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史学发展的若干趋势优秀(参考课件)

合集下载

当代史学发展的若干趋势课件

当代史学发展的若干趋势课件
当代史学发展的若干趋势 课件
本课件将探讨当代史学的发展趋势,包括多元化、全球化、数字化、跨文化 与跨国界、公众历史与历史文化等学发展的若干趋势
概述
当代史学的定义、意义和研究限制。
全球化
全球性视野下的历史研究和全球历史视角下的 国内历史。
多元化
多元化的研究对象、方法和跨学科研究。
数字化
数字信息技术在历史研究中的运用和数字化史 料资源的发展。
当代史学发展的若干趋势 (续)
1
跨文化与跨国界
跨文化研究的发展与挑战,以及跨国界研究的意义与价值。
2
公众历史与历史文化
公众历史与历史文化现象的兴起与背后原因,以及公众历史与历史文化的互动与 关系。
3
结语
当代史学的前景和挑战,以及在今后历史研究中的地位和作用。

中国当代史研究的现状和发展趋势讲义(PPT 40页)

中国当代史研究的现状和发展趋势讲义(PPT 40页)


7、当须徇忠义,身死报国恩。— —李希 仲

8、科学虽没有国界,但是学者却 有他自 己的国 家。— —巴斯 德

9、虚荣的人注视着自己的名字, 光荣的 人注视 着祖国 的事业 。—— 马蒂

10、爱国主义就是千百年来固定 下来的 对自己 的祖国 的一种 最深厚 的感情 。—— 列宁

11、利于国者爱之,害于国者恶 之。— —晏婴

36、真正的爱国者是爱人类的, 爱国决 不是排 外。— —马铁 丁

37、爱国主义就是千百年来巩固 起来的 对自己 的祖国 的一种 最深厚 的感情 。—— 列宁

38、必须经过祖国这一层楼,然 后更上 一层楼 ,达到 人类的 高度。 ——罗 曼·罗兰

39、黄金诚然是宝贵的,但是生 气蓬勃 的勇敢 的爱国 者却比 黄金更 为宝贵 。—— 林经济发展实录(1949-1983)》
(农村读物出版社,1989年)
《新生备忘录》 (长江文艺出版社2000年)
《 一 纸 苍 凉 —— 杜 高 档 案 原 始 文 本 》 (中国文联出版社2004年)
《一叶知秋——杨伟名文存》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年)
● 其他学科方法的借用 (社会学、人类学、新文化学、心理学)
张乐天著:
《告别理想:人民公社制度研究》 (东方出版中心,1998年)
曹锦清著:
《黄河边的中国》 (上海文艺出版社,2003年)
意义:解构主流叙史
●重大历史事件和人物的还原 ●地方档案和民间史料的继续挖掘和采集 ●口述历史和回忆录进一步趋热 ●边缘和交叉问题研究的扩展
山西大学中国社会史研究中心: “集体化时代农村基层档案资料”

2019【大学】我国历史教学发展状况及前沿问题.ppt

2019【大学】我国历史教学发展状况及前沿问题.ppt

二、1990年代—至今年的历史教学
研究重点: 历史思维能力 历史课堂的有效教学 历史课程(含目标、过程、设计等) 基于史料的历史教学 历史的研究性学习 历史教科书研究 历史教学评价(含高考研究)
值得关注的学说:


历史教育的“两翼论”——人格论与公民 论(赵亚夫) 历史教育的“生命论”(齐健) 历史教育的“服务人生论”(任鹏杰) 历史教育的“人性论”(聂幼犁)
《中学历史教学法》,郑州:河南人民出版 社,1980年。


本书由北京师范大学、北京师范学院、天津师范学院、北 京教育学院相关教学法教师编写,故编者冠以《中学历史 教学法》编写组名义。 全书有16章,即绪论;中学历史教学的任务;中学历史教 学大纲、教科书和教学参考书;中学历史教学过程;历史 概念的形成;历史课的课堂教学;怎样讲世界、地点和人 物;怎样讲文化史方面的教材;考古材料、历史文献和文 艺作品在历史教学中的运用;历史教学中的乡土教材;历 史教学手段的现代化;历史课的复习和检查;历史课的课 外活动;历史教师的备课;历史教师的进修和教学经验的 总结;师范院校历史系学生的教育实习。内容虽然简单较 为丰富,为以后的教学法研究在结构、要素方面奠定了较 为的基础。
刘军:《历史教学的新视野》;张静等:《历史学习方略》;赵 亚夫:《国外历史教育透视》;陈伟国:《历史教育的测量与评 价》齐渝华:《历史教学课例分析》。




第三章〈公民教育:历史教育的显性功能〉,究明历史教育 的民主含义、公民性和现代性; 第四章〈人文教育:历史教育的本质〉讨论历史教育的人文 性、道德性、情感性、养成性、审美性和世俗性; 第五章〈终身教育:历史教育的时代要求〉说明终身教育观 念与学习化社会,及终身教育观念指导下的历史教育革新; 第六章〈个性教育:历史教育的核心目标〉主要探索历史教 育中的个性教育内涵,和历史学科实施个性教育的基本对策: 第七章〈创新教育:历史教育的推动力〉辨析创新教育几个 理论问题,并探讨历史学科中的创新教育问题。总的来说, 本书是同类著作中理论性较强、内容较新颖的,书中所涉及 的,都是二十一世纪历史教育的重要课题。

当代史学发展的若干趋势(参考课件)

当代史学发展的若干趋势(参考课件)
当代史学发展的若干趋势
第二十二讲 从“古典” 史
学到现代史学
1
“古典史学”的若干特征
• 政治与军事 • 上层人物 • 叙事 • “理性”的缺场 noesis(reason)
nous noein Logos
普罗泰戈拉:人是万物的尺度
2
苏格拉底:认识你自己 自制(sophrosyne temperance) 灵魂 肉体 二者组成的总体
5
苏格拉底忙于研究伦理问题而忽视了作 为整体的自然世界,只在伦理中寻求普遍 的东西,开始专心致志寻求定义。柏拉图 接受他的教导,但是认为不能将它应用在 感性事物上,只能应用于另一类东西;理 由是:可感觉的事物总是永远在变动中的, 所以共同的普遍的定义不能是任何感性事 物的定义。这另一类东西他就叫做相 (Idea),他说感性事物是依靠它们并以它 们命名的;众多事物是由分由和它们同名 的“相”而存在的。
10
理性的主体 笛卡尔:我思故我在 康德:知性为自然立法 人类中心
11
与中国传统思想的一个比较 明晰与暗示 • 《四書集注·論語》顏淵問仁。子曰:“克 己復禮為仁。一日克己復禮,天下歸仁焉。 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顏淵曰:“請 問其目。”子曰:“非禮勿視,非禮勿聽, 非禮勿言,非禮勿動。”顏淵曰:“回雖 不敏,請事斯語矣。”
好,记着我并不是要你告诉我在许多虔 敬行为中的一两个事例,我是要你告诉我 使一切虔敬的行为成为虔敬的那个虔敬的 “型”(Eidos)。我相信你会承认有一个 “相”(Idea),由于它,一切不虔敬的 事情成为不虔敬,而一切虔敬的事情成为 虔敬。
4
• 亚理斯多德:相论的主张者们所以那样理 解是因为他们信服赫拉克利特学说的真理, 相信一切感性事物是永恒变灭的;因此如 果知识或思想有一个对象,必然在那些可 感事物以外还有某种别的永恒的东西;因 为对于流动着的事物是不能有知识 的。……有两件事可以公正地归于苏格拉 底,即归纳的论证和普遍性定义,这二者 都是知识的出发点;但是苏格拉底并没有 将这个普遍的东西或定义看作是分离存在 的东西,而他们那些肯定“相”的人却将 它们看作是分离存在的,这就是他们称为 “相”的那种东西

高中历史第34课 当代世界发展的特点与主要趋势 课件

高中历史第34课 当代世界发展的特点与主要趋势 课件

一、世界多极化发展趋势
1.美国霸权地位的加强 (1)背景:冷战结束和两极格局的消失;美国希望建立由美国主 导的单极世界。 (2)行动:“9·11”事件之后,美国迅速展开反恐行动;2001 年 发动了阿富汗战争;2003 年发动伊拉克战争。
1
2
3
4
第34课 势
当代世界发展的特点与主要趋
必备知识·落实基础性 关键能力·提升综合性 真题研析·强化应用性 课时质量评价
1
2
3
4
第34课 势
当代世界发展的特点与主要趋
必备知识·落实基础性 关键能力·提升综合性 真题研析·强化应用性 课时质量评价
二、面临问题 1.发展问题 (1)世界经济增长动力不足,发达经济体 需求萎缩、经济复苏乏 力对 新兴市场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影响巨大。 (2)南北差距和 贫富分化日益严重。
1
2
日本
在保持经济大国的同时,将追求政治 乃至军事大国作为 国家的长远战略目标
进一步改革开放,坚持和平发展,积极开展多边外交,
中国 推动建设相互尊重、公平正义、合作共赢的新型国际关

发展中国家 总体实力增强,成为推动世界多极化的重要力量
1
2
3
4
第34课 势
当代世界发展的特点与主要趋
必备知识·落实基础性 关键能力·提升综合性 真题研析·强化应用性 课时质量评价
1
2
3
4
第34课 势
当代世界发展的特点与主要趋
必备知识·落实基础性 关键能力·提升综合性 真题研析·强化应用性 课时质量评价
三、社会信息化和文化多样化
1.社会信息化 (1)概念:指发展以计算机为主的智能化工具为代表的新生产力, 建立有组织的信息网络体系,促进信息交流 和知识共享 ,提高经济

新高考2023版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第13单元第42讲当代世界发展的特点与主要趋势课件(共58张PPT

新高考2023版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第13单元第42讲当代世界发展的特点与主要趋势课件(共58张PPT

2 . 和 平 与 发 展 的 关 系 : 和 平 是 发 展 的 __前__提____ , 发 展 是 和 平 的 __保__障____,两者相辅相成。
3.推动和平与发展的因素 (1)和平:两次大战、冷战、局部战争的教训,人们渴望和平;大国 实力均衡、核战争的毁灭性前景客观上制止了大战爆发;联合国的维和 行动发挥了有效作用;世界___多__极__化___继续发展和___经__济__全__球__化___不可 逆转,使各国之间的___相__互__依__存___日益紧密。
(3)应对 ① 各 国 : 都 在 努 力 维 护 自 己 的 __文__化__特__性____ , 维 系 自 己 的 __文__化__根__脉____。 ②中国:在传承和传播中华优秀文化的同时,尊重世界文化多样 性,促进和而不同、___兼__收__并__蓄___的文明交流,推动世界的和平与发 展。
——摘编自李志军《人类历史发展大势不可阻挡》
[史料二]2019年8月24至25日,西方七国首脑会议(G7)在法国南部度 假城市比亚里茨(Biarritz)举行。24日,大批抗议者在附近举行反G7示威 游行,爆发了激烈的警民冲突。参与者的人数约在9 000至15 000人,至 少有68人被捕,其中有38人被拘留。据路透社报道,反全球化人士、环 保活动家、法国“黄背心”和巴斯克(Basque)民族主义者都在游行队伍 中,共同抗议世界领导人没有实践自己的诺言,他们的无所作为导致了 贫富差距的扩大。据媒体报道,示威者的诉求还包括亚马孙热带雨林大 火、气候变迁、女权主义等。
(2)发展:长期和平的国际环境;二战后亚非地区的殖民地或半殖民 地纷纷获得独立。
(3)相同:和平与发展的相互促进;社会信息化和文化多样性的发 展。
五、人类发展面临的问题 1.经济发展方面的问题 (1)世界经济增长的动力不足,发达经济体经济复苏乏力,对新兴市 场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产生负面影响。 (2)南北差距和贫富分化日益严重。

第九单元当代世界发展的特点与主要趋势课件高中历史统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册

第九单元当代世界发展的特点与主要趋势课件高中历史统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册

电脑病毒
个人隐私
3、冷战结束后世界发展趋势——社会信息化、文化多样化 (2)文化多样化:文化多样性是世界文化的基本特征。
中国美食
日本美食
印度美食
法国美食
但是在经济全球化和社会信息化过程中,文化多样性面临巨大挑战
应对:①世界各国努力维护自己的文化特性,维系自己的文化根脉; ②中国在传承和传播中华优秀文化的同时,尊重世界文化多样性,促进和而不同、兼收 并蓄的文明交流,推动世界的和平与发展。
第九单元:当代世界发展的特点与主要趋势
学习目标
1.了解冷战结束后世界政治多极化、经济 全球化、文化多样(多元)化、社会信息 化的发展特点;
2.冷战后人类社会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3.理解和平、发展、合作、共赢成为时代 潮流,树立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
当代世界发展的趋势:
(1)政治多极化 (2)经济全球化 (3)社会信息化 (4)文化多样化 (5)当今时代的主题:和平与发展
发达国家与 发展中国家
经济
政治、经济、安全
经济
中国产品被挤出 2010年建成中国北美自由贸易区 东盟自由贸易区
1991年中国加入
第22课 冷战与国际格局的演变
2、冷战结束后世界发展趋势——经济全球化加快
(2)存在的问题:①增加了发展中国家经济失控的风险;②加剧了全球竞争中的利益 失衡,大部分利润流入西方发达国家;③经济危机的传染性和破坏性增强;④发展中国 家的环境问题突出;⑤加剧了全球范围内文明和价值观念的冲突; ⑥出现“逆全球化”现象(英国的脱欧公投,美国采取的贸易保护、控制移民等措施)
1.20世纪90年代,有人评论国际局势:“当今世界巨人林立,日本是独脚的巨人,俄罗
斯是生病的巨人,欧洲是缺乏凝聚力的巨人,美国是萎缩的巨人,中国是潜展在的巨人

第十一章 新中国时期史学的变革、成就和当前发展趋势 (《中国史学史》PPT课件)

第十一章  新中国时期史学的变革、成就和当前发展趋势  (《中国史学史》PPT课件)
第一,译著和留学;第二,对外学术交流;第 三,兼容并蓄,取其所长。
第一节 马克思主义史学主导地位的确立与发展
六、马克思主义史学主导地位与中国史学的 继续发展 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怎样认识唯物史观在中国
史学中的位置,怎样看待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 的历史地位,怎样从思想上和理论上探索其继 续发展的道路,都 成为必须要面对和回答的关键问题。 马克思主义史学居于主导地位,并不意味着不
——白寿彝《白寿彝史学论集》(上)
第二节 马克思主义史学的理论建设新成就
五、关于建设有民族特点的马克思主义史学
关于建设有民族特点的马克思主义史学,从本质上看,就是 马克思主义史学的中华民族特点问题,是马克思主义史学的 中国学派问题,在一定的意义上,它也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的一个方面。
侯外庐《中国古代学说思想史》 白寿彝 《关于建设有中国民族特点的马克思主义史学的几个
义指导认识社会、认识历史的基本理论,并不只是马克思主义史学研究的基本理论。 积极拓宽研究领域,在更新研究理念和深化课题意识的过程中,一大批有分量的研究成果纷纷问世。
第一节 马克思主义史学主导地位的确立与发展
五、中外史学交流的开展和深入 20世纪五六十年代,中外史学交流,主要表现
为苏联史学的输入。 中国史学与欧美史学的交流,这主要表现在:
出新的研究内容和相关课题,历史学学术刊物的创办等,描绘出新中国史学的一派新 气象。
第一节 马克思主义史学主导地位的确立与发展
三、关于重大历史理论问题的讨论及其历史意义
因唯物史观与中国历史相结合而出现的许多重大历史理论问题,从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建立之初就一直受到重视, 不断引发讨论。
“五朵金花” 新中国成立后,史学界还对中国近代史分期问题展开了热烈讨论,出现了以社会性质、阶级斗争、社会主要矛盾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5
苏格拉底忙于研究伦理问题而忽视了作 为整体的自然世界,只在伦理中寻求普遍 的东西,开始专心致志寻求定义。柏拉图 接受他的教导,但是认为不能将它应用在 感性事物上,只能应用于另一类东西;理 由是:可感觉的事物总是永远在变动中的, 所以共同的普遍的定义不能是任何感性事 物的定义。这另一类东西他就叫做相 (Idea),他说感性事物是依靠它们并以它 们命名的;众多事物是由分由和它们同名 的“相”而存在的。
8
理性的目的是善,神也根据理性,以“善” 为目的行事。善是最高的普遍本质,又是 最好的。 色诺芬《回忆录》苏格拉底:我的好朋友, 你应该懂得,既然你身体中的努斯能够随 意指挥你的身体;那么你也应当相信,充 满宇宙的理智也可以随意指挥宇宙间的一 切。
9
• 个别-普遍、现象-本质:史学的地位
亚里斯多德:诗人的职责不在于描述已发生的事, 而在于描述可能发生的事,即按照可然律可能发 生的事。史学家与诗人的差别不在于一用散文, 一用韵文,希罗多德的著作可以改写为韵文,但 仍是一种历史,有没有韵律都是一样;两者的差 别在于一叙述已发生的事,一描述可能发生的事。 所谓‘有普遍性的事’,指某一种人,按照可然 或必然律会说的话,会行的事,诗要首先追求这 目的,然后给人物起名字;至于“个别的事”, 则是指亚尔西巴德所作的事或所遭遇的事。
6
• 亚里斯多德:形而上学(Metaphysics) 总结: 人的本质是理性 通过明晰的符合形式逻辑的推理、判 断,可以发现现象背后的本质存在, 得到客观的知识,这只有灵魂中的理 性才做得到。 Physis与Nomos
7
《克拉底鲁篇》如果万物都在变动,没有确 定不变的东西,那便根本不能有任何知识; 因为只有知识本身没有改变它才能是知识; 如果作为知识的“型”(eidos)变化了,它 就不再是知识,这样便没有能知的人,也 没有被知的东西;但是能知和被知的东西 如美、善等等总是存在的,因此我认为它 们不是刚才假定的流动的过程。
13
仲弓問仁。子曰:“出門如見大賓,使民如承 大祭。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在邦無怨,在家無 怨。”仲弓曰:“雍雖不敏,請事斯語矣。”
朱熹:程子曰:“孔子言仁,只說‘出門如見 大賓,使民如承大祭’,看其氣象,便須心寬體 胖,動容周旋中禮。唯謹獨,便是守法之法。” 或問:“出門使民之時,如此可也;未出門、使 民之時,如之何?”曰:“此儼若思時也,有諸 中而後見於外。觀其出門、使民之時,其敬如此, 則其前乎此者敬可知矣。非因出門、使民然後有 敬矣。”愚按,克及復禮,乾道也;主敬行恕, 坤道也。顏、冉之學,其高下淺深,於此可見。 然學者誠能從事於敬恕之間而有得焉,亦將無己 之可克矣。
14
司馬牛問仁。子曰:“仁者其也訒。”曰: “其言也訒,斯謂之仁已乎?”子曰:“為之難, 言之得無訒乎?”
朱熹:仁者心存而不放,故其言若有所忍而不 易發,蓋其德之一端也。夫子以牛多言而躁,故 告之以此。使其於此而謹之,則所以為仁之方, 不外是矣。牛意仁道至大,不但是如夫子之所言,
故夫子又告之以此。蓋心常存,故事不苟;事不 苟,故其言自有不得而易者,非強閉之而不出也。 楊氏曰:“觀此及下章再問之語,牛之易其言可 知。”程子曰:“雖為司馬牛多言故及此,然聖 人之言,亦止此為是。”愚謂,牛之為人如此,
色诺芬《回忆录》苏格拉底:人必须先考察 自己作为人的用处如何,能力如何,才能 算是认识自己。
柏拉图《斐多篇》 柏拉图:相(Idea,亦译为“理念”)
Idein eidos idea 《理想国》选读
3
《欧叙弗伦》苏格拉底:你说的涉及谋杀 和其他一些事例的虔敬和不虔敬是什么呢? 难道在任何行为中的虔敬不都是同一的吗, 而不虔敬总是和虔敬相反,和它自身相同; 因此在每个不虔敬的事情中都可以发现有 一个不虔敬的“相”(Idea)
若不告之以其病之所切,而泛以為仁之大概語之,
12
• 朱熹:仁者,本心之全德。克,勝也。己, 謂身之私欲也。復,反也。禮者,天理之 節文也。為仁者,所以全其心之德也。蓋 心之全德,莫非天理,而亦不能不壞於人 欲。故為仁者必有以勝而復於禮,則事皆 天理,而本心之德復全於我也。又言一日 克己復禮,則天下之人皆與其仁,極言其 效之甚速而至大也。又言為仁由己,而非 他人所能預,又見其機之在我而無難也。 日日克之,不以為難,則私欲淨盡,天理 流行,而仁不可胜用矣。
当代史学发展的若干趋势
第二十二讲 从“古典” 史
学到现代史学
1
“古典史学”的若干特征
• 政治与军事 • 上层人物 • 叙事 • “理性”的缺场 noesis(reason)
nous noein Logos
普罗泰戈拉:人是万物的尺度
2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苏格拉底:认识你自己 自制(sophrosyne temperance) 灵魂 肉体 二者组成的总体
好,记着我并不是要你告诉我在许多虔 敬行为中的一两个事例,我是要你告诉我 使一切虔敬的行为成为虔敬的那个虔敬的 “型”(Eidos)。我相信你会承认有一个 “相”(Idea),由于它,一切不虔敬的 事情成为不虔敬,而一切虔敬的事情成为 虔敬。
4
• 亚理斯多德:相论的主张者们所以那样理 解是因为他们信服赫拉克利特学说的真理, 相信一切感性事物是永恒变灭的;因此如 果知识或思想有一个对象,必然在那些可 感事物以外还有某种别的永恒的东西;因 为对于流动着的事物是不能有知识 的。……有两件事可以公正地归于苏格拉 底,即归纳的论证和普遍性定义,这二者 都是知识的出发点;但是苏格拉底并没有 将这个普遍的东西或定义看作是分离存在 的东西,而他们那些肯定“相”的人却将 它们看作是分离存在的,这就是他们称为 “相”的那种东西
10
理性的主体 笛卡尔:我思故我在 康德:知性为自然立法 人类中心
11
与中国传统思想的一个比较 明晰与暗示 • 《四書集注·論語》顏淵問仁。子曰:“克 己復禮為仁。一日克己復禮,天下歸仁焉。 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顏淵曰:“請 問其目。”子曰:“非禮勿視,非禮勿聽, 非禮勿言,非禮勿動。”顏淵曰:“回雖 不敏,請事斯語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