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远大前程》的弗洛伊德人格结构理论解读

合集下载

简述弗洛伊德对人格结构和意识层次的阐述

简述弗洛伊德对人格结构和意识层次的阐述

简述弗洛伊德对人格结构和意识层次的阐述弗洛伊德是心理学家中最有名的人物之一,他的理论对于理解人类心灵和人格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在他的理论中,他探讨了人格结构和意识层次的概念。

本文将逐步回答[简述弗洛伊德对人格结构和意识层次的阐述]这一问题,深入探讨他的理论观点。

首先,我们来看弗洛伊德关于人格结构的理论。

他将人格结构分为三个部分,分别是本我、自我和超我。

本我是人格结构中最原始的部分,代表着人的本性和冲动的力量。

它是无意识的,由本能驱使,追求快乐和满足。

自我是人格结构中负责协调冲动和现实环境之间冲突的一部分。

它是有意识的,通过安排妥协和推迟满足来满足本我和现实之间的冲突。

最后,超我是人格结构中道德和伦理的一部分,以社会规范和道德价值观为基础,对自我和本我施加控制。

弗洛伊德认为,这三个人格结构之间存在着紧张和冲突。

本我和超我在性欲、满足和道德之间产生冲突。

而自我则成为这两者之间的权衡者和调解者。

他认为,人格结构的平衡与健康取决于自我在满足本我和超我需求之间的能力。

接下来,我们来看弗洛伊德关于意识层次的理论。

弗洛伊德提出了三个层次的意识,分别是意识、前意识和无意识。

意识是人们能够直接感知和意识到的心理活动。

前意识是存储那些可以轻易带入意识的内容,是连接无意识和意识之间的桥梁。

而无意识则包含那些人们无法意识到的心理过程和动机。

弗洛伊德认为,人们的行为和个性是受到无意识的影响,包括潜意识的冲动和不可意识的冲突。

他认为,无意识是人格结构中最令人感兴趣的部分,也是心理病理的根源。

通过理解和解决无意识冲突,人们可以从潜意识的困扰中解脱出来,实现自我和心理的健康。

总结起来,弗洛伊德对人格结构和意识层次的阐述深刻地影响了心理学的发展和实践。

他的理论认为,人格结构由本我、自我和超我组成,同时存在着紧张和冲突。

意识层次则分为意识、前意识和无意识,其中无意识的影响是人们行为和个性的主要驱动力。

通过理解和解决这些问题,人们可以实现心理健康和自我发展。

简述弗洛伊德的人格结构观

简述弗洛伊德的人格结构观

简述弗洛伊德的人格结构观1.引言1.1 概述弗洛伊德是心理学领域中一位具有重要影响的学者,他对人类心理的研究和分析为后世的心理学发展奠定了基础。

其中,他的人格结构观是他重要的理论之一。

弗洛伊德的人格结构观主要关注个体的心理结构和心智过程,探讨了人类内心中的不同力量和冲突对个体行为以及人格形成的影响。

在弗洛伊德的人格结构观中,他将人类内心的结构划分为三个要素:本我、自我和超我。

这三个要素相互作用并共同塑造了个体的人格特征和行为方式。

首先是本我,它是个体生命力的源泉,包含了个体的原始冲动和欲望,是个体最原始、最基本的部分。

弗洛伊德认为,本我追求满足和快乐,驱使着个体寻求满足欲望的方式。

本我不受道德和理性的限制,通过冲动和本能的表达来满足个体的欲望。

其次是自我,自我是个体的中心,是个体与外部世界和他人进行交互的媒介。

自我负责平衡个体的本我和超我之间的冲突。

自我受到现实的考虑和道德法则的限制,通过思考、判断和决策来调节并满足个体的欲望。

最后是超我,超我是个体内心中的道德标准和规范,它内化了社会和文化中的价值观念。

超我代表内化的社会规则和道德准则,对个体的行为和欲望进行监督和制约。

超我内部的道德标准可能来自个体所处的文化、宗教、家庭等。

弗洛伊德的人格结构观认为,个体的人格是由这三个要素之间的相互作用和平衡所决定的。

本我、自我和超我之间的力量和冲突,直接影响着个体的行为和个性发展。

个体在满足本我欲望和符合超我要求之间需要寻找平衡点,这个平衡点也会随着个体成长和经历变化。

总而言之,弗洛伊德的人格结构观是一种解释个体内心结构与行为形成的理论框架。

通过对本我、自我和超我的分析,他揭示了个体内心中的冲突和力量之间的关系,并为理解人类个性和行为提供了重要的思考视角。

弗洛伊德的人格结构观对于心理学领域的发展和个体心理疾病的研究都起到了重要的指导作用。

1.2文章结构1.2 文章结构本篇文章的结构主要分为引言、正文和结论三个部分。

弗洛伊德的人格结构理论:本我、自我、超我

弗洛伊德的人格结构理论:本我、自我、超我

弗洛伊德的人格结构理论:本我、自我、超我弗洛伊德认为,组成人格的各部分经常发生冲突。

比如:生活中人们常常会发现,一部分的自己想做某件事,另一部分的自己想做另外一件事。

弗洛伊德因此创立了人格的结构模型,将人格分为本我、自我、超我三部分。

一、本我弗洛伊德认为,人刚出生的时候只有一个人格结构,即本我。

1.本我遵循快乐原则,只关心如何满足个人需要,不受任何物质和社会的约束,属于人格结构的生物成分。

比如:婴儿看到想要的东西,就会去拿,无论这个东西属于谁。

2.然而现实生活中,想要的东西并不会全部得到,因此本我会通过愿望实现来满足自身需要。

比如:婴儿肚子饿了,周围没有食物,本我就会开始想象食物,以暂时满足自己的需要。

3.弗洛伊德认为本我完全隐藏于无意识中,大部分的本我冲动与性和攻击有关。

事实上,人们常常无法察觉到本我。

二、自我在生命的初期,随着婴儿与环境的相互作用,人格结构的第二部分---自我,开始发展起来。

1.自我遵循现实原则,通过考虑情境现实性,控制本我盲目的冲动,调节本能与环境的关系,负责本我、超我与外界世界的联系,属于人格结构的心理成分。

2.现实中,由于本我的冲动并不为社会所接受,因此会对自我构成威胁。

自我的任务是将本我的冲动控制在无意识当中。

3.自我不仅仅控制本我的冲动,还会以考虑后果的方式,尝试着满足本我的需要,以减轻本我需要没有被满足的紧张感。

比如:小的时候,婴儿通过到父母的碗里抓取食物来减轻紧张状态。

逐渐长大后,他们懂得了社会的规定和约束,虽然饿的时候本我的冲动会驱使他去获取食物,然而自我明白这种行为是不当的。

4.自我在意识、前意识、无意识中自由活动。

自我和本我的关系:弗洛伊德曾说过:自我好像是骑在马背上的人,驾驭着这匹桀骜不驯的马(本我),约束着它前进的方向。

三、超我儿童5岁左右,人格结构的第三部分---超我,开始形成。

1.超我代表社会的理想、价值观,尤其是父母的价值和标准,对个体行为的好坏与善恶有着道德规范的限制,通过抑制本我的冲动,说服自我以合乎道德方式来取代现实的目标,属于人格结构的社会成分。

弗洛伊德人格结构视角下《远大前程》与《高兴》的比较研究

弗洛伊德人格结构视角下《远大前程》与《高兴》的比较研究

弗洛伊德人格结构视角下《远大前程》与《高兴》的比较研究题目:弗洛伊德人格结构视角下《远大前程》与《高兴》的比较研究摘要:本文介绍了弗洛伊德的人格结构理论,以及该理论在解读文学作品中的应用。

通过对比《远大前程》和《高兴》中主人公的人格结构,分析两部作品中的人物形象和情节发展。

研究结果表明,《远大前程》和《高兴》均有着非常深刻的人格冲突和心理分裂的情节和人物形象,这与弗洛伊德的人格结构理论有着很高的吻合度。

提纲:一、弗洛伊德的人格结构理论概述二、《远大前程》中的人物形象与人格结构分析1. 皮普的童年阴影及心理分析2. 文斯洛的人格冲突及内心世界3. 汤姆的心理分裂及治愈之路三、《高兴》中的人物形象与人格结构分析1. 乔治的父母缺位及心理影响2. 罗丝的人格冲突及自我惩罚3. 吉姆的人际心理障碍及人格分裂四、两部作品的比较与分析1. 人格冲突和心理分裂的相似之处2. 不同人格结构的发展和变化3. 不同情节的区别和影响五、弗洛伊德人格结构理论在文学解读中的应用1. 如何理解文学作品中的人物形象和情节2. 如何运用人格结构理论分析文学作品3. 如何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六、结论与启示1. 两部作品的心理揭示对现实生活的启示2. 弗洛伊德人格结构理论对心理学和文学的启示3. 未来研究方向的展望1. 弗洛伊德的人格结构理论概述该提纲介绍了弗洛伊德的人格结构理论,该理论是心理学领域的重要理论之一,理论内容包括了人格结构的三个层次:本我、自我和超我。

本部分的目的是为读者提供弗洛伊德人格理论的相关知识,以便于理解后续分析中的术语和理论构建。

2. 《远大前程》中的人物形象与人格结构分析该提纲以《远大前程》为例子,介绍了小说中三位主要角色的心理分析,包括了皮普童年阴影、文斯洛的人格冲突和汤姆的心理分裂等。

通过对小说中角色的分析,读者可以更好地理解弗洛伊德人格结构理论在文学作品中的应用和表现。

3. 《高兴》中的人物形象与人格结构分析该提纲以《高兴》为例子,介绍了小说中三位主要角色的心理分析,包括了乔治的父母缺位、罗丝的人格冲突和吉姆的人际心理障碍等。

弗洛伊德的人格发展理论

弗洛伊德的人格发展理论

弗洛伊德的人格发展理论弗洛伊德(Sigmund Freud)是心理学领域的重要人物之一,他提出了许多关于人类心理发展的理论。

其中,他的人格发展理论是他最为著名和具有影响力的理论之一。

本文将详细介绍弗洛伊德的人格发展理论,包括其核心概念、发展阶段和相关实例。

1. 弗洛伊德的人格结构弗洛伊德认为人的人格由三个组成部份构成:本我(Id)、自我(Ego)和超我(Superego)。

本我是人的原始冲动和欲望的来源,它追求满足和快感,没有道德和伦理约束。

自我是人格的中介者,它试图平衡本我和超我之间的冲突,使个体能够适应现实世界。

超我是内化的道德准则和社会规范,它代表了个体内部化的父母和社会的价值观。

2. 人格发展的五个阶段弗洛伊德提出了人格发展的五个阶段,每一个阶段都与特定的生理和心理需求相关。

这些阶段包括:口腔期、肛门期、阴茎期、潜伏期和繁殖器期。

2.1 口腔期口腔期发生在出生后的头两年内。

在这个阶段,婴儿主要通过口腔与外界进行感知和满足需求。

满足婴儿的主要需求是喂养和吮吸,如果这些需求得不到满足,婴儿可能会发展出口腔焦虑或者口腔依赖的人格特征。

2.2 肛门期肛门期发生在2岁至3岁之间。

在这个阶段,儿童学会控制排泄物,养成为了如厕习惯。

如果父母对儿童的如厕行为过于严厉或者宽松,儿童可能会发展出强迫症或者反叛的人格特征。

2.3 阴茎期阴茎期发生在3岁至6岁之间。

在这个阶段,儿童开始对自己的性别和性别角色产生兴趣。

如果儿童在这个阶段受到过分严厉或者宽松的性别角色教育,他们可能会发展出性别认同障碍或者性别焦虑的人格特征。

2.4 潜伏期潜伏期发生在6岁至11岁之间。

在这个阶段,儿童的性欲望被压抑,他们开始与同性朋友建立密切的关系。

如果儿童在这个阶段无法建立良好的同性关系,他们可能会发展出孤傲或者社交障碍的人格特征。

2.5 繁殖器期繁殖器期发生在青春期之后。

在这个阶段,个体开始发展出成人的性特征和性行为。

如果个体在这个阶段无法解决性欲望和社会规范之间的冲突,他们可能会发展出性心理障碍或者恋爱关系问题的人格特征。

弗洛伊德的人格发展理论

弗洛伊德的人格发展理论

弗洛伊德的人格发展理论引言概述:弗洛伊德是心理学领域的重要人物之一,他的人格发展理论对于理解人类个体的心理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从五个大点来阐述弗洛伊德的人格发展理论,包括:人格结构、性格发展、心理谨防机制、心理冲突与解决、以及个人成熟与自我实现。

正文内容:1. 人格结构1.1. 意识、潜意识和无意识:弗洛伊德认为人的心理活动可以分为意识、潜意识和无意识三个层次。

意识是人们能够直接感知和理解的心理活动,潜意识则包含一些不易察觉的心理过程,而无意识则是人们彻底无法察觉的心理活动。

1.2. 结构模型:弗洛伊德提出了人格结构的模型,包括本我、自我和超我。

本我代表了人的原始欲望和冲动,自我则是个体在社会化过程中形成的现实自我,超我则是内化的道德和社会规范。

2. 性格发展2.1. 口腔期、肛门期和繁殖器期:弗洛伊德将儿童的性格发展划分为不同的阶段。

口腔期、肛门期和繁殖器期分别代表了儿童在不同阶段对于满足欲望的方式和侧重点的不同。

2.2. 性格类型:弗洛伊德认为人的性格类型受到了个体在不同阶段的经历和冲突的影响。

他提出了乐观型、焦虑型和强迫型等不同的性格类型。

3. 心理谨防机制3.1. 潜抑:潜抑是最常见的心理谨防机制,指的是个体将不愿意面对的冲突和欲望压抑到潜意识中。

3.2. 转移:转移是将情感或者欲望从一个对象转移到另一个对象上,以减少焦虑和冲突。

3.3. 投射:投射是将个体自身的欲望、情感或者冲突归因于他人或者外部事物上。

4. 心理冲突与解决4.1. 内心冲突:弗洛伊德认为人的心理发展过程中会浮现各种冲突,如本我与超我之间的冲突、欲望与现实之间的冲突等。

4.2. 解决途径:个体可以通过心理谨防机制来解决心理冲突,如潜抑、转移和投射等。

5. 个人成熟与自我实现5.1. 个人成熟:个人成熟是指个体在心理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稳定的人格结构和成熟的心理功能。

5.2. 自我实现:自我实现是个体在满足基本生理和安全需求的基础上,追求自我价值和理想的过程。

弗洛伊德的人格发展理论

弗洛伊德的人格发展理论

弗洛伊德的人格发展理论弗洛伊德(Sigmund Freud)是心理学领域的重要人物,他提出了许多对于人格发展的理论。

在本文中,我们将详细介绍弗洛伊德的人格发展理论,包括其理论的核心观点、人格结构、心理防御机制以及人格发展的不同阶段。

弗洛伊德的人格发展理论的核心观点是,人的个性是由无意识的冲突和童年经历所决定的。

他认为人的个性是由三个部分组成的:本我(id)、自我(ego)和超我(superego)。

本我代表了人的原始欲望和冲动,追求快乐和满足。

自我是人格的中心,它试图平衡本我和超我之间的冲突,并根据现实情况做出适当的决策。

超我代表了内化的道德准则和社会规范,它试图约束本我的冲动。

在人格发展的过程中,弗洛伊德提出了五个不同的阶段,分别是口腔期、肛门期、阴茎期、潜伏期和生殖期。

每个阶段都与特定的生理需求和心理冲突相关联。

在口腔期,婴儿主要通过口腔来满足自己的需求,如果在这个阶段遭受过度满足或过度约束,可能会导致口腔相关的人格特征,如吸烟或咀嚼手指。

在肛门期,儿童开始学习控制排泄,如果在这个阶段过度约束或过度放纵,可能会导致强迫症或反叛的人格特征。

阴茎期是性别认同和性欲的关键阶段,儿童开始对异性产生兴趣。

如果在这个阶段遭受挫折或过度约束,可能会导致性格上的问题,如性冷淡或性瘾。

在潜伏期,儿童的性冲动被压抑,他们主要与同性朋友相处。

最后,在生殖期,青少年开始发展成熟的性行为和关系。

除了人格结构和不同阶段的理论外,弗洛伊德还提出了心理防御机制的概念。

心理防御机制是个体在面对冲突和焦虑时使用的心理策略。

其中一些常见的防御机制包括压抑、投射、回避和转移。

通过使用这些防御机制,个体可以减轻内心的冲突和焦虑,以维护自己的心理平衡。

弗洛伊德的人格发展理论对心理学和临床实践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它为我们理解个体的行为和心理问题提供了重要的框架。

然而,这一理论也受到了一些批评,包括过于强调性欲和童年经历对人格发展的影响,以及缺乏科学证据支持的问题。

弗洛伊德的人格发展理论

弗洛伊德的人格发展理论

弗洛伊德的人格发展理论引言概述:弗洛伊德是心理学领域的重要人物之一,他的人格发展理论对于理解人类个体的心理成长和行为模式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详细介绍弗洛伊德的人格发展理论,并按照一、二、三、四、五这样的顺序,分为五个部分进行阐述。

一、个人心理结构1.1 本我:本我是个体内最原始的部分,代表着基本的欲望和冲动。

1.2 自我:自我是个体在社会化过程中形成的,它代表着个体的现实感和理性思维。

1.3 超我:超我是个体内的道德和道德规范,它代表着个体内部化的社会规范和价值观念。

二、心理发展阶段2.1 口腔期:在出生后的头几年,婴儿的快乐和满足来自于口腔的刺激,如吮吸乳房。

2.2 肛门期:在2至3岁期间,儿童开始学会控制排泄,这也是他们学会自我控制和自我表达的阶段。

2.3 阴茎期:在3至6岁期间,儿童开始对自己的性别产生兴趣,并与父母或同性别的伙伴建立亲密关系。

三、性格结构3.1 内向与外向:弗洛伊德认为,个体的性格特征可以分为内向和外向两种类型,内向的个体倾向于关注内心感受,外向的个体则更注重外部刺激。

3.2 精神分析: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认为,个体的性格特征和行为模式受到潜意识的影响,通过解析个体的梦境和自由联想等方法,可以揭示潜意识中的冲突和欲望。

3.3 防御机制:个体为了保护自己的自尊心和心理平衡,会采取一些防御机制,如压抑、否认和转移等。

四、心理疾病4.1 焦虑症:焦虑症是一种常见的心理疾病,弗洛伊德认为焦虑症的根源在于个体内部的冲突和潜意识的欲望。

4.2 强迫症:强迫症是一种被重复和固定的思维和行为所困扰的心理疾病,弗洛伊德认为强迫症的产生与个体对于内心冲突的无意识回避有关。

4.3 精神分裂症:精神分裂症是一种严重的心理疾病,弗洛伊德认为精神分裂症的发生与个体在心理发展过程中的困扰和冲突有关。

五、对现代心理学的影响5.1 深入心理分析:弗洛伊德的人格发展理论为后来的心理学家提供了深入心理分析的思路和方法,对于心理咨询和治疗有着重要的启示作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远大前程》的弗洛伊德人格结构理论解读摘要:依据弗洛伊德的人格结构理论,探讨狄更斯的著名小说《远大前程》中展现出皮普的人格由自我到超我的发展过程。

皮普的自我发展(幼年,少年,成年三个阶段正好影射了人格结构理论的本我,自我和超我三阶段)历程主要分为三个阶段:受本我支配的幼年时期,自我支配的成长时期以及超我支配的成熟时期。

关键词: 皮普自我本我超我发展《远大前程》是英国小说家狄更斯(1812—1870)的一部重要作品。

尽管很多人已对《远大前程》作了不同层面的详尽分析,但几乎很少有人从弗洛伊德的人格结构理论进行解读,本文试借助该理论对《远大前程》主人公皮普的发展重新解读。

从根据弗洛伊德的理论,一个完整的人格结构分为:本我,自我和超我。

在个体成长过程中,这三者并非同时出现,而是呈现出相互派生之关系,即本我中产生自我,自我中又产生超我。

皮普是一位孤儿,有他的姐姐抚养长大,但他没有经受住社会环境的诱惑而丧失了原有的纯真善良的品质,在他经历了磨难后猛然醒悟。

皮普的成长和发展便呈现出了人格结构理论的特点。

一、人格结构的三大系统弗洛伊德的理论核心属于人格心理学和动力心理学。

他出生于1856年,19世纪的三大发现(进化论,能量守恒定律,细胞学说)都对其理论框架的形成产生过重要影响。

特别是能量守恒定律,它使弗式将“人的精神状态视为一个系统”,“提出人的一切精神活动都是心理能在人格系统中的作用所致”。

弗洛伊德讲人格分为本我,自我和超我,分别对应无意识,前意识和意识。

就各部分的能量而言,本我受快乐原则支配,具有最神秘莫测的能量,“用来是人的本能得到满足”。

在其发挥作用是,往往不被人察觉。

与之相反,超我是人格中“高级的,道德的,超自我的心理结构”。

若其能量强大,说明一个人有高度的社会意识和道德感。

而处于前意识部分的自我是跨越本我和超我的桥梁,“它代表理智和常识,按照现实原则来行事”。

二、本我支配的幼年时期本我,即无意识状态,它完全不受逻辑于理性的约束,也与价值,道德和伦理毫无关系。

由源自心里深层(特别是底层无意识),并受力比多的直接驱使,本我包含了不能为已所知的巨大能量。

正如弗洛伊德在《自我和本我》中所说:“本我没有向自我表示爱和恨的方法。

它不能说什么是它所需要的;它没有获得统一的意志。

生的本能和死的本能在本我中斗争着”。

若本我占主导,一个人受会受本能欲望的直接驱使,他或她的行为则会显得鲁莽而轻率。

皮普的幼年时代含蓄地描绘了他受本我支配的状态。

皮普是个孤儿,最初寄居在姐姐家,生活在铁匠姐夫乔的关照和呵护之中,尽管受到脾气暴躁的姐姐的打骂和唠叨之烦,彭波契克舅舅的说教之苦,日子过得也还心满意足。

他对一切痛苦体验都能接受,默默承受着自己的痛苦,从来不去伤害别人。

这时候的皮普是善良,天真的,他只期望像铁匠姐夫那样做一份有用的工作。

一天他在荒凉的乡村墓地遇到一个逃犯,尽管当时他非常害怕,但还是对逃犯很同情,很友善。

对皮普来说,跑回家向桥或警察寻求帮助,比偷拿食物和锉刀更容易,但是,皮普履行了自己对一个正饱受困苦煎熬的人的承诺。

当皮普得知警察在搜寻逃犯时,他甚至还为逃犯的安全担忧。

这足见小皮普的天真与善良。

后来,遇到郝薇湘小姐和艾斯黛拉以后,皮普的思想产生了很大波动。

一方面,皮普对傲慢无礼的艾斯黛拉一见钟情。

他对“非常漂亮,非常高傲的”年轻女孩子的迷恋,并没有因为艾斯黛拉的蔑视而改变:“敲她的手多粗糙!瞧他穿的靴子多么笨重啊!”。

“瞧这孩子,他把‘奈夫’叫‘杰克’”。

另一方面,对莎迪斯庄园华丽辉煌的装饰,鬼魅的气氛和对其神秘色彩所留下的深刻印象,是皮普对自己卑微的出身和粗俗的举止有了新的认识,觉得自惭形秽,生活上失去了往昔的宁静。

一开始皮普只生活在与他社会地位相同的人们中间,现在他意识到他和上等社会有极大的差距,于是开始讨厌自己的生活。

皮普为了改变艾斯黛拉对自己的态度,为了得到艾斯黛拉的爱情,他决心进入上层社会,成为所谓的“上等人”,从此他开始背离了原本善良的本性并为他的贫困的家庭而感到羞愧。

年幼的皮普尚未具有自制能力和道德观念。

他的这些想法均受到弗洛伊德的“快乐原则”的支配。

他的心智还处在极其简单,浅薄和粗糙的初始阶段,他的行为来自不受控制的本能和欲望。

此时的皮普不可能去考虑鲁莽举动带来的任何后果,因为满足那些原始欲望的需求要远远高于生活中的其它需要。

皮普为了满足自己的愿望即获的快乐,他开始冲动,自私,唯乐是从。

此外,本我是非理性的,在本我暂时无法满足自己的欲望时,就会激起“原发过程”来消除自身紧张的状态。

这个“原发过程”可以是想象,幻觉,梦境等。

上述对皮普的描写都说明了本我对年幼的皮普的支配。

根据弗洛伊德动力心理学的原理,当主导性的本我占据了心里总能量的主要组成部分时,能分配给超我的能量便微乎其微。

但是,弗洛伊德同时认为,本我最终会受到现实的抑制,进而会过渡到自我状态。

“由唯乐原则过渡到唯实原则是自我发展中一个最重要的进步”。

在人格发展过程中,本我不可避免地要向现实低头,受到现实的抑制,以达到人格的平衡。

在《远大前程》结尾,狄更斯对皮普的描写也印证了这一点。

天真纯洁的皮普在现实中遭受挫折后,终于从梦境中清醒过来,发现了真实的“自我”。

冲动的本我在现实的压抑中像烈马一样被骑手征服。

皮普在痛苦和教训中实现了蜕变。

三、自我支配的成长时期弗洛伊德在《自我和本我》中指出,“在某种程度上它(自我)是本我表面分化的扩展。

而且,自我企图用外部世界的影响对本我和它的趋向施加压力,努力用现实原则代替在本我中自由地占支配地位的快乐原则……,自我代表可以称作理性和常识的东西”。

自我遵循唯实原则,即按照理性和逻辑的准则行事,它正视事实和社会需要,并对本我进行压抑和控制。

但唯实原则并不否定唯乐原则,他追求的是和现实相适应的延缓的、最小的快乐,最终还是力图实现避苦趋乐的要求。

皮普从得到一笔财产到她姐姐的死,这是他的成长阶段。

在这个阶段中,他的堕落和他的反省说明了他的自我。

当有一个名叫贾格斯律师突然告诉皮普,他将马上继承一笔财产,皮普的最大愿望实现了。

“次日清晨,我已经是一个不同的人,我的人生远景也已改变。

”少年的自负使皮普摆出一副不可一世的架势,在乔和比蒂面前也表现得很势利。

“再见吧,我童年时光令人厌倦的老相识,我即将奔赴伦敦,即将尊贵无比。

我再不会再铁匠铺以打铁为生,再不会在这里和你们为伍!”“要是乔和我一起去驿站,在我们两人之间必然有着明显的差异。

当时,我还在心中自己骗自己,说我没有这种卑鄙的用心。

”但尽管这样,皮普仍表现了他的善良。

在伦敦,皮普过上了上等人的生活,浮华,虚荣使他傲慢,自私。

当满心欢喜的乔从乡下赶到伦敦看望交了好运的小皮普时,皮普却在想:“我们两人的地位日此不一致,如果利用金钱的力量可是他不来,我宁愿付给他钱。

”此时,面对乔的已不再是从前的皮普,可怜的乔对于皮普冷淡的“礼貌”简直手足无措,他很难堪,因为找不到“一处合适的地方放他的帽子”。

当皮普处于很高的社会地位时,他们之间已没有可以沟通的桥梁。

乔甚至称皮普为“先生”,这也说明了他们之间的距离。

在虚荣心驱使下,皮普已不再觉得他们像以前那样亲密了。

在这一阶段,虽然皮普突然从一个普通人一跃成为上等人,但他却越来越不自信,越来越不快乐,对自己的所作所为已开始有所反省。

在皮普内心痛苦挣扎的过程中,他的行为和话语不禁流露出他对现实的思考,也折射出他的自我。

皮普的快乐原则遭到违背,他不断自省,思索,理性的力量逐渐恢复。

来源于超我的能量促使自我采取行动,结果使得自我有效地抑制了来自本我的冲动。

所以,皮普开始反省自己的时候,就是他奉行唯实原则的时候,也正是他的自我开始具备较强能力的时候。

他意识到自己的思想矛盾和社会阶级差距使得它变得冷漠无情和自私。

超我有两个刺激系统构成:自我理想和良心。

来自超我的良心迅速降服了冲动自私的本我,是因为自我在对本我进行有效的压抑,以执行此刻能量强大的超我的命令。

皮普的反省也是他内心发生的超我和本我之间的较量,而超我最终取胜,要取决于自我对本能欲望冲动的有效管理。

如上所述,本我中衍生出自我,自我中衍生出超我。

在皮普的成长阶段,自我的发展不是孤立进行的,它必然伴随着超我的发展。

皮普的发展越来越趋于完美,向着高级阶段迈进。

皮普得知其资助人之后,经历了一系列复杂的心理活动,自我能够很好地调整或抑制来自本我的破坏性冲动,遵从超我的意志。

四、超我支配的成熟时期超我是人格中专管道德的司法部门。

正如弗洛伊德所说,超我“代表了所有的道德约束,主张追求完美。

简言之,它是人们生活中被我们称作‘更高’精神追求的东西”。

超我以良心和自我理想为核心,遵循“道德原则”,它对本能的命令是“不准”,与本我、自我相对,竭力中止行使唯乐原则和唯实原则。

皮普的超我,即所谓的“更高”精神追求体现在他知道了真正的资助人到决定帮助马戈维奇偷渡出境的时候。

皮普知道了一切秘密,他的恩人就是那个他曾经帮助过的那个犯人马戈维奇。

为报恩,他暗中出钱把皮普培养成一个“上等人”。

他现在偷偷回国,就是想看看他安排培养的上等人现在出落得怎么样了。

这件事和郝薇湘小姐无关。

郝薇湘像怒蜂似地逗引他们相爱,无非是因为她在新婚的那天,就无情地遭人抛弃,现在要在两个无辜的孩子身上进行报复。

最后把艾斯黛拉“嫁给一头畜生”,在精神上对皮普进行了无情的折磨。

马戈维奇从国外回来如晴天霹雳般粉碎了皮普原来心理怀的巨大希望,梦想终于全部破灭了:原来自己的财富和地位来自一个毫无文化素养的犯人,他能够实现成为绅士的梦想,完全得益于他人的劳动,而这个人社会地位比自己还要低。

年幼时,在沼泽地,皮普的善良驱使他帮助逃犯,同样,现在,责任感使皮普感觉应该帮助逃犯,这折射出他内心的善良。

但此时的他无法掩饰对讨饭的厌恶和内心的失望。

“对于这位对我有大恩的人我却表现出的厌恶情绪,在赫伯特的脸上也可以发现”。

皮普的恩人虽然看上去粗野,令人害怕,但在他强悍的个性背后,有一种原始的正义感,这种正义感慢慢地感染了皮普。

他尽一切力量帮助马戈维奇使他免于被捕而处以绞刑。

在帮助马戈维奇偷渡出境时,皮普在心理上已经完全长大成熟。

“因为,现在我对他没有了丝毫的厌恶之感,我只觉得这个拉着我的手,已经身受重伤,落入法网的可怜的人,这么多年来始终对我深情厚谊,感恩不忘和倾囊相报”。

在监狱里,皮普想马戈维奇保证:“只要允许我和你在一起,我决不离开你。

上天一定能够作证,你既待我如此真诚,我一定也待你同样真诚。

”他又对赫伯特说,“只要在允许的时间内,我都得和他在一起……当我离开他,我的思想也是和他在一起的。

”对于乔,皮普百感交集:“乔依然是当年的乔,一点也没有变。

过去在我眼里的乔和现在在我眼里的乔一样。

他依旧如同昔日那般纯朴忠实,依旧如同昔日那般纯洁正直。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