儋州。” 政治上苏轼是失 意的,但就个人创作成就而言,苏轼是中 国古代第一全才。
才华横溢的苏轼
文—— “ 唐宋八大家 ”
诗—— “苏
苏 轼
壁
中目同峰 。,。,
这首诗的特点是形象与哲理的高度统一。 前两句描写庐山峰峦的多姿多态,第三句笔 锋一转,引出下文看山的感受,阐明了为人
处事的哲理:人们所处的地位不同,看问题 的出发点不同,对客观事物的认识就会有一 定的片面性;要认识事物的真相与全貌,必 须超越狭小的范围,摆脱主观的成见。所谓 “当局者迷,旁观者清”,便是这个道理。
他出人头地也。可喜!可喜!”并预言未 来文坛将属于苏轼。
苏轼的政治思想比较保守,宋神宗时, 王安石当政,行新法,苏轼极力反对,便请 求外调,自熙宁四年(1071)开始,他先后 被派往杭州、密州、徐州、湖州等地任地方 官。革新除弊,因法便民,颇有政绩。元丰 二年(1079)那些曾经依附过王安石的小人 搜集苏轼对新政不满的诗句,弹劾苏轼,致 其入狱。这就是宋代第一起文字狱——“乌台 诗案”。苏轼被捕入狱,历时五个月,不论 在朝在野,政见同与不同,营救者络绎不绝 (包括王安石),最后,神宗才决定不杀苏 轼,而以贬为黄州团练副使了事。
黄”
词—— “苏
辛”
书、画——“宋 四 家”
唐宋八大家:
唐代——韩愈 柳宗元 宋代——欧阳修 苏洵
苏轼 苏辙 曾巩 王安石
苏辛:
北宋词人苏轼 南宋词人辛弃疾 以苏、辛词为豪 放派的代表,故 常以并称。
苏轼 蔡襄 黄庭坚 米芾
苏轼《赤壁赋》墨迹
只不远横
题
缘识近看 身庐高成
西
在山低岭
林
此真各侧 山面不成
人格的魅力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 妨吟啸且徐行。竹杖 芒鞋轻胜马,谁怕? 一蓑烟雨任平生。
空余鲁叟乘桴意, 粗识轩辕奏乐声。 九死南荒吾不恨, 兹游奇绝冠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 余生欲老海南村,
冷,山头斜照却相迎。 帝遣巫阳招我魂。
回首向来萧瑟处,归 杳杳天低鹘没处,
一、《念奴娇 赤壁怀古》是怎样结合写景和怀古来 抒发感情的?这首词“自有横槊气概”,哪些词句涌 动着泼墨山水般的慷慨豪迈的真性情? 二、请说说“豪放”与“婉约”两种词风的不同点。 三、苏轼一生遭遇坎坷,曾通判杭州、密州、徐州等 地,后又贬谪黄州 。韶圣初年,又以“为文讥斥朝廷” 之罪远谪惠州、琼州。在人生最无奈、最绝望的环境 里,为什么还能挥洒出“九死南荒吾不恨,兹游奇绝 冠平生”的旷达洒脱的气度?在你的记忆里,历史上 还有哪些人比较超脱豁达?
纯净的境界,把西湖比西子,既新奇又贴切, 真是神来之笔,揭示出西湖的风情韵致。如
果说前两句是作者发现了西湖美,那么后两
句是对西湖美的欣赏与评价,极富魅力。
徐门石潭谢雨,道上作五首。潭在城 东二十里,常与泗水增减,清浊相应。
簌簌衣巾落枣化,村南村北响 缫车,牛衣古柳买黄瓜。 酒困路 长惟欲睡,日高人渴漫思茶,敲门
试问野人家。
诗词欣赏
本诗以朴实、清新、准确、传神的笔
触描绘了农村初夏的特有景色。
苏轼把初夏的缫丝、卖瓜等情景都写 入词中,百姓的欣喜与农作物的繁茂,
不难窥见,而作者与农民的融洽之情,
更洋溢在词中。
第 二 教 时
念奴娇 赤壁怀古
苏轼
正值王安石变法时期,新旧两派政治势 力斗争激烈,朝廷政局多变。因苏轼为人正 直,指责两派中的弊端,加上他才华出众, 所以两派中的投机分子都排挤迫害他,甚至 捏造罪名,将他逮捕入狱,后来免于杀害, 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幸而他心胸豁达,没 有就此消沉下去,在畅游长江时写下了千古 名篇, 前后《赤壁赋》、《念奴娇 赤壁怀 古》 等广为流传的名篇佳作就是在黄州期间 遭人陷害的时候写成的。
思想双重影响,思想十分矛盾。
入世:积极进取,怀才不遇; 出世:逃避现实,寄情山水。
苏轼( 1036 一 1101),字子瞻, 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人。苏轼幼年时即 极为出色,深得老师赏识。21岁时,苏轼 与弟弟苏辙一起随父离家进京,第二年兄 弟二人都中了进士。当时的文坛领袖欧阳 修读了22岁的苏轼所写的文章后说:“不 觉汗出 。快哉,快哉!老夫当避路,放
从元丰二年(1079)到元佑元年(1086), 苏轼在黄州生活的这七年,对苏轼一生产生了重 大影响。黄州团练副使仅仅是个虚名,他不仅没 有俸禄,而且受到监督,当时苏轼在许多信里反 复叮嘱友人“看讫,火之”,“传闻京师,非细 事也”。他在黄州城东开垦了十亩荒地,田旁筑 一茅屋,辛勤躬耕,自得其乐。黄州的生活使苏 轼的思想发生了巨大的改变:一方面,他观察问 题变得比较通达,在一种超然物外的旷达态度背 后,仍然坚持着对人生、对美好事物的追求;另 一方面,又产生了较为严重的逃避现实的消极思 想。
淡欲山水 妆把色光 浓西空潋 抹湖蒙艳 总比雨晴 相西亦放 宜子奇好 。,。,
Hale Waihona Puke 饮 湖 苏上 轼初 晴 后 雨
这首诗一、二两句描写西湖美景。作者
略去花草鱼鸟,大笔挥洒,直写湖光山色。
晴雨变化,显示出西湖景色多姿多态,也点
明“初晴后雨”的诗题。“方好”、“亦奇”
说明不论晴雨,西湖景色俱臻极妙。 三、 四两句利用绝妙的比喻,把西湖美景升华到
“在黄州的苏东坡是成熟了的苏东 坡。这种成熟是一种不再需要对别人 察颜观色的从容,一种终于停止向周 围申诉求告的大气,一种不理会哄闹 的微笑,一种洗刷了偏激的淡漠,一 种无须伸张的厚实,一种并不陡峭的 高度”。(余秋雨《苏东坡突围》)
元佑元年(1086),旧党执政。 苏轼被调回京都任中书舍人、翰林学 士等职。
苏轼专题
认识苏轼这个文艺全才,了解他在诗、散 文、词、书法方面的杰出成就。
鉴赏豪放与婉约兼容的词风特点。
读懂苏轼在屡遭贬谪时的豁达情怀和宽广 胸襟,读懂他为情的真挚笃厚,感受他丰 满而完整的人格魅力。
学习苏轼胸怀社稷、心系民众的高尚情 操。
浙江省新河中学 王群亚
苏 轼
精品资料
走近苏东坡
宋哲宗元佑元年(1086),旧党当权, 召还为翰林学士;新党再度秉政后,又贬 惠州,再贬儋州(今海南儋县),后死于 常州。
苏轼总结自己一生,说:“问汝平生 功业,黄州惠州儋州。” 政治上苏轼是失 意的,但就个人创作成就而言,苏轼是中 国古代第一全才。
才华横溢的苏轼
文—— “ 唐宋八大家 ”
诗—— “苏
苏 轼
壁
中目同峰 。,。,
这首诗的特点是形象与哲理的高度统一。 前两句描写庐山峰峦的多姿多态,第三句笔 锋一转,引出下文看山的感受,阐明了为人
处事的哲理:人们所处的地位不同,看问题 的出发点不同,对客观事物的认识就会有一 定的片面性;要认识事物的真相与全貌,必 须超越狭小的范围,摆脱主观的成见。所谓 “当局者迷,旁观者清”,便是这个道理。
他出人头地也。可喜!可喜!”并预言未 来文坛将属于苏轼。
苏轼的政治思想比较保守,宋神宗时, 王安石当政,行新法,苏轼极力反对,便请 求外调,自熙宁四年(1071)开始,他先后 被派往杭州、密州、徐州、湖州等地任地方 官。革新除弊,因法便民,颇有政绩。元丰 二年(1079)那些曾经依附过王安石的小人 搜集苏轼对新政不满的诗句,弹劾苏轼,致 其入狱。这就是宋代第一起文字狱——“乌台 诗案”。苏轼被捕入狱,历时五个月,不论 在朝在野,政见同与不同,营救者络绎不绝 (包括王安石),最后,神宗才决定不杀苏 轼,而以贬为黄州团练副使了事。
黄”
词—— “苏
辛”
书、画——“宋 四 家”
唐宋八大家:
唐代——韩愈 柳宗元 宋代——欧阳修 苏洵
苏轼 苏辙 曾巩 王安石
苏辛:
北宋词人苏轼 南宋词人辛弃疾 以苏、辛词为豪 放派的代表,故 常以并称。
苏轼 蔡襄 黄庭坚 米芾
苏轼《赤壁赋》墨迹
只不远横
题
缘识近看 身庐高成
西
在山低岭
林
此真各侧 山面不成
人格的魅力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 妨吟啸且徐行。竹杖 芒鞋轻胜马,谁怕? 一蓑烟雨任平生。
空余鲁叟乘桴意, 粗识轩辕奏乐声。 九死南荒吾不恨, 兹游奇绝冠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 余生欲老海南村,
冷,山头斜照却相迎。 帝遣巫阳招我魂。
回首向来萧瑟处,归 杳杳天低鹘没处,
一、《念奴娇 赤壁怀古》是怎样结合写景和怀古来 抒发感情的?这首词“自有横槊气概”,哪些词句涌 动着泼墨山水般的慷慨豪迈的真性情? 二、请说说“豪放”与“婉约”两种词风的不同点。 三、苏轼一生遭遇坎坷,曾通判杭州、密州、徐州等 地,后又贬谪黄州 。韶圣初年,又以“为文讥斥朝廷” 之罪远谪惠州、琼州。在人生最无奈、最绝望的环境 里,为什么还能挥洒出“九死南荒吾不恨,兹游奇绝 冠平生”的旷达洒脱的气度?在你的记忆里,历史上 还有哪些人比较超脱豁达?
纯净的境界,把西湖比西子,既新奇又贴切, 真是神来之笔,揭示出西湖的风情韵致。如
果说前两句是作者发现了西湖美,那么后两
句是对西湖美的欣赏与评价,极富魅力。
徐门石潭谢雨,道上作五首。潭在城 东二十里,常与泗水增减,清浊相应。
簌簌衣巾落枣化,村南村北响 缫车,牛衣古柳买黄瓜。 酒困路 长惟欲睡,日高人渴漫思茶,敲门
试问野人家。
诗词欣赏
本诗以朴实、清新、准确、传神的笔
触描绘了农村初夏的特有景色。
苏轼把初夏的缫丝、卖瓜等情景都写 入词中,百姓的欣喜与农作物的繁茂,
不难窥见,而作者与农民的融洽之情,
更洋溢在词中。
第 二 教 时
念奴娇 赤壁怀古
苏轼
正值王安石变法时期,新旧两派政治势 力斗争激烈,朝廷政局多变。因苏轼为人正 直,指责两派中的弊端,加上他才华出众, 所以两派中的投机分子都排挤迫害他,甚至 捏造罪名,将他逮捕入狱,后来免于杀害, 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幸而他心胸豁达,没 有就此消沉下去,在畅游长江时写下了千古 名篇, 前后《赤壁赋》、《念奴娇 赤壁怀 古》 等广为流传的名篇佳作就是在黄州期间 遭人陷害的时候写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