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zrapound李白长干行英文翻译

合集下载

翻译与传播:中国新诗在英语世界

翻译与传播:中国新诗在英语世界

翻译与传播:中国新诗在英语世界海岸【核心提示】近30年间,随着文学翻译研究领域“文化转向”的趋势日趋深入,更因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与中国诗歌的独特魅力,中国诗歌的翻译与传播已开始进入西方主流文化。

中国诗歌在英语世界的翻译与传播已历经几个世纪,但重心落在古典诗歌上,有关新诗的译介相对来说起步晚、影响弱。

中国新诗的译介与传播最早的中国新诗英译本为哈罗德·阿克顿(Harold Acton)和其学生陈世骧合译的《中国现代诗选》,1936年在伦敦出版,随之是白英(Robert Payne)英译的《中国当代诗选》(1947年)。

在美国,许芥昱编译的《二十世纪中国诗选》(1963年),闵福德(John Minford)和宋祺编译的《山上的树》(1984年),叶维廉编译的两部中国新诗选集《中国现代诗歌:1955—1965》(1976年)、《防空洞抒情诗:中国现代诗歌,1930—1950》(1992年)等著作,可谓是英译中国新诗的里程碑式译本,改变了以往英语世界翻译与传播中国诗歌重古诗、轻新诗的局面。

然而,许多重要的英译本没有收入20世纪90年代以后出现的中国新诗作品,例如,爱德华·莫林(Edward Morin)编译的《红色杜鹃花》(1990年)、奚密(Michelle Yeh)编译的《中国现代诗选》(1992年)、托尼·巴恩斯通(Tony Barnstone)编译的《风暴之后:中国新诗》(1994年)都存在这样的缺点。

而个人诗集的英译大多集中于朦胧派诗人的作品。

王屏编译的《新一代:中国当代诗选》(1999年)开始重点关注朦胧诗之后出现的新一代诗人的作品。

张耳与美国众诗人合作英译的《别处的集结:中国当代诗选》(2008年)、海岸与英美诗人合作翻译的《中国当代诗歌前浪》(2009年)则将目光转向,聚焦于90年代以来的作品。

2012年,由杨炼选编,威廉·赫伯特(William Herbert)、霍布恩(Brian Holton)等英译的中国当代新诗选《玉梯》由英国著名的血斧(Bloodaxe)出版社出版,相信会给西方读者带来更大的惊喜。

关于《长干行》及其庞德英译本

关于《长干行》及其庞德英译本

关于《长干行》及其庞德英译本庞德的这类诗歌在英美文学中从来不被当作翻译的诗来读,而被认为这是他原创的诗歌。

有意思的是,从庞德开始的通过中国古典诗歌学习表达现代性的诗歌,又反回来影响中国现代诗歌。

尤其是八十年代中国的朦胧诗、后朦胧诗,庞德的诗歌让这些诗人重新思考如何从自己的资源挖掘现代性,为中国寻根文学打开了一个新的思路。

跨越文化之间的交流,是现当代社会文化交流非常大的特性,有意思的是,被影响的文化突然反过来影响原来的文化,一个典型的现象是二十世纪六十、七十年代的拉美文学,像博尔赫斯、马尔克斯等西班牙语作家,他们之所以有那么高的写作成就,是因为他们熟读了当时西方的优秀文学,用他们的创作手法开始描写他们的本土,在这个过程中他们发明了一种新的写法——magic reality——魔幻现实主义,上世纪七八十年代西方文学的写作又反过来开始模仿魔幻现实主义的元素。

在中国文学中也有这样的情况。

在“文革”中断了的现代性,在八十年代的诗歌和电影领域率先得以恢复。

在诗歌领域出现了很多有名的人物,这些人物在海外的名望要比在内陆的大,成了世界性的诗人。

这些诗人碰到许多年轻的外国作家,会出现这样有意思的情况,他们说:“你知道吗,我是看了你的书,读了你的诗开始写作的。

”中国的电影也蛮有名气,无论是台湾、香港还是大陆的电影,在一开始都借鉴了西方电影现代性的语言,用这个元素和手法表现自己的生活时就产生了新的东西,这些新的东西反过来在西方当代电影中得到借鉴。

这种现象也出现在日本,像黑泽明他们那一代,他们的电影做得非常好。

这种现象在很早前就被注意过,我推荐大家看赵毅衡(卞之琳的第一个研究生)的《远游的诗神》(《诗神远游》),非常有意思的一本书,讲述了外国人怎样翻译中国的古典诗歌,中国人又怎样接受这种诗歌的影响。

赵毅衡《诗神远游——中国如何改变了美国现代诗》现在,我们进人这首诗“The River-Merchant’s Wife:A Letter”,River-Merchant 译成现代汉语应该是“河商”、“船商”,这是庞德创造的,但是也可以懂,标题“船商来信”,他怎么在《长干行》这首诗中间读出了对话性,并认为是一封信,这是很有趣的,如果没有这个译本的话我们不会读出这是一封信,这是一个发人深省的话题。

《长干行》两个英译本的对比赏析

《长干行》两个英译本的对比赏析

作者: 张媛[1]
作者机构: [1]陕西师范大学,陕西西安710000
出版物刊名: 延安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页码: 57-60页
年卷期: 2019年 第6期
主题词: 功能对等理论;《长干行》;诗歌英译;翻译方法
摘要: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代表之一,诗歌及其英译备受人们青睐。

李白的代表作《长干行》,拥有许多中外学者不同的译本。

文章运用了对比研究的方法在功能对等理论的指导下分析了庞德和许渊冲的译本,旨在得出译者使用的翻译方法。

最后总结出诗歌翻译可遵循的技巧,即正确理解与充分表达,旨在促进诗歌英译,增进中外文化交流。

Ezra_Pound

Ezra_Pound

• The most striking feature of the text, to a casual browser, is the inclusion of Chinese characters as well as quotations in European languages other than English. • The range of allusion to historical events is very broad, and abrupt changes occur with little transition. • There is also wide geographical reference。
Ezra Pound
艾兹拉·庞德
Contents
• • • • Life His major works Famous works Influence factors on Pound and his influence on the world
His life
• • • • Born in 1885 in Hailey, Idaho Brought up in Pennsylvania Mastered 9 languages at university Sailed to Europe and composed first poetry in Venice in 1908 • Arrived in London and founded Imagism • Editor of Poetry in 1912 and blue-penciled Eliot’s “The Waste Land”
His Major Works
• • • • • A lume Spento( 1908) 《灯火熄灭之时》 Personea (1909) 《人物》 The Spirit of Romance (1910) 《精神浪漫史》 Cathay (1915) 《神州集》 Homage to Sextus Properties (1919) 《向赛克斯特 斯 · 普罗波蒂斯致敬》 • Hugh Selwyn Mauberley( 1920)《休·赛尔温·毛伯利 》 • Cantos (1917-1969) 《诗章》

the river-merchant’s wife赏析

the river-merchant’s wife赏析

the river-merchant’s wife赏析the river-merchant’s wife是庞德翻译李白的《长干行》的名称。

庞德是美国诗人和文学评论家,他翻译的李白《长干行》让唐诗走向世界。

这首五言情诗描绘了商妇的爱情和离别,展现了追求理想生活的追求。

庞德的翻译将这一艺术形象传达到世界,为唐诗在国际上的传播打开了一扇大门。

庞德翻译的《长干行》英文诗歌将李白的意境转译为:The River Merchant's Wife:A Letterby Ezra Pound当时我还留着刘海,无忧无虑地在家门前玩耍,拔下花朵。

你踩着竹高跷,扮演骑马的少年,绕过我的坐处,玩弄着蓝色梅花。

我们在长干村生活,两小无嫌猜,没有厌恶或猜忌。

十四岁时,我嫁给了你,我从未笑过,因为我害羞。

低头看着墙,被叫过千百次,却从未回过头。

十五岁时,我停止了皱眉,我希望我的尘埃永远与你混合在一起,永远永远。

为什么要攀登这个望夫台呢?十六岁时,你离开了,去了遥远的古都廓犁岸,那里有漩涡的河流,你已经离去五个月。

猴子在头顶发出悲伤的声音。

你走路时拖着脚步。

现在,大门前苔藓丛生,各种各样的苔藓,深得不能清理!这个秋天,叶子早早地飘落,随风飘扬。

西园的草地上,八月里蝴蝶翩翩起舞,两只相互飞舞。

这让我受伤了,我变老了。

如果你正从江河的狭窄处下来,事先告诉我,我会走出去迎接你,一直到达到长风沙。

庞德的翻译虽有不足,但成功将唐诗引入世界,让更多外国人了解和喜爱我国古典诗词文化。

这不仅是对唐诗的一次成功翻译,更是文化交流的一座桥梁,为中西方诗歌的互相借鉴铺平了道路。

尽管语言和文化存在隔阂,庞德的翻译成就斐然。

比如,“郎骑竹马来,绕床弄青梅”这句,形容小时候的游乐玩耍,表达男孩与女孩间的童趣,庞德却未能完全理解。

翻译或许可以更为贴切:我拔了一束花,在大门前嬉戏。

你骑着竹马而来,绕着床弄弄青梅。

庞德的杰出翻译功绩,让世界看到了唐诗的卓越之美。

[精品]解析《长干行》的两个英译文本

[精品]解析《长干行》的两个英译文本

解析《长干行》的两个英译文本解析《长干行》的两个英译文本摘要:许渊冲先生在多年的翻译实践中,形成了一套独有的理论,“文化竞赛论”就是其中之一。

本文运用此理论分析中国古代诗作《长干行》的两个英文译本,以此说明文学翻译是两种语言,甚至是两种文化之间的竞赛。

关键词:优势竞赛论《长干行》许渊冲 1.理论源起――提出“优势竞赛论”的原因许先生平生译著颇多,理论贡献颇丰。

他的理论可以概括为:“美化之艺术,创优似竞赛”,其中“竞赛”指“翻译是两种语言的竞赛,文学翻译更是两种文化的竞赛”。

许先生的理论是众多大家理论基石之上的高度概括、总结和新发现,其中包括鲁迅提出的关于文章的“三美”,钱钟书先生的“化境说”,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提出的“境界说”,郭沫若的“创作论”和傅雷的“神似说”。

许渊冲说:“我的译论总结了中国自孔子到钱钟书的观点,并加以发展。

”(许渊冲、许均:1998)在多年的翻译实践中,许先生形成了自己的看法。

他渐渐认识到,西方翻译理论主要是研究西方语言之间的翻译(互译)理论问题,而真正解决中西互译实践的理论问题应当依靠的是中西互译的翻译家。

也就是说,中国的翻译理论必须以解决外汉互译这一特定的双语转换所涉及的各种相关因素为研究的出发点和依归。

许先生指出:“直到目前为止,世界上还没有一个外国人出版过中英互译的作品,而在中国却有不少能互译的翻译家。

――而理论来自实践,没有中英互译的实践,不可能解决中英互译的理论问题。

”(许渊冲:2000)正是基于这些认识,许先生提出了“优势竞赛论”。

2.理论的发展形成和发展过程 2.1萌芽阶段许先生早在1982年就指出:“有个外国学者说过:翻译是两种文化的统一。

而在我看来,统一就是提高。

因为两种文化的历史不同,发展不同,总是各有长短的,如果能够取长补短,那不是可以共同提高了吗?从这个意义上来说,翻译又可以说是两种文化的竞赛,在竞赛中,要争取青出于蓝而胜于蓝。

”这是许先生“优势竞赛论”思想的萌芽。

浅谈庞德译作《华夏集》中的创造性叛逆

浅谈庞德译作《华夏集》中的创造性叛逆

浅谈庞德译作《华夏集》中的创造性叛逆作者:陈玉洁来源:《北方文学》2017年第09期摘要:目前,学界从比较文学译介学角度研究《华夏集》的成果很少,对照中国古诗原作,庞德译作中存在大量的创造性叛逆。

庞德用英文对中国古诗进行了一次个性化改造,为西方文坛带去了一阵异域文化的春风。

本文以译者为主体,取误译、编译、转译三方面举例对《华夏集》中的创造性叛逆现象进行研究。

其文本中东西文化的合璧和古今诗文的融合,是《华夏集》在西方引起轰动的秘密。

关键词:埃兹拉·庞德;《华夏集》;比较文学;译介学;创造性叛逆埃兹拉·庞德(Ezra Pound,1885-1972),美国现代主义诗人、文学家。

同时,作为一名译者,庞德在很大程度上重新定义了20世纪诗歌的翻译性质和翻译理想,他的中文古诗翻译作品《华夏集》一经出版便取得成功。

庞德的汉诗英译之所以蜚声文坛,主要因为译者在翻译过程中的“创造性叛逆”。

“创造性叛逆”(creative treason)一词是1961年法国社会文学家罗伯特·埃斯卡皮在其《文学的关键问题——“创造性叛逆”》(“Creative Treason”as a key to Literature)一文中首次提出的。

他在《文学社会学》一书中说,“翻译总是一种创造性的叛逆。

”“说翻译是叛逆,那是因为它把作品置于一个完全没有预料到的参照体系里;说是创造性,那是因为它赋予作品一个崭新的面貌,使之能与更广泛的讀者进行一次崭新的文学交流;还因为它不仅延长了作品的生命,而且又赋予它第二次生命。

”[2]谢天振在《译介学导论》一书中探讨了文学翻译中的创造性叛逆。

[7]他将创造性叛逆的主体分为三部分:译者、接受者和接受环境。

译者的创造性叛逆又分为有意识型和无意识型。

具体表现在个性化翻译、误译和漏译、节译和编译、转译和改译四方面。

本文,笔者依据原本,以译者为主体,取误译、编译、转译三方面举例对《华夏集》中的创造性叛逆现象进行研究。

唐诗长干行英文版【唐】李白

唐诗长干行英文版【唐】李白
长干行
Folk-song-styled-verse
李白---Li Bai
(庞德—美国著名诗人)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妾发初覆额, 折花门前剧 While my hair was still cut straight across my forehead I played about the front gate, pulling flowers
苔深不能扫, 落叶秋风早。 Too deep to clear them away! The leaves fall early this autumn, in wind.
八月蝴蝶来, 双飞西园草 The paired butterflies are already yellow with August Over the grass in the West garden;
感此伤妾心, 坐愁红颜老 They hurt me. I grow older. 早晚下三巴, 预将书报家 If you are coming down through the narrows of the river Kiang, Please let me know beforehand,
相迎不道远, 直至长风沙
郎骑竹马来, 绕床弄青梅
You came by on bamboo stilts, playing horse, You walked about my seat, playing with blue plums.
同居长干里, 两小无嫌猜 And we went on living in the village of Chokan: Two small people, without dislike or suspicion. 十四为君妇, 羞颜未尝开 At forteen I married My Lord you.I never laughed, being bashful.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The River-Merchant's wife: a Letter
Translated by Ezra Pound from Li Bai's " Chang Gan Xing "
A Brife Introduction about the two Poets
Li Bai (701-762)
Li Bai is widely regarded as the greatest romantic poet in the chinese hist Dynasty and his poems are mainly about sights of nature and his own personal feeling, which are full of imagination and splendid. He is often called "the god of poem" and also had a profound influence in chinese literature. Quite a lot great poets inspired by him wrote poems to compliment his talent and show their respect due to his immortal achievements to literature.
• Chang Gan, a village in present day Jiangning County, Jiangsu Provence, which is near Yangtze River. "Chang Gan Xing" is actually a tune name in "Yue Fu",a poem collection back to Han Dynasty. Different tune name has different form. Normally "Chang Gan Xing" is composed with four sentences and each sentence contains five chinese characters. But Li Bai extended it to 30 sentences, but still five words a sentence.
• This poem was the self-narrative of a merchant's wife. It was divided to 5 stanzas acrroding to the emotional changes of hers. Each stanza shows an aspect of our heroine's life. And actually Li Bai had wrote two pieces of poems in the title of "Chang Gan Xing", but compared to the one we are going to study, the second piece is a little bit plain and not as wellknown as the frist piece.
妾发初覆额,折花门前剧。 郎骑竹马来,绕床弄青梅。 同居长干里,两小无嫌猜。
At fourteen I married My Lord you. I never laughed, being bashful. Lowering my head, I looked at the wall. Called to, a thousand times, I never looked back. At fifteen I stopped scowling, I desired my dust to be mingled with yours Forever and forever and forever. Why should I climb the lookout?
While my hair was still cut straight across my forehead I played about the front gate, pulling flowers. You came by on bamboo stilts, playing horse, You walked about my seat, playing with blue plums. And we went on living in the village of Chokan: Two small people, without dislike or suspicion.
Ezra Pound(1885-1972)
Ezar Pound, a famous American poet, who helped to affect the change from the tired sentimental vagueness of late Victorian literature to the charged experimentalism of modernism, decisively affected the course of twentieth-century American literature. He influenced the careers of many of the century's great writers, including T. S. Eliot, William Bulter Yeats,D. H. Lawrence, James Joyce and Erenst Hemingway.
About the Poem
• "The River-Merchant's Wife: A Letter" was published in 1915 in Ezra Pound's thrid collection of poetry, Cathay: Translations, which contians poems composed from the sixteen notebooks of Ernest Fenollosa, a scholar of Chinese literature.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