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心理学第二章 心理发展及个别差异

合集下载

教育心理学(个别差异与因材施教)知识点

教育心理学(个别差异与因材施教)知识点

教育心理学知识点一、认知差异及其教育意义学生的个别差异,从心理角度来看,包括认知差异与性格差异。

其中认知差异包括认知能力差异和认知方式差异。

(一)认知能力差异研究表明,个体的智力在13岁以前是直线上升发展的,以后缓慢发展,到25岁时达到最高峰,26~35岁保持高原水平,35岁开始有下降趋势。

学生的智力发展也存在一定的差异,主要表现在:1.智力类型差异智力类型差异是指构成能力的各种因素存在质的差异,主要表现在知觉、记忆、想象、思维的类型和品质方面。

知觉方面的差异有三种类型:综合型,即知觉具有概括性和整体性,但分析能力较弱;分析型,即知觉具有强的分析能力,对细节感知清晰,但整体性较差;分析综合型,具有上述两种类型的特点,即同时具有较强的分析能力和概括能力。

记忆类型的差异,根据人们怎样记忆材料可分为:视觉型,运用视觉记忆效果好;听觉型,运用听觉识记效果好;运动型,有运动参加时记忆效果较好;混合型记忆,运用多种记忆效果较好。

言语和思维方面,有的人言语特点富于形象性,情绪因素占优势,属于生动的言语类型或形象思维类型;有的人言语特点富于概括性,逻辑因素占优势,属于逻辑联系的言语类型或抽象思维类型;还有居二者之间的混合型。

在思维能力方面,每个人在思维的深刻性、灵活性和批判性等品质上又都有自己的特点。

2.智力发展水平的差异智力发展水平差异(即一般能力的差异),指的是个体之间或个体内部智力水平高低不同的程度。

它表明人的智力发展有高有低。

研究表明,人们的智力水平呈正态分布,又称常态分布,大多数人的智力属于中等水平。

正态分布函数曲线呈钟形,因此,人们又经常称之为钟形曲线。

心理学家根据智力发展水平把儿童分成三个等级,即超常儿童、常态儿童、低常儿童。

超常儿童是指智力发展或某种才能显著超过同龄儿童平均水平的儿童。

一般认为,IQ 超过 130 为智力超常,大约占 4.4%;IQ 低于 70 为智力落后,大约占 2.7%;IQ 超过140 的人属于天才,他们在人口中大约占1.3%。

教育心理学第二章 儿童心理发展与教育

教育心理学第二章 儿童心理发展与教育
编辑ppt
• 教育启示: • 教育要遵循儿童身心发展的顺序性,由浅
入深、由具体到抽象、由简到繁,循序渐 进地对受教育者施加教育影响。
编辑ppt
• 心理的发展是不均衡的(不平衡性)。 • 如儿童大脑发育最快的时期是出生后的第五
个月到第十个月之间,其后,脑的发展又经 历了两个显著的加速期,一个在五、六岁之 间,另一个在十三、十四岁之间。而在其它 时期,大脑的发育则相对平稳。可见,大脑 的发育是不平衡的。因此,依赖于大脑发育 程度的心理发展也具备了不平衡性。
完成了整个登梯动作。
编辑ppt
• 心理的发展也是有连续性的。 • 前后相邻的阶段有规律地更替着,前一阶
段的发展为后一阶段准备了条件,后一阶 段是前一阶段的继续和发展。 • 抽象思维的发展离不开前一阶段形象思维 的发展。
编辑ppt
• 教育启示: • 教育要遵循儿童心理发展的阶段,注重前
一阶段与后一阶段的衔接,既不要“拔苗 助长”、“陵节而施”,也不要压抑学生 的发展。
教育心理学
编辑ppt
第二章 儿童心理发展与教育
编辑ppt
第一节 心理发展概述
• 一、发展及心理发展概述 • 1.何谓“发展”? • 发展,从哲学意义上说,是指事物有规律
的运动变化过程,这种变化,既有量的, 又有质的。世界上一切事物都不是一成不 变的(“人不能两次踏入同一条河流”), 都有着从小到大、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级 到高级、由封闭到开发、由旧质到新质、 由成长到衰亡的有规律的变化过程。
编辑ppt
• 教育启示: • 教育教学工作要充分重视每个学生的个别
差异,做到有的放矢、因材施教 。
编辑ppt
三、影响儿童心理发展的因素
• 1.遗传——遗传素质是儿童心理发展的物质前 提,为儿童的心理发展提供了可能性。

心理发展阶段与个体差异

心理发展阶段与个体差异

心理发展阶段与个体差异心理发展是人类在不同生命阶段中,经历着心理、认知和情感等方面的变化和成长过程。

心理发展阶段与个体差异是心理学领域中的重要课题,研究人员在不同年龄阶段的人群中发现了一些普遍的心理发展规律,同时也发现了个体之间存在着差异。

本文将从婴儿期、幼儿期、儿童期、青春期和成人期五个阶段分别探讨心理发展和个体差异的相关特点。

一、婴儿期婴儿期是出生后至两岁左右的阶段。

在这个阶段,婴儿主要通过感官和运动来接受和理解世界,逐渐形成表情、言语和身体动作之间的联系。

然而,个体在婴儿期的心理发展存在显著差异。

有些婴儿发展较快,能够在早期就开始发出简单的语音或表情,而有些婴儿则发展较慢,需要更长的时间才能达到相同的里程碑。

二、幼儿期幼儿期一般指两岁至六岁左右的阶段。

在这个阶段,幼儿逐渐掌握语言能力,开始通过言语表达自己的需求和感受。

幼儿的认知能力也得到了显著提升,可以进行简单的逻辑思考和问题解决。

然而,个体在幼儿期的认知和语言发展存在差异。

一些幼儿可能在语言表达能力上卓越,能够运用复杂的词汇和语法结构进行交流,而其他幼儿可能在这方面进展缓慢。

三、儿童期儿童期一般指六岁至十二岁左右的阶段。

在这个阶段,儿童开始进入学龄阶段,接受正规教育。

他们逐渐学会独立思考、合作与分享,并且形成一定的价值观和道德观念。

然而,个体在儿童期的心理发展和学习能力存在差异。

一些儿童可能在学术方面表现出色,善于解决问题和记忆知识,而其他儿童可能更擅长艺术、体育或社交技能。

四、青春期青春期是十二岁至十八岁左右的发展阶段。

在这个阶段,个体经历生理和心理的双重变化,进入到性成熟和身份认同构建的关键时期。

青春期是个体差异最为明显的阶段之一。

一些青少年可能经历早熟,早早进入成熟期,而其他青少年可能相对晚熟,需要更多的时间来适应身体和心理上的变化。

五、成人期成人期是十八岁及以上的阶段,个体进入到社会角色和责任的重要阶段。

在这个阶段,个体经历职业发展、婚姻和家庭生活等方面的变化。

教育心理学 第二章心理发展及个别差异

教育心理学  第二章心理发展及个别差异

教育心理学第二章心理发展及个别差异1. 1.(2017.广东)小贝在小组讨论中,自己对于问题的看法往往会因为前面其他人的发言而摇摆不定。

小贝最有可能属于()学习风格。

[单选题] *A.反思型B.冲动型C.场依存型(正确答案)D.场独立型2. 2.皮亚杰认为7-11岁儿童的认知发展属于() [单选题] *A.感知运动阶段B.前运算阶段C.具体运算阶段(正确答案)D.形式运算阶段3. 3.(2017.山东)5岁的毛毛第一次参观海洋馆,当他看到玻璃展缸中的潜水员时,大声喊:“看,消防员!”根据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毛毛的认知过程属于() [单选题] *A.同化(正确答案)B.顺应C.平衡D.组织4. 4.儿童心理的发展总是由具体形象思维发展到抽象思维,从机械记忆发展到意义记忆,从喜怒哀乐等一般情感发展到理智感、道德感、美感等高级情感。

这指的是心理发展的() [单选题] *A.阶段性与连续性B.定向性与顺序性(正确答案)C.不平衡性D.差异性5. 5.身体发育异常显著,性意识开始萌芽,独立性和判断能力增强,开始要摆脱成人的束缚。

这些特征是人的身心发展处在()的表现。

[单选题] *A.婴儿期B.幼儿期C.青年期D.少年期(正确答案)6. 6.(2014.四川)下列说法中,不属于心理发展的一般规律的是() [单选题] *A. 平衡性(正确答案)B.个别差异性C. 阶段性D.顺序性7. 个体在解决问题过程中表现为收集或综合信息与知识,运用逻辑规律,缩小解答范围,直至找到唯一正确的解答认知方式称为() [单选题] *A. 场独立型B.场依存型C.辐合型(正确答案)D.发散型8. 8.尽管个体发展要经历一些共同的基本阶段,但在发展速度、最终达到的水平和优势领域上往往是有差别的。

例如:有的学生反应敏捷,有的学生反应迟钝;有的学生开朗活泼,有的学生沉着内向。

这反映了个体心理发展的() [单选题] *A.不平衡性B.方向性和顺序性C.个体差异性(正确答案)D.协调性9. 9.(2013.山西)儿童口头言语发展的关键期在() [单选题] *A.2岁(正确答案)B.4岁C.5岁以前D. 1-3岁10. 学生原有的知识水平或心理发展水平对新的学习的适应性,称为() [单选题] *A.定势B.最近发展区C.学习迁移D.学习准备(正确答案)11. (2013。

教育心理学 心理发展及个别差异

教育心理学 心理发展及个别差异

教育心理学第二章心理发展及个别差别第一节心理发展概述一、个体旳心理发展(一)心理发展及人生全程发展1.心理发展旳感念:个体从出生、成熟、衰老直至死亡旳整个生命进程中所发生旳一系列心理变化。

2.人生全程发展八个阶段:乳儿期(0-1岁)、婴儿期(1-3岁)、幼儿期或学龄前期(3-6.7岁)、童年期或学龄初期(6.7-11.12岁)、少年期或学龄中期(11.12-14.15岁)、青年期(14.15-25岁)、成年期(25-65岁)、老年期(65岁以上)人生全程发展旳重要观点:(1)个体心理发展是整个生命历程中持续不断旳变化过程,这个过程由若干发展阶段构成;(2)发展是多维度、多侧面、多层次旳;(3)个体发展由多种因素决定,且存在极大旳可塑性。

(二)个体心理发展旳一般规律(基本特性)1.持续性与阶段性;2.定向性与顺序性;3. 不平衡性;4. 差别性。

(三)中小学生心理发展旳阶段特性1.童年期(学龄初期)是个体毕生发展旳基础时期,也是生长发育最旺盛、变化最快、可塑性最强、接受教育最佳旳时期。

四年级(10-11岁)小朋友思维开始从具体形象思维为主过渡到抽象逻辑思维为主,但其抽象逻辑思维仍需以具体形象为支柱。

2.少年期(学龄中期)大体相称于初中阶段,是个体从童年期向青年期过渡旳时期,具有半成熟、半幼稚旳特点。

这一时期,学生处在生理发育旳第二个高峰期。

也被成为“心理断乳期”“危险期”。

这一时期,抽象思维已占主导地位,并浮现反省思维,但抽象在一定限度上仍要以具体形象为支柱。

补充:中学生心理发展旳一般特点:过渡性、闭锁性和社会性。

3.青年初期(学龄晚期)相称于高中时期,是个体在生理上、心理上和社会性上向成人接近旳时期。

这一时期旳青年,智力接近成熟,抽象逻辑思维由“经验型”向“理论型”转化,开始浮现辩证思维。

对将来布满抱负。

(四)影响个体心理发展旳因素:遗传、环境、教育、主观能动性(五)中小学生心理发展旳教育含义1.教育必须以一定旳心理发展特点为根据(1)结合学生旳心理发展特点,注意学生心理发展旳个体差别;(2)注意学生旳学习准备状态(学习者在从事新旳学习时,其身心发展水平对新旳学习旳适合性,即学生在学习新知识时,那些增进或阻碍学习旳个人生理、心理发展旳水平和特点)。

教育心理学第二章 心理发展及个别差异

教育心理学第二章  心理发展及个别差异

第二章心理发展及个别差异1、心理发展,就是指个体从出生、成熟、衰老直至死亡的整个生命进程中所发生的一系列心理变化。

2、心理学家将个体的心理发展划分为八个阶段:乳儿期(0到1岁)、婴儿期(1到3岁)、幼儿期(3到6、7岁)、童年期(6、7到11、12岁,小学阶段)、少年期(11、12到14、15岁,初中阶段,青春期、危险期、心理断乳期)、青年期(14、15到25岁)、成年期(25到65岁)、老年期(65岁以后)。

3、个体心理发展的一般特征(简述学生心理发展的基本特征。

)⑴连续性与阶段性;⑵定向性与顺序性;⑶不平衡性;奥地利生态学家劳伦兹在发现幼禽的印刻现象时提出“关键期”的概念。

所谓关键期,是指个体发展过程中环境影响能起最大作用的时期。

⑷差异性;4、中小学生心理发展的阶段特征⑴童年期(小学阶段)可塑性最强,接受教育最佳的时期,四年级儿童(10到11岁)的思维开始从具体形象思维为主过渡到抽象逻辑思维为主,但其抽象逻辑思维仍需以具体形象为支柱⑵少年期(初中阶段)具有半成熟、半幼稚的特点;抽象思维已占主导地位,并出现反省思维,但抽象思维在一定程度上仍要以具体形象为支柱;⑶青年初期(高中时期)这一时期,抽象逻辑思维由“经验型”向“理论型”转化,开始出现辩证思维。

5、个体心理发展的影响因素⑴遗传⑵环境⑶教育⑷主观能动性一、心理发展的理论心理发展的理论有㈠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论;㈡埃里克森的人格发展阶段论;㈠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论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人在认识周围世界的过程中,形成自己独特的认知结构,叫做图式;而人类所有的心理反应归根到底都是适应,适应分为两种不同的类型:同化和顺应。

皮亚杰认为发展是一个建构的过程,是个体与环境的相互作用中实现的。

他提出认知发展的阶段理论,将个体的认知发展分为四个阶段。

1、感知运动阶段(0到2岁)这一阶段,儿童的认知发展主要是感觉和动作的分化。

思维也开始萌芽,并获得了“客体永久性”概念2、前运算阶段(2到7岁)这一阶段,儿童的思维特征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早期的符号功能。

《教育心理学》第一二三章 教育心理学概述、学习与学习理论、学生的心理发展与个别差异+解析

《教育心理学》第一二三章 教育心理学概述、学习与学习理论、学生的心理发展与个别差异+解析

教育心理学第一章教育心理学概述一、单项选择题1.教育心理学的主要研究任务可分为关于()两个方面的主要任务。

A.教学与科研B.“教”与“学”C.学生与教师D.课内与课外2.在教与学的过程中,要进行有意传递的信息是()。

A.教学媒体B.教学过程C.教学手段D.教学内容3.()是教学内容的载体,是教学内容的表现形式,是师生之间传递信息的工具。

A.教学工具B.教学媒体C.教学环境D.教学设施4.在教育心理学看来,()既是课堂管理研究的范畴,也是学习过程研究和教学设计研究不容忽视的内容。

A.教学内容B.教学环境C.教学媒体D.教学过程5.教育心理学研究的核心内容是()。

A.学习过程B.教学过程C.评价过程D.反思过程6.1877 年,()出版了世界上第一本《教育心理学》。

A.乌申斯基B.夸美纽斯C.桑代克D.卡普捷列夫7.西方第一本以“教育心理学”命名的专著《教育心理学》的作者是()。

A.康德B.桑代克C.皮亚杰D.夸美纽斯8.()认为教育心理学应该有自己的研究范式,而不是把普通心理学的研究成果直接进行运用。

与此同时,他重视文化对于人的塑造作用,以及教育教学的主导性作用。

A.桑代克B.杜威C.维果斯基D.加涅9.1924 年,()编写了我国第一本《教育心理学》教科书。

A.廖世承B.房东岳C.杨贤江D.潘菽10.教育心理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从20世纪60年代到70年代末为()。

A.初创时期B.发展时期C.成熟时期D.深化拓展时期第二章学生的心理发展与个别差异一、单项选择题1.心理发展是指个体从出生、成熟、衰老直至死亡的整个生命进程中所发生的一系列()。

A.身心变化B.机体变化C.心理增长D.心理变化2.在心理发展过程中,当某些代表新特征的量积累到一定程度时就会取代旧特征,从而处于优势的主导地位。

这是学生心理发展的()特征。

A.定向性B.差异性C.不平衡性D.阶段性3.在正常条件下尽管个体心理发展的速度可以有个别差异,会加速或减缓,但心理发展是不可逆的,阶段与阶段之间也是不可逾越的。

教育心理学第二章 中学生的心理发展与教育

教育心理学第二章 中学生的心理发展与教育

第二章 中学生的心理发展与教育1)什么是心理发展?举例说明心理发展的基本特征。

心理发展,指个体从出生、成熟、衰老直至死亡的整个生命进程中所发生的一系列心理变化。

基本特征:1、连续性和阶段性;2、定向性和顺序性;3、不平衡性:①不同系统的发展的速度②同一机能特性在发展的不同时期有不同的发展速率;4、差异性2)简述中学生在认知、情感、社会性等方面的发展特点。

(一)中学生认知发展的特点:1、中学生认知结构体系基本形成,2、中学生认知活动的自觉性明显增强,3、认知与情感、意志、个性得到协调发展。

(二)中学生观察力发展的特点:1、目的更明确,2、持久性明显发展,3、精确性提高,4、概括性更强。

(三)中学生记忆发展的特点:1、有意记忆占主导地位。

2、理解记忆成为主要的识记方法。

3、抽象记忆占优势。

(四)情感发展特点:△初中生:(1)随着自我意识的发展,产生了与社会评价和自我评价相关的情感。

(2)自相矛盾的情感(3)少年的热情与冲动(4)选择性友谊的建立(5)情感的社会性更加明朗。

△高中生:(1)个性化的情感(2)浪漫主义的热情(五)中学生社会性发展特点:1、中学生的心理带有更大的社会性,更多地取决于社会和环境以及伙伴关系的影响。

2、中学阶段是理想、动机和兴趣形成与发展的重要阶段,是世界观从萌芽到形成的重要阶段,是品德发展和行为选择的重要阶段。

3、中学生的思想比较敏感,品德不良行为容易出现在中学阶段,青少年的违法犯罪率在违法犯罪总数中所占的比例最高。

4、中学阶段是一个过渡时期,希望受人重视,把他们看成大人,当成社会的一员。

3)论述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理论及其教育价值?皮亚杰是瑞士著名心理学家和哲学家。

在20世纪60年代初创立了“发生认识论”。

(一)皮亚杰认知发展理论的基本内容:1、建构主义的发展观:皮亚杰认为,发展是一种建构过程,是个体在与环境的不断相互作用中实现的。

内部心理结构是在不断变化的,这种变化不是简单的量的变化,而是涉及到思维过程的质的变化。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育心理学第二章心理发展及个别差异第一节心理发展概述一、个体的心理发展(一)心理发展及人生全程发展1.心理发展的感念:个体从出生、成熟、衰老直至死亡的整个生命进程中所发生的一系列心理变化。

2.人生全程发展八个阶段:乳儿期(0-1岁)、婴儿期(1-3岁)、幼儿期或学龄前期(3-6.7岁)、童年期或学龄初期(6.7-11.12岁)、少年期或学龄中期(11.12-14.15岁)、青年期(14.15-25岁)、成年期(25-65岁)、老年期(65岁以上)人生全程发展的主要观点:(1)个体心理发展是整个生命历程中持续不断的变化过程,这个过程由若干发展阶段构成;(2)发展是多维度、多侧面、多层次的;(3)个体发展由多种因素决定,且存在极大的可塑性。

(二)个体心理发展的一般规律(基本特征)1.连续性与阶段性;2. 定向性与顺序性;3. 不平衡性;4. 差异性。

(三)中小学生心理发展的阶段特征1.童年期(学龄初期)是个体一生发展的基础时期,也是生长发育最旺盛、变化最快、可塑性最强、接受教育最佳的时期。

四年级(10-11岁)儿童思维开始从具体形象思维为主过渡到抽象逻辑思维为主,但其抽象逻辑思维仍需以具体形象为支柱。

2.少年期(学龄中期)大致相当于初中阶段,是个体从童年期向青年期过渡的时期,具有半成熟、半幼稚的特点。

这一时期,学生处于生理发育的第二个高峰期。

也被成为“心理断乳期”“危险期”。

这一时期,抽象思维已占主导地位,并出现反省思维,但抽象在一定程度上仍要以具体形象为支柱。

补充:中学生心理发展的一般特点:过渡性、闭锁性和社会性。

3.青年初期(学龄晚期)相当于高中时期,是个体在生理上、心理上和社会性上向成人接近的时期。

这一时期的青年,智力接近成熟,抽象逻辑思维由“经验型”向“理论型”转化,开始出现辩证思维。

对未来充满理想。

(四)影响个体心理发展的因素:遗传、环境、教育、主观能动性(五)中小学生心理发展的教育含义1.教育必须以一定的心理发展特点为依据(1)结合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注意学生心理发展的个体差异;(2)注意学生的学习准备状态(学习者在从事新的学习时,其身心发展水平对新的学习的适合性,即学生在学习新知识时,那些促进或妨碍学习的个人生理、心理发展的水平和特点)。

要遵循学习的准备性原则(量力性原则或可接受性原则),应了解学生学习准备的具体程度;根据实际情况选择教学内容和方法,让学校也适应学生的具体实际水平,不应只强调学生要适应学校。

(3)抓住关键期(劳伦兹):2岁是口头言语发展的关键期;2-3岁是计数能力发展的关键期;2.5-3.5是教育孩子遵守行为规范的关键期;3岁左右是培养儿童独立生活能力的关键期;4岁是形状知觉形成的关键期;4-5岁是学习书面语言的关键期。

2.教育对心理发展起主导作用:学生心理的发展依赖于教育提出的要求和方向;教育能够促进学生的心理发展;教育可以加速或延缓学生心理发展的进程;教育能使心理发展的可能性转化为现实性。

二、心理发展的理论(一)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理论1.建构主义的发展观(1)心理发展的实质:皮亚杰的理论核心是“发生认识论”。

皮亚杰认为,人的知识来源于动作,动作是感知的源泉和思维的基础。

儿童心理发展的实质和原因就是主体通过动作完成对客体的适应。

适应分为同化和顺应。

儿童对环境做出的适应性变化并不是消极被动的过程,而是一种内部结构的积极建构过程,即儿童的认知是在已有图式的基础上,通过同化、顺应和平衡,不断从低级向高级发展。

(2)图式、同化、顺应与平衡图式:人在认识周围世界的过程中,形成自己独特的认知结构;同化:有机体面对一个新的刺激情境时,把刺激整合到已有的图式或认知结构中;顺应:当有机体不能利用原有图式接受和解释新刺激时,其认知结构发生改变来适应刺激的影响。

平衡:同化与顺应之间的平衡。

2.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理论(1)感知运算阶段(0-2岁)感觉与动作的分化;客体永久性(知道某人或某物虽然现在看不见但仍然是存在的)形成;问题解决能力开始得到发展;延迟模仿的产生。

(2)前运算阶段(2-7岁)早期的信号功能;自我中心性(中心化);不可逆运算;不能推断事实;泛灵论;不合逻辑的推理。

(3)具体运算阶段(7-11岁)去自我中心性(去中心化);可逆性;守恒(儿童认识到客体在外形上发生了变化,但特有的属性不变);分类;序列化。

(4)形式运算阶段(11-承认)命题之间的关系;假设-演绎推理;类比推理;抽象逻辑思维;可逆与补偿;反思能力;思维的灵活性;形式运算思维的逐渐发展。

补充:根据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促进儿童的认知发展:(1)按认知发展顺序设计课程:学校课程的难度必须配合学生心理发展的水平;在确定某年级的课程难度时,应该先设计实验,从学生实际的思维过程中观察分析各个单元的编排是否适宜;(2)教师应该安排教学内容,提供略高于学生现有思维水平的教学;(3)保持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自主性,使他们积极地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来;(4)重视社会交往对儿童认知发展的作用;(5)儿童在认知发展过程中存在着个体差异,要因材施教。

补充:影响认知发展的因素:成熟、练习和经验、社会性经验、平衡(决定)(二)维果斯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1.“文化-历史”发展理论的基本观点(1)维果斯基强调社会文化在认知发展中的作用。

为此,其创立了“文化-历史”发展理论,区分了两种心理机能:低级心理机能和高级心理机能。

由低级机能向高级机能转化的发展有四个表现:随意机能不断发展,随意性越强,心理水平越高;抽象-概括机能的提高;各种心理机能之间的关系不断变化、重组,形成间接的、以符号为中介的心理结构;心理活动的个性化。

(2)维果斯基强调,人的思维和智力是在活动中发展起来的,是借助于语言等符号系统不断内化的结果。

内化是促使认知发展的主要机制,所谓内化是指个体将外在的事物或他人的心智运作转变成自己内在的表征。

2.心理发展的实质与“内化说”心理发展的实质是在环境和教育的影响下,个体在低级心理机能的基础上逐渐向高级心理机能转化的过程。

内话说是维果斯基心理发展观的核心思想。

3.最近发展区的概念儿童有两种水平,一种是儿童的现有水平,即由一定的已经完成的发展系统所形成的儿童心理机能的发展水平;二是可能达到的发展水平。

这两种水平之间的差异,就是最近发展区。

4.“教学应走在发展前面”包含的两层含义:(1)教学在发展中起主导作用。

它决定着儿童的发展,决定着发展的内容、水平、速度及智力活动的特点;(2)教学创造着最近发展区。

5.适时辅导学生是教学的必由之路------教学支架的应用支架式教学,即教师在学生试图解决超出当前知识水平的问题时给予支持和指导,帮助其顺利通过最近发展区,使之最终能独立完成任务。

可采用的方式有:(1)把学生学习的内容分割成许多便于掌握的片段;(2)向学生示范要掌握的技能;(3)提供有提示的练习(三)埃里克森的人格发展阶段理论1.基本的信任感对基本的不信任感(0-1.5岁)2.自主感对羞愧感(2-3岁)3.主动感对内疚感(4-5岁)4.勤奋感对自卑感(6-11岁)5.自我同一性对角色混乱(12-18岁)6.亲密感对孤独感(成年早期)7.繁殖感对停滞感(成年中期)8.自我整合对绝望感(成年晚期)补充:根据埃里克森的人格发展阶段理论,培养学生的人格发展:1.小学生的人格培养:(1)应该创设良好的学习环境,保证每个学生都能确立适当的目标,并有机会通过努力获得成功;(2)对丧失信心的学生提供适当的支持,帮助他们获得成功的体验;(3)建立多维度的成功评价体系;(4)小学教师要特别注意自己的一言一行,要平等而公正地对待学生,不要让任何一个学生因老师对待自己的态度而感到自卑;2.中学生人格的培养:(1)发挥教师的作用,加强教育,促进自我同一性的发展;(2)尊重中学生的独立自主性。

第二节学生的个别差异学生的个别差异,从心理角度来看,包括认知差异与性格差异。

认知差异又包括认知能力差异和认知方式差异。

一、学生的认知差异及教育意义(一)学生的认知能力差异1.智力类型差异:构成智力的各种因素存在质的差异,主要表现在知觉、记忆、想象、思维的类型和品质方面。

不代表智力水平的高低,只影响人们学习的过程或获取知识经验的方式。

2.智力发展水平的差异:个体之间或个体内部智力水平高低不同的程度。

人的智力水平呈正态分布(常态分布),正态分布函数曲线呈钟形;3.智力表现早晚的差异4.智力的群体差异:性别差异、年龄差异、种族差异等。

性别差异表现为:(1)男女智力的总体水平大体相等,但男性智力分布的离散程度比女性大;(2)男女的智力结构存在差异,各自具有自己的优势领域。

(二)学生的认知方式差异认知方式,也称认知风格,是指人们在认知活动中所偏爱的信息加工方式。

1.场依存型与场独立型场依存型的学生对客观事物的判断常以外部线索为依据,其态度和自我认知易受周围环境或背景(尤其是权威人士)的影响,往往不易独立地对事物做出判断,而是人云亦云,从他人处获得标准;行为常以社会为定向,社会敏感性强,爱好社交活动;场独立型的学生对客观事物的判断常以自己的内部线索(经验、价值观)为依据,不易受到周围环境因素的影响和干扰,倾向于对事物的独立判断;行为常是非社会定向的,社会敏感2.冲动型与沉思型冲动与沉思的标准是反应时间和精确性。

3.具体型和抽象型4.辐合型和发散型(三)学生认知差异的教育意义我们必须根据学生认知差异的特点,不断改革教学,因材施教。

(1)创设适应学生认知差异的教学组织形式;(2)采用适应认知差异的教学方式,努力使教学方式个别化。

如掌握学习、个别指导教学法、个人化教学系统;(3)运用适应认知差异的教学手段。

二、学生的性格差异及教育意义(一)学生的性格差异1.性格的特征差异:(1)性格的态度特征,即对现实态度的性格特征;(2)性格的理智特征;(3)性格的情绪特征;(4)性格的意志特征。

2.性格的类型差异(二)学生性格差异的教育意义(1)性格虽然不会决定学习是否发生,但它却会影响学生的学习方式;(2)为了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学校教育应更重视情感因素的作用,使教育内容的选择和组织更好地适应学生的性格差异。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