缺血性脑卒中双抗治疗--指南汇总

合集下载

早期应用双抗血小板联合丁苯酞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对患者神经功能及认知功能的影响

早期应用双抗血小板联合丁苯酞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对患者神经功能及认知功能的影响

早期应用双抗血小板联合丁苯酞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对患者神经功能及认知功能的影响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是一种常见的脑血管疾病,它会给患者的神经功能和认知功能带来严重的影响。

针对这一问题,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研究发现,早期应用双抗血小板联合丁苯酞可以有效改善患者的神经功能和认知功能。

本篇文章将探讨这一治疗方案对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影响,以及其可能的机制。

1. 双抗血小板联合丁苯酞治疗的意义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是由于大脑血流灌注不足导致脑组织的缺血和缺氧,从而引起脑组织损伤和功能障碍的一种疾病。

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首要任务就是尽快恢复脑血流灌注,保护脑细胞免受进一步损害。

在这方面,抗血小板药物和丁苯酞被认为是两种非常重要的药物,它们可以通过不同的途径来改善脑血流灌注,减轻脑组织损伤,从而促进患者的康复。

抗血小板药物主要通过抑制血小板聚集和血栓形成来改善脑血流灌注,减少缺血性损伤。

而丁苯酞则被认为可以通过扩张血管、改善微循环功能,提高脑组织的氧供,从而减轻脑损伤。

联合应用双抗血小板和丁苯酞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互补对脑血流的促进作用,发挥出协同效应,有望更好地保护脑细胞,促进患者的神经功能和认知功能康复。

2. 早期应用双抗血小板联合丁苯酞的神经保护作用研究表明,早期应用双抗血小板联合丁苯酞对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有明显的神经保护作用。

一项最新的临床研究发现,与单独使用抗血小板药物相比,早期联合使用双抗血小板和丁苯酞可以显著减少患者的神经功能损伤,改善患者的神经功能恢复情况。

具体表现为联合治疗组的患者在卒中后的神经功能评分明显高于单药治疗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进一步的研究还发现,早期联合应用双抗血小板和丁苯酞可以降低患者的缺血性脑损伤面积,减少脑梗死体积,这可能是其改善神经功能的主要机制之一。

联合治疗还能够显著减轻脑组织的炎症反应,降低神经元凋亡的发生率,从而保护脑细胞免受损伤,促进神经功能的恢复。

3. 早期应用双抗血小板联合丁苯酞对认知功能的影响除了对神经功能的保护作用外,早期应用双抗血小板联合丁苯酞还对脑卒中患者的认知功能有一定的改善作用。

缺血性脑卒中双重抗血小板治疗

缺血性脑卒中双重抗血小板治疗

双重抗血小板治疗CLAIR研究(香港中文大学黄家星教授主持的亚洲多中心RCT,颅内动脉狭窄为主)在阿司匹林+氯吡格雷双抗治疗组中,在7天的疗程中,无颅内出血,仅有2(2/47)有轻微的外周出血。

CARESS(英国Marks主持的欧洲多中心RCT,颅外动脉狭窄为主): 在阿司匹林+氯吡格雷双抗治疗组中,在7天的疗程中,无颅内出血,仅有2(2/51)轻微的外周出血。

CHANCE研究是迄今全球最大型多中心、随机、双盲、双模拟、平行对照小卒中和TIA临床研究,由王拥军教授发起。

研究纳入中国114个中心5170例≥40岁的TIA或小卒中患者。

在症状发生24小时之内给予小剂量阿司匹林(第1天75~300mg,之后75mg/d)加安慰剂或者氯吡格雷联合相同剂量的阿司匹林治疗21天(氯吡格雷起始剂量300mg,之后75mg/d)。

结果显示,治疗后90天内,双抗治疗组8.2%患者和单抗治疗组11.7%患者出现卒中再发。

随访期间,双抗组7例患者(0.3%)、单抗组8例患者(0.3%)发生中度或重度出血。

出血性卒中的发生率相同(0.3%)。

2.目前急性期双抗治疗一般仅限于轻微组中(小卒中,通常定义NIHSS 3分以下)。

尚缺乏在中重度缺血性卒中患者中的临床试验。

结合文献与我们自己的经验,应注意:(1)抗使用时间过长,一般不超过三个月,否则颅内出血风险显著增加(MATCH研究,Lancet, 2004)。

(2)对高危的梗塞出血转化的患者(如血糖、血压显著升高,梗塞面积较大、神经功能缺损严重)慎用双抗治疗。

(3)对高危的胃肠道出血风险者,应同时给予胃粘膜保护药或者制酸药。

3.一旦出现严重出血(如消化道大出血、颅内出血等)及时停用抗血小板治疗。

根据欧洲ECASS I 研究,对于梗塞边缘轻微渗血者(如属于HI1 及 HI 2型)(下图上面两种)可继续使用抗血小板,但宜改为单抗。

如为PH1\PH2型(下两种),应即刻停用抗血小板药物,必要时需脑外科会诊手术。

脑卒中双抗标准8个标准

脑卒中双抗标准8个标准

脑卒中双抗标准8个标准什么是脑卒中?脑卒中,又称中风,是指由于脑部血液供应不足或中断导致的脑组织损伤。

脑卒中是一种常见的神经系统疾病,严重威胁人们的生命和健康。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的统计数据,全球每年约有15万人死于脑卒中。

脑卒中双抗标准的意义脑卒中的治疗非常重要,及时采取正确的治疗措施可以减少脑组织的损伤,提高患者的生存率和生活质量。

脑卒中双抗标准是指采用抗血小板和抗凝治疗来预防和治疗脑卒中的一种标准化治疗方法。

下面将详细介绍脑卒中双抗标准的8个标准。

一、明确诊断脑卒中的早期诊断对于及时采取治疗措施至关重要。

脑卒中的临床表现包括突发性头痛、意识障碍、肢体无力等。

医生通过对患者的症状和体征进行综合分析,结合影像学检查(如脑CT或MRI)来明确诊断。

二、评估危险因素脑卒中的发生与许多危险因素有关,包括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吸烟等。

评估患者的危险因素有助于制定个体化的治疗方案。

医生通常会对患者进行血压、血脂、血糖等方面的检查,以评估危险因素的程度。

三、抗血小板治疗抗血小板治疗是脑卒中双抗标准的重要组成部分。

通过抑制血小板聚集和凝血,可以预防血栓形成,减少脑卒中的发生。

常用的抗血小板药物包括阿司匹林、氯吡格雷等。

医生会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来选择适当的抗血小板治疗方案。

四、抗凝治疗抗凝治疗也是脑卒中双抗标准的重要内容之一。

抗凝治疗主要用于预防心房颤动患者发生血栓栓塞。

常用的抗凝药物包括华法林、达比加群酯等。

医生会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来选择适当的抗凝治疗方案。

五、控制血压高血压是脑卒中的重要危险因素之一。

控制血压可以减少脑血管的损伤,降低脑卒中的发生率和病死率。

医生会根据患者的血压水平和病情来制定降压治疗方案,常用的降压药物包括ACEI类药物、ARB类药物等。

六、改善血脂水平高血脂也是脑卒中的危险因素之一。

通过控制血脂水平可以减少动脉粥样硬化的形成,降低脑卒中的风险。

医生会根据患者的血脂水平和病情来制定降脂治疗方案,常用的降脂药物包括他汀类药物、贝特类药物等。

阿司匹林联合氯吡格雷双抗治疗在TIA和缺血性卒中患者中的应用-0922终版

阿司匹林联合氯吡格雷双抗治疗在TIA和缺血性卒中患者中的应用-0922终版

高危TIA/轻型 卒中患者
症状性颅内动脉狭 窄(sICAS)患者
发病机制是动脉源 性栓塞的IS患者
主动脉弓源性 的IS患者
支架植入(裸支 架)的 IS患者
合并ACS的 IS患者
Day 22-90:氯吡格雷 75mg
单用阿司匹林组:首日
75-300mg,随后75mg
ncet Neurol 2007;6:961969; 2. N Engl J Med. 2013 ;369(1):11-9
FASTER研究:TIA/轻型卒中患者发生卒中24h内接受氯吡 格雷+阿司匹林治疗有降低卒中再发风险的趋势
Lancet 2004; 364: 331–337
2013荟萃分析-1也提示:缺血性卒中/TIA患者接受1年以上 双抗 vs. 单抗治疗,并不能降低卒中复发风险
7项研究的荟萃分析:缺血性卒中/TIA患者再发卒中风险 双抗治疗 vs. 单抗(N=39,574)
该荟萃分析总计纳入7项随机、对照研究,双抗治疗组与单抗治疗组相比,再发卒中风险无显著性差异。
90% 85% 0%
0
HR:0.69 (95%CI 0.58-0.82),P<0.001
氯吡格雷+阿司匹林
阿司匹林
30
60
32%
3311%%
90
单位:天
新发临床血管事件:缺血性卒中、出血性卒中、心梗或血管性死亡
N Engl J Med. 2013 ;369(1):11-9.
CHANCE研究: TIA /轻型卒中患者早期服用短期 氯吡格雷+阿司匹林并未增加出血风险
Ann Intern Med.2013;159:463-470.
2013荟萃分析-1还提示:与双抗组相比,阿司匹林组与其颅 内出血风险相当,但氯吡格雷组颅内出血风险更低

缺血性脑卒中的抗凝治疗

缺血性脑卒中的抗凝治疗

缺血性脑卒中的抗凝治疗缺血性脑卒中(Ischemic stroke)是由于血液供应不足导致的脑部缺血性损伤。

抗凝治疗是一种常用的治疗手段,旨在预防或减少血栓形成,促进血液循环恢复,从而降低脑卒中的发生和恢复的时间。

常用的抗凝药物有肝素(Heparin)和华法林(Warfarin)。

肝素是一种直接抑制凝血过程的药物,具有迅速抑制血小板聚集和凝血酶形成的作用。

肝素可以通过静脉注射或皮下注射给药,起效迅速但持续时间较短,需频繁监测血小板计数和凝血指标。

华法林是一种维生素K拮抗剂,能够阻断维生素K依赖性凝血因子的合成,从而减少血栓形成的风险。

华法林需要口服给药,并需要定期监测国际标准化比例(INR)来调整剂量,以确保抗凝效果在合适的范围内。

抗凝治疗在缺血性脑卒中的应用主要分为两个阶段:急性期和慢性期。

在急性期,抗凝治疗主要是预防静脉内血栓的形成以及进一步的血栓栓塞。

药物治疗应在尽可能早的时间开始,并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个体化选择。

对于无禁忌症的,可以选用肝素或华法林进行抗凝治疗。

肝素的优势在于起效迅速,但需要密切监测血小板计数和凝血时间;华法林的优势在于长效,但需要定期监测INR。

抗血小板药物如阿司匹林也可以用于抗凝治疗的辅助。

在慢性期,抗凝治疗主要是预防脑卒中的复发。

病人的治疗方案要结合其病史、个体情况以及分级风险评估进行选择。

对于心房颤动患者,口服抗凝药物是一种常用的治疗手段。

华法林是最常用的口服抗凝药物,但其需要严密监测INR,有一定机会发生出血并且与其他药物和食物有相互作用的风险。

近年来,一些新一代的口服抗凝药物,如达比加群酰胺(Dabigatran)和阿哌沙班(Apixaban)等,具有结构上的活性中心与华法林不同,因此不需要经常监测INR,并且相对安全。

虽然抗凝治疗在缺血性脑卒中中具有重要的地位,但其使用要谨慎并根据具体情况进行选择。

抗凝药物的禁忌症包括有活动性出血的患者、颅内出血的患者、上消化道出血的患者、严重肝肾功能不全的患者等。

双抗治疗可能获益更多的7类缺血性卒中人群

双抗治疗可能获益更多的7类缺血性卒中人群

Lancet Neurol 2010; 9: 489–97
小结
所以,对于临床上颅内外动脉狭窄合并微栓子信 号阳性的患者,使用为期1周的双抗治疗会较阿司匹林 单药获益更多。
主要终点: 3个月新发卒中(缺血性/出血性)风险
100% 无卒中复发生存率 95%
HR:0.68 (95%CI: 0.57-0.81),P<0.001
氯吡格雷+阿司匹林
90%
32%
32%
阿司匹林
85% 0%
0
30
60
90
单位:天
多中心、随机、双盲、双模拟、安慰剂对照临床研究
N Engl J Med. 2013 Jul 4;369(1):11-9.
l 应尽早给予氯吡格雷联合阿司匹林治疗21 d(氯吡格雷首日负荷量 300 mg),随后氯吡格雷单药治疗(75 mg/d),总疗程为90 d。 l 此后,氯吡格雷、阿司匹林均可作为长期二级预防一线用药(I类、 A级证据)。
中华医学杂志. 2014;94(27):2092-6
双抗治疗可能获益更多的缺血性卒中人群
入选标准
l 发病24h内的TIA/轻 型卒中患者
给药方案
l 双抗组: 氯吡格雷(起始负荷剂 量300mg+之后75mg)+阿 司匹林 90天 l 单用阿司匹林组
l 发病24h内的高危 TIA/轻型卒中患者 高危TIA患者(ABCD2 ≥4) 轻型卒中患者(NIHSS≤3)
l 双抗组:
Day 1:氯吡格雷负荷剂量 300mg+阿司匹林75-300mg Day 2-21:氯吡格雷75mg+ 阿司匹林75mg Day 22-90:氯吡格雷 75mg
入组患者: 发病30天内的非致残性缺血性 卒中且存在颅内大动脉严重狭 窄70~99%的患者 R

缺血性卒中何时使用双抗?丨协和神经科基本功

缺血性卒中何时使用双抗?丨协和神经科基本功

缺血性卒中何时使用双抗?丨协和神经科基本功
不同抗血小板药物通过对不同靶点的作用抗血小板聚集,减少白色血栓的形成。

双重抗血小板治疗,即同时使用两种不同的抗血小板药物,通常为两种不同机制的抗血小板药。

对于部分急性缺血性卒中,双抗能够有效预防卒中复发,同时也有增加出血的风险,因此不能无选择无期限地应用双抗。

抗血小板治疗的临床研究史上,已有许多临床试验为双抗治疗提供了证据,但试验的入组标准、药物用法和疗程、临床终点指标及结局不尽相同,虽部分在指南中有所体现,但临床医生在运用双抗治疗时仍存在许多误区及盲点。

本文总结了关于双抗在缺血性卒中的应用建议。

早期应用双抗血小板联合丁苯酞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对患者神经功能及认知功能的影响

早期应用双抗血小板联合丁苯酞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对患者神经功能及认知功能的影响

早期应用双抗血小板联合丁苯酞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对患者神经功能及认知功能的影响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是一种常见的脑血管疾病,它常常导致患者出现严重的神经功能缺陷和认知功能受损。

针对这种情况,临床医学界一直在探索各种治疗方法,希望能够有效地改善患者的病情和预后。

近年来,一种新的治疗方法备受关注,即早期应用双抗血小板联合丁苯酞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

本文将就这种治疗方法对患者神经功能及认知功能的影响进行探讨。

我们需要了解一下双抗血小板联合丁苯酞治疗的原理。

双抗血小板联合丁苯酞治疗是指在患者病情确诊后尽早给予双抗血小板药物(如阿司匹林和氯吡格雷)以及丁苯酞,以达到抗血小板和抗凝血的效果,防止脑血栓形成和脑血管再栓塞。

这种治疗方法的核心理念是在急性期尽早对血管进行保护,减少脑梗死的范围,以期在最短的时间内达到最佳的治疗效果。

关于这种治疗方法对患者神经功能的影响,一些研究已经取得了一些令人振奋的成果。

研究表明,使用双抗血小板联合丁苯酞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可以显著减少脑梗死的范围,降低患者的神经功能缺陷。

早期抗血小板治疗可以有效地预防血栓形成,减少脑梗死的面积,提高患者的脑组织灌注和代谢水平,改善神经功能。

与单独使用抗血小板药物相比,双抗血小板联合丁苯酞治疗还可以进一步降低血小板的聚集性和凝血功能,从而减少再栓塞的风险,有助于提高患者的神经功能恢复能力。

虽然双抗血小板联合丁苯酞治疗对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神经功能和认知功能具有一定的改善作用,但目前仍存在一些争议。

有研究指出,尽管这种治疗方法可以改善患者的病情和预后,但在实际临床应用中并不是每个患者都能从中获益。

部分患者可能会出现药物不良反应或不良事件,甚至影响到治疗的效果。

双抗血小板联合丁苯酞治疗也存在一些用药禁忌和注意事项,需要临床医生在使用时加以注意。

虽然双抗血小板联合丁苯酞治疗对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神经功能和认知功能具有一定的改善作用,但在实际临床应用中还需要更多的研究来验证其效果和安全性。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阿司匹林+氯吡格雷联合抗血小板聚集
阿司匹林肠溶片:相对普通片吸收延迟3-6h,因此需快速达到抗板作用时可考虑嚼服。

综述:
●多项大型研究结果显示,双抗并不能使患者获益
●FASTER:研究探讨了阿司匹林联合氯吡格雷对发病24小时内小卒中或TIA患者的疗效,结果显
示,相对于阿司匹林单药治疗,双抗,不能降低卒中复发和主要脑血管事件的发生。

●MATCH:比较阿司匹林联合氯吡格雷双抗与氯吡格雷单抗的疗效,结果显示,双抗无显著优势,
可使主要终点时间绝对值下降1%,而同时严重出血绝对风险增加1.3%。

●SPS3:双抗不能降低缺血性卒中复发的风险,但严重出血风险较阿司匹林单抗组增加近2倍。

●PRESS:结果表明,阿司匹林和氯吡格雷双抗不能减少发病后30d内的卒中复发风险,反而有
增加出血风险的趋势,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CHANCE:评价阿司匹林和氯吡格雷双抗对高危轻型卒中和TIA患者的疗效。

阳性结果
入选条件:
❖40岁及以上非心源性高危TIA或小卒中患者
❖发病24h内
❖方案:
①阿司匹林75mg/d×90d
②阿司匹林75mg/d×21d+氯吡格雷首剂300mg,随后75mg/d×90d
❖结果:双抗治疗组90d的卒中复发相对风险降低32%。

两组患者的中重度出血和颅内出血风险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为什么成功了:关键在于筛选出了卒中复发风险高而出血风险低的患者。

《2014年短暂性脑缺血发作与轻型卒中抗血小板治疗中国专家共识》
●具有高卒中复发风险(ABCD2≥4分)的急性非心源性TIA(根据24h时间定义)或轻型卒中
(NIHSS评分≤3分)急性期患者(起病24h内),应尽早给予氯吡格雷联合阿司匹林治疗21d (氯吡格雷首日负荷量300mg),随后氯吡格雷单药治疗(75mg/d),总疗程为90d。

此后,氯吡格雷、阿司匹林均可作为长期二级预防一线用药(Ⅰ,A)。

《中国缺血性卒中和短暂性脑缺血发作二级预防指南2014》
●发病在24 h 内,具有脑卒中高发风险(ABCD2≥4)的急性非心源性TIA或轻型缺血性脑卒中
患者(NIHSS≤3),应尽早给予阿司匹林联合氯吡格雷21d(Ⅰ,A),双重抗血小板治疗(阿司匹林和氯吡格雷)并维持21d,此后阿司匹林或氯吡格雷均可作长期二级预防一线用药(Ⅰ,A)。

《中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2018》
●对于未接受静脉榕栓治疗的轻型卒中患者(NIHSS 评分≤3 分),在发病24 h 内应尽早启动
双重抗血小板治疗(阿司匹林和氯吡格雷)并维持21d,有益于降低发病90d 内的卒中复发风险,但应密切观察出血风险(Ⅰ,A)。

●应用(未接受静脉溶栓者)
✓发病24h内尽早双抗(无证据表明发病24h后双抗能获益)
✓氯吡格雷300mg负荷剂量,继75mg/d(如果75mg/d起始,需5-7d才能逐渐达到稳态)✓阿司匹林肠溶片300mg首负,继100mg/d(解读意见)
✓应用时间21d(考虑到多数卒中复发在发病后21d内,而长期双抗可能增加出血风险)✓随机化时间NIHSS≤3,随机化时间ABCD2≥4(无证据表明NIHSS>3和低危TIA双抗获益)
●单抗(不符合溶栓、拉栓且无禁忌症)
✓发病后尽早阿司匹林150-300mg/d(Ⅰ,A),急性期过后改为预防剂量50-300mg/d(阿司匹林单药抗血小板聚集最佳剂量是75-150mg/d)。

《2018临床实践指南:急性高危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和轻型缺血性卒中应用阿司匹林和氯吡格雷进行双抗治疗》--《英国医学杂志BMJ》
●对于急性轻型缺血性卒中或高危TIA患者,应在症状发作后24小时内尽快给予氯吡格雷联合阿
司匹林双联抗血小板治疗,并且持续治疗10-21天。

✓强烈建议高危TIA或轻型缺血性卒中患者在24h内启动氯吡格雷+阿司匹林双抗治疗
✓强烈建议DAPT治疗持续10-21天(最大获益发生在前10天),继续使用单一抗血小板药物✓双抗(DAPT)不适用于严重卒中,因为这些患者颅内出血的风险较高
《中国缺血性卒中和短暂性脑缺血发作二级预防指南2014》
●对于发病30d内伴有症状性颅内动脉严重狭窄(狭窄率70%-99%)的缺血性脑卒中或TIA患者,
应尽早给予阿司匹林联合氯吡格雷治疗90d(Ⅱ,B)。

此后阿司匹林或氯吡格雷均可作长期二级预防一线用药(Ⅰ,A)。

《2015缺血性脑血管病介入治疗抗血小板策略中国专家共识》
●术前
✓阿司匹林100-300mg 1次/天+ 氯吡格雷75mg 1次/天,术前服用3-5天
✓如急诊或术前服用时间不够,酌情在术前6-24小时内顿服阿司匹林300mg+氯吡格雷300mg
●术后
✓阿司匹林100mg或300mg 1次/天+ 氯吡格雷75mg 1次/天(双抗)至少1个月(颅外)/3-6个月(颅内)
✓继续予阿司匹林100mg 1次/天或氯吡格雷75mg 1次/天(单抗)
《急性缺血性卒中血管内治疗中国指南2018》
●明确串联病变或原位狭窄病变,需要进行血管成形术时,可术前给予口服或鼻饲负荷量双抗治疗
(阿司匹林300mg+氯吡格雷300mg),术后持续给予阿司匹林100-300mg/d及氯吡格雷75mg/d 1-3个月。

也可术中使用糖蛋白Ⅱb/Ⅲa受体拮抗剂(替罗非班或依替巴肽),术中使用首剂,并持续微泵18-24h。

术后根据CT复查结果,在停用糖蛋白Ⅱb/Ⅲa受体拮抗剂前4h给予重叠双联抗板治疗。

颈动脉夹层
✓Meta分析:对于颈动脉夹层患者,没有证据支持抗凝优于抗板
✓抗栓的时限:动脉夹层在最初的3-6个月有再发卒中的风险,6个月后很少再发
✓很多学者倾向抗凝
《2014年AHA/ASA卒中和TIA二级预防指南》
❖对于有颅外颈动脉或椎动脉夹层的缺血性卒中或TIA患者,至少进行3-6个月的抗栓治疗是合理的(Ⅱa,B)
❖与抗凝相对,抗板治疗对有颅外颈动脉或椎动脉夹层的缺血性卒中或TIA患者的相对有效性未知(Ⅱb,B)
《中国颈部动脉夹层诊治指南2015》
❖随机对照研究缺乏,基于实践,推荐在CAD形成的急性期,使用抗板或抗凝(Ⅰ,b)
❖抗板或抗凝均可预防症状性CAD患者卒中或死亡风险(Ⅰ,B)。

据情况选:大面积梗死、残疾程度严重(NIHSS≥15)、抗凝禁忌时,倾向抗板;若夹层动脉出现重度狭窄、存在不稳定血栓、官腔内血栓或假性动脉瘤时,倾向抗凝(Ⅲ,C)
❖缺足够证据推荐抗板方案,通常维持抗板治疗3-6个月(Ⅱ,B)。

疗程结束时,若仍存在动脉夹层,推荐长期抗板(Ⅱ,C)。

对伴有结缔组织病、或CAD复发、或有CAD家族史的CAD患者,可考虑长期抗板(Ⅱ,C)。

可单用阿司匹林、氯吡格雷或双嘧达莫,也可阿司匹林+氯吡格雷或阿司匹林+双嘧达莫(Ⅰ,B)
❖缺足够证据推荐抗凝方案,通常维持抗凝3-6个月(Ⅱ,B),疗程结束时仍有夹层,推荐改为抗板(Ⅲ,C)。

房颤
《中国缺血性卒中和短暂性脑缺血发作二级预防指南2014》
●伴有心房颤动的缺血性脑卒中或TIA患者,若不能接受口服抗凝药物治疗,推荐应用阿司匹林单
药治疗(Ⅰ,A),也可以选择阿司匹林联合氯吡格雷抗血小板治疗(Ⅱ,B)
《中国心房颤动患者卒中预防规范2017》
●推荐抗凝,不主张用抗板作为房颤脑卒中预防。

●阿司匹林在房颤患者的脑卒中预防的疗效一直备受争议。

早年的荟萃分析显示:与安慰剂相比抗
板治疗减少22%的脑卒中。

但其后的研究未能证实阿司匹林在房颤脑卒中预防的疗效,且出血风险不比华法林少,尤其高龄患者。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