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士生开题报告

博士生开题报告
博士生开题报告

化学机械抛光中机械与化学作用机制的仿真研究

1.选题背景及其意义

化学机械抛光(CMP)技术是芯片制造中的关键技术,随着集成电路特征尺寸的减小,CMP 技术的应用面临新的挑战,例如,大尺寸硅片表面的抛光要求具有0.1nm 的表面粗糙度[1],这些都对CMP 技术提出了更高要求。深入系统的研究CMP 的去除机理更利于CMP 技术的提高与完善,因此十分重要。

现有的抛光理论认为:化学机械抛光过程是磨粒对材料表面的机械作用与抛光液的化学作用共同作用的结果,抛光液的化学作用削弱了芯片表面原子/分子的键能,而磨粒的机械作用将表面弱化的氧化原子/分子去除。但是对于机械化学的协调作用至今未有清晰的解释。本文针对化学机械抛光中材料去除激励的研究现状及其存在的问题,综合运用分子动力学与量子力学的方法,对抛光液中颗粒与材料表面的接触形式,表面材料的去除方式,抛光液中氧化剂、络合剂、PH 值调节剂与材料表面的化学反应机理等方面进行了研究,从原子/分子的层次揭示CMP 过程的抛光机理。本研究的完成对于可以使我们对于CMP 的微观去除机理有更加清晰的认识,为高效,精确控制CMP 过程提供理论指导。本文的研究涉及纳米摩擦学,纳米接触力学,材料,表面化学和物理等多个学科领域,使学科交叉的前沿性研究课题。本论文的研究对于丰富纳米摩擦学,纳米接触力学,材料,表面化学和物理等学科理论,提高我国IC 制造业的水平具有重要的科学价值和实际意义[2]。

2. 国内外研究动态

2.1 化学机械抛光材料去除机理模型

2.1.1 经验-半经验去除率公式模型

1927年,Preston [3]提出了第一个材料去除率模型,认为材料的去除率与抛光压力和工作速度呈线性关系。Preston 方程如下:

V P K MRR P ..0 (1)

式中:MRR 代表表面材料去除率,P 0为抛光压力,V 为工作速度,K p 为Preston 系数。Preston 公式仅仅反映了抛光压力与相对速度两个过程参数对抛光速率的影响,其它影响因素都包括在Preston 系数中。在抛光过程中,抛光

去除率与抛光压力与速度等不呈现单纯的线性关系,还与其它因素有关,因此后来的许多学者对Preston 方程进行了修正。例如,Tseng [4],Shi [5],等人分别提出了非线性材料去除率模型:

βα

V P K MRR P .

.0= (2) 虽然研究者对上述公式使用简单,公式中的参数均通过具体的实验得到。但是上述模型仍然不能考虑CMP 中其它关键参数,如:抛光垫,磨粒,氧化剂等对去除速率的影响,不能揭示CMP 过程中的材料去除机理。

2.1.2 基于流体动力学原理的材料去除率模型

基于流体动力学理论的CMP 去除速率模型认为:被抛光硅片和抛光垫非直接接触、作用载荷全由硅片和抛光垫之间的抛光液薄膜所承受的条件下建立的。基于流体动力学理论的CMP 去除速率模型主要有Runnels and Eyman [6]模型,Srikanth Sundararajan [7]模型,Dipto G . Thakurta [8]模型等。可是这种观点无法解释抛光垫对材料去除的作用,更难以解释抛光液中磨粒的机械作用和抛光液的化学作用以及两者的协同作用对于CMP 过程的巨大影响。后来的实验研究表明[9]:在没有磨粒的机械作用或者抛光液的化学作用时,芯片的抛光速度至少会降低一个数量级以上,并且Lin [10]的研究表明:CMP 中材料表面流体压力很小,为接触压力的1/35左右,因此研究者认为流体的冲蚀磨损不是CMP 中材料去除的主要方式。

2.1.3基于接触力学理论的材料去除率模型

基于接触力学理论,研究人员建立了不同的硅片、磨粒和抛光垫之间的接触模型来研究CMP 中材料去除机理。基于连续介质的压痕-划痕材料去除机理,Luo 等根据接触力学和统计理论提出了较为完善的材料去除模型,模型假设芯片/磨粒以及磨粒/抛光垫之间的接触变形为塑性变形,其模型接触示意图见图1所示。

图1. 抛光材料-磨粒-抛光垫接触示意图

Luo [11, 12]模型中考虑了有效磨粒数、抛光垫特性、芯片特性和抛光工艺参数等因素的影响。得到材料的去除率模型为:

0C rem oved r w MRR Vol N MRR +=ρ (3)

其中,ρw 为芯片材料的质量密度,N r 为有效磨粒数,Vol removed 为单个磨粒的去除率,

MRR Co 为化学作用导致的材料去除率。但该模型并未能将MRR Co 进行定量化。

图2. Zhao 模型示意图

Zhao [13, 14]等人基于弹塑性接触力学和磨损原理建立了硅片CMP 材料去除机理模型。该模型认为硅片与抛光垫之间的接触可以采用Greenwood and Williamson 弹性模型来建立模型,模型的三个接触变量是:硅片表面和抛光垫表面之间的实际接触面积,抛光液中参与磨损过程的磨粒数量,磨粒嵌入硅片表面的深度。根据三个抛光变量,得到的CMP 材料去除率MRR 的近似公式为:

3/2203/529

.9χδπα??? ??=D A A V MRR aW t (4) 上式中:A t 为抛光过程中硅片与抛光垫的实际接触面积;α2表示相对于基片化学成膜密度比率,V 表示硅片和抛光垫之间的相对速度;A 0为抛光垫和硅片的名义接触面积;δaW 为磨粒嵌入硅片表面材料的深度;D 为磨粒的平均直径,χ为抛光液中磨粒的体积浓度。

Zhao 等人的模型较符合CMP 的实际情况,通过其模型预测介质层的CMP 去除率与实验结果符合很好。但是由于其对化学作用的考虑只是以一个系数的形式体现在去除率公式中,对化学和机械协同作用的研究不够。

在连续介质机理基础上,采用接触力学的方法,Fu [15],Che [16],Bastawors [17],Lin [10],Kuide [18]等人推导出了各自的CMP 材料去除模型。这些模型虽然都反映了磨粒对材料去除的机械作用,但是还不能求出单个磨粒受到的力。而且这些模型都没有化学作用对材料去除的影响,无法解释抛光液的化学作用。

图3. Che的模型图

2.1.4 包含化学作用影响的材料去除率模型

Kaufman[19]认为化学作用在芯片表面形成一层氧化薄膜,而机械作用将该氧化薄膜去除,从而提出了CMP协调去除机理,如图4。以此机理为基础,众多学者展开了对CMP化学作用的研究。Chen[20]采用吸附与解吸附理论,建立了材料去除率模型,见图5,该模型定性解释了化学作用在CMP中的影响,但模型参数过多,进行定量计算困难。Christopher[21]应用化学动力学理论,提出了CMP过程中的五步去除机理,如图6所示:①氧化剂从抛光液中传递到芯片表面;②部分氧化剂吸附到芯片表面;③吸附的氧化剂和新鲜表面发生反应;④机械去除氧化产物;⑤去除材料进入抛光液被带走。

图4. Kaufman提出的化学机械协调作用模型

图5. Chen基于吸附解吸附理论的材料去除率模型

图6. Christopher CMP过程中的五步去除机理示意图

Jiang[21]等人研究CMP过程中芯片表面氧化薄膜生成去除机理,该模型分析了机械作用(工作压力,工作速度,磨粒浓度,磨粒的粒度分布)和化学作用(氧化剂种类、氧化剂浓度)对材料去除率的影响,但该模型的参数有待进一步通过实验加以确定。

2.2 化学机械抛光过程仿真研究现状

2.2.1 CMP中磨粒机械作用仿真研究

图7.基于EAM势的铜化学机械抛光的仿真模型(a) 完全化学溶解作用下(b) 部分化学溶解作

用下

Ye[22, 23]等人利用EAM势模拟了机械作用与化学作用共同作用下的铜化学机械抛光过程(图7)。仿真表明,机械作用可以产生比较粗糙的加工表面,并在磨粒前面产生切屑,同时造成硅基体内部的位错。化学作用则可以产生比较光滑的表面,且使得磨粒和硅片之间的摩擦力减小,从而可以抑止硅基体内部的位错。

段芳莉[24, 25]等人利用Leonard-Jones势函数(LJ势)和Tersoff势函数模拟了LJ 团簇冲击单晶硅基体的过程(图8),对团簇的反弹现象、基体的变形以及碰撞过程中基体势能和团簇运动轨迹的关系等进行了相关研究。

(a) (b)

图8 . LJ团簇冲击单晶硅基体的过程(a) t=0fs (b) t=10000fs

陈入领[26, 27]采用分子动力学模拟方法研究二氧化硅团簇与硅基体之间在干、湿碰撞过程中的作用机制(见图9)。通过碰撞过程的仿真分析,揭示超精密表面加工中纳米颗粒的作用机理,从原子尺度进一步探索超精密表面加工技术的材料去除机理,为进一步提高超精密表面加工水平提供理论指导。

(a) (b)

图9. 5184-团簇在2500m/s和0°冲击后基体损伤图(a)干碰撞(b)湿碰撞

Chagarov[28]等人利用MD模拟了CMP中材料去除过程,分析了抛光速度和团簇的尺寸大小对去除材料的影响,见图10。这个模型模拟了CMP抛光硅片时,硅片被氧化为二氧化硅后材料去除过程,考虑了硅片表面的氧化层和二氧化硅的抛光粒子之间的作用,认为二氧化硅磨粒在碰撞过程中沉积在硅片表面,形成了相对平整的表面。

图10. 二氧化硅团簇划过氧化后的硅基体的过程

图11. Han模拟的不同颗粒半径的材料去除过程

Han[29, 30]等人研究了化学机械抛光过程中硅材料的材料去除机理,认为硅材料以

塑性去除方式进行材料去除。材料的塑性去除方式导致了CMP后的光滑表面,见图11。

2.2.2 CMP过程中化学作用仿真研究

Yamauchi[31]等人通过第一性原理方法模拟了EEM中材料去除过程,研究表明,EEM确实存在通过二氧化硅团簇和硅表面的化学作用实现材料去除的可能性,见图12。

图12.第一性原理方法下的EEM中原子转移的仿真(a) 初始状态(b) 氢键结合(c) 硅烷形成(d)

硅表面原子脱离

Rajendran[32]等人利用TBMD(Tight-Binding Molecular Dynamics Simulation, TBMD)分析了CeO2颗粒抛光SiO2表面的去除机理(图13),讨论了抛光过程中原子间键长和电荷的变化。但由于TBMD方法本身的局限性,和第一性原理方法一样,它们仿真的系综规模都很小,一般都在1000个粒子以下。

图13.CeO2颗粒对SiO2表面的CMP模拟

Yokosuka[33, 34]采用紧束缚势的方法研究了化学机械抛光过程中铜表面的氧化过程(见图14),此模拟采用双氧水作为抛光液。分别研究了溶液PH值和铜的miller平面对于铜氧化过程的影响。研究结果发现:抛光液的PH值显著影响铜的氧化过程,同时铜的氧化过程与铜的miller平面密切相关。

图14 .Yokosuka 研究的三种系统:(a)铜(100)面,水与双氧水比值13:1;(b)铜(100)面,水与双氧水比值13:4;(c)铜(111)面,水与双氧水比值13:4 在常见的工艺参数下,根据接触理论分析的到的芯片表面磨粒的压入深度接近0.1nm。对于这类处于原子,分子状态的材料去除特征,用连续介质力学来描述不是十分合适。Zhao等人提出了非连续介质力学来描述不合适,现在多采用原子/分子去除机理来建模。

综上所述,随着磨粒直径的减小,CMP材料原子/分子去除机理的研究将日趋合理。目前基于原子/分子的去除机理模型的研究还处于刚刚起步的阶段,研究很少,而且现有的研究还处于定性研究,无法准确定量预测CMP的材料去除率。而且化学作用对材料去除机理的研究还有待深入。从上述的讨论我们总结出现在CMP研究的两个大的趋势。一方面,目前的CMP研究多是从原子/分子量级的去除机理出发进行研究,由于颗粒在材料中的压入深度在亚纳米量级,我们进行了分子动力学的研究,发现在此压入深度下,材料的去除呈现单分子层的去除,得到的表面没有划痕等缺陷与实际过程十分符合。基于此我们提出了单分子层的去除机理。另一方面,现在越来越多的学者认识到CMP过程的去除是化学作用与机械作用结合的作用,因此多注重化学与机械协同作用的研究。因此寻求化学与机械作用协同作用处理方法变得日益重要。

参考文献

1. 王永光. 基于分子量级的化学机械抛光材料去除机理的理论与实验研究[博士学

位论文]. 无锡:江南大学,2008.

2. 王永光, 赵永武. 基于分子量级的化学机械抛光材料去除机理. 半导体学报,

2007,28(2):308-312.

3. Preston F, The theory and design of plate glass polishing machines. Journal of the

Society of Glass Technology, 1927, 11: 214-256.

4. Tseng W T, Wang Y L. Re-examination of Pressure and Speed Dependences of

Removal Rate during Chemical-Mechanical Polishing Processes. Journal of The

Electrochemical Society, 1997, 144(2): L15-L17.

5. Shi F G, Zhao B. Modeling of chemical-mechanical polishing with soft pads. Applied

Physics A: Materials Science & Processing, 1998, 67(2): 249-252.

6. Runnels S R, Eyman L M. Tribology Analysis of Chemical-Mechanical Polishing.

Journal of The Electrochemical Society, 1994, 141(6): 1698-1701.

7. Sundararajan S, et al. Two-Dimensional Wafer-Scale Chemical Mechanical

Planarization Models Based on Lubrication Theory and Mass Transport. Journal of The Electrochemical Society, 1999, 146(2): 761-766.

8. Thakurta D G, et al. Three-Dimensional Chemical Mechanical Planarization Slurry

Flow Model Based on Lubrication Theory. Journal of The Electrochemical Society, 2001, 148(4): 207-214.

9. Larsen B J, Liang H. Probable role of abrasion in chemo-mechanical polishing of

tungsten. Wear, 1999, 233-235: 647-654.

10. Lin J F, et al. Analysis of the Tribological Mechanisms Arising in the Chemical

Mechanical Polishing of Copper-Film Wafers. Journal of Tribology, 2004, 126(1): 185-199.

11. Luo J B, Dornfeld D A. Material removal mechanism in chemical mechanical

polishing: theory and modeling. IEEE Transactions on Semiconductor Manufacturing, 2001, 14(2): 112-133.

12. Luo J B, Dornfeld D A. Material removal regions in chemical mechanical

planarization for submicron integrated circuit fabrication: coupling effects of slurry chemicals, abrasive size distribution, and wafer-pad contact area. IEEE Transactions on Semiconductor Manufacturing, 2003. 16(1): 45-56.

13. Zhao, Y, Chang L. A micro-contact and wear model for chemical-mechanical

polishing of silicon wafers. Wear, 2002, 252(3-4): 220-226.

14. Zhao, Y, Chang L. S.H. Kim. A mathematical model for chemical-mechanical

polishing based on formation and removal of weakly bonded molecular species. Wear, 2003, 254(3-4): 332-339.

15. Fu G, et al. A plasticity-based model of material removal in chemical-mechanical

polishing (CMP). IEEE Transactions on Semiconductor Manufacturing, 2001,

14(4):406-417.

16. Che W, et al. A Scratch Intersection Model of Material Removal During Chemical

Mechanical Planarization (CMP). Journal of Manufacturing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2005, 127(3): 545-554.

17. Bastawros A, et al. Pad effects on material-removal rate in chemical-mechanical

planarization. Journal of Electronic Materials, 2002, 31(10): 1022-1031.

18. Qin K, Moudgil B, Park C. A chemical mechanical polishing model incorporating

both the chemical and mechanical effects. Thin Solid Films, 2004, 446(2): 277-286.

19. Kaufman F B, et al. Chemical-Mechanical Polishing for Fabricating Patterned W

Metal Features as Chip Interconnects. Journal of The Electrochemical Society, 1991, 138(11): 3460-3465.

20. Chen P H, et al. Catalytic-Pad Chemical Kinetics Model of CMP. Electrochemical

and Solid-State Letters, 2003, 6(12): 140-142.

21. Borst C L, et al. Surface Kinetics Model for SiLK Chemical Mechanical Polishing.

Journal of The Electrochemical Society, 2002, 149(2): 118-127.

22. Ye Y Y, Biswas R, Morris J R. Molecular dynamics simulation of nanoscale

machining of copper. Nanotechnology, 2003, 14(3):390-396.

23. Ye Y Y, Biswas R, Morris J R. Simulation of chemical mechanical planarization of

copper with molecular dynamics. Applied Physics Letters, 2002, 81(10):1875-1877.

24. 段芳莉. 纳米颗粒碰撞下的单晶硅表面原子形态.科学通报, 2005,

50(13):1417-1421.

25. 段芳莉. 纳米粒子与单晶硅表面碰撞的反弹机理研究.物理学报, 2005,

54(6):2832-2837.

26. Chen R L, et al. Extrusion formation mechanism on silicon surface under the silica

cluster impact studied by molecular dynamics simulation. Journal of Applied Physics, 2008, 104(10): 104907-6.

27. Chen R L, et al. Energy transfer under impact load studied by molecular dynamics

simulation. Journal of Nanoparticle Research, 2009, 11(3): 589-600.

28. Evgueni C, James B A. Molecular dynamics simulations of mechanical deformation of

amorphous silicon dioxide during chemical mechanical polishing. Journal of Applied Physics, 2003. 94(6):3853-3861.

29. Han X S, Study micromechanism of surface planarization in the polishing technology

using numerical simulation method. Applied Surface Science, 2007, 253(14):

6211-6216.

30. Han X S, Hu Y Z. Investigation of material removal mechanism of silicon wafer in

the chemical mechanical polishing process using molecular dynamics simulation

method. Applied Physics A: Materials Science & Processing, 2009, 95(3): 899-905.

31. Yamauchi K, et al. First-principles simulations of removal process in EEM (Elastic

Emission Machining). Computational Materials Science, 1999, 14(1-4): 232-235. 32. Rajendran A, et al. Tight-binding quantum chemical molecular dynamics simulation

of mechano-chemical reactions during chemical-mechanical polishing process of SiO2 surface by CeO2 particle. Applied Surface Science, 2005. 244(1-4): 34-38.

33. Yokosuka T, Sasata K, Kurokawa H. Quantum Chemical Molecular Dynamics

Studies on the Chemical Mechanical Polishing Process of Cu Surface. Japanese

Journal of Applied Physics, 2003, 42(4): 1897-1902.

34. Yokosuka T, Kurokawa H. Development of new tight-binding molecular dynamics

program to simulate chemical-mechanical polishing processes. Japanese journal of applied physics, 2002, 41(4): 2410-2413.

3.课题研究内容

1) 抛光颗粒对材料去除的机械作用仿真研究

a. 考察被抛光表面实现原子级光滑的原因,利用纳米切屑的方式模拟颗粒对材料表面的加工。重点考虑颗粒的压入深度、颗粒与材料之间相对速度,颗粒的大小对于实现原子级光滑的影响。

b. 考虑在纳米切削过程中材料内的温度、压力、相变等变化,以及这些变化对于材料去除造成的影响。

c. 研究在化学机械抛光过程中颗粒与被抛光表面的摩擦学特性。包括摩擦力的变化,摩擦系数,材料磨损方式等。

d. 研究磨粒与材料之间作用与磨粒与化学作用产物之间作用,进行相互对比,借此发现化学作用在CMP中起到的作用,对于机械作用的影响等。

e. 利用AFM模拟单个颗粒对被抛光材料表面的作用,为仿真数据提供参照。

2) 抛光液对材料去除的化学作用仿真研究

a. 采用Dmol3软件模块模拟双氧水等氧化剂对于铜表面的氧化作用机理。

b. 采用Dmol3软件模块模拟BTA等缓蚀剂对于铜表面的缓蚀作用机理。

c. 采用Dmol3软件模块模拟络合剂对于铜表面的络合作用机理。

d. 研究络合剂,氧化剂,缓蚀剂共同存在时,与铜表面的相互作用机理。

4. 研究方案

本课题拟采取的技术路线如图15所示:

图15 . 技术路线示意图

5. 工作特色及难点

本课题的工作特色为:

本课题针对现有的认为磨粒在材料中压入深度为0.1nm量级的研究,采用分子动力学模拟的方法研究了在0.1nm压入深度下材料去除机理,提出了单原子层去除机理,很好的揭示了CMP实现高精度表面的原因;利用Dmol3软件模拟CMP过程中化学反应作用,揭示缓蚀剂,氧化剂,络合剂存在时的化学反应原理。对于机械作用与化学作用的协同作用机理进行系统研究。

本课题的研究难点在于:

a. 缓蚀剂,氧化剂,络合剂与铜表面化学反应的模拟。

b. 缓蚀剂,氧化剂,络合剂共同存在时与铜表面化学反应先后机理揭示。

c. 采用何种方法研究化学作用与机械作用的协同作用。

6. 预期成果和可能的创新点

a. 采用分子动力学模拟的方法研究了在0.1nm压入深度下材料去除机理,提出了

单原子层去除机理,很好的揭示了CMP实现高精度表面的原因;

b. 首次系统模拟CMP过程中化学反应作用,揭示缓蚀剂,氧化剂,络合剂存在时的化学反应原理。

c. 对于机械作用与化学作用的协同作用机理进行系统研究。可以更好的指导工业实践。

d. 在SCI主流期刊上发表论文2-3篇。

7. 论文工作的总体安排

2006年9月到2009年12月,文献调研及科研背景调查学习;CMP过程机械作用的分子动力学模拟,单分子层去除机理的提出。

2009年12月到2010年12月,拟CMP过程中化学反应作用,揭示缓蚀剂,氧化剂,络合剂存在时的化学反应原理。对于机械作用与化学作用的协同作用机理进行系统研究。

2011年1月到2011年7月,实验结果的总结、理论分析和建模,论文撰写。

博士生开题报告

博士生开题报告 各位博士研究生: 为做好学位论文选题及开题报告工作,在填写后面的 《研究生学位论文开题报告登记表》前,请认真阅读下文《关于研究生学位论文选题及开题报告的规定》。登记表仅作为开题报告的格式,所留的空格不够时请自行加页。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暂行实行办法》中“研究生学位论文开题、答辩一般应公开举行,保密专业除外”的要求,我院研制了“研究生学位论文开题、答辩网上公告系统”,现已上网运行。 请全体研究生注意在张贴开题、答辩布告的同时,使用 此系统。从20xx 年1 月1 日起开题、答辩的研究生都须在网上公告,否则开题及答辩无效。 在完成表格中的论证内容、导师签署意见、通过评议组 专家评议、教研室以及院系签署意见后,请将《登记表》用 A4 纸打印1份,博士生请提交给研究生院学位办(从20xx 年9 月开始要求博士生到设在校图书馆的查新站对开题报告进行查新工作,故请同时提交查新结果1 份)。 关于研究生学位论文选题及开题报告的规定研究生学位论文工作是研究生培养的重要环节和主要内容。学位论文是研究生尤其是博士生学术水平和科研成果的集中表

现,是衡量研究生培养质量和水平的重要标志之一,而做好 学位论文选题和开题报告又是完成学位论文的前提和基础。 因此,为了切实保证研究生的学位论文质量,做好学位论文 选题及论文开题报告是十分必要的。 一、学位论文选题 选题是学位论文成败的关键。因此要求导师、导师组及研究生本人要十分重视选题工作。研究生应在大量阅读文 献、资料和充分调查研究的基础上进行选题。 博士学位论文选题要求达到前沿性、交叉性、急需性、实用性、创新性、可行性。具体要求如下: 1.选题必须具有学科的前沿性; 2.在选题上要注意学科间的相互交叉渗透; 3.选题要重视国家急需解决的重大课题; 4.选题要注重实用性,要面向国民经济的主战场; 5.选题的指导思想、技术路线等,必须有创新性,同时还应与科学发展趋势相一致; 6.选题要考虑到完成论文的可行性(如:经费、实验仪器、设备、加工、资料等)。选题不易过大,要能够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学位论文。 二、学位论文开题报告及查新 开题报告是对论文选题的科学性、先进性、可行性等的论证,是提高学位论文质量和按时完成学位论文的重要环

金丽勇开题报告

植物细胞工程-开题报告 学校:海南大学 学院:农学院 专业:08生物技术(2)班 姓名:金丽勇 学号:2008 0104B 075 指导老师:莫廷辉 2010年12月10日

芦荟组织培养的研究 一、项目研究的目的意义 芦荟属(学名:Aloe)通称芦荟,原产于地中海、非洲,为独尾草科多年生草本植物,据考证的野生芦荟品种300多种,主要分布于非洲等地。这种植物颇受大众喜爱,主要因其易于栽种,为花叶兼备的观赏植物。可食用的品种只有六种,而当中具有药有价值的芦荟品种主要有:洋芦荟(又名巴巴多斯芦荟或翠叶芦荟Aloe Barbadensis/Aloe Vera)库拉索芦荟(分布于非洲北部、西印度群岛),好望角芦荟(分布于非洲南部),元江芦荟等。 芦荟是百合科芦荟属多年生常绿多肉质草本植物。近年来,由于芦荟化学及药理学研究的深入,巳形成了一股世界性的芦荟保健热。据科学研究,发现芦荟中有不少成分对人体皮肤有良好的营养滋润作用,且刺激性少,用后舒适,对皮肤粗糙、面部皱纹、疤痕、雀斑、痤疮等均有一定疗效[1]。因此,其提取物可作为化妆品添加剂,配制成防晒霜、沐浴液等。至于轻度的撞伤、挫伤、香港脚、冻伤、皮肤龟裂、疣子等,都可以使用芦荟来治疗,效果不错。现代研究显示,其叶含芦荟大黄素、异芦荟大黄素及芦荟苦味素等,药理实验有泻下、抗癌作用。芦荟花性寒,味苦涩,有清热、止咳、止血功效,可治疗咳嗽、吐血[2]。芦荟的栽培产业也已开始在我国兴起,但由于芦荟不能自花授粉结实,因此,用种子繁殖非常困难。目前的繁殖方法主要是分株和分蘖,但难以快速、大量地繁殖种苗,这也是当前芦荟种苗昂贵的重要原因之一[3]。本文介绍一种对芦荟茎尖进行组织培养快速繁殖试管苗的技术,利用这项技术可在短期内繁殖上百万株的种苗,具有成本低,效益高的特点。 二、国内外技术发展概况及趋势(附主要参考文献及出处) 很多学者对芦荟不同外植体进行比较试验,苏海等[4]认为,二年生的库拉索芦荟(A. barbadensis)茎尖比茎段更容易诱导出不定芽,而且芦荟快速繁殖宜通过茎尖诱导出不定芽而获得无菌苗,这样省去了诱导愈伤组织步骤,缩短了诱导时间,而且可以减少种苗变异率。罗静等[5]比较了好望角芦荟(A. ferox)茎段、叶片和根段的再生能力,发现在同一培养基中培养10d后,茎段上开始出现不定芽,25d后每块幼嫩茎组织中可形成4~5个芽,而接种的叶片和根段无一例产生不定芽,说明茎段是芦荟组织培养中最佳的外植体材料。唐玉明等[6]、袁海英等[7]进行了中国芦荟(A. vera var. chinensis)、木立芦荟(A. arborescens )和库拉索芦荟茎、叶作外植体的比较试验,发现以中国芦荟和木立芦荟的叶作为外植体,15d后外植体切口均变黑,30d后切口干缩,不能产生芽;而以茎段作为外植体,无论是中国芦荟还是木立芦荟,培养15d后各培养基均能产生一定数量的不定芽,库拉索芦荟茎的平均诱导分化率在90%以上,而叶片基本保持不分化状态。综上所述,芦荟茎尖和茎段有较强的再生能力,是较理想的外植体材料,而叶片和根段分化能力弱,作外植体一般难以诱导不定芽的形成。另外,Richwine从库拉索芦荟未成熟花序中也诱导出芽[8]。 参考文献: [1]胡洪铭.药用功能功能使海南芦荟产业焕发生机.2005,13(7):27 [2]陈敏,廖志华,孙敏,等.生物技术在芦荟研究中的应用.中草药,2001,32(1):78~81.

开题报告格式及范文版

第一条学位论文开题报告是专业学位研究生写作论文的必经过程,所有专业学位研究生(含:博士、硕士)在修完学位课程,写作学位论文之前都必须作开题报告。 第二条开题报告主要检验专业学位研究生对专业基础知识和解决工作实际问题的独立驾驭能力,考察写作论文准备工作是否深入细致,包括选题是否来源生产(工作)实践或是属应用开发性研究,资料占有是否翔实、全面,对国内外的研究现状是否了解,本人的研究是否具有开拓性、创新性等。 第三条学位论文开题报告前,专业学位研究生必须根据专业培养目标,结合导师、教研室(或研究室)所承担的国家、省部委等有关部门下达的研究项目中应用研究部分或研究生所在单位生产实践中急需解决的重大问题与导师协商,确定选题,广泛查阅文献,深入调研,收集资料,制定研究方案,在此基础上撰写开题报名。 第四条研究生在进行开题报告前,必须提交“开题报告”的书面材料,内容包括: (1)论文选题的理由和实际意义; (2)国内外关于该课题的研究现状及趋势; (3)本人的研究计划,包括研究目标、内容、拟突破的难题或攻克的难关、自己的创新或特色、实验方案或写作计划等; (4)主要参考文献目录。开题报告的书面材料不得少于3000字。 第五条专业学位研究生进行学位论文开题报告要向导师提出申请,申请获准后,博士生在博士生指导小组范围内作开题报告,硕士生在导师所在教研室或教学小组作开题报告。参加开题报告的教师,包括导师在内,一般不得少于3人。 第六条参加专业学位研究生学位论文开题报告的教师应当对开题报告进行评议,主要评议论文选题是否有实际应用 价值,研究设想是否合理、可行,研究内容与方法是否具有开拓性、创新性,研究生是否可以开始进行论文写作等。评议结果分“合格”与“不合格”二种。评议结束后,由研究生指导教师在《专业学位研究生学位论文开题报告登记表》“评语”栏中填写评语。

博士学位论文开题报告【精品范文】

博士学位论文开题报告 博士学位论文开题报告 《说文》说礼 博士生: 指导教师: 一、文献综述: 《说文解字》是东汉许慎在收集经传的基础上对小篆所做的全面研究,是我国第一部字典,学术价值极高,研究者代不乏人,著作如林。据阳海清等编撰的《文字音韵训诂知见书目》说,《说文解字》及其研究性著作共计1849种,其著录部数之多,令人叹为观止。有清一代,对《说文解字》的研究非常盛行,并且取得了很大的成绩,其中特别突出的是段玉裁、桂馥、朱骏声、王筠说文四大家,王筠《说文释例》、《说文句读》重于形,桂馥《说文义证》偏于义,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侧重于声,独段氏注形音义三者并重。近10年来,《说文解字》的研究,有综合性研究、词义研究、“六书”研究、历史文化研究、体例研究、比较研究、方言研究和许慎《说文解字》研究等8 个方面的新成就,本时期《说文解字》研究显示出重视普及性研究和学科转向渐趋自觉等新特点。礼学研究可分为四类:以礼经以及其它儒家

经典中记载的礼为对象的礼经学,主干是三礼学,涉及对其它儒家经典(“十三经”)中记载的礼的研究;以仪制的撰作和仪制的研究为对象的礼仪学;对礼的本质、价值、功能和历史作用等问题进行理论性的论证和阐发的礼论;由礼在中国的泛化现象滋生的泛礼学。礼学研究在20世纪50年代之前一直是显学。孙诒让《周礼正义》是中国传统礼学研究的集大成之作,也宣告了传统礼学时代的终结。经过三四十年的沉寂后,礼学研究在我国学界逐渐得到复苏和重振,推出了一些相当分量的成果。特别是曹元弼、沈文倬、陈戍国师生三代,前后相续,成为20世纪以后礼学传承中引人注目的一脉。复旦大学杨志刚教授认为,现代礼学研究有以下特点:一是从比较早的时候起,就注意到从文化的角度审视中国古礼。“文化”概念的导入,给礼学研究这门传统学问注入了新的研究意识,二是形成了一种多学科、多方位的研究态势,拓展了现代礼学的研究领域,三是注重古代文献资料与新发现的考古资料、古文字资料以及民族学资料的互相印证,四是以沈文倬、杨宽等为代表,初步建立起新的研究范式。 二、选题背景及其意义 《说文解字》不单单是一部学术著作,该书对中国古代政治社会发展的影响也十分深远。2005年11月在河南漯河召开了首届许慎文化国际研讨会,学者对《说文》给予了非常高的评价。近代以来,戴震提倡以训诂明义理,学者多受其影响,致力于小学,但研究者多偏重于文字、音韵、训诂之学,将其当作经学附

博士研究生学位论文开题报告会的程序及内容要求

博士研究生学位论文开题报告会的程序及内容要求 一、博士生学位论文开题程序可按下列程序进行: 1.专家组组长宣布报告会开始; 2.导师简要介绍报告人的基本情况和课题背景; 3.博士生陈述开题报告,时间一般为:30分钟左右; 4.专家和其他出席者提问,博士生回答问题; 5.专家组组长评议与总结; 6.专家组评定成绩并在开题报告书上签字。 二、博士生学位论文开题报告应包括以下内容: 1.论文选题的目的、意义和研究动态: ①课题来源,相关科研项目的基本情况; ②本选题的理论或应用价值; ③相关研究领域的现状和研究进展分析; ④在本选题领域中国内外研究成果简述; ⑤本选题的主要研究内容、重点和特点。 2.研究方案: ①技术方案(技术路线、技术措施); ②实施方案所需的条件(技术条件、实验条件); ③要解决的主要问题和技术关键; ④预期能达到的目标,可期望的创新成果; ⑤可能遇到的困难及应对; ⑥研究计划进度和经费预算。 3.主要参考文献目录: ①较全面地列出对开题报告有参考价值的文献,及在开题报告中引用他人的学术观点或学术成果所涉及的文献; ②参考文献应按在开题报告中出现的顺序列出; ③参考文献的数量,博士学位论文开题报告一般不得少于50篇; ④参考文献应能反映国内外新的学术成果,且一般应有1/2左右的外文文献; ⑤参考文献书写顺序应符合《北京工业大学学位论文撰写规范》的要求。 三、博士生学位论文开题报告由专家组进行评审并给出成绩。成绩考核以合格、不合格记。 1.具备下列条件者,开题报告成绩为合格: ①选题恰当,有一定的理论或应用价值,有较高的起点和一定的新意; ②具有独立搜集和综合分析资料的基本能力,能掌握与本研究方向的国内外动态,学术思想清晰; ③研究方案基本可行,基本掌握技术关键,对可能遇到的主要问题,分析基本正确,开题条件基本具备; ④研究工作计划安排合理,经费预算可行; ⑤口头陈述流利、简练,并能较正确地回答专家的提问。 2.有下列问题之一者,开题报告成绩为不合格:

博士学位论文开题报告格式

博士学位论文开题报告格式 A 【博士学位论文开题报告格式】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暂行实施办法》和《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位授予工作细则》的精神,为了加强我校博士学位论文写作过程管理,保证学位论文质量,做好研究生学位论文的开题报告,特作如下规定: 一、开题报告的完成时间 学位论文开题是研究生写作论文的必经过程,写作学位论文之前都必须参加开题报告会。博士生应在入学后第三学期第五周至第四学期第十周期间完成学位论文开题报告并参加博士论文开题报告会;有特殊情况的,经学院批准、报研究生部备案后可延期一年。 二、开题报告的主要内容 开题报告主要检验博士生对专业知识的独立驾驭能力和研究能力,考察写作论文准备工作是否深入细致,包括选题是否恰当,资料占有是否翔实、全面,对国内外的研究现状是否了解,本人的研究是否具有开拓性、创新性等。开题报告应涉及以下主要内容:论文选题的意义;论文的主体框架、主要内容和主要观点;论文有哪些创新或突破;资料收集情况及所参阅的重要文献;论文写作过程中将面临的主要问题和困难。 三、开题报告会的组织形式 1(各学院由博士生导师组组织本学科和相关学科专家3-5人组成博士学位论文开题报告指导小组,设组长一位(导师不得担任)。 2(博士生在开题报告会召开之前,至少提前两周将《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博士学位论文开题报告书》送交各培养学院和各指导小组。 四、开题报告会的程序

1(开题报告指导小组组长宣布开题报告会开始。 2(博士生陈述开题报告内容(时间约20分钟)。 3(开题报告指导小组就博士生所做的开题报告陈述,提出问题或建设性意见,与博士生进行讨论。博士生应充分考虑评审小组形成的意见。 4(博士生退场后,开题报告小组对博士生开题报告进行评议。评议后如通过,填写《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博士学位论文开题报告书》指导小组意见。开题报告如未通过,评审小组提出修改意见,学生在导师指导下根据评审小组意见进行修改,择期重新开题。 1 A 5(开题报告通过后,研究生应将《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博士学位论文开题报告书》交所在培养学院存档 五、其它事项 1(《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博士学位论文开题报告书》的下载路径:研究生部网站?“学位”?“下载专区”。 2( 本规定自公布之日起实施。 2

博士论文开题报告范文

博士论文开题报告范文 A 一研究目标 本研究试图在GIS和遥感软件支持下,综合野外调查、遥感及定位数据,结合 专家系统、数据库、多媒体和网络技术,引入可视化技术、交互技术和虚拟现实技术,建立多维的热带亚热带植被信息系统,探讨3S技术在不同组织层次植被研究 中的应用如森林群落的水平和垂直分析、植被的时空动态模拟和预测、以及森林景观的格局研究等。 二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 GIS平台为ESRI ARCVIEW 3.x及其扩展模块,遥感软件为PCI GEOMATICA (?), 编程语言为C ,图形处理用OPENGL。主要的研究方法参见表1。 1 种群 Population:以距离为基础的种群分布格局、种间联结、邻体效应、种 间竞争、母树-幼苗空间关系等。 2 群落 Community:以面积为基础的重取样技术、各种面积曲线、冠层分析 等。 3 生态系统 Ecosystem:以地图为基础的植被分类、生产力或生物量估算、植 被水平或垂直分布等。 4 景观 Landscape: 以DEM为基础的景观格局结构、缀块分析、生境评价、虚 拟3D森林等。 5 植被信息系统:构建多维热带亚热带植被信息系统(图1)。 三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1遥感生物信息提取

遥感影象的光谱特征、空间特征、极化特征和时间特性是我们鉴别各种物体和现象的依据。如何从遥感图象中识别植被、昆虫种群、大型动物等生物信息,则是建立多维生物地理信息系统的基础。通常是用植被不同波段的反射率及其它因子的组合来获得植被指数(VI),并采用非监督分类或监督分类的方法,区分不同地物和不同植被类型,但只能用于较大的植被分类阶元;较小的植被单位如群丛必须结合实地调查和其它环境因子,能否直接利用遥感判断还有待于进一步研究。昆虫种群和大型动物的判定一般是根据这种昆虫的生境,也可以考虑标记和电子反射器的办法来定位。引入专家系统或者决策支持系统,模糊数学、遗传算法、神经网络理论,可以更加有效地和精确地进行识别。 2 时空数据模型和时空分析 传统的GIS面向的是只含空间维度和属性维度的SGIS(Static GIS),而能够处理时间维度的GIS则称为TGIS(Temporal GIS)。时间维度具有和空间维度不一 1 A 样的特点,如何将空间数据模型的概念和方法引申到时空数据模型,是当前GIS研究的热点和难点之一。时空一体化的数据模型必须具有时空二维的拓扑特征,才能有效地提高数据质量和分析效率,减少数据存贮的冗余(陈晋等,1995)。生物学中涉及了许多时空分析问题,也发展了时序分析和生物地理统计的方法,但这些方法的理论和应用都有待完善。而且,现有的GIS软件均不能很好地完成这些分析。 3 专业组件设计 现有的许多GIS软件并不包含生物学专业模块;建立独立的完全面向生物学的GIS费时费力,而且也不必要。因此,组件GIS是不错的选择。我们可以用各种计算机语言或GIS软件附带的语言,编写出适用于生物学的控件或模块,组合到现有的GIS软件中。

萱草愈伤组织诱导培养基的筛选[开题报告]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生物工程 萱草愈伤组织诱导培养基的筛选 1 选题的背景和意义 萱草系百合科多年生草本植物,以根及根茎入药,为我国传统中药“萱草根”。具有清热凉血、利尿通淋的功效,用于治疗水肿、小便不利、淋浊、带下、黄疽、便血、崩漏等症。萱草不仅具有药用价值,还具有蔬菜食用和花卉观赏价值。其花经过加工后是颇负盛名的“黄花菜”、“金针菜”,营养丰富,且具有保健益寿之功。而其观赏价值体现在萱革花秀美俊俏、雅而不俗、人见人爱,令人欢喜,趣忧忘愁,是“中国的母亲花”、“忘忧革”。 2 相关研究的最新成果及动态 研究药用植物萱草的组织培养技术,为工厂化育苗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以萱草的幼嫩花梗为外植体,采用MS培养基,附加不同的植物激素进行实验。结果:愈伤组织诱导的最佳培养基配方是MS + 6 - BA1.0mg.L-1 +NAA 0. 1 mg.L-1 ,不定芽诱导的最佳培养基配方是MS + 6 - BA 1.0 mg.L-1 +NAA 0. 1 mg.L-1,不定根诱导的最佳培养基配方是1 /2MS + IBA 0.1 mg.L-1 +NAA 0. 1 mg.L-1。结论:以幼嫩花梗为外植体,通过诱导愈伤组织途径可以达到快速繁殖的目的。 3 课题的研究内容及拟采取的研究方法、研究难点及预期达到的目标 3.1课题研究内容 本选题目的在于筛选萱草的愈伤组织诱导培养基,为萱草的大规模生产以及用于基因工程育种打下坚实的基础 3.2研究方法 确定培养基配方 配制不同类型培养基

取材 清洗 消毒 切成5mm左右的小段 接种至培养基上 无菌室26℃无光照培养 结果观察 ↓ 讨论分析 ↓ 选出最佳培养基 3.3研究难点 课题的研究难点是从接种到培养的过程中容易染菌。导致实验失败,从新接种培养。所以,要非常规范的操作每一步,尽量避免染菌。 3.4预期目标 选出1~2种较理想的培养基,以便以后组织培养。

研究生论文开题报告范文

研究生论文开题报告范文 一、如何选择问题 我一起萦绕于怀的,是在写博士论文开题报告的一年多时间里,导师薛澜教授反复追问的一个问题:“你的 puzzle 是什么?”多少次我不假思索地回答“我的问题就是,中国的半导体产业为什么发展不起来。”薛老师问题以其特有的储蓄,笑而不答。我在心中既恼火又懊丧:这么简单的道理,这么明显的答案,到底哪儿不对了? 奥妙就在于提出问题的“层次”。不同于政策研究报告,学术文章聚集理论层面、解决理论问题。理论是由一系列前设和术语构造的逻辑体系。特定领域的理论有其特定的概念、范畴和研究范式。只有在相同的概念、视角和范式下,理论才能够对话;只有通过对话,理论才能够发展。极少有硕博论文是创造新理论的,能这样当然,但难度很大。我们多数是在既有理论的基础上加以发展,所以,在提出问题时,要以“内行”看得懂的术语和明确的逻辑来表述。审视我最初提出的问题“中国半导体产业为什么发展不起来”,这仅仅是对现象的探询,而非有待求证的理论命题。我的理论命题是:“中国产业政策过程是精英主导的共识过程吗?”在这个命题中,“政策过程”、“精英政治”、“共识诉求”三个术语勾勒出研究的理论大体范围和视角。 其次,选择问题是一个“剥笋”的过程。理论问题总是深深地隐藏在纷繁复杂的现实背后,而发现理论问题,则需要使用理论思维的水平。理论思维的训练是一个长期积累的过程。不过初学者也不必望而却步,大体上能够分“三步走”:第一步,先划定一个“兴趣范围”,如半导体产业、信息产业、农村医疗、高等教育体制等,广泛

浏览相关的媒体报道、政府文献和学术文章,找到其中的“症结”或“热点”。第二步,总结以往的研究者大体从哪些理论视角来分析 “症结”或“热点”、使用了哪些理论工具,如公共财政的视角、社 会冲突范式等。第三步,考察问题的可研究性,也就是我们自己的研 究空间和研究的可行性。例如,西方的理论是否无法解释中国的问题?或者同一个问题能否用不同的理论来解释?或者理论本身的前提假设、逻辑推演是否存有缺陷?通过回答这些问题,我们找到自己研究的立 足点。不过还要注意我们研究在规定的一到两年时间内,是否可能完成?资料获取是否可行?等等。 最后,如何陈述问题?陈述问题实质上就是凝练核心观点的过程。观点理应来自对现实问题的思考和总结,而不是为了套理论而“削足 适履”。中国的政治、经济和社会发展充满动态的、丰富的景象,如 何才能用恰当的术语、准确的逻辑表述出来呢?雄心勃勃的初学者往 往提出宏伟的概念或框架,但我的建议是尽可能缩小研究范围、明确 研究对象,从而理清对象的内存逻辑,保证能在有限的时间内完成规 范的学 术论文。如“中国半导体产业政策研究”就是一个非常含糊的陈述,我们能够从几个方面来收缩话题:( 1 )时间:从 1980 年到2000 年;( 2 )对象:政府的叛乱者和决策行为,而不是市场、企业、治理结构等;( 3 )视角:政治和政府理论中的精英研究; ( 4 )案例: 908 工程、 909 工程、 13 号文件和《电子振兴》, 这是发生在 1980 - 2000 年间半导体政策领域的两个重大工程和两 个重要文件。通过这样的明确界定,我们将目光集中在“政策过程”、“精英”、“共识”几个显而易见的概念上,问题也就水落石出了。 同时,问题清楚了,我们在筛选信息和资料时也就有了明确的标准, 在这个“信息冗余”的时代,能够大大提升研究效率。

博士学位论文开题报告

博士学位论文开题报告 一、开题报告的目的、意义 博士学位论文开题报告是开展学位论文工作的基础,是保证学位论文质量的重要环节。 开题报告是博士生在导师指导下撰写并由导师审查批准的学术文件。准备开题过程是导师对博士生进行课题指导的重要步骤,也是师生在所选课题范围内共同切磋,整理、确定论文思路及主线的重要科学活动。 开题报告是博士生向由本学科专家组成的评审小组汇报博士学位论文的选题依据、研究内容及研究方案等,即汇报博士学位论文“为什么做?做什么?怎么做?”。由本学科专家进行集体审议,检查学位论文选题是否正确、研究内容是否恰当、研究方案是否合理,同时也检查博士生对拟进行的研究题目理解是否深入、对相关研究领域研究现状了解是否全面、为进行课题研究所做的主观与客观上的准备是否充分等。在此基础上,评审专家还将从不同侧面、不同角度对论文的科学思路、研究方法等重要问题提供咨询、建议和帮助,使论文工作的方向、内容和方案更为合理。 二、开题报告工作安排 1、博士生必须将学位论文开题报告书面材料提交导师审阅,经导师同意后,方可进行口头报告。 2、由各博士点组织本学科及相关学科的博导、教授5~7人,组成开题报告评审小组,听取博士研究生的口头报告,并对报告内容进行评议审查。 3、博士学位论文开题报告的时间由博士生导师根据博士生工作进度情况确定,但一般应于入学后的第三学期结束前完成,最迟应于第四学期结束前完成。 三、开题报告的内容 1、课题来源及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2、国内外在该方向的研究现状及分析; 3、主要研究内容; 4、研究方案; 5、进度安排,预期达到的目标; 6、为完成课题已具备和所需的条件和经费; 7、预计研究过程中可能遇到的困难和问题以及解决的措施; 8、主要参考文献。 四、对开题报告的要求 1、在掌握大量有关文献资料的基础上,对国内外在该研究方向上(特别是学科前沿)的研究动态、近年来取得的主要进展、主要研究方法及已有成果进行全面的介绍和分析,对引用的文献和论述要准确注明出处。

博士论文开题报告范文

博士论文开题报告范文 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网络技术在教育中的应用日益广泛和深入,特别是Internet与校园网的接轨,为中小学教育提供了丰富的资源,使网络教学真正成为现实,同时也为中小学教育开辟了广阔的前景。陈至立部长在全国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工作会议上指出:“全国实施中小学‘校校通’工程,努力实现基础教育的跨越式发展。”“校校通工程的目标是用5年到10年时间,加强信息基础设施和信息资源建设,使全国90%左右独立建制的中小学校能够上网,使中小学师生都能共享网上资源,提高中小学的教育教学质量。”“校校通”工程的启动和发展,给中小学教学带来革新的机会,为学科教学信息化奠定了物质基础。如何有效地利用网上的资源,建构基于网络的现代教学模式是一个迫切研究的问题,而开展网络教学模式研究的重要理论基础之一就是网络教学的设计与评价。因此,开展网络教学的设计与评价的探索与实践研究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课题研究背景 (一)国内外的研究现状 1、网络教学的设计理论与方法的研究缺乏系统性 通过对国内外有关的学术刊物(如《电化教育研究》、《中国电化教育》、《EducationalTechnology》等)、教育网站和国际国内有关学术会议(GCCCE、ICCE、CBE等)的论文集进行分析,网络教学的设计研究主要是关于建构主义学习环境的设计和协作学习的设计等方面,缺乏系统的

研究。可以说,网络教学的设计理论的研究还处于初级阶段,还有很多问题需要去研究和探索。例如,在网络环境下如何利用网络资源进行主动学习、利用虚拟情境进行探究学习、利用通讯工具进行协商学习、利用工具进行创造学习的设计以及教师指导性活动的设计等方面,都值得我们去研究。 2、网络教学的评价研究才刚刚起步 随着Internet应用的普及,网络教学已成为一种重要的教学手段和教学场所。然而,与传统教学相比,网络教学的质量保证体系却显得不够完善、健全。如何保证网络教学的质量,建立一个行之有效的网络教学评价模型,已成为网络教学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时至2000年,教育部批准全国31所高校建立网络教育学院,但却没有制定出如何保证网络教育质量的相关政策。美国国家教育政策研究所(TheInstituteForHigherEducationPolicy)于2000年4月也发表了一份名为“在线教育质量:远程互联网教育成功应用的标准”的报告,然而,这些文章(报告)也仅仅是描述性的定义网络教学的评价指标,而对如何组织评价、如何获取定量数据、评价数据如何促进教学等方面则很少涉及。目前,网络教学的支撑平台中的学习评价模块往往只含有测试部分,而缺乏相应的分析与反馈。 (二)课题研究的意义

博士 开题报告.doc

博士开题报告 博士的,一般都要把自己要研究的课题详细地分析一下,让老师承认开题的必要性。 如何写好博士生开题报告 1、博士要有原创性知识; 2、博士开题报告不是回答是什么的问题,而是回答为什么的问题; 3、博士开题要确定用什么样的知识来回答提出的问题。这些知识应该是多学科的知识(cross-discipinary inquiry)。方法论包括两种:理论框架和技术性、技巧方法。开题报告不能简单罗列,只要做到同类项归类。另外,文献索引要规范,譬如可以采用按照拼音的顺序排列。 开题是语境、语汇、逻辑和方法的统一体,开题是寻找一个合适的语境,用合适的语汇,以合理的逻辑,并论证方法的合理性。开题报告是一个过程,早点开始,不断去梳理。开题之前是决策,是选择,很痛苦(如何寻找人生的另一半,很费心思);

开题之后要硬着头皮坚持,总会发现精彩之处(找到了之后就好好过日子,会找到属于两个人的精彩的)。开题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1)对开题性质的认识。开题是一个重要环节,功能是制定研究计划。开题报告是由博士生对博士研究报告的价值性和可行性的一个辩本。(2)选题。选题要有挑战性,理论性和可行性(feasible)。题目是研究出来的,不是给定的。问题有problem, question和issue三类。(3)。综述是指综合评述,是对知识的梳理。综述文献不是做相关领域的文献,那些不能证明问题,而是on??,of??的文献。另外,不能对文献有偏见,也不能出现很少有人研究,没人进行研究的语句。 4、开题报告的撰写时间至少需要一年。 开题报告格式与开题报告写作技巧 开题报告是研究生工作的重要环节,是指为阐述、审核和确定题目而做的专题书面报告,它是研究生实施毕业课题研究的前瞻性计划和依据,是监督和保证质量的重要措施,同时也是训练研究生科研能力与学术作品撰写能力的有效的实践活动。 《中国青年报》报道:复旦大学新闻学院2002级研究生所做毕业开题报告,仅有不到1/3的博士研究生获一次性通过,而78位硕士研究生,10人没获通过,仅有19人获一次性通过。这

【2018最新】博士论文开题报告模板-word范文 (6页)

本文部分内容来自网络整理,本司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如有异议或侵权请及时联系,本司将立即删除! == 本文为word格式,下载后可方便编辑和修改! == 博士论文开题报告模板 开题报告是指开题者对科研课题的一种文字说明材料。这是一种新的应用写作文体,这种文字体裁是随着现代科学研究活动计划性的增强和科研选题程序化管理的需要而产生的。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关于博士论文开题报告模板,欢迎大家阅读借鉴! 论文题目:中国智慧城市建设问题研究 一、文献综述 智慧城市是伴随着新一代信息技术出现而提出的一个新概念,这一概念引起全球关注始于 201X 年。由于全球智慧城市建设刚刚兴起,相关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活动都十分有限,主要是围绕智慧城市是什么、如何建设它来展开的,并且这些研究目前整体上处于起步阶段,实践进展也十分有限,尚未形成完整的体系。借鉴他方现有的理论和实践成果并为我所用,以促进中国智慧城市理论研究的不断丰富和实践探索的持续深入,是行政管理学者需要承担的重大责任。对于笔者而言,阅读和借鉴前辈们的研究和实践成果,是寻求自身研究方向和研究重点的依据所在。 (一)国内外相关研究状况。 1.信息技术与城市发展方面的研究。 2.智慧城市建设的目标、意义和应用领域方面的研究。 3.智慧城市建设的基本条件与策略方面的研究。 4.智慧城市建设的思路和路径方面的研究。 5.智慧城市建设的风险、效益和评价方面的研究。 6.我国智慧城市建设的案例研究。 (二)国内外实践发展状况。 二、选题背景与意义

(一)选题背景。 随着下一代互联网、物联网、云计算等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出现和迅速发展,201X 年底 IBM 提出借助新一代信息技术建设“智慧地球”的设想,201X 年又提出建设“智慧地球”首先需要建设“智慧城市”的口号,希望通过“智慧 城市”的建设引领世界城市通向繁荣和可持续发展。虽然 IBM 提出的智慧城市理念具有明显的商业利益驱动,甚至可以将其看成是以 IBM 公司为代表的 IT 行业在后金融危机时代寻找新的利润增长点的一项重大举措。但是当政府和民 众面对接踵而至且日趋严重的城市病(如:人口膨胀、资源紧缺、环境污染严重、交通拥堵、公共安全隐患日增等)束手无策时,以智慧技术为代表的第四次浪潮的到来,让困顿中的政府和民众对未来城市生活有了新的憧憬,正是怀着这种 对城市可持续健康发展的憧憬,智慧城市的理念最终被政府和民众所逐渐接受 并推广。 1.城市的智慧发展理念将为解决当今“城市病”提供新的途径。 2.智慧城市已成为当今世界城市发展的大趋势。 3.相关研究的薄弱和匮乏是该选题的缘由之一。 (二)选题意义。 在现阶段对智慧城市建设的有关问题进行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 践意义。 1. 对行政管理领域的改革具有重要意义。 2. 丰富智慧城市建设顶层设计理论。 3. 为我国新兴的智慧城市建设实践提供理论指南。 三、研究的主要内容 本文共分为绪论和正文两部分。 绪论部分阐述了论文的选题缘由、研究意义、国内外研究和实践状况、研 究思路、研究方法等基本问题。 正文部分共分为五章: 第一章智慧城市的理性解读智慧城市是城市发展的一个新兴形态和未来趋势,认识智慧城市应首先了解城市的起源、定义及发展历史,从而认识城市的 发展规律。在探寻城市发展规律的基础上,对国内外众说纷纭的智慧城市概念 进行总结归纳,并提炼出本文对智慧城市的概念界定和属性认知。在对智慧城 市这一核心概念进行充分解读的前提下,理性地分析了我国智慧城市建设热潮 兴起的动因。

博士学位论文开题报告_(供参考)

山东大学 博士学位论文开题报告题目: 培养单位 学科(专业) 导师 研究生 学号 开题报告日期 研究生院制 二〇一五年六月

说明 一、开题报告应包括下列主要内容 1.课题来源及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1.课题来源或研究背景 1.2.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2.国内外在该方向的研究现状及分析(文献综述) 2.1.国外研究现状 2.2.国内研究现状 (注意对所引用国内外文献的准确标注) 2.3.国内外文献综述的简析 (综合评述国内外研究取得的成果,存在的不足或有待深入研究的问题)3.前期的理论研究与试验论证工作的结果 4.学位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实施方案及其可行性论证 4.1.主要研究内容 (撰写宜使用将来时态,不能只列出论文目录来代替对研究内容的分析论述) 4.2.实施方案及其可行性论证 5.论文进度安排和预期达到的目标(从确定博士论文选题收集文献写起) 6.学位论文预期创新点(要根据研究内容和国内外研究现状准确提炼,充分体现创新性) 7.课题研究已具备的和所需的条件、经费支持、导师组人员配备情况等 8.预计研究过程中可能遇到的困难、问题以及解决的途径 9.主要参考文献(应保证充足的文献阅读量,并且应有一定数量新近发表的前沿文献)。 二、开题报告字数应不少于1万字。 三、开题报告未通过的博士生,可于3个月后再次申请进行。两次未通过或无正当理由 到期未进行开题报告的博士生,将终止其攻读博士学位。 四、开题报告结束后,评审小组填写《博士学位论文开题报告评议表》,随开题报告一 同交培养单位留存备查。 五、字体、字号及其他要求 论文中所用中文字体(除各级标题外)为宋体,各级标题用黑体;论文中所用数字、英文为新罗马字体。

【开题报告】博士开题报告范例2019

博士开题报告范例2019 (论文的研究意义、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附主要参考文献) 1、论文的研究意义 关于汉代职官制度的研究很多,但大都局限于传世文献记载内容的研究,而对于出土文献中所见的职官制度只有零星的研究,系统、综合性的研究完全没有。二十世纪以来,各地有不少出土文献,其中所见职官制度的材料不少。 该项研究成果一旦完成,必将填补学术史的一项空白,对日后秦汉史,特别是政治制度史研究将有很大帮助。其不仅可以为日后的学术研究提供系统的参考资料,还可以更好地还原汉代职官制度的原貌,填补汉代职官制度研究中诸多的空白,以及解决诸多相关研究中存在的疑惑。 2、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 关于秦汉职官制度的研究已经十分详细和深入,历代研究者和成果众多。现仅简述一些有代表性的论著。班固《汉书百官公卿表》对秦汉职官名称、执掌、秩等、傣禄、演变等均有记载。范晔《后汉书百官志》、杜佑《通典》、郑樵《通志》、马端临《文献通考》、《太平御览》、徐天麟《西汉会要》等书对秦汉官制都有论及。 待至清,学者们对秦汉官制更进一步作了系统的研究,如赵翼《廿二史札记》、王鸣盛《十七史商榷》、钱大昕《廿二史考异》、顾炎武《日知录》等书。清代学者孙星衍等人还做了大量辑佚、补正的工作,如辑录卫宏的《汉旧仪》、应劭的《汉官仪》、王隆的《汉官解诂》、蔡质的《汉官典职仪式选用》等。

二十世纪七十年代以前,政治制度研究曾掀起高潮,出现多篇论及秦汉官制的专著、论文。如张振泽的《秦丞相考》(《西北大学学报》,1920xx年21期),1920xx年上海开明书局出版的吕思勉《秦汉史》,1920xx年天津人民出版社出版的陈直《汉书新证》,台湾周道济的《秦汉政治制度研究》,严耕望的《中国地方行政制度史》,增渊龙夫的《中国古代国家的结构以郡县制和官僚制社会基础的考察为中心》、松本喜海《论秦汉时代亭的变迁》等。 二十世纪七十年代以后,学术界掀起了研究秦汉史的热潮,并持续升温。安作璋、熊铁基的《秦汉官制史稿》一书最具代表性,至今尚无人超越,乃后人研究秦汉官制的必读书。论文方面,中央职官的研究主要有高兵《三公九卿制新论》(齐鲁学刊1997.5),卜宪群《秦汉三公制度渊源论》(安徽史学1999.4),卜宪群《秦汉九卿源流及其性质问题》(南都学坛2017.61),甄鹏《论秦汉时期的宰相》(理论月刊2017.3),安作璋、熊铁基《秦汉的丞相制度》(山东师大学报1982.5),王勇华《秦汉御史大夫的职能》(首都师范大学学 1995.1),罗义俊《秦汉的御史官制》(江汉论坛1986.12),苏俊良《试论秦汉御史制度》(首都师范大学学报1981.2),陈治国、韩凤《秦汉国尉太尉考辨》(咸阳师范学院学报2017.3),沈振辉《少府官制考析》〔江西师范大学学报1998.5〕,于春雷《秦汉内史研究》(西北大学硕士论文2017),安梅梅《秦汉的典属国与大鸿肪》(青海师专学报2017.5),等等。地方职官研究方面有高敏的《秦汉时期的亭》,全晰纲《秦汉时期的乡里管理体制》(东岳论丛1999.4),苏卫国《秦汉乡亭制度初探》(北京大学硕士论文2017.6),王爱清《秦汉里制研究》(苏州大学硕士论文2017.4),秦进才的《秦汉士伍异同考》,邹水杰《秦汉县丞尉设置考》(南都学坛2017.3),等等。 随着实物资料的大量出土,更多文献所遗的职官被相继发现。当下,学术界虽然对此有一定的研究,但仍然有待深入研究和系统整理。

博士生开题报告怎样写

博士生开题报告怎样写 开题报告是提高选题质量和水平的重要环节,它主要说明这个课题研究的意义以及可行性,下面是搜集整理的博士生开题报告写作指导,供大家阅读参考。 1开题与评审 着手写博士开题报告前,首先要明确写开题报告的目的:一是为自己,通过开题论证明确清晰的论文大纲,搭建基本研究框架,做好基础工作,为正式的论文写作热身;二是为开题报告评审委员会,通过评审听取其他专家意见,扩展思路,当然最重要的还是顺利通过评审,拿到正式开始论文写作的资格。 写给评审(国外是Upgrademittee,国内是评审专家)的开题报告目的是向考官们展示两个核心要素:一是我提出的研究问题很重要且很有意义;二是我有能力独立去完成对所提问题的研究。 具体评审的方式,国外高校以伦敦政治经济学院政治学系的博士培养为例,博士候选人在入学后的第一年年末,需要经过一个开题审核(Firstyearreview,也称Upgrademeeting),只有审核通过了才能算正式进入博士研究阶段。候选人需要提交三份材料:3000字左右的开题报告(Prospectus),一页纸的博士论文目录和内容摘要,和一篇10000字左右的论文(Onesubstantialpieceofwriting)。 国内高校以北大、清华为代表,有双重考核制度,在开题之前还有一个中期考核,规定书目笔试面试,通过之后才可以参加开题。

其他高校大部分目前仍然是单一的开题会评审制度,以南开大学文学院为例,在开题会上接受评审的是每一位博士候选人的开题报告,包括《选题报告评审表》和开题报告全文两部分,对字数没有明确规定,一般至少在2到3万字左右。 2结构与要点 回到开篇所提的开题报告两个核心要义,有意义的研究问题和作者的研究能力,开题报告要始终围绕这两点展开。接下来分为国外版(限定字数)和国内版(不限字数)具体来谈如何写作。 国外版以伦敦政治经济学院政治学系3000字的开题报告为例,首先是导言(Introduction),虽然只占15%左右的篇幅(400字左右),但却很重要,要把提出的研究课题放在一个理论和现实的制高点上。 这点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当然也可以参考一些基本路数:一是尝试把研究问题放在正在热议的争论中(acurrentheateddebate) 或者既有的理论争论中(Theoreticaldebate)去考量;二是现有研究 成果的现实意义(Implication)。 第二部分是文献综述(Literaturereview),有些教授会提倡把文献综述放在导言中一起写,不管是哪种写法,文献综述的目的都是系统分析现有文献并从中找到研究所处的位置。 因为字数限制,应该集中讨论核心文献和研究课题共同关注的重要理论问题(Theoreticalpuzzleorissue),同时指出能给自己的研究课题提供什么样的理论视角和基础,以及存在着什么样的不足和缺陷是此次研究可以弥补的。

博士生开题报告

各位博士研究生: 为做好学位论文选题及开题报告工作,在填写后面的《研究生学位论文开题报告登记表》前,请认真阅读下文《关于研究生学位论文选题及开题报告的规定》。登记表仅作为开题报告的格式,所留的空格不够时请自行加页。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暂行实行办法》中“研究生学位论文开题、答辩一般应公开举行,保密专业除外”的要求,我院研制了“研究生学位论文开题、答辩网上公告系统”,现已上网运行。 请全体研究生注意在张贴开题、答辩布告的同时,使用此系统。从2005年1月1日起开题、答辩的研究生都须在网上公告,否则开题及答辩无效。 在完成表格中的论证内容、导师签署意见、通过评议组专家评议、教研室以及院系签署意见后,请将《登记表》用A4纸打印1份,博士生请提交给研究生院学位办(从2004年9月开始要求博士生到设在校图书馆的查新站对开题报告进行查新工作,故请同时提交查新结果1份)。 关于研究生学位论文选题及开题报告的规定研究生学位论文工作是研究生培养的重要环节和主要内容。学位论文是研究生尤其是博士生学术水平和科研成果的集中表现,是衡量研究生培养质量和水平的重要标志之一,而做好学位论文选题和开题报告又是完成学位论文的前提和基础。因此,为了切实保证研究生的学位论文质量,做好学位论文选题及论文开题报告是十分必要的。 一、学位论文选题 选题是学位论文成败的关键。因此要求导师、导师组及研究生本人要十分重视选题工作。研究生应在大量阅读文献、资料和充分调查研究的基础上进行选题。 博士学位论文选题要求达到前沿性、交叉性、急需性、实用性、创新性、可行性。具体要求如下: 1.选题必须具有学科的前沿性; 2.在选题上要注意学科间的相互交叉渗透; 3.选题要重视国家急需解决的重大课题; 4.选题要注重实用性,要面向国民经济的主战场; 5.选题的指导思想、技术路线等,必须有创新性,同时还应与科学发展趋势相一致; 6.选题要考虑到完成论文的可行性(如:经费、实验仪器、设备、加工、资料等)。选题不易过大,要能够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学位论文。 二、学位论文开题报告及查新 开题报告是对论文选题的科学性、先进性、可行性等的论证,是提高学位论文质量和按时完成学位论文的重要环节。各研究生培养单位、研究生导师、导师组和研究生本人必须从思想上予以高度重视,高标准,严要求,严格遵循本规定有关要求,否则,将不允许研究生进入论文阶段。 (一) 开题报告的准备工作: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