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赏牡丹·庭前芍药妖无格翻译赏析
刘禹锡《赏牡丹》鉴赏

刘禹锡《赏牡丹》鉴赏刘禹锡《赏牡丹》鉴赏赏牡丹(唐)刘禹锡庭前芍药妖无格,池上芙蕖净少情。
唯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
译文:庭前的芍药妖娆艳丽却缺乏骨格,池中的荷花清雅洁净却缺少情韵。
只有牡丹才是真正的天姿国色,到了开花的季节引得无数的人来欣赏,惊动了整个长安城。
赏析此诗乃赞颂牡丹之作,其赞颂之手法,乃用抑此颂彼的反衬之法。
芍药与芙蕖本是为人所喜爱的花卉,然而诗人赞颂牡丹,乃用“芍药妖无格”和“芙蕖净少情”以衬托牡丹之高标格和富于情韵之美。
[12]牡丹,是中国的特产,素有花中之王、百两金等尊贵的称号,春天开花,花大而绚丽,历来得到人们的钟爱。
刘禹锡这首赞赏牡丹的七言绝句,没有从正面描写牡丹的姿色,而是从侧面来写牡丹。
诗一开始先评赏芍药和芙蕖。
“芍药”,本来同样是一种具有观赏价值的花卉,但据说到了唐代武则天以后,“牡丹始盛而芍药之艳衰” (王禹傅《芍药诗序》)。
以至有人将牡丹比为“花王”,把芍药比作“近侍”。
此处,刘禹锡也怀着主观感情,把芍药说成虽妖娆但格调不高。
“芙蕖”是在诗文中常以清高洁净的面目出现的花卉,但刘禹锡大概因为她亭亭玉立于池面之中,令人只可远观而不可近玩的缘故,说她纯洁而寡情。
牡丹在诗人眼里,她姿色超群,是国中最佳“美人”。
由于牡丹具有无与伦比的姿色,竞使得花开时节京城轰动,人们竞相品赏。
“惟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两句,生动地描述了当时的时尚,说出了多数人的心声。
“国色天香”成了当时对牡丹的定评,也为后人所乐于接受和沿用。
短短四句诗,写了三种名花,而其中又深含了诗人丰富的审美思想。
诗人没有忘记对芍药与荷花美好一面的赞誉,却又突出了牡丹的姿色,令人玩味无穷。
作为花木,本来无所谓格调高下和感情的多寡,但诗人用拟人化和烘托的手法,巧妙生动地把自然美变成了艺术美,给人留下了难忘的印象。
10首牡丹的诗句

10首牡丹的诗句大全每天都有不同的诗句,以下是10首牡丹的诗句资料是由为大家搜集整理后发布的内容,让我们赶快学习吧!1.牡丹的10首诗1、赏牡丹唐代:刘禹锡庭前芍药妖无格,池上芙蕖净少情。
唯有牡丹真国色,花开季节动京城。
(.)译文:庭前的芍药妩媚明丽却缺乏骨格,池中的荷花清雅干净却缺少情韵。
只有牡丹才是真正的天姿色,到了开花的季节引得很多的人来观赏,惊动了整个长安城。
2、咏牡丹宋代:陈与义 1自胡尘入汉关,10年伊洛路漫漫。
青墩溪畔龙钟客,独立东风看牡丹。
译文:自从金人的铁蹄踏碎了祖国的河山,10年了,回望家乡洛阳,路是那么的漫长。
岁月使我变得年轻不堪,今日,我独自1个,流落在青墩溪畔,在煦煦春风中,观赏着盛开的牡丹。
3、惜牡丹花2首唐代:白居易翰林院北厅花下作惆怅阶前红牡丹,晚来唯有两枝残。
明朝风起应吹尽,夜惜衰红把火看。
译文:惆怅地看着台阶前的红牡丹,傍晚到来的时候只有两枝残花还开着。
料想明天早晨大风刮起的时候应当把全部的花都吹没了,在夜里我对这些衰弱的却红似火的花产生了怜悯之心,拿着火把来看牡丹花。
4、惜牡丹花2首唐代:白居易新昌窦给事宅南亭花下作孤独萎红低向雨,离披破艳散随风。
晴明落地犹惆怅,何况飘落泥土中。
译文:暮春季节冷雨萧瑟,牡丹花萼低垂,花瓣纷纷飘落,随风飞散,再也没有人来关怀她孤独凄凉的境况。
纵然是晴明天气里,残花落地犹觉得惆怅,何况在风雨之中,飘落在污泥烂土之中更觉得惨不忍睹。
5、牡丹唐代:李商隐锦帏初卷卫夫人,绣被犹堆越鄂君。
垂手乱翻雕玉佩,折腰争舞郁金裙。
石家蜡烛何曾剪,荀令香炉可待熏。
我是梦中传彩笔,欲书花叶寄朝云。
译文:织锦的帘帷刚刚卷起,是美艳的卫夫人;丝绣的褥被还堆拥着,是俊秀的越鄂君。
既像在垂手而舞,雕玉佩饰正零乱翻动;又像在弯腰而舞,郁金裙子正争相回旋。
它像石崇家的蜡烛,哪须常把烛芯剪去?它像荀令君的体肤,岂用香炉细细染熏?我是诗人江淹,在梦中得到了那支彩笔,想把清丽的词句,题在花叶上寄给朝云。
关于花很美的古诗

关于花很美的古诗《赏牡丹》原文:庭前芍药妖无格,池上芙蕖净少情。
唯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
一、衍生注释:1. “芍药”:一种多年生草本植物,花朵艳丽。
这里说它“妖无格”,是指芍药虽美但格调不够。
2. “芙蕖”:就是荷花。
“净少情”说荷花虽洁净但缺乏风情。
3. “国色”:形容牡丹的美丽是全国之冠。
二、赏析:这首诗开篇先贬低芍药和芙蕖,说芍药过于艳丽而缺乏格调,芙蕖过于洁净而缺少风情。
然后笔锋一转,强调唯有牡丹是真正的国色天香,在开花的时候能够惊动整个京城。
通过对比,更加突出牡丹的高贵和美丽。
诗人用一种独特的视角和手法,在诗中构建起一种审美评价体系,让读者深刻感受到牡丹在众花之中独一无二的地位。
三、作者介绍:刘禹锡,字梦得,唐代文学家、哲学家。
他的诗风格豪迈,具有独特的艺术价值。
他一生仕途坎坷,但始终保持积极乐观的态度,其诗歌题材广泛,在唐代诗坛上占据重要地位。
四、运用片段:我和朋友去植物园看花展,看到各种各样的花争奇斗艳。
朋友说:“你看那芍药开得多艳丽啊。
”我就想起刘禹锡的诗说:“庭前芍药妖无格,池上芙蕖净少情。
唯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
这芍药再美,也比不上牡丹的国色天香啊。
”朋友听了后,不住点头,眼睛里满是对牡丹的期待,迫不及待地去找牡丹展区了。
《大林寺桃花》原文: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
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
一、衍生注释:1. “芳菲”:这里泛指花。
2. “长恨”:常常遗憾。
二、赏析:诗的前两句形成鲜明对比,人间四月百花凋零,而山寺中的桃花却刚刚盛开。
这种对比不仅写出了山寺桃花的独特之处,还营造出一种空灵、清幽的意境。
后两句诗人将自己对春天逝去的遗憾与在山寺发现桃花的惊喜表达出来,好像春天是从人间偷偷转到山寺中来的,充满了童趣和诗意。
三、作者介绍:白居易,字乐天,号香山居士,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
他的诗通俗易懂,题材广泛,反映了当时社会的诸多方面,深受大众喜爱。
国花——牡丹花关于的诗词

国花——牡丹花关于的诗词《赏牡丹》原文:庭前芍药妖无格,池上芙蕖净少情。
唯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
一、衍生注释:1. “芍药”:一种多年生草本植物,花朵大而美丽,常被视为观赏花卉。
这里与牡丹作比较。
2. “妖无格”:指芍药的艳丽显得格调不高。
3. “芙蕖”:荷花的别称。
4. “净少情”:虽然洁净,但缺少情感韵味。
5. “国色”:形容牡丹的美丽是全国最佳的。
二、赏析:这首诗的前两句通过贬低芍药和芙蕖来衬托牡丹的高贵。
诗人说庭前的芍药虽然艳丽但格调不高,池上的荷花虽然洁净却缺乏情感。
然后笔锋一转,强调唯有牡丹才是真正的国色天香,花开的时候轰动整个京城。
诗人运用对比的手法,突出了牡丹的卓绝风姿,让读者能够深刻感受到牡丹在百花中的独特地位。
三、作者介绍:刘禹锡(772 - 842),字梦得,河南洛阳人。
他是唐代文学家、哲学家,有“诗豪”之称。
刘禹锡诗文俱佳,涉猎题材广泛,他的诗风简洁明快,充满哲理。
他的一生仕途坎坷,但他始终保持着乐观积极的态度,他的作品反映了当时社会的诸多方面。
四、运用片段:有一次我和朋友去花展,那里面各种各样的花都有。
朋友特别喜欢芍药,觉得芍药特别艳丽。
我就想起了刘禹锡的诗,我对朋友说:“你看这芍药啊,虽然是艳丽得很,可就像刘禹锡说的‘庭前芍药妖无格’呢。
你再看牡丹,那才是真正的国色天香,‘花开时节动京城’啊。
”朋友听了之后,就对牡丹多了几分敬意。
《牡丹》原文:锦帏初卷卫夫人,绣被犹堆越鄂君。
垂手乱翻雕玉佩,招头高髻插金钿。
石家蜡烛何曾剪,荀令香炉可待熏。
我是梦中传彩笔,欲书花叶寄朝云。
一、衍生注释:1. “锦帏初卷卫夫人”:以卫夫人喻牡丹初放时的艳丽,卫夫人是古代著名的美女。
2. “绣被犹堆越鄂君”:用越鄂君的典故,形容牡丹花瓣重叠的样子。
3. “垂手乱翻雕玉佩”:描写牡丹花枝摇曳如美人垂手翻动玉佩。
4. “招头高髻插金钿”:描绘牡丹花朵如同美人头上插着金钿。
5. “石家蜡烛何曾剪”:石家蜡烛,形容牡丹颜色鲜艳如同燃烧的蜡烛。
刘禹锡《赏牡丹》原文及赏析

赏牡丹[唐] 刘禹锡庭前芍药妖无格,池上芙蕖净少情。
唯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
作品赏析此诗乃赞颂牡丹之作,其赞颂之手法,乃用抑彼扬此的反衬之法。
诗人没有从正面描写牡丹的姿色,而是从侧面来写牡丹。
诗一开始先评赏芍药和芙蕖。
芍药与芙蕖本是为人所喜爱的花卉,然而诗人赞颂牡丹,乃用“芍药妖无格”和“芙蕖净少情”以衬托牡丹之高标格和富于情韵之美。
“芍药”,本来同样是一种具有观赏价值的花卉,但据说到了唐代武则天以后,“牡丹始盛而芍药之艳衰”(王禹偁《芍药诗序》)。
以至有人将牡丹比为“花王”,把芍药比作“近侍”。
此处,刘禹锡也怀着主观感情,把芍药说成虽妖娆但格调不高。
“芙蕖”,是在诗文中常以清高洁净的面目出现的花卉,但刘禹锡大概因为她亭亭玉立于池面之中,令人只可远观而不可近玩的缘故,说她纯洁而寡情。
这里暗示了牡丹兼具妖、净、格、情四种资质,可谓花中之最美者。
前两句用的是抑彼扬此的手法,为牡丹的出现作铺垫,而第三句笔锋一转,从正面赞颂牡丹。
“唯有”一词,突出强调了只有牡丹才配称“真国色”,表明了诗人对牡丹的偏爱。
“国色天香”则成了当时对牡丹的定评,也为后人所乐于接受和沿用。
牡丹是花中之王,“百般颜色百般香”(邵雍《牡丹吟》)。
但此诗却只字未提牡丹的色香,仅说“花开时节动京城”。
这句表现了人们倾城而出观赏牡丹的热闹景象,以此赞颂牡丹为人赏爱的倾国之色。
牡丹在诗人眼里,她姿色超群,是国中最佳“美人”。
由于牡丹具有无与伦比的姿色,竞使得花开时节京城轰动,人们竞相品赏,生动地描述了当时的时尚,说出了多数人的心声。
这里“动”字用得极妙,仿佛使人看到了当时人们为了观赏牡丹而万人空巷、人头攒动的生动场面。
这短短四句诗,写了三种名花,而其中又深含了诗人丰富的审美思想。
诗人没有忘记对芍药与荷花美好一面的赞誉,却又突出了牡丹的姿色,令人玩味无穷。
作为花木,本来无所谓格调高下和感情的多寡,但诗人用拟人化和烘托的手法,巧妙生动地把自然美变成了艺术美,给人留下了难忘的印象。
《赏牡丹》原文、翻译及赏析5篇

《赏牡丹》原文、翻译及赏析《赏牡丹》原文、翻译及赏析5篇《赏牡丹》原文、翻译及赏析1原文:吉祥寺赏牡丹宋代:苏轼人老簪花不自羞,花应羞上老人头。
醉归扶路人应笑,十里珠帘半上钩。
译文:人老了,还把鲜花戴在头上,“我”不害羞,倒是花儿应该为自己在我头上而害羞。
赏花醉归引得路人哄笑,十里街市上的老百姓都把帘卷上,走出门来观看。
注释:人老簪(zān)花不自羞,花应羞上老人头。
簪花:在头上插花、戴花。
羞:难为情。
醉归扶路人应笑,十里珠帘半上钩。
扶:搀扶。
珠帘:珍珠缀成的帘子。
半上钩:帘子全部卷起来。
赏析:此诗即是当时记实之作,表现了观赏牡丹的热烈场面和诗人簪花的情趣。
第一、二两句是写诗人簪花之趣。
虽说当时礼俗士大夫集会时可以簪花,但老人簪着花成群结队走在街市上,终觉有些不好意思。
为了突出这种心态,作者掀起一道波澜,“花应羞上老人头”,说花不愿上老人的头。
而事实是,不管花愿意与否,还是上了老人的头,增添了不少情趣。
两个“羞”字,一说人,一说花,相映成趣,语妙天下。
同时说明包括诗人在内的官吏最终还是乐于在百姓面前亮相的。
花活了,人更活。
从而进一步缩小了官民距离,更有意义。
第三、四两句是写诗人醉归而路人嗤笑的场景。
这里诗人恰当地用了杜牧之诗:“春风十里扬州路,卷上珠帘总不如。
”十里街市上的老百姓把帘卷上,走出门来观看这支浩荡的插花队伍的经过,只需要点出这一点,当时盛况就好像在眼前。
于是,官民同乐的'主题也就圆满地表现出来了。
诗人之所以在珠帘上钩时用“半”字,是因为作诗需要留有余地,给读者以想像空间,说全上钩,而诗贵活。
前后联均暗用前人句意,用得贴切灵活,不着痕迹,如同已出。
“人”、“花”、“老”、“羞”四字有意重复使用,更使诗的音节回环往复,有助于这首诗运用夸张、拟人修辞手法并且连用几个动词,有利于渲染出一种喜剧情调氛围,体现了诗人极高的文学造诣。
表现出诗人超旷豁达、狂放不羁的襟怀。
在这种超然物外的旷达态度背后,我们不难领略到诗人对人生、对美好事物的执着追求。
刘禹锡《赏牡丹》的原文和赏析

刘禹锡《赏牡丹》的原文和赏析牡丹是中国特产的名花,春末开花,花大而美。
唐代高宗、武后时始从汾晋,也就是今天的山西汾河流域,移植于京城,玄宗时犹视为珍品。
《赏牡丹》是唐代文学家刘禹锡所作的七绝,此诗写的正是唐人赏牡丹的盛况。
赏牡丹唐·刘禹锡庭前芍药妖无格,池上芙蕖净少情。
唯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
赏析:此诗乃赞颂牡丹之作,其赞颂之手法,乃用抑彼扬此的反衬之法。
诗人没有从正面描写牡丹的姿色,而是从侧面来写牡丹。
诗一开始先评赏芍药和芙蕖。
芍药与芙蕖本是为人所喜爱的花卉,然而诗人赞颂牡丹,乃用“芍药妖无格”和“芙蕖净少情”以衬托牡丹之高标格和富于情韵之美。
“芍药”,本来同样是一种具有观赏价值的花卉,但据说到了唐代武则天以后,“牡丹始盛而芍药之艳衰” (王禹傅《芍药诗序》)。
以至有人将牡丹比为“花王”,把芍药比作“近侍”。
此处,刘禹锡也怀着主观感情,把芍药说成虽妖娆但格调不高。
“芙蕖”,是在诗文中常以清高洁净的面目出现的花卉,但刘禹锡大概因为她亭亭玉立于池面之中,令人只可远观而不可近玩的缘故,说她纯洁而寡情。
这里暗示了牡丹兼具妖、净、格、情四种资质,可谓花中之最美者。
这首诗本来是《赏牡丹》,可落笔却不先说牡丹,而先对芍药和芙蕖进行评赏。
首句写芍药,这种同样具有观赏价值的花儿,较之牡丹更早为人们所喜爱。
《诗经》就写到过周朝郑国的男女以芍药相赠的欢乐场面,而同时期却不见有关牡丹的记载。
所以宋代韩琦在《北第同赏芍药》中写道:“郑诗已取相酬赠,不见诸经载牡丹。
”但随着时间的推移,社会习俗也在不断地变化。
到了唐代武则天执政以后,“牡丹始盛而芍药之艳衰”,以至于有人将牡丹比为君王,把芍药比作近侍。
芍药地位的'下降,刘禹锡认为其格调不高,所以说芍药虽妖娆而无格。
芙蕖,即荷花,这是自屈原以来在诗文中经常以清高洁净面目出现的花。
大概由于它亭亭玉立于池塘水面之上,令人只可远观而不可近玩的缘故吧,刘禹锡觉得它虽纯洁却寡情。
关于歌颂牡丹的诗 关

关于歌颂牡丹的诗关原文:赏牡丹唐·刘禹锡庭前芍药妖无格,池上芙蕖净少情。
唯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
一、衍生注释:1.“芍药”:一种草本花卉,花朵艳丽。
这里与牡丹对比,说芍药虽美但格调不高。
2.“妖无格”:妖冶而缺乏高贵的品格。
3.“芙蕖”:荷花的别称。
4.“净少情”:洁净却缺少情韵。
5.“国色”:形容牡丹的美丽是全国最好的,可代表国家的容貌。
二、赏析:诗的前两句通过贬低芍药和芙蕖来衬托牡丹的高贵。
说芍药过于妖冶,格调不足,芙蕖虽纯洁却缺乏情致。
而牡丹是真正的国色天香,它盛开的时候轰动整个京城。
短短四句诗,用对比的手法鲜明地突出了牡丹在诗人心中至高无上的地位,也从侧面反映出当时人们对牡丹的喜爱与推崇。
三、作者介绍:刘禹锡(772-842),字梦得,河南洛阳人。
他是唐代文学家、哲学家,有“诗豪”之称。
刘禹锡的诗,无论短章长篇,大都简洁明快,风情俊爽,有一种哲人的睿智和诗人的挚情渗透其中,极富艺术张力和雄直气势。
他的诗歌题材广泛,有反映时事政治的,有描写山水风光的,也有抒发个人情感的。
四、运用片段:我和朋友去花卉市场,那里有各种各样的鲜花。
朋友看到芍药花就说这花真美啊。
我却想到刘禹锡的诗“庭前芍药妖无格,池上芙蕖净少情。
唯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
”我就对朋友说:“你看这芍药虽然美,可在古人眼里啊,它还比不上牡丹呢。
牡丹那可是真正的国色天香,要是牡丹在这儿,肯定比这芍药更吸引人眼球,就像古代牡丹盛开的时候能让整个京城都为之轰动呢。
”原文:牡丹唐·皮日休落尽残红始吐芳,佳名唤作百花王。
竞夸天下无双艳,独立人间第一香。
一、衍生注释:1.“落尽残红”:其他的花大多已经凋谢。
2.“始吐芳”:牡丹才开始绽放吐露芬芳。
3.“百花王”:表明牡丹在百花中的王者地位。
二、赏析:这首诗描绘了牡丹开放的独特姿态。
当其他的花都已经残败凋零的时候,牡丹才开始展现它的美丽,散发它的芳香,因此它被称为“百花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古诗赏牡丹·庭前芍药妖无格翻译赏析
《赏牡丹·庭前芍药妖无格》作者为唐朝文学家刘禹锡。
其古诗全文如下:
庭前芍药妖无格,池上芙蕖净少情。
唯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
【前言】
《赏牡丹》为刘禹锡所做的七言绝句,是一首托物咏怀之作。
该诗描绘了唐朝惯有的观赏牡丹的习俗,每到春暮夏初牡丹盛开的季节,卖花人、看花人便挤满了京城的大街小巷,到处都是车水马龙、人潮鼎沸的热闹场面。
作者在这首诗中,一方面热情歌颂了牡丹的美丽,另一方面又将自己心中的理想人格精神融入笔下,从而大大提升了诗歌的思想境界和艺术感染力。
【注释】
①牡丹:属毛茛科植物,又名木芍药、洛阳花,初夏开花,单生,大朵,一般有红、白、紫三色。
②芍药:多年生草本植物,属毛茛科,初夏开花,形状与牡丹相似。
妖无格:妖娆美丽,但缺乏标格。
郑虔《胡本草》:“芍药,一名没骨花。
”
③妖无格:妖:艳丽、妩媚。
格:骨格。
牡丹别名“木芍药”,
芍药为草本,又称“没骨牡丹”,故作者称其“无格”。
在这里,无格指格调不高。
④芙蕖:即荷花。
《尔雅·释草》:“荷,芙蕖。
其茎茄,其叶越,其本蔷,其华菡萏,其实莲,其根藕,其中菂,菂中薏。
”
⑤净少情:淡雅,缺少情韵。
⑥国色:原意为一国中姿容最美的女子,此指牡丹花色卓绝,艳丽高贵,《唐诗纪事》卷四十李正封《赏牡丹》诗:“天香夜染衣,国色朝酣酒。
”
⑦动京城:指唐代观赏牡丹风气极盛。
每春暮。
车马若狂,以不耽玩为耻。
”白居易在《牡丹芳》中有“家家习为俗,人人迷不悟”之叹。
【翻译】
庭院中的芍药花艳丽虽艳丽,但格调不高;池面上的荷花明净倒是明净,却缺少热情;只有牡丹花才是真正的国色,是最美丽的花,当它盛开的时候,轰动了整个的京城。
【赏析】
此诗乃赞颂牡丹之作,其赞颂之手法,乃用抑此颂彼的反衬之法。
芍药与芙蕖本是为人所喜爱的花卉,然而诗人赞颂牡丹,乃用“芍药妖无格”和“芙蕖净少情”以衬托牡丹之高标格和富于情韵之美。
牡丹,是中国的特产,素有花中之王、百两金等尊贵的称号,春天开花,花大而绚丽,历来得到人们的钟爱。
刘禹锡这首赞赏牡丹的七言绝句,没有从正面描写牡丹的姿色,而是从侧面来写牡丹。
诗一开始先评赏芍药和芙蕖。
“芍药”,本来同样是一种具有观赏价值的花卉,但据说到了唐代武则天以后,“牡丹始盛而芍药之艳衰”(王禹
傅《芍药诗序》)。
以至有人将牡丹比为“花王”,把芍药比作“近侍”。
此处,刘禹锡也怀着主观感情,把芍药说成虽妖娆但格调不高。
“芙蕖”是在诗文中常以清高洁净的面目出现的花卉,但刘禹锡大概因为她亭亭玉立于池面之中,令人只可远观而不可近玩的缘故,说她纯洁而寡情。
牡丹在诗人眼里,她姿色超群,是国中最佳“美人”。
由于牡丹具有无与伦比的姿色,竞使得花开时节京城轰动,人们竞相品赏。
“惟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两句,生动地描述了当时的时尚,说出了多数人的心声。
“国色天香”成了当时对牡丹Org的定评,也为后人所乐于接受和沿用。
短短四句诗,写了三种名花,而其中又深含了诗人丰富的审美思想。
诗人没有忘记对芍药与荷花美好一面的赞誉,却又突出了牡丹的姿色,令人玩味无穷。
作为花木,本来无所谓格调高下和感情的多寡,但诗人用拟人化和烘托的手法,巧妙生动地把自然美变成了艺术美,给人留下了难忘的印象。
---来源网络整理,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