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史学发展的若干趋势(参考课件)

合集下载

解析当代中国史学的形态、演化及发展趋向

解析当代中国史学的形态、演化及发展趋向

解析当代中国史学的形态、演化及发展趋向本文从网络收集而来,上传到平台为了帮到更多的人,如果您需要使用本文档,请点击下载按钮下载本文档(有偿下载),另外祝您生活愉快,工作顺利,万事如意!怎样认识当代中国史学,当代中国史学与以往的史学有什么不同,它们以什么样的形态存在着,这些不同形态的史学是怎样相互影响的,其演化发展的趋向如何,这是研究中国当代史学无法回避的问题。

我们以为,随着当代中国社会、经济、文化的变革与发展,当代中国史学的话语形式、学风、研究内容、治史风格、治史目的等诸多方而也悄然发生着变化,其存在状态也渐渐分化,逐步演化为主流史学、精英史学和大众史学三种主要的史学形态。

三种史学形态的内涵、精神和特质各不相同,但又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共同架构起当代中国史学的基本风。

研究史学史,不可避免地要涉及对史学形态—也就是史学的存在状态—的描述,比如以往研究中国古代和近代史学,学术界常常使用“封建史学”“新史学”“马克思主义史学”“资产阶级史学”“非马克思主义史学”“唯物主义史学”“唯心主义史学”等概念来概括某一种史学形态,并赋予它特有的内涵、宗旨、风格等。

显然,这样的描述带有明显的意识形态化特征。

那么,反观当代中国史学形态,还能否再用这些概念来概括呢?显然不能。

新中国成立以后,历史研究进入一个崭新时期,唯物史观在历史学领域普遍运用,“封建史学”“资产阶级史学”“非马克思主义史学”等很快退出历史舞台,几乎所有的历史研究都是在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下进行的。

在这种情况下,从什么角度来恰切地描述当代中国史学形态,就成了剖析当代中国史学的而貌、发展态势及本质的关键所在。

史学形态虽然是一种客观存在,但又是认识者根据不同的认识标准进行的理论概括,是客观存在与主观认识相统一的结果,其本质是为了获得一个更有说服力的角度,把史学的存在状态揭示出来。

划分史学形态,可以采用多种方法,依据不同,可能会有不同的认知。

通过对当代中国史学发展状况的深入分析,我们侧重于从历史书写的目的性及治史观念的差异的角度来认识当代中国史学的存在形态,并把外在的编纂形式、表达方式和写作风格作为参照。

中国当代史研究的现状和发展趋势讲义(PPT 40页)

中国当代史研究的现状和发展趋势讲义(PPT 40页)


7、当须徇忠义,身死报国恩。— —李希 仲

8、科学虽没有国界,但是学者却 有他自 己的国 家。— —巴斯 德

9、虚荣的人注视着自己的名字, 光荣的 人注视 着祖国 的事业 。—— 马蒂

10、爱国主义就是千百年来固定 下来的 对自己 的祖国 的一种 最深厚 的感情 。—— 列宁

11、利于国者爱之,害于国者恶 之。— —晏婴

36、真正的爱国者是爱人类的, 爱国决 不是排 外。— —马铁 丁

37、爱国主义就是千百年来巩固 起来的 对自己 的祖国 的一种 最深厚 的感情 。—— 列宁

38、必须经过祖国这一层楼,然 后更上 一层楼 ,达到 人类的 高度。 ——罗 曼·罗兰

39、黄金诚然是宝贵的,但是生 气蓬勃 的勇敢 的爱国 者却比 黄金更 为宝贵 。—— 林经济发展实录(1949-1983)》
(农村读物出版社,1989年)
《新生备忘录》 (长江文艺出版社2000年)
《 一 纸 苍 凉 —— 杜 高 档 案 原 始 文 本 》 (中国文联出版社2004年)
《一叶知秋——杨伟名文存》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年)
● 其他学科方法的借用 (社会学、人类学、新文化学、心理学)
张乐天著:
《告别理想:人民公社制度研究》 (东方出版中心,1998年)
曹锦清著:
《黄河边的中国》 (上海文艺出版社,2003年)
意义:解构主流叙史
●重大历史事件和人物的还原 ●地方档案和民间史料的继续挖掘和采集 ●口述历史和回忆录进一步趋热 ●边缘和交叉问题研究的扩展
山西大学中国社会史研究中心: “集体化时代农村基层档案资料”

历史学的功用及其在当代的发展趋向.docx

历史学的功用及其在当代的发展趋向.docx

历史学的功用及其在当代的发展趋向摘要:历史学的功用不在于“求真”、“致用”,因为求真是历史学的职责,致用是历史学的义务,并非历史学独有的品格。

历史学的功用是一个复杂的问题,从史学的任务看,其功用在于记录保存历史、追求真实;从史家的动机看,其功用在于借史抒怀、求知释疑、谋求生存和建设文化;从史学的作用看,其功用在于满足人的精神欲求和生成知识;从史学的应用看,历史学是一把双刃剑,可以用来创造,也可以用来破坏。

在全球化背景下的今天,精神的满足和知识的生成将是历史学发展的主要趋向。

关键词:历史学;功用;求真;任务;动机;作者简介:李永福(1966—),男,山西晋城人,华东师范大学历史学系博士生、太原理工大学副教授;;郑先兴(1961—),男,河南南阳人,华东师范大学历史学系博士生、南阳师范学院历史学系副教授。

;关于史学的功用,这是史学理论研究中一个最基本的也是一个最普通的问题。

我们这里所以再次提出来,考虑到这是一个古老的问题,史学的反思离不开它的观照。

孔子说,我说那么多的话,还不如讲历史显得更深刻更明白;司马迁要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刘知己说史学的作用是得失一朝,荣辱千载;章学诚要求历史研究应切于人伦日用;柳诒徵重视通过历史研究来修身养性;范文澜强调史学为政治服务;等等,这些都涉及到史学的功用问题,这就要求我们在史学理论与史学史的研究中必须考虑它。

同时,史学功用是每一个历史学家首先要解决的问题。

顾颉刚看到学术的功用首先在于求真,才开始自己的历史研究。

其他任何一个历史学家也都是在弄明白史学的功用之后方置身于历史研究的。

可见,史学功用问题是史学研究展开的前提,我们反思史学,自然应该探讨这一问题。

此外,史学现实的遭遇,史学危机的出现,也迫使我们对史学的功用要重新加以考察,从而为史学的发展提供必要的策略和方法。

众所周知,在传统史学中,历史学与政治是联系在一起的。

历史学是政治的婢女,是为政治服务的。

第十一章 新中国时期史学的变革、成就和当前发展趋势 (《中国史学史》PPT课件)

第十一章  新中国时期史学的变革、成就和当前发展趋势  (《中国史学史》PPT课件)
第一,译著和留学;第二,对外学术交流;第 三,兼容并蓄,取其所长。
第一节 马克思主义史学主导地位的确立与发展
六、马克思主义史学主导地位与中国史学的 继续发展 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怎样认识唯物史观在中国
史学中的位置,怎样看待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 的历史地位,怎样从思想上和理论上探索其继 续发展的道路,都 成为必须要面对和回答的关键问题。 马克思主义史学居于主导地位,并不意味着不
——白寿彝《白寿彝史学论集》(上)
第二节 马克思主义史学的理论建设新成就
五、关于建设有民族特点的马克思主义史学
关于建设有民族特点的马克思主义史学,从本质上看,就是 马克思主义史学的中华民族特点问题,是马克思主义史学的 中国学派问题,在一定的意义上,它也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的一个方面。
侯外庐《中国古代学说思想史》 白寿彝 《关于建设有中国民族特点的马克思主义史学的几个
义指导认识社会、认识历史的基本理论,并不只是马克思主义史学研究的基本理论。 积极拓宽研究领域,在更新研究理念和深化课题意识的过程中,一大批有分量的研究成果纷纷问世。
第一节 马克思主义史学主导地位的确立与发展
五、中外史学交流的开展和深入 20世纪五六十年代,中外史学交流,主要表现
为苏联史学的输入。 中国史学与欧美史学的交流,这主要表现在:
出新的研究内容和相关课题,历史学学术刊物的创办等,描绘出新中国史学的一派新 气象。
第一节 马克思主义史学主导地位的确立与发展
三、关于重大历史理论问题的讨论及其历史意义
因唯物史观与中国历史相结合而出现的许多重大历史理论问题,从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建立之初就一直受到重视, 不断引发讨论。
“五朵金花” 新中国成立后,史学界还对中国近代史分期问题展开了热烈讨论,出现了以社会性质、阶级斗争、社会主要矛盾变

世界现当代史的理论框架变迁ppt课件

世界现当代史的理论框架变迁ppt课件

2. 十月革命的评价问题
【1】正统派 爆发的历史必然性 为社会主义发展提供了一种经典模式 对整个世界的社会发展进程产生了巨大影响
【2】否定派 历史进程不是由阶级斗争决定的,否定正统派对于
从二月革命向十月革命转变的分析
强调历史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否认必然说 断送了俄国资本主义发展的前途,犯了“原罪”
横向:各地区从相互闭塞到逐步开放,从彼此分散 到逐步联系紧密,最终发展为整体的过程
【2】李植枬 《从分散到整体的世界史·现代分册》(1990年) 《20世纪世界历史整体概观》(《武汉大学学报》
(哲社版)1997年第1期) 《20世纪世界史》(1998年)
(1)“世界现代史”的称呼被“20世纪世界史”所取代。
【2】斯图雷平改革中的土地问题 继续分家 政府积极支持 实际效果与心理影响的极端分岔 斯图雷平被刺
【3】十月革命后的土地问题 土地改革的重要性与可行性 土地改革与农业现代化问题
【4】总结 农业问题是现代化发展中的重要环节 工业发展必定要求农业走集约型的道路 俄罗斯现代化的困境在于各种矛盾的集中爆发
【2】 经典现代化理论的缺陷 (1)不是一个历史的研究 (2)带有强烈的西方中心色彩 (3)割裂了传统与现代之间的联系
【3】 罗荣渠:“一元多线”说
(1)世界的不同地区、不同民族、不同社会的发展都 不是整齐划一的;
(2)出现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或社会主义生产方式的国 家,并不都是按照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发展水平单 线排列的;
【2】拉美模式的问题(拉美现象) 指导理论的转型不够及时 出口替代战略对外资依赖性太大,产业结构升级缓

社会贫富差距大
【3】拉美模式的改革问题 新自由主义改革(智利) 重新落入附庸的地位

中国当代史基本问题和前沿问题ppt课件

中国当代史基本问题和前沿问题ppt课件
23
3、注重国际史与国内史的 互动 4、现在关注地方史
24
5、注重晚清史、民国史和共和国 史三个历史时段之间的延续和联系
25
(一)历史的延续性:从中华 民国到中华人民共和国
1、从国民党到共产党 2、从“训政”到“新民主主义”
26
3、从“统制经济”到“计划经 济”
4、对多民族国家的坚持和维护
(2)据材料二,分析布鲁尼的历史撰述反映了当 时什么样的思想潮流。(6分)
(3)任选材料三中的一种分期方法,分析其史实 依据。(8分)
(4)有学者认为,历史不仅是指过去的事实本身, 也是指人们对往事的记录。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 解。(3分)
19
2、由于缺乏一个大一统的历史 解释框架,教材的设定出现了分 散化倾向:政治、经济、文化部 分被进行分割处理而未作整体系 统处理
“左倾的也好,右倾的也好,大家都承认放任经济的末日到了。”
———据《独立评论》(1934年)
13
(1)国内两方面分析20世纪30年代计划经济思 潮在中国兴起的原因。(6分)
(2)分析20世纪50年代中国选择计划经济体制 的原因,并简述这一体制对经济建设的影响。 (10分)
(3)20世纪70年代以来,世界范围内兴起了经 济调整之风。概括指出20世纪70年代西方国家经 济政策进行了怎样的调整;简述改革开放以来中 国经济体制改革不断深化的表现。(8分)
4、中国与资本主义世界体系 的复杂关系
36
5、中国对外战争的国际影响
朝鲜战争 中印战争 越南战争
37
5
2008年华国锋去世后:
在逮捕四人帮过程中发挥了主要作 用
在两个凡是(“凡是毛主席作出的 决策,我们都坚决维护;凡是毛主 席的指示,我们都始终不渝地遵 循”)和压制“真理标准”讨论中 并不是主要任务

当代史学发展的若干趋势

当代史学发展的若干趋势

• 《知识考古学》批注 作者探讨的是如何描述知识的建构,以思 想史为例,作者认为在过往关于知识建构 的叙述中,存在着强调连续、总体和主体 的取向,这一切又是跟既往的思想史视文 献为中介,只注意句子、命题、言语行为 等“语言”单位息息相关的。福柯引入了 “陈述”这个概念,陈述没有所指,从其 表面意义上无法考察其对应物,陈述只注 意叙述单位的功能,从句子等单位来看具 有连续性、总体性的东西,一旦从功能即 陈述的角度看就没有连续了(如徐霞客陈 述自己在抄碑与我们陈述自己在抄碑完全 没有可比性和继承性)。
“主人”打败了,卑贱者的道德取得了胜利。有 人喜欢把这种胜利也看作一种败血症。——对此, 我不予否认,人类业已中毒了,这是无庸置疑的。 “拯救”人类(即拯救“主人”)正在顺利地进 行;一切都犹太化,或者叫基督化,或者叫平民 化,是显而易见的。这种毒害全人类的过程似乎 不可阻挡 道德上的奴隶起义开始于怨恨本身变得具有创 造性,并且产生价值的时候;这种怨恨来自这样 的存在物,他们不能用行动做出真正的反应,而 只会通过幻想中的复仇获得补偿。——一切高尚 的道德都来自一种凯旋般的自我肯定;而奴隶道 德一开始就对“外在”、“他人”、“非我”加 以否定:这种否定就是奴隶道德的创造性行动。
从功能即陈述的角度看,主体也没有意义了,有的 只是主体所在的位置。福柯又把支配陈述的总体 原则称为话语,陈述属于话语就象句子属于文本, 但陈述与话语的关系却并非句子与文本的关系, 句子可以独立,陈述却体现着话语并构成话语且 没有独立性。陈述分析就是用“稀少性”取代 “总体性”,“外在性”取得“内在性”,“累 积性”取代“起源性”。文本堆积储存起来可以 构成档案,福柯也把话语的总体称为档案,即话 语规则的体系,它在即定的时刻规定了能说什么 和不能说什么。 引入陈述、话语这些概念后,文献也不再是中 介,本身成为了遗迹。即,不再用解释学的法则 探询中介背后的所指,福柯就考察文献本身,话 语本身。如果说,过去从考古学遗迹中寻找历史 故事和线索,福柯现在则反其道而行之,支解掉 建构起来的线索,恢复遗迹的面貌对其进行描述。 本书因此名为《知识考古学》。

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过程中史学化发展趋势

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过程中史学化发展趋势
限性
学术研究的规范化和质量问题
研究方法:需要采用科学的研 究方法,提高研究的准确性和 可靠性
学术诚信:需要加强学术诚信 教育,防止学术不端行为的发

学术规范:需要建立和完善学 术规范,确保研究的科学性和 严谨性
研究成果:需要加强对研究成 果的审核和评估,确保研究成
果的质量和价值
学术研究的创新和突破问题
Part Five 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史
学化发展的挑战和问题
学术研究的深度和广度问题
研究深度:如 何深入挖掘文 学作品的内涵
和价值
研究广度:如 何拓宽研究领 域,涵盖更多
作家和作品
研究方法:如 何运用史学方 法进行文学研 究,提高研究
质量
研究视角:如 何从多角度、 多层次进行文 学研究,避免 单一视角的局
中国现当代文学研 究史学化发展的挑 战和问题
Part Six.
中国现当代文学研 究史学化发展的趋 势和展望
Part One
添加章节标题
Part Two 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史
学化发展概述
史学化发展的背景和原因
历史背景: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经历了从文学史到文学批评再到文学史学的发展历程
学术背景:文学史学化发展是学术界对文学研究方法的一种探索和创新 社会背景:社会变革和时代发展对文学研究提出了新的要求 学科背景:文学史学化发展是文学学科与其他学科交叉融合的结果
学术研究的内在需求和发展
学术研究的内在 需求:对文学现 象进行深入研究, 揭示其本质和规 律
学术研究的发展 动力:学术界对 文学研究的重视 和投入,以及学 术研究的创新和 突破
学术研究的社会 需求:社会对文 学研究的需求, 如教育、文化、 艺术等领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当代史学发展的若干趋势
第二十二讲 从“古典” 史
学到现代史学
1
“古典史学”的若干特征
• 政治与军事 • 上层人物 • 叙事 • “理性”的缺场 noesis(reason)
nous noein Logos
普罗泰戈拉:人是万物的尺度
2
苏格拉底:认识你自己 自制(sophrosyne temperance) 灵魂 肉体 二者组成的总体
5
苏格拉底忙于研究伦理问题而忽视了作 为整体的自然世界,只在伦理中寻求普遍 的东西,开始专心致志寻求定义。柏拉图 接受他的教导,但是认为不能将它应用在 感性事物上,只能应用于另一类东西;理 由是:可感觉的事物总是永远在变动中的, 所以共同的普遍的定义不能是任何感性事 物的定义。这另一类东西他就叫做相 (Idea),他说感性事物是依靠它们并以它 们命名的;众多事物是由分由和它们同名 的“相”而存在的。
10
理性的主体 笛卡尔:我思故我在 康德:知性为自然立法 人类中心
11
与中国传统思想的一个比较 明晰与暗示 • 《四書集注·論語》顏淵問仁。子曰:“克 己復禮為仁。一日克己復禮,天下歸仁焉。 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顏淵曰:“請 問其目。”子曰:“非禮勿視,非禮勿聽, 非禮勿言,非禮勿動。”顏淵曰:“回雖 不敏,請事斯語矣。”
好,记着我并不是要你告诉我在许多虔 敬行为中的一两个事例,我是要你告诉我 使一切虔敬的行为成为虔敬的那个虔敬的 “型”(Eidos)。我相信你会承认有一个 “相”(Idea),由于它,一切不虔敬的 事情成为不虔敬,而一切虔敬的事情成为 虔敬。
4
• 亚理斯多德:相论的主张者们所以那样理 解是因为他们信服赫拉克利特学说的真理, 相信一切感性事物是永恒变灭的;因此如 果知识或思想有一个对象,必然在那些可 感事物以外还有某种别的永恒的东西;因 为对于流动着的事物是不能有知识 的。……有两件事可以公正地归于苏格拉 底,即归纳的论证和普遍性定义,这二者 都是知识的出发点;但是苏格拉底并没有 将这个普遍的东西或定义看作是分离存在 的东西,而他们那些肯定“相”的人却将 它们看作是分离存在的,这就是他们称为 “相”的那种东西
13
仲弓問仁。子曰:“出門如見大賓,使民如承 大祭。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在邦無怨,在家無 怨。”仲弓曰:“雍雖不敏,請事斯語矣。”
朱熹:程子曰:“孔子言仁,只說‘出門如見 大賓,使民如承大祭’,看其氣象,便須心寬體 胖,動容周旋中禮。唯謹獨,便是守法之法。” 或問:“出門使民之時,如此可也;未出門、使 民之時,如之何?”曰:“此儼若思時也,有諸 中而後見於外。觀其出門、使民之時,其敬如此, 則其前乎此者敬可知矣。非因出門、使民然後有 敬矣。”愚按,克及復禮,乾道也;主敬行恕, 坤道也。顏、冉之學,其高下淺深,於此可見。 然學者誠能從事於敬恕之間而有得焉,亦將無己 之可克矣。
8
理性的目的是善,神也根据理性,以“善” 为目的行事。善是最高的普遍本质,又是 最好的。 色诺芬《回忆录》苏格拉底:我的好朋友, 你应该懂得,既然你身体中的努斯能够随 意指挥你的身体;那么你也应当相信,充 满宇宙的理智也可以随意指挥宇宙间的一 切。
9
• 个别-普遍、现象-本质:史学的地位
亚里斯多德:诗人的职责不在于描述已发生的事, 而在于描述可能发生的事,即按照可然律可能发 生的事。史学家与诗人的差别不在于一用散文, 一用韵文,希罗多德的著作可以改写为韵文,但 仍是一种历史,有没有韵律都是一样;两者的差 别在于一叙述已发生的事,一描述可能发生的事。 所谓‘有普遍性的事’,指某一种人,按照可然 或必然律会说的话,会行的事,诗要首先追求这 目的,然后给人物起名字;至于“个别的事”, 则是指亚尔西巴德所作的事或所遭遇的事。
12
• 朱熹:仁者,本心之全德。克,勝也。己, 謂身之私欲也。復,反也。禮者,天理之 節文也。為仁者,所以全其心之德也。蓋 心之全德,莫非天理,而亦不能不壞於人 欲。故為仁者必有以勝而復於禮,則事皆 天理,而本心之德復全於我也。又言一日 克己復禮,則天下之人皆與其仁,極言其 效之甚速而至大也。又言為仁由己,而非 他人所能預,又見其機之在我而無難也。 日日克之,不以為難,則私欲淨盡,天理 流行,而aphysics) 总结: 人的本质是理性 通过明晰的符合形式逻辑的推理、判 断,可以发现现象背后的本质存在, 得到客观的知识,这只有灵魂中的理 性才做得到。 Physis与Nomos
7
《克拉底鲁篇》如果万物都在变动,没有确 定不变的东西,那便根本不能有任何知识; 因为只有知识本身没有改变它才能是知识; 如果作为知识的“型”(eidos)变化了,它 就不再是知识,这样便没有能知的人,也 没有被知的东西;但是能知和被知的东西 如美、善等等总是存在的,因此我认为它 们不是刚才假定的流动的过程。
14
司馬牛問仁。子曰:“仁者其也訒。”曰: “其言也訒,斯謂之仁已乎?”子曰:“為之難, 言之得無訒乎?”
朱熹:仁者心存而不放,故其言若有所忍而不 易發,蓋其德之一端也。夫子以牛多言而躁,故 告之以此。使其於此而謹之,則所以為仁之方, 不外是矣。牛意仁道至大,不但是如夫子之所言,
故夫子又告之以此。蓋心常存,故事不苟;事不 苟,故其言自有不得而易者,非強閉之而不出也。 楊氏曰:“觀此及下章再問之語,牛之易其言可 知。”程子曰:“雖為司馬牛多言故及此,然聖 人之言,亦止此為是。”愚謂,牛之為人如此,
若不告之以其病之所切,而泛以為仁之大概語之,
色诺芬《回忆录》苏格拉底:人必须先考察 自己作为人的用处如何,能力如何,才能 算是认识自己。
柏拉图《斐多篇》 柏拉图:相(Idea,亦译为“理念”)
Idein eidos idea 《理想国》选读
3
《欧叙弗伦》苏格拉底:你说的涉及谋杀 和其他一些事例的虔敬和不虔敬是什么呢? 难道在任何行为中的虔敬不都是同一的吗, 而不虔敬总是和虔敬相反,和它自身相同; 因此在每个不虔敬的事情中都可以发现有 一个不虔敬的“相”(Idea)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