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的交通历史-宋元至当代分析

合集下载

上海历史博物馆关于上海千年历史的介绍

上海历史博物馆关于上海千年历史的介绍

上海历史博物馆关于上海千年历史的介绍
上海历史博物馆是一座展示上海城市历史和千年发展历程的博物馆,
馆内收藏了大量珍贵的历史文物和文献资料。

以下是一些关于上海千
年历史的介绍:
1. 上海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公元前的吴淞江畔,那时这里已经有了一些
早期的居民点。

2. 春秋战国时期,上海属于吴国领地。

3. 公元四世纪末,上海地区有了一定的开发,但当时的开发主要集中
在长江口两岸。

4. 唐朝时期,上海地区已成为商业繁华的城市,同时也在向海上发展。

5. 宋朝时期,上海成为对外贸易的重要港口,开始形成了海港城市的
基础。

6. 明朝中期,随着人口增长和城市经济的发展,上海成为了一个独立
的经济中心,并且在行政上也开始成为了一个独立的府城。

7. 清初到鸦片战争前,上海的发展一直处于一个停滞的状态。

鸦片战
争后,上海被迫开放为通商口岸,从此进入了现代化发展的新阶段。

8. 上海解放后,在改革开放政策的推动下,上海得到了迅速的发展和
提升。

如今上海已成为一个国际大都市,成为中国的经济中心、金融
中心、贸易中心和航运中心。

总之,上海这座城市的发展历史是非常悠久的,历经了数千年的沧桑
巨变。

通过上海历史博物馆的展览和介绍,人们可以更加深入地了解
上海这座城市的千年历史和文化底蕴。

2024-2025学年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2教学课件第五单元-第12课水陆交通的变迁

2024-2025学年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2教学课件第五单元-第12课水陆交通的变迁

表都须以格林尼治时间为准,这就要求人们依据人工的时钟而非依据当地日升日落周期来
过生活。这段材料重在说明
B
A.工业革命带来社会生活的变化
B.技术发展对人类生活有所制约
C.时间的精确成为日常生活的必要
D.统一的时间有利于国家管理
地区、各民族间的经济文化交流。
——摘编自岳麓版《历史选修·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积极:
1.加强了中央集权,巩固了国家统一。 2.有利于各地经济和文化的交流与发展。 3.便利了人民的生产和生活。
消极:加重徭役负担,激化社会矛盾。
罗马帝国阿庇乌大道
古代道路主要类型及特点
● 类型:陆路(驰道、直道、五尺道、新道、驿道)、栈道、 水路、海路
探究:中国古代海洋航运事业发达的原因
材料:中国有悠久的海洋航运史,在新石器时代晚期,中国就出现了航海
活动。春秋战国时期,激烈的战争对海洋活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沿海贸
易快速发展。秦朝航海事业进一步发展,大一统的局面也使开辟海上航线
成为可能。汉朝和唐朝造船和航海技术都有了进步,宋元更是有了重大突
破。元朝为了补充河运不足,开创了大规模海运漕粮。明前期,1405 —
探究:近代交通运输业的革命
● 如果海上及陆地上的交通没有同时发生革命,工业和农业就不可能如此迅速发展。…… 在铁路与运河沿线出现了新的工业区,铁路与运河能将产品运往遥远的市场。港口扩大 了,以应付贸易的发展。1851年,在伦敦举行了第一届万国博览会,此时在全世界的 铁路中,在全世界海洋上的远航船中,有一半属于英国。
一、古代的陆路交通与水路交通
古代中外水陆交通概况
【自主学习】阅读教材第一子目内容,梳理水陆交通发展变迁的历史。
中国

人教版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2经济与社会生活精品课件 第五单元 第12课 水陆交通的变迁

人教版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2经济与社会生活精品课件 第五单元 第12课 水陆交通的变迁

历史概念 判一判
陈述 轮船、火车、汽车等现代交通工具 产生的主要因素 中国第一家轮船运输公司、近代航 运史上的里程碑
判断 两次工业革命 轮船招商局
重难探究•能力素养全提升
主题一 古代水陆交通建设
情境探究
视角1古代的陆路交通 材料 陆上丝绸之路是东西方交往的重要通道,分为东西两段,东段主要在 今中国境内,其正式开通源自张骞通西域。汉与西域的交往主要通过河西 走廊;南北朝时期,由于河西走廊被割据政权占据,南朝与西域的交往主要 通过今青海境内的青海道;唐朝统一后,河西走廊又恢复了在丝绸之路中的 主导地位;后来西夏崛起,青海道和河西走廊被切断,北宋只能向北渡过黄 河,再由河套地区向西进入西域。从元朝起,河西走廊成为中西方交往的稳 定通道。 思考 阅读上述材料,概括古代陆上丝绸之路的历史特点。
应用体验
【例1】(2021·福建高三期中考试)明朝建立伊始,朱元璋就“命天下府州县 修治桥梁道路”,从而使京师到各行省都有陆路交通干道。水运费用较陆 运更少。明朝《大学衍义补》中说:“河漕视陆运之费,省什三四,海运视陆 运之费,省什七八。”由此可知,朱元璋这一做法( ) A.有利于社会经济资源流动 B.表明全国统一市场的形成 C.基于维护市场秩序的考量 D.导致重农抑商政策的松动
第12课 水陆交通的变迁
第五单元
历史
时空坐标
内容索引
基础落实•必备知识全过关 重难探究•能力素养全提升
课标要求 1.了解古代水陆交通建设及主要交通工具 2.认识新航路开辟和工业革命等对促进交通进步的作用
基础落实•必备知识全过关
一、古代的陆路交通与水路交通 1.陆路交通 (1)产生:人类转向定居生活以后,以 住地 为中心的交通进一步发展,但 运输物品依赖的仍是天然的道路与河流。

第12课++水陆交通的变迁+课件-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二经济与社会生活

第12课++水陆交通的变迁+课件-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二经济与社会生活

古罗马的道路每隔一段距离就设有一个里程碑,一般设 置在比较醒目的地方。碑身上有用拉丁文或希腊文刻写的碑 文,上面记载着道路的名称,道路归属于哪个城市管辖,该 城与罗马城之间的距离,沿路将要到达下一个城市的名称和 距离,还有道路的创立者或修建者的名字,目前保留下来的 里程碑约有4000多个。除了里程碑外,道路两旁还会有一些 界碑或木制标牌, 给行人们提供了沿途的各种信息。
选择性必修2 经济与社会生活
水陆交通的变迁
第12课
课程标准: 了解古代交通的建设及主要交通工具;认识新航路开辟和工业革命对促进 交通进步的作用。
1
古代的陆路交通与水陆交通
一 陆路交通
问题思考 阅读教材P67,归纳古代陆路交通出现的背景、发展的表现及典型代表。
背景: ①原始人在自然界中习惯性的足迹就成了“路”。 ②人类转向定居生活后,以住地为中心的交通进一步发展。 ③生产的发展推动了人工道路的铺设。 发展: ①步行道路 ②驼运道路 ③马车道路 典型代表: ①罗马帝国的道路 ②中国古代的道路
最初,罗马的道路建设主要用于满足军事征服的需要, 之后也成为了服务于政治统治和经济贸易发展的重要基础设 施,而对于生活在当时的普通民众来说,便捷的道路系统则 极大地方便了他们的日常生活。
2.中国古代的道路
(秦)为驰道于天下,东穷燕齐,南极吴楚,江湖之上,濒海之观毕至。道广五 十步,三丈而树,厚筑其外,隐以金椎,树以青松。
1.罗马帝国的道路
罗马帝国的道路把罗马和各行省连接起来,形成“条条大路通罗马”的盛况。
虽然常说“条条大路通罗马”,但也许“条条大路 出罗马”更为贴切。在罗马大道中,起于首都罗马的一 共12条,它们北至北海,南至撒哈拉沙漠,西至大西洋, 东至幼发拉底河,延伸到了罗马帝国的每个角落。道路 本身并非罗马人的发明,然而它的网络化,而且是实行 日常养护的网络化,却完全由罗马人独创。罗马干道中 最著名的是公元前312年开工修建的阿皮亚大道。阿皮 亚大道,意思是“阿庇乌斯的大道”,是由时任财务官 阿庇乌斯拟订方案,以他的名字命名。到了6世纪,一 位拜占庭帝国的高官面对过了800年仍然保存完好的阿 皮亚大道惊叹不已。

第12课 水陆交通的变迁-高二历史上学期核心素养课件(选择性必修二)

第12课 水陆交通的变迁-高二历史上学期核心素养课件(选择性必修二)

4.国际运河开通
苏伊士运河 巴拿马运河
1869年开通连接了红海和地中海,成为西欧和南亚、东亚之间最 近、最直接的水上通道
1914年开通极大地缩短了大西洋和太平洋之间的航行距离
归纳总结:新航路开辟之后的海洋探索史实
全球航 路的建 立
新航路 开辟
①达·伽马发现从欧洲绕过非洲到达东方的航线 ②哥伦布到达美洲,开辟了从欧洲到美洲的新航路 ③麦哲伦船队穿越大西洋、太平洋和印度洋完成环球航行 ④欧洲人还开辟了北大西洋和南太平洋的海上航线
2.消极:近代铁路掌握在列强手中,成为列强侵略和征服中国的工具
三、工业革命与交通的发展
2、轮船与航运业的发展:
(1)轮船的产生与发展:蒸汽机以及后来的内燃机逐渐成为驱动船舶的主要动力,吨位 大、速度快、航距远的轮船出现了。
1807年,美国人 富尔顿发明了汽船
1812年,英国人 制造汽船试航成功
工业革命
二、对海洋的探索与全球航路的建立
2.西方古代对海洋探索
北大西洋和北 海地区冒险 (海盗)
维京人
首次横渡地中海
特点 ①受制于航海技术, 活动范围有限, 局部探索; ②主要是掠夺和贸易;
腓尼基人
阿拉伯人
印度洋周围 开展海上贸 易(非洲东 海岸)
波利尼西亚人
太平洋诸 岛活动 (复活岛)
归纳总结:新航路开辟之前的海洋探索史实及其特点
——摘编自牛秋实、葛臻明《秦汉帝国与罗马帝国的交通及社会比较研究》
相同点:①加强对全国控制,巩固国家统一;②推动经济、文化发展与交流;③以首都 为中心;④军事目的强;促进交通事业发展。 不同点: ①目的:秦以维护统治为目的;罗马与对外侵略相联系;
②体系:秦以公路为主、运河为辅;罗马以海运为主、公路为辅; ③特征:秦交通体系呈现闭合的特点;罗马交通体系呈现开放的特点。

初中历史教学课例《宋元时期的科技与中外交通》课程思政核心素养教学设计及总结反思

初中历史教学课例《宋元时期的科技与中外交通》课程思政核心素养教学设计及总结反思

对照雕版应刷术,活字印刷术有什么进步的地方?
1、省时省力。因活字可以重复使用,不用再一版 一版地刻,节约了许多时间,也节省了许多劳动力;
2、经济,节省时间,节省劳动力,就降低了书籍 的成本,书的价格降低了,有利于文化的传播。
(二)讲解印刷术的发展过程 中国的活字印刷术影响: 二、指南针 战国:司南——世界最早的指南仪器 展示指南针各种 指南针原理示意图 磁针在地磁场作用下能保持在磁子午线的切线方 向上。 磁针的北极指向地理的北极,利用这一性能可以辨 别方向。 常用于航海、大地测量、旅行及军事等方面。 我国北宋时期即开始使用接近现代意义上的指南 针。 和早期的司南相比,指南针定位准确,使用更为方 便。 指南针除用于航海外,还可用于大地测量及军事和 战争等。 指南针在我国发明后,经阿拉伯传入了欧洲。
初中历史教学课例《宋元时期的科技与中外交通》教学设计 及总结反思
学科
初中历史
教学课例名
《宋元时期的科技与中外交通》

本课主要内容包括北宋时期毕昇发明的活字印刷
术,及其产生的影响;指南针和火药的发明及应用。宋
元时期的陆上海上对外交通及其产生的影响。 教材分析
教学重点:活字印刷术,指南针和火药的应用及向
学生从四大发明开始吸引,让学生举例四大发明在
生活中的应用,激发学生的生活体验。但学生对知识点
记忆有待提高,加强巩固。
的巨大震动。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制作宋元时期科技成就表,兵评
出准确快速的小组进行表彰,激发学习兴趣。
多媒体教学为主,以学生为主体,小组讨论:
1、线索勾勒法:教学生把所学课本内容的大体内
容用线索表示出来。
教学策略选
2、归纳分析法:教学生归纳本课内容,并深入分

第13课 宋元时期的科技与中外交通课件(共26张PPT+视频)

第13课  宋元时期的科技与中外交通课件(共26张PPT+视频)
——盛静《浅谈中国的四大发明对欧洲文艺复兴的影响》
火药
我航行在索马里附近,被 海盗盯上了,这伙强盗打算乘 他们晚上睡觉时抓住了我们。 我怎么保护自己安全?
火药的发展历程
火药的发明及应用
时间 唐朝 唐末 宋元 南宋 元朝
发展历程 炼丹家偶然发明 开始运用到军事领域 火药武器广泛用于战争 突火枪发明(枪炮始祖) 发明了火铳 [chòng]
药物
数学

西


印火 指 纸 驿 农 手
刷药 南 币 站 业 工


制 生业
度 产生
技产
双向交流 共同发展

技 术
课堂小结 宋元时期的科技与中外交通
发明:北宋毕昇
排版:转轮排字法 应用于文化并传播
活字印刷术
司南、罗盘 北宋应用于航海并传播
宋元应用于战争并传播
指南针 火药
创新 开放 海上丝绸之路
宋元科技
宋 突火枪
《宋史》中多处记载北宋时期的 火器,如火箭、火球、火蒺藜等。
元 火铳
由于竹筒承受不了太大的气压, 因此至迟在元代,已经出现了用 铜或铁铸成的筒式大炮。这类炮 统称为“火铳”,又因其威力大, 被尊称为“铜将军”。
火药
在14世纪初,火药从阿拉伯人那里
传入西欧,它使整个作战方法发生了
变革。
——恩格斯
从汗八里城有许多道路通往各省,每条大路按照市镇的位
置,每隔大约数十里就有一个招待信使与客商的旅馆。这给来
到帝国朝廷的专使和来往于各省、各王国的钦差提供了很大方
便。
——《马可波罗行纪》
位于河北的鸡鸣驿
急递铺令牌
作用:驿站的普遍设置,加强了全国的政治联系,对维持统治具有重大

专题25+交通运输与社会变迁+知识清单--2025届高考统编版历史二轮复习

专题25+交通运输与社会变迁+知识清单--2025届高考统编版历史二轮复习

专题25:交通运输与社会变迁(一)中国古今的交通运输⭐课本链接(纲要上第1、4、6、8、10、11、29课;选二第12、13课;选三第9课)1.陆路⑴道路建设(推动交通发展的因素:物质生产的丰富、交流需求的增加和技术的发展)①秦朝修筑的驰道、直道和五尺道等,构成了以咸阳为中心的全国性道路网。

(选择性必修二P69)②丝绸之路、草原丝绸之路、西南丝绸之路在汉朝贯通后,成为了连接亚、欧、北非的大通道。

(选择性必修二P69)(选择性必修三P51)③隋朝工匠李春设计建造的赵州桥是世界上现存最古老的石拱桥。

(中外历史纲要上P45)④唐朝驿道有近2.5万千米,以长安为中心向各方辐射。

(选择性必修二P69)⑤元朝扩展了汉唐的交通网,修筑了四通八达的驿道,在全国遍设驿站,构成了以大都为中心通向全国乃至境外的驿路交通网,为公差人员提供交通和生活服务,并运输官府物资。

(选择性必修二P69)(中外历史纲要上P57)⑥1881年建成的唐胥铁路是中国人在自己国土上修建的第一条实用铁路。

(选择性必修二P72)⑦1909年由“中国铁路之父”詹天佑主持修建竣工的京张铁路是中国人自行设计和施工的第一条铁路干线,他设计的“人”字形路轨,解决了铁路的陡坡问题。

(选择性必修二P72)⑧近代修建的著名铁路有津浦铁路、京汉铁路、陇海铁路等。

(选择性必修二P73)⑨1969年建成通车的北京地铁是中国第一条地铁。

(选择性必修二P79)⑩1988年建成的上海沪嘉高速,是中国大陆第一条高速公路,至2020年底,中国高速公路里程位居世界第一。

(选择性必修二P76)⑪2006年全线开通的青藏铁路是通往西藏腹地的第一条铁路,也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线路最长的高原铁路。

(选择性必修二P80)⑫2008年,京津城际铁路通车运营,中国进入高铁时代,到2020年底,中国高铁运营里程位居世界第一。

2014年,中国在海外承建的第一条高铁——土耳其的伊安高铁二期建成通车。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轨道交通1号线北延伸段横跨闸北和宝山两个区,沿线设9个车站,从上 海火车站站出发,途经中山北路站、延长路站、上海马戏城站3座地下车站, 然后转上地面,经汶水路站、彭浦新村站、共康路站、通河新村站、呼兰路站, 最终抵达共富新村站。 北延伸段2004年底通车。
地铁二号线是上海地铁网络中的东西线路。规划西起虹桥机场,经过上海闹市 区,在南京东路外滩穿越黄浦江到达浦东陆家嘴金融贸易区,再向东延伸至线 路终点张江高科站;在龙阳路站可与在建的磁悬浮线换乘,直达浦东国际机场。 2000年6月竣工。
1853年,外侨史密斯将 第一辆西洋风格的马车 输入上海 (兰林柯林 《上海史》) 。此后富 家小姐坐马车狂奔,成 为时尚。后来又演绎出 富小姐与马车夫私奔的 故事。
自行车于19世纪末叶传入上海被称为脚踏车、自转车、双轮踏车、 双轮铁车、双轮车。 1876年葛元煦《沪游杂记》:骑车“两手握横木,使两臂撑起, 如挑沙袋走索之状”。 1885年链式自行车发明不久,就被外商带到中国。19世纪末,三 名西方青年骑新款自行车从英国出发,552天后到上海。哄动一 时。 1897年,上海曾举行自行车比赛。此后逐渐成为市民使用最普遍 的交通工具。
舆轿是一种独特的代步工具。在车 马盛行的年代,人们借助车可以驰 骋于平原之上,但如遇陡峭险峻的 山路,就只能利用舆轿这种可翻山 逾岭的交通工具了。司马迁在《史 记》中曾提到,大禹治水“山行乘 檋”,“山行即桥”。《史记· 河渠 书》集解引徐广曰:“檋,一作 桥。”
因檋是过山之用,负在一前 一后两人肩上,远望过去 “状如桥中空离地也” (《癸巳类稿· 轿释名》), 所以又可称桥。而“桥”、 “轿”二字古时相通。这是 古文献中对舆轿类的最早记 载。
三、当代陆上交通设施
1、轨道交通与磁浮列车
上海地铁一号线是上海城市轨道交通网络中的南北主干道,工程南起莘庄,北到 宝钢。目前已建成通车的一期工程是上海兴建的第一条城市轨道交通快速线;工 程南起莘庄,北至上海火车站,工程正线全长21.35公里,1995年5月竣工。
轨道交通1号线北延伸段长12.43公里,南接轨道交通1号线上海火车站站, 北至外环线共富新村站终点,其中地下线路4.05公里,高架线路8.38公里,是 我国第一条“上为高架道路,中为轨道线路,下为地面道”的一体化高架工程, 总投资为36亿人民币,其中高架道路和地面道路已于2002年12月率先建成通 车。
人力车(rickshaw)曾称为黄包车、东 洋车、腕车、东洋手车等。 人力车是日本人在1868年创造。
1874年法国人米拉从日本引进了300辆黄包车,由于其形制简单,车价低廉, 所以深受民众欢迎。起初车轮是木制的,行路时隆隆作响。1930年时,黄包车有 6万辆。 近代上海称为“包车”。车身锃亮,两侧有车灯,车夫衣着整齐, 腰系擦汗毛巾。它与一般的“黄包车”(人力车)虽是“同族”,却身价不同。 “黄包车”车子陈旧,车夫衣着破破烂烂,苦力拉客,赖以谋生。“包车”则是 主人家独用的“专车”,车夫也是专司其职,雇佣后付给工资。19世纪20、30年 代,轿车在上海尚未普及,即使富商大贾,也有不少是乘坐“包车”的。
上海安亭建全国最大汽车博览馆
2004年,来自上海市统计局的调查结果显示,上海每百户城镇居民 家庭拥有5.3辆私家车。从户主年龄段分布情况来看,30至40岁的户 主由于受教育程度高、工作稳定、收入丰厚,家用小汽车的拥有量 最高,达每百户9辆。
3、淞沪铁路
1874年,英商吴淞铁路 公司(怡和洋行等组建)开 始建造13公里的连接上海与 吴淞之间的铁路,工程师 Morrison担当建造的大任。 1876年淞沪铁路开 通,车站在河南路桥北侧, 这是中国第一条营业的铁路。
上海的交通历史
一、上海传统交通工具
独轮车与轿子
独轮车是具有两千年以上历史的交通工具。也称“小车”,木质、独轮,既可载 人,也可装运货物,载重二、三百斤。看似失之简单,却又制造方便。特别是去 农村,田埂小径,别的工具很难行驶,独轮车倒能通过。 在近代,独轮车也是上海市民最常用的交通工具之一。
坐独轮车上班,曾是近代 纺织女工们每天的生活内 容之一。
上海目前的地铁线路示意图
20 蓝村路车站)共22座车站 。
到2010年,上海的地铁规模将与伦敦、纽约这样的世界级大城市基本相当,成为 世界上为数不多的、地铁长度超过400公里的城市之一。 《上海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指出,在“十一五”期间, 要把加快发展轨道交通作为实施公交优先战略的重点,轨道交通运营里程达到 400公里,基本建成轨道交通基本网络。 这是一个惊人的数字。 伦敦建成世界上第一条地铁距今已143年,上海第一条地铁1993年才正式通车, 比伦敦晚了整整130年!亚洲最早开通地铁的城市东京,目前地铁运营里程为286 公里,仅次于纽约和伦敦,居世界第三。
“先导号”在1876年2月 14日开始了首次旅程,数 以千计的中国人围观这列 “火车”。 8月3日压死一名士兵,于 是民众激愤。
淞沪铁路出现问题后,中英政府就此在烟台举行谈判,并协议中方收购这条 铁路。在中方分期付款之际,第4台机车“总督号”投入使用。1877年10月20日, 在当天运行后,中方赎回了这条铁路。12月18日,铁轨全部被拆毁。铁轨、机车 等被运至台湾。这就是中国第一条铁路的命运。
盛唐之世,舆轿的种类更 多。皇帝所乘谓之“步 辇”,王公大臣所乘称为 “步舆”,至宋代,始有 “轿子”一词。明朝,轿 子又有“显轿”与“暖轿” 之分。显轿也叫“凉轿”, 民间则称“山轿”。清朝 规矩森严,即便是乘轿也 不例外。
一位女传教士乘着藤编的 凉轿去乡下传教。
二、近代陆上交通工具
1、人力车、马车、自行车
2、电车与汽车
汽车简史 1769年法国人N.J.居纽制造了世界 上第一辆蒸汽车驱动三轮汽车。1804年脱威迪克 设计制造了第一辆蒸汽汽车。1879年德国工程师 卡尔•本茨首先试验成功台二冲程试验性发动机。 1986年国际汽车产业界推举德国戴姆勒―奔驰汽 车公司主办国际汽车百年圣诞庆贺的盛典,并公 认国际汽车产业界汽车发明家是创办奔驰汽车公 司的卡尔•本茨先生。所以人们一般把1886年称作 为汽车元年。 1901年汽车首次进入上海。是年,匈牙利人 李恩时引进两辆汽车,1902年1月30日获得工部 局颁发的第一张特别临时执照。 以后出现三个电车公司:法国电车公司、英 资电车公司和中国电车公司。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