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特色创新型畜牧业的技术路线
畜牧业科技创新与发展

畜牧业科技创新与发展随着人口的增加和经济的发展,畜牧业变得越来越重要。
作为全球畜牧业领导者之一,中国的畜牧业在近几十年来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功。
但是,随着人们对食品质量和安全的要求越来越高,畜牧业面临着诸多挑战。
为了提高产量和保证质量,畜牧业需要通过科技创新来提高自身的效能和可持续性。
一、现状及存在问题目前,中国的畜牧业已经取得了很大的进步。
在过去的几十年里,中国的畜牧业生产水平已经有了很大的提高。
但是,随着人口的增加和经济的发展,畜牧业面临着一系列的挑战。
例如,农民养殖的数量少,规模小,技术水平低,养殖方式落后,种畜品质低下,良种供给不足,防疫控制不足,使得畜禽疫病的高发有所增加。
同时,养殖和饲料生产过程中面临着水、环境和饲料质量等问题,加之集中养殖带来的环境和生态压力,都影响了畜牧业的发展。
二、科技创新对畜牧业的影响实现发展和创新需要不断推动技术创新。
科技对牧业的作用是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改进:1.良种选育良种是安全、高质量畜禽产品的基础。
要选育出综合产量高、抗病力强、商品性好的新品种,就需要用到现代生命科学的技术。
例如,通过基因编辑技术,可以对病原体基因进行修改,改造他们产生的毒素,改善疫苗疗效。
2.提高管理水平养殖管理的主要目的是提高养殖效益、实现可持续发展。
但是,传统的养殖管理方式存在很多不足之处。
例如,缺乏早期预警机制,不能及时对疾病发生进行控制;缺少科学的饲养方案、营养成分、药品使用方案等,难以有效提高养殖效益。
与此相反,现代养殖管理包括智能化、无人化、数据化,在信息、网络化、自动化等方面全面提升了管理水平,有助于减少资源浪费,控制成本,增加产量和效益。
3.提高养殖环境提高养殖环境可以减少畜禽产生的粪便量,同时可以减少污染。
例如,通过科学饲养技术、饲料配方和生态环境改善,可以减少肉禽的自发气体产生,减少二氧化碳、二氧化硫等物质的排放。
4.发展绿色饲料发展绿色饲料是种畜业可持续发展路线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畜牧行业的科技创新推动畜牧行业的科技创新提高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

畜牧行业的科技创新推动畜牧行业的科技创新提高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畜牧业一直是农业重要的组成部分,对于人类的食物安全和经济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
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畜牧业也面临着新的挑战和机遇。
科技创新的推动,为畜牧行业带来了更高的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推动了畜牧业的可持续发展。
一、科技创新在畜牧行业中的应用随着科技的快速发展,各种新技术在畜牧行业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例如,基因编辑技术的出现使得畜牧业得以进行精准育种,通过编辑畜禽基因,可以提高畜禽的抗病能力、生长速度和食物转化效率,从而提高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
另外,农业物联网技术的应用,可以对畜牧业生产环节进行全面监控和管理,实现对畜禽饲养环境、饲料供应和健康状况的实时监测,及时调整饲养条件,提高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
二、科技创新推动畜牧行业生产效率提高科技创新在畜牧行业中的应用,极大地提升了生产效率。
一方面,在畜禽饲养过程中,科技创新使得畜禽生长速度更快、饲料转化效率更高,减少了饲养成本,并提高了出栏率,减少了资源的浪费。
另一方面,现代化的养殖设施、饲养管理系统的应用,使得畜牧业生产更加规范化和自动化,减少了人工劳动的投入,提高了生产效率。
通过科技创新的推动,畜牧行业实现了由传统养殖向现代化养殖的转变,为畜牧业的发展注入了新的动力。
三、科技创新推动畜牧行业产品质量提升科技创新不仅提高了畜牧行业的生产效率,也推动了产品质量的提升。
通过基因编辑技术的应用,畜牧业得以进行精准育种,选育出更具优良性状的畜禽品种,提高了产品的肉质、蛋质和奶质的品质。
另外,在畜禽饲养过程中,科技创新的应用可以更好地监测和管理饲养环境,提供优质的饲料和养分补给,使得畜牧产品更加健康、安全。
科技的应用还可以追溯畜牧品质的过程,确保产品的安全和质量,提高了消费者对畜牧产品的信任度。
四、科技创新推动畜牧行业可持续发展畜牧行业的可持续发展是当前的主要议题之一,在科技创新的推动下,畜牧行业实现了更加环保和可持续的发展。
2024畜牧工作思路及工作计划

2024畜牧工作思路及工作计划2024年是畜牧业发展的重要一年,面临着许多挑战和机遇。
在这篇文章中,我将会提出一些关于畜牧工作的思路和工作计划,以期促进畜牧业的可持续发展。
一、加强畜禽养殖管理1. 强化养殖环境管理:合理规划和设计畜禽场、粪便处理设施等,提高养殖环境的舒适度和卫生条件,并加强养殖场的管理和监督。
2. 推广高效养殖技术:积极引进和推广先进的养殖技术,包括饲养管理、疾病防控、饲料配方等,提升畜禽的生产效益和健康水平。
3. 加强动物疾病监测和防控:建立完善的动物疾病监测体系,加强对重要疫病的监测和防控,及时采取措施减少疫病对养殖业的影响。
二、促进畜禽品种改良和良种推广1. 强化品种改良研究:加强对畜禽品种改良的研究和选育工作,提高畜禽的生产性能和抗病能力。
2. 推广优良品种:加大优良畜禽品种的推广力度,向养殖户宣传推广高产、优质的养殖品种,提高畜禽养殖效益。
3. 加强种畜禽繁殖管理:加强对种畜禽的管理和繁殖工作,提高种畜禽的质量和数量,满足畜禽产品的市场需求。
三、推动畜牧业绿色发展1. 推广有机养殖和草食畜牧:积极推广有机养殖和草食畜牧模式,减少养殖过程中的环境污染,提高畜禽产品质量和健康价值。
2. 加强养殖废弃物处理:推动养殖废弃物的资源化利用,如生物质能源利用、有机肥料生产等,减少对环境的不良影响。
3. 提高养殖业的水、电、气资源利用效率:通过技术创新和管理措施,提高养殖业的水、电、气资源利用效率,降低生产成本,推动畜牧业可持续发展。
四、加强农牧业科技创新与人才培养1. 加强畜牧业科技研究和创新:加大对畜牧业科技研究的资金投入,推动畜牧业的创新发展,提高畜牧业的科技含量。
2. 加强畜牧业人才培养:建立完善的畜牧业人才培养体系,加强对畜牧业从业人员的培训和培养,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和专业技能。
3. 加强畜牧业科技成果转化:加强畜牧业科技成果的转化和推广,推动科技进步与实际生产的紧密结合。
畜牧业的养殖场创新技术和科学研究

畜牧业的养殖场创新技术和科学研究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科技的发展,畜牧业的养殖场也在不断地进行创新技术和科学研究,以提高生产效益和动物福利。
本文将探讨畜牧业养殖场的创新技术以及科学研究的重要性。
一、新型饲料与营养需求一项关键的畜牧业创新技术是研究新型饲料和动物的营养需求。
通过研究不同类型的饲料成分和营养需求,可以减少饲料成本,提高畜禽的生长速度和肉质质量。
举例来说,研究员发现一种新型饲料可以提高禽类的蛋白质含量和肉质鲜嫩度,这对于畜牧业养殖场来说是一项重要的突破性创新。
二、增强动物抗病能力在畜牧业养殖场中,动物的健康和抗病能力对于提高产量至关重要。
科学研究致力于寻找新的免疫增强剂,以提高动物的免疫力和抗病能力。
例如,研究人员发现一种新型疫苗,可以有效预防某种传染病在养殖场中的传播,从而减少了养殖场的经济损失。
三、改进畜禽生态环境养殖场的环境对动物的健康状况有着直接的影响。
为了提高畜禽的生产效率和生活质量,科学研究人员致力于改进养殖场的生态环境。
例如,引入新的废物处理系统可以有效降低固体废物和氨气的排放,减少对环境的污染,并改善动物的生活条件。
四、提高畜禽养殖效率科学研究不断寻找新的方法来提高畜牧业养殖场的生产效率。
例如,引入自动化设备和智能系统可以提高生产效率和减少人力成本。
新的养殖管理手段和技术可以帮助畜牧业养殖场提高养殖密度,达到更高的产量。
五、创新技术对畜牧业的影响创新技术的引进对于畜牧业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新技术的应用可以提高养殖效益,提升养殖场的竞争力。
此外,创新技术还可以减少环境污染和资源浪费,有利于可持续发展。
六、科学研究对畜牧业的推动作用科学研究对畜牧业的发展起到了推动作用。
科学家们的努力和研究成果提供了技术支持和理论指导,为养殖场的创新和转型升级提供了有力保障。
科学研究还为畜牧业养殖场提供了前沿的科技成果,促进了畜牧业的可持续发展。
结论在总结上述内容之后,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畜牧业养殖场的创新技术和科学研究对于畜牧业的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国家生猪产业技术体系技术创新

国家生猪产业技术体系技术创新
国家生猪产业技术体系是由国家农业农村部主导建立的,旨在提升中国生猪产业发展水平和竞争力的重要组织形式。
在生猪产业技术体系中,技术创新是推动产业发展的关键因素之一。
国家生猪产业技术体系的技术创新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种畜良种创新:通过遗传改良、繁殖与选育等手段,改进猪种品质,提高生产性能和抗病能力,提供优质的种畜资源。
2. 饲养管理创新:通过科学合理的饲养管理措施,如饲料配制、环境控制、疫病防控等,提高生猪养殖效益和健康水平。
3. 疾病防控创新:针对生猪养殖中常见的病害,开展疫苗研发、防治技术创新等,减少疾病发生和传播,保障生猪健康。
4. 养殖环保创新:研发和推广生猪养殖的环保技术,如粪便处理与利用、废弃物资源化等,减少对环境的负面影响。
5. 信息技术创新:应用先进的信息技术手段,如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等,提升生猪产业的数字化管理和智能化水平。
通过技术创新,国家生猪产业技术体系致力于提高生猪产量、改善产品质量、保障食品安全和环境友好等方面的目标。
同时,它也为生猪养殖企业和农户提供了科学指导和技术支持,促进了整个生猪产业链的健康发展。
畜牧业的技术创新介绍最新的畜牧技术和解决方案

畜牧业的技术创新介绍最新的畜牧技术和解决方案畜牧业是农业中非常重要的一个分支领域,它涉及到养殖动物的饲养、繁殖、保健等方面。
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畜牧业也迎来了许多新的技术创新和解决方案。
本文将介绍一些最新的畜牧技术和解决方案,以期提升畜牧业的效益和可持续发展。
一、智能养殖技术随着人工智能和物联网技术的不断发展,智能养殖技术在畜牧业中得到了广泛应用。
通过在养殖场建立传感器网络,可以实时监测动物的体温、饮水量、运动情况等重要指标。
同时,利用人工智能算法对大数据进行分析,可以提前预警疾病的爆发,并采取相应的措施。
智能养殖技术的应用,不仅提高了养殖效益,还降低了人工成本和工作强度,为畜牧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新的思路。
二、基因编辑技术基因编辑技术是一种通过修改动植物基因组来改变其性状的方法。
在畜牧业中,基因编辑技术可以用来提高动物的抗病能力、肉质品质和生产性能,从而提高养殖效益。
例如,通过编辑猪的基因,可以使其对某些病原体具有更好的抵抗力;通过编辑奶牛的基因,可以让其产生更高质量的乳制品。
基因编辑技术的应用,不仅加快了畜牧业的品种改良进程,还有助于减少对抗生素的依赖,提高了畜牧业的可持续性。
三、环境友好型饲养模式环境友好型饲养模式是指在畜牧业生产过程中注重资源节约、减排减废和环境保护的一种模式。
例如,利用生物气体发酵技术处理畜禽粪便产生的废弃物,可以将其中的有机物转化为沼气和有机肥料,实现资源的循环利用。
另外,采用科学的饲料配方和饲料添加剂,可以减少对天然资源的消耗,并减少对环境的污染。
环境友好型饲养模式的应用,不仅改善了养殖环境,还有助于实现畜牧业的绿色发展。
四、精准营养调控技术精准营养调控技术是一种将营养调控与动物需求精确匹配的技术。
通过对动物进行基因检测和代谢组学分析,可以获取其不同阶段和生理状态下的营养需求。
同时,结合科学的饲料配方和饲养管理,可以精确调控动物的营养供给,提高饲料的利用率和动物的生产性能。
畜牧业创新案例

畜牧业创新案例畜牧业创新案例:1. 基因编辑技术在畜牧业的应用基因编辑技术是一种新兴的生物技术,已经在畜牧业中得到广泛应用。
通过编辑动物基因,可以使其具备更好的抗病能力、增加生长速度、提高繁殖能力等优势。
例如,科学家利用基因编辑技术成功地使猪具备抗非洲猪瘟的能力,大大降低了疫病对养殖业的影响。
2. 无抗生素养殖模式的推广传统的畜牧业中,常常会使用抗生素来预防和治疗动物疾病。
然而,长期使用抗生素容易导致抗药性的产生,对人类健康和环境造成潜在风险。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许多畜牧企业开始推广无抗生素养殖模式,通过改善饲养环境、提高动物免疫力等方式来减少对抗生素的依赖。
3. 全程无人化养殖系统的研发随着人工智能和物联网技术的发展,全程无人化养殖系统逐渐应用于畜牧业。
这种系统利用传感器、摄像头等设备实时监测动物的饮食、生长情况,并通过人工智能算法进行分析和决策,实现对养殖过程的全程自动化管理。
这不仅提高了养殖效益,还减少了人力成本和环境污染。
4. 精准饲料配方技术的推广通过精准饲料配方技术,可以根据动物的需求量身定制饲料配方,提高饲料利用率和动物的生长速度。
这种技术利用了先进的营养学知识和模型预测算法,可以根据动物的品种、年龄、性别等因素来调整饲料成分和比例,使动物获得更好的营养供给,提高养殖效益。
5. 生态循环养殖模式的推广传统的畜牧业往往会产生大量的废弃物和环境污染。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许多养殖企业开始推广生态循环养殖模式。
这种模式将养殖与农业和环境保护相结合,通过农作物种植和有机废弃物处理等方式实现资源的循环利用,减少环境污染和资源浪费。
6. 无人机在畜牧业中的应用无人机作为一种高效、灵活的飞行工具,已经在畜牧业中得到了广泛应用。
通过搭载摄像头和传感器,无人机可以实时监测畜牧场的情况,包括动物的饮食、生长情况、疾病预防等。
同时,无人机还可以进行喷洒农药、除草剂等作业,提高生产效率和质量。
7. 全球定位系统在畜牧业中的应用全球定位系统(GPS)技术可以实时定位和跟踪动物的位置和活动轨迹,帮助畜牧人员更好地管理和监测动物。
畜牧业的新技术与创新

优势:高效、精准、成本低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应用:改良动物品种,提高生产性 能和抗病能力
挑战:伦理问题、生物安全问题、 法规限制
生物饲料的定义: 利用微生物、植物 等生物资源制成的 饲料
生物饲料的优点: 提高饲料利用率, 减少环境污染,提 高动物健康水平
生物饲料的应用: 在猪、牛、羊等动 物饲料中广泛应用
畜牧业的新技术与创 新汇报人:目录来自畜牧业新技术 畜牧业创新
畜牧业新技术
智能监控系统:实时监控 动物健康和行为
智能饲料系统:根据动物 需求自动调整饲料配方
智能环境控制系统:自动 调节温度、湿度、光照等
环境因素
智能育种技术:利用基因 编辑技术提高动物品质和
产量
原理:利用CRISPR-Cas9系统对基 因进行精确编辑
创新模式:采用新技术、 新方法,提高生产效率 和产品质量
案例分析:介绍一些成功 的产业链整合创新案例, 如某企业通过整合饲料、 养殖、屠宰、加工等环节 ,实现产业链一体化发展
前景展望:预测产业链 整合创新的发展趋势和 前景,如智能化、数字 化、绿色化等方向的发 展
感谢您的观看
汇报人:
智能化养殖:利用现代科技手 段,实现养殖过程的自动化和 智能化
精准饲喂:根据动物的生长阶 段和营养需求,进行精确的饲 料配比和投喂
疾病防控:采用先进的疾病检 测和预防技术,降低疾病发生 率
环保养殖:采用环保技术和设 备,降低养殖对环境的影响, 实现可持续发展
产业链整合:将畜牧业 上下游企业整合在一起, 实现资源共享和协同发 展
智能化养殖:利 用现代科技手段, 实现精准养殖
生态养殖:注重 环境保护,实现 可持续发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特色创新型畜牧业的技术路线中国特色创新型畜牧业的技术路线一、中国特色创新型畜牧业的技术路线是生态化我国畜牧业的发展可分为传统化、工业化、生态化三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是畜牧业的传统化阶段。
其特点是在村庄里庭院内进行零星养殖,是“老太太养鸡”、“老大爷养猪”、“老爷爷养牛”,这是原始的传统的落后的发展阶段,现已逐步萎缩淘汰。
第二个阶段是畜牧业工业化阶段。
工业化是畜牧业领域的一场革命,由于采取了优良品种、全价配合饲料和先进的工艺设备等,极大地提高了效率,大幅度地增加了产量,在短时间内就彻底扭转了我国肉蛋奶短缺的局面。
充分满足了人民群众对畜产品的消费需求,取得了里程碑式的辉煌成就。
但是,规模化、工厂化畜牧业,严重污染土壤、水源和大气等环境,是江河湖泊富营养化的罪魁祸首。
导致畜禽疫病、农药与抗生素残留等食品安全问题。
危害人民群众健康,引发国际贸易壁垒摩擦,难以持续发展。
工业化畜牧业是传统工业文明的产物,已经过时落后。
第三个发展阶段是畜牧业生态化阶段。
生态畜牧业是现代生态文明的产物,代表着未来畜牧业发展的方向。
畜牧是大产业,生态是大概念,畜牧业生态化关系着整个生态系统的平衡与安全。
当前,影响畜牧业稳定、和谐、持续发展的突出问题,诸如饲养动物的疫病问题、农药与抗生素残留问题、动物福利问题、动物食品质量安全问题、饲养动物的环境适应性与抗病力问题、生物多样性问题、草原超载过牧与退化沙化问题、土壤退化与水源污染问题、农牧林结合发展问题、气候变暖和节能减排问题等,都属于生态系统失衡出现的问题,只有通过生态化途经才能解决。
在生态文明时代,生态化是畜牧产业发展的必由之路,是方向路线问题。
中国特色创新型畜牧业的技术路线是生态化,坚持生态化的技术路线,我国畜牧业才能走上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自主创新之路;坚持生态化的技术路线,我国畜牧业才能走向人与自然和谐、可持续发展的光明大道;坚持生态化的技术路线,我国畜牧业才能摆脱疫病药残的困扰,从根本上解决畜产品的质量安全问题;坚持生态化的技术路线,采取健康的饲养方式,才能产出绿色有机食品,进而提升我国畜产品的附加价值,破除国际贸易绿色壁垒,提高市场竞争力。
但生态化畜牧业对工业化畜牧业不是全盘否定,而是否定之否定。
“生态化”也不是将“工业化”推倒重来,而是扬长避短地提升。
既是对工业化畜牧业的颠覆与革命,也是对工业化畜牧业的继承和发展。
二、草原牧区肉羔羊当年育成出栏技术路线全球绵羊产品的市场需求由毛向肉转型。
由于化学纤维已大量替代羊毛,成为纺织工业的原料,普通细羊毛市场需求萎缩价格低迷,全世界的绵羊业都从过去的“毛主肉从”转型到现在的“肉主毛从”。
我国五大牧区的草原畜牧业,绵羊所占比例高达70%以上,且多是普通细毛羊。
我国草原牧区不宜发展细毛羊。
草原牧区的细毛羊是计划经济时代的产物,是当年为了满足纺织工业对羊毛的需求,人为硬性发展起来的。
我国五大牧区草原气候干旱寒冷且季节性强,由于环境不适与营养不良,导致羊毛质量差、价格低,缺乏市场竞争力。
在细毛羊产业中,毛是主产品,肉是附产品。
羊是毛的载体,养细毛羊就是为了收获羊毛,商品羊为了在第二年获得剪毛,必须渡过冬季。
在种公羊、基础母羊与商品羊都要越冬的前提下,无可避免地扩大了越冬畜群的数量,从而加大了冬春脆弱期草原的压力,加速了草原退化沙化。
要避免这种情况,只有将细毛羊转型为肉羔羊,使之在当年育成出栏。
最大限度地减轻冬春季草场的压力,对草原生态实现有效的保护。
牲畜实行季节性减员。
冬春是缺草少料的季节,是草原最脆弱的时期,也是牲畜掉膘减重的季节。
在牧区畜种结构中,肉羔羊是可以实行季节性减员的畜种,秋末冬初商品羊全部出栏,把消耗掉膘不增重的冬季躲避过去。
过冬的只有少数基础母畜和种畜,减少了冬季对草料棚圈的需求,也减轻了冬春脆弱期草原的压力。
初春草原产草量低,但同时羔羊尚小,采食也少,待羔羊长大采食量增多时,草已长高,羊的长大与草的长高和谐一致。
草原实行季节性休牧。
冬春是草原最脆弱的季节,特别是春季青草返青期。
由于可供羊啃食的草量太少,难以满足牲畜需要,诱使其逐食“跑青”,在干旱的春季频繁践踏极易造成草原沙化。
冬春放牧特别是春季返青期放牧,对草原破坏十分严重,“超载过牧”就发生在这一时期。
为保护冬春脆弱期的草原,需要实行季节性休牧。
将乌珠穆沁、欧拉羊等本土优秀肉羊提升为牧区主导畜种。
我国的内蒙古、新疆、青藏高原等天然草原,都是季节性草原。
牧草在暖季里迅速地长高,又迅速地枯黄。
期间仅有短短的三四个月。
肉羊必须在这三四个月内,抓住盛草期这个难得又短暂的机遇,在暖季里迅速长大上膘。
只有在生长性能方面具有弹跳力、爆发力的优秀肉羊品种,才能适应如此严苛的自然环境。
内蒙古的乌珠穆沁大尾羊、新疆的阿勒泰大尾羊、青藏高原的欧拉羊等优秀本土肉羊,能很好地做到这一点。
因为,它们都是粗毛羊,都是专门化的肉用羊,都拥有突出的肉用性能,所以能实现羔羊当年育成出栏。
建造越冬棚圈,改接春羔为接冬羔,择机适量进行精料补饲。
提早在七月份配种,在春节前后利用暖棚条件接冬羔,待到正常接春羔的清明时节,冬羔已长成半大羊。
这时天已变暖,青草也已长高,在四个月的盛草期暖季里,实施昼夜放牧和精料补饲等措施,就能迅速达到出栏标准。
肉羊作为反刍动物,要推广使用非蛋白氮加糊化玉米的配方饲料,提高饲料利用效率。
生态效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三赢。
实行羔羊当年育成出栏,商品肉羊在秋季出栏了,越冬的只有种羊和母羊,冬春季便减少了对饲草料、棚圈的需求。
冬春舍饲喂养,不再进行放牧,这样便消除了牲畜冬春季节的超载过牧现象。
缓解了草畜矛盾,制止了草原的退化沙化,从而保护了极度脆弱的草原生态环境。
同时,能够大幅度提升羔羊的肉用生产性能,并提升肉产品价值,实现较好的经济效益。
由于提高了养羊的出栏率和商品率,也提升了羊肉产品的附加值,从而有效地增加了牧民收入,也实现了较好的社会效益。
羔羊当年育成出栏,能够使草原牧区畜牧业迅速改变落后面貌,走向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可持续科学发展之路。
三、农区肉羔羊生态化饲养技术路线1.农区肉羔羊的本土化品种优势在中国肉羊产业发展历程中,几乎所有的国外优秀肉羊品种都被引入中国,如萨福克、无角陶赛特、杜泊、夏洛来、特克塞尔、德肉美等。
靠“引进”来建设中国肉羊产业体系,缺点是太贵、太缺、太骄、太瘦。
种羊价格贵,农民买不起;种羊数量缺,难以满足需求;引进的种羊娇气,抗逆性、耐粗饲较差。
农民在实际生产实践中,受诸多条件限制,难以达到所要求的营养标准和饲喂条件,所以引进肉羊品种的生长潜力难以发挥和体现;引进种羊肉质较瘦,不适合喜食略肥羊肉的中国消费者,也难以满足中东客户的需求偏好。
过分单纯地依靠“引进”来建设中国的肉羊产业体系,导致中国至今没有形成主导性的杂交组合路线,没有形成具有全国影响力的产业模式,没有开发出能代表国家与民族水平的作品,无法具有全球影响力竞争力。
农区肉羔羊的双亲都是中国本土肉羊,适应性、抗逆性都优于国外引进的肉羊品种。
农区肉羔羊母本是小尾寒羊,具有多羔多胎的优点。
父本是乌珠穆沁大尾羊,采食能力强,肉用性能好。
农区肉羔羊父本母本都是“现成”的,种群庞大且数量充足,不用花钱建设专门种羊场。
采取虚拟方式即可形成配套供种体系,直接组合经济杂交,就能迅速形成产业规模。
农区肉羔羊种羊价格低,农户买得起,可以采取本交方式生产繁育。
农牧民操作简单容易,不麻烦不费劲,农牧民愿意接受,容易推广普及。
农区肉羔羊父母本种群数量庞大,繁殖力强,可以迅速上量形成较大规模,形成产业集群。
2.农区肉羔羊牧场建设农区肉羔羊的优势区域是玉米秸秆资源丰富的农区,主产区是东北三省和内蒙古东部盟市。
该区域内不仅饲草资源丰富,饲料资源也丰富。
小型规模化农户是饲养农区肉羔羊的基本单位,饲养规模以30—50只为宜。
农户实行种养结合和自繁自养,饲草饲料是自家土地种植的,羊羔由自家母羊繁殖生产,不从市场购买,降低了交易成本。
粪尿则就近进入自家田地里做肥料。
农区肉羔羊牧场选址在远离村庄庭院的田间地头,建在靠近农户自家承包田的林地荒地上。
农区肉羔羊牧场建设内容简单,仅含羊舍和粪场,以及简易的生产生活设施。
没有围墙,不要求水电配套,运动场在场外解决。
既节省投资,也减少了建场占地面积,有利于选址。
羊舍建在地势高燥、背风向阳处,为单坡式半开放塑料暖棚,冬季利用日光增温,夏季敞开通风。
将杂种牛做基础母牛用于繁殖种群。
在藏酷牛模式中,各代次杂种牛都具有较好的杂种优势,对母系的性能也进行了提升,积累储备了较好的改良效果。
西门塔尔不仅是良好的父系品种,也具有良好的保姆性和哺乳能力,它的杂交后代也是非常好的母系。
杂种牛继续留作基础母牛,供繁殖使用(杂种牦牛仅雄性不育,母牛仍有正常的繁殖力),不会造成母牦牛数量的减少,能保持牦牛种群数量的稳定。
藏酷牛的产业化,会逐步地把家牦牛种群转型为杂种牛群,也可以说是改良牛群。
经过若干代次之后,青藏高原牦牛种群,将成为既适应高寒草地特殊的生态环境,又具有较高生产性能,同时商品率也较高的改良牛群。
利用“两地三边”廉价的饲草资源进行放牧。
利用周边地区零星分散的草场资源,见缝插针地进行季节性放牧。
以获取不花钱的饲草资源,降低饲养成本。
“两地三边”是廉价的饲草资源,“两地”指荒地、林地(速生林、稀疏林、灌木林),“三边”指路边、渠边、地边。
对农区肉羔羊母子补饲精料。
农区肉羔羊是商品化养殖,商品羊饲养周期短,母羊繁殖强度大,都必须补饲精料。
推广使用非蛋白氮加糊化玉米配方饲料,以提高饲料利用率。
3.玉米秸免铡就近青贮是价廉、质优、量大的饲草来源农区缺乏草场放牧资源,发展草食动物畜牧业,需要解决饲草来源问题。
我国年产玉米秸约2亿吨,是数量巨大的饲草资源,也是价格低廉的饲草资源。
玉米秸经过青贮,还是适口性好、营养价值高的优质饲草资源。
传统的玉米秸利用方式,是用干玉米秸饲喂牛羊,纤维素木质素含量高,草质粗硬,适口性差,消化率低。
通过氨化、碱化、微贮等技术措施处理,虽然提高了玉米秸的适口性和营养价值,但费工、费钱、费事,农民不愿接受,难以大面积推广普及。
青贮可以提高适口性,提高消化率,提高营养价值,是玉米秸利用的最佳方式,在全世界被普遍采用。
但国外普遍推行玉米全株青贮,种植的是专用青贮玉米,连秆带穗全株切碎,制成青贮饲料。
这种方式提高了玉米的生物学产量,大大提高了能量、蛋白质的收获量。
在中国玉米产区,农民不愿接受玉米连秆带穗全株青贮,认为不把籽实收获起来,地等于白种了。
实行玉米带穗全株青贮,不仅存在农民心理习惯障碍,也存在着比较利益低、机会成本高的问题。
当前,在玉米乙醇能源工业的刺激拉动下,玉米粒价格不断上涨,农民更加不愿放弃玉米粒。
现在畜牧业收益低风险大,农民将玉米粒与秸秆一起贮在地下,用来饲喂牛羊,最终能否挣到钱是未知数没把握,自然不愿带籽实全株青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