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析夏目漱石的心理小说_心_
夏目漱石《心》的读后感(小编整理)

夏目漱石《心》的读后感(小编整理)第一篇:夏目漱石《心》的读后感A男,人物关系有叔父、父母。
A男的父母双亡,与叔父关系搞僵,遂变卖剩余家产,独自一人在东京读书。
B男,人物关系有生父母、养父母。
B男的生父是和尚,将其过继给医生身份的养父,养父资助其学医,B男叛逆,背着养父,用资金学自己爱好专业,当B男向养父母坦白后,关系破裂,生父母偿还养父母资助学费后,与B男关系断裂。
书中有大段文字描写几名主人公的内心独白,包含对待他人的感情和因为没有及时说明的自己心意,产生的懊悔之情。
背景故事发生在A男、B男之间。
B男因懦弱无能选择自杀;A男对B男之死自责自杀。
换作现代,A男用计谋获得想要的,是成功人士,B男因犹豫徘徊不定,失去心中所爱,最终选择自杀,结束一生,是个彻头彻尾的loser。
A男如愿与小姐结婚,随着小姐母亲病逝,B男自杀事件的知情者,除了A男,都已过世,但A男仍旧无法心安。
最后,留下不知情的妻子一人,独活于世。
对于A男来说:人的内心的秘密无法因时间流逝被消化包容?人的良心竟会发挥如此大的作用?良心会督促你舍去当下的幸福,用生命弥补之前犯下的罪过?对于B男来说:B男曾直言自己为了“道”,一切皆可牺牲。
B男终究无法单纯地行走在自己修行的“道”上,那种通过折磨肉体来达到打磨精神的修行,算是旧道德对于人心的束缚吗?B男太过完美主义的自我极端要求,心智无法匹配这种严苛的自我设定。
人总是孤独的,B男何至于因为自己的懦弱无能、前途无望选择自杀呢?B男是否在行走于“修行之道”的过程中,动摇了,认为过着普通人的生活也是一种“道”——“入世之道”,是可以选择的。
却在A 男言辞激将下,复而无奈重返严苛的“修行之道”,内心实际上已开始向往相反的“入世之道”,在得知“入世之道”被A男拦截,自己又无法安心修行,当左右都无望时,产生了一张自我绝望,选择自杀这种血腥的方式来祭奠那个被高度抽象化的“道”。
因为B男的死,A男受到影响,A男因对B男之死怀有愧疚,选择自杀。
试析夏目漱石《心》的解读为例

试析夏⽬漱⽯《⼼》的解读为例试析夏⽬漱⽯《⼼》的解读为例 论⽂摘要:阅读与阐释是⽇本⽂学教学的核⼼内容。
传统的⽇本⽂学解读往往采⽤社会历史批评⽅法对作品进⾏剖析,这使⽇本⽂学阐释陷⼊⼀种单⼀、简化的模式和框架之中,很难引发学⽣的学习兴趣。
因此,借鉴⽇本⼤学国⽂学专业⽂学“演习”课的形式,在课堂上创造宽容、平等的对话环境,使⽇本⽂学课教学⾛出“独⾃”的死寂,进⼊鲜活的“对话”形态,是⽇本⽂学阅读课教学改⾰的必然趋势。
论⽂关键词:⽂学批评理论;⽂学阅读;教学改⾰;理论素质 长期以来,中国的⽇本⽂学研究具有过多强调研究作家作品的社会意义,以反映与被反映的认识论模式加以规范,将现实与作者的关系作为涵盖⼀切关系的唯⼀路径的倾向。
这种研究范式致使中国的⽇本⽂学研究⾯对异彩纷呈、变化莫测的西⽅⽂学批评理论,尤其是现代主义和后现代主义⽂学对传统⽂学的颠覆性变⾰⽆⾔以对,甚⾄处于“失语”的窘境。
这样⼀种研究思路与批评模式,也严重影响到了对⽇本⽂学作品的解读。
传统的⽇本⽂学阅读,仍然没有摆脱以作者为中⼼的框架。
在当今这个寻求⽂化对话的时代,如何改变这种现状,使⽇本⽂学阅读真正成为创造性阅读,为培养学⽣独⽴思考能⼒和理论素质服务就显得尤为重要。
⼀、范式转换背景下的⽇本⽂学作品解读 从⽇本⽂学史发展来看,⽇本近代⽂学深受西⽅⽂学的影响。
然⽽,以“私⼩说”的所谓“真实”为审美理念的⽇本传统使⽇本近代⽂学被普遍地“⽇本化”了。
“⽂学世界与实际⽣括⼏乎可以划等号,⽂学的价值取决于⽣活素材的真实,因⽽表现所谓的‘内⾯’成了⽂学创作的‘⾃明’的前提,‘⾃我告⽩’在近代⽂学中业已被‘制度化’,任凭何⼈也难以摆脱半步。
⽽⽂学研究也就理所当然地以发现、挖掘作家的⽣活琐事、隐私逸事为⼰任。
于是在⽇本近代⽂学研究中,长期以来作家的传记研究、考证研究⼤⾏其道,⽽极少有余暇顾及⽂学本⾝的‘内部’问题。
⼈们简直可以断⾔:这种所谓的‘作家研究’其实不过是置‘作品’于不顾的‘⼈物研究’⽽已。
关于夏目漱石作品《心》的研究

关于夏目漱石作品《心》的研究《心》是夏目漱石所写的一部小说,内容丰富,深刻揭示了人性的深处。
通过研究这部作品,我们可以更深入地理解夏目漱石的思想和文学艺术,同时也可以揭示出小说背后所传达的深层含义。
本报告将从以下九个方面对《心》进行探讨:1. 作品背景与作者简介本部分主要介绍夏目漱石的生平和创作背景,对《心》的创作动机和历史背景进行分析。
2. 作品主要人物及其心理特征本部分着重描绘小说中几个重要人物的性格和心理特征,分析他们的行为和思想背后的驱动力。
3. 作品的主要思想和主题本部分分析小说所传达的主要思想和主题,探讨小说对人性和社会现实的反思和探究。
4. 构成要素和结构分析本部分分析小说的叙事手法、结构组织、情节设计等构成要素,从文学角度探讨小说的艺术价值。
5. 作品的文学风格和语言特点本部分从文学角度探讨小说的语言风格和艺术特点,分析夏目漱石的文学艺术风格和表达方式。
6. 原文分析与翻译对比本部分选取小说中的几个重要片段,进行原文分析和翻译对比,揭示小说的文言文特点和译文的翻译难点。
7. 小说在日本文学史上的地位本部分从历史和文学角度分析小说在日本文学史上的地位和影响力,探讨小说对后续文学作品的影响和启示。
8. 小说在外国文化中的影响本部分探讨小说在外国文学中的影响和接受情况,分析小说在国际文化交流中的地位和影响。
9. 学术研究和未来发展本部分介绍小说在学术研究中的现状和未来可能的研究方向,探究小说在当代文化语境中的新意义和价值。
从以上九个方面对《心》进行全面的研究和探讨,有助于我们更全面地了解夏目漱石的文学和思想,并且可以从多个角度揭示小说背后所传达的深层含义。
1. 作品背景与作者简介在研究一部文学作品时,了解作者的生平和创作背景是非常有必要的。
在《心》中,夏目漱石的创作背景是日本的明治时期,社会面貌正在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
夏目漱石自己也是一个学者,他的学识使他的作品充满了思想性,而且他的创作技巧也是受到了欧洲文学的影响。
《心》的读后感

《心》的读后感?答:《心》:深入探索人性与道德的挣扎夏目漱石的《心》不仅仅是一部小说,更是对人性和道德的一次深刻探讨。
作为日本文学的经典之作,它成功地将我们带入了一个充满复杂情感和道德冲突的世界。
通过对主人公内心世界的细致描写,这部作品让我们不禁思考:在追求个人欲望和满足社会道德之间,我们该如何抉择?小说的主人公是一个典型的利己主义者。
他聪明、有魅力,但同时也自私、冷漠。
他的内心世界充满了对权力和欲望的追求,以及对社会道德的漠视。
然而,随着故事的展开,我们逐渐发现,这种利己主义并非无懈可击。
在面对生活中的种种挑战和困境时,主人公开始反思自己的行为和价值观。
他开始意识到,纯粹的利己主义并不能带来真正的幸福和满足。
相反,它可能会导致精神的空虚和道德的沦丧。
这种内心的挣扎和冲突,正是《心》所要传达的核心信息。
夏目漱石通过主人公的经历,向我们展示了人性中的复杂性和多面性。
他让我们看到,每个人都有可能在追求个人欲望和维护社会道德之间摇摆不定。
而真正的挑战在于,如何在这两者之间找到平衡点,从而实现个人的价值和社会的和谐。
值得一提的是,《心》中的时间观念也为我们提供了一种全新的思考角度。
当我们沉浸在主人公的内心世界时,我们会发现,时间的流逝似乎变得不再重要。
取而代之的是对内心真实感受的追求和对道德底线的坚守。
这种对时间的处理方式,不仅增强了小说的艺术表现力,也让我们更加关注人性的本质和道德的力量。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也时常会面临类似的道德困境。
是追求个人的权力和欲望,还是坚守社会的道德和良知?这是一个没有标准答案的问题。
但《心》告诉我们,真正的幸福和满足并不在于追求无尽的欲望,而在于找到内心的平静和坚守道德的底线。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在复杂的人性中找到真正的自我,实现个人的价值和社会的和谐。
总的来说,《心》是一部值得一读再读的经典之作。
它不仅让我们看到了人性的复杂性和多面性,也引导我们在追求个人欲望和维护社会道德之间找到平衡点。
夏目漱石心读后感

夏目漱石的心读后感读了夏目漱石的《心》,那感觉就像是走进了一位老朋友的心房,细细听他讲那些藏在心底的秘密和不易察觉的伤痕。
这本书,它没有华丽的辞藻,也没有惊心动魄的情节,但就是这么平实,却直击人心。
一开始,我还以为这会是一本深奥难懂的书,毕竟夏目漱石的名字在那儿摆着呢,肯定得端着点读。
但翻开第一页,嘿,那股子亲切劲儿就扑面而来了。
就像和老友闲聊,他不急不缓地跟你分享他的心事,每一个字都像是从心底掏出来的一样。
书中的故事,说是复杂,其实也挺简单,就是几个人的爱恨情仇,加上一点自我救赎的戏码。
但夏目漱石厉害就厉害在,他能把这些平常事写得那么不平常。
就像是做菜,明明都是家里常见的食材,经过他那么一摆弄,味道就变了,让人吃一口就忘不了。
我最喜欢书里那个男主角,他就像是我们身边某个人,平凡得不能再平凡,但心里头藏着的那点事儿,却让人怎么也看不透。
他有时候坚强得像个石头,任凭风吹雨打都不动声色;有时候又脆弱得像个孩子,一句话、一个眼神就能让他泪流满面。
这种矛盾,这种挣扎,简直就是人性的真实写照嘛!还有那些配角们,一个个也都是活灵活现的。
他们各有各的故事,各有各的悲喜,但到了最后,都汇成了一条河,流向了同一个方向——那就是心。
这心啊,真是复杂得很,有时候它坚强得让人不敢相信,有时候又脆弱得让人心疼。
读这本书的时候,我常常在想,人为什么会那么痛苦呢?明明想要快乐,却偏偏要承受那么多的磨难和考验。
但后来我又想通了,大概这就是人生的真谛吧。
没有痛苦,哪有快乐?没有挫折,哪有成长?就像那句话说的:“不经历风雨,怎么见彩虹?”夏目漱石在书里没有直接告诉我们答案,但他通过那些人物和故事,让我们自己去感受、去思考。
这种感觉真的很棒,就像是自己去发现了一片新天地一样。
说实话,读完这本书之后,我的心情很复杂。
一方面我为书中人物的命运感到惋惜和同情;另一方面我又为他们的勇气和坚持感到敬佩和感动。
我觉得这本书不仅仅是一部文学作品那么简单,它更像是一面镜子,让我们看到了自己的影子和内心的真实。
对利己主义的无情揭露和鞭挞——夏目漱石的《心》试析

、
,
作 为 甘 本 资 本 生 义 制 度 的生 角 的 资 产 阶 级 逐渐 地 从 新 生 走 向 腐朽
,
它曹 经 热 烈鼓
吹 的 自 我 的确 立 和 人 性 的 解 放 思 想 逐 渐 失 去 了 一 个 进 取 的 阶 级 的 光 泽 意 识 的 一 面 愈益 顽 强 地 表 现 出 来 的 资本主 义 国 家
,
他被 震惊 了 表情
、
首 先要 把 情 敌
、
一 拳打 倒
、
”
。
在
作家 把
“
K
”
和先生 的 心 理 的 这 一 过程
。
、
动作 揉合在 一 起刻 划
层 次分 明地
完 满地再 现
了先 生
打倒
我 正 象 和 异 派比 武 的 武 士 那样集中注 意 力看 着 K 带 着 我 这 个 字 的 东 西 不 留 林毫 余 隙地 做 好 准备
,
我是 猫 》 于 1 9 0 4
《
牟 动笔
儿》
、
、
19 05
《
年 发表 开 始
、
入
、
无年 已 经 过 去
《
,
,
包括
《
我 是 猫》 在 内
、
连续 问 世 的
、
哥
旅 宿》
。
《三
四 耶》 和
其 后 》 等 作 品 以 题 材 的新 颖
亘星 损落
, ,
风 格的 独异
。
思 想 的精
堪 而脍炙 人 廿
1914年
,
作 品 中 一 个 利 己 主 义 者 在 自白 书 开 端 写 道
浅谈夏目漱石《心》——对真善美的不懈探索

刘瑀婷长篇小说《心》发表于1914年,是日本近代文坛巨匠、批判现实主义作家夏目漱石后期的代表作之一。
纵观夏目漱石一生的创作,我们会发现他一直很关注社会现实。
他的作品风格淳朴、诙谐,其结构十分巧妙,描写生动、细致,语言朴素、细腻、平和,达到了极高的艺术水平。
夏目漱石的创作方向是很复杂的,但主要是倾向于现实主义。
他的作品《心》《春分之后》《行人》被称为“后爱情三部曲”,它们都是以知识分子的恋爱为主要叙述内容,以揭示由利己主义和个人主义酿成悲剧为主题的文学作品。
《心》是夏目漱石后期的代表作之一。
夏目漱石在后期的作品中细致地分析人物心理,在批驳人性自私的深入方面更进一步,而在作品中抨击社会的内容变少了,其批判力度也减弱了不少。
他集中精力在知识分子的爱恨情仇方面表现出来的自私和因此产生的抑塞、寂寞和消极等情绪之上,用他细腻的笔触向我们展现人性。
略读小说,《心》运用第一人称写了“我”暑假期间在镰仓遇见了一位内心觉得很特别的先生,他仿佛有一种很神奇的吸引力。
于是“我”主动跟先生结识了,并慢慢地了解先生这个人。
换用剧作的角度来钻研,《心》就等同于是一部局中局。
通过“我”觉得先生不同于常人进而激发好奇心去了解先生这个人的过程的细致平叙,将一个不谙世事的年轻人形象刻画得栩栩如生。
通过“我”的视角去了解先生的故事:先生是怎样来到东京,又是怎样在租房结识小姐,然后又是怎么样将朋友引见并安置到小姐家和自己住在一起。
展现三个人相处中的各怀心机,以及先生早于朋友一步向小姐表白,而K自杀。
先生虽然如愿地跟小姐结婚,但又一直生活在深深的不安和自责之中,最终先生在写下一封信给“我”说明他们三个人之间的往事,之后自己也选择自杀,希望以这种极端的方式获得解脱。
在这些日本小说极具特色的“烦冗的”语言中,将先生或者“我”的心理活动描述得细致入微,刻画出了一个鲜活的极具矛盾性且自我纠结的“先生”的形象。
夏目漱石作为明治时代的人,亲身经历了明治时代近代化历程中社会的变迁、风气的改变,而在他的小说《心》中也经常出现“明治精神”这个词。
夏目漱石心读后感,永存矛盾之笼—夏目漱石《心》读后感【共5页】

夏目漱石心读后感,永存矛盾之笼—夏目漱石《心》读后感夏目漱石心读后感永存的矛盾之笼—夏目漱石《心》读后感夏目漱石心读后感永存的矛盾之笼—夏目漱石《心》读后感永存的矛盾之笼—夏目漱石《心》读后感永存的矛盾之笼—夏目漱石《心》读后感稀里糊涂的看完了这本书,只能说我的阅读能力实在有点差,也或许是文学名著的语言本来就比较屈折婉转、含混不清。
正如题目那样,大部分是由内心独白组成的,大概的内容是三部分。
第一部分说讲“我”与先生的相遇,这段读起来如同旅游,漫步在文字之中,仿佛身临其境;第二部分说“我”因为父亲病重回到家中的所见,着重于家庭;第三部分全篇是先生临死前送来的一封长信,把自己内心中的痛苦煎熬和盘托出,着重于先生的“心”。
的翻译雅致精到,读来没有西方文学的晦涩难懂,读着读着渐渐代入到角色之中,一边游赏一边忘却。
无疑在前两部分的交代之后,先生和他的长信成了“心”的重点。
与“我”这个大学生的相处之中建立了友伴式的信任,把我成为了“心”的倾诉对象。
先生昔日求学期间借宿于一对母女家中,男人是一位军官却早早亡故留下了孤女寡母。
慢慢在交往中先生对女儿产生了好感,夫人性格开明直率,也不很反对。
后来先生的好友 k 因为与家中的矛盾被迫离家,内心陷入封闭生活陷入困顿。
先生出于一片好心将 k 接入了自己租住的家中,并且希望夫人和女儿多多和 k 交流从而帮他走出难关,在女性柔情的温暖之下,k 慢慢从阴影中走了出来,回归于自己倔强耿直的本性。
然而偶然的机会中,敏感的先生发现 k 和女儿的关系开始亲近起来,先生心中的怀疑和嫉妒潜滋暗长,醋意浓浓。
他慢慢试探着 k 对于女儿的感情究竟是怎样的,难以想象这平静生活之下心底的波澜竟是如此。
终于一天,k 向先生坦白了自己对于女儿的爱意,而可怜的 k 却并不知晓先生也对女儿也有着深深的爱。
为了自己心爱的女儿不被失去,先生找寻着一切报复 k 的机会。
趁着一次 k 不在家中,先生抢先一步,向夫人表达了让女儿嫁给我的热切心情,夫人慨然应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试析夏目漱石的心理小说《心》
荩李芳
长篇小说《心》发表于大正三年(1914年)4月,是日本近代文坛巨匠、批判现实主义作家夏目漱石(1867-1916年)的后期代表作之一。
笔锋直指专制时代知识分子中利己主义者可恶、可悲、可叹的孤独内心世界。
小说《心》由“先生和我”“父母和我”“先生和遗书”三部分组成。
作者通过塑造“我”这样一个年轻、不谙世事、正直求知的人物,目的是让他从先生那毫不粉饰的心灵独白中获取活生生的教训,以新生代知识分子的形象迎接新时代的曙光。
“我”是作品中惟一代表着日本的未来和希望的人物。
从内容上来看,前两部是小说故事情节的铺叙,后一部是小说的高潮。
作者通过先生的遗书,揭示了利己者害人害己的悲剧,反映了明治时代没落的封建意识左右着人们的行为以及处于彷徨中的知识分子的“憎人厌世”的悲观情结。
小说一开始就把“我”和先生紧紧地拴在一起。
他有一种莫名的亲近感,可言谈举止总是像谜一般,让人捉摸不透。
这就是小说的伏线,整部小说是通过“我”眼中先生的行为素描来设谜、解谜的。
首先,先生对“我”的态度,为什么总是给人一种拒人于千里之外,十分冷淡的感觉?猜不透他为什么整日只在家里思考、学习而不到社会上工作?为什么独自去杂司谷墓地扫墓成了他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他和夫人十分恩爱,却为什么反复流露出“爱情是罪恶的”[1]?一个个谜面令人费解。
先生对人对社会的这种感悟究竟是怎么产生的呢?就连夫人也在疑惑:先生为什么会这样憎人厌世?当先生得知“我”的父亲身患顽疾,为什么忠告“我”:“在关键的时候,谁都会变成坏人,尤其是在金钱面前。
”[2]这一连串的问题为引向小说的高潮做了重要的铺垫。
“我”觉得和先生谈话“比在学校听课受益,但在这位思想家所持的理念中,像是隐含着一个强烈的事实。
”[3]这事实蕴藏了一个巨大的秘密。
先生的过去一直困扰、左右着他的行为和人生观。
学生时代的他待人热情真诚、乐观向上,有理想、有进取、富有同情感和责任感。
由于在父母遗留的财产问题上,他受到其最信赖、最挚爱的叔父的欺骗,对周围的人和社会产生了厌恶感,他警惕周围的人,惟恐再受骗。
当他到东京求学住在小石川公寓时,他发觉自己爱上小姐,便陷入不可自拔的矛盾中。
一是夫人唆使小姐尽量同自己接近时,他蓦然想到夫人是不是以同叔父一样的用心,想侵占自己的财产;二是小姐同自己亲近,是否也和夫人一样在欺骗着自己。
这一切都缘于叔父对先生的伤害。
同乡好友K的自杀事件改变了先生的人生轨迹。
K为了心中的道义,走上了自己选择的道路,而与家庭父决裂。
先生为了使K尽快摆脱困境,恢复、调理身心健康,说服夫人,硬把他拉进自己的生活圈子。
然而当先生发觉K倾心于小姐时,便立即抓住K的弱点,抢先向夫人表达了自己要娶小姐为妻的意愿。
K为此而自杀了。
K的死使先生猛然意识到自己竟和叔父是同一类的人。
在爱情方面虽然自己靠欺骗获胜了,但在人格上却失败了。
一向厌恶别人的先生也终于厌恶自己,他害伯走向社会中同人打交道、害怕再次受骗,更害怕自己再次伤害别人,因此他只好把自己封闭在狭窄的、令人窒息的空间中无所事事。
他苟活在世上,独自到杂司谷墓地坚持向K忏悔内心的罪恶,以求得到些许心灵的慰藉。
小说的独到之处在于作者有意识地安排了五个死亡事件,并通过死亡的强烈震撼力,细腻描写了人物的内心活动过程。
这五个死亡事件有一个共
同的特点:即大家都与明治时代的精神共存亡。
这里所选取的人物也是各具代表性。
天皇是明治时代的文明、文化的象征;乃木大将是明治天皇的宠臣、典型的军国主义分子;父亲是明治社会普通百姓的代表者;K和先生则是不同侧面的知识分子形象。
这五种人代表了整个明治社会带有强烈封建意识的人物群体形象,从他们身上可以折射出明治精神。
这五个死亡事件彼此之间相互关联,故事情节也随着明治社会的终结而结束。
小说展现的是一种压抑苦涩、悲观厌世等灰色基调的画卷。
小说中最先出现的死者是先生的挚友K,生前和先生有着一段非同寻常的交往,他的死与先生有关。
学生时代他无论在哪一方面都比先生强,但他也有一个致命的弱点,就是只有取得他人的信任,才能有果敢行动的胆量和勇气。
所以,当他喜欢小姐时,十分想从先生那里得到支持。
然而先生并没有给K满意的答复,反倒提醒他:“在精神上没有上进心的人,是傻瓜。
”[4]K深深陷入理想与现实的矛盾冲突中,接着又从夫人那里得知先生和小姐之间结成了新关系,便悄然地自杀了。
K的自杀既缘自先生的背叛,也缘自其内心难以超越的孤独。
K的自杀给了先生很大的打击,难以逃脱自己的罪恶,“与其自己鞭挞自己,倒不如自己把自己杀掉。
”[5]为了妻子,他只好像木乃伊一样苟活到今天。
从知识分子内心的矛盾、孤独、寂寞来看,先生和K 都是一样的,可以说K的自杀预示着先生的未来。
作者为了使先生的自杀事件让读者自然接受,便用心周到地在“父亲和我”中,描写了父亲的病危。
父亲本身就长期患有慢性肾病,天皇死后,父亲的病急剧恶化,乃木大将殉死,父亲旋即陷入病危状态,父亲是代表了明治时代持有的国家民族主义精神的广大民众,他们把自己的安危同象征国家的天皇一体化了。
明治天皇的死使先生感慨万分。
他觉得“明治精神始于天皇,终于天皇,受明治精神影响最深的人们以后活下去,也毕竟是不合时宜的。
”[6]他说:“如果自己能殉葬的话,就准备为明治精神殉葬。
”[7]乃木大将的殉死是先生苦苦等待摆脱一切羁绊的契机,它直接刺激了先生,使他毅然选择了自杀的道路。
作者将先生的死置于天皇驾崩、乃木殉葬这一特定历史背景中,表达了对“充满自由、独立和自我的现代”社会的嘲讽和批判。
先生的悲剧情绪,也是日本明治末期知识分子的悲剧写照。
从整部小说创作风格来看,首先作者实现了把社会学同心理学结合起来的创作意图。
心理描写与社会、宗教、伦理和道德等问题的穿插、结合是他文艺思想的明显特色。
其次,小说的意识流程是通过暗示法来支配的:K的死暗示了先生的未来;明治天皇的死暗示着明治社会的结束;乃木大将的死暗示着武士道军国主义思想对后世的影响;父亲的死暗示一部分国民崇尚天皇,把自己与天皇政体一体化的愚忠;先生的死暗示着深受明治精神影响的知识分子的悲哀。
第三,运用现实主义和心理学分析方法,严厉而忠实地揭示了明治社会的矛盾和丑恶,深刻地探讨了日本近代知识分子的利己主义和孤独的内心世界,把知识分子的复杂敏感、谨小慎微、多疑妒嫉、隐瞒欺骗等内心活动真实艺术地再现给读者。
第四,尽管作者对笔下的人物没有进行肖像描写,但通过大量的人物心理刻画,将一个个孤独的灵魂活脱脱地跃然纸上,使人感到有血有肉、真实可信。
《心》是一部非常成功的心理小说。
虽然小说中人物思想意识所赖以形成的社会语境距今已有百年之遥,然而夏目漱石对于明治末期知识分子内心世界的探讨仍然会给我们现代人以很多启迪。
【参考文献】
[1]日本文学研究资料丛书.夏目漱石(Ⅰ、Ⅱ、Ⅲ) [M].有精堂,1989.
[2]赤羽学,刘立善.夏目漱石的《心》与个人主义精神[J].日本研究,2005,(1).
[3]李素.从夏目漱石《心》中的人物自杀现象透析日本人的生死观[J].青岛远洋船员学院学报,2006,(1).
[4]肖霞.夏目漱石和他的小说《心》[J].山东社会科学,1995,(1).
[5]倪玉.对利己主义的无情揭露和鞭挞——
—夏目漱石的《心》试析[J].日本学论坛,1986,(1).
[6]李光贞.试析夏目漱石小说中的“明治精神”[J].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07,(5).
[7]李艳梅.夏目漱石笔下的知识分子[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03,(2).
(作者简介:李芳,临沂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助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