梳理小说中人物的心理、情感态度变化
《红楼梦》中的情感描写与心理分析

《红楼梦》中的情感描写与心理分析简介《红楼梦》是中国古典文学的经典之作,被誉为中国小说四大名著之一。
本文将重点探讨小说中的情感描写和人物心理分析,深入剖析其中的情感变化和内心矛盾。
主题一:爱情角色关系描写在《红楼梦》中,作者通过细致入微的描写展现了复杂多变的角色关系。
例如林黛玉与贾宝玉之间暧昧而复杂的爱情线索,贾宝玉对黛玉真挚深沉的感情以及他们之间又爱又恨、隐忍与猜疑交织的心理。
情感冲突与矛盾小说中,角色之间的感情常常面临冲突和矛盾。
比如,贾宝玉对黛玉既有无尽的怜惜和钟情,却也因她其他行为而产生误会和怀疑;林黛玉对宝玉虽有深深的爱意,但也因他与其他女子的来往而受伤。
心理变化描写作者通过对角色内心的细致刻画,展示了他们内心情感的变化。
贾宝玉从幼时纯真无邪到长大后爱慕不已,再到日渐犹豫和感到厌倦;林黛玉则从热情而敏感、多愁善感的少女转变成自卑、郁郁寡欢的女子。
主题二:友情好友关系描写除了爱情,小说中也充满了丰富多样的友情关系。
比如贾母和王夫人之间的深厚亲密,以及贾宝玉与周围朋友之间相互扶持、义结金兰的友谊。
忠诚与背叛在友情中也有忠诚与背叛的主题存在。
例如贾宝玉对林黛玉忠实不渝,而一些外表上看似朋友实际是虚伪利己之人,背叛了原本的誓言与信任。
悲欢离合友谊同样经历悲欢离合。
在小说中,一些好友因误会或其他原因产生矛盾,最终疏远或背离,这让读者更加感受到友情的脆弱和珍贵。
结论《红楼梦》深刻地揭示了人性复杂多变的一面,通过对情感描写和心理分析的刻画,展示了爱情和友情在人们生活中所经历的变迁及其中的种种矛盾。
它引导读者思考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内心情感以及人性本质等重要议题,并以其独特的魅力成为文学史上永恒不朽的经典作品之一。
高中语文教案:分析小说中的人物形象与心理描写

高中语文教案:分析小说中的人物形象与心理描写一、人物形象与心理描写在小说中的重要性在小说中,人物形象与心理描写是构建故事情节和传达主题的重要手段。
通过描绘人物形象和心理活动,读者可以更加深入地了解故事中的人物,感受他们的内心世界,推理他们的行为动机。
因此,对于教学语文这门学科来说,教师需要通过教案制定,引导学生分析小说中的人物形象与心理描写,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章,并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二、分析人物形象与心理描写的方法1. 通过对细节描写的分析在小说中,作者通过对人物的外貌、性格、言行举止等方面的细节描写,来塑造人物形象。
教师可以要求学生找出小说中描述人物的关键细节,并从中把握人物的性格特点、行为动机等方面的信息。
通过分析细节描写,学生可以更加深入地了解人物形象,并推理作者的写作意图。
例如,在《红楼梦》中,作者对贾宝玉的形象进行了细致入微的描写。
他描述了贾宝玉的仪表、品行、言辞、举止等方面的细节,如他“轻资短命,玉质脆弱,肩如削成,腰如约素”,以及他的性格特点:“骄傲自负,遇事耍小聪明,顽皮淘气,性情敏感”。
通过对这些细节描写的分析,我们可以深入了解贾宝玉的性格特点,推断作者要表达的是什么。
2. 分析人物的心理描写除了对人物形象的描写,小说中的心理描写也非常重要。
作者通过对人物内心活动的描写,让读者了解人物的思想、情感和心理变化。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通过分析小说中的心理描写,探讨人物的内心情感、思考方式和思想变化,进一步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
例如,在鲁迅的《药》中,他通过对主人公刘和珍内心痛苦的描写,展现了人们在现实生活中所面对的困境和无奈。
学生可以从刘和珍内心的矛盾、纠结和挣扎中分析其思想、情感变化,思考作者想要表达的社会现象和人性的真实性。
三、分析小说中的人物形象与心理描写的实施步骤1. 提供小说片段或整本小说的阅读材料。
可以选择经典的文学作品,如《红楼梦》、《西游记》等,也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选择其他适合的文学作品。
水浒传人物的心理描写与情感变化观察

水浒传人物的心理描写与情感变化观察水浒传是中国古代四大名著之一,是一部充满英雄豪杰、正义与冒险的小说。
小说中丰富多彩的人物形象,以及他们心理描写与情感变化,为读者展示了一个庞大而真实的人性世界。
本文将通过观察水浒传中人物的心理描写以及情感变化,探讨他们在故事中的内心世界和情绪变化。
一、林冲:心理纠结与情感转变林冲是水浒传中的一个重要人物,他是英勇善战的好汉,同时也是一个忠诚而善良的人。
在他被召入梁山之前,他是高俅家的儿婿,可是受尽了委屈和冤屈。
因此,林冲内心深处一直存在着对家族和婚姻的矛盾感和纠结情感。
这种内心的冲突使得林冲在梁山上的行动中经常陷入思考和犹豫,担心自己的选择会给家人带来伤害。
然而,随着剧情的发展,林冲逐渐找到了自己的价值和人生意义。
他在梁山上,结交了一群志同道合的好友,共同抗击了朝廷的压迫。
这种集体荣誉和成就感逐渐填充了他内心的空虚和对家族的内疚感。
林冲的心理纠结逐渐消失,他对梁山上的兄弟们产生了深厚的感情,坚定地站在了反抗朝廷的一方。
二、武松:愤怒与复仇的情感转变武松是水浒传中另一个具有代表性的角色,他是一个力大无穷、勇猛无敌的英雄,同时也是一个心存仇恨并为之狂热的人。
在小说中,武松的情感变化主要体现在他对潘金莲的愤怒与复仇心理上。
武松本来是个善良的人,他对待妻子潘金莲一直很宠爱和体贴。
然而,潘金莲出轨背叛了他,这无疑对武松产生了巨大的打击和心理创伤。
这时,他内心深处的仇恨被点燃了,他立志要为自己受辱的妻子报仇。
随着故事的展开,武松通过各种方法和手段,成功地对付了潘金莲,达到了自己复仇的目的。
然而,在复仇之后,武松的内心并没有得到真正的安宁。
他开始反思自己的行为,并逐渐觉得复仇并没有带给他内心真正的解脱和满足感。
他对自己的仇恨也逐渐消退,取而代之的是对社会不公和贪官污吏的愤怒。
武松情感的变化表明了他对社会道德和价值观的深刻认识和转变。
三、宋江:矛盾与内心挣扎的心理描写水浒传中的人物宋江是一个很有特点和内涵的人物,他在小说中展示了一种内心挣扎和矛盾的心理状态。
小说中的人物心理变化

小说中的人物心理变化小说作为一种文学形式,涵盖了丰富的内容,其中包括了人物的心理变化。
小说作家通过描写人物内心的情感和思想,展现出人物在经历不同的事件和环境影响下的心理变化。
本文将以《红楼梦》、《活着》和《1984》为例,通过分析其中的人物心理变化,探讨小说中人物心理描写的重要性和作用。
一、《红楼梦》中的人物心理变化《红楼梦》是中国古代四大名著之一,它以宝黛、黛玉、宝钗等一系列人物为主线,充分展现了他们的心理变化。
比如,黛玉作为一个敏感多情的少女,在与宝玉的相处中逐渐认识到自己对他的感情。
她的心理由最初的羞涩和矜持逐渐转变为对宝玉的深深眷恋,但同时她也面临着家族压力和传统观念的束缚。
这种心理矛盾和变化使得她的形象更加丰满,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
二、《活着》中的人物心理变化《活着》是余华的一部现实主义小说,通过一位普通农民的生活经历,展现了中国的历史变迁和人物心理的变化。
在小说中,男主人公福贵从富有的地主家庭一夜之间跌入了贫困。
他经历了家人的死亡、农村的困苦和社会的动荡,逐渐从一个无忧无虑的年轻人变成了一个沧桑的老者。
他的心理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从最初的恐惧和绝望逐渐变得坚强和乐观。
整个过程让读者对生活有了更深刻的思考。
三、《1984》中的人物心理变化《1984》是乔治·奥威尔创作的一部反乌托邦小说,通过主人公温斯顿的经历,揭示了极权主义对人物心理的影响。
温斯顿生活在一个严密监控和思想控制的社会中,最初他对这种状态感到不满,并试图反抗。
但随着时间的推移,他逐渐被束缚住,他的思想和情感逐渐发生变化,变得遵守党的规则和信仰党的思想。
这种心理转变揭示了权力对人的影响,引起读者对现实社会的思考。
总结小说中的人物心理变化是塑造和展示人物形象的重要手段,它使得人物更加立体、丰满和有趣。
通过描写人物内心的情感和思想,读者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感受人物的成长与变化,同时也能引起读者对社会和人性的思考。
因此,人物心理描写在小说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对于丰富作品的内涵和传达作者的思想具有重要意义。
梳理小说中人物的心理、情感态度变化

梳理小说中人物的心理、情感态度变化梳理小说中人物的心理、情感态度变化【专题说明】高考小说阅读中分析和括人物形象是重要考点,分析小说中人物心理、情感态度变化是高考常见题型之一。
对考生来说这既是重点,也是难点。
这类试题是对人物形的局部考查,通常就某一细节探求人物心理,或者就某一事件理人物心的变化过程。
小说说中人物的感态度,是在特定的情节和细节的发展过程中形成的,梳理小说中人物形象的情感态度,是理解小说的人物形象,把握小说主题的一个重要方面。
人物的情感态度蕴含在情节发展的各个过程之中,因此作为读懂小说的一个切入点,梳理小说中人物情感度的变化,也就成了一个重要考点。
【典型例题】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寻访“画儿韩”邓友梅望着陶然亭的湖水,甘子千着实犯愁——上哪儿去找“画儿韩”呢?画儿韩是搞“四化”用得着的人,自己不在有生之年把他找回来,闭不上眼呀。
甘子千跟画儿韩有过节儿,那是三十多年前的事。
那日画儿韩作寿,请甘子千赴宴。
酒过三巡,画儿韩吆喝两学徒捧来一幅画,作了个揖对众人说:“今天惊动各位,可不单为兄弟的寿日,兄弟我六百大洋收了幅假画。
”甘子千一看画,心中大惊,那竟是自己一时兴起,用一张宋纸、半块古墨仿张择端的画而作的《寒食图》。
众人齐说:“造假能这样乱真,也算开眼了。
”画儿韩说:“大家别叫它吓住,还是先挑毛病,好从这里学点道眼。
”他一眼扫在甘子千身上,笑道:“子千眼力不凡,你先挑挑破绽,让大家开开窍!”甘子千脸早已红了,幸亏有酒盖着。
他走到画前,看看左下角,找到一个淡淡的拇指指纹印,确认是自己的作品,但承认笔力终究不如真品,就说:“还是腕子软些;纸是宋纸,墨是宋墨,难怪连韩先生也蒙过去了!”画儿韩爽朗地笑了两声说:“今天我要劝诸位的就是人万不可忘了谨慎二字。
这画看来维妙维肖,其实只要细心审视,破绽还是挺明显的。
《寒食图》画的自然是清明时节,中州的清明该穿夹袄了,画中这小孩居然还戴捂耳风帽!再细看,这小孩在张择端的《瑞雪图》见过。
小说中的人物形象分析

小说中的人物形象分析小说是一种文学形式,通过故事中的人物、情节、环境等来传达思想、表达情感。
其中,人物形象是小说的重要组成部分,他们的性格、言行举止、经历等都能够为读者带来深刻的印象。
在作家塑造小说人物形象时,常常会注重刻画人物的内心世界,使读者能够更加深入地理解人物,产生共鸣。
本文将从几个角度来分析小说中的人物形象。
一、性格刻画小说中的人物性格多种多样,有正面的、负面的,也有复杂的,每个人物都有其独特的性格特点。
例如在《傲慢与偏见》中,女主角伊丽莎白·班奈特是一个倔强、聪明、独立的女性,她对待感情的态度也非常坚定;而男主角达西则是一个冷傲、高傲的贵族,他对待珍爱的女人也非常执着。
在小说中,作家通过人物的言行举止,描写人物的内心矛盾,透露出人物的性格特点,使读者更加深入地理解人物。
二、心理刻画小说中的人物不仅是具有某种性格的人,更是活生生的人,有着自己的内心世界。
在小说中,作家往往通过人物的内心独白、思考和反思,揭示出人物的心理状态和情感变化。
例如在《了不起的盖茨比》中,男主角盖茨比一直对女主角黛西·布坎南怀有爱恋,但却一直不敢表白,因为他知道自己的身份和社会地位会成为两人走到一起的绊脚石。
通过盖茨比的内心独白和行动,读者可以深入地了解他内心的矛盾和挣扎。
三、环境刻画小说中的人物不是孤立存在的,他们生活在某个具体的环境中,环境也是塑造人物形象的重要因素之一。
作家通过描写人物所处的环境、社会背景、人际关系等,表现人物的命运和命运的制约因素。
例如在《孔乙己》中,主人公孔乙己是一个穷困潦倒、孤苦无依的酒鬼,他所处的社会环境非常艰苦。
作家通过孔乙己与周围人的互动,生动地描写了社会中底层人群的生存状况和他们所面临的困境。
通过环境刻画,作家可以更加深入地塑造人物形象,使人物形象更加生动立体。
四、遭遇刻画作家为了让读者更好地理解人物形象,常常会将其置于起伏不定的命运洪流之中,让人物经历各种遭遇。
小说人物心理分析从言行举止洞察人物内心

小说人物心理分析从言行举止洞察人物内心小说以其独特的叙事手法和丰富的人物刻画,深受读者喜爱。
在小说中,人物的言行举止往往能够揭示其内心世界,通过分析这些细节,我们可以更加深入地理解小说人物的心理。
本文将从小说人物的言行举止入手,探讨如何洞察人物的内心。
一、语言的选择与运用每个人物在小说中所表达的语言往往代表着他们的个性、经历和情感状态。
通过观察人物的语言选择与运用,我们可以窥见他们内心的真实想法。
以小说中的主角张三为例,从他的言辞中我们可以看出他是一个直率、果断的人。
在与他人交流时,他总是直言不讳,毫不掩饰自己的情感和想法。
这种直接而坦率的语言反映了他内心的坚定和自信。
相比之下,另一个角色李四则总是言辞含糊,不愿意直接表达自己的意见。
这种模棱两可的语言选择可能暗示着他内心的犹豫和不安。
二、肢体语言的细微变化人物的肢体语言也是洞察其内心的重要途径之一。
通过小说中的细微肢体动作的描写,我们可以发现人物内心的情感变化和心理状态。
比如,小说中的女主角玛丽在和心爱的人约会时,她的眼神频繁地游移,手指不停地揉搓,这暗示着她的紧张和不安。
而当她听到好消息时,她的双目放光,身体挺直,这表现了她内心的喜悦与兴奋。
通过对肢体语言的分析,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人物的情感和内心世界。
三、行为的选择与态度人物的行为选择和态度也能很好地反映其内心的想法和情感状态。
比如,在小说中,男主角杰克在遇到困难时总是选择积极面对,坚持努力。
他从不轻易放弃,这显示了他内心的坚韧和乐观。
相反,另一个角色凯丽在面临相似的困境时却选择消极退缩,这暗示了她内心的脆弱和缺乏自信。
通过观察人物的行为选择和态度,我们可以更加深入地了解他们的内心世界。
四、人物的反应和反应程度小说中人物对外界刺激的反应和反应程度也是我们洞察人物内心的重要线索之一。
比如,在小说中,当男主角得知自己的朋友受伤时,他的第一反应是立刻前往医院,这体现了他对朋友的关心和友情的重视。
相反,另一个角色得知同样的消息后只是无动于衷,这透露出他对他人的漠不关心和冷漠态度。
《骆驼祥子》中的人物心理分析与情感描写

《骆驼祥子》中的人物心理分析与情感描写简介《骆驼祥子》是中国作家老舍于1933年创作的一部小说。
该小说通过描述主人公骆驼祥子的一生,展现了他在现实社会中艰难生存的心理和情感变化。
本文将重点分析《骆驼祥子》中的人物心理分析与情感描写,以揭示小说中人物的内心世界和情感变化。
主人公骆驼祥子的心理分析骆驼祥子是小说的主人公,他在一个贫苦的家庭中长大,从小就在贫困中挣扎求存。
这种贫困环境塑造了骆驼祥子坚强的心理,使他拥有一种无所畏惧的决心和勇气。
然而,随着他接触到社会的各种残酷和不公,他的心理逐渐发生了变化。
在骆驼祥子进入北京后,他经历了一次次的挫折和磨难。
他为了摆脱贫困生活,不断努力工作,但却陷入了套路深的工作环境中。
这种反复劳作并没有给他带来实质性的改变,反而使他的内心逐渐动摇。
他开始迷失自己,变得越来越冷漠和无情。
他不再重视他人的情感和利益,只顾追求自己的利益。
这种心理变化使得他在人际关系上变得孤立,与他人的联系逐渐变少。
然而,尽管骆驼祥子逐渐失去了对他人的情感关怀,但他内心深处依然渴望着爱和关怀。
他对于拜福音的感情便是明显的例子。
拜福音是一个性格直率、真诚的女人,她在骆驼祥子最困难的时候给予了他温暖的支持。
然而,由于骆驼祥子内心的改变和外部环境的限制,他没有能力给予拜福音同样的情感回报,最终导致了他们两人的分离。
这种内心的挣扎和情感的扭曲使得骆驼祥子失去了真正的幸福。
其他人物的心理分析与情感描写除了骆驼祥子,小说中还有其他重要人物。
他们的心理分析和情感描写对于理解小说的主题和情感变化有着重要的作用。
1.王四爷:作为一个自私、虚伪的人物,王四爷内心的变化与骆驼祥子有很大的反差。
他是一个利益至上的人,他不择手段地追求权力和财富。
在与骆驼祥子的关系中,他虚伪地表现出对他的关心,实际上他只是利用骆驼祥子来达到自己的目的。
这种虚伪和冷漠的心理成为他人际关系中的一大障碍。
2.李兰:李兰是骆驼祥子的姨妈,她对骆驼祥子有着深厚的感情。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梳理小说中人物的心理、情感态度变化梳理小说中人物的心理、情感态度变化【专题说明】高考小说阅读中分析和括人物形象是重要考点,分析小说中人物心理、情感态度变化是高考常见题型之一。
对考生来说这既是重点,也是难点。
这类试题是对人物形的局部考查,通常就某一细节探求人物心理,或者就某一事件理人物心的变化过程。
小说说中人物的感态度,是在特定的情节和细节的发展过程中形成的,梳理小说中人物形象的情感态度,是理解小说的人物形象,把握小说主题的一个重要方面。
人物的情感态度蕴含在情节发展的各个过程之中,因此作为读懂小说的一个切入点,梳理小说中人物情感度的变化,也就成了一个重要考点。
【典型例题】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寻访“画儿韩”邓友梅望着陶然亭的湖水,甘子千着实犯愁——上哪儿去找“画儿韩”呢?画儿韩是搞“四化”用得着的人,自己不在有生之年把他找回来,闭不上眼呀。
甘子千跟画儿韩有过节儿,那是三十多年前的事。
那日画儿韩作寿,请甘子千赴宴。
酒过三巡,画儿韩吆喝两学徒捧来一幅画,作了个揖对众人说:“今天惊动各位,可不单为兄弟的寿日,兄弟我六百大洋收了幅假画。
”甘子千一看画,心中大惊,那竟是自己一时兴起,用一张宋纸、半块古墨仿张择端的画而作的《寒食图》。
众人齐说:“造假能这样乱真,也算开眼了。
”画儿韩说:“大家别叫它吓住,还是先挑毛病,好从这里学点道眼。
”他一眼扫在甘子千身上,笑道:“子千眼力不凡,你先挑挑破绽,让大家开开窍!”甘子千脸早已红了,幸亏有酒盖着。
他走到画前,看看左下角,找到一个淡淡的拇指指纹印,确认是自己的作品,但承认笔力终究不如真品,就说:“还是腕子软些;纸是宋纸,墨是宋墨,难怪连韩先生也蒙过去了!”画儿韩爽朗地笑了两声说:“今天我要劝诸位的就是人万不可忘了谨慎二字。
这画看来维妙维肖,其实只要细心审视,破绽还是挺明显的。
《寒食图》画的自然是清明时节,中州的清明该穿夹袄了,画中这小孩居然还戴捂耳风帽!再细看,这小孩在张择端的《瑞雪图》见过。
《瑞雪图》画年关景象,自然要戴风帽。
所以单看小孩,单看背景,都是张择端的;可放一块,就不是张择端画的了。
”大家一片惊叹,甘子千心中也暗自佩服。
言毕,画儿韩往画上泼了杯酒,划了根火,当场点着,笑道:“把它烧了罢,省得留在世上害人!”甘子千越想越不安。
那日没有阻止那个不长进的那五把自己仿的画儿拿去作旧、又拿去画儿韩处当了,才落下今日这场无声的奚落。
他决定明天一早去访画儿韩,把事儿说破。
第二天甘子千到了画儿韩处。
画儿韩才把他让到屋里,却见账房先生满脸慌张地跑进来说:“出事了!有人赎画儿来了!要赎昨天烧的那幅《寒食图》!”甘子千顾不上规矩礼节,跟着画儿韩到了前柜。
只听见那五细声细气地说:“有画儿拿画儿,没画儿呢,咱们找个地方说说……”甘子千正想找句合适的话劝那五罢手,画儿韩往前一挤说道:“您急呀,我比您还急呢!我算计着一开门你就该来的,怎么到这钟点才来呀,不是赎画吗?拿走!”那五两手哆哆嗦嗦去接包,“画儿昨天不是烧了吗?”画儿韩说:“昨天不烧你今天能来赎吗?你想要,今晚上我再给你作一幅!”甘子千不敢相信眼前的奇迹。
他把视线投在画的左下角,那个拇指印端端印在那里,跟昨天烧的那画一模一样。
甘子千从此处处躲着画儿韩。
北平解放后,甘子千因出身清白贫苦,学习积极,思想进步,当上了书画业领导小组成员。
文物书画业要整顿领导班子,有人提出调画儿韩,向甘子千征询意见:“听说他挺有本事,你看咱们用不用他好?”甘子千思忖:当初自己本没有坑骗他之意,却弄得无法解释;他如果来了,要是说出来……于是他说:“画儿韩做假画出身,还是领导上决定,我没把握。
”画儿韩终于没被调用。
一晃三十多年,甘子千也快七十了。
当他当选为人民代表时,他给自己算了算账,算算这一辈子对人民对国家做过哪些亏心事,算来算去,算到了画儿韩头上。
如今国际市场文物涨价,但文物业的老手死的死、病的病,人手荒成了要害症。
而若论识别古画,画儿韩可谓身怀绝技,怎么能不让他发挥才干呢?当初只要自己说“这个人有用”,画儿韩就留下了,可是自己没说。
他决心把画儿韩找回来,把欠债还上。
这一动手找,才发现北京城之大,人口之多,寻人之难!先听说画儿韩在天桥的茶馆烧过锅炉,到那儿一看,茶馆早黄了。
又听说画儿韩在金鱼池附近养金鱼,去那儿一问,房子全拆了。
找了半个月,走了八处地方,终于听说画儿韩确实健在,有时还到陶然亭附近去。
一清早,甘子千就拄着棍来到了陶然亭。
雾蒙蒙的湖园里有跑步的,喊嗓的,遛弯的。
他见人就打听,终于找到了画儿韩的好友并被告知,画儿韩脑血栓前天进医院了。
“唉……”甘子千连连叹气。
“他呀,累的,去年检查出脑血管硬化,医生叫他多休息,他反而忙起来了,说祖传识别古画很有点诀窍,想赶紧把它写下来,免得失传。
他说,这两年党中央政策好,目前搞‘四化’,他这点本事对国家是有用处的。
”那人说,“你是他什么人?能帮帮他吗?”“能!”甘子千振作起来。
他想应当派人去帮他整理材料;应当在人代会上提一个抢救老人们身上保存的绝技的提案;他还想把自己的存款移到画儿韩的名下,给他治病。
他觉着生活总算给了他一个机会,让他在向这个世界告别时,可以于心无愧了。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小说中“开眼”“喊嗓”“遛弯”等方言俚语的使用,和对以画儿韩、那五为代表的旧北平城各色人等的描绘,使小说具有了明显的地域色彩。
B.小说开篇设置“上哪儿去找‘画儿韩’”的悬念,后文却不急于叙述找寻的过程,而是插叙两人的“过节儿”,巧妙地解开悬念,构思精妙。
C.仿作的《寒食图》上“淡淡的拇指指纹印”是一处精巧的细节描写,生动地表现甘子千的心理状态,将“烧画”“赎画”两个情节贯穿一气。
D.小说叙述故事的手法高超,例如明写甘子千四处寻访韩画儿,打听到他曾烧过锅炉、养过金鱼,实则将画儿韩一段穷困潦倒的经历补写完整。
【答案】B(“巧妙地解开悬念”不当,后面部分才解开“找寻画儿韩”的悬念。
)2.小说中以仿作的《寒食图》连接情节和人物,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请简要分析。
(6分)【答案】(6分)一幅仿作的画连接起小说中三个人物的恩怨,推动横跨三十多年的故事情节展开,既凸显了故事的背景,本身也具有极强的戏剧性;围绕这幅画三个人物的性格展现充分,使人物形象更丰满;仿作的画展现了画儿韩家传识画技艺的高超,是甘子千为“四化”寻人才以保存传统绝技的直接原因,丰富了小说主题。
[每点2分。
意思对即可。
]【解析】本题考查物象的作用。
解答本题时,整体把握文章内容,结合情节,人物、主题作答。
情节上,以仿作的《寒食图》交代人物之间的过节,是故事的背景,推动横跨三十多年的故事情节展开,使文章具有较强的戏剧性。
人物塑造上,围绕这幅画三个人的性格展现充分,甘子千在画儿韩识破了他的仿作画后,既佩服画儿韩识画技艺的高超,又深感不安,总是躲他;解放后,他没有支持画儿韩入书画组:“四化建设的需要,使甘子千意识到画儿韩对于国家建设对于传统技艺的传承十分重要,于是努力寻坊他,这幅画使人物形更丰满。
主题上,画儿韩识破了他仿作画,展现了儿韩家传识技艺的离超,是甘子千为四化人才以保存传统绝技的直接原因,丰富了小说的主题。
3.甘子千对画儿韩态度的三次转变是理解小说主旨的关键,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
(6分)【答案】(6分)甘子千在画儿韩识破了他仿作画后,既佩服画儿韩识画技艺的高超,又深感不安,总是躲着他;解放后,他没有支持画儿韩调入书画组;“四化”建设的需要,使甘子千意识到画儿韩对于国家建设、对于传统技艺的传承十分重要,于是努力寻访他。
通过描绘甘子千对画儿韩的态度的变化,赞美了善良的人性,反映了新时代、新社会对人的深刻影响,突显小说主题。
[每点3分。
意思对即可。
]【解析】本题考查对文主旨的把握力,解答本题时,需要从人物、情节来解读文本情节,整理作答。
情节方面,“子千心中越想越不安”画儿韩做假画出身,还是领导上决定,“我没把握这两年党中央政策好,目前搞四化”,他这点本事对国家是有用处的,三次转变是甘子千在画儿韩识破了他仿作画后,既佩服又深感不安;解放后,他没有支持画儿韩入书画组;四化建设的需要,努力寻访他,通过描绘甘子千对画儿韩的态度三次变化,赞美了善良的人性,反映了新时代新社会对人的深刻影响,凸显了小说的主题。
【精要总结】理解人物的情感态度变化“三入手”:一是从情节入手,二是从细节入手,三是从环境描写入手。
梳理人物的心理变化“三注意”:在整体把握情节的前提下细读所给文字,分清是哪类描写(语言/动作/肖像等),理清其中的层次,抓住关键词语。
瞻前顾后,联系上下文,看看这一片段之前或之后发生了什么,哪些情节与这些描写有关系,从而揣摩出人物的内心活动。
充分析人物内心活动的复杂性和情感的丰富性。
如某人为什要这样做,这样说,这样想?是在什么情态下做的?【提升训练】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远山张世勤莽莽苍苍,四面青山。
孤独的牛车,远远望去像一个小黑点,在大山深处移动。
父亲刚逝,连着下了数天的雨,他的心情低沉而忧郁。
今天天气放晴,雨后的阳光格外明媚,山谷间升起薄薄的雾霭,有一处山头上还挂着几道炫炫的彩虹、今天他该出山了,但他只能一个人驾着牛车出山了。
他和父亲在这深山里已经二十多年,早已习惯了每天植树、护林、砍柴、卖柴这一套步调,从未感觉到日子丝毫的单调,因为一切都有父亲在。
父亲不在了,从今天开始他得习惯一个人出山。
山路崎岖,牛车不住地颠簸、一个转弯,转过弯去就是一个长长的缓坡,然后再转弯。
他不觉得这些弯有什么不好,转一个弯,就换一种风景,换一片不一样的树,换一群不一样的鸟,换一壁不一样的花。
对这条通往山外的路他早已烂熟于心。
他回过头,只看见一车的柴,并没有看见父亲。
他再次深切地感受到,父亲的确是不在了。
不知什么时候,车竟然停下了,停在了一个转弯处。
这种情况原来还从未有过,牛同他一样,熟悉这条山路,相信不用他跟着,牛也会自己沿着这条山路悠悠地走出去。
他用一根绵软的枝条轻轻抽在牛身上。
他说,响们赶路吧。
牛却仍然未动。
他抚着牛,竟看到牛眼里闪着迷惘。
他想,牛对父亲看来也有感情了。
他也再次想起父亲,叹口气,自言自语地说,哎,爹,转弯了。
没想到,这一说牛迈开步子,很熟练地转过弯去,然后走上了那条长长的缓坡。
走完缓坡,又要转弯了,牛却又无缘无故地停了下来。
他心里想,父亲没有了,不和父亲在一起,就是不顺。
这么想着,再次叹口气,把心里的话说了出来:爹,转弯了。
这一说,牛竟然熟练地转过了弯儿。
他终于明白,数年来,每到转弯处的提醒,不单是提醒了父亲,也提醒了牛)现在到了转弯,他一言不发,牛就有些慌,不知该怎么办。
接下来的路,他和牛就顺畅得多了。
过了些日子,他再次从山外回来的时候,牛车上不再像原来那么空荡荡的了,而是坐着一个年轻的女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