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较文学-形象学

合集下载

形象学(比较文学理论概要)

形象学(比较文学理论概要)

形象学(比较文学理论概要)形象学形象学(imagologie)研究一国文学中异国形象及其所蕴涵的文化意义。

换句话说,即通过对文学的研究来了解民族与民族之问是怎样互相观察、互相表述的。

形象学中的形象,不仅仅指异国的人物、景物,也可以指作品中关于异国的情感、观念和言辞。

第一节形象学的发展历史形象学孕育于影响研究之中,可视为影响研究的扩展或又一个分支。

实际上传统影响研究中的流传学、渊源学和媒介学已经包含了形象学的因子,如“旅游者”是媒介学的主要研究对象之一,而“旅游者”根据自己亲身的游历体验所书写的游记则为形象学研究文学中的异国形象提供了第一手资料。

形象学与这三大分支既有交叉又有区别,传统的影响研究注重影响和接受的“事实联系”,以考据为中心,意在挖掘文学继承和创新的源流关系,而形象学在注重事实的基础上,把研究目光更多地投向了文学中异国形象及其所体现的文化冲突和对话。

一、形象学在西方对异国形象的描绘在西方古已有之,但作为比较文学分支的形象学,其形成仍是在比较文学的故乡——法国。

早在1896年,当比较文学还在争取成为独立学科时,路易一保尔.贝茨便显示出对文学作品中异国异族形象的兴趣,他指出比较文学的任务之一便是“探索民族和民族是怎样互相观察的:赞赏和指责,接受或抵制,模仿和歪曲,理解或不理解,口陈肝胆或虚与委蛇”。

20世纪初,巴登斯贝格的《法国文学中的英国和英国人》可作为形象学的初步示范。

20世纪四五十年代,让一玛丽·卡雷和基亚将形象研究推向前台,提示人们用新的视角研究异国形象。

在为基亚的《比较文学》所写的序言中,让--玛丽.卡雷主张,研究国际文学关系应将一国文学中的异国形象置于“事实联系”的中心,并把关注“各民族间的、各种游记、想象间的相互诠释”作为比较文学的任务。

1947年,卡雷的专著《法国作家与德国幻象:1800—1940》出版,该书从比较文学的角度探讨法国不同作家、哲学家对德国形象的幻化以及这种幻想由崇拜到幻灭的过程,体现出“形象”所产生的巨大的文化和社会影响力。

《比较文学形象学》课件

《比较文学形象学》课件

面临的挑战
学科交叉性问题
比较文学形象学涉及到多种学科领域,如文学、历史、文化研究等, 如何有效整合这些学科知识是该领域面临的一大挑战。
文化差异与理解障碍
由于比较文学形象学涉及不同国家和文化的文学作品,理解和比较不 同文化背景下的文学形象存在一定难度。
研究方法的创新与完善
随着比较文学形象学的发展,需要不断更新和完善研究方法,以适应 不断变化的研究对象和需求。
研究范围
比较文学形象学的研究范围涵盖不同文化背景下的文学作品,包括小说、诗歌 、戏剧、散文等,以及不同历史时期、不同地域的文学作品。
研究方法与意义
研究方法
比较文学形象学的研究方法主要包括文本分析、比较研究、跨文化研究等。通过对不同文化背景下的 文学作品进行深入的文本分析和比较,探究其中的异国形象及其塑造方式,揭示其背后的文化观念和 审美取向。
比较文学形象学在文学作品的比较研究中发 挥了重要作用。通过对不同文化背景下的文 学作品进行比较,可以发现文学形象在不同 文化中的共性和差异。这种比较研究有助于 我们深入理解不同文化的特点和影响,进一 步探究文化交流和互动的过程。
跨文化形象传播研究
要点一
总结词
研究跨文化形象传播的途径和方式,探究文化形象在传播 过程中的变化和影响,有助于提高跨文化交流的效果。
比较文学形象学可以借鉴跨文化交际的理论和方法,对不 同文化背景下的文学作品进行跨文化的分析和比较,探究 其传播和接受的过程和结果。
04 比较文学形象学 的应用与实践
文学作品的比较研究
总结词
通过比较不同文化背景下的文学作品,探究 文学形象的共性和差异,有助于深入理解不 同文化的特点和影响。
详细描述
03 比较文学形象学 与其他学科的关 系

(28)比较文学形象学梳理

(28)比较文学形象学梳理

(28)比较文学形象学梳理比较文学形象学梳理鲍良兵一、形象学的定义最宽泛意义上的形象之概念,并不要求对研究工作进行定义,而是要求一种假设。

这种假设或可这样来表示:所有的形象都源自一种自我意识,他是对一个与他者相比的我,一个与彼此相比的此在的意识。

形象因而是一种文字的或非文字的表述,它表达了存在于两种不同的文化现实间能够说明符指关系的差距。

或还可这样表示:形象是对一种文化现实的描述,通过这一描述,制作了它的个人或群体揭示出和说明了他们置身于其间的文化的和意识形态的空间。

将形象研究单独提出,是法国学者卡雷的专利。

他第一个主张在研究国际文学时,不要拘泥于考证,要注重探讨作家间的相互理解,人民间的相互看法、游记、幻象等。

由此他将形象研究定义为“各民族间的、各种游记、想象间的相互诠释”。

形象学,顾名思义,就是研究形象的学问,不过比较文学意义上的形象学,并不对所有可称为“形象”的东西普遍感兴趣,它所研究的,是一国文学中对“异国”形象的塑造或描述。

二、现代形象学的特征形象学充分利用多学科交汇的特点,将与身具有的跨学科性大大向前推进,同时借鉴人文、社科中一切有用的新观点、新方法,特别是接受美学、符号学和哲学上的想象理论,对研究的侧重点及方法论进行了重大改革。

当代形象学研究对传统的突破和发展:1、注重“我”与“他者”的互动性用巴柔的话说,就是“‘我’注视他者,而他者形象同时也传递了‘我’这个注视者,言说者、书写者的某种形象。

”在这种互动中,当代学者尤其偏重形象创造主体的作用。

巴柔曾明确地指出:在个人(一个作家)、集体(一个社会、国家、民族)、半集体(一种思想流派、文学)这些形象创造者的层面上,“‘他者’形象都无可避免地表现为对‘他者’的否定,而对‘我’及其空间的补充和延长。

这个‘我’要说‘他者’……但在言说‘他者’的同时,这个‘我’却趋向否定他者,从而言说了自我”。

2、注重对“主体”的研究注重“主体”意味着研究方向的根本转变:从原来研究被注视者一方,转而研究注视者一方,即形象创造者一方。

比较文学意义上的形象学

比较文学意义上的形象学

比较文学意义上的形象学一、概述形象学,作为一个跨学科的研究领域,主要探讨不同文化、文学和历史背景下形成的形象及其所承载的意义。

在比较文学的视角下,形象学不仅关注单个文本中的形象塑造,更着眼于不同文化间如何通过形象进行交流、互动和影响。

这种跨文化的交流不仅揭示了不同文化对彼此的认知和想象,也促进了文化间的对话和理解。

比较文学意义上的形象学,不仅是对文学作品中形象的研究,更是一种跨文化交流的研究,它揭示了不同文化在全球化背景下的互动与交融。

形象学的研究范围广泛,包括文学、艺术、历史、社会学等多个领域。

在文学领域,形象学主要关注文学作品中的异国形象、人物形象、社会形象等。

这些形象往往承载着作者的文化观念、审美理想和价值判断,同时也反映了特定历史时期的社会文化风貌。

通过比较不同文化背景下的文学作品中的形象,我们可以深入了解不同文化对同一主题或事物的不同解读和表达方式,从而加深对人类文化多样性的理解。

在比较文学的框架内,形象学的研究方法也具有独特性。

它强调对比和比较,通过对不同文化背景下的文学作品进行细致的分析和比较,揭示出不同文化在形象塑造上的共性和差异。

同时,形象学也注重历史语境的考量,认为形象的形成和演变往往与特定的历史时期和文化背景密切相关。

在进行形象学研究时,我们需要将文学作品置于其产生的历史语境中进行考察,以揭示其深层的文化内涵和意义。

比较文学意义上的形象学是一个跨学科的研究领域,它旨在通过对不同文化背景下的文学作品中的形象进行深入研究和分析,揭示出不同文化在全球化背景下的互动与交融。

通过形象学的研究,我们可以加深对人类文化多样性的理解,促进不同文化间的对话和交流。

1. 简要介绍比较文学与形象学的概念在探索文学研究的广阔领域中,比较文学与形象学占据了举足轻重的地位。

它们以各自独特的研究视角和方法,深入剖析了文学作品的内在意义与跨文化交流中的复杂现象。

比较文学,作为一种以跨民族、跨语言、跨文化与跨学科为研究视域的文学研究,其核心理念在于通过比较的方法来揭示不同文学传统、文化背景和社会环境下的文学作品的共同点和差异。

比较文学:形象学

比较文学:形象学

第一节
形象学概念阐释
三、形象学理论研究的范围: 法国当代哲学家保罗· 利科分析的 休漠“再现式想象” 萨特“创造式想象” (一)主体与他者的关系 狂热 巴桑 主体(态度) 憎恶 他者 亲善 (二)作家与文本的关系: 作家与文本存在三种关系: 1、用旧文本创造新文本。《李有才板话》 2、作家有意无意的模仿 3、崭新的创造
第二节
形象学的主要理论
二、社会总体想象物 ——集体无意识确指全社会对异国社会文化的 总体看法。
1、社会总体想象物的双极性
(2)乌托邦 该词的能指与所指意义不一致。 托马斯· 摩托之所以被砍头,是因为他的书具有“社会颠覆的功能” 乌托邦是对现实不满,追求理想的过程中形成的。 (3)两极性的相互包容 意识形态与乌托邦的关系 ——整合功能、颠覆功能 —— 相互融合、 相互渗透、辨证包含。 如:蒲松龄《聊斋志异》中描写的地狱中科举制度。
第二节
形象学的主要理论
二、社会总体想象物 ——集体无意识确指全社会对异国社会文化的 总体看法。
2、作家与社会总体想象物之间的关系:
(1)认同——体现自我价值
(2)强化——夸张、渲染 (3)反抗——个性化特征独特的政治观点。 三、套话 套话——“Stereotype”——原(铅板)原陈规旧套——程式、规范
第一节
形象学概念阐释
一、形象学与形象之比较 1、研究范围:形象学研究的是“异国形象”,形象则无此区别。 2、研究对象:形象学中形象具有多文化、多样化等特点。 3、研究重点:形象——思想内容,审美价值。形象学——形象后 的社会关系。 二、形象学的内涵与特征: 法国学者莫哈的观点: 1、被动性特征 2、程式化特征 3、偏离性特征
(1)平等:地位平等。 (2)彼此认可的文化选择 (3)相对认同 (4)合理的误读

比较文学形象学

比较文学形象学
详细描述
在全球化的背景下,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日益频繁,文学形象的传播与接受也呈 现出多元化趋势。通过对不同文化背景下文学形象的传播与接受进行研究,有助 于深入了解全球化对文化交流的影响。
THANKS
详细描述
比较文学形象学研究不同文化背景下的文学作品如何描绘文化交流与互动,以及这些交 流对文化形象的塑造和影响。研究内容包括文化误解、文化碰撞以及文化融合等现象。
文学与跨文化传播
总结词
研究文学在跨文化传播中的作用,以及文学如何影响 人们对其他文化的认知和态度。
详细描述
比较文学形象学关注文学在跨文化传播中的作用,包 括文学作品如何影响人们对其他文化的认知和态度, 以及文学如何促进跨文化理解与交流。研究还涉及文 学作品的跨文化改编和翻译等方面。
特点
比较文学形象学具有跨文化、跨学科的特点,它综合运用文学、历史、社会学、 心理学等多种研究方法,对不同文化间的文学交流与影响进行深入探究。
研究目的与意义
研究目的
比较文学形象学的目的是揭示不同文 化背景下异国形象的塑造规律,探究 其背后的文化、政治、经济等因素, 增进对不同文化的理解和交流。
研究意义
详细描述
文本分析法关注文学作品的语言、结构、意象、象征等方面,探究文学形象在文本中的表现形式和深层含义,揭 示文学形象的艺术特征和审美价值。
实证研究法
总结词
通过收集和分析实际数据,探究文学形 象在现实生活中的影响和作用。
VS
详细描述
实证研究法采用调查、访谈、数据统计等 方法,收集关于文学形象在读者中的认知 、接受和影响等方面的数据,分析文学形 象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和价值,为文学创 作和研究提供实证支持。
总结词
研究不同文化背景下的文学作品如何塑造和 呈现特定文化群体的形象。

比较文学形象学

比较文学形象学

比较文学形象学1. 引言比较文学形象学是一门研究文学作品中形象的学科,它关注的是不同文化背景下的文学形象的异同之处。

通过比较不同文学作品中的形象,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不同的文化、传统和价值观,并深入探究作者意图和作品主题。

本文将介绍比较文学形象学的基本概念和方法,并探讨其在文学研究中的重要性。

2. 比较文学形象学的概念比较文学形象学是一门交叉学科,融合了文学研究、比较文化研究和语言学等多个领域的理论和方法。

它不仅关注作品中的具体形象,还关注背后的文化符号和象征意义。

通过比较不同文化背景下的形象,我们可以揭示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和共同点,进而理解不同文化中人们对于特定形象的认知和理解方式。

3. 比较文学形象学的方法比较文学形象学的研究方法多种多样,常用的方法包括:对比法、搭配法、对照法和穿插法等。

在使用这些方法时,研究者可以通过比较不同作品中的形象特征、使用方式和象征意义等来发现异同点,并对其进行深入的解读和分析。

另外,研究者也可以根据特定的研究目的和问题,选择适当的方法进行研究。

比较文学形象学的研究方法还可以结合其他学科的理论和方法进行研究。

例如,可以结合社会学理论来分析不同形象在不同社会背景下的意义和作用;可以结合心理学理论来研究人们对于不同形象的情感和认知方式等。

4. 比较文学形象学的价值比较文学形象学在文学研究中具有重要的价值。

首先,它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不同文化和传统下的文学作品。

通过比较形象,我们可以深入了解不同文化中人们对于特定形象的理解和想象方式,从而更好地理解不同文化的思维方式和价值观。

其次,比较文学形象学也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作者的意图和作品的主题。

形象作为文学作品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往往承载着作者的思想和情感,通过比较形象,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并解读作品中的隐含意义。

最后,比较文学形象学还可以帮助我们发现文学作品中的共性和普遍性。

尽管不同文学作品中的形象可能各不相同,但通过比较可以发现一些共同的特征和主题,从而揭示人类文化的普遍性和共同关注的问题。

比较文学形象学

比较文学形象学

一般意义上的“形象”
在《尚书》、《周礼》中, “形象”一词的基 本意思是人之相貌、 物之形状。
现在“形象”已被理解为人们在一定条件下对 人或事物由其内在特点所决定的外在表现的总 体印象和评价, 如警察形象、学生形象、教师 形象、干部形象以及无所不在的各种社会角色 形象; 从注重产品形象、企业形象到强调城市 形象、区域形象、政府形象、国家形象、政党 形象, 以及无所不及的各种社会组织的形象。 如果不加限制, “形象学”指的是对从个人到 群体到组织的形象的塑造、策划、评估及其价 值的研究。
姜智芹《马克·吐温的华工苦行记》
马克吐温对华人的观察和描写带有主流文化的偏 见。
如《苦行记》中记录唐人街的中国人抽鸦片:
在每一座低矮窄小肮脏的棚屋里,飘散着淡淡的 佛灯燃烧的气味,那微弱、摇曳不定的牛脂烛光 照出一些黑影,两三个皮肤姜黄、拖着长辫子的 流浪汉,蜷缩在一张短短的小床上,一动不动地 抽着大烟。……那烟丸的煎烤焖炸,以及烟管里汁 水的吱吱响声,几乎会使泥塑木雕的塑像翻肠倒 胃,不过,约翰(指中国人)喜欢它。
世界文学关系的模式
本民族文化异文化
(抗衡以及融合)
产物:变异体文学
例:佛教对中国文学的影响
1、佛典使文学语言更丰富: 如:世界、究竟、因果、单刀直入、一
丝不挂、聚沙成塔、作茧自缚等。 2.对文学形式、题材的影响: 唐代・变文体文学 目连救母—《大目乾连冥间救母变
文》
3.意境上的融合:
形象学研究的两种途径
比较文学形象学研究可分为文本外部研究和内 部研究两部分。
一、外部研究: 外部研究主要是研究文学形象如何社会化,即
研究在作家创作的那个年代整个社会对异国的 看法,勾勒出一个“社会集体想象物”,以此 为背景来分析和研究文学形象,看它在多大程 度上符合或背离了社会集体想象。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我”与“他者”的互动关系
注视 我———————————他者 注视者——————————被注视者 被注视者的形象也传递了“我”的某些形象
自我在言说他者的同时也在言说自己,他 者成了自我的延长和补充。
《外国洋人叹十声》
洋鬼子进了中国叹了头一声, 看了看中国人目秀眉清, …… 洋鬼子照镜子叹了二声, 瞧了瞧自己样好不伤情, 黄发卷毛眼珠儿绿, 手拿个哭丧棒好似个猴精。 …… ——《鸦片战争文学集》阿英编选
第四节 当代形象学及其前景
对形象学研究应给予全景式的关照 形象是对异国某种形式的误读,那么,既要分析清 楚“为什么”,同时首先要搞清楚“怎么样”。 描写异国和异国人的作品在中国纯文学中并不多见, 但大量存在于游记与札记中。如钟叔河主编的《走 向世界丛书》有关清末民初的作品。 形象学研究,北大孟华教授有著述,如《比较文学 形象学》,北大版,《中国文学中的西方人形象》, 安徽教育出版社。
1、注重“相异性”,注重“我”与“他者”的互动 性。 2、注重对“主体”的研究 从原来注重被注视者一 方,转而研究注视者一方,接受美学的利用。同样 也是20世纪西方思想史发展的继承。 3、注重总体分析 当代学者认为,形象研究不仅重 视文学作品,而且重视作品的生产、传播、接受的 条件。同时也注重一切用来写作、生活、思维的文 化材料。
第三节 形象学的主要理论及方法论
等级关系 我—叙述者—本土文化;他者-人 物-被描述文化。 故事情节,形象是一个“故事”,它从两种 文化、两个文本间的的对话开始,用记载、 沉淀在注视者文化中、积存在其想象物中的 各种关键词、幻觉词,各种符号化或程序化 了的情境、段落、和主题而写出。
第四节 当代形象学及其前景
其混淆的方式有: 第一、表语与主要部分相混淆,如“波尔 (某一法国人)爱喝葡萄酒” 第二、本质和两分法。 第三、自然属性和文化间的混淆。 由上可见,当代形象学研究的重点,已从过 去的对形象与原型真伪程度的讨论转向了对 形象制作者一方的探究。
第三节 形象学的主要理论及方法论
一、形象 当代形象学认为,一个作者不是 按照现实中的异国去描述,而是根据自已的 体悟去创造它。因此形象学研究的是想象的 创造者。 二、社会总体想象物 即“全社会对一个集 体、一个社会文化整体所作的阐释,是双极 性的阐释。利科认为社会想象实践的多样性 可以从两极间去理解,即意识形态与乌托邦。
巴柔:全社会对一个异国社会文化整体所做的阐释, 是双极性(认同性/相异性)的阐释。
巴柔 保罗·利科
认同性 意识形态
相异性 乌托邦 贬低 抬高 颠覆功能 狂热
对待本土文化的态度 美化 对待异国文化的态度 贬低 对社会具有的功能 对待他者的态度 整合功能 憎恶
社会想象物总是建立在整合功能和颠覆功 能之间的张力上的,即建立在意识形态和 乌托邦两极间的张力上,文学中的异质形 象都处于想象实践的这两极之间,在其中, 可体现出相异性的多样化表达。
第三节 形象学的主要理论及方法论
文本分析方法 1,词汇 在某一特定时期,在某种特定文化中,存 在着一批传播“他者”形象的词汇,它是构成形象 的原始成分,分成两种,即,源于注视者国家用来 定义被注视者国家文的词,和取自被注视者国家、 未经翻译而直接转入注视者国家文本的词。前者如 中国文学中的日本,倭寇(明)、东人(清末,相 对于批称欧洲人的“西人”)、小日本、东洋兵, 后者如西方人介绍中国时,音译的“阴”、“阳”、 “道”。
保罗·利科的“想象”理论:客体轴 保罗·利科的“想象”理论 客体轴(在场和缺 客体轴( 从文本到行动》 主体轴( 席)和主体轴(思维) (《从文本到行动》 主体轴 思维) 1986 ,Seuil)任何一个想象理论的变化均可在这 两轴构成的座标系中找到位置。 休谟:将形象“归诸于感知,从在场弱化的意义 上说,它只是感知的痕迹”——再现式想象 (古 典式“想象”理论,复制——模仿) 萨特:形象“基本上根据缺席,根据在场的他者 构思”——创造性想象(当代形象学理论) 各种想象理论“ 各种想象理论“根据想象主体是否能意识到形象 和现实间的区别而在第二根轴上展开”。 和现实间的区别而在第二根轴上展开”
第一节 形象学研究概述
其实,非文学性也就是跨学科性,所以这样易引起 主张文学内部研究人士的不满。而形象学为某些民 族主义者所利用,且在18世纪的法国就有主张将文 学纳入文化史研究的传统。 经此“危机”之后,形象研究发展迅速。多学科交 汇,新理论、更多新的批评方法,推动了形象研究。 法国学者巴柔的《比较文学概论》列专章“从文化 形象到总体想象物”,提出:当代形象学的基本原 则的核心即对“他者”形象的定义。
我—————他者形象————他者
“我”眼中的“他者” 洋人) “我”创造出的“他者” 洋人) “他者”的形象反映出“我”的形象 国人) (丑陋的
(自卑的
(自满的中
形象学中的注视者与他者的关系 (1)狂热。在这种关系形态中,注视者建构的异 国形象已完全被理想化,具有浓厚的天堂般的幻 象色彩。 (2)憎恶。在这种关系形态中,在憎恶心理的驱 使下,注视者在极力丑化、妖魔化他者形象时, 也建构了一种凌驾于他者之上的无比美好的本土 文化的幻象。 (3)亲善。它与“狂热”要求的对他者的完全顺 应不同,也与“憎恶”要求的对他者粗暴的同化 不同,它认为他者处于与注视者既不更高、也不 更低的地位,二者构成一种相互尊重、平等对话、 交流的关系。
意识形态:“它与任何自塑自我形象,进行戏剧意义上的 意识形态 ‘自我表演’,主动参与游戏和表演的社会群体的需求”相 连,具有集体记忆联结站的功能,“使开创性事件的创始价 值成为整个群体的信仰物”。(利科:《从文本到行动》) 即被理想化了的诠释,通过它,群体再现了自我存在,并由 此强化了自我身份——对相异性进行整合后的形象,偏向 对相异性进行整合后的形象, 对相异性进行整合后的形象 于“认同性”,强化的是本群体的身份,并使用想象出的 认同性” 强化的是本群体的身份, 这种身份支配被描写的相异性(向心) 这种身份支配被描写的相异性(向心) 乌托邦: 乌托邦:这种想象本质上是质疑现实,它具有“社会颠覆功 能”,特点是“维持可能性领域的开放状态”和“在理想与 传统间保持距离”,——以此构造的异国形象偏向于“相 ——以此构造的异国形象偏向于 ——以此构造的异国形象偏向于“ 异性” 并将相异性再现为一个替换社会, 异性”,并将相异性再现为一个替换社会,当它富含被群 体抑制的潜能时,就是乌托邦式的, 体抑制的潜能时,就是乌托邦式的,为建立一个彻底的相 异性而背离了自身文化观念,因而是颠覆性的形象。( 。(离 异性而背离了自身文化观念,因而是颠覆性的形象。(离 心)
第二节 形象学的定义及其研究范围
巴柔的《比较文学概论》,一切形象都源于对自我 与“他者”本土与“异域”关系的自学意识之中。 1,形象是一种文化现实的描述,是情感与思想的 混合物。 2,形象是一种象征语言。 3,套语 一个民族长期反复使用、用来描写异国或 异国人的约定俗成的词组,如中国人物西方人的 “老毛子”、“大鼻子”等。它是对某文化的概括, 也是该文化的缩影。它在社会、道德规范和话语间 进行了最有效的在一国文学中所塑造或描述的“异国” 形象,诸如“晚清文学中的西方人形象”。 1980年代起形象学在欧陆成绩蜚然。远溯 到19世纪,形象学属于“国际文学关系研 究”。
第一节 形象学研究概述
卡雷:各民族间的、各种游记、想象间的 相互诠释。 基亚:在《比较文学》一书中辟专章研究 “人们所看到的外国”。1960年代,比较 文学“危机”争论中,形象学遭到批评。 韦勒克和艾田伯认为此类研究更接近于历 史或思想史,而非文学。约斯特认为,它 强化了民族文学的概念,提倡的是文化的 自足性,有悖于比较文学的目标。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