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较文学课件(媒介学1.3)

合集下载

03 比较文学 媒介学-ppt课件

03 比较文学 媒介学-ppt课件
16
由鲁迅领导和支持的“未名社”,出版 《未名丛刊》,专收翻译,其代表人物是 韦素园、曹靖华、韦丛芜、李霁野等人, 特别重视俄国文学和当时的苏联文学。
由郭沫若、郁达夫、成仿吾、张资平、郑 伯奇等组织的“创造社”,出版《创造社 丛书》,刊载郭沫若翻译的《少年维特之 烦恼》和郑伯奇翻译的《鲁森堡之一夜》 等。
38
英国早期翻译家中通俄语的极少,他们多 半从法译本或德译本转译,笔下常有谬误 和大量删节。加尼特夫人则直接据原文翻 译,她的译本不但通行于各英语国家,还 远销中国、印度、埃及和其他亚非地区
39
一九二一年,英国女作家凯瑟琳•曼斯菲尔 德写了一封信给康斯坦斯,说:“我们这 一代(我三十二岁)以及更年轻的一代得 益于您的远远超过于我们自己所能理解的。 这些书改变了我们的生活,这样说一点也 不过分。要是没有它们,生活会是怎样的 呢!”
35
陈燊主编:陀思妥耶夫斯基全集
36
泰戈尔全集
37
转译
加尼特夫人 先后译出了俄国文学作
品共70多卷,其中包括 屠格涅夫作品17卷、陀 思妥耶夫斯基和果戈理 的全集、托尔斯泰的 《战争与和平》与《安 娜•十列尼娜》、赫尔岑 的《往事与随想》、奥 斯特罗夫斯基的《大雷 雨》、高尔基的短篇小 说集等。
比较文学 媒介学
1
媒介学
媒介学(Mesology) 研究外国作品进入本国 的方式、途径、手段及其背后的因果规律。
媒介可以是站在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文学中 间起交流、影响与传递等中介作用的东西, 也可以是把一国文学作品乃至文学思潮介 绍传播给另一国的中间活动;它可能是个 人,也可能是某个组织、在某种环境中起 传递作用的人和事物。
李健吾则善演女角,在北京出了名。后来女演员多了, 李健吾即不再扮演女角,而更多地转入写作。1925年李 健吾考入清华大学国文系,后改读外文系。先后创作了 独幕剧 《翠子的将来》、《母亲的梦》等。1930年6月, 李健吾从外文系毕业,系主任王文显因其爱好戏剧,任 为助教,参与排演了《委曲求全》等剧。李健吾1931年 8月赴法留学,回国后一直活跃在戏剧创作的舞台上。

比较文学课件

比较文学课件

与文学关系最接近的是各种艺术。
艺术在其萌芽时,往往处于混融状态,它们都与宗教或 其它仪式有关。而在其发展过程中,将它们紧紧维系在 一起的精神纽带便是审美。
审美构成了艺术掌握世界的特殊方式,也使艺术作为一种特殊意识形态与 人类其它意识形态区别开来。形象、情感、审美,成了艺术之为艺术的表 征。 审美与语言构成了文学的两个基本维面。与其它艺术相比,审美是它们的 共同特质,另一方面,文学又是以语言来把握世界,也就决定了文学之为 文学的独特性。
这确是一首“诗中有画”的诗。“蓝溪白石出,玉山红叶稀”,可以画 出来成为一幅清奇冷艳的画,但是“山路元无雨,空翠湿人衣”二句,却是 不能在画面上直接画出来的。假使刻舟求剑似的画出一个人穿了一件湿衣服 ,即使不难看,也不能把这种意味和感觉像这两句诗那样完全传达出来。好 画家可以设法暗示这种意味和感觉,却不能直接画出来,这位补诗的人也正 是从王维这幅画里体会到这种意味和感觉,所以用“山路元无雨,空翠湿人 衣”这两句诗来补足它。这幅画上可能并不曾画有人物,那会更好地暗示这 感觉和意味。而另一位诗人可能体会不同而写出别的诗句来。画和诗毕竟是 两回事。诗中可以有画,像头两句里所写的,但诗不全是画。而那不能直接 画出来的后两句恰正是“诗中之诗”,正是构成这首诗是诗而不是画的精要 部分。然而那幅画里若不能暗示或启发人写出这诗句来,它可能是一张很好 的写实照片,却又不能成为真正的艺术品——画,更不是大诗画家王维的画 了。这“诗”和“画”的微妙的辩证关系不是值得我们深思探索的吗? 宋朝 文人晁以道有诗云:“画写物外形,要物形不改,诗传画外意,贵有画中态 。”这也是论诗画的离合异同。画外意,待诗来传,才能圆满,诗里具有画 所写的形态,才能形象化、具体化,不至于太抽象。 ———宗白华《美学散步》

比较文学概述.ppt

比较文学概述.ppt

3 中国学派对于比较文学的定义
中国大陆第一部比较文学概论性著作——卢康华、孙 景尧所著《比较文学导论》(1984)“‘什么是比较文 学’?现在我们可以借用我国学者季羡林先生的解释来回 答了:‘顾名思义,比较文学就是把不同国家的文学拿出 来比较,这可以说是狭义的比较文学。广义的比较文学是 把文学同其他学科来比较,包括人文科学和社会科学’。”
第一讲 比较文学概述
一 比较文学不同阶段的不同、定义 二 可比性 三 比较文学的目的,功能
The crisis of comparative literature
Comparative literature sometimes figures in university curricula, but very few people know what they mean by the term or approach it with a considered ,conscious method. -------Ezra Pound
3 中国学派对于比较文学的定义
80年代
季羡林;卢康华、孙景尧;陈挺;乐黛云
90年代
陈惇、孙景尧、谢天振;张铁夫
21世纪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陈惇、刘象愚;曹顺庆
3 中国学派对于比较文学的定义
1981年,季羡林教授在《人民日报》上 著文,对什么是比较文学作过准确而又精 当的回答:
“比较文学就是把不同国家的文学拿来 加以比较。这可以说是狭义的比较文学。 广义的比较文学是把文学同其他学科来比 较,包括人文科学和社会科学,甚至自然 科学在内。”
2 美国学派对比较文学的定义
20世纪60年代,美国印第安纳大学的雷马克 教授,其给比较文学所下的定义最被学界称道: “比较文学是超越一国范围之外的文学研究,并 且研究文学和其它知识领域及信仰领域之间的关 系。包括艺术(如绘画、雕刻、建筑、音乐)、 哲学、历史、社会科学(如政治、经济、社会 学)、自然科学、宗教等等,简言之,比较文学 是一国文学与另一国或多国文学的比较,是文学 与人类其他表现领域的比较”。

第2章--国际文学关系与相互影响--(《比较文学概论》PPT课件)

第2章--国际文学关系与相互影响--(《比较文学概论》PPT课件)

八十年代
九十年代
某个国家的 同一个作家或者 作品、同一种文 学思潮或者文学 批评流派,在不 同时段对同一个 国家作家产生的 影响,每次流传 的内容与结果各 不相同。
(四)文学流传的五种形态
形态之四
聚合流传形态 ——从群体到个体
例:西方作家群对鲁迅的影响 果戈理
鲁迅
契诃夫 陀思妥耶 夫斯基
尼采
波德莱尔
中国的 先锋诗潮
西方现代 主义诗歌
(四)渊源学研究的四种对象

文学思潮的跨国旅行
“五四”时期 中国浪漫主义
文学思潮
西欧诸国 美国 印度 日本
(五)渊源学研究的三种类型
类型一
西方国家之间文学渊源关系研究
法国文学的古希腊渊源 德国文学的古罗马渊源 英国文学的北欧渊源
东欧文学的西欧渊源 俄国文学的西方渊源 英国文学的东欧渊源
二口传渊源Biblioteka 国外的神话、 口耳 传说、民间
故事
相传
本国作家
以艺术事 实的方式
呈现
(三)渊源学研究的主要内容

印象渊源
老舍早年在 以文字方式体现 英国的体验 影响其创作
《二马》 《赵子曰》 《老张的哲学》

直线渊源
曹禺早期剧作 《雷雨》
古希腊悲剧 《俄狄浦斯王》
(三)渊源学研究的主要内容
直接

曲线渊源
审美性 —— 不可言传
文学作家作品之间具有可证实的模仿和借鉴、 渊源和影响的关系,同时还具有艺术倾向和审美情 趣方面的影响关系。
作家和文学作品之间的风格、情感、心理等 方面的影响关系往往是审美性的,而非仅仅是科 学性的。
7
(一)国际文学关系与相互影响的科学性与审美性

比较文学课件1

比较文学课件1



钱钟书先生在他的巨篇宏著《管锥篇》中所进行的比较文学研究,就在这方 面为我们做出了成功的范例。钱钟书先生在《管锥篇》第一四五则“悖论可 成好词”中,通过比较文学研究,对《闲情赋》的创作手法做出了创造性的 科学论述。陶渊明在《闲情赋》里写道,愿做美女穿的衣领,为的是能亲近 她的芳容,但即使此愿能够兑现,仍然还有悲的担忧,即美女夜间脱下衣服 ,这衣领非但不得亲近美人,还要自守一旁去熬那难眠秋夜。陶渊明从一愿 生一悲开始写起,直写到第十愿愿做木琴,为的是能搁在美人膝上让她抚奏 ,但仍会接踵生出第十悲,即乐极哀来,美女停止操琴,自己仍会被搁置一 旁,终究不得亲近佳人。诗人所写的十愿十悲,层层递进,可谓情真意切, 娓娓动人: 愿在衣而为领,承华首之余芳;悲罗襟之宵离,怨秋夜之未央。 愿在裳而为带,束窈窕之纤身;嗟温凉之异气,或脱故而服新。 愿在发而为泽,刷玄鬓于颓肩;悲佳人之屡沐,从白水以枯煎。 愿在眉而为黛,随瞻视以闲扬;悲脂粉之尚鲜,或取毁于华妆。 愿在莞而为席,安弱体于三秋;悲文茵之代御,方经年而见求。 愿在丝而为屦,附素足以周旋;悲行止之有节,空委弃于床前。 愿在昼而为影,常依形而西东;悲高树之多荫,慨有时而不同。 愿在夜而为烛,照玉容于两楹;悲扶桑之舒光,奄灭景而藏明。 愿在竹而为扇,含凄飚于柔握;悲白露之晨零,顾襟袖以缅邈。 愿在木而为桐,作膝上之鸣琴;悲乐极以哀来,终推我而掇音。 。
超越了国界、族界、文化体系与学科界的“世界文 学”视野,就正是比较文学研究同国别文学史和通 常的文学理论研究等有所不同又有所联系的地方。 例如在中国文学史上,对《西游记》的评价向来总 高于《儒林外史》。然而,从比较文学来看,由于 其视野扩展到世界文学,因而就能突破本国文学文 化的局限,去探讨《西游记》所接受了的来自印度 佛经故事的影响,从而认识到,与其说是《西游记 》拔地而起地创造了孙悟空形象,倒不如说它是吸 收与糅合了中印文学的再创造杰作。同样,在“布 局技巧”上,《西游记》同许多中国古典小说与欧 洲十九世纪之前的小说一样,只能算是“单体结构 ”,然而,《儒林外史》倒是“复体结构”。因此 ,从世界文学范围看,《儒林外史》不仅是一流的 中国古典小说,同时也是吴敬梓那个时代的世界一 流小说。

第1章 比较文学的定义、历史和方法 (《比较文学概论》PPT课件)

第1章  比较文学的定义、历史和方法  (《比较文学概论》PPT课件)

(一)比较文学学科理论的欧洲阶段
阶段一 比较文学的欧洲阶段
在法国学者的努力下,比较文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已经得 到学界的广泛认同,学科体制化的建设得到进一步完善。
比较文学产生于法国? 比较文学产生于欧洲!
(二)比较文学学科理论的美洲阶段
阶段二 比较文学的美洲阶段
比较文学学科理论的第二阶段在美洲。 第二阶段是比较文学学科理论的转型期。从20世纪60年 代以来,比较文学研究的主要阵地逐渐从法国转向美国,形 成了以平行研究和跨学科研究为特征的美国学派。


Chapter
历文 史学
和的
方定
法义

One
本讲纲要
一、比较文学的定义
二、比较文学学科理论发展 的历史
三、比较文学的可比性与研 究方法
一、比较文学的定义
导言
何谓比较文学?
何谓比较文学?或者说,比较文学的定义是什么?这 是本学科自诞生以来几乎从未中断过讨论、从未停止争鸣 的持久话题。比较文学的名称与实质在不同发展阶段有不 同的内涵。
(三)中国学派的定义
本课程关于比较文学的定义:
比较文学是不同国家、不同文明、不同学科之间的跨 越性文学比较研究。
该定义既继承了法国学派和美国学派的定义,继承了 传统的影响研究、平行研究和跨学科研究,又补充了跨文 明研究,并以同源性、类同性、异质性作为可比性的基础 ,既认同“求同”也强调“求异”,强调文学变异研究,
(三)比较文学学科理论的亚洲阶段
阶段三
比较文学的亚洲阶段
比较文学学科理论的第三阶段的发展重心在亚洲,是比较 文学学科理论的拓展期。
“最后——这不是期望而是一种证实,比较文学反映了 文学本身在观念方向的演变。过去的文学,曾长期地囿于雅典、 罗马和耶路撒冷的世界里,现在它已面向亚洲和非洲的文化 了。”——基亚

第一讲 比较文学PPT课件

第一讲  比较文学PPT课件

例三:《西游记》中的 猪八戒和莎剧中的福斯 塔夫都很胖,外形滑稽 可笑,作品中作为戏剧 角色,有许多笑料。这 两个形象能否比?
方平先生曾将《红楼梦》 里的王熙凤与福斯塔夫 进行比较。 人类审美创造的特殊形 态:将现实丑转化为艺 术美。
可比性的把握,是决定比较文学研究的科学性 和价值的关键。 一些具有相似性的文学现象不具可比性,而一 些看上去风马牛不相及的现象在一个特定角度 下却具备了可比性?
何谓“可比性”?
怎么把握“可比性”?
比较文学“可比性”的含义
在跨文化的文学比较研究中研究对象间的同一 关系。它是比较文学研究赖以存在的逻辑上的 可能性,是比较文学研究对象的基本属性中最 核心的,决定了文学现象与文学问题能否成为 比较文学研究对象的关键,也决定研究成果的 价值。 简单地说,就是在比较文学研究中,用来比较 的对象之间的内在联系。这种内在联系是比较 文学研究的基础,是保证比较文学研究科学性 的重要依据。
文化异质心理同构
例二:鲁迅、高尔基、普列姆昌德三名20世纪著名 作家都在1936年逝世。 由此作为可比性,将三位作家作出比较。这样的比 较非常表面,难以比出本质的东西,无助于对文学 规律和民族文学特色的认识。 若换一个角度,三位作家都是社会责任感很强的作 家,生活在相同的时代,以此作为可比性。联系各 自所处的民族文化语境,生活经历,比较他们创作 中社会责任感的同和异,探寻背后的文化内涵和各 自的人格个性,强以写成一篇很好的比较文学文论 文。
第一讲 比较文学ABC
比较文学实际上就是一门独立而又开 放的、处于多种人文学科边缘的新兴 学科。
杨周翰:“比较是表 达文学发展、评论作 家作品不可避免的方 法,我们在评论作家、 叙述历史时,总是有 意无意进行比较,我 们应当提倡有意识的、 系统的、科学的比 较。”

《比较文学》课件

《比较文学》课件

比较文学刘俊杰liujunjie@第一讲走近比较文学文学研究的新途径:比较文学果戈理——鲁迅《雷雨》——《俄狄浦斯王》《茶花女》——《杜十娘怒沉百宝箱》电影——中外文学名著改编科幻小说——自然科学一、大背景1、时代转型2、必要:文化多元3、需要:提升思想认识20世纪影响世界的三位犹太人资产阶级,由于开拓了世界市场,使一切国家的生产和消费都成为世界性的了。

……物质的生产是如此,精神的生产也是如此。

……民族的片面性和局限性日益成为不可能,于是由许多种民族的和地方的文学形成了一种世界的文学。

二、无所不在的比较比较是文学研究中最普通与最常用的方法之一。

“二母争子”故事旧约·列王纪贤愚经古兰经应劭《风俗通义》……《图兰朵》Turandot的演变1761年,意大利剧作家高齐:《图兰朵——中国的公主》1801年,席勒:《图兰朵》《—千零一夜》:《卡拉夫和中国公主的故事》l924年,普契尼:歌剧《图兰朵》中国歌舞剧张艺谋《图兰朵》《图兰朵》外国文学的翻译比较文学=文学比较?比较文学=比较+文学?比较文学=中国文学+外国文学?比较文学=世界文学?三、知识储备比较文学的理论和方法文学与文化素养+丰富的历史知识努力掌握多种语言+了解其他艺术形式网络知识理想的比较学者“我希望我们的比较学者学识尽可能渊博,我甚至希望他们有百科全书派的学者那样的、狄德罗那样的雄心大志”“希望他不仅具有历史学修养,而且具有社会学修养;倘若具有全面的文化修养当然更求之不得。

”“在不久的将来,处于最理想状态的比较文学学者是这种人:具有极为广泛的爱好,通晓几种将在2000年前后用来写作的最重要的语言,并且具有对文学的美的深切体会。

”——艾田伯比较文学的“精英化”《比较文学与精英化教育》(《中国比较文学》2010.1)十年专业连续培养四门外语能力打造“如果一般的高等院校不得不朝社会化职业化教育倾斜,那么像复旦大学这样的综合性大学就应该坚守理想的精英化教育;如果所有的大学都不得不朝社会化职业化教育倾斜,那么这些大学的人文学科应该坚守理想的精英化教育;如果所有学科都不得不朝社会化职业化教育倾斜,那么,至少,比较文学这样的少数学科,应该独自坚守精英化的理想。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误译与漏译:
误译反映了译者对另一种文化的误解与误 释,凸显了不同文化间的碰撞、扭曲与变 形; 有意识的误译,是为了迎合本民族读者的 文化心理和接受习惯,故意改变原著的内 容或意思; 漏译也分无意和有意两种:无意漏译多为 一言半语,影响不大;有意漏译即为节译。
3)节译与编译:
二者都属于有意识型创造性叛逆。造成节 译与漏译的原因很多,如为与译入国的习 惯、风俗相一致,为迎合译入国读者的趣 味,为便于传播,或出于道德、政治等因 素的考虑,等等。 编译某种程度上也是一种节译。编译者通 常清理原著的情节线索,删除与主要情节 关系不大的语句、段落甚至篇章,以简洁 的形式介绍原著。
李白的“荒城空大漠”译成 “Desolate castle,the sky,the wide desert”。 阿· 托尔斯泰的名作三部曲《苦难 的历程》英译名为Road to Calvary(即通往卡尔瓦利之路)
1、媒介
1.媒介可以是站在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文学中间起
交流、影响与传递等中介作用的东西;
2.媒介也可以是把一国文学作品乃至文学思潮介
绍传播给另一国的中间活动;
3.媒介的表现形式可能是个人,也可能是某个组
织、在某种环境中起传递作用的人和事物。
2、媒介的具体表现
1、翻译作品或译者; 2、语言知识或语言学家; 3、评论文献与报章杂志; 4、旅游与观光客; 5、一种因为地理与文化特殊情况, 所造成的国际公民。
翻译的完整意义是将文学作品的内容、形 式以另一种语言表达出来。 直译和转移 、节译和改编等均为媒介学翻 译研究的重要内容。
译介学:
翻译研究原来隶属于媒介学,后来随着翻译在国 际文学交流过程中的作用越来越大,而翻译问题 在媒介学中的重要性越来越突出,受到了研究者 的重点关注,便逐渐脱离了媒介意义上的研究, 而更多地进入翻译的文化变异层面,成为比较文 学中独立的研究类型。 译介学研究超越了传统的语词翻译研究的范畴, 所强调的已不是传统的‘信、达、雅’,而是 “创造性的叛逆”,重点在于研究翻译中发生的 种种“叛逆”也就是“变异”现象。
2、接受者即读者的创造性叛逆
读者对译作的再创造多在译作的基础上进 行的,比译者的再创造更加自由,没有任 何需要“忠实于原著的限制,故更富于创 造性和叛逆精神。 屠格涅夫与托尔斯泰之于莎士比亚的接受 与叛逆。
3、接受环境的创造性叛逆
接受环境主要指读者接受 某部或某些文学作品的社 会历史环境,不同的环境 常常影响接受者的接受选 择与理解角度。
4)转译与改编:
转译又称重译,指的是借助一种语言去翻 译另一种语言的文学作品 ; 转译译作总会融入译者本人对原作的理解 和阐释,而通过媒介语转译其它语种的文 学作品必然会产生“二度变形” ; 转译中,媒介语的变化也是非常值得研究 的问题 ; 改编不仅指文学样式、体裁的改变,也包 括语言、文字的转换。
3、翻译文学史研究:
1)翻译文学史首先是一部文学史; 2)它应该包括三个基本要素,即作家、作品和 事件。这里作家主要指翻译家,也包括被同化了 的外国作家;作品指被翻译的外国作品;事件包 括文学翻译事件和译作的传播、接受和影响的事 件。 3)翻译文学史关注的问题:不以建立一个完备 的编年史体系为最终诉求;它虽然也注意译本之 间的差异、翻译家的翻译观念与实践,但不是单 纯作价值评判,而是努力放回到历史情境中去审 察,试图发掘影响文化交流的隐蔽的权力结构。
1.个体媒介 2.团体媒介 3.文字资料媒介
1、个体媒介
在媒介学研究中,“个体”媒介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这种个体媒介者,常常是以个体对个体,或个体对群体 的影响起到媒介者的作用。
举例1:闻一多的诗受18 世纪英国桂冠诗人丁尼 生的影响。闻一多在中 国新诗和英国诗歌之间 起到了媒介者的作用。
举例:如莫尔根和霍尔费尔德的 《英国期刊中的德国文学》就是 典型的文字媒介研究的例子。还 有中国的专门介绍外国文学的期 刊,如《世界文学》、《外国文 学研究》等。
三、媒介学中的翻译
在媒介学中,译者和翻译是一个重要问题, 这既涉及实证性的研究,又涉及变异性研究。 媒介学中重点是翻译的实证性研究这一部分。
举例2:爱伦· 坡借中国现代 文学这个媒介,将欧洲文坛 的“世纪末”风气传入中国, 广泛影响了李健吾、郁达夫、 田汉等人的创作。这是个体 对群体所起的媒介作用。
2、团体媒介
团体媒介是指外国文学研究者的团体,如沙龙、新闻、 杂志和社会环境组成。在中国的五四运动后,就出现了 很多文学团体,各自推崇某种西方文艺思潮。
四、译介学的定义及其兴起
译介学的定义
译介学的兴起
译介学与媒介学的联系与区别
1、定义:
译介学是比较文学中研究语言层面的 变异的分支学科,它关注的是跨语际 翻译过程中发生的种种语言变异(即 “创造性叛逆”)现象,并探讨产生 这些变异的社会、历史以及文化根源。
2、译介学的兴起
1)1931年,梵· 第根在《比较文学论》中正式讨论了 “译本和翻译者”的问题,开比较文学翻译问题讨论之先 河; 2)20世纪70年代以来,文学翻译在跨文化交流中的独特 作用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译介学渐渐脱离媒介学而独 立; 3)80年代,布吕奈尔等人合著的《什么是比较文学》认 为翻译是文学的一种接受,是对文学的创造性解读 ; 4)日本的大塚幸男在其《比较文学原理》中详述了与比 较文学有关的七个翻译问题:翻译的创造性叛逆,翻译创 造的文体,直译与转译,自由翻译、串改及改编,同一作 品的几个译本比较,译著中的译者序言及解释,初译本的 评价等 ; 5)中国译介学就是在国外翻译研究理论的影响下产生的, 并渐渐发展成为独具中国比较文学特色的独立学科。
1)个性化翻译:
译者因为个人学养、兴趣、个性等原因, 往往构成各自的翻译原则或追求目标 ; 特征之一是“归化”。所谓归化,其表面 现象是用极其自然、流畅的译语去表达原 著的内容,但在深处却不同程度地存在着 一个用译语文化“吞并”原著文化的情况 ; 特征之二是“异化”,即译语文化“屈从” 原著文化的现象。
六、译介学的研究范畴
翻译理论研究
翻译文本研究
翻译文学史研究
1、翻译理论研究:
1)翻译是理解世界的方式: 2)“如果翻译的本质在于求得和 原著相似,那么任何翻译都是不可 能的”: 3)解构主义对“原著”的消解:
2、翻译文本研究:
译介学的译本研究包括译本与原文的对照、 不同译本的比较、译本的变异等方面; 但是,译介学的这些研究与传统译学的不 同在于,译介学的研究诉求并不在于得出 孰优孰劣的结论,它将翻译的叛逆视为必 然而不是过错,所以它对译本的细读与勘 校的研究用力较小。 即便是细读与勘校其目的也在于借此对译 本与原文之间的差异进行变异缘由的追溯 和辨析。
举例1:由郭沫若、郁达 夫、成仿吾等组织的 “创造社”对西方唯美 主义和现代主义文艺思 潮进行了大力介绍和学 习。 举例2:由鲁迅支持和领 导的“未名社”,以 《未名丛刊》为媒介对 俄国文学和当时的苏联 文学进行了重点介绍和 翻译。
3、文字资料媒介
文字资料媒介是最重要的一种媒介。文字资料包 括那些对影响和传播起过重要作用的翻译作品、 期刊、报纸等。另外,作家对外国语言和文字的 掌握与了解也是一个重要的媒介学研究内容。
3、译介学与媒介学的联系与区别:
译介学的主要内容是翻译研究,原本属于 媒介学的实证性文学关系研究范畴,强调 翻译如何作为中介起到交流和沟通作用的, 是媒介学研究的一个重要方面; 而今的译介学研究的重点发生了转移,译 介学的前提是“误读和误译是不可避免 的”,因此,翻译必然产生变异,它主要 关注文学翻译中所谓“创造性的叛逆”, 亦即其产生变异的情况及其个人和文化的 原因。
二、媒介学的研究内容
从逻辑上来讲,媒介学的研究范围包括一国 作品输入另一国之方式、作品流传的中介等。 某国作家模仿或接受另一国文学作品的影响, 往往是通过其他个人或群体的中介进行的。 它通过人(包括译者和翻译、文学的媒介、 个人媒介者、媒介的环境等)、书籍(包括 对语言的了解、译著、评论文章、杂志和日 报、旅游等)、文学团体和社会环境等中介 来进行实证性研究,包括:
Hale Waihona Puke 五、创造性叛逆 “创造性叛逆”是法国文学社会学家埃斯卡 皮提出来的。他说:“翻译总是一种创造 性叛逆。” 创造性叛逆包括作为主体的译者、读者以 及接受环境等方面的叛逆,即: 译者的创造性叛逆 接受者即读者的创造性叛逆 接受环境的创造性叛逆
1、译者的创造性叛逆:
1)个性化翻译 2)误译与漏译 3)节译与编译 4)转译与改编
第三节
媒介学与译介学
主要教学内容:
一、媒介学的定义
二、媒介学的研究内容 三、媒介学中的翻译 四、译介学的定义及其兴起 五、创造性叛逆
六、译介学的研究范畴
一、媒介学的定义
媒介学(Mesology)是是影响研究的重要组 成部分。它是一个与渊源学相对而提出的 一个与影响研究有关的术语。 媒介学研究外国作品进入本国的方式、途 径、手段及其背后的因果规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