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同法中不可抗力的适用
浅析不可抗力条款的适用

浅析不可抗力条款的适用摘要:我国民事法律规定了不可抗力制度,从立法目的上属于强制性规范。
若约定事项不明显违背理性人对于不可抗力事件不能预见、不能避免、不能克服之理解,宜将该约定认定为不可抗力条款,效力也应当被认可。
若约定内容明显不符合不可抗力性质,但并不违反《合同法》第53条对免责条款的限制性规定,从意思自治的民法原则出发,可以将其认定为免责条款。
应当充分发挥不可抗力制度的作用,以期以法律手段平衡合同双方当事人的应然利益。
关键词:不可抗力;不可抗力条款;强制性;免责条款;法律效果不可抗力条款是我国合同中的常见条款,其对合同履行中的风险负担具有重要的作用。
那么在我国立法体系下,法定不可抗力属于何种性质?当事人是否可以约定不可抗力条款?当事人约定的不可抗力条款与免责条款有何关系?一、不可抗力的立法根据、概念、范围我国的民事法律对于不可抗力制度做出了明文规定。
《民法通则》第107条规定“因不可抗力不能履行合同或造成他人损害的,不承担民事责任,法律另有规定的除外。
”《合同法》第117条规定“因不可抗力不能履行合同的,根据不可抗力的影响,部分或者全部免除责任,但法律另有规定的除外。
当事人迟延履行后发生不可抗力的,不能免除责任。
本法所称的不可抗力是指不能预见、不能避免、不能克服的客观情况。
”第118条规定“当事人一方因不可抗力不能履行合同的,应当及时通知对方,以减轻可能给对方造成的损失,并应当在合理的期限内提出证明。
”以上法律规定,充分体现了我国现行法律是承认不可抗力制度的。
但立法疏漏在于,未提及当事人约定的不可抗力条款。
这就导致不可抗力条款是否可以订入合同、如若可以其约定的范围有何限制等问题争论至今。
不可抗力是指不能预见、不能避免、不能克服的客观情况。
法律要求构成不可抗力的事件必须是有关当事人在订立合同时,对这个事件是否会发生是不可能预见到的。
在正常情况下,对于一般合同当事人来说,判断其能否预见到某一事件的发生有两个不同的标准:一是客观标准,就是在某种具体情况下,一般理智正常的人能够预见到的,合同当事人就应预见到。
合同中的情势变更原则与不可抗力的适用

1、自然灾害、战争等不可抗力 事件导致合同无法正常履行;
2、政策法规的调整导致合同无 法按照原定计划履行;
3、市场环境的变化导致合同继 续履行将对一方明显不公平;
4、其他无法预见的重大变化导致合同原定权利义务的平衡状态受到破坏。
在判断情势变更原则和不可抗力原则是否适用时,需要考虑以下几个方面:
4、合理期限:在不可抗力事件发生后,受影响方应及时通知其他方,并告 知受影响的程度。同时,受影响方应在通知中明确合理的恢复期,以便其他方有 足够的时间做出应对措施。
情势变更原则和不可抗力原则在合同中具有重要的意义。它们不仅可以保护 当事人的合法权益,避免合同履行过程中的不公平现象,还可以维持合同的稳定 性,减少因突发事件对合同履行造成的影响。
1、及时收集证据:在出现情势变更或不可抗力事件时,当事人应及时收集 并保存相关证据,以便在后续处理纠纷时使用。
2、协议优先:在处理情势变更或不可抗力事件时,当事人应首先尝试通过 友好协商解决问题。在达成一致的基础上,可以签订补充协议等文件。
3、法律程序:若协商无果,当事人可以依照合同约定或相关法律法规的规 定,采取仲裁或诉讼等法律程序解决纠纷。
4、注意法律时效:当事人应当注意情势变更或不可抗力原则的法律时效规 定,以免超过时效期限而失去相应的权利。
总之,情势变更原则和不可抗力原则是合同法中非常重要的两项原则,它们 能够合理分配风险,保护当事人的合法权益。在合同履行过程中,当事人应当了 解这两大原则的内涵和适用范围,及时行使权利,积极协商处理,减少损失。也 应当注意相关证据的收集和保存,以及法律时效的规定,确保自己的合法权益得 到保障。未来,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和法律法规的不断完善,情势变更原则 和不可抗力原则将会得到更加广泛的适用和重视。
合同法中的不可抗力与免责事由

合同法中的不可抗力与免责事由合同是现代商业社会中最常见的法律文书之一,它约束了各方之间的权利和义务。
然而,在合同履行过程中,双方可能会遇到一些无法预见或无法避免的情况,例如自然灾害、战争等。
在这些情况下,合同的履行可能会受到影响,这就引出了合同法中的不可抗力与免责事由的问题。
不可抗力是指不能预见、不能避免且不能克服的客观情况,其影响下合同的履行变得不可能或者丧失了合同的意义和目的。
根据合同法的规定,当不可抗力事件发生时,受影响的一方可以主张免除或者减轻其违约责任。
例如,某公司与供应商签订了一份合同,约定供应商每月向该公司供应一定数量的原材料。
然而,由于某地发生了一场大型洪水,导致供应商无法按时供货。
在这种情况下,供应商可以主张不可抗力,免除其未能按时供货所产生的违约责任。
在不可抗力事件发生时,合同法并不会自动免除违约责任,而是要求受影响的一方在合理的时间内通知对方,并采取合理的措施以减轻损失。
如果受影响的一方未能及时通知或采取措施,可能会对其主张免除违约责任产生影响。
除了不可抗力外,合同法还规定了其他一些免责事由。
免责事由是指在一定情况下,合同的履行受到限制或者免除责任。
例如,当合同中约定了某种情况下的免责事由,双方在合同中明确约定了某种特定情况下的责任限制或免除,那么在该情况下,受影响的一方可能无法主张违约责任。
一个典型的案例是,甲方与乙方签订了一份建筑工程合同,约定了乙方在工程施工过程中的责任和义务。
然而,在合同履行过程中,发生了一场大规模的罢工,导致乙方无法按时完成工程。
在这种情况下,如果合同中明确约定了罢工属于免责事由,那么乙方可能无法对延误工期承担违约责任。
需要注意的是,不可抗力和免责事由并非完全相同,尽管它们都可以影响合同的履行。
不可抗力是指无法预见或避免的客观情况,而免责事由则是在合同中双方明确约定的责任限制或免除情况。
双方在签订合同时,应当明确约定不可抗力和免责事由的适用范围和条件,以避免可能产生的争议和纠纷。
FIDIC合同条件下不可抗力条款适用的法理分析

FIDIC合同条件下不可抗力条款适用的法理分析作者:华心萌梁素娟来源:《项目管理评论》2020年第02期新冠肺炎疫情的爆发对国内外工程领域履约的影响不容小觑。
目前就其可能带来的影响,项目管理及法律专业人士已经发表工程合同管理或争议解决的各种建议及操作指引。
大量此类专业分析已将不可抗力的概念基本普及,解决方案多聚焦在该疫情对于工程合同的履约是否构成不可抗力及工程参与方是否可免责或解除合同上。
但具体到个案的法律风险防范,我们更需从不可抗力等概念的法理要素视角,与合同具体事项逐一开展契合比对,认真、全面地进行个案处理。
在国内及国际工程领域,不可抗力条款的适用需结合属地法的相应规定。
FIDIC系列合同在国际工程实践领域得到广泛应用,不可抗力条款是在其各个时期修订出版的合同范本中一直延用的条款。
本文尝试结合不同法系,对FIDIC合同条件中不可抗力条款的适用性进行梳理,以期对此类条款在工程领域具体涉疫事项中的运用提供建议。
FIDIC合同条件的“不可抗力”用词沿革“不可抗力”这一词语来源于大陆法系,在普通法系中也存在履约不能、履约落空等相近的概念。
该词语或其涵盖的内容在国际商务合同中得到广泛应用,但定义和操作方式并不完全统一。
1999版FIDIC彩虹族合同条件均包含不可抗力条款,该条款约定的风险情形都较为“严重”,在国际工程风险分担中发生概率较低,一旦启动该条款,往往影响巨大。
而这一特点也使其成为FIDIC合同条件中法律气息最重的条款之一。
不可抗力条款在2017版FIDIC合同中被重新命名为“例外事件”,但其所有内容的程序、原则、细节等方面并无原则性变动。
本文结合不同法系梳理该条款的适用特点,为表述方便,故在用词上统一采用“不可抗力”。
不可抗力分析FIDIC合同条件的不可抗力条款与属地法关系1999版FIDIC合同条件中的“专用条件”第 19条“不可抗力”规定:“在招标前,雇主应核实本条措辞与管辖合同的法律不相矛盾。
的不可抗力与风险分担原则

的不可抗力与风险分担原则合同标题:的不可抗力与风险分担原则在合同法中,的不可抗力与风险分担原则是关键概念之一,对于当事人在合同履行过程中遇到不可抗力因素的处理以及风险的分担具有重要指导作用。
本文将探讨的不可抗力与风险分担原则的内涵、适用条件以及具体应对措施。
一、的不可抗力的概念与适用范围的不可抗力是指在合同履行过程中,因无法预见、无法避免且无法克服的外部因素所致的一种情况,且该情况的发生不能归责于合同当事人的一方或双方。
的不可抗力通常包括自然灾害、战争、罢工、政府行为等。
在合同法中,的不可抗力被视为一种豁免责任的情形,即合同当事人在遭受的不可抗力的影响下,免除对合同履行的责任。
然而,的不可抗力并非在所有情况下都能生效。
根据合同法的规定,以下条件必须同时满足才能认定的不可抗力的存在:1.不可避免:无论合同当事人采取了何种预见、预防和应对措施,都无法避免其发生。
2.不可克服:无论合同当事人采取了何种措施,都无法克服其影响,继续履行合同。
3.不能归责:的不可抗力的发生不能归责于合同当事人的一方或双方,即不能由其过失、过错所导致。
二、风险分担原则在合同法中,风险分担原则是指当合同当事人在合同履行过程中遇到的风险应当由谁承担,以及风险分担的方式和程度。
根据合同相关法律条款及诉讼实践,以下几种情况下的风险分担原则可以作为参考:1.合同约定原则:当事人可以根据具体情况在合同中约定风险的承担方。
例如,在房屋租赁合同中,通常约定由租户承担房屋内部设施损坏的风险。
2.法定原则:当合同中未明确约定风险分担方时,适用法律中的相应规定。
例如,在商品销售合同中,依据消费者权益保护法,销售者应当承担销货时商品的质量风险。
3.事后的不可抗力原则:当在合同履行过程中发生的不可抗力事件导致履行的困难时,合同当事人可以根据不可抗力的性质和影响,协商重新确定风险的承担方。
例如,在国际贸易合同中,因政治原因导致货物无法按期运达的,可以协商决定由买卖双方共同承担该风险。
我国合同法上不可抗力制度

浅析我国合同法上不可抗力制度【摘要】不可抗力是保护合同一方当事人的重要制度,涉及多个层面的利益衡量。
其宗旨是为合同当事人在遇到不可归责于任何当事人的不可抗力时重新确定权利、义务、责任和风险。
本文主要从不可抗力的概述方面入手,简单阐述一下不可抗力的法源、构成要件和实践中的范围,并对不可抗力的法律后果作了进一步的阐释,最后对我国的不可抗力制度的完善提出了自己的几点建议和看法。
【关键词】不可抗力;合同;当事人一、不可抗力阐述不可抗力目前的定义是,不能预见、不能避免并不能克服的客观情况,我国的《民法通则》第153条和《合同法》第117条第二款都有明确的规定。
不可抗力制度可以追溯至罗马法规定的看管责任。
学者乌尔比安曾在其《论萨宾》一书第29篇记载到,“根据善意诉讼原则,没有人对野兽的行为、无过失发生的死亡、对通常不受监视的奴隶的逃亡、对掠夺、对叛乱、对火灾、对水灾、对强盗的袭击承担责任”,并且此书还列举了许多不可抗力的情形。
二、不可抗力的法律后果根据我国《民法通则》的规定,“因不可抗力不能履行合同或者造成他人损害的,不承担民事责任”。
《合同法》也明确规定:“因不可抗力不能履行合同的,根据不可抗力的影响,部分或者全部免除责任,但法律另有规定的除外”。
不可抗力是法定的免责条款,但是在司法实践中有时候会把这个免责范围扩大,从而会损害到另一方当事人的合法权益。
首先,不可抗力作为违约责任的法定免责条件,是现代各国法律的通例,我们应该明确不可抗力免除的责任应该仅限于违约责任。
其次,不可抗力的法律后果并不是全部免除违约责任,我们应该根据不可抗力的影响程度来进行处理。
在不可抗力使合同债务人的履行行为成为不可能的情况下,则需解除当事人的合同,并免除债务人的违约责任。
在不可抗力造成合同债务人部分不能履行的情况下,则应该变更合同内容,免除违约方的部分违约责任;在不可抗力造成债务人履行债务暂时困难时,则可要求债务人迟延履行,但免除延迟履行的违约责任。
合同法中的不可抗力

合同法中的不可抗力不可抗力是指在合同履行过程中,由于无法预见、无法避免且不能克服的客观情况,使得合同一方或双方无法履行合同义务的情形。
合同法中对不可抗力有明确的规定,并对其产生的后果进行了详细的规定和处理办法。
一、不可抗力的定义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第一百零八条的规定,不可抗力是指不能预见、不能避免并不能克服的客观情况。
这些客观情况可能是自然灾害、社会事件、政府行为、战争等。
不可抗力的发生对于合同一方或双方来说,是无法预见和控制的,因此也无法履行合同义务。
二、不可抗力的影响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第一百零九条的规定,不可抗力发生后,受不可抗力影响的一方可请求中止或解除合同。
不可抗力的发生使得合同的履行变得不可能或者丧失了意义,因此合同的一方有权选择中止或解除合同。
当然,不可抗力发生后,合同的一方也可以选择继续履行合同,但这需要另一方同意。
三、不可抗力的处理方式不可抗力发生后,合同的一方可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第一百一十条的规定,及时通知对方,以减轻损失。
如果合同的一方未能及时通知对方,造成对方损失的,应当承担相应的赔偿责任。
通知的方式可以是口头通知、电话通知、书面通知等,要确保对方能够及时获悉不可抗力的发生。
四、不可抗力的证明不可抗力的发生需要进行证明,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第一百一十一条的规定,合同的一方应当提供相应的证明材料。
证明材料可以是公证机关出具的证明、有关部门出具的证明、相关的应急通知等。
合同的一方应当尽力取得证明材料,如果无法取得证明材料的,应当提供相应的解释说明。
五、不可抗力的责任分担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第一百一十二条的规定,不可抗力发生后,合同的一方不承担责任。
但是,如果不可抗力发生前,合同的一方已经违约或者在不可抗力发生后继续违约的,应当承担相应的违约责任。
也就是说,不可抗力发生后,合同的一方不承担经济赔偿责任,但如果在不可抗力发生前已经违约,或者在不可抗力发生后继续违约,就需要承担相应的违约责任。
合同法26条解释

合同法26条解释
《合同法》第26条规定:因不可抗力不能履行合同的,根据不可抗力的影响,可以部分或者全部免除责任。
但是,法律另有规定的除外。
合同法第26条是合同法中关于不可抗力的规定。
不可抗力是指合同当事人不能预见、不能避免并不能克服的客观情况,包括自然灾害、战争、政府行为等。
根据合同法第26条的规定,在不可抗力的情况下,合同的履行可以部分或全部免除责任。
这意味着当遭遇不可抗力情况时,合同当事人可以临时停止或延迟履行合同义务,而不会承担违约责任。
不可抗力的存在使得一方当事人因不可抗力原因无法履行合同义务时,可以暂时免除责任。
这意味着不可抗力情况下合同当事人不需要承担违约责任,也不需要支付违约金或赔偿金。
然而,在某些情况下,即使存在不可抗力,合同当事人仍然需要履行合同义务。
这是因为法律对某些特定情况做出了规定,排除了不可抗力的免责效果。
合同另有规定的情况下,不可抗力不能成为免除责任的理由。
合同法第26条的规定保护了合同当事人在不可抗力情况下的合法权益。
当不可抗力发生时,一方当事人可以暂时免除合同义务,避免承担责任。
这有助于维护当事人的合法权益,保障合同当事人的合理权益。
总的来说,合同法第26条规定了不可抗力在合同履行中的作用。
不可抗力的发生使得合同当事人在一定条件下可以免除合同履行责任,但法律另有规定的情况除外。
这一条款的存在确保了合同当事人在不可抗力情况下的合法权益,维护了合同秩序的稳定与公平。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摘要不可抗力作为法律中公平原则的一种体现,在
贸易过程中开始扮演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然而,由于
理论界对不可抗力的研究甚少,而且各国对不可抗力
的定义没有统一的标准,因此在实务当中往往出现一
些具有争议的情况。
不可抗力的种类繁多,而且有许
多人类未发现的异常事件也构成不可抗力的标准,比
如2004年全球爆发的SARS病毒,所以详细列举不可
抗力的种类是不可能胜任的。
本文站在不可抗力条款
产生的背景、初衷与意义,结合当前国际上对不可抗
力一些已经达成共识的观点,尝试对构成不可抗力的
要件进行界定。
同时,本文通过比较分析的方法,区
别了不可抗力与情势变更、合同落空以及意外事件,
通过具体的案例分析进一步说明了不可抗力的认定标
准。
当然,最为重要的是,在不可抗力的认定过程中,
还有一些法律原则也是需要注意的,比如公平原则、
因果关系等等。
最后本文结合目前的立法现状,对完
善不可抗力的立法提出了自己的意见。
【关键词】不可抗力合同法构成要件适用原则
目录 1.绪论....................................................................................... ...................................... 3 1.1.不可抗力的定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