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路结构层次解析
市政道路路面结构及路基设计

市政道路路面结构及路基设计市政道路的路面结构主要分为三层:基层、中层和面层。
而路基设计则是指道路的地基及支撑结构设计,以确保道路的稳定性和承载能力。
(一)路面结构设计1. 基层:基层是道路路面的最底部一层,目的是提供路面的承载能力和稳定性。
基层一般采用土石方填筑或破碎石填筑,其厚度根据所处地区的交通量和土壤条件确定,一般为20至30厘米。
2. 中层:中层用于增加路面的强度,以承受来自车辆和外界环境的荷载。
中层一般采用沥青混凝土或水泥混凝土作为主要材料。
沥青混凝土适用于低交通量的道路,而水泥混凝土适用于高交通量和重载交通的道路。
中层的厚度根据交通量、设计速度和土壤条件等因素确定,一般为5至10厘米。
1. 软基处理:如果路基土地质条件较差,容易产生沉陷或不均匀沉降,需要进行软基处理。
常用的处理方法包括夯实填筑、加固地基或使用地基加固材料等,以增加路基的承载能力和稳定性。
2. 排水设计:路基设计中必须考虑道路排水的问题,以避免水分渗入路基,导致路基稳定性下降。
通常采用设置排水沟、管道或坡度等方式,将水分顺利排除。
3. 路基厚度设计:路基的厚度设计主要考虑道路的交通量、土壤条件和地下水位等因素。
为了保证道路的稳定性和承载能力,需要根据相应规范进行路基厚度的计算和设计。
4. 路基材料选择:路基材料的选择应根据地区的土壤条件和交通量来确定。
常见的路基材料包括黏土、砂土、砾石等,选择合适的材料可以提高路基的承载能力和稳定性。
市政道路的路面结构设计和路基设计在确保道路稳定性和承载能力方面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经过合理的设计和施工,可以提高道路的使用寿命和交通安全性。
1.7路面结构及其层次划分

§1—7路面结构及其层次划分一、路基横断面在路基顶面铺筑面层结构,沿横断面方向由行车道、硬路肩和土路肩所组成。
分为:1、槽式横断面 2、全铺式横断面图1-5路面横断面形式a) 槽式;b) 全铺式1-路面;2-土路肩;3-路基;4-路缘石(侧石);5-加固路肩二、路拱及路拱横坡度为了保证路面上雨水及时排出,减少雨水对路面的浸润和渗透,减弱路面结构强度,路面表面应做成直线型或抛物线型的路拱。
等级高的路面,平整度和水稳定性较好,透水性也小,通常采用直线型路拱和较小的路拱横坡度。
等级低的路面,为了有利于迅速排除路表积水,一般采用抛物线型路拱和较大的路拱横坡度。
表1-10列出了各种不同类型路面的路拱平均横坡度。
选择路拱横坡度,应充分考虑有利于行车平稳和有利于横向排水两方面的要求。
在干旱和有积雪、浮冰地区,应采用低值,多雨地区采用高值;当道路纵坡较大或路面较宽,或行车速度较高时,或交通量和车辆载重较大时,或常有拖挂汽车行驶时,应采用平均横坡度的低值;反之则应取用高值。
高速公路和一级公路设有中央分隔带。
通常采用两种方式布置路拱横断面。
若分隔带未设置排水设施,则作成中间高,两侧路面低,由单向横坡向路肩方向排水。
若分隔带设置排水设施,则两侧路面分别单独作成中间高两边低的路拱,向中间排水设施和路肩二个方向排水。
路肩横坡度一般较路面横坡大1%。
但是高速公路和一级公路的硬路肩采用与路面行车道相同的结构时,应采用与路面行车道相同的路面横坡度。
三、路面结构层划分及其作用1、层次划分面层(上、中、下面层)基层(基层、底基层)垫层如图1-6所示。
图1-6路面结构层次划分示意图i-路拱横坡度;1-面层;2-基层(有时包括底基层);3-垫层;4-路缘石;5-加固路肩;6-土路肩2、要求面层是直接同行车和大气接触的表面层次,它承受较大的行车荷载的垂直力,水平力和冲击力的作用。
同时还受到降水的浸蚀和气温变化的影响。
因此,同其它层次相比,面层应具备较高的结构强度,抗变形能力,较好的水稳定性和温度稳定性,而且应当耐磨,不透水;其表面还应有良好的抗滑性和平整度。
道路结构简介

1、道路结构由路基、基层、面层组成。
2、路基有土方路基、石方路基、特殊土路基,断面形式有路堤、路堑、半填半挖。
高液限粘土、高液限粉土及含有有机质细粒土不适于做路基填料;岩石或填石路基顶面应铺设整平层,整平层可采用为筛分碎石和石屑或低剂量水泥稳定粒料,其厚度视路基顶面不平整度而定,一般100~150mm.3、基层可以分为基层和底基层。
两类基层结构性能不同,厚度也不同。
基层宽度应比面层每侧至少宽出300mm.3.1基层材料的选择应依据道路交通等级和路基抗冲刷能力。
常用的基层材料分为无机结合料稳定粒料、嵌锁型和级配型材料三种。
无机结合料稳定粒料属于半刚性基层,主要有石灰稳定土类基层、水泥稳定土类基层、石灰粉煤灰稳定砂砾基层(二灰稳定粒料),主要用于交通量大、承载高的道路。
石灰稳定类基层、底基层组成材料的要求:石灰稳定类材料包括石灰稳定土、天然砂砾土、天然碎石土、以及用石灰土稳定级配砂砾、级配碎石和矿渣等。
水泥稳定类基层、底基层组成的材料要求:水泥稳定类材料包括水泥稳定级配碎石、级配砂砾、未筛分碎石、石屑、土、碎石土、砂砾土等,以及经加工、性能稳定的钢渣和矿渣等。
石灰粉煤灰稳定砂砾基层、底基层组成材料的要求:石灰工业废渣类材料包括石灰粉煤灰碎石、石灰粉煤灰砂砾、石灰粉煤灰土、石灰粉煤灰、石灰粉煤灰矿渣等。
3.2嵌锁型和级配砾石材料属于柔性粒料,主要用于城市次干路及以下道路。
主要是级配碎(砾)石、泥灰结碎(砾)石、水结碎石;为防止冻胀和湿软,天然砂砾应质地坚硬,含泥量不应大于砂质量(粒径小于5mm)的10%,砾石颗粒中细长及扁平颗粒的含量不应超过20%。
级配砾石作次干道及其以下道路底基层时,级配中最大粒径宜小于53mm,做基层时最大粒径不应大于37.5mm。
嵌缝料应与骨料的最小粒径衔接。
4、主要原材料选择①重交通以上等级道路、城市快速路、主干路水泥采用42.5及以上的道路硅酸盐水泥、硅酸盐水泥、普通硅酸盐水泥,其他道路可采用矿渣水泥,其强度等级不低于32.5级。
路面各结构层次的作用

路面各结构层次的作用
路面通常由多个结构层次组成,每个层次都具有不同的功能和作用。
以下是常见的路面结构层次及其作用:
1.路基层:路基层是路面结构的基础层,通常由天然土壤或人工填料构成。
它的主要作用是承受车辆荷载,并将荷载传递到下方地基层。
路基层还具有排水和稳定土壤的功能。
2.路基改良层:在一些路基较弱的区域,可能需要进行路基改良,以提高路基的承载能力和稳定性。
常见的路基改良方法包括加固填料、土壤加固和地基处理等。
3.基层:基层是路面结构的主要承载层,通常由碎石、沥青混凝土或水泥混凝土构成。
基层的作用是分散和传递车辆荷载,并提供平稳的行车表面。
基层还能够承受一定程度的变形和应对温度变化。
4.中间层(可选):在一些路面结构中,可能存在中间层。
中间层通常由沥青混凝土或水泥混凝土构成,用于进一步增强路面的承载能力和耐久性。
中间层还能够提供平滑的行车表面和辅助排水。
5.表层:表层是最上方的路面层,直接接触车辆轮胎。
通常由沥青混凝土或石英砂浆构成。
表层的主要作用是提供良好的摩擦力和舒适的行车表面,以增加车辆的抓地力并减少噪音和振动。
除了上述层次,还有一些其他的结构层次,如防水层、胶结层等,它们的作用是保护路面结构免受水分侵入、防止沥青漏损和增加路面的耐久性。
每个结构层次在路面结构中都起着重要的作用,它们相互协调,共同承担荷载和提供安全、舒适的行车环境。
路面结构及其层次划分

§2路面结构及其层次划分一.路面断面路拱平均坡度:沥青或水泥混凝土路面:%厂拌沥青碎石等:石砌路面:2-3%碎石,砾石路面:土路:3-4%二.层次划分和作用1.面层:面层是直接同行车和大气接触的表面层次,它承受较大的行车荷载的垂直力、水平力和冲击力的作用,同时还受到降水的浸蚀和气温变化的影响。
因此,同其它层次相比,面层应具备较高的结构强度,抗变形能力,较好的水稳定性和温度稳定性,而且应当耐磨,不透水;其表面还应有良好的抗滑性和平整度。
修筑面层所用的材料主要有:水泥混凝土、沥青很凝土、沥青碎(砾)石混合料、砂砾或碎石掺上或不掺土的混合料以及块料等。
2.基层:基层主要承受由面层传来的车辆荷载的垂直力,并扩散到下面的垫层和土基中去,上基层是路画结构中的承重层,它应具有足够的强度和刚度,并具有良好的扩散应力的能力.基层遭受大气因素的影响虽然比面层小,但是仍然有可能经受地下水和通过面层渗入雨水,所以基层结构应具有足够的水稳定性。
基层表面虽不直接供车辆行驶,但仍然要求有较好的平整度,这是保证面层平整性的基本条件。
修筑基层的材料主要有各种结合料(如石灰、水泥或沥青等)稳定土或稳定碎(砾)石、贫水泥混凝土、天然砂砾、各种碎石或砾石、片石、块石或圆石,各种工业废渣(如煤渣、粉煤灰、矿渣、石灰渣等)和土、砂、石所组成的混合料等。
3.垫层:垫层介于路基与基层之间,它的功能是改善土基的湿度和温度状况,以保证面层和基层的强度、刚度和稳定性不受土基水温状况变化所造成的不良影响。
另一方面的功能是将车辆荷载应力加以扩散,以减小土基产生的应力和变形.同时也能阻止路基土挤入基层中,影响基层结构的性能。
修筑垫层的材料,强度要求不一定高,但水稳定性利隔温性能要好。
常用的垫层材料分为两类,一类是由松散粒料,如砂、砾石、炉渣等组成的透水性垫层;另一类是用水泥或石灰稳定土等修筑的稳定类垫层。
第二节环境因素对道路的影响1、温度湿度对道路的影响概述图2-1 温度对沥青混凝土动弹性模量的影响图2-2 湿度对路基刚度的影响2、温度对道路的影响温度造成路基体的膨胀与收缩,甚至引起路基的冻胀;温度造成水泥砼路面的温度应力及条块分割;温度造成沥青混凝土路面的塑性变形累积及低温开裂。
2路面结构及其层次划分

§2路面结构及其层次划分一.路面断面路拱平均坡度:沥青或水泥混凝土路面:1.5%厂拌沥青碎石等:1.5-2.5%石砌路面:2-3%碎石,砾石路面:2.5-3.5%土路:3-4%二.层次划分和作用1.面层:面层是直接同行车和大气接触的表面层次,它承受较大的行车荷载的垂直力、水平力和冲击力的作用,同时还受到降水的浸蚀和气温变化的影响。
因此,同其它层次相比,面层应具备较高的结构强度,抗变形能力,较好的水稳定性和温度稳定性,而且应当耐磨,不透水;其表面还应有良好的抗滑性和平整度。
修筑面层所用的材料主要有:水泥混凝土、沥青很凝土、沥青碎(砾)石混合料、砂砾或碎石掺上或不掺土的混合料以及块料等。
2.基层:基层主要承受由面层传来的车辆荷载的垂直力,并扩散到下面的垫层和土基中去,上基层是路画结构中的承重层,它应具有足够的强度和刚度,并具有良好的扩散应力的能力.基层遭受大气因素的影响虽然比面层小,但是仍然有可能经受地下水和通过面层渗入雨水,所以基层结构应具有足够的水稳定性。
基层表面虽不直接供车辆行驶,但仍然要求有较好的平整度,这是保证面层平整性的基本条件。
修筑基层的材料主要有各种结合料(如石灰、水泥或沥青等)稳定土或稳定碎(砾)石、贫水泥混凝土、天然砂砾、各种碎石或砾石、片石、块石或圆石,各种工业废渣(如煤渣、粉煤灰、矿渣、石灰渣等)和土、砂、石所组成的混合料等。
3.垫层:垫层介于路基与基层之间,它的功能是改善土基的湿度和温度状况,以保证面层和基层的强度、刚度和稳定性不受土基水温状况变化所造成的不良影响。
另一方面的功能是将车辆荷载应力加以扩散,以减小土基产生的应力和变形.同时也能阻止路基土挤入基层中,影响基层结构的性能。
修筑垫层的材料,强度要求不一定高,但水稳定性利隔温性能要好。
常用的垫层材料分为两类,一类是由松散粒料,如砂、砾石、炉渣等组成的透水性垫层;另一类是用水泥或石灰稳定土等修筑的稳定类垫层。
第二节环境因素对道路的影响1、温度湿度对道路的影响概述图2-1 温度对沥青混凝土动弹性模量的影响图2-2 湿度对路基刚度的影响2、温度对道路的影响温度造成路基体的膨胀与收缩,甚至引起路基的冻胀;温度造成水泥砼路面的温度应力及条块分割;温度造成沥青混凝土路面的塑性变形累积及低温开裂。
公路路面结构层的划分

公路路面结构层的划分公路是人们出行的主要交通方式之一,而公路路面是公路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个良好的公路路面需要经过结构层的合理划分,不同结构层的材料和厚度也有所不同。
本文将从底层到表层依次介绍公路路面结构层。
1. 基层基层是公路路面结构层中最底层的一层,也是公路路面的承载层。
基层的主要作用是分散车辆荷载,保证公路路面的稳定性和均匀性。
基层的材料通常采用碎石、碎石混凝土、水泥混凝土等。
基层的厚度通常在20厘米以上。
2. 底基层底基层是基层的上一层,主要作用是进一步分散车辆荷载,保证公路路面的平整性和稳定性。
底基层的材料通常采用碎石、碎石混凝土、水泥混凝土等。
底基层的厚度通常在15-20厘米之间。
3. 硬路肩硬路肩是公路路面结构层中的一层,通常设置在路面的两侧。
硬路肩的主要作用是增加公路路面的承载面积,同时也可以作为紧急停车带。
硬路肩的材料通常采用水泥混凝土、沥青混凝土等。
硬路肩的厚度通常在15-20厘米之间。
4. 路面层路面层是公路路面结构层中的表层,也是公路路面的重要组成部分。
路面层的主要作用是增加公路路面的平整度和舒适性,同时也可以起到防水、防尘等作用。
路面层的材料通常采用沥青混凝土、水泥混凝土、沥青砂浆等。
路面层的厚度通常在5-10厘米之间。
5. 非机动车道非机动车道是公路路面结构层中的一层,通常设置在公路路面的一侧或两侧。
非机动车道的主要作用是为非机动车提供通行条件,增加公路路面的通行能力。
非机动车道的材料通常采用水泥混凝土、沥青混凝土、自行车道标线等。
非机动车道的厚度通常在5-10厘米之间。
6. 路缘石路缘石是公路路面结构层中的一层,通常设置在路面的两侧。
路缘石的主要作用是分隔公路路面和路边,同时也可以作为车辆的引导线和防止车辆偏离道路。
路缘石的材料通常采用水泥混凝土、天然石材等。
路缘石的高度和宽度通常根据不同的要求进行设计。
在公路路面结构层的划分中,每一层都有着不同的材料和厚度,这些都会影响到公路路面的承载能力、平整度和舒适性等方面。
宝典路面结构层次构成

路面。 特点:刚度较小
抗弯拉强度较小 主要靠路面材料的抗压、抗剪切强
度来承受车辆荷载作用的路面。
第二节 路面类型及基本要求
刚性路面(rigid pavement) 用水泥混凝土作面层或基层的路面
称刚性路面。 特点:强度高
水和温度变化影响的路面结构层位,应 具有足够的结构强度、良好的温度稳定 性,耐磨、抗滑、平整和不透水。 面层由一层或数层组成;其顶面可 加铺磨耗层,其底面有时增设联接层。
第一节 路面结构及层次划分
(1)作用 承受较大行车荷载、水平力和
冲击力。 (2)特性
高强度、抗变形、稳定性、耐 久性、耐磨、不透水
第一节 路面结构及层次划分
(3)修筑材料 主要是水泥砼、沥青砼 沥青碎(砾)石混合料 砂砾 碎石掺土或不掺土的混合料 块料
第一节 路面结构及层次划分
2.基层 基层主要起承重作用,应具有
足够的强度。基层有时设两层, 分别称为上基层和下基层。
第一节 路面结构及层次划分
(1)作用 承受面层传来的车辆荷载,并向下 扩散
(1)作用 A、改善土基湿度和温度状况 B、将基层传下的荷载应力加以扩
散
第一节 路面结构及层次划分
(2)修筑材料 A 由松散粒料(砂、砾石、炉渣)
组成的透水性垫层 B 无机结合料修筑的稳定类垫层
第二节 路面类型及基本要求
一、路面类型 1、按照面层所用材料:
A、沥青路面 B、水泥砼路面 C、砂石路面等。
若分隔带未设置排水设施,则做成中 间高、两侧路面低,由单向横坡向路 肩方向排水;
若分隔带设置排水设施,则两侧路面 分别单独做成中间高、两侧低的路拱, 向中间排水设施和路肩两个方向排水。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道路结构层次解析集团档案编码:[YTTR-YTPT28-YTNTL98-UYTYNN08]
道路结构一般分为:,路基填筑,结构(碎石)垫层,铺筑砼基层,沥青面层,然后是附属结构
路面结构层指的是构成路面的各铺砌层,按其所处的层位和作用,主要有、基层和垫层。
面层
刚度和稳定性
面层位于整个路面结构的最上层。
它直接承受行车荷载的垂直力、水平力、以及车身后所产生的真空吸力的反复作用,同时受到降雨和气温变化的不利影响最大,是最直接地反映路面使用性能的层次。
因此,与其它层次相比,面层应具有较高的结构强度、刚度和稳定性,并且耐磨、不透水,其表面还应具有良好的抗滑性和平整度。
道路等级愈高、设计车速愈大,对路面抗滑性、平整度的要求愈高。
修筑高等级道路面层所用的材料主要有沥青混凝土和水泥混凝土等。
沥青面层
往往由2、3层构成。
表面层有时称磨耗层,用来抵抗水平力和轮后吸力引起的磨耗和松散,可用或沥青混凝土铺筑。
中面层、下面层为主面层,它是保证面层强度的主要部分,可用沥青混凝土铺筑。
基层
垂直力的作用
基层位于面层之下,垫层或路基之上。
基层主要承受面层传递的车轮垂直力的作用,并把它扩散到垫层和土基,基层还可能受到面层渗水以及地下水的侵蚀。
故需选择强度较高,刚度较大,并有足够水稳性的材料。
用来修筑基层的材料主要有:水泥、石灰、沥青等稳定土或稳定粒料(如碎石、砂砾),工业废渣稳定土或稳定粒料,各种碎石混合料或天然砂砾。
基层可分两层铺筑
其上层称基层或上基层,起主要承重作用,下层则称下基层,起次要承重作用。
底基层材料的强度要求比基层略低些,可充分利用当地材料,以降低工程造价。
考虑到扩散应力的需要和施工的方便,基层的宽度应较面层每侧至少宽出Δ1(cm),底基层每侧比基层至少宽出Δ2(cm)。
透水性基层、级配粒料基层的宽度宜与路基同宽。
基层指路面面层以下,路床以上的结构层,一般为半刚性基层,也有柔性基层和刚性基层。
底基层是指下层的基层
垫层
垫层是介于基层与土基之间的层次
垫层指铺设于基层和路床之间的过渡层,一般为级配砂砾或级配碎石。
?
并非所有的路面结构中都需要设置垫层,只有在土基处于不良状态,如潮湿地带、湿软土基、北方地区的冻胀土基等,才应该设置垫层,以排除路面、路基中滞留的自由水,确保路面结构处于干燥或中湿状态。
垫层主要起隔水(地下水、毛细水)、排水(渗入水)、隔温(防冻胀、翻浆)作用,并传递和扩散由基层传来的荷载应力,保证路基在容许应力范围内工作。
修筑垫层的材料
强度不一定很高,但隔温、隔水性要好,一般以就地取材为原则,选用粗砂、砂砾、碎石、煤渣、矿渣等松散颗粒材料,或采用水泥、石灰煤渣稳定的密实垫层。
一些发达国家采用聚苯乙烯板作为隔温材料。
值得注意的是,如果选用松散颗粒透作垫层,其下应设置防淤、防污用的反滤层或反滤织物(如土工布等),以防止路基土挤入垫层而影响其工作性能。
路基一般是指土路基
路基:在地基之上建造的构造物。
路床是指路基的0~80cm
路堤是指路基的80cm以下,150cm以下称下路堤,80~150cm称上路堤
地基:在做构造物之前的支撑部分;
换填法又称。
所谓换土法是指将路基范围内的软土清除,用稳定性好的土、石回填并压实或夯实。
在公路施工中,一般采用的是开挖换填天然砂砾,即在一定范围内,把影响路基稳定性的淤泥软土用挖掘机挖除,用天然砂砾进行换置,开挖换填深度在2m以内,采用分层填筑、分层压实、分层检测压实度的方法施工。
从而改变的承载力特性,提高抗变形和稳定能力。
在换填过程中,对于换填的天然沙砾中石头的粒径、含量和级配也应充分考虑,最好做试验检测,避免无法压实而引起沉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