岩爆形成条件、预测预报和防治

岩爆形成条件、预测预报和防治
岩爆形成条件、预测预报和防治

岩爆形成条件、预测预报与防治

岩爆是高地应力条件下地下工程开挖过程中,硬脆性围岩因开挖卸荷导致洞壁应力分异, 储存于岩体中的弹性应变能突然释放, 因而产生爆裂松脱、剥落、弹射甚至抛掷现象的一种动力失稳地质灾害。它直接威胁施工人员、设备的安全, 影响工程进度, 已成为世界性的地下工程难题之一。

一、岩爆形成机理分析

综合分析岩爆形成机理,可从内因和外因两个方面解释岩爆。在高地应力区开挖硐室、围岩岩体结构、水文地质条件、地质构造和地形地貌可以构成岩爆形成的内因。从外因方面来说,硐室开挖施工和钻爆发施工、地震也可以诱发岩爆。

1、高地应力

形成岩爆的必要要件是应变能储集, 其力学条件满足: 原岩处于高地应力环境和洞室开挖后形成二次应力高度集中。

(1)原岩初始高地应力环境根据勘察资料显示, /值为2. 1~7. 0, 达到高应力和极高应力水平, 具备了岩爆形成的条件之一。式中: -岩石饱和抗压强度(); -垂直于隧洞轴线方向的最大初始应力()。

(2)洞室开挖后形成二次应力高度集中在高及极高应力区开挖隧洞, 必将扰动原岩的初始应力状态,破坏隧洞周围岩体初始应力平衡, 从而导致应力重新分布。当重新分布的围岩应力超过岩爆临界应力, 则产生岩爆。

(3)岩爆发生在洞室围岩内dσ3/ (σ1-σ3)正增长期增长很快的那一范围dσ3/ (σ1- σ3)越高,越易引起岩爆,因为高的dσ3/ (σ1-σ3)抑制了围岩静态破坏与位移,dσ3/ (σ1-σ3)亦可理解为高应力区中σ3的变化,它与岩爆的关系是:在一定应

力环境中,围岩内高应力环境(高的σ1-σ3)中最高σ3部位(可直观判读)最容易引起岩爆。

2、围岩岩体结构

(1)在深层岩浆岩或片理、片麻理不发育的变质岩中发生的岩爆往往强烈程度较大,使得岩片(块)常呈弹射状抛出。而在片理、片麻理发育的变质岩中发生的岩爆则往往强烈程度较小,主要为劈裂或剥落形式。这是由于片理、片麻理发

育的变质岩,其岩石颗粒呈明显的定向排列现象。在颗粒定向排列的方向上易产

生应力集中,该方向上的微裂纹最易发生扩展或产生沿粒间的滑动。这样就在定

向排列的方向上构成了一个相对较弱的面,使得岩石可以在不太高的应力下就可

沿该面破坏。从而往往难以发生强度较高的岩爆,而以劈裂或剥落形式为主。对

于矿物颗粒不呈定向排列的岩石,如花岗岩、花岗闪长岩、石英岩等,颗粒随机排列,即不存在某一方向上相对力学强度较低的面。这样的岩石有利于聚集较高的

应力状态,而且也只有在较高的应力状态下才可能使岩石发生破坏。因而一旦发

生岩爆,往往具有较高的强烈程度。

(2)岩石颗粒间联接主要有结晶联接和胶结联接两种。结晶联接是相同矿物或不同矿物的晶面彼此直接联接,是与矿物晶粒同时形成的。胶结联接则是在

成岩过程中矿物颗粒被胶结物胶结而形成,这是沉积岩的颗粒联接特征。结晶联

接比胶结联接更牢固,因此具结晶联接的岩石往往比胶结联接的岩石强高更高,更不容易破坏。具结晶联接的岩石往往只有聚集较高的应力状态及较高的弹性应变能时才有可能使岩石发生破坏,所以岩爆的发生一般表现为较强烈的弹射或抛掷

现象。而胶结联接由于是通过强度相对较低的胶结物(与岩石矿物相比)将岩石矿物联系起来,因而在岩石中形成了一些相对薄弱的环节,使得岩石的强度有所降低。

在没有聚集很高的应力下就有可能发生破坏,所以发生岩爆时一般强烈程度较低,多表现为劈裂或剥落形式。同时,胶结物的成分,对岩爆发生的强烈程度也有着重要的影响。与前面的分析相似,由于硅质和铁质的胶结作用强,其岩爆的发生也往往较强烈,常表现为弹射或抛掷现象。而钙质胶结物强度较低,不利于应变能的聚集,岩石发生岩爆时一般强烈程度不高。泥质胶结作用最弱,以泥质胶结为主的岩石一般强度低,发生岩爆的的可能性很小。迄今见诸报道的仅在二郎山公路隧道的砂质泥岩中发生了爆裂松脱、剥落为主的轻微岩爆现象。

(3)假设无论在压应力下或张应力下裂纹都是张开的,得出了如下结论:当β=arctan时,该方向上的微裂纹最易扩展; 当β= 0 或β=arctan时,裂纹最不易扩展。式中:β为加荷方向(最大主应力方向)与裂纹方向的夹角; φ为裂纹面上的内摩擦角。当岩石中的裂纹大多表现为不易扩展时,岩石的强度较高,不易发生破坏。而一旦发生岩爆就往往很强烈。当岩石中的裂纹大多表现为易于扩展时,说明这些裂纹在排列上具有大致一致的方向性。因此较易扩展并相互连通,则其强度较低,较易破坏。一旦发生岩爆,其强烈程度一般不高,主要表现为沿优势裂纹方向劈裂或剥落。可以看出,微裂纹方向对岩爆的影响与宏观结构面产出状态对岩爆的影响具一定的一致性。

3、水文地质条件

多资料研究表明, 岩石的含水量对岩爆的产生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而高含水量可降低岩体储存弹性应变能的能力和岩体强度。引水隧洞区气候干燥少雨, 河谷岸坡陡峻, 地下水不丰富,围岩岩体干燥或潮湿, 因而满足产生岩爆形成的水文地质条件。

4、地质构造

复杂的地质构造带容易发生岩爆。如褶曲、岩脉、断层以及岩层的突变等等特别是向斜的轴部岩层存在较大的地应力聚积有大量的弹性应变能,一旦进行开挖或开采,就有可能产生岩爆。

5、地形地貌

地形地貌是深埋长隧道岩爆的一个重要因素,隧道发生岩爆的地段通常位于壮年期的山体中, 山体一般陡峻呈浑圆状,这样的地形地貌通常也反映了山体岩体质量好,岩石坚硬且抗风化能力强,岩石易于积蓄弹性应变能。而地形变坡地带(平行隧道轴线方向表现为坡脚和最大覆盖深度处,垂直隧道轴线表现为坡脚) 。一方面受山体岩体应力的传递,在地形变坡地带的应力集中程度就较高,一旦隧道开挖,隧道周边产生的应力进一步集中,同时在变坡地带还受到偏压,对于脆性坚硬岩石就易于发生岩爆。

6、工程施工对岩爆的影响

工程施工对岩爆的影响可以从硐室开挖深度和硐室的形状、尺寸两方面来分析。

(1)开挖深度(埋深)。通常埋深越大,地应力就越高。前文中提到高地应力是影响岩爆发生的主要外因,而开挖深度与地应力的变化密切相关,因此考虑开挖深度也是研究岩爆影响因素的重要方面。

(2)硐室的形状、尺寸。通过分析圆形硐室和非圆形硐室(直墙圆拱形)的应力状态可知,在同样的应力环境条件下,圆形硐室应力集中效应小于非圆形硐室,因此圆形硐室发生岩爆的烈度和概率都要低于非圆形硐室。可见开挖硐室的轮廓形状、尺寸与岩爆的发生有密切关系。

7、爆破、地震等诱发因素

爆破、地震是触发岩爆的一个重要外因。一旦遇有爆破或地震,由此产生的巨大弹性波对洞室周边产生一个动力响应,加剧了隧道围岩应力的释放,使得处于临界状态的岩体受到扰动而发生突然失稳破坏,使岩爆发生更严重。据不完全统计有20%左右的岩爆是由爆破或地震等因素所引起的。

二、岩爆的预测预报

1、根据特殊的地质现象进行宏观预测。这些特殊的地质现象诸如:钻孔岩芯饼裂现象;现场大剪试验或表面应力解除时,岩体四周被解除后,底部会自动断裂,甚至会被弹起,并伴有断裂声等;应力- 应变全过程曲线异常等。这些现象多预示着该区岩体具有较高的地应力,可以帮助判断岩爆是否会发生。

2、声发射现场监测预报。根据李强(1994) 和Langstaff(1977)资料,无论是室内试验,还是现场初步监测结果,结果都表明:声发射信号急剧增加都超前岩体(石)的变形破坏,根据这一特点,可以将岩体声发射技术推广应用到岩爆监测预报中去。

3、判据现场测定预测法。国内外学者多将有限元计算的开挖断面切向应力和岩石单轴抗压强度之比值作为岩爆判据.

4、电磁辐射监测预报法。该方法是依据完整岩石压缩变形破坏过程中,弹性范围内不产生电磁辐射,峰值强度附近时电磁辐射最强烈,软化后无电磁辐射这一原理,采用特制的仪器,现场监测岩体变形过程中发出的电磁辐射“脉冲”信号,通过数据处理和分析研究,来预报岩爆。这一方法首先由俄罗斯学者提出,我国王来贵等人也在开展具体应用研究工作,目前该方法主要应用在煤爆监测预报领域。

5、地质超前预测法。岩爆的发生不仅取决与地应力条件,还与岩性及其分布特征、岩体结构、断裂和地下水状况及其他扰动因素有关,岩爆往往发生在硬脆性夹层侧。

6、微重力法。微重力法是采用物探的方法对岩爆进行预测,其理论基础是脆性岩石的“扩容”现象,即岩石在应力的作用下,力学参数会发生明显的变化,当其应变超过其临界值时,岩石的体积会突然增大,此时岩石的微重力异常变化是由正到负,岩爆发生前,处于临爆状态度岩石出现负重力异常极值,所以可以用微重力量测值作为岩爆发生的准则。当重力异常长时间处于正常水平上,则岩爆不可能发生。

7、樊建平提出了用岩石单轴饱和抗压强度()与最大主应力()的比值作为评价岩爆发生的条件进行预测,当=3~6 时就会发生岩爆,小于3可能发生严重岩爆。

8、分形理论。谢和平、李玉生运用分形几何学的方法,用分形的数目与半径的关系考察微震事件的位置分布,发现微震时间具有集聚分形结构。岩爆发生前,微震活动的积聚程度明显增加,并相应地出现在一个主岩爆临近发生时。分形理论更多的是从现象学的角度对岩爆发生给予定性描述,在定量说明岩爆发生原因和破坏过程方面尚有大量工作要做。

三、岩爆防治措施

1、钻孔卸压。就是在有能量积累的岩体上钻一系列孔,造成吸收岩体变形的一定空间,使集中的应力向深处转移,这种“釜底抽薪”的办法,有效地防止了岩爆破裂片向巷内喷出。然而,要发挥钻孔卸压的作用还必须保证适时投入和一次到

位,也就是说钻孔距应力集中核心的距离,以不会诱发岩爆为最佳钻孔长度,波兰

学者认为3.4倍的层厚,我国学者有的认为6-9米或3.5-4米。

2、超前爆破应力解除。在掌子面钻爆的同时,将部分周边孔和辅助孔加深至1. 5~2. 0倍孔深, 孔底装1/2支炸药, 与开挖爆破同步起爆, 针对下一循环开挖起到预先爆破松动的作用, 起到了一定的消除岩爆效果。

3、机械胀壳式预应力锚杆抑制岩爆。初喷混凝土后, 周边随机安装胀壳式预应力锚杆, 尤其是拱肩部位, 利用胀壳式锚杆的迅速锚固作用抑制岩爆, 中等岩爆区效果明显, 按照设计系统支护( 锚网喷)全部实施, 基本能有效抑制岩爆

发生。

4、通过加强钢筋网配置抵抗岩爆。采用φ22钢筋交错连接锚杆, 形成加强钢筋网, 同时在前期施工的大部分岩爆较强洞段均采用了型钢拱架跟随掌子面

支撑抵抗岩爆。

5、岩层注水法防治岩爆。此法的基础是岩石因含水量的增加而软化这一特点,如果从岩石力学性质方面来看,岩层注水后,岩石的强度降低,弹性模量下降,泊松比增大,其内部粘结力减少,从而导致岩石的力学性质发生改变。

6、光面爆破开挖技术。采用光面爆破,减少周边孔径,使用φ22 mm 小药卷和瞬发雷管,降低同段起爆药量,尽量消除隧道内爆破作业诱发岩爆的因素,并使开挖掌子面周边基本圆顺,减少隧道壁上岩体表面聚能结构的数目,尤其要避免出现棱角状突起或凹面,以防止产生新的局部应力和能量的聚集;同时对隧道壁中已经松动的岩块基石进行清除,减少岩爆岩块的数量。

7、改变围岩力学性质在施工过程中, 可采取对掌子面附近隧洞岩壁喷水或钻孔注水来促进围岩软化, 即可消除灰尘, 又可缓释围岩应力。注水后, 使裂纹

尖端能量降低, 并使裂纹传播的可能性减小; 裂纹传播速度的降低, 使裂纹周围的势能转化为地震能的效率降低, 从而减小剧烈爆裂的危险性。因此, 在爆破、通风、出渣后, 洞壁和掌子面洒水3~5遍, 每遍间隔5~10min, 使掌子面及其附近的围岩湿润。

8、减少岩体暴露时间在施工作业过程中, 应及时支护, 以尽量减少岩体暴露时间, 可防治或减小岩爆发生。

参考文献

[1] 何思为,向贤礼,卢世杰.高应力区应力与岩爆的关系.广东工业大学学报,

2002,19(3).

[2] 徐林生,王兰生,李天斌.国内外岩爆研究现状综述.长江科学院院报,

1999,16(4).

[3] 王斌,李夕兵,马海鹏,李志国.基于自稳时变结构的岩爆动力源分析.岩土

工程学报,2010,32(1).

[4] 徐则民,黄润秋,罗杏春,李睿,孙静怡.静荷载理论在岩爆研究中的局限

性及岩爆岩石动力学机理的初步分析.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2003,(8).

[5] 殷建军,李士明,,蒋冲.某水电站超深埋引水隧洞岩爆形成条件、预测预报

及防治措施.资源环境与工程,2011,25(2).

[6] 谢勇谋,巨能攀.浅析隧洞围岩宏微观结构与岩爆.中国地质灾害与防治学

报,2005,16(4).

[7] 李田,王志坚,肖占.浅析引起岩爆的若干因素及岩爆的防治措施.中国西部

科技,2009,8(17).

[8] 唐宝庆,曹平.引起岩爆因素的探讨.江西有色金属,1995,9(4).

[9] 张斌,符文熹,聂德新,任光明.影响深埋长隧道岩爆的主要因素分析.山地

学报,2000,18.

[10] 王利,沈秀运,高谦.隧洞岩爆孕育演化的细观力学机制.矿冶工程,2011,

31(14).

[11] 苗金丽.岩爆的复合能量动力学机理.金属矿山,2008,11.

[12] 梁强新.高地应力判别和岩爆预测方法.西部探矿工程,2006,9.

[13] 薛志,郝利军,谢仲文.金平水电站地下洞室施工的岩爆预防及处理措施.

四川水力发电,2011,30(3).

[14] 邓群峰.模糊数学在岩爆预测中的应用.公路,2005,10.

[15] 雷登宪,李景玉.瀑布沟水电站地下洞室开挖中岩爆的预防与治理.水电站

设计,2010,26(1).

[16] 王卫国.深埋特长铁路隧道的岩爆预测.铁道勘察,2006,3.

[17] 郭训江.深埋引水隧洞岩爆预测及防治措施.土工基础,2009,23(3).

[18] 郑晓来.隧道施工中岩爆的预测及治理.四川水力发电,2009,28(25).

[19] 姜晨光,李振源,廖明全.岩爆的应力解释与新预警方法.中国矿山工程,

2004,33(3).

[20] 杨健,武雄.岩爆综合预测评价方法.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2005,24(3).

[21] 李学锋,谢长江.凡口矿深部高应力区岩爆防治研究.矿业研究与开发,2005,

25(1).

[22] 弹庆录,褚洪敏.防止岩爆危害的工程方法.河北煤炭建筑工程学院学报,

1993,2.

[23] 郭进伟.江边电站引水隧洞岩爆及其防治分析.人民长江,2010,41(17).

[24] 梁祖军,王清强.井底车场防治岩爆施工技术.煤矿支护,2009,3.

[25] 李永刚,徐国元,易洋来,张钵.控制巷道岩爆的爆破卸压法.采矿技术,

2002,12(6).

[26] 陈洪波.浅谈隧道岩爆的特征和处理方法.华北科技学院学报,2012,9(1).

[27] 刘学增,苏云帆.隧道施工岩爆安全评价量化指标体系研究.公路交通科技,

2010,27(11).

[28] 张立军.隧道施工中预防岩爆的一些经验.铁道建筑技术,1997,5.

[29] 高连成.岩爆施工技术研究.山西建筑,2006,32(6).

[30] 唐宝庆,曹平.岩层注水法预防岩爆的研究.湖南有色金属,1996,12(6).

[31] 吴良松.硬岩矿床深井开采岩爆预防措施.湖南有色金属,2004,20(4).

[32] 李忠,汪俊民.重庆陆家岭隧道岩爆工程地质特征分析与防治措施研究.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2005,24(18).

隧道岩爆应急预案

一、应急预案的方针与原则 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保护人员安全优先,保护环境优先”的方针,贯彻“常备不懈、统一指挥、高效协调、持续改进”的原则。更好地适应法律和经济活动的要求;给参建职工的工作提供更好更安全的环境;保证各种应急资源处于良好的备战状态;指导应急行动按计划有序地进行;防止因应急行动组织不力或现场救援工作的无序和混乱而延误事故救援;有效地避免或降低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帮助实现应急行动的快速、有序、高效;充分体现应急救援的“应急精神”,坚持“早预防、早发现、早报告、早救治”原则。 二、编制目的 对潜在的隧道岩爆事故做出应急准备,并对已发生的隧道岩爆进行控制,最大限度降低事故的损害程度。 三、编制依据 1、《实施性施工组织设计》 2、《铁路隧道施工规范》(TB10204-2002) 3、《新建铁路黔江至张家界至常德线大坡隧道施工设计图》 4、依据沪昆公司标准化管理体系的要求,结合本工区的工程特点特制定本预案。 5、依据张家界建设指挥部的有关应急处理的规定要求;本工程实施性施组及本单位在相关工程中的经验。 6、国家相关法律、法规,国家有关部门、铁道行业及中国铁路总司相关技术标准、规范、指南、中国铁路总公司相关规章制度。 7、中国铁路总公司《铁路工程设计措施优化指导意见》(铁总建设【2013】103号)。 8、原铁道部《关于进一步明确软弱围岩及不良地质铁路隧道

设计施工有关技术规定的通知》(铁建设【2010】120号)。 9、中国铁路总公司《中国铁路总公司办公厅关于2014年铁路建设质量安全重点工作安排的通知》(铁总办【2014】10号)。 10、勘察设计合同以及合同的有效组成文件、设计施工图。 11、当前铁路建设的技术水平、管理水平和施工装备水平。 12、地质勘查报告。 四、工程概况 大坡隧道位于湖南省龙山县兴隆街乡三塘村及茅坪乡水沙坪村之间。隧道起讫里程为DK92+550~DK99+228,全长6678m,双线隧道,洞身最大埋深727m,最小埋深44m。隧道进口端位于兴隆街乡三塘村东侧山坡上,出口端位于茅坪乡水沙坪村西侧一山坡脚下,隧道通过处地势陡峻、沟谷深切,谷深坡陡,仅进出口有乡村公路通达,交通较不便利。 隧道采用进、出口各1座平导辅助施工。隧道进口:平导起讫里程PK92+570~PK95+870,长度3300m,位于线路左侧 25m,与线路平行,设计坡度与正洞一致。平导与正洞间每隔500m左右设一处横通道作为疏散横通道,共设7处,后期作为疏散隧道及运营排水通道。隧道出口:平导起讫里程 PK97+225~PK99+192长度1967m,位于线路左侧25m,与线路平行,设计坡度与正洞一致。共设4处横通道,后期作运营排水通道。 隧道进口段DK92+550~DK95+600(3050m)及出口段DK98+810~DK99+228(418m)为可溶岩段落,DK95+600~DK98+810(3210m)为非可溶岩段落,非可溶岩及可溶岩形成不同的地形地貌。隧道 DK92+550~DK93+671.710、DK97+315.661~DK98+540.480段位于 R=4500的曲线上,其余均位于直线段上;洞身纵坡依次为17.4‰ /1300、17.5‰/2750、8‰/600、-3.5‰/2028。

岩爆的预防及处理

仅供参考[整理] 安全管理文书 岩爆的预防及处理 日期:__________________ 单位:__________________ 第1 页共7 页

岩爆的预防及处理 (1)岩爆产生条件 ①近代构造活动山体内地应力较高,岩体内储存着很大的应变能; ②围岩新鲜完整,裂隙极少或仅有隐裂隙,属坚硬脆性介质,能够储存能量,而其变形特性属于脆性破坏类型,应力解除后,回弹变形很小; ③具有足够的上覆岩体厚度,一般均远离沟谷切割的卸荷裂隙带,埋藏深度多大于200m; ④无地下水,岩体干燥; ⑤开挖断面形状不规则,造成局部应力集中。 ⑥在溶孔较多的岩层里,则一般不会发生岩爆。 (2)岩爆的特点 隧洞内的岩爆一般具有以下特点: ①在未发生前,并无明显的征兆,虽经过仔细寻找,并无空响声,一般认为不会掉落石块的地方,也会突然发生岩石爆裂声响,石块有时应声而下,有时暂不坠下。 ②岩爆发生的地点多在新开挖的工作面附近,个别的也有距新开挖工作面较远,常见的岩爆部位以拱部或拱腰部位为多;岩爆在开挖后陆续出现,多在爆破后的2~3小时,24小时内最为明显,延续时间一般1~2个月,有的延长1年以上,事前一般无明显预兆。 ③岩爆时围岩破坏的规模,小者几厘米厚,大者可多达几十吨重。石块由母岩弹出,小者形状常呈中间厚、周边薄、不规则的片状脱落,脱落面多与岩壁平行。 ④岩爆围岩的破坏过程,一般新鲜坚硬岩体均先产生声响,伴随片 第 2 页共 7 页

状剥落的裂隙出现,裂隙一旦贯通就产生剥落或弹出,属于表部岩爆;在强度较低的岩体,则在离隧洞掌子面以里一定距离产生,造成向洞内临空面冲击力量最大,这种岩爆属于深部冲击型。 (3)岩爆的现场预测预报 ①地形地貌分析法及地质分析法 认真查看其地形地貌,对该区的地形情况有一个总体的认识,在高山峡谷地区,谷地为应力高度集中区,另外根据地质报告资料初步确定辅助洞施工期间可能遇到的地应力集中和地应力偏大的地段。 依据地质理论,在地壳运动的活动区有较高的地应力,在地区上升剧烈,河谷深切,剥蚀作用很强的地区,自重应力也较大。 ②AE法(声发射法) AE法主要利用岩石临近破坏前有声发射现象这一结果,通过声波探测器对岩石内部的情况进行检测,该方法的基本参量是能率E和大事件数频度N,它们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岩体内部的破裂程度和应力增长速度。这种预报方法是最直接的,也是最有效的。 ③钻屑法(岩芯饼化法) 这种方法是通过对岩石钻孔进行,可在进行超前预报钻孔的同时,对钻出的岩屑和取出的岩芯进行分析;对强度较低的岩石,根据钻出岩屑体积大小与理论钻孔体积大小的比值来判断岩爆趋势。在钻孔过程中有时还可以获得如爆裂声、磨察声和卡钻现象等辅助信息来判断岩爆发生的可能性。 ④地温法 采用红外线测温仪,若地温接近正常埋深地温,说明地下水渗流弱,围岩干燥无水,则产生岩爆的可能性较大。 第 3 页共 7 页

地下工程施工中岩爆发生的判据及防治方法

地下洞室施工中岩爆的预测及防治方法 (锦屏建设管理局工程一部周洪波) 【题记】 锦屏工程中有大量的地下工程,包括公路隧道、辅助洞、一二级地下厂房、二级引水隧洞等,岩爆是地下洞室开挖施工过程中应特别注意的问题。本文总结了岩爆的特征、类型及分级,对引发岩爆的因素进行分析和归纳,并总结了岩爆可能发生的判据,由此可对岩爆的发生进行预测;通过对岩爆发生因素的分析及判据的总结,本文还总结了一些岩爆的防治措施,可在地下洞室施工中借鉴和应用。 岩爆是一种极为复杂的动力失稳现象,迄今为止,人们对其形成机理还无统一认识。一般认为,岩爆是高地应力条件下地下洞室开挖过程中,因开挖卸荷引起洞室周边围岩产生应力分异作用,储存于硬脆性围岩中的弹性应变能突然释放且产生爆裂脱落、剥离、弹射甚至抛掷性等破坏现象的一种常见动力失稳施工地质灾害。它直接威胁施工人员、设备的安全,影响工程进度,已成为世界性的地下工程难题之一。为此,对在地下洞室开挖过程中是否发生岩爆和可能在哪些部位发生岩爆作出预测和判断,并制定必要的防治措施,以维持围岩稳定和施工安全十分重要。 一、岩爆的特征、类型及分级 岩爆是岩体中聚积的高弹性应变能的一种具有代表性的释放现象。岩爆是突发性的,主要表现为岩体急剧破坏,岩块由岩体表面上突然飞出,而且大部分发生在掌子面及附近的边墙上,与塌方、坍顶有明显不同。简单地说,岩爆就是地下洞室周边围岩的应力集中,不能承受这种应力集中的岩石发生突然地脆性破坏,而从自由面剥落、弹出或抛射的一种现象。 岩爆的类型可以从多个角度描述,根据岩爆特征,考虑岩爆危害方式、危害程度及其防治对策等因素,可分为:片状剥落型、爆裂弹射型,爆炸抛射型、洞壁垮塌型。 还可将岩爆分为: (1)应变型:指地下洞室周边坚硬岩体产生应力集中,在脆性岩石中发生激烈的破坏,是最一般的岩爆现象; (2)屈服型:指在有相互平行裂隙的地下洞室中,洞室壁的岩石屈服,发生突然破坏,常常是由爆破振动所诱发的; (3)岩块突出型:是因为被裂隙和节理等分离的岩块突然突出的现象,也是因爆破或地震等而诱发的。 从发生规模的大小,岩爆基本上可飞为三类: (1)小规模的:是指在壁面附近浅层部分(厚度小于25cm)破坏,破坏区域仍然是弹性的;

隧道岩爆施工方案

目录 1 编制说明 (3) 1.1编制依据 (3) 1.2编制原则 (3) 1.3编制范围 (4) 2 工程概况 (4) 2.1线路概况 (4) 2.2隧道主要工程量 (4) 3 岩爆的特点及辨识 (4) 3.1岩爆的基本特征 (4) 3.2岩爆产生的条件 (5) 3.3判断岩爆发生的应力条件 (6) 3.4地应力计算与隧道岩爆预测 (6) 3.4.1XX (6) 3.4.2XX (6) 3.4.3XX (7) 3.4.4XX (8) 4、岩爆的预防及处理方案 (10) 4.1总体施工方案 (10) 4.2超前地质预报 (10) 4.2.1超前探孔 (11)

4.2.2地质素描 (11) 4.3加强光面爆破控制,提高爆破效果 (11) 4.4加强初期支护 (12) 4.4.1轻微岩爆区 (12) 4.4.2中等岩爆区 (12) 4.5超前应力释放 (12) 4.6加强高压水冲洗 (13) 4.7加强效果检测 (13) 4.8岩爆发生时的处理措施 (13) 4.9、岩爆防护开挖台架 (14) 5、安全防护措施 (15) 5.1成立岩爆预防及救援小组 (15) 5.2安全防护措施 (16) 5.3洞内作业安全技术措施 (16) 5.3.1钻爆作业安全措施 (16) 5.3.2人员及机械防护措施 (18) 5.3.3洞内作业救援逃生措施 (18)

隧道岩爆防治专项施工方案 1 编制说明 1.1 编制依据 ⑴、《XXXXX标招标图》;《XXXXX两阶段施工图》; ⑵、国家和交通部现行有关工程的设计规范、施工指南、工程质量检验评定标准及安全技术规程; ⑶、国家和四川省政府的有关法律、法规和条例、规定; ⑷、现场详细的施工技术调查资料; ⑸、施工单位资源状况、施工技术水平及管理水平; 1.2 编制原则 ⑴、贯彻执行国家、交通部、当地政府制定的有关政策。 ⑵、按照公路工程施工程序,合理安排施工进度,保证质量,确保按期完工,节约资源,保护环境,取得社会和建设单位信誉。 ⑶、坚持科学性、先进性、经济性与合理性、实用性相结合的原则,采用先进的施工技术、科学的组织方法,合理安排施工。 ⑷、坚持高起点规划、高标准要求、高质量落实,全面实现质量目标的原则。积极推广应用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新材料、新测试方法,采用国内外先进、成熟、可靠的方法和工艺,优化施工方案,实现安全、质量目标。 ⑸、坚持以人为本,安全生产的原则。施工生产活动始终把人的健康安全放在首位,严格执行GB/T28001-2001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认真编制施工安全技术方案,加强过程控制,落实保证措施,保证安全生产投入,实现安全生产。

高地应力下硬岩岩爆与软岩大变形专项方案

高地应力下硬岩岩爆与软岩大变形专项方案

八台山隧道高地应力下硬岩岩爆与 软岩大变形专项方案 一、工程概况 1、概况 城口至万源快速公路通道工程采用二级公路标准,设计速度为60公里/小时;路基宽度为12米。 城口至万源快速公路通道CW10合同段位于四川万源堰塘乡布袋溪村,里程为K46+000~K48+640,全长2.640km。本合同段主要工程内容为八台山隧道主洞2480m/0.5座,避难通道2450m/0.5座,1-4*3m 钢筋砼盖板涵一座,路基土石方5115m3。 八台山隧道主洞起止里程K43+205~K48+480,全长5275m,避难通道起止里程YK43+206~YK48+450,全长5244m。属特长隧道。其中主洞K46+000~K46+480段、避难通道起止里程YK46+000~YK48+450,位于CW10合同段内,是本合同段的控制性工程。 2、地形地貌 八台山隧道进口位于重庆市城口县双河乡干坝子河村、出口位于四川万源堰塘乡布袋溪村。 隧道穿越的八台山,受地质构造控制,山脊由东向西横亘,山脊两侧为面积较小的山湾。形成山丘、山脊与沟谷相间形态,以山丘为中心形成向四周发育的“爪”状山沟;隧道轴线地面最高点位于洞身段K44+610的山脊顶部,标高为1797.74m,一般地面标高740.0~1596.2m,最低点位于隧道进口的溪沟底部,标高731.50m左右,相

对高差856.2m.隧道区地貌形态为构造剥蚀、溶蚀中山地貌单元区。 3、工程地质 八台山隧道地质复杂,裂隙倾角大,多为陡倾裂隙,节理面较平直,呈微张~张开状,宽1-50㎜不等,裂隙面附褐色铁质膜,局部为泥质充填。由洞口向洞身地质条件依次为: (1)出口段位于一斜坡上,地表覆盖有第四系崩坡积块石土,基岩为三叠系下统嘉陵江组的盐溶角砾岩。角砾状结构、岩溶发育。 (2)本隧道洞身段主要为III~V级围岩,构成III级围岩的地层岩性以灰岩为主,呈中厚层状。跨度5米,跨度5~10米,可稳定数月,可发生局部块状位移及小~中塌方;构成IV级围岩的地层岩性以大冶组、栖霞组灰岩为主,呈薄~中厚层状。一般无自稳能力,数日~数月内可发生松动变形及小塌方,进而发展为中~大塌方,有明显的塑性流动变形和挤压破坏;构成V级围岩的地层岩性以页岩、炭质页岩、泥质粉砂岩为主,呈薄~中厚层状。岩体受地质构造及风化作用影响较重,裂隙较发育,呈碎、裂状,松散结构,易坍塌,围岩无自稳能力,跨度5米或更小时,可稳定数日。 (3)不良地质: ①岩溶 八台山隧道主洞K46+560~K47+990段、避难通道K46+560~ K47+990段为富水地段且岩溶特别发育,极易发生突水、突泥情况。 ②煤层、煤线与瓦斯 隧道穿越二叠系上统吴家坪组含煤地层,该区域煤层厚0.3~

隧道岩爆的防治措施

岩爆,也称冲击地压,它是一种岩体中聚积的弹性变形势能在一定条件下的突然猛烈释放,导致岩石爆裂并弹射出来的现象 轻微的岩爆仅有剥落岩片,无弹射现象,严重的可测到4.6级的震级,烈度达7一8度,使地面建筑遭受破坏,并伴有很大的声响。岩爆可瞬间突然发生,也可以持续几天到几个月。发生岩爆的条件是岩体中有较高的地应力,并且超过了岩石本身的强度,同时岩石具有较高的脆性度和弹性,在这种条件下,一旦由于地下工程活动破坏了岩体原有的平衡状态,岩体中积聚的能量导致岩石破坏,并将破碎岩石抛出。 发生原因 发生条件:在硬脆岩体高地应力地区,硐室开挖过程中发生岩爆。 发生原因:围岩强度适应不了集中的过高应力而突发的失稳破坏。 防治措施:应力解除、注水软化和使用锚栓-钢丝网-混凝土防爆支护等。[1] 基本解释 岩爆是岩石工程中围岩体的突然破坏,并伴随着岩体中应变能的突然释放,是一种岩石破裂过程失稳现象。 岩爆-简介 岩爆是深埋地下工程在施工过程中常见的动力破坏现象,当岩体中聚积的高弹性应变能大于岩石破坏所消耗的能量时,破坏了岩体结构的平衡,多余的能量导致岩石爆裂,使岩石碎片从岩体中剥离、崩出。 岩爆往往造成开挖工作面的严重破坏、设备损坏和人员伤亡,已成为岩石地下工程和岩石力学领域的世界性难题。轻微的岩爆仅剥落岩片,无弹射现象。严重的可测到4.6级的震级,一般持续几天或几个月。发生岩爆的原因是岩体中有较高的地应力,并且超过了岩石本身的强度,同时岩石具有较高的脆性度和弹性。这时一旦地下工程破坏了岩体的平衡,强大的能量把岩石破坏,并将破碎岩石抛出。预防岩爆的方法是应力解除法、注水软化法和使用锚栓-钢丝网-混凝土支护。岩爆-产生的条件 1.近代构造活动山体内地应力较高,岩体内储存着很大的应变能,当该部分能量超过了硬岩石自身的强度时; 2.围岩坚硬新鲜完整,裂隙极少或仅有隐裂隙,且具有较高的脆性和弹性,能够储存能量,而其变形特性属于脆性破坏类型,当应力解除后,回弹变形很小; 3.埋深较大(一般埋藏深度多大于200m)且远离沟谷切割的卸荷裂隙带; 4.地下水较少,岩体干燥; 5.开挖断面形状不规则,大型洞室群岔洞较多的地下工程,或断面变化造成局部应力集中的地带。 地质构造

关于岩爆判别准则及防治措施

安革连~琶布铁路隧道 岩爆判别准则及处理措施 安革连~琶布铁路隧道主隧道全长19200m,主隧道最大埋深约1260m,施工斜井总长6880m,斜井最大埋深约946m。隧道穿越主要岩层为石英斑岩、花岗斑岩、花岗正长岩等,岩石质地坚硬,隧道开挖存在岩爆可能。实际施工中2号斜井已发生岩爆现象,对现场施工造成一定的影响,为减小岩爆对施工及安全的影响,初步制定岩爆地段的指导性判别准则及处理措施,供项目部参考。 一、可能发生岩爆的区段及工程地质特征 根据《工程地质勘察报告》,主隧道及斜井可能发生岩爆的区段及工程地质性质见表1. 表1 可能发生岩爆区段及工程地质特征

表中可能发生岩爆的里程范围仅为勘察阶段理论推测,实际发生岩爆的里程范围会有所不同。 二、岩爆发生的判据 岩爆是岩石工程中围岩体的突然破坏,并伴随着岩体中应变能的突然释放,是一种岩石破裂过程失稳现象。岩爆的发生与岩石强度、地应力、岩体的完整性、开挖方法有关,归纳起来,岩爆发生的基本条件如下:(1)岩石单轴抗压强度:σc>80MPa(至少>60MPa) (2)岩质和岩性:坚硬、脆性 (3)岩体结构:完整或基本完整 (4)地应力值 最大地应力可取围岩自重应力场中的垂直分量σmax=γ·H 式中:γ——围岩容重

H——埋深 σmax>0.25σc;严重岩爆 σmax=0.15~0.25σc;中等岩爆 σmax<0.15σc;轻微或不发生 (5)开挖轮廓。钻爆法施工应采用光面爆破,提高光爆效果,钻爆法在开挖轮廓上造成的超欠挖会造成应力局部集中,进而引发岩爆。 三、岩爆烈度划分标准 为便于岩爆地段的处理,根据岩爆发生的强度及烈度,将岩爆划分为无岩爆、轻微岩爆、中等岩爆、强烈岩爆。根据国内秦岭隧道的岩爆预报、防治技术研究成果,岩爆划分标准见表2,本划分标准仅供参考,在本隧道施工过程中,根据实际发生的岩爆特征进行修正。 表2 岩爆烈度划分标准

岩爆预测及影响因素的分析

岩爆预测及影响因素的分析 周 萍1,吴继敏1,孙艳红1,柳 毅2 (1.河海大学土木工程学院,江苏 南京 210098;2.安徽省蚌明市高速公路开发有限公司,安徽 蚌明 233040) 摘 要:岩爆是高地应力环境下地下工程中的地质灾害。详细分析了地应力、岩性、岩体结构、埋深、地形、人为开挖等因素对岩爆的影响,对岩爆的预测和防治具有一定的实用价值。综合各种因素的影响对福建周宁水电站地下厂房进行了岩爆预测,得到了在局部区域发生微弱岩爆的结论。 关键词:岩爆;预测;高地应力;影响因素 中图分类号:TV31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1-408X(2004)01-0071-05 岩爆是地下工程开挖施工中发生在高地应力、完整脆性岩体内的一种地质灾害,极大地威协着施工人员和设备的安全。迄今为止,关于岩爆的理论和预测方法尚未形成统一的定论。很多因素都会影响到岩爆的发生,如地应力、岩性、岩体结构、埋深、地形、人为开挖等,分析各种因素对岩爆的影响对于岩爆机理的研究以及合理地预测和防治岩爆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岩爆是岩体内积聚的弹性应变能的突然释放。岩体中储存的能量,通常是以弹性变形的形式储存于围岩内的高应力集中区内,弹性变形越大,储备的能量就越多,因而岩体内某些地区就形成了高储能体。高储能体必须具备两个条件:一是岩体能储聚较大的弹性应变能;二是岩体内应力高度集中。岩体内储能越多,应力集中程度越高,岩爆越容易发生,因此本文从储能和应力集中的角度分析各种因素对岩爆的影响。 1 岩爆影响因素分析 1.1 地应力 地应力是影响岩爆的关键因素,岩爆是发生在高地应力地区的地质灾害。在高地应力环境下岩体中会储存较多的弹性应变能,这是岩爆发生的基本条件。对于判定高地应力的标准,由于不同学科与不同工程对高地应力问题的表现和理解不同,判别标准也不同。目前代表性的判定标准如下。 (1)以地应力的绝对大小划分,国内岩体工程界一般以初始地应力达到20~30MPa时即可认为岩体处于高地应力状态。 (2)采用单轴抗压强度(R c)和最大初始应力(σ1)的比值来划分地应力的级别: R c/σ1=4~7为高地应力;R c/σ1<4时为极高地应力。 在高地应力地区开挖地下工程时,岩体的初始应力状态受到扰动,引起应力重分布,形成应力集中,从而可能引起岩爆的发生。洞室开挖后的应力状态也是影响岩爆的重要因素,σθ/R c的值常被作为评判岩爆的标准[5]。在表1发生岩爆的工程实例中,洞室的切向应力最小为30.0MPa,多数大于50.0MPa,最高达到了108MPa,洞室的切向应力都很高。从图1中可以看到,表1中发生岩爆的工程实例中σθ/R c的值多数在0.3到0.5之间,占总样本数的64.7%,小于0.3的情况仅有2次。σθ/R c小于0.2时没有岩爆发生,鲁布革水电站地下洞室的σθ/R c值为0.23,虽然出现了高地应力现象,却并没有岩爆发生。因此,可以认为σθ/R c 的值高于0.3时会有岩爆发生,0.2<σθ/R c< 0.3时发生岩爆的可能不大,但也应引起重视。从表1中还可看到,较多情况下,σθ/R c>0.35时即发生了中等岩爆,本文建议σθ/R c=0.35可作为弱岩爆和中等岩爆的分界点,即:σθ/R c<0.2,无岩爆;0.2<σθ/R c <0.3,可能发生岩爆;0.3<σθ/R c<0.35,弱岩爆; 0.35<σθ/R c<0.7,中岩爆;σθ/R c>0.7,强岩爆。 收稿日期:2003-09-27 作者简介:周 萍(1980-),女,江苏徐州人,河海大学土木工程学院硕士研究生。 17第23卷第1期 红水河 Vol.23,No.1

隧道岩爆施工方案

目录 1 编制说明 (2) 1.1编制依据 (2) 1.2编制原则 (2) 1.3编制范围 (3) 2 工程概况 (3) 2.1线路概况 (3) 2.2隧道主要工程量 (3) 3 岩爆的特点及辨识 (4) 3.1岩爆的基本特征 (4) ⑤岩爆主要发生在埋深较大,所处岩层性状较单一,弹性模量等物理力学性能较高,能储存一定的应变能量。 (4) 3.2岩爆产生的条件 (4) 3.3判断岩爆发生的应力条件 (5) 3.4地应力计算与隧道岩爆预测 (5) 3.4.1XX (5) 3.4.2XX (6) 3.4.3XX (6) 3.4.4XX (7) 4、岩爆的预防及处理方案 (9) 4.1总体施工方案 (9) 4.2超前地质预报 (9) 4.2.1超前探孔 (10) 4.2.2地质素描 (10) 4.3加强光面爆破控制,提高爆破效果 (10) 4.4加强初期支护 (11) 4.4.1轻微岩爆区 (11) 4.4.2中等岩爆区 (11) 4.5超前应力释放 (12) 4.6加强高压水冲洗 (12) 4.7加强效果检测 (12) 4.8岩爆发生时的处理措施 (12)

4.9、岩爆防护开挖台架 (13) 5、安全防护措施 (14) 5.1成立岩爆预防及救援小组 (14) 5.2安全防护措施 (15) 5.3洞内作业安全技术措施 (16) 5.3.1钻爆作业安全措施 (16) 5.3.2人员及机械防护措施 (17) 5.3.3洞内作业救援逃生措施 (17) 隧道岩爆防治专项施工方案 1 编制说明 1.1 编制依据 ⑴、《XXXXX标招标图》;《XXXXX两阶段施工图》; ⑵、国家和交通部现行有关工程的设计规范、施工指南、工程质量检验评定标准及安全技术规程; ⑶、国家和四川省政府的有关法律、法规和条例、规定; ⑷、现场详细的施工技术调查资料; ⑸、施工单位资源状况、施工技术水平及管理水平; 1.2 编制原则 ⑴、贯彻执行国家、交通部、当地政府制定的有关政策。

岩爆发生规律及防治措施

岩爆发生的规律: 岩爆发生在质地坚硬、强度高、干燥无水、高应力区的脆性岩体中。在隧道开挖形成的新临空面附近。初始应力由原来的三向状态转变为两向应力状态,并在开挖壁上局部应力集中,若壁面集中的最大切向应力达到某一临界应力时,岩爆灾害才会发生。因此,可以说工程施工是岩爆发生的诱发条件。不同的开挖方法,造成的壁面局部应力集中的程度和部位不同,所以不同的岩爆特征及危害程度也是不同的。 岩爆发生有以下几个规律: 1、岩爆最强部位是距掌子面1-3B(B为硐径)。发生岩爆要比开挖落后,岩爆发生时,就发出“啪-啪-”的或撕裂的声音,随后是片状岩块爆落下来,并有不同程度的弹射,弹射距离与岩爆等级有关,从1-2M甚至超过20M,岩爆岩块多呈片状、透镜状、棱块状,少数为板状,块体大小一般为0.15-0.3M,宽0.1-0.2M,厚0.05-0.1M,大的岩块可长达 1.0-1.5M,宽0.5-0.7M,厚0.1-0.2M。 2、岩爆发生一般分期发生,其特点分别为:岩爆严重期。暴裂后2-4小时,开始在掌子面岩爆发生频繁,经常有薄片状、透镜状、的岩块清脆的剥落声,若岩性致密时,会出现闷雷声,这种现象4小时至开挖后一周内出现。延缓期:一个星期至八个星期为延缓期。岩爆不定期发生,没有规律可循,这个时期对隧道的影响很大,防不胜防,经常发生掉块坍方向现象,所以把这段时间称为破坏期。 稳定期:八个月至一年之后为稳定期,但是在稳定期期间,一旦有扰动,仍有可能发生岩爆。

3、通过对岩爆坑的察看可知,岩爆爆裂面整体呈阶梯状V形断面,爆裂面以新鲜破裂面为主,少数迁就原生节理面,破裂面主要沿两个方向发生,一组破裂面与开挖洞壁面平行,破裂角0~5度,另一组破裂角与洞壁斜交,夹角为20~25度,在新鲜的破裂面上可见定向排列的破裂纹,他与隧道切向应力方向大致平行。 4、通过对有些隧道岩爆的岩体破坏特征与室内试件受压时的破坏特征对比分析表明,岩爆破坏特征与室内有端面约束的轴向变形或荷载控制下岩石试件受压破坏特征十分相似。因此,硬脆岩石中的岩爆属于劈裂(或涨裂)。其形成发生过程为逐渐破坏过程,其过程分为三个阶段。 (1)、劈裂成板阶段:储存有较高弹性应变能的脆性岩体,由于隧道开挖使初始应力场发生重分布,形成二次应力场。此时在开挖工作面附近由于原来的三向应力状态转变为二向应力状态。距开挖工作面后方约一倍洞径外的应力集中系数最大,理论分析认为,洞壁附近的最大应力可达3б1—б3,出现在洞壁与б1方向相切处,使洞壁附近的岩体受压,导致垂直洞壁方向上张应力作用,使岩体在平行最大切向应力方向产生劈裂,随应力增大,不断扩大,相互贯通,并在洞壁以里一定深度形成板状劈裂。板面平直,无明显擦痕,劈裂成板阶段,围岩消耗一部分弹性能,在初始应力相对较小,围岩中弹性应变能储备较小的情况下,这种劈裂破坏不再继续发展,仅在劈裂剥落。此时因无弹射现象,仅属静态下的破坏,一般不属于岩爆破坏,此时,则可将劈裂看作岩爆的初级破坏阶段。 (2)、剪断成块阶段:切向应力在平行破裂板面方向上继续对其作用,产生切向压缩变形的同时,径向变形愈加明显,越靠近洞壁变形越大,板内

冲击地压及防治技术培训

冲击地压及防治技术培训

兴隆庄煤矿 冲击地压及防治技术培训 本培训共分为六讲 第一讲冲击地压概述 第二讲冲击地压发生的机理 第三讲冲击地压的影响因素 第四讲冲击地压预测方法 第五讲冲击地压防治措施 1 冲击地压概述 1.2 冲击地压的显现特征 (1)突发性:冲击地压发生前一般无明显前兆,冲击过程短暂,难以确定发生的时间、地点的强度。 (2)多样性:一般表现为煤爆(煤壁爆裂、小块抛射)、浅部冲击和深部冲击。最常见的是煤层冲击,也有顶板冲击和底板冲击,少数矿井发生岩爆。 (3)破坏性:往往造成煤壁片帮、顶板可能有瞬间明显下沉;有时底板突然鼓起甚至接顶;常常有大量煤块甚至上百立方米的煤体突然破碎并从煤壁抛出,堵塞巷道,破坏支架;从后果来看冲击地压往往造成人员伤亡和巨大的生产损失。 (4)复杂性:在自然地质条件上,除褐煤以外的各种煤种都记录到冲击现象,采深从200~1000m,各种地质条件都发生过冲击地压。在生产技术条件上,各种采煤方法都出现了冲击

类型: 第一类:底板冲击(鼓起)型:东滩矿42轨3#提(两次修复)、43上07轨顺、143上06(西)工作面; 第二类:顶板冲击(下沉)型:东滩矿43上04(北)工作面运顺、济三矿6300工作面辅助顺槽,东滩矿4305工作面切眼导硐;该类冲击具有顶板活动诱发冲击的特点。 第三类:巷帮冲击型:济三矿6303工作面辅助顺槽; 北京:门头沟煤矿是我国冲击地压最严重的矿井之一,现在是木城涧、大安山矿和房山矿具有冲击危险。黑龙江:鸡西、鹤岗。辽宁:抚顺矿务局,胜利矿为最早,而龙凤矿最为严重,现在是老虎台矿较严重。阜新(五龙、孙家湾)、北票(台吉、冠山)。开滦:唐山矿,开滦矿务局唐山矿的冲击地压大多发生在两面或三面临空的半岛形或孤岛形煤柱中。徐州矿务局,三河尖矿为“三硬”矿区,冲击地压危害较严重。旗山矿与权台矿同属“三软”矿井,事实上这两个矿都曾发生了较为严重的冲击地压事故。四川:砚台、天池。山西:大同。 山东省从1960年到2004年共在13个矿井发生231次冲击地压、死亡25人,重伤46人。目前具有冲击危险的矿井如下: 新汶矿业集团孙村、华丰、良庄、协庄、潘西;淄博矿业集团唐口矿;临沂矿务局古城矿;济宁市欢城矿;枣庄矿务局陶庄矿,八一矿;兖州煤业股份公司东滩矿、济三煤矿、南屯煤矿、济二煤矿。 1.3 国外冲击地压概况 (一)前苏联 自1951年起,全苏地质力学及矿山测量

隧道岩爆防治、处理措施

隧道岩爆防治、处理措施 隧道发生了中等岩爆,为确顺利施工,结合隧道开挖对岩爆的防治经验,现对岩爆的防治、处理措施交底如下,请现场领工员和施工人员参考。 一、岩爆基本特点: 1、岩爆在发生前,并无明显的预兆,虽然经过仔细找顶,并无空响声,一般认为不会掉落石块的地方,也会突然发生岩石爆裂声响,石块有时应声而下,有时暂不坠下。在没有支护的情况下,对施工安全威胁极大。 2、岩爆时,石块由母岩弹出,呈现中间厚、周边薄、不规则的片状。 3、岩爆发生的地点,多在新开挖工作面及其附近,个别距开挖工作面较远;岩爆发生的时间,多在爆破后2~3小时内,有的部位还可产生二次岩爆,一般在爆破后10~12小时内。 二、处理岩爆的基本原则:先防后治 一般情况下,对隧道岩爆应采用行之有效的预防措施,降低岩爆的发生机率,减小岩爆强度。对于岩爆较严重的部位,要先处理后施工,确保施工安全。 三、岩爆的防治措施 1、岩爆的预防措施 1)切实提高光面爆破效果,保证洞室轮廓规则圆顺,避免应力集中;并严格控制装药量,以尽可能减少爆破对围岩的影响。 2)爆破后立即对围岩喷洒高压水,软化岩石,减弱岩爆强度。 3)加强机械找顶和人工来回找顶。 4)选用预先释放部分能量的办法,如松动爆破法、超前钻孔预爆法、超前小导坑掘进法、打应力释放孔等方法,将岩石原始应力释放。

2、岩爆的处理措施 1)对岩爆部位加强找顶工作,只有当找顶彻底后,方能进行下一步的测量画弧和钻眼作业。 2)加强对岩爆部位的支护,必须先打安全锚杆(必要时再挂网),并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喷浆封闭,再进行开挖作业,这样才能使锚杆在爆破前有充分的凝固时间和防止石块掉落。在锚杆安装好后再在锚杆之间钻适量的空眼,以减小岩爆二次发生的机率和强度。 3)岩爆严重时,台车上的人员要及时撤离到安全地点,然后由有经验的人在有人陪同下对岩爆部位进行找顶处理。找顶从上而下,上层找好铺完架子后再进行下层找顶。一定要等找顶工作彻底后,所有人员才能进入掌子面进行作业。同时各作业人员要注意做好自我防护,提高自我保护意识,切忌盲目作业。 4)对于岩爆特别严重的部位,在最短的时间内要对围岩进行锚喷网支护,防止作业时落石伤人,待二次岩爆过后,采用钢格栅支护,用Φ22mm螺纹钢与锚杆焊接成网状,然后及时进行二次喷浆支护;钻眼前并先打超前锚杆。

岩爆发生条件的基本分析(精)

岩爆发生条件的基本分析 张志强关宝树翁汉民 ( 提要 , 得出了判断岩爆发生的基本条件 , I I 线出口段已发生岩 , . 2 U 458. 1 Basic Analysis of Rock Bursti ng Occurrence Cond ition Zhang Zh iqiang Guan B ao shu W en H anm ing (D ep t . of U nderground and Geo technical Engineering , Southw est J iao tong U niversity , Chengdu 610031, Ch ina Abstract B ased on the statistics , analysis and inducti on of the cases of rock bu rsting occu r 2rence in tunneling engineering at hom e and ab road , the basic conditi on s fo r deter m in ing the po ssib ility of rock bu rsting occu rrence are p ropo sed in th is p aper . Fu rther m o re , the basic con 2diti on s are tested and verified th rough analysing the rock bu rsting occu rrence regi on in the II line of the Q in ling T unnel and reach ing a better resu lt . Keywords rock bu rsting ; in itial stress ; tunnel excavati on 岩爆是岩体中聚集的高弹性应变能 , 因开挖而产生的一种具有代表性的应力释放现象。岩 爆是突发性的 , 岩体急剧破坏 , 岩片由岩体表面上突发性地飞出 , 而且大都发生在隧道掌子面附近及侧壁上 , 与塌顶和坍方有明显区别。随着我国铁路、公路、水电建设的不断发展 , 隧道已经向长大、深埋方向发展。近几年来 , 长度超过 10km 以上的隧道工程不断涌现 , 例如 18. 4km 的秦岭西康线铁路隧道 , 12km 的长粱山铁路隧道 , 10km 左右的太平驿水工隧洞等 , 这些隧道的埋置深度大多在800~1000m 以上 , 有些甚至超过 2000m 。此外 , 由于地质活动的影响 , 隧道可能穿

岩爆的防治措施

岩爆防治措施 本施工管段毛坡良隧道及平导、李贵街隧道,主要岩质为花岗岩,且埋深较厚,形成岩爆发生条件。现平导已有发生岩爆的现象。为确保施工安全,现对岩爆的防治措施交底如下。 一、岩爆基本特点: 1、岩爆在发生前,并无明显的预兆,虽然经过仔细找顶,并无空响声,一般认为不会掉落石块的地方,也会突然发生岩石爆裂声响,石块有时应声而下,有时暂不坠下。在没有支护的情况下,对施工安全威胁极大。 2、岩爆时,石块由母岩弹出,呈现中间厚、周边薄、不规则的片状。 3、岩爆发生的地点,多在新开挖工作面及其附近,个别距开挖工作面较远;岩爆发生的时间,多在爆破后2~3小时内,有的部位还可产生二次岩爆,一般在爆破后10~12小时内。 二、处理岩爆的基本原则:先防后治 一般情况下,对隧道岩爆应采用行之有效的预防措施,降低岩爆的发生机率,减小岩爆强度。对于岩爆较严重的部位,要先处理后施工,确保施工安全。 三、岩爆的防治措施 1、岩爆的预防措施 1)切实提高光面爆破效果,保证洞室轮廓规则圆顺,避免应力集中;并严格控制装药量,以尽可能减少爆破对围岩的影响。 2)爆破后立即对围岩喷洒高压水,软化岩石,减弱岩爆强度。 3)加强机械找顶和人工来回找顶。 4)选用预先释放部分能量的办法,如松动爆破法、超前钻孔预爆法、超前小导坑掘进法、打应力释放孔等方法,将岩石原始应力释

放。 2、岩爆的处理措施 1)对岩爆部位加强找顶工作,只有当找顶彻底后,方能进行下一步的测量画弧和钻眼作业。 2)加强对岩爆部位的支护,必须先打安全锚杆(必要时再挂网),并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喷浆封闭,再进行开挖作业,这样才能使锚杆在爆破前有充分的凝固时间和防止石块掉落。在锚杆安装好后再在锚杆之间钻适量的空眼,以减小岩爆二次发生的机率和强度。 3)岩爆严重时,台车上的人员要及时撤离到安全地点,然后由有经验的人在有人陪同下对岩爆部位进行找顶处理。找顶从上而下,上层找好铺完架子后再进行下层找顶。一定要等找顶工作彻底后,所有人员才能进入掌子面进行作业。同时各作业人员要注意做好自我防护,提高自我保护意识,切忌盲目作业。 4)对于岩爆特别严重的部位,在最短的时间内要对围岩进行锚喷网支护,防止作业时落石伤人,待二次岩爆过后,采用钢格栅支护,用Φ22mm螺纹钢与锚杆焊接成网状,然后及时进行二次喷浆支护;钻眼前并先打超前锚杆。

深井开采冲击地压与防治

深井开采冲击地压与防治 王志方 郑永学 (红透山铜矿 辽宁 113321) (东北大学 沈阳 110006) 摘要 用矿岩能量指标和岩爆倾向度等多因素评价作为岩爆发生条件的判据,对红透山铜矿的岩爆现象作了定性研究与监测,并介绍了防止岩爆发生的几项措施。 关键词 岩爆 岩爆判据 深部地压 采空区处理 两步开采 由冲击地压引起的岩爆是最危险的地压活动。它不同于其它静力形式地压活动,其特点是以瞬间突变的急剧释放能量的爆炸形式发生动力破坏,发生时有不同量级的能量逸出,常带有岩块或碎屑高速射出。活动本身虽然发生在高应力区,但引发的破坏范围很大,且发生的时间、地点、规模也难以预测,因而高量级冲击地压的后果非常严重。近年来,在红透山铜矿随着开采深度增加,冲击地压现象日臻加剧,其防治与研究工作亦相应有了很大进展。 1 深部开采的冲击地压现象 红透山铜矿属前寒武纪块状硫化物矿床,矿石中硬,围岩为片麻岩,中硬以上。目前开采深度达1377m,近十余年岩爆活动有明显发展。 最初的岩爆显现始于+13m中段(地下深度437m)的弱岩爆现象,表现为电耙道突然迸裂,发出劈啪劈啪爆豆般响声,岩石碎块射出2~3m远。进入-587~-767m中段后(深度范围1037~1217m)便发展为中等岩爆,在回采过程中,岩(矿)柱突然劈裂或坍塌,岩块射出、响声频度增加。该深度范围十余个采场发生岩爆引发了200~400m2的顶柱或上盘突然垮落,造成人员伤亡,个别采场报废,影响了生产的正常进行。进入-767~887m中段(1217~1397m的深度),岩爆情况有了新的发展。1200m深度以上主要在开挖空间较大地段如采场、硐室有显现,而在1200m深度以下,在掘进石门时即发生岩爆。据1995年9月调查,上述中段二副井前巷、后巷顶板和帮壁均有大面积近似层状剥落,厚度0.3~0.5m,撬掉后再行剥落。个别处发生响声后有数立米滑块射落。上述井巷工程附近的岩爆活动,引起了矿山的高度重视。为防止更严重的岩爆,我矿与东北大学于1988年开始联合进行了十年的红透山矿冲击地压活动研究。 2 岩爆判据的提出 目前所见岩爆发生判据有能量、刚度、岩爆倾向度等多种理论及表达式,似有单一性。东北大学郑永学教授提出的采用矿岩能量指标和岩爆倾向度等多因素综合评价作为岩爆发生条件的判据是比较全面的评价标准,并作为红透山矿发生岩爆的评价标准。该综合理论主要思想是:岩爆发生要有两个条件,一是必要条件,即能量条件或应力条件;二是充分条件(岩性条件),只有同时具备这两个条件岩爆才会发生,其表达式是: K i>K i3(1) U>U3(2) (1)式表达了岩性条件,反映了岩石能否发生岩爆的倾向性大小的物理力学性质,系充分条件。K i是实验室测定的岩样冲击倾向性指标,K i3为发生岩爆的限定指标。 ? 8 ?

高地应力下硬岩岩爆与软岩大变形专项方案

八台山隧道高地应力下硬岩岩爆与 软岩大变形专项方案 一、工程概况 1、概况 城口至万源快速公路通道工程采用二级公路标准,设计速度为60公里/小时;路基宽度为12米。 城口至万源快速公路通道CW10合同段位于四川万源堰塘乡布袋溪村,里程为K46+000~K48+640,全长2.640km。本合同段主要工程内容为八台山隧道主洞2480m/0.5座,避难通道2450m/0.5座,1-4*3m 钢筋砼盖板涵一座,路基土石方5115m3。 八台山隧道主洞起止里程K43+205~K48+480,全长5275m,避难通道起止里程YK43+206~YK48+450,全长5244m。属特长隧道。其中主洞K46+000~K46+480段、避难通道起止里程YK46+000~YK48+450,位于CW10合同段内,是本合同段的控制性工程。 2、地形地貌 八台山隧道进口位于重庆市城口县双河乡干坝子河村、出口位于四川万源堰塘乡布袋溪村。 隧道穿越的八台山,受地质构造控制,山脊由东向西横亘,山脊两侧为面积较小的山湾。形成山丘、山脊与沟谷相间形态,以山丘为中心形成向四周发育的“爪”状山沟;隧道轴线地面最高点位于洞身段K44+610的山脊顶部,标高为1797.74m,一般地面标高740.0~1596.2m,最低点位于隧道进口的溪沟底部,标高731.50m左右,相

对高差856.2m.隧道区地貌形态为构造剥蚀、溶蚀中山地貌单元区。 3、工程地质 八台山隧道地质复杂,裂隙倾角大,多为陡倾裂隙,节理面较平直,呈微张~张开状,宽1-50㎜不等,裂隙面附褐色铁质膜,局部为泥质充填。由洞口向洞身地质条件依次为: (1)出口段位于一斜坡上,地表覆盖有第四系崩坡积块石土,基岩为三叠系下统嘉陵江组的盐溶角砾岩。角砾状结构、岩溶发育。 (2)本隧道洞身段主要为III~V级围岩,构成III级围岩的地层岩性以灰岩为主,呈中厚层状。跨度5米,跨度5~10米,可稳定数月,可发生局部块状位移及小~中塌方;构成IV级围岩的地层岩性以大冶组、栖霞组灰岩为主,呈薄~中厚层状。一般无自稳能力,数日~数月内可发生松动变形及小塌方,进而发展为中~大塌方,有明显的塑性流动变形和挤压破坏;构成V级围岩的地层岩性以页岩、炭质页岩、泥质粉砂岩为主,呈薄~中厚层状。岩体受地质构造及风化作用影响较重,裂隙较发育,呈碎、裂状,松散结构,易坍塌,围岩无自稳能力,跨度5米或更小时,可稳定数日。 (3)不良地质: ①岩溶 八台山隧道主洞K46+560~K47+990段、避难通道K46+560~ K47+990段为富水地段且岩溶特别发育,极易发生突水、突泥情况。 ②煤层、煤线与瓦斯 隧道穿越二叠系上统吴家坪组含煤地层,该区域煤层厚0.3~

岩爆形成条件、预测预报和防治

岩爆形成条件、预测预报与防治 岩爆是高地应力条件下地下工程开挖过程中,硬脆性围岩因开挖卸荷导致洞壁应力分异, 储存于岩体中的弹性应变能突然释放, 因而产生爆裂松脱、剥落、弹射甚至抛掷现象的一种动力失稳地质灾害。它直接威胁施工人员、设备的安全, 影响工程进度, 已成为世界性的地下工程难题之一。 一、岩爆形成机理分析 综合分析岩爆形成机理,可从内因和外因两个方面解释岩爆。在高地应力区开挖硐室、围岩岩体结构、水文地质条件、地质构造和地形地貌可以构成岩爆形成的内因。从外因方面来说,硐室开挖施工和钻爆发施工、地震也可以诱发岩爆。 1、高地应力 形成岩爆的必要要件是应变能储集, 其力学条件满足: 原岩处于高地应力环境和洞室开挖后形成二次应力高度集中。 (1)原岩初始高地应力环境根据勘察资料显示, /值为2. 1~7. 0, 达到高应力和极高应力水平, 具备了岩爆形成的条件之一。式中: -岩石饱和抗压强度(); -垂直于隧洞轴线方向的最大初始应力()。 (2)洞室开挖后形成二次应力高度集中在高及极高应力区开挖隧洞, 必将扰动原岩的初始应力状态,破坏隧洞周围岩体初始应力平衡, 从而导致应力重新分布。当重新分布的围岩应力超过岩爆临界应力, 则产生岩爆。 (3)岩爆发生在洞室围岩内dσ3/ (σ1-σ3)正增长期增长很快的那一范围dσ3/ (σ1- σ3)越高,越易引起岩爆,因为高的dσ3/ (σ1-σ3)抑制了围岩静态破坏与位移,dσ3/ (σ1-σ3)亦可理解为高应力区中σ3的变化,它与岩爆的关系是:在一定应

力环境中,围岩内高应力环境(高的σ1-σ3)中最高σ3部位(可直观判读)最容易引起岩爆。 2、围岩岩体结构 (1)在深层岩浆岩或片理、片麻理不发育的变质岩中发生的岩爆往往强烈程度较大,使得岩片(块)常呈弹射状抛出。而在片理、片麻理发育的变质岩中发生的岩爆则往往强烈程度较小,主要为劈裂或剥落形式。这是由于片理、片麻理发 育的变质岩,其岩石颗粒呈明显的定向排列现象。在颗粒定向排列的方向上易产 生应力集中,该方向上的微裂纹最易发生扩展或产生沿粒间的滑动。这样就在定 向排列的方向上构成了一个相对较弱的面,使得岩石可以在不太高的应力下就可 沿该面破坏。从而往往难以发生强度较高的岩爆,而以劈裂或剥落形式为主。对 于矿物颗粒不呈定向排列的岩石,如花岗岩、花岗闪长岩、石英岩等,颗粒随机排列,即不存在某一方向上相对力学强度较低的面。这样的岩石有利于聚集较高的 应力状态,而且也只有在较高的应力状态下才可能使岩石发生破坏。因而一旦发 生岩爆,往往具有较高的强烈程度。 (2)岩石颗粒间联接主要有结晶联接和胶结联接两种。结晶联接是相同矿物或不同矿物的晶面彼此直接联接,是与矿物晶粒同时形成的。胶结联接则是在 成岩过程中矿物颗粒被胶结物胶结而形成,这是沉积岩的颗粒联接特征。结晶联 接比胶结联接更牢固,因此具结晶联接的岩石往往比胶结联接的岩石强高更高,更不容易破坏。具结晶联接的岩石往往只有聚集较高的应力状态及较高的弹性应变能时才有可能使岩石发生破坏,所以岩爆的发生一般表现为较强烈的弹射或抛掷 现象。而胶结联接由于是通过强度相对较低的胶结物(与岩石矿物相比)将岩石矿物联系起来,因而在岩石中形成了一些相对薄弱的环节,使得岩石的强度有所降低。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