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同知识)建设合同条款中不可抗力的界定

合集下载

施工合同不可抗力

施工合同不可抗力

施工合同不可抗力1. 引言在承接施工项目时,施工合同是确保双方权益的重要法律文件。

某些情况下,由于不可抗力的原因,施工过程可能受到严重影响,使合同无法继续履行。

本文将讨论施工合同中的不可抗力条款,并探讨在这种情况下双方的权益和责任。

2. 不可抗力的定义不可抗力是指当事人无法预见、无法避免并无法克服的客观情况,其发生和后果是合理、可信的,并且不可避免地导致合同无法履行。

不可抗力通常包括自然灾害(如地震、洪水、火灾等)、战争、政府行为等因素。

3. 不可抗力条款的作用不可抗力条款是为了保护双方在不可预见情况下的权益。

一般而言,合同双方会在合同中明确规定如何处理不可抗力事件,以防止任何一方而造成的损失。

4. 不可抗力条款的内容不可抗力条款通常包括以下几个方面:a. 不可抗力的定义合同双方应明确约定不可抗力的定义,以确保各方的共识。

b. 通知义务当一方受到不可抗力事件的影响时,应及时通知对方,并提供相关的证明文件。

c. 中止或延期履行在不可抗力事件发生后,当事人可以协商中止或延期履行合同义务,以适应实际情况。

d. 责任的豁免不可抗力事件导致合同不能履行时,双方应豁免对方的违约责任。

e. 终止合同如果不可抗力事件影响较大,并导致合同无法继续履行,合同双方可以协商终止合同。

5. 不可抗力条款的有效性不可抗力条款的有效性需要根据当地法律进行评估。

通常情况下,只有当法律允许双方在不可抗力事件下豁免违约责任时,不可抗力条款才能发挥作用。

6. 不可抗力事件的证明当事人在主张不可抗力时,需要提供充分的证明材料,以证明所称的事件确实属于不可抗力范围。

7.施工合同中的不可抗力条款是确保双方在不可预见情况下的权益的重要部分。

合同双方应明确约定不可抗力的定义、通知义务、中止或延期履行、责任的豁免以及终止合同等内容,以保证在不可抗力事件发生时双方的权益得到充分保护。

合同的有效性和不可抗力事件的证明也是需要注意的问题。

只有在合同条款的有效性和不可抗力事件的证明得到确认后,合同双方才能依据不可抗力条款进行合理的调整和协商。

工程建设合同中不可抗力定义标准

工程建设合同中不可抗力定义标准

工程建设合同中不可抗力定义标准
咱们来聊一聊工程建设合同里的一个很有趣的东西,叫不可抗力。

这是啥呢?就像是老天爷突然捣乱,人们没办法控制的一些事情。

比如说,有一个地方要盖一座特别漂亮的大楼。

建筑工人们每天都在工地上忙活着,打地基呀,砌墙呀。

可是突然有一天,发生了超级大的地震。

那地晃得可厉害了,房子都倒了好多,工地上的那些大吊车呀,建筑材料呀,也都被震得乱七八糟。

这个地震就是不可抗力。

它不是那些盖大楼的叔叔阿姨们能阻止的,它突然就来了,然后就把工程给弄乱了。

那在工程建设合同里,为什么要提到不可抗力呢?这就像是一种约定。

就好比咱们和小伙伴约好了一起去操场玩球,但是突然下大雨了,这是我们没办法控制的,那这个约定就可能要改变一下了。

在工程建设里也是这样。

如果发生了不可抗力,比如说像前面说的地震或者洪水,工程可能就没办法按照原来的计划进行了。

所以呀,不可抗力的定义标准呢,就是那些非常非常强大的自然力量或者其他一些人们根本没办法控制的事情。

这些事情一旦发生,就会对工程建设造成很大的影响。

就像一阵超级大的风,把我们精心搭好的积木城堡一下子吹倒了一样,不可抗力就是这样一种强大又无法阻挡的力量,在工程建设合同里有着很重要的意义呢。

建设合同条款中不可抗力的界定

建设合同条款中不可抗力的界定

建设合同条款中不可抗力的界定、认定及与价款中费用的界限之探讨河南建筑职业技术学院许可在建设合同中如何约定不可抗力范围与工程价款的确定方式密切相关,目前很多省市的工程合同仍以定额确定合同价款的方式居多,因此,如何在合同条款中约定不可抗力的范围、出现了不可抗力事件后如何认定及与工程定额取定费用的界限如何划分至关重要。

本文着重讨论与工程合同中的不可抗力的相关内容。

“不可抗力”是一个法律术语,按照我国《民法通则》和《合同法》等法律的定义,不可抗力是指不能预见、不能避免并不能克服的客观情况。

它包括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两种,自然现象诸如地震、台风、洪水、海啸,社会现象如战争、海盗、罢工、政府行为等。

《民法通则》等107条规定“因不可抗力不能履行合同或者造成他人损害的,不承担民事责任”。

《招投标法》第六十条规定“中标人不履行与招标人订立的合同的,履约保证金不予退还,给招标人造成的损失超过履约保证金额的,还应当对部分予以赔偿;没有提交履约保证金的,应当对招标人的损失承担赔偿责任。

中标人不按照与招标人订立的合同履行义务,情节严重的,取消其二年至五年内参加依法必须进行招标的项目的投标资格并予以公告,直至由工商行政管理机关吊销营业执照。

因不可抗力不能履行合同的,不适用前两款规定。

”《合同法》第117条规定,“因不可抗力不能履行合同的,根据不可抗力的影响,部分或者全部免除责任”。

从这些规定可以看出,不可抗力是关于违约责任和侵权责任的一种免责抗辩权和索赔权,即免除由于不可抗力事件而违约的一方的违约责任。

一般应规定的内容包括:不可抗力事件的范围,事件发生后通知对方的期限,出具证明文件的机构以及不可抗力事件的后果。

并由此计算因不可抗力造成损失进行损失计算及责任分担。

合同中的不可抗力条款,按对不可抗力事件范围规定的不同,主要有以下三种方式:概括式,即对不可抗力事件作笼统的提示,如“由于不可抗力的原因,而不能履行合同或延迟履行合同的一方可不负有违约责任。

不可抗力对建设工程合同

不可抗力对建设工程合同

不可抗力对建设工程合同不可抗力条款是合同中的一项重要条款,用于规定在发生不可预见、不可避免、不可克服的事件(如自然灾害、战争、罢工等)时,合同双方的权利和义务。

以下是一份不可抗力条款的示例,您可以根据具体情况进行调整:不可抗力条款第X条不可抗力的定义1. 在本合同中,“不可抗力”指任何一方在签订合同时无法合理预见、无法避免且无法克服的事件或情况,包括但不限于地震、洪水、火灾、暴风雨、爆炸、战争、起义、封锁、劳动争议、政府行为、法律变更、意外事故、流行病或其他任何非因一方过错导致的事件。

2. 不可抗力事件的认定应由受影响方提供充分证据,并得到另一方的合理确认。

第X+1条不可抗力的通知义务1. 任何一方在发生不可抗力事件时,应立即以书面形式通知另一方,并在通知中说明不可抗力的性质、预计持续时间和对履行合同义务的影响。

2. 通知应在不可抗力事件发生后____天内发出。

第X+2条不可抗力的影响1. 如果不可抗力事件导致一方无法履行或延迟履行合同中的任何义务,该方应有权暂停履行该义务,且不构成违约。

2. 受影响方应采取所有合理措施以减轻不可抗力事件的影响,并尽快恢复履行合同义务。

第X+3条不可抗力的期限1. 如果不可抗力事件持续超过____天,任何一方均有权终止合同,而无需承担违约责任。

2. 终止合同的决定应以书面形式通知另一方。

第X+4条合同的恢复1. 如果不可抗力事件结束,受影响方应立即通知另一方,并在合理时间内恢复履行合同义务。

2. 双方应就合同的履行重新协商,以适应不可抗力事件对合同履行的影响。

第X+5条不可抗力的赔偿免除1. 任何一方因不可抗力事件而无法履行或延迟履行合同义务的,不应对另一方因此遭受的任何损失或损害承担责任。

2. 双方应相互免除因不可抗力事件导致的违约责任。

第X+6条不可抗力的证明1. 受影响方应向另一方提供不可抗力事件的合法证明,以证实其无法履行或延迟履行合同义务。

2. 该证明应由受影响方所在国家的相关机构出具,并在可能的情况下,应得到另一方的确认。

施工合同中如遇可抗拒

施工合同中如遇可抗拒

施工合同中如遇不可抗拒力在施工合同中,双方通常会约定合同的履行期间,工程质量、工程款支付等内容。

然而,在实际施工过程中,往往会出现一些无法预见、无法避免并无法克服的情况,这些情况被称为“不可抗拒力”。

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阐述施工合同中如遇不可抗拒力的相关规定和处理方式。

一、不可抗拒力的定义不可抗拒力是指在施工合同履行过程中,发生的无法预见、无法避免并无法克服的客观情况,包括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

自然因素如地震、洪水、台风等;人为因素如战争、罢工、政府行为等。

不可抗拒力的发生应当是意外的、偶然的,且合同双方均无法预见和控制。

二、不可抗拒力的通知和证明当合同一方遇到不可抗拒力情况时,应及时通知对方,并采取合理措施减少损失。

同时,遭受不可抗拒力的一方应提供相关证明材料,如政府公告、新闻报道、专业机构出具的证明等,以证明不可抗拒力的发生。

三、不可抗拒力的影响和处理1. 不可抗拒力对施工合同的影响不可抗拒力的发生可能导致施工合同无法按期履行、工程质量受到影响、工程款支付延迟等。

合同双方应根据不可抗拒力的影响,协商调整合同履行期限、工程质量标准等。

2. 不可抗拒力的处理(1)工期调整:合同双方根据不可抗拒力对工期的影响,协商确定新的工期。

如不可抗拒力导致工期延误,合同双方可按原合同约定的工期顺延;如导致工期提前,合同双方可按原合同约定的工期提前。

(2)工程质量调整:如不可抗拒力对工程质量产生影响,合同双方应协商确定质量调整方案,确保工程质量符合合同约定。

(3)工程款支付:合同双方根据不可抗拒力对工程款支付的影响,协商确定新的支付方式和金额。

如不可抗拒力导致工程款支付延迟,合同双方可按原合同约定的付款计划顺延;如导致工程款支付提前,合同双方可按原合同约定的付款计划提前。

四、合同双方的义务1. 遭受不可抗拒力一方应及时通知对方,并采取合理措施减少损失。

2. 双方应诚信履行合同,协助对方克服不可抗拒力带来的困难。

3. 双方应按照合同约定,合理调整工期、工程质量和工程款支付。

施工中的不可抗力条款详解

施工中的不可抗力条款详解

施工中的不可抗力条款详解在进行任何工程施工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面临一些突发的、无法预测和控制的风险和困难,例如自然灾害、战争、社会动荡等。

为了保护各方的合法权益,确保合同履行的公平和公正,施工合同中通常会包含不可抗力条款,以规定在不可抗力事件发生时各方的责任和权利。

本文将对施工中的不可抗力条款进行详细解读。

1. 不可抗力的定义不可抗力是指合同当事方在签订合同时无法预见、无法避免、无法克服的,且对合同的履行造成重大影响的客观情况。

它并非由任何一方的主观原因所造成,也无法通过合理的、合法的手段加以控制。

不可抗力事件主要包括但不限于自然灾害(如地震、洪水、飓风)、战争、恐怖袭击、重大社会动荡等。

2. 不可抗力条款的作用不可抗力条款是为了避免因不可抗力事件发生而导致合同履行不可实现或不公平的情况。

它规定了在不可抗力事件发生时各方的权益和责任,以实现公平公正的合同履行。

3. 不可抗力的影响当发生不可抗力事件时,施工合同中的不可抗力条款会对各方的权利和责任产生影响。

一般情况下,不可抗力会暂时或永久地使得合同无法或不可能履行,但不可抗力事件并不会导致合同的自动解除。

4. 履行中的责任分配不可抗力条款一般规定,当发生不可抗力事件时,受影响的一方可以暂时免除或暂缓履行合同中的义务,而不需承担因此而产生的延迟或违约责任。

同时,不可抗力事件发生时,各方应及时告知对方,并采取合理措施减少或避免不可抗力事件对合同履行造成的损失。

5. 合同修改或解除若不可抗力事件导致合同的履行变得永久不可能,各方可以协商修改合同内容,调整履行方式或解除合同,以保护各方的合法权益。

在此过程中,各方应诚信协商,尽力达成互利互惠的解决办法。

6. 异议解决机制当发生不可抗力事件时,可能会存在各方对不可抗力的认定、事件影响程度以及责任分配等问题上的异议。

在合同中通常规定了一些异议解决机制,例如友好协商、仲裁、诉讼等。

各方在履行合同时应按约定的程序和方式解决异议,以维护各自的权利和义务。

建筑工程分包合同不可抗力

建筑工程分包合同不可抗力

建筑工程分包合同不可抗力
一、定义与范围
不可抗力是指不能预见、不能避免且不能克服的客观情况,包括但不限于自然灾害如地震、洪水、台风;社会事件如战争、动乱;以及政府行为如法律、政策的变化等。

这些情况应
当是阻碍任何一方履行合同义务的直接原因。

二、通知与证明
一旦发生不可抗力事件,受影响的一方应在事件发生后的合理时间内,以书面形式通知对方,并提供相应的证明材料。

这些证明可以包括政府公告、新闻报道、专业机构出具的报
告等,以证实不可抗力事件的发生及其对合同履行的影响。

三、影响与处理
在不可抗力事件发生后,双方应积极采取措施,尽量减少损失。

如果事件导致合同无法继
续履行,双方可协商是否解除合同或延期履行。

在此过程中,任何一方不得因对方遭受不
可抗力而要求赔偿损失。

四、责任免除
因不可抗力导致合同无法履行或需延期履行时,受影响的一方不承担违约责任。

但是,这
并不意味着该方可以完全免除所有责任。

例如,如果不可抗力事件结束后,该方未能采取
适当措施恢复合同履行,则可能需要承担相应责任。

五、终止条件
如果不可抗力事件持续超过合同约定的时间,或者导致合同目的根本无法实现,任何一方
均有权提出终止合同。

终止合同应通过书面形式通知对方,并说明终止的理由。

六、争议解决
关于不可抗力条款的解释和适用,如双方存在争议,应首先通过友好协商解决。

协商不成时,可提交至合同约定的仲裁机构进行仲裁,或依法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

建设合同工程不可抗力

建设合同工程不可抗力

建设合同工程不可抗力在建设合同中,工程不可抗力是指在合同签订后,由于不可预见、不可避免且无法克服的自然灾害或社会性突发事件,导致合同当事人无法履行或部分履行合同义务的情况。

不可抗力事件的发生,可能会对工程的质量、进度和费用等方面产生影响,因此在建设合同中应当对不可抗力的范围、后果承担和处理方式等进行明确约定。

一、不可抗力的范围不可抗力的范围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几种情况:1. 自然灾害:如地震、海啸、台风、洪水、干旱等自然现象,这些现象往往具有突发性、破坏性和不可预测性。

2. 社会性突发事件:如战争、敌对行动、入侵、外敌行为、军事政变、恐怖主义、骚动、暴动、空中飞行物坠落等。

3. 其他特殊情况:如罢工、停工、爆炸、火灾等,以及当地气象、地震、卫生等部门规定的情形。

二、不可抗力的后果承担不可抗力事件导致的后果及造成的损失,应由合同当事人按照法律规定及合同约定各自承担。

具体承担方式如下:1. 合同工程本身的损害、因工程损害导致第三方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以及运至施工场地用于施工的材料和待安装的设备的损害,由发包人承担。

2. 发包人、承包人人员伤亡由其所在单位负责,并承担相应费用。

3. 承包人的施工机械设备损失及停工损失,由承包人承担。

4. 停工期间,承包人应发包人要求留在施工场地的必要的管理人员及保卫人员的费用由发包人承担。

5. 工程所需清理、修复费用,由发包人承担。

三、不可抗力的处理当发生不可抗力事件时,合同当事人应按照以下步骤进行处理:1. 立即通知:合同一方当事人遇到不可抗力事件,使其履行合同义务受到阻碍时,应立即通知合同另一方当事人和监理人,书面说明不可抗力和受阻碍的详细情况,并提供必要的证明。

2. 提交报告:不可抗力持续发生的,合同一方当事人应及时向合同另一方当事人和监理人提交中间报告,说明不可抗力和履行合同受阻的情况,并于不可抗力事件结束后28天内提交最终报告及有关资料。

3. 协商解决:合同当事人应按照合同约定和法律规定,协商解决不可抗力事件导致的合同履行问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合同知识)建设合同条款中不可抗力的界定建设合同条款中不可抗力的界定、认定及和价款中费用的界限之探讨河南建筑职业技术学院许可于建设合同中如何约定不可抗力范围和工程价款的确定方式密切关联,目前很多省市的工程合同仍以定额确定合同价款的方式居多,因此,如何于合同条款中约定不可抗力的范围、出现了不可抗力事件后如何认定及和工程定额取定费用的界限如何划分至关重要。

本文着重讨论和工程合同中的不可抗力的关联内容。

“不可抗力”是壹个法律术语,按照我国《民法通则》和《合同法》等法律的定义,不可抗力是指不能预见、不能避免且不能克服的客观情况。

它包括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俩种,自然现象诸如地震、台风、洪水、海啸,社会现象如战争、海盗、罢工、政府行为等。

《民法通则》等107条规定“因不可抗力不能履行合同或者造成他人损害的,不承担民事责任”。

《招投标法》第六十条规定“中标人不履行和招标人订立的合同的,履约保证金不予退仍,给招标人造成的损失超过履约保证金额的,仍应当对部分予以赔偿;没有提交履约保证金的,应当对招标人的损失承担赔偿责任。

中标人不按照和招标人订立的合同履行义务,情节严重的,取消其二年至五年内参加依法必须进行招标的项目的投标资格且予以公告,直至由工商行政管理机关吊销营业执照。

因不可抗力不能履行合同的,不适用前俩款规定。

”《合同法》第117条规定,“因不可抗力不能履行合同的,根据不可抗力的影响,部分或者全部免除责任”。

从这些规定能够见出,不可抗力是关于违约责任和侵权责任的壹种免责抗辩权和索赔权,即免除由于不可抗力事件而违约的壹方的违约责任。

壹般应规定的内容包括:不可抗力事件的范围,事件发生后通知对方的期限,出具证明文件的机构以及不可抗力事件的后果。

且由此计算因不可抗力造成损失进行损失计算及责任分担。

合同中的不可抗力条款,按对不可抗力事件范围规定的不同,主要有以下三种方式:概括式,即对不可抗力事件作笼统的提示,如“由于不可抗力的原因,而不能履行合同或延迟履行合同的壹方可不负有违约责任。

但应立即以电传或传真通知对方,且于XX天内以航空挂号信向对方提供中国国际贸易促进委员会出具的证明书”。

列举式,即逐壹订明不可抗力事件的种类。

如“由于战争、地震、水灾、火灾、暴风雪的原因而不能履行合同或延迟履行合同的壹方不负有违约责任......”。

综合式,即将概括式和列举式合且于壹起,如“由于战争、地震、水灾、火灾、暴风雪或其他不可抗力原因而不能履行合同的壹方不负有违约责任......”。

综合式是最为常用的壹种方式。

建设部GF-1999-0201《建设工程施工合同》范本是以综合式确定不可抗力的,39.1条款:不可抗力包括战争、动乱、空中飞行物物体坠落或其他非发包人承包人责任造成的爆炸、火灾,以及专用条款约定的风、雨、雪、洪、震等自然灾害。

我们于签订合同时,对这个条款出于疏忽,往往不再列举其他因素,或者是因为不能准确的区分通用条款中的不可抗力范围和定额费用中的界限而不再深究。

鉴于此,本文将根据工程量消耗定额中的费用内容和不可抗力范围于确定界限的基础上以列举式来确定不可抗力因素,便于合同的签订和实施。

工程定额中的费用(以现行的山东省建筑施工消耗量定额为依据)其中有壹项费用涉及和不可抗力的界定:冬雨季施工增加费:指冬雨季施工期间,为保护工程质量,采取的保温、防护措施所增加的费用,以及因工效降低和机械效率降低所增加的费用。

包括雨季排除雨水增加的费用及冬季为保证砼浇筑质量增加的早强剂、防冻剂等费用。

这部分费用于定额费用中要求是包干使用,包干使用的前提是本年度降水量是正常年度的平均水平,例如山东省年平均气温11—14摄氏度,年平均降水量500—1100毫米,呈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递减。

冬雨季施工增加费就是于这样的气候条件下综合测算后取定的,如果某年度平均气温低于平均正常气温或者是某年度平均降水量高于1100毫米,从客观上讲,年度的包干费用应该是不够的。

可是,这其中又存于壹个这样的问题,很多工程施工期限比较短,三个月或者五个月,而施工期间恰恰于雨季,而本年度雨水又较为丰沛且分布按季节分布不均衡(夏季雨水多而冬季降水量小),这样的工程于施工排水及雨季保护措施的投入比较大,如果施工企业自己意识不到这壹点,仅仅停留于此类费用年度包干使用的意识上(年度包干使用对施工期限比较长、跨年度施工的项目是相对合理的),而不是考虑项目具体的施工期间发生的费用、不从不可抗力的界定上约定此类费用的具体计算方法,对施工企业来说是不公平的。

例如:某地下管沟项目,其施工工期为5月2日-7月17日,施工期间恰逢雨季,当天开挖成形的管沟来不及下管敷设,夜间壹场大雨,造成管沟塌方,同时该项目处于城市的低洼地段,雨水自然流入管沟,积水严重,不得不重新挖除淤泥、排除积水,加上由于雨水渗入造成地表土松软,挖掘机不能于沟面施工,只能进入沟内作业,也增加了坡度和工作面,大大增加了工作量。

施工企业将此造成的损失上报业主后,业主的答复是:已经于冬雨季施工增加费内,年度内包干使用,不得调整。

因为合同订立时的疏忽,没有于专用条款中另行约定此类费用的计算方法,施工企业因此造成了很大的损失。

这里,不是说业主无理或者说业主对此类费用的理解、把握不到位,而施工企业自身于合同订立时没有细究索赔费用范围也是造成损失的重要原因。

明确了跟定额费用的界限如冬雨季施工费用的包干内容等,我们就能够就除此之外的不可抗力内容进行约定,且约定计算方法。

为了便于明确计算索赔,我们建议使用列举法确定不可抗力内容,其成为不可抗力的前提是该事件的发生从实质影响了工程施工,且给施工方(或双方)造成了损失。

:1、自然现象:(1)、天气现象:风、雨、雪、冰雹、大雾、冰冻、高温等恶劣气候(2)、水文地质:洪水爆发、地下水管涌、山体滑坡、泥石流、地震、火山喷发、海啸、地下有害埋藏物或文物、松软地基、地下径流等(3)、天文现象:不明飞行物坠落、太阳磁爆、日食等(4)、其他影响合同履行的自然现象2、社会现象:(1)、政府行为类:政府部门禁令(譬如废除废止某类材料的使用或禁止进口、出口等)、战争、政府新颁法律或规范等;(2)、民间或自然爆发类:游行示威、罢工、火灾、爆炸、流行性(传染性)疾病等;于合同履行中界定不可抗力时仍要就不可抗力事件进行细致的讨论,是否该事件从实质上对影响了合同履行,对工程进展造成了实施困难且形成了损失(双方或单方)。

例如:安全作业指导书中规定:塔式起重机于遇有雨、雪、雾及风速超过10.8M/S的恶劣天气不得进行安装和拆卸作业。

风力为6级时,风速为10.8-13.8M/S,也就是说6级风不得进行安装和拆卸作业,同时于操作使用中明确规定:当风力超过6级时停止使用。

这些安全作业指导书如果遇到连续的恶劣气候影响,将会对工程造成实质性影响和损失,包括:影响工期、人员机械停滞窝工等。

同时,同壹事件可能对某类合同来说是不可抗力,而对另壹类合同却可能不是不可抗力,或者说通过调整合同内容的实施顺序能够弥补此类事件造成的损失,这样的情况很多。

例如:大雾事件造成高速公路封闭,承运人不能于合同约定期限内将货物运输到约定地点。

因此,大雾于运输合同中应当定义为不可抗力事件。

而大雾事件可能对建设合同影响较小,例如对材料运输上有影响,可能影响工期,但施工企业能够调整施工工序弥补对此造成的轻微影响,因此不把此作为不可抗力事件。

再譬如网络黑客事件,对电信及网通来说,因为黑客造成了网络断开或者不能解析路由,造成托管的网站不能访问等等,是不可抗力,同样的事件对运输合同来说却不是不可抗力。

合同条款中(包括红皮书FIDIC条款)中的双方于责任承担上且不是对等的,甲方权力大、责任小,而乙方权力小、责任大。

作为施工方应于合同签订时,考虑周全,维护好自己的合理利益。

上面例子中提到的关于塔式起重机的安拆及作业指导书问题,尤其于年平均风力较大的地区,于这样的问题尤其要关注,能够于专用条款中进行补充:6级之上大风天气,每周累计超过8小时(工作时间),应工期顺延且计算窝工损失。

由于此类不可抗力事件发生的偶然性和影响的复杂性,现实操作是:于这个问题的解决往往是采取是双方从道义出发,进行补偿和不予补偿,补偿和否往往决定于某个人或团体对此类事件的认识。

如果此类事件影响小仍能够商榷,如果影响大而双方而又不能达成共识,这样就需要有权威部门进行认定。

于国际贸易合同发生了不可抗力事件,其证明通过中国国际贸易促进委员会出具证明。

中国贸促会(中国国际商会)组织应中外申请人的申请而就国际经济贸易合同中出现的不可抗力事件组织专家评审后出具专用证明文件。

而于国内合同的履行中出现不可抗力,由谁出具证明,没有明确的规定。

于这儿,我们认为:应到由负责具体管理此类事件的政府部门或具有学术权威的部门来出具,或者相互关联的部门联合出具。

例如:洪水爆发,如果施工项目于水上或水下,能够由某河道管理部门出具;罢工行为能够由具有管辖权的公安机关出具;大范围流行性(传染性)疾病应当应由卫生管理部门会同于这壹疾病流行中采取禁令的政府部门(例如:公安机关)联合出具。

例如于2003年非典流行期间,限制人员流动或道路通行以及道路通行设置检查等,则可能造成对施工中某些来源于非典控制区的特殊材料不能正常采购运输,影响了合同履行,就能够认定为不可抗力,由采取防范和治理措施的政府卫生管理部门和交通管理、公安机关联合出具证明。

于合同约定的不可抗力发生后,作为合同主体,除了应积极采取措施将不可抗力影响和造成的损失降低到最低限度外,双方仍应根据合同中明确规定的发生不可抗力后通知对方的期限和方式,发生不可抗力时,遭受不可抗力的壹方应及时通知另壹方,使对方及时采取壹些相应措施,如查明不可抗力的事实真相,对履行合同的影响程度等。

不可抗力引起的后果主要有俩种:解除合同;延期履行。

至于于什么情况下解除合同,于什么情况下只能延迟履行要根据不可抗力对履行合同造成的影响程度而定,也能够由双方当事人于合同中作具体规定。

发生不可抗力后的进行损失计算时,应该就不可抗力的实际影响限度和事件的关联度进行计量和计算,双方协商确定,分担于不可抗力的影响下造成的损失。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