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文学论文.doc
中国古代文学鉴赏论文

中国古代文学鉴赏论文引言中国古代文学是中华民族文化的瑰宝,具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内涵。
通过对中国古代文学的鉴赏,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和感受中国文化的独特之处。
本文将对中国古代文学进行鉴赏,并深入探讨其价值和影响。
主体古代文学的艺术特点中国古代文学以诗词、歌赋、曲牌等形式表达,以其深邃的意境和优美的语言打动人心。
首先,古代文学强调意象的运用,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写和抒情,展现出杰出的艺术表现力。
其次,古代文学注重音韵的优美和节奏的流畅,使作品更加饱满和动听。
再者,古代文学重视情感的表达,深情的挥洒让读者产生共鸣和情感共鸣。
古代文学的价值和影响中国古代文学作为中华民族的瑰宝,以其独特的魅力和内涵对后世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首先,中国古代文学在艺术上体现了丰富的内容和多样的表现形式,为后世文人提供了广泛的创作灵感。
其次,古代文学承载着丰富的历史和文化信息,反映了古代社会的风貌和人民的思想状况。
再者,中国古代文学通过对人性和生活的描绘,提供了对于人生的思考和启示,帮助人们更好地和世界。
古代文学的经典之作中国古代文学有许多经典之作,其中包括《诗经》、《论语》、《红楼梦》等。
这些作品具有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深厚的思想内涵,被广泛认为是中国古代文学的代表作。
《诗经》是中国古代最早的诗歌集,以其简洁优美的语言和生动的描写,展现了古代人民的智慧和情感。
《论语》是儒家经典之作,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传承了儒家思想和人伦道德。
《红楼梦》则是中国古代小说的巅峰之作,以其细腻的情节和深刻的人物塑造,展现了中国封建社会的兴衰和人性的矛盾。
结论中国古代文学作为中华民族文化的瑰宝,具有深远的价值和影响。
通过对其鉴赏,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中国的历史、文化和人民精神。
同时,古代文学也为后世文学的发展和创新提供了重要的参考和启发。
因此,我们应该继承和传承古代文学的精神,为推动中国文化的发展做出积极的贡献。
---以上是关于中国古代文学鉴赏的论文。
古代文学论文范文精选3篇(全文)

古代文学论文范文精选3篇(全文)浅析古代文学论文写作古代文学论文一、研究者的阅读能力与层次:t1、阅读能力:t 学习和研究古代文学,首先要过的是文字关。
因为古代文学作品都是用古代汉语写成的,只有多方面掌握古代语言的文字、声韵、语法等知识,能够自如地阅读古文,才能真正读懂作品内容。
以广为流传的唐代诗人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川》为例,(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已,天涯若比邻。
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如果不明白其中的“城阙”“三秦”“五津”“宦游”“比邻”“歧路”“儿女”等字词的意思,是无法理解这首诗表现的内容的。
阅读能力还包括对作品内涵的领会能力。
譬如有时须了解等等,从社会需求的角度要有相应的对策:如果针对考研的学生,教师可以在课外找一些相关的历年考研试题,鉴赏作品同时,可以有针对性的提出来,使部分想考研的同学复习的时候也会有一定的偏重点。
还可以在自己的知识范围内,为学生提供一些有价值的参考书,以便学生接触到更多经典的研究著作,对拓宽自己的学术视野打下坚实的基础。
如果面对部分未来要教中学的同学,因为目前中学语文教学传统的模式存在问题,如何胜任初中文言文的教学及如何适应并改变中学的教学,在教学中也可渗透并涉猎到相关的内容。
还有很多同学毕业要从事其他的工作,如文化部门、企业、事业单位办公室治理文员、秘书工作,那教学时鉴赏作品的思维训练及领会精神内涵的层面训练、讲解作品中与当代社会人际交往的层面都对其走上工作岗位有一定的潜移默化的帮助。
《老残游记》这部小说教学目的的现代性,除了以上所言,体现的更多的是审美体验和现实意义。
ZG古代文学作品教学对策的构建任重而道远,不断的在教学中反思、总结经验,并回馈到教学当中,使课堂教学质量形成一个良性循环,需要全体教育者以科学合理的现代性教育观念为指导,以完善丰富的现代教学方法和内容为依托,运用到实际授课当中,使这门课程真正从传统走向现代。
古代文学毕业论文

古代文学毕业论文引言古代文学作为中国文化的瑰宝,承载着深厚的历史底蕴和人民智慧的结晶。
作为文学专业的毕业生,对于古代文学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本论文将从文学发展背景、代表作品、艺术特点和意义等方面进行探讨,以期对古代文学有更深入的理解与认识。
一、文学发展背景古代文学的发展与中国社会文化的演变密不可分。
自古以来,中国经历了多个朝代的更替,每个朝代都留下了独特的文学遗产。
这些文学作品反映了社会、政治、经济等各个方面的变迁,展现了当时人民的思想、情感和价值观。
1.1 先秦文学先秦时期是古代文学发展的重要阶段。
《诗经》作为中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记录了先秦时期人民的生活和感受。
《论语》、《墨子》等儒家经典也在此时诞生,对后来的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1.2 魏晋南北朝文学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中国古代文学的转折点,出现了众多优秀的文学家和作品。
代表作品如陶渊明的《归园田居》、陆机的《文选》等,展现了人们思想的多样性和对社会变革的反思。
1.3 唐宋元明清文学唐宋元明清时期是中国文学的鼎盛时期,涌现出大量杰出的文学作品。
唐代的诗歌、宋代的词曲、元代的戏剧、明清时期的小说等各具特色。
代表作品如杜甫的《月夜忆舍弟》、苏轼的《水调歌头》、汤显祖的《牡丹亭》、曹雪芹的《红楼梦》等,至今仍被广泛传颂。
二、古代文学代表作品古代文学作为中国文化的瑰宝,留下了许多千古传世的作品。
这些作品既以其丰富的内容,又以其艺术的表现形式成为古代文学的代表。
2.1 《诗经》《诗经》是中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收录了来自不同朝代和地域的305篇诗歌,反映了当时人民的生活、爱情和社会道德观。
它对后世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被誉为“中国文化的根源”。
2.2 《红楼梦》《红楼梦》是中国古代四大名著之一,由曹雪芹创作而成。
这部小说以贾宝玉等人物的命运为主线,以细腻的描写和深厚的人物刻画展现了封建社会的荣辱起伏,被誉为中华文化的顶峰之作。
2.3 《水浒传》《水浒传》是中国古代四大名著之一,描述了宋朝末年梁山泊起义军的英勇事迹。
古代文学毕业论文

古代文学毕业论文古代文学是中国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涵盖了从先秦时期到明清时期的文学作品。
古代文学的研究不仅对于了解中国文化、历史和思想有着重要的意义,而且对于现代文学的发展也具有深远的影响。
本篇论文主要探讨古代文学的发展与演变,包括文学体裁的变化和文学内容的发展等方面。
古代文学的发展可以分为三个阶段:先秦时期、唐宋时期和明清时期。
先秦时期是中国文学的起源时期,这一时期的文学作品多为诗歌和哲学著作。
其中最为著名的有《诗经》和《论语》等。
这些作品不仅是文学的瑰宝,更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唐宋时期,中国文学达到了巅峰,出现了大量的优秀文学作品,主要有诗歌、散文和戏剧等。
唐代的诗人杜甫、李白和宋代的诗人苏轼、辛弃疾等都是中国文学史上的传世之作。
明清时期,由于社会变革的影响,文学的发展受到了一定的限制,但仍然涌现出一些杰出的作品,如明代的杨慎、清代的曹雪芹等。
古代文学的体裁也经历了演变和发展的过程。
先秦时期以诗歌和哲学著作为主要表现形式,其中《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其中包括了风、雅、颂等不同类型的诗。
唐宋时期,诗歌继续发展,形成了绝句、律诗和长诗等不同的形式。
散文在唐宋时期也得到了广泛的发展,成为文学领域的重要部分。
明清时期的小说和戏剧成为了主要的文学体裁,其中四大名著《红楼梦》、《西游记》、《水浒传》和《三国演义》堪称中国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
古代文学的内容也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发生了变化。
先秦文学以表达思想和人生哲理为主要目的,其作品多以咏史抒怀、讽刺寓意为特点。
唐宋时期的文学作品则更加追求美感和艺术价值,其中大量的爱情诗和山水田园诗成为了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
明清时期的文学作品则更多地关注社会现实和人性的折射,具有一定的现实主义色彩。
总之,古代文学是中国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以其丰富多样的形式和深刻的内容为我们展示了中国古代人民的智慧和情感。
通过对古代文学的研究,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中国文化的根源和传统,同时也可以为现代文学的发展提供启示和借鉴。
古代文学论文

柳永与周邦彦慢词的结构艺术的比较姓名:彭秀志人们常说:“唐诗,宋词,元曲”,指的是诗歌在唐代发展到鼎盛时期,词最兴盛的时代是宋朝,而元代戏曲和散曲到了一个繁荣时期。
我在本篇论文中暂不谈唐诗和元曲,而主要来谈谈宋词。
说到宋词,我们不得不提及宋代的两位大词人柳永和周邦彦。
这是两位在词的发展史上贡献极大,影响颇深的里程碑式的词人。
.两人都是知音识曲的风流才子,因为其词的协律、言情,词风婉约,后人多以"柳、周"并称,视为一派词人。
但是词在发展过程中一直存在着的体性上的雅、俗之争,又使后人把他们截然分作代表俗雅两种对立风格的词家,二人在封建正统士人中的地位也因此而相差悬殊.二人词之间的这种相似与不同,值得我们把它们放在一起,进行比较性的探讨和研究。
由于篇幅所限,我在这里主要对他们慢词的结构艺术进行比较分析。
柳永,初名三变,字耆卿,因官至屯田员外郎,故世称“柳屯田”。
出生于世代官宦人家,多次科举考试失利后,曾一度流落为都市中的浪子,经常混迹于歌楼妓馆。
虽然柳永在官场上的地位低微,但在词史的发展上却是一个杰出的人物。
柳永是一个专业的词人,倚声填词是他毕生精力之所注,他不经意的一推,就把词的发展向前推了一大步.柳永之前的整个唐五代时期,词的题诗以小令为主,慢词总共不过十首。
到了宋代,词人擅长和习用的仍是小令。
与柳永稍晚的张先,宴殊和欧阳修,仅分别尝试写了17首,3首和13首慢词,慢词占其词作总数的比例很小,而柳永一人就创作了慢词87调125首。
柳永大力创作慢词,从根本上改变了唐五代以来词坛上小令一统天下的格局,使慢词与小令两种体式评分秋色,齐头并进。
小令的体制短小,一首多则五六十字,少则二三十字,容量有限。
而慢词的篇幅较大,一调少则八九十字,多则一二百字。
柳永最长的慢词《戚氏》长达212字。
慢词篇幅体制的扩大,相应的扩大了词的容量,丰富了词的表现力,能把小令难以表达的复杂内容,曲折尽致的表达出来,而这也是为大家所能普遍接受,很快成为词的主流的原因。
中国古代文学论文范文

中国古代文学论文范文中国古代文学是世界文学宝库中的瑰宝,其博大精深的内涵和独特的艺术风格一直以来都备受世人的赞誉。
在中国古代文学中,不仅有着众多优秀的作品,还有着许多杰出的文学家和思想家。
本文将从中国古代文学的特点、代表作品以及对当代文学的影响等方面进行探讨,以期对中国古代文学有一个更加全面的了解。
中国古代文学的特点之一是其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
中国古代文学历经几千年的演变和积淀,承载了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
在古代文学作品中,不仅有着对当时社会生活的真实描写,还蕴含着丰富的历史典故和文化传统。
例如《红楼梦》中对封建社会的描绘,以及《诗经》中对民间风情的歌颂,都体现了中国古代文学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
中国古代文学的另一个特点是其独特的艺术风格。
中国古代文学作品在艺术表现上追求意境的深远和形式的优美,注重用意象和比喻来表达情感和思想。
例如《离骚》中的“乘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以及《庐山谣》中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等,都展现了中国古代文学作品独特的艺术风格。
中国古代文学的代表作品之一是《红楼梦》。
《红楼梦》是中国古代长篇小说的代表作,它以细腻的笔触和深刻的人物刻画展现了封建社会的荣辱悲欢。
作品中不仅有着丰富的情节和细腻的描写,还蕴含着深刻的人生哲理和社会思考,对中国古代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另一个代表作品是《诗经》。
《诗经》是中国古代最早的诗歌总集,它包含了大量的古代诗歌作品,涵盖了丰富的题材和风格。
作品中的诗歌以其独特的韵律和意境吸引了无数读者,成为了中国古代文学中的经典之作。
中国古代文学对当代文学的影响是深远的。
中国古代文学作品在当代文学中仍然具有重要的地位,其深刻的人生哲理和丰富的文化内涵为当代文学提供了重要的思想资源。
同时,中国古代文学的艺术风格和表现手法也对当代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为当代文学创作提供了重要的借鉴和启发。
综上所述,中国古代文学作为世界文学宝库中的瑰宝,其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独特的艺术风格以及丰富的作品都展现了其独特的魅力。
宋代文学论文模板(10篇)

宋代文学论文模板(10篇)中图分类号:I206.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104(2023)01017105作为一种富含批评意义的文学文本,文学选本在逻辑层面上可以被折解为物质外壳和理论内核:物质外壳是指选本赖以存在并承载其功能的文本样态,也就是选本的形态;理论内核则主要指选本的文学批评功能。
就选本形态而言,选家依照一定的择录标准将作品挑选出来之后,接下来就要以其中一种体例将作品编排成集,以其中一种文本样态正式呈现于读者面前。
通过对其中一历史阶段选本编排体例和文本样态的考察,我们可以观照此期选本编纂活动的进化程度及其在整个中国古代文学选本演进过程中的地位与价值。
宋代文学选本数量繁富、门类广泛、形态多样、特色明晰①,在其编纂活动中表现出鲜明的理论意义与学术价值,但目前学界对宋代文学选本形态尚无全面、系统之阐论,本文拟对此略作探析,以为美芹之献。
通过翻检现存宋代文学选本,不难发现宋代文学选本形态在继承前代选本形态的基础上,又有新的变化与拓新。
具体而言,可以将其析分为单一形态与复合形态两种类型②。
一、单一形态:分体编录、依人系篇与分门别类单一形态具体包括分体编录、依人系篇与分门别类三种文本样态,这也是中国古代文学选本的三种基本形态。
(一)分体编录对文体的区分,源于人们对文学自身特质认识的深化,是文学发展到一定程度的产物。
较早明晰而具体地对文体进行辨析的是曹丕《典论・论文》,曹丕在文中将文体分为四类八种,提出:“文本同而末异,盖奏议宜雅,书论宜理,铭诔尚实,诗赋欲丽。
”[1](720)此后人们对文体的辨析越来越细密,如西晋挚虞《文章流别论》论及12种文体,南朝刘勰《文心雕龙》论及33种文体,明代吴讷《文章辨体》分文体为59类,徐师曾《文体明辨》分文体为127类。
而随着对文体区分与辨析的深入,文学选本亦将区别不同文体进行选编著录――即分体编录――作为最重要的一种编纂体例与文本样态。
在古人看来,选文编集,通过分体编录的方式为所收之文正名定份至关重要、无可轻忽,所谓“才量学文,宜正体制”[2](650)、“文章之有体裁,犹宫室之有制度,器皿之有法式也”[3](77)。
浅谈古代文学论文范文

浅谈古代文学论文范文古代文学作为我国文学教学学科体系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培养学生的文学修养和个人素质都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下面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古代文学论文,供大家参考。
古代文学论文范文一:古代文学《试论中国帝王文学》从类群的角度来划分中国古代文学,长期以来我们看到的有民间文学、妇女文学、宫庭文学或者贵族文学等,还有臣妾文学和圣哲文学等提法。
然而,一个十分显著的文学类群却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这就是帝王文学。
不过,主要从经济效益着眼的世俗的看重如出版帝王诗集、文集的现象也有一些,但都谈不上深入的理论认识评价。
在中国文学经二十世纪初开始质的大变革至今历经百年、正待飞跃发展为新的中国文学伟大形态的今天,应当从文学自身本质规律出发来解析这一独立于中国文学主流但又起着特殊作用的文学类群。
一、一种独特的中国古代文学类群中国古代帝王文学,作为一种文学类群是一种十分独特而又悠久的客观存在。
在先秦文学中,帝王文学的现象已经非常突出。
中国文学史上第一篇有名姓的文学作品竟然是帝王文学。
《古诗源》一书的开头,第一篇作品就是舜帝的《南风歌》。
还有这样一种说法是,伏羲“仰观天象,俯察地理",“画"出了我国哲学和文学融为一体的最早作品——八卦。
在我国第一部政治议论散文集《尚书》中,收集了孔子这个伟大的教育家和编辑家之前历代帝王中产生的最有名的文章,如《尧典》、《大禹谟》、《秦誓》等。
而在孔子编辑的文学教材《诗经》中,包含了不少帝王所作的诗歌。
在中央集权制的封建社会中,皇帝重视“文武之道",大都有一定的文学创作能力。
诗歌是中国人最重视的表情达意的工具,作为“万物皆备于我"的帝王自然也不例外。
从中国文学史上看,封建专制社会自第一个皇帝秦始皇起,汉高祖刘邦、楚霸王项籍、汉武帝、唐太宗、宋太祖等有名的帝王,尽管“稍逊风骚"、“略输文采",但还是大都有诗歌创作传世。
帝王之中,也应当包括农民起义领袖中自立为帝的黄巢、洪秀全等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古代文学论文古代文学论文篇1晚唐诗歌中的末日情结探析摘要:晚唐之时,帝国曾有的盛世景象已成为过眼烟云。
无疑影响了同时代诗人的文学创作,形成一个时代性的悲剧性基调,引发诗人对人生、国家、世界等根本问题的悲观思索,诗歌也不免打上了末世的色调。
晚唐诗歌所具有的悲剧精神是洞彻人心的,这种悲剧精神体现在他对生命本体存在问题的深度思考,从这个意义上讲晚唐诗歌具有重要的价值和意义。
关键词:晚唐;诗歌;末日情结历史研究者普遍认为,唐代的安史之乱是唐王朝的转折点,安史之乱不仅造成了唐王朝的国力衰退,更重要的是对文人士大夫的心灵造成的伤害。
盛唐以来唐人莫不以恢宏开放的士人心态自居,他们在看待世事万物的时候都有一种雄踞千古的豪迈之气,一如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那样的自信;或者是从容自豪的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的涓涓自然之情。
晚唐之后,士大夫的美梦开始破灭了,不断演化的边境战争,以及军阀割据使得生灵涂炭,民不聊生,士大夫们看清楚了这个无药可救、一味衰败的时代,也收敛起了先前的那种希望及由此而来的振奋,终于将那种外向、开放的心理倾向给丢弃了,晚唐诗人们在这种时局中逐渐的走向了消沉,诗歌也不免打上了末世的色调。
一、晚唐诗歌末世情怀的意象表现晚唐诗歌末世情怀首先表现在对长安的描写上。
长安作为唐朝的都城,自盛唐以来就是诗人们纷纷捕捉的对象,一系列的诗句透出了人们对唐王朝盛世的向往和赞美,比如花萼楼前雨露新,长安城里太平人。
长安大道连狭邪,青牛白马七香车。
长安重游侠,洛阳富财雄。
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
诗人们遥想长安寄托的是对家国的挂记,是对无限功名的向往。
但是晚唐长安已经失去了耀眼的光芒,长安蒙上一层灰色,李山甫《寒食二首》:年年今日谁相问,独卧长安泣岁华。
赵嘏《经无锡县醉后吟》:京洛衣尘在,江湖酒病深。
长安也自然不再神圣,朝野倾轧、藩镇割据使李氏皇权威严不复,使得诗中的长安充满了憔悴沧桑的暮年之感。
在晚唐诗人李商隐的笔下,长安更是有着难以言说的哀愁,交织成晚唐文人对待帝京既依恋又疏离的矛盾心态,长安城同时也寄托了文人坎坷遭遇、末世心态的写照。
其次表现在黄昏意象上。
在中国古典诗词中,黄昏意象多以落日、夕阳、残阳、斜晖、日暮等词出现,当把目光聚焦于晚唐,衰世的抒怀同样震撼人心。
晚唐诗歌中对黄昏意象的大量书写达至巅峰,末世的飘零,催生出大量的黄昏诗歌,许多诗人完全坠入黄昏感伤的悲情中无法自拔,我们无从说晚唐诗歌的黄昏意象是空前绝后的,但至少这种现象的展现是空前的:山密夕阳多,人稀芳草远。
晚色千帆落,秋声一雁飞。
何人垂白发,一夜钓残阳。
落日投村戍,愁生为客途。
晚唐诗歌中出现了大量的黄昏意象,黄昏时落幕的象征,给人以消沉之感,晚唐诗人借助这个独特的意象表现了对时代的思考,所用的这些意象都带有强烈的主观色彩,是他们内心悲剧精神的外在投射。
二、晚唐诗歌末世情怀的风格表现余恕诚先生在《唐诗风貌》中将晚唐诗歌分为绮艳诗歌和寒士诗歌。
这两种不同的诗歌整体上代表了晚唐诗歌的风格,代表了晚唐诗坛的风貌和情状。
首先是寒士诗歌。
盛唐社会的开放之风是其他时代无法比拟的,士子凭借着自己的才学能够博得社会声誉,从而进入政界,士子们真正有了文的自觉和对自身价值的肯定。
但是到了唐朝末年,统治涣散,战事不断,文人的作用已经不如武将重要,以往士子们希望借助自身的力量能够登堂入室的情况已经改变,如许浑在元和进入科场,直到四十五岁才中进士;杜荀鹤和刘得仁考了近二十年,刘得仁曾有如病如痴二十秋,求名难得又难休的愤慨,诗人的这种心态可悲又复可怜,也是值得同情的。
其次是绮艳诗歌。
相对于寒门士子,李商隐、杜牧及温庭筠等人的生活条件可能好一些,但是他们也经常处在政治斗争的旋涡中,社会现实让他们一样充满了无奈的,他们深层心态转向敏感、细腻、幽怨的女性世界,常借香草美人的笔法来写自己的无助。
比如于濉独镏信徒惜越娃貌,亦蕴韩娥音。
秦韬玉《贫女》蓬门未识绮罗香,拟托良媒益自伤。
这些诗句借助的都是自楚辞以来的香草美人之喻,表现的女性也都是各有各自的不可言说的忧愁,有的是渴望遇到能把自己嫁出去的良媒,写身世之伤感。
曲折委婉地表达他们渴望人仕的迫切愿望,他们的心态往往和这些女性的心态极为相似,是诗人们生不逢时、仕途不济的零落之感。
最后是隐逸诗歌,开元年间,社会安定,很多诗人半官半隐,漫游山水,躬耕田园,文人的隐逸情怀也与山水田园诗的形成有紧密的关系。
但是晚唐之后有了明显区别,这里面夹杂着一种孤芳自赏的感觉,也反映了他们的清贫软弱,面对痛苦又无力正面反抗的矛盾心态。
刘得仁《寄春坊故校书》:浮生只若此,强求欲何为。
李商隐《北青箩》世界微尘里,吾宁爱与僧。
温庭筠自称情为世累诗千首,醉是吾乡酒一樽。
畅谈佛道,寄托自然,只是一种解脱人生的重负和功名的痛苦的方式,是永久性的放弃儒家的教化,是在不幸和苦难中解脱和放逐自己的一种选择,能够寻找到自己安居的可能。
结语总之,晚唐诗歌充满了末世的情绪,晚唐诗歌中诗人悲剧情绪的流露与内心中的悲剧精神是融为一体的。
晚唐诗歌是萧瑟的秋花,晚唐诗人也是吟走在秋风夕阳之中的落魄士人,晚唐的诗歌都体现出鲜明的个性特征和主体意识。
晚唐诗歌中所表达的悲剧情感的深度是震撼人心的,在中国诗歌史上将永远绽放着绚目的光华。
参考文献:[1]胡嗣坤,罗琴.杜荀鹤及其《唐风集》研究[M].成都:巴蜀书社,古代文学论文篇2中国古代文学与当代文化的重塑摘要:文化概念的形成是一个历史过程,其核心应指原则性的思想和一种特殊的精神,即人类认识自己和世界的方式。
中国古代文学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成果和载体,中国文化的复兴是时代的需要。
挖掘和传播中国文化的普适价值,是中国古代文学的使命。
在文化大发展的新形势下,古代文学工作需要进行理念转换、回归元典、强化基础等,才能真正解决现代人教育经历的缺陷和传统文化与现代性价值的相悖,服务于当代文化的重塑。
关键词:中国文化价值认同古代文学当下中国,文化是传播频率最高的热词之一。
然而,在文化意识不断升温的同时,文化概念的内涵却显得模糊和泛化。
文化的成果之一是文学,中国古代文学作品又蕴藏着丰富的文化资源,正期盼着现代人去重新认识。
一、文化的概念与中国古代文学在中国古代典籍中,文化一词最早见于《周易贲卦》的《彖》辞:刚柔交错,天文也。
文明以止,人文也。
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
天文是阴阳二气的交错氤氲,反映的是季候变化;人文与天文相对应,是天道运化在人身上的显现,也是人依照天道进行教化的社会规则,即礼乐制度。
在《周易》中,文明与文化并无本质区别,指的是文所显现的内容或变化的结果,既包括精神层面,也包括制度层面和器物层面。
严格来说,文化与文明是有区别的。
在西方语境中,文化一词最初由培养,自然的成长类推为人类训练的过程。
这种含义与中国《周易》中的文化有些相似。
工业革命兴起,文化的意蕴发生了变化。
英国文化学者雷蒙德威廉斯在其著作《文化与社会》中将西方的文化概念界定在精神方面,特指语言、文学、艺术、宗教信仰、哲学思想等,而文明则往往指物质成就,诸如科学技术成果、社会政治经济制度以及各种物质建设。
中国当代学者张汝伦先生将文化解释为我们看待自己和世界的方式,其核心是原创性的思想和一些特殊的精神。
中国古代文学作为中国传统精神的产品形式之一,是中华民族思想情感和道德标准的重要载体,学习、鉴赏古代文学作品,就是接近、探寻古代文化的过程。
因而,古代文学教学不仅要重视文学特性的分析,更要透过文学本身,肩负起传承文化的重任。
就像曾经有位学者说的:一个民族如果没有了文学性,我们将不会找到民族诗性的生产轨迹,而一个民族失去了文化血缘,它就不会再有未来的出路。
然而,时代一去不复返,在当下信息海洋的潮水和文化大发展的浮光掠影中,中国古代文学在高校教学中也已显得尴尬和悖论。
二、中国文化的命运与古代文学教学的困境古代文学作为传统文化的载体,与中国文化的命运息息相关。
古代文学在当代文化重塑上的困境恰恰是文化危机的表征。
现代教育理念强调以学为中心,注重激发受体的兴趣。
然而,兴趣的培养不能只靠戏说形式的铺染,而是要建立在价值认同的基础上。
现代中国的年轻人与传统文化之间,缺少的正是这种价值认同。
中国文化经历了漫长历史长河的积淀,形成了自己根深蒂固的特性。
外来文化常常被消化为中国文化的一部分,正如佛教被内化为禅宗。
近代以来,西方文化对中国的影响无处不在,一部分人甚至认为中国最终的出路在于对西方文化的学习和复制。
在这种意识形态下,西方近现代的的文化价值全面取代了中国原有文化的精神内涵。
再加上改革开放后一次次商业文化的侵蚀和冲击,中国文化已如奄奄一息的老人。
当代年轻人,基本是在现代性的文化条件下长大,天然地容易倾向现代性的逻辑,会觉得与传统中国文化精神格格不入,再加上深入中国人心的社会进化论的集体无意识,人们很容易用现代性的逻辑去改造和包装中国文化。
于是反英雄主义的思潮兴起,颠覆权威、亵渎神圣的轼父情结猖獗。
同时,大众文化又为这种潮流推波助澜,颠覆快感与世俗趣味、感官刺激、享乐主义相映成趣。
经典被解构,圣贤被搞笑,真理不复存在,有的只是任意与狂放。
古代文学作品的解读,似乎成了对牛弹琴,或者说是一种不求深刻、只讲形式的哗众取宠。
在这样的背景下,对包括高校学生在内的大众分析能力、鉴赏能力培养及至人格境界的塑造,或只是一句空谈。
三、中国文化的重塑与古代文学张汝伦先生在《当代中国的文化命运》一文中,称当下复兴中国文化是天命。
人类需要中国文化,是因为中国文化具有普适价值,张汝伦先生说这种普适性在德性,在克己复礼的人生态度、天人合一的宇宙观,天下为公的政治理想、和而不同的共同生活原则和思想原则、义利之辨的道德理念、己立立人与己达达人的淑世情怀、四海一家与天下太平的世界图景。
这种德性便是责任,要担当起这份责任,需要立足当代重新解读和建构传统文化的专家学者,也需要借助新型媒介再造传统文化的开发和传播人才,这是时代赋予中国古代文学工作者的使命。
因此,古代文学服务于当代文化重塑,必须从学习到传播再到服务运用走出困境,进行标本兼治。
1.校正教育理念:由兴趣到意志建构主义教学理论强调:学习者要积极建构他们自己的知识,而不是被动地接受教师和课本传递给他们的信息。
因此,学习者的兴趣和意志力很重要。
其中,兴趣关联娱乐,而意志指向勤奋。
目前的教育理念强调兴趣,为引起观众、听众、读者、学生的兴趣,不惜花大力气追求漂亮的形式,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其主旨内容。
在实际上,包括在校的本科学生在内的成年人,意志力的培养仍至关重要。
从价值角度告知他们所学习、传播内容的重要性,然后依靠自身的意志力去接受,去刻苦,应该是当下教育理念调整的方向。
古代文学与传统文化共存共荣,价值比兴趣更重要。
2.精选学习内容:回归元典传统文化中,对社会和人类具有普适意义的精华部分,需要继承,对由于时代变迁变得腐朽的部分,必须摒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