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人教版必修二第21课 二战后苏联经济的改革课件(共48张PPT)

合集下载

人教版必修二第七单元第21课 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课件 (共32张PPT)

人教版必修二第七单元第21课 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课件 (共32张PPT)
——陆南泉《苏联难以进行市场取向改革的理论障碍》, 《中国浦东干部学院学报》2017年第11期
优先发展 重工业
推行农业 集体化
高度集
农、轻、重比例严重 失调,农业、轻工业
中的经 长期处于落后;生产
济体制
积极性低和效率低下, 影响人民生活水平
1950 年苏联谷物总产量为 6480 万吨,1913 年沙俄 时期为 7250 万吨,同期肉类分别为490 万吨与 500 万 吨,人均谷物为 447 公斤与 540公斤,畜产品为 27 公 斤与 31 公斤。到斯大林逝世的 1953 年,牛、马、绵羊 的头数仍未达到集体化前的水平,粮食产量甚至还低于
——李永全《苏联改革历史回顾》,《当代世 界与社会主义》2016年第1期
二、勃列日涅夫改革
勃列日涅夫
前期主要措施
第一, 撤 销 区 域 经 济 管 理和计划机关, 企业成为 主要经济单位;恢复行业工业管理体系, 恢复全苏的、 加盟共和国的、共和国的部委和部门。 第二, 削减命令性计划指标,由 30 项指标减少到 9 项。 第三, 扩大企业经营自主权,企业可以自主确定产品种 类,利用自有资金投资生产, 供销之间确立长期的合同 关系; 企业也可以利用利润形成各种基金———生产发 展基金、物质刺激基金、社会文化基金、住宅建设基金 等。
——《列宁全集》第13卷
马克思主义经典理论:社会主义=计划
战时共产主义措施 (遭遇挫折)
新经济政策
实质:利用商品、 市场、货币等因
素发展经济
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也可以 有市场
新经济政策关于市场的观点是苏共中央的 共识吗?
斯大林当政后, 在工业化、农业集体化过程中, 一直 到斯大林经济体制模式的最后形成的历史时期, 有关商品 货币关系的理论, 尽管中间有所变化与发展, 也有不少争 论, 但总的来讲, 把社会主义经济视为商品经济和承认价 值规律、市场对经济起调节作用的观点, 一直不占主导地 位, 并不断遭到批判······从而, 也就牢牢地成为斯大林计 划经济体制的理论基础。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二 第21课《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课件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二 第21课《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课件
1986年在苏联流传的一则笑话。这则笑话把苏联比 作一列因铁轨已到尽头,无法继续前进的火车。每个领 导人都以自己的方式处理这场危机:斯大林下令把司机 和列车员枪决;赫鲁晓夫则为他们平反;勃列日涅夫把 窗帘拉上并命令左右摇动列车,造成列车正在运行的假 象;戈尔巴乔夫则拉开窗帘,把身子探出窗外大声喊到: “前面没有铁






1953
1964
1982
1991人
斯大林模式
中央
权力_高__度__集__中__,排斥市场 的指令性_计__划___经济
地方
压抑地方_积__极__性__
工业 集体农庄
工人 农民
1、压抑企业_积__极__性_ 2、片面发展_重__工__业__,农业轻
工业长期落后。
3、单一的__公__有___制
(苏联)农、轻工业的发展和重工业相比,差距十分悬殊。 从工业化开始的1926年到战前的1940年,重工业年平均增长速 度21.9%,轻工业只有14.1%,农业则为1.5%。
国民经济比例失调,莫斯科市民排队购买日用品
一 、赫鲁晓夫改革
1、背景: A、二战结束,苏联进入和平建
设时期 B、斯大林体制的弊端日益暴露
斯大林时期的集体农庄
农业情况非常严重。若按人口平均计算,谷物产量1913年 全俄为540.2公斤,1940年才达429.7公斤,1955年也才为524公 斤;肉类统计1913年为31.4公斤,1940年为24.2公斤,1955年 为31.8公斤。
乌克兰大饥荒
1930-1931年粮食不足问题已经显现出来,1932年 秋, 苏联国内广大地区普遍遭受了严重的饥荒,在乌克兰南 部、伏尔加河中游等地区饥荒最严重。苏联官方对国内 和国际社会掩盖真相,致使饥民得不到任何国际救援, 而且饥荒期间苏联仍坚持向国外出口粮食。—直到1956 年苏共二十大之前,苏联的报刊都严禁谈论1932-1933 年乌克兰大饥荒。当时极左的农业集体化运动,导致乌 克兰粮食产量急剧下降。而在俄罗斯西部和乌克兰大部 分地区出现的干旱,进一步加重了饥荒的程度。与此同 时,当时政府禁止灾民向外流动,乌克兰以及顿河流域 同外界的交通被中断,任何未经许可便试图离开乌克兰 的饥民都作为“阶级敌人”被逮捕。据保守估计,1932

历史必修Ⅱ人教新课标第21课二战后苏联旳经济改革课件(共30张)

历史必修Ⅱ人教新课标第21课二战后苏联旳经济改革课件(共30张)

苏美军事竞赛情况表
项目 年份
1968 1978 1968 1978 1968 1978 1968 1978
美国
1054 1054 656 656 545 432 4300 11000
苏联
858 1400 121 1015 155 135 1300 4500
洲际导弹 潜射导弹 战略轰炸机 核弹头
现役武装部队
三、戈尔巴乔夫改革

背景
20世纪年代中期,苏联出现社会动
荡,经济下降,人民生活水平下降 的危机局面。
2、内容

1、经济改革
用经济管理的方法代替原来的行政,实际 上承认市场对经济作用;


调整产业结构,个体劳动和合作者发展起 来; 企业实现承包,出现合资企业;
一些集体农场也开始实行租赁制或建立家 庭农场;


二、勃列日涅夫改革
勃列日涅夫上台后,对 赫鲁晓夫的政治经济政 策做了一些调整。
2、内容
恢复部门管理体制,加强
对经济的集中领导 ;
扩大企业的自主权,运用
经济手段刺激企业改进经 营管理
改革侧重于重工业,特别
于军事有关的工业。
勃列日涅夫执政初期,苏联经济不断发展。1960年的社会总产值为3040亿卢 布,1975年增为8626亿卢布。工业产量增长迅速。1965—1975年间,年发电量从 5070亿度增至10386亿度,石油产量从2.4亿吨增为4.9亿吨,钢产量从9100万吨增 为1.4134亿吨,汽车的年产量从62万辆增为196万辆。农畜产品的产量也逐步提高。 1961—1965年间,谷物的年平均产量为1.3亿吨,肉类为930万吨。第九个五年计 划期间(1971—1975)的年平均产量,谷物为1.8亿吨,肉类为1400万吨。工农业 的发展使苏联同美国的经济差距缩小了。据苏联官方统计,1950年苏联的国民收 入只及美国的31%,1975年上升到67%。工业生产从30%升为80%以上,农业生 产从55%升为85%。而据美国国务院的计算,苏联1950年的国民生产总值为美国 的33%,1975年升为53%。两者的百分比不一样,但都反映了苏美差距日趋缩小 的变化趋势。 ——徐天新等著:《当代世界史(1945—1992)》。

人教版历史必修二第21课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 课件 (共31张PPT)

人教版历史必修二第21课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 课件  (共31张PPT)
①重点是用经济管理方法代替原来的行政命令, 这实际上是承认市场对经济的调节作用。②政府还 减少了指令性计划指标,代之以指导性计划指 标;③通过一系列法规,调整所有制的结构,
使原来的单一的公有制经济发生了一些变化,个体
劳动者和合作社得到迅速发展,④企业开始实行 各种形式的租赁和承包,并出现了与国外的合资 企业。⑤一些集体农庄和国营农场开始实行租 赁制或建立家庭农场
材料二:莫斯科市民排队
购买日用品
1.这两段材料告诉我们了什么信息? 2.导致苏联经济发展不健康的原因是什么?
1.1913-1950年苏联工业生产高度发展,农业生产停 滞不前,粮食短缺、生活日用品短缺等。 2.原因:斯大林模式”的弊端。
一、改革的迫切性----身患重病
病人 苏 联
病症 病由
农业和轻工业发展严重滞后; 人民生活水平长期非常低; 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不高; 压制了地方和企业的积极性
片面发展重工业; 农业集体化运动; 单一的公有制、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
处方 从根本上改变斯大林模式
一、赫鲁晓夫的治疗(1953—1964)
1.背景 ⑴斯大林模式的弊端日益暴露 ⑵斯大林逝世,赫鲁晓夫上台(1953)
请同学们结合教材, 尝试归纳赫鲁晓夫针对苏 联的病症, 开了怎样的药 方?疗效如何?
4.“他以宫廷政变的方式夺取了权力,但并没有把改革
推进到一个新时期,而是力图重现个人集权。这就加剧
了苏联社会固有的矛盾。……他当政18年所做的一切,
只是不断努力地将墓掘深。当他离世时,……这个墓已
经挖好了,而对这样一个大墓,任何天才的继任者都无
法挽救苏联灭亡的命运。”这里的“掘墓人”是指
A.斯大林
• 工业上:
• 废弃部___门__管__理__体__制__,权利下放____加__盟__共_ 和国 • 承认_物__质__利___益_____,调动_____生__产__积__极_ 性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二第21课 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 (共44张PPT)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二第21课 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  (共44张PPT)

学习目标:
概述从赫鲁晓夫改革到戈尔巴乔夫改革的基本历 程,认识社会主义改革的复杂性、艰巨性和曲折性。
学习重点:
赫鲁晓夫改革与勃列日涅夫改革比较、戈尔 巴乔夫的改革及其影响。
学习难点:
戈尔巴乔夫改革与苏联解体的关系。
探究交流:
1.赫鲁晓夫改革冲击了斯大林模式吗?为什么? 2.勃列日涅夫改革与赫鲁晓夫有哪些异同之处? 3.有人说,戈尔巴乔夫改革葬送了苏联,如果不改革, 苏联就不会解体。你同意这种观点吗?为什么?
主要特征
(1)经济建设方针:优先发展重工业; (2)所有制方面:实行单一的公有制; (3)管理体制上:实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 体制;高度集中的政治体制
弊端
⑴片面发展重工业;
⑵为支持工业,不惜损害农民利益,损 害了农民积极性;
⑶计划指令压抑了地方和企业的积极性。
赫鲁晓夫
勃列日涅夫
戈尔巴乔夫
斯大林逝世后, 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和戈 尔巴乔夫先后对斯大林模式进行改革,但是最终 都失败了,使得一个曾在国际舞台上叱咤风云的 超级大国消失了。前苏联的社会主义国家为何改 革如此艰难? 我们中国的改革从中应该吸取哪些 教训?
为了在东部地区开垦荒地,仅1954年 上半年的时间里就有四万人去了西伯利 亚的垦荒区。1954年的春播面积一下子 就增加了945万多公顷。 由于开垦前对那里的土壤和气候条件 未进行科学的分析,大规模的开垦破坏 了广阔草原上的植被,从1955年到1960 年,已有几十万公顷土地被风沙侵蚀。 1962年夏季东部干旱,风化侵蚀波及了 几百万公顷。仅在巴夫洛达州一地就有 150万公顷土地被风“刮走了”。
赫鲁晓夫 下台后郁郁寡欢的苏联前领导人赫鲁晓夫在沉寂中 病逝,当时的俄罗斯各大报纸在报道中甚至没有明显突 出他的名字。有人说他是“鲁莽的改革家”。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二 第21课《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课件 (共40张PPT)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二 第21课《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课件 (共40张PPT)

重点
3、存在的问题失:败的原因
1.缺少宏观决策和相应的配套措施 2.继续苏联传统的做法,优先发展重工业经济不断滑坡,人民生活水平下降,
4、结果: 没有取得预期成果,转向政治领域 导致国内局势失控和苏联解体
戈尔巴乔夫的政治改革:
▲注材意料::首先提出“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以取
1.代苏联科解学体的社原会因:主义作为指导思想。
1.3内、容失败的原因: (1)企业管理方面:
结果,分析失败的原因?
没有突破 恢复部门管理体制,加强集中领导; ①坚仍持未集突中破计“划斯管大理林,模扩式大”经的营框自架主,权不;能根除体制的弊病(根本原因) (②2运)苏用工联经业推济方行手面霸段:权刺主激义企,业与经美营国管军理备。竞赛,经济负担加重
自学指导二:阅读教材100页思考 改革的内容?重点?实质?出现的问题?
2、内容:
实质:承认市场对经济的调节作用
(1)用经济管理方法代替行政命令
(2)政府减少指令性计划指标,代之以指导性 计划指标
(3)通过一系列法规调整所有制结构,个体劳 动者和合作社得到迅速发展;
(4)企业实行租赁和承包,出现合资企业; (5)农庄和国营农场实行租赁制或家庭农场
第七单元 第21课
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
课标:概述从赫鲁晓夫改革到戈尔巴乔 夫改革的基本历程,认识社会主义改革 的复杂性、艰巨性和曲折性。
复习提问:1、斯大林模式的特征有哪些? 2、斯大林模式的弊端有哪些?
答案1:单一公有制 用行政命令管理经济 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
答案2:(1)片面发展重工业,导致农业和轻工 业长期落后,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缓慢;
经济增长下降
材料二:俄国历史上靠扩张起家,民族众多,但各民族发展极不平衡。无论是沙皇, 还是苏联都对少数民族实行同化的高压政策。斯大林时期采取镇压和强制迁徙的政策, 造成很多问题。斯大林之后,高压政策被怀柔政策所取代,民族问题日益显露,地方 民族主义倾向日益明显。

高中历史人教版必修二第七单元第21课 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课件(共29张PPT)

高中历史人教版必修二第七单元第21课 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课件(共29张PPT)

二、勃列日涅夫改革
1、改革的内容
(1)工业: 恢复部门管理体制,加强对经济的集体领导; 扩大国营企业经营自主权; 运用经济手段,刺激企业改善经营管理; 注重发展重工业,特别是军事工业。
(2)农业: 扩大农场和农庄的自主权、降低农产品收购计划指 标、提高农产品价格、放松对个人副业的限制等
2、改革的结果
B、工业
C、教育
D、军事
2.对赫鲁晓夫的改革不应全盘否定,主要原因是
A、其改革中,农业成就显著
B、其改革有利于破除对斯大林的迷信
C、其改革指导思想正确
D、其改革有利于苏联经济的持续发展
3.勃列日涅夫改革 ①注意用经济手段管理经济 ②强调集体
领导 ③建成了发达社会主义 ④前期有一定效果,后期经济
停滞
A、①②
——《苏共中央通报》,1989年第6期
一、赫鲁晓夫改革 (1953-1964)
1. 背景:
①二战后,苏联进入和平建设时期; ②斯大林模式的弊端日益显著; ③农业全盘集体化的消极影响持续到战后; ④1953年,斯大林逝世,赫鲁晓夫上台;
2. 改革的主要措施
农业方面☆ 工业方面
项目
农业
工业
内容
取消农产品的义务交售制,实行收购制, 提高收购价格,增加农民收入
拨的部分占95%以上,企业
苏联的国防开支:
通过批发贸易自由采购的生
1955年,是324亿美元,
产资料一直未超过5%…… ——陆南泉等主编《苏联兴
1979年则高达1480亿美元。亡史论》
改革失败的原因
(1)改革仍没有突破原有经济体制的框 框。只是修补性的改革,不能根除原有体 制的弊病;
(2)苏联与美国军备竞赛消耗了大量人 力、物力、财力资源,影响经济发展。

人教版必修二 第21课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共50张PPT)

人教版必修二 第21课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共50张PPT)
——张祥云《苏联民族危机再认识》
根据资料,对戈尔巴乔夫经济改革 的结果进行简要评价。
1.背景:国家处在濒临危机的状态
2.内容:管理体制 调整所有制结构 继续优先发展重工业
3.结果:经济改革归于失败
1991年12月25日19时32分红旗从克里姆林 宫上降落,苏联解体。
探究三:结合斯大林模式的弊端 和改革措施,归纳战后苏联的三 次改革的异同。
发展个体经济合作经济租赁承包
与外资合作经营
打破了单一
集体农庄实行租赁制 公有制结构
国营农场可以举办家庭农场
塔什干城乡结合部的个体经营者摊位
乌兹别克地区出现的农村自由市场
莫斯科第一家麦当劳
直至苏联解体前,戈尔巴乔夫 仍然认为,斯大林实行的发展重工 业的发展模式“是一个创举,”工 业化一下子把国家提高到一个崭新 的水平,“这是具有全世界历史意 义的功勋”。

卢 883


1966年 1975年
1966年 1975年
思考:漫画《片 面经济》反映 了苏联经济怎 样的问题?
经济发展 严重失衡
勃列日涅夫时期苏联的扩张
1968年出兵 占领捷克斯 洛伐克
1969年出兵侵略中国珍宝岛
1973年支持埃及叙利亚与以色列进行中 东战争
1979年出兵 占占领阿富 汗
二、勃列日涅夫改革(1964--1982)
内容:管理体制 恢复部门管理,加强集中领导, 集中计划管理;扩大经营自主权, 运用经济手段刺激企业经营管理。
工业上(重点) 注重工业,尤其是军事工业。

5112 农

业 阅读图表,

总 思考:勃列

产 日涅夫改革
值 :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斯大林在办公室发现了老鼠。他 跟KALININ省主席抱怨这事,后 者想了一会说:“你干嘛不立个 牌子上面写着:‘集体农庄’? 这样一半老鼠会饿死,另一半则 会跑掉”
农业集体化虽然暂时有利于工业发 展,为苏联工业化的实现提供了条件, 但存在着严重的问题和错误。它违背了 农民自愿加入的意愿,与当时农村生产 力水平低下的状况不相适应,从而破坏 了农业生产力,使农业生产长期停滞落 后,严重阻碍了苏联经济的发展。
勃列日涅夫时期苏联几乎每两位科学家中就有一位
在研究坦克、火炮和导弹,军工生产差不多占国民
生产的40%
军备上赶上美国
同美国进行军备竞赛
苏联的国防开支:1955年,是324亿美元, 1979年则高达1480亿美元。
苏联国民经济增长速度(%)
社会总产值 国民收入
工业总产值 农业总产值 劳动生产率 年均增长率
3、改革中的问题(失败原因): (1)没有根本上冲破斯大林模式 (2)军备竞赛造成的负面影响 消耗人力、物力、财力资源 造成经济结构问题 重工业和军事实力增强,但是在轻工 业和新兴产业方面,明显落后
在经济倒退时,争霸的野心却继续膨胀。 1979年,勃列日涅夫发动了武装入侵阿富汗 的战争。这场历时近10年的战争以苏联被迫 撤军告终,苏联为此付出惨重代价——累计 伤亡5万余人,耗资450亿卢布。
美苏两国力量对比
项目
年份 美国 苏联 Ïî Ä¿
现役武装部队 1968 350 340 ÖÞ ¼Ê µ¼ µ¯
1978 210 440
坦克
1968 8500 32400 DZäÉ µ¼ µ¯
1978 10500 50000
战术飞机
1968 5100 4000 Õ½ ÂÔ ºä Õ¨ú»
1978 4500 4600
供应和限量供应。) 1991年底,苏联外 债总值达702亿美元。
此时,戈尔巴乔夫采纳了前俄罗斯 副总理亚夫林斯基与哈佛大学经济学 家共同制定的拯救苏联经济的“哈佛 计划”。这一计划主张立即放弃国家 经济干预,迅速向市场经济过渡;靠 西方援助解救当前的经济危机;该计 划还把民主改革放在了中心位置,促 使苏联变成西方民主制的资本主义国 家。
开始结束——戈尔巴乔夫背 向列宁
苏联解体——高涨的独立呼声把 戈尔巴乔夫的帝国带向四分五裂
材料:1986~1988年,苏联的国民收入增长率年均 为28%,1989年下降到26.4%,而1990年则出现负增长 下降4%,国民生产总值下降2%,社会劳动生产率下降 3%。
1991年国民生产总值增长率为负8%,劳动生产率 增长负9%,国民收入增长负10%。
通过以上的学习,讨论赫鲁晓夫改革为什 么会失败?
1. 改革没有结合国情 2.改革缺乏事实求是的精神 3.改革缺乏正确的指导思想 4.改革没有触动高度集中的体制
1964年赫在无奈中被迫下台
改革背景:
1、赫鲁晓夫改革造 成的混乱局面 2、美苏争霸
勃列日涅夫 (1906-1982)
改革内容: 1、新经济体制改革 2、重点放在工业方面
农业 ②鼓励农民和农场职工发展家庭副业,扩大 集体农庄和国营农场的自主权;
③大规模垦荒、提倡种玉米等
工业
①废弃部门管理体制; ②给企业部分权利 ③一定程度上承认企业和个人的物质利益,调 动生产者的积极性。
1955年以前,国家下达的生产计划 指标多达280项,详尽规定各种农作物 的播种面积、播种时间、技术措施、 收割期限、产量等等,限制了广大农 庄干部和庄员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1955年起,国家放宽对农牧业的生产 管理,只下达国家收购各类农畜产品 的数量指标,农庄有权自行安排生产。
要达到赫鲁晓夫提出的目标,就
要使苏联的肉类产量在三四年内增加 近两倍。这对于缺乏饲料和大型畜牧 设备的苏联来说,是很难办到的。 1958年的畜牧业发展情况很不理想, 它的产量只增加了5%,而不是赫鲁 晓夫要求的60%~70%。
一、赫鲁晓夫的改革
1.背景: 2.内容:
农业
工业
3.结果 及评价
结果:有一定成效,最终失败
第七单元 第21课
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
课标:概述从赫鲁晓夫改革到戈尔巴乔 夫改革的基本历程,认识社会主义改革 的复杂性、艰巨性和曲折性。
1986年在苏联流传的一则笑话。这则笑话把苏联比 作一列因铁轨已到尽头,无法继续前进的火车。每个 领导人都以自己的方式处理这场危机:斯大林下令把 司机和列车员枪决;赫鲁晓夫则为他们平反;勃列日 涅夫把窗帘拉上并命令左右摇动列车,造成列车正在 运行的假象;戈尔巴乔夫则拉开窗帘,把身子探出窗 外大声喊到:前面没有铁轨了,前面没有铁轨了!
1956年11月,一位乡村女教师写信给赫 鲁晓夫,信中描述了当时农村的实际情况和 农民的迫切期望。信中写道:“……我们的 人民还没有过上好日子,尽管十月革命后已 经有39年,战争结束也有11年了。在整个国 家的范围内我们已取得了重大的成就,但是, 我们大家目前还只是为未来而活着,而却不 是为了自己。所有的人都应该明白,人不能 只靠热情生活。改善我们人民的物质生活是 完全必要的,对这一问题的解决决不能拖延 了。全国都感到粮食很紧张,实际上能正常 供应的只有莫斯科。
——《苏联国民经济》第87页
电冰箱、洗衣机和电视机产量也极
少,1950年产电视机约1.19万台,电冰 箱0.12万台,洗衣机0.03万台。农业的 情况则更为严重。若按人口平均计算, 谷物产量1913年全俄为540.2公斤, 1940年才达429.7公斤,1950年为 447.1公斤,1955年也才为524公斤; 肉类统计1913年为31.4公斤,1940年 为24.2公斤,1950年为27公斤,1955 年为31.8公斤。——周荣坤《苏联基本 数字手册》第100、116页
19711975 6.4 5.7
7.4 2.5 4.5 5.7
19761980
4.2 3.8
4.4 1.7 3.3 3.7
19811985 3.3 3.2
3.7 1.1 3.1 3.2
到70年代末,世界兴起新技术革命,西 方资本主义步入了新的发展阶段。而这个时 候,苏联的经济颓势开始显现。
工业生产出现了负增长,消费品短缺。
一、赫鲁晓夫的改革
1.背景
赫鲁晓夫为什么要进行改革?是 在什么背景下进行改革的?
(1)二战结束后,苏联进入和平建设时期 (2)斯大林模式的弊端日益暴露
(3)斯大林逝世,赫鲁晓夫上台(1953) (4)苏共二十大(1956 “秘密报
告”)
一、赫鲁晓夫的改革
1.背景:
2.内容: ①实行农产品收购制,提高收购价格;
评价:缺乏科学认识,没有从根本上破 除斯大林模式
赫鲁晓夫的墓碑
墓碑上半白半黑 的对比,“其中包含 着永恒的矛盾—光 明的进步的因素同 反动因素之间的斗 争。……在彼此斗 争中相互咬合”
——墓碑的设计者
涅伊兹维斯特
有人说赫鲁晓夫是斯大林的掘墓人 也是斯大林的守墓人你是否同意这 种观点?说明理由
提示: (掘墓)敢于向旧的政治、经济模式挑 战的改革家。 (守墓)没有从根本上突破旧体制。
莫斯科大学扬吉耶夫教授回忆说,“那 段日子非常糟糕。商店里没有食品,没有衣 服,没有日用品,这种情况延续了10年。虽 然生活艰难,大多数苏联人民都依靠‘强大 的苏联’这个意识支撑着自己,他们为本国 在航天和军工业等方面所取得的成就感到无 比自豪。大部分人认为,物质生活并不是他 们的第一需求。直到有一天,强大的意志终
三、戈尔巴乔夫改革
戈尔巴乔夫出生于俄罗斯南部 斯塔夫罗波尔附近,1985年至1991 年,任苏联共产党中央委员会总书 记。他在职时期的政策导致了冷战 的结束,为此他于1990年获得诺贝 尔和平奖,但他的改革政策也使得 苏联解体。
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自斯大林时期 形成的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积累 的弊端与矛盾日益严重,民用工业品 技术落后,质量低劣。1985年,苏联 人均GNP为3.396美元,不仅落后于 西方发达国家,而且落后于亚洲、拉 美一些国家。面对困境,1985年,戈 尔巴乔夫上台执政,开始改革。
病由
片面发展重工业; 农业集体化运动。
处方
从根本上改变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
(苏联)农业和轻工业的发展速度和重工
业相比较,差距十分悬殊。从工业化开始的 1926年到战前的1940年,重工业年平均增长 速度为21.9%,轻工业只有14.1%,农业则为 1.5%。农业、轻工业的缓慢发展严重影响了 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高度发展重工业使人民 为之付出了沉重的代价。1949年,当苏联爆 炸了第一颗原子弹,成为世界第二核大国,其 钢铁和电力发展水平也跃居世界前列之时,而 皮鞋产量仅163.6(百万)双,全国一亿七千 万人口平均每人不到一双皮鞋。
苏联2000万农户中原来大约有四 分之一农户不养奶牛。到1959年,几 乎每个农户都养了奶牛。此外,城镇 居民还养了350万头奶牛。全国牛奶 产量明显增加。几年内,羊的头数增 长了一倍,猪和家禽的数量也大大增 加。果园又兴旺起来。私人农产品的 销售价格从1954年起开始下降,农贸 市场日趋繁荣。
在苏联,斯大林就像是半个神。所有的成就都归功于他, 所有的财富似乎都来源于他。他是所有人的父亲。大家 知道,他死后情况发展到歇斯底里的程度。在人们列队 去圆柱大厅那几天,街上压死了许多人。甚至苏共中央 主席团成员们劝说人民散开都没有人听——所有的人都 想看看斯大林的遗体。这是一个方面。
另一方面是根据他的意志和在他的压力下所做的不体面 的事情。到斯大林死的时候在监狱里关了大约200万人 (赫鲁晓夫同志告诫大家对下面所谈事实要保密)。这 个数字是战胜希特勒后增加的·······成千上万的党员关 在监狱达10~15年以上,那里的条件比关押刑事犯的 地方还要恶劣。在审查时发现没有一个案件是有根据 的······联共(布)第十七次代表大会70%的代表及这次 代表大会选出的大部分中央委员都被枪决了,而这些人 都是地下工作者,国内战争参加者,曾经积极地与托洛 茨基分子和布哈林分子斗争过。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