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 苏轼《浣溪沙》ppt

合集下载

苏轼《浣溪沙 游蕲水清泉寺》PPT

苏轼《浣溪沙 游蕲水清泉寺》PPT

中心思想
此词描写雨中的南方初春,表达作者虽处困境而老当益壮、自强不息的精 神,洋溢着一种向上的人生态度。 上阕写暮春三月兰溪幽雅的风光和环境,景色自然明丽,雅淡清美;下阕 抒发使人感奋的议论,即景取喻,表达有关人生感悟,启人心智。全词即 景抒慨,写景纯用白描,细致淡雅;抒慨昂扬振拔,富有哲理。

被贬黄州
出狱以后,苏轼被降职为黄州(今湖北黄冈市)团 练副使(相当于现代民间的自卫队副队长)。这个 职位相当低微,并无实权,而此时苏轼经此一役已 变得心灰意冷,苏轼到任后,心情郁闷,曾多次到 黄州城外的赤壁山游览,写下了《赤壁赋》、《后 赤壁赋》和《念奴娇·赤壁怀古》等千古名作,以 此来寄托他谪居时的思想感情。于公余便带领家人 开垦城东的一块坡地,种田帮补生计。“东坡居士” 的别号便是他在这时起的。
诗句赏析
上阕写暮春三月兰溪幽雅的 风光和环境:山下小溪潺湲, 岸边的兰草刚刚萌生娇嫩的 幼芽。松林间的沙路,仿佛 经过清泉冲刷,一尘不染, 异常洁净。傍晚细雨潇潇, 寺外传来了杜鹃的啼声。
结尾两句以溪水西流的个别现 象,即景生感,借端抒怀,自 我勉励,表达出词人虽处困境 而老当益壮、自强不息的精神。
无再少:不能回 到少年时代。
白发:老年。
唱黄鸡:感慨时 光的流逝。因黄 鸡可以报晓,表 示时光的流逝。
诗词翻译
游玩蕲水的清泉寺,寺 庙在兰溪的旁边,溪水 向西流淌。
山脚下兰草新抽的幼芽 浸润在溪水中,松林间 的沙路被雨水冲洗得一 尘不染,傍晚时分,细 雨萧萧,布谷声声。
谁说人生就不能再回 到少年时期? 门前的 溪水都还能向西边流 淌!不要在老年感叹 时光的飞逝啊!
完 感结
谢 聆 听
浣 溪 沙
—— ·
·

精品课件-《浣溪沙》教学课件ppt

精品课件-《浣溪沙》教学课件ppt
溪水尚能西流,难道人生就不能再少?又 何必自伤自怜,哀叹衰老呢?
上阕 写景
兰芽浸溪 路静无泥 暮雨潇潇 子规轻啼
自能西 休将白发唱黄鸡
不要徒发衰 老之叹。
此时作者是以待罪之官的身份 被安置在偏僻的黄州,孤寂苦 楚的心情不是轻易可以摆脱的。 因此,此词下片所表现出来的 对青春活力的呼唤,对老而无 为的观点的否弃,便显得尤为 可贵。可以说,这种在“命压 人头不奈何”的逆境中的乐观 奋发的精神,是苏轼之所以受 到后世尊崇的重要原因之一。
这首词从山川景物着笔, 意旨却是探索人生的哲 理,表达作者热爱生活、 旷达乐观的人生态度。 整首词如同一首意气风 发的生命交响乐,一篇 老骥伏枥,志千里的宣 言书,流露出对青春活 力的召唤,对未来的向 往和追求,读之令人奋 发自强。
1.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上阕写景,山下小溪边,长着矮小娇嫩的兰划,松间 沙路洁净无尘,画面清新优美,淡雅宁静。
傍晚松林间的布谷鸟在潇潇细 雨中啼叫。
谁道人生无再少?
无再少:不能回到少年时代。
谁说人老不会再回到少年时代 呢?
门前流水尚能西 门前的流水还能向西奔流呢!
休将白发唱黄鸡
白发:老年。 唱黄鸡:感的慨流时逝光。
不要再感概白发暮年时光流逝 了。
唐代诗人白居易 《醉歌》中有“听 唱黄鸡与白日”句, 意思是说,黄鸡催 晓,白日西落,时 光流逝,人生易老。 苏轼在这里却说“休
huàn
浣溪沙

[宋] 苏 轼
游蕲水清泉寺,寺临兰溪,溪水西流。
jìn
山下兰芽短浸溪,松间沙路净
无泥。萧萧暮雨子规啼。
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
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
山下兰芽短浸溪

苏轼《浣溪沙 细雨斜风作晓寒》古诗词PPT

苏轼《浣溪沙 细雨斜风作晓寒》古诗词PPT

诗人典故
幽默的苏轼
有次苏轼宴请宾客,书法家米芾是苏轼的好友应 邀而来,酒至酣时,米芾忽然站起来对大家说, 世人都说我癫狂,我愿意让子瞻(苏轼)来证实, 意思是让苏轼证明他并不疯癫。结果苏轼却说他 的看法与大家一样,反而愈发证明了米芾的癫狂。 苏轼喜欢开朋友“惧内”的玩笑,他有一位朋友 陈慥(龙丘居士),其妻嫉妒凶悍。苏轼便作诗 嘲笑他,“龙丘居士亦可怜,说空说有夜不眠。 忽闻河东狮子吼,拄杖落手心茫然。”《东坡志 林》中记载的苏轼幽默故事和苏轼诗文中的幽默 之作,都表现了苏轼诙谐的性格。他会为深山中 有人知道他大名而故作惊讶,也会在集市常听闻 卖果人叫卖的果名是朋友外号而大笑。
完结
演讲人: 演讲时间:
第二部分
基本内容
古诗词的内容:按内容分,可分为叙事诗、抒 情诗、送别诗、边塞诗、山水田园诗、怀古 诗(咏史诗)、咏物诗、悼亡诗、讽谕诗等。
基本内容
诗词原文
浣溪沙·细雨斜风作晓寒 苏轼 元丰七年十二月二十四日,从泗州刘倩叔游南山 细雨斜风作晓寒,淡烟疏柳媚晴滩。入淮清洛渐漫 漫。 雪沫乳花浮午盏,蓼茸蒿笋试春盘。人间有味是清 欢。
作者简介
任职杭州
熙宁四年(1071年)十一月下旬,苏轼抵达杭州。 熙宁五年(1072年)八月,苏轼受命主持州试。十 一月,苏轼被抽调去督促汤村盐河工程的进行。盐 河之役后,十二月,苏轼又奉命去湖州督管堤堰工 程。熙宁六年(1073年)十一月,水旱灾害导致东 南大部分地区发生饥荒,苏轼受命前往常州、润州 等地发放灾粮,此次任务持续了七个月,苏轼尽心 尽职的处理赈灾事物,连除夕之夜都未能回到杭州 和家人团聚。熙宁七年(1074年),苏轼还曾到过 富阳、新城等地。
浣溪沙·细雨 斜风作晓寒
宋朝文学家苏轼创作的一阕词。

苏轼《浣溪沙》ppt课件

苏轼《浣溪沙》ppt课件

语言特色
平易自然
苏轼的诗歌语言平易自然 ,质朴无华,贴近生活, 易于引起读生动的 语言,通过比喻、拟人等 修辞手法,使诗歌更加生 动有趣。
节奏感强
苏轼的诗歌节奏感强烈, 韵律和谐,读起来朗朗上 口,具有音乐美感。
04
CATALOGUE
《浣溪沙》的解读与赏析
情感表达
01
情感表达
苏轼在这首词中通过描绘自然景物,表达了深沉的情感。他运用细腻的
笔触,将内心的感受与外界的景物融为一体,使读者能够感受到他内心
的情感波动。
02
情感层次
这首词中,苏轼表达的情感是多层次的。他既表达了对逝去时光的感慨
,又抒发了对人生无常的悲叹,同时也展现了对自然美景的热爱和欣赏

03
情感表达手法
意象意义
这些意象在词中具有深刻的象征意义。例如,“细雨”象征着岁月的流逝和人生的短暂, “落花”则象征着美好事物的凋零和生命的无常。这些意象共同营造了一种深沉、感慨的 氛围,使读者能够深刻地感受到苏轼的情感世界。
意境营造
意境特点
苏轼在这首词中营造了一种清新、自然、幽静的意境。他通过描绘自然景物和环境氛围,将读者引入一个特定的艺术 空间,使得读者能够感受到词中所蕴含的情感和意义。
艺术手法
意象运用
苏轼在诗中运用了丰富的意象,如“ 细雨”、“落花”、“燕子”等,营 造出一种清新自然、优美动人的意境 。
对比手法
象征意义
诗中的意象和事物都具有象征意义, 如“燕子”象征着美好和希望,“落 花”则象征着生命的短暂和无常。
苏轼通过对比“新”与“旧”、“去 ”与“来”、“悲”与“喜”等对立 面,使诗歌更具表现力和感染力。
详细描述
该词以明月为引子,抒发了苏轼对人 生短暂和无常的感慨,同时也表达了 他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词中运 用丰富的想象和优美的语言,营造出 一种超脱尘世的意境。

古诗词背诵《浣溪沙》课件(共30张PPT)

古诗词背诵《浣溪沙》课件(共30张PPT)

感悟小学
把自己的离愁、自己的 快乐、自己的所有感受写下 来,尽量用上 “词”的格 式。
下课! 同学们再见!
授课老师: 时间:2024年3月7日
下课! 同学们再见!
2024 课件
公开课教案
《浣溪沙》公开课教案 教学目标:
总结技巧(一)
下载后此页可删除 掉 也可编辑修改
引导学生理解《浣溪沙》的诗意,感受诗人苏轼对自然和人生的感悟和思考。 小学升初培中养的学作生文的选文材学技鉴巧赏如能下力:和朗读能力。
激发学生对古典诗词的热爱和学习兴趣。 深入挖掘教:学对重于点小:学升初中的学生来说,选择自己熟悉的材料非常重要。可以从家庭、 学校、生理活解等诗方意面,选感择受自诗己人熟对悉自的然材和料人,生这的样感能悟够和更思好考地。把握主题,写出有真情实感 的文章。掌握古诗词的朗读技巧和韵律。 关注细节教:学选难择点具:有细节的材料,可以让文章更加生动有趣。例如,可以选择一些自 己亲身经理历解的“小萧故萧事”、、场“景子等规,”通、过“细西节流描”写等来词表语现的主含题义和和中作心用思。想。 注重描写深:入注探重讨描诗写句可中以的让意文象章和更意加境生。动形象。在选择材料时,可以选取一些具有描 写性的材教料学,准如备人:物形象、景色描写等,通过描写来表现主题和中心思想。 突出中心教:师在准选备择教材学料课时件,和要相明关确资文料章。的中心思想,并围绕中心思想来组织材料。这 样可以让学文生章提更前加预有习重课点文和,条了理解,作避者免及偏背离景主。题或文不对题。
苏轼:
字子瞻,号“东坡居士”, 世人称其为“苏东坡”。北 宋著名文学家、书画家、诗 人、词人,豪放派词人的杰 出代表,唐宋八大家之一。 与父亲苏洵、弟弟苏辙皆以 文学名世,世称“三苏”, 作品有《江城子》、《水调 歌头》、《念奴娇》等。

26浣溪沙-簌簌衣襟落枣花》——苏轼PPT课件

26浣溪沙-簌簌衣襟落枣花》——苏轼PPT课件

-
7
-
5
苏轼虽然身为士大夫,
内心却对农村田园
怀有亲近之心,
自谓"使君元是此中人", 此处漫不经心的"敲门试 问",与"野人家"之不分 彼此,可见一斑。
-
6
上片写的是农村生产劳动的繁 忙景象,下片转入写谢雨途中行路 的艰辛。 全词有景有人,有形有声有色,乡 土气息浓郁,为宋词题材开拓了新 的天地。 “敲门试问野人家”, 词到这里就戛然而止了。词人敲门 的结果怎样呢?喝到茶没有?农民 是怎样招待他的呢?词中未作一个 字的交代,留给读者去想像,更是 余味无穷。这就是古典诗词中所讲 究的“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
写作背景1078年苏轼在徐州任职那年春天徐州发生了严重旱灾苏轼曾率众到城东二十里石潭求雨后来天降甘霖缓解了旱情他又不百姓同赴石潭绘了农村快乐祥和淳朴温馨安居乐业的生活画面极有田园诗的优美意境洋溢着浓郁的生活气茶
浣溪沙——Biblioteka 轼-1写作背景
1078年苏轼在徐州任
职,那年春天,徐州发生
了严重旱灾,苏轼曾率众
-
3
译文
衣巾在风中簌簌作响,枣花随风飘
落。村子的南北头响起剿车的支呀声, 是衣着朴素的农民在卖黄瓜,路途遥 远,酒意上心头,昏昏然只想小憩一 番。艳阳高照,无奈口渴难忍。于是 敲开一家村民的屋门,问可否给碗茶?
-
4
上片截取农村生活中常见的场景。 枣花的香气,缫车的响声,卖瓜人的悠然,组 成了一幅清新自然的田园图画。三句话,三个画面, 似乎东鳞西爪,毫无联系。可是用谢雨的路上这条 线串起来,就让人感到这幅连环画具有很强的立体 感。 这一组画面,不仅色彩美,而且有音乐美。无 论是簌簌的落花声,嗡嗡的缫车声,还是瓜农的叫 卖声,都富有浓郁的生活气息,生动地展现出农村 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

苏轼《浣溪沙》精品PPT课件

苏轼《浣溪沙》精品PPT课件

写作背景
宋神宗元丰二年,苏轼对王安石新法的某些政策
持不同意见,新党李定等人从他的诗篇中摘引了 一些讽刺新法的句子,指控他诽谤朝廷,苏轼因 而被捕。他被关押在御史台狱,在狱一百多天, 史称“乌台诗案”(御史台又称乌台)。后经多 方营救,于当年十二月释放,贬为黄州团练副使。 元丰三年春到黄州,元丰五年七月苏轼到黄州城 外赤鼻矶游览,写了《前赤壁赋》;同年十月他 再游赤壁,写了《后赤壁赋》。作者时年47岁, 他写赤壁双赋,在我国文学史上传为美谈。
写作背景
词人远谪(zhé)黄州、抱病游清泉寺所作。
浣溪沙 游蕲水清泉寺,寺 临兰溪,溪水西流。 山下兰芽短浸溪, 松间沙路净无泥,萧 萧暮雨子规啼。 谁道人生无再少? 门前流水尚能西 , 休将 白发唱黄鸡。
①蕲qí 水:县名,今湖北浠水县。时与医人庞 安时(字安常)同游,见《东坡题跋》卷三《 书清泉寺词》。 ②浸:泡在水中。 ③潇潇:形容雨声。 ④无再少:不能回到少年时代。 ⑤白发:老年。 ⑥唱黄鸡:感慨时光的流逝。因黄鸡可以报晓, 表示时光的流逝。
念奴娇·
赤壁怀古
苏轼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 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 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 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故国神游,多情应 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
浣溪沙 苏 轼
游蕲水清泉寺,寺临 兰溪,溪水西流。 山下兰芽短浸溪, 松间沙路净无泥,萧萧பைடு நூலகம்暮雨子规啼。 谁道人生无再少?门 前流水尚能西 , 休将白发 唱黄鸡。
下阕用了什么表达方式?
表达了什么?
是抽象的,概念化的,而是即景取喻,以富有情韵的 语言,表达有关人生的哲理。“谁道”两句,以反诘 唤起,以借喻回答。结尾两句以溪水西流的个别现象, 即景生感,借端抒怀,自我勉励,表达出词人虽

浣溪沙苏轼ppt课件

浣溪沙苏轼ppt课件
四、写作背景: •这首词写于元丰五年 春,当时苏 轼因为“乌台诗案”,被贬任黄州 (今湖北黄冈)团练副使。这在苏 轼的职业生涯中是一个重大的打击, 然而这首词却表达了苏轼乐观向上 的精神。
在整堂课的教学中,刘教师总是让学 生带着 问题来 学习, 而问题 的设置 具有一 定的梯 度,由 浅入深 ,所提 出的问 题也很 明确
反用其意,劝阻人们不要突发自伤 衰老之意。表达了作者热爱生活、 乐观的性格
在整堂课的教学中,刘教师总是让学 生带着 问题来 学习, 而问题 的设置 具有一 定的梯 度,由 浅入深 ,所提 出的问 题也很 明确
3、有诗云“花有重开日,人无再少年。”此词
中反其意而用之的句子是 (

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 西!
1.兰芽 沙路 暮雨 子规 2.视觉和听觉 3.时间是在三月或早春“子规啼和兰芽 短” 4.寂静 以动衬静
在整堂课的教学中,刘教师总是让学 生带着 问题来 学习, 而问题 的设置 具有一 定的梯 度,由 浅入深 ,所提 出的问 题也很 明确
• 上阕(què )写了什么样的风光和环境? 有什么效果?
在整堂课的教学中,刘教师总是让学 生带着 问题来 学习, 而问题 的设置 具有一 定的梯 度,由 浅入深 ,所提 出的问 题也很 明确
六、解释词语与理解词意
在整堂课的教学中,刘教师总是让学 生带着 问题来 学习, 而问题 的设置 具有一 定的梯 度,由 浅入深 ,所提 出的问 题也很 明确
浣溪沙是我们这首词的词牌名,那么 大家有没有发现这首词和其他的词有
在整堂课的教学中,刘教师总是让学 生带着 问题来 学习, 而问题 的设置 具有一 定的梯 度,由 浅入深 ,所提 出的问 题也很 明确
三、知诗人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黄鸡”的本意是指黄鸡报晓,在 诗中是指什么? 代指时间,时光流逝 唐代诗人白居易《醉歌》中有 “听唱黄鸡与白日”句,意思是说, 黄鸡催晓,白日西落,时光流逝, 人生易老。苏轼在这里却说“休将 白发 唱黄鸡”,有何用意?
反用其意,劝阻人们不要 徒发自伤衰老之叹。表现 了作者热爱生活、旷达乐 观的性格。
写作背景

宋神宗元丰二年,苏轼对王安石 新法的某些政策持不同意见,新党 李定等人从他的诗篇中摘引了一些 讽刺新法的句子,指控他诽谤朝廷 ,苏轼因而被捕。他被关押在御史 台狱,在狱一百多天,史称“乌台 诗案”(御史台又称乌台)。后经 多方营救,于当年十二月释放,贬 为黄州团练副使。
写作原因
有趣的是,这两首诗使苏轼逢凶化 吉,死里逃生。当年苏轼因“乌台诗 案”被投狱中,绝望之余作此诗,传 到宋神宗手里,神宗看后大为感动, 对他从轻发落,贬到黄州。这就有了 苏子泛舟赤壁,忆古抚今,千古佳作 《念奴娇· 赤壁怀古》及前后《赤壁赋 》也得以诞生。
这首诗是不服老的宣言, 是对青春活力的召唤,对美好 未来的向往。它指引 我们积 极乐观,奋发向上,对人生充 满信心。尤其当我们遇到困难 的时候,应该保持一个平和的 心态,勇往直前。作为学生, 我们还应抓紧时间,努力学习, 为自己去拼一个积极的人生, 一个灿烂的未来。
浣溪沙
苏轼
一门父子三词客(苏洵、 苏轼、苏辙) 千古文章八大家 (韩愈、 柳宗元、曾巩、王安石、 欧阳修以及三苏)— 八家唐宋占三席; 悟骈散诗词之特征, 千变纵横识其源

苏轼(1037年1月8日- 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又 字和仲,号“东坡居士”,世 人称其为“苏东坡”。汉族, 眉州人,祖籍栾城。北宋著名 文学家、书画家、词人、诗人、 美食家,唐宋八大家之一,豪 放派词人代表。其诗,词,赋, 散文,均成就极高,且善书法 和绘画,是中国文学艺术史上 罕见的全才,也是中国数千年 历史上被公认文学艺术造诣最 杰出的大家之一。其书法名列 北宋四大书法家之一;其画则 开创了湖州画派。
浣溪沙
读一读
游蕲水清泉寺,寺临兰溪,溪水西流。
苏 轼
山下兰芽短浸溪, 松间沙路净无泥, 萧萧暮雨子规啼。
谁道人生无再少?
门前流水尚能西!
休将白发唱黄鸡。
请同学们根据课下注释翻译上阕
山脚下兰草嫩芽入小溪, 松林间小路清沙净无泥, 傍晚细雨中杜鹃阵阵啼。
上阕重点写了眼前的景物,有哪些?从哪几 个角度描绘了几幅画面?按照什么顺序?能 否根据景物推断出诗人所写的是哪个季节? 环境是静寂还是喧闹的?
兰芽浸溪
上阕 写景
沙路无泥 子规暮啼
自然的美景和生 机令人心旷神怡。
门前流水尚能西
下阕 抒情
休将白发唱黄鸡
不要徒发
衰老之叹。
全词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情怀?
这首词,上片以淡疏的笔墨写 景,景色自然明丽,雅淡凄美; 下片既以形象的语言抒情,又 即景抒慨中融入哲理,启人心 智,令人振奋。词人以顺处逆 的豪迈情怀,政治上失意后积 极、乐观的人生态度,催人奋 进,激动人心。 可看 出诗人热爱生活、旷达乐观的 性格。
• 下阕用了什么表达方式? • 表达了什么? 下阕迸发出使人感奋的议论。 这种议论不是抽象的,概念化的, 而是即景取喻,以富有情韵的语 言,表达有关人生的哲理。“谁 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 西!”两句,以借喻回答。结尾 两句以溪水西流的个别现象,即 景生感,借端抒怀,自我勉励,
表达出词人虽处困境而老当益壮、 自强不息的精神。
1、 兰芽
沙路 暮雨 子规
2、视觉、听觉 三幅:兰芽浸溪,沙路无泥, 子规暮啼
3、从低到高顺序
4、时间是早春或三月。“兰芽短和子规啼”
5、静寂。以动衬静
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 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
谁说人老不可再年少? 门前流水还能执著奔向西! 因此根本用不着为自己的白 发苍颜而叹气伤感,说什么 时光不再,仅听听黄鸡的叫 鸣声就可以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