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史学的两个发展趋势及相互关系
我国宋代历史发展的趋势

我国宋代历史发展的趋势
宋代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时期,它的发展趋势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经济繁荣:宋代是中国历史上经济最为繁荣的时期之一。
在经济方面,宋代实行了市田并举的政策,推动了农业生产和商业发展。
农田开垦、水利灌溉等措施的实施,提高了农业生产水平。
同时,宋代商业繁荣,海上丝绸之路的开拓和货币的流通促进了商品经济的发展。
2. 文化繁盛:宋代是中国文化艺术的黄金时期。
在文学方面,出现了许多杰出的文人墨客,如苏东坡、黄庭坚等,他们的作品成为中国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
在科技方面,宋代出现了很多重要的发明和进步,如火药的应用、印刷术的使用等,对中国古代科技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3. 政治变革:宋代政治制度逐渐趋于稳定。
建立了中央集权的政治体制,设立了三司、中书省等中央机构,统一了政权,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此外,宋代实行了科举制度,选拔官员不再以世袭为主,使得社会流动性增大,有利于人才的选拔和培养。
4. 耕地减少:宋代耕地减少,造成了农业生产力的相对下降。
这主要是由于政权稳定后,北方兵费逐渐减少,大规模军事征发放缓了北方的耕作活动。
加上自然灾害和土地私有化等因素,导致了北方农业生产的减少,进而影响到了社会财富的分配和经济的发展。
总体来说,宋代是中国历史上一个经济繁荣、文化繁盛的时期,但也存在一些问题,如农业生产力的下降等。
然而,宋代依然对中国历史产生了重要而深远的影响。
北宋时期历史发展的趋势

北宋时期历史发展的趋势
北宋时期历史发展的趋势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1. 社会稳定与繁荣:北宋时期社会经济发展相对稳定,国家政权得以巩固,官僚制度逐渐完善,农业、手工业、商业等经济部门蓬勃发展,人口逐渐增长,城市兴盛,社会繁荣。
2. 文化繁荣与科技进步:北宋时期文化水平较高,国内外的文化交流活跃,文人学士荟萃京师,士人文化昌盛。
同时,北宋时期科技也取得了一系列的重要成就,如农学家徐草田的《天工开物》、钟表制造、火药、印刷术等的广泛应用等。
3. 官僚地主阶级的崛起:北宋时期,士族地主阶级的权势逐渐增强,士大夫阶层逐渐形成,这些人主要依靠世袭或官员身份积累了大量财富和权力,使他们成为当时社会的主要统治者。
4. 对外政策的变化:北宋时期,由于辽金三次分裂,北方族群大量南迁,北方草原逐渐得到开发,对外战略相对保守,不再扩张领土,与辽国、西夏、南宋之间形成稳定的局面,并扩大了与南方诸侯国交往的空间。
5. 文化政策的变化:北宋时期,重视文化教育的政策得到了进一步发展,修建了许多学校、图书馆、书院等文化教育设施,并推广了六经注疏的教育内容,对后世影响深远。
总之,北宋时期历史发展的趋势主要表现为社会稳定与繁荣、文化繁荣与科技进步、官僚地主阶级的崛起、对外政策的变化以及文化政策的变化。
宋代史学的两个发展趋势及相互关系

宋代史学的两个发展趋势及相互关系宋代是中国古代历史上一段重要时期,也是中国史学发展的关键阶段之一、宋代史学在前人的基础上进行了深刻的思考和总结,并开创了自己的新方向。
宋代史学的两个发展趋势是“经学化”和“文化史学化”,它们相互关系紧密,互为因果。
首先,宋代史学的“经学化”趋势是在前代史学基础上进一步发展而来的。
经学是中国古代重要的学术流派之一,它强调对经典文献的解读和研究,注重文献的教义和价值。
在宋代,经学成为主导的学术思想,也对史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宋代史学家在研究历史问题时,常常运用经学的方法和理论,通过对古代文献的解读和引证,来寻找历史事件的真相和道德规范。
他们通过研究和编纂历史文献,将史学纳入到经学的范畴之中,并强调史学的学术性和规范性。
这一趋势对史学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其次,宋代史学的“文化史学化”趋势是受到当时社会和文化环境的影响而形成的。
宋代是一个相对和平稳定的时期,经济发展和文化繁荣,尤其是文人士大量产生,社会风气开放自由。
在这种社会环境下,史学家开始关注历史的文化内涵和民族精神,提出了“文化史学”的观点。
在文化史学的视角下,史学家开始关注历史事件和文化之间的关系,探讨历史事件对社会和文化的影响,反过来也探讨文化如何推动历史发展。
他们认为历史是文化的一部分,文化是历史的核心和灵魂。
因此,他们开始关注历史中的人文因素,如文学、艺术、思想、道德等,重视历史事件和文化之间的互动关系。
宋代史学的“经学化”和“文化史学化”这两个发展趋势相互关系紧密,互为因果。
一方面,经学的发展推动了史学的规范化和学术化。
经学的严谨方法和理论体系使史学家在研究历史问题时更加注重证据的基础和逻辑的严密性,使史学研究的水平得到了提高。
另一方面,文化史学的兴起促使史学家在研究历史问题时更加关注历史事件的社会背景和文化内涵,不仅仅关注事实本身。
这种关注文化的视角使史学的研究更加丰富和深入,也有助于理解历史事件的本质和特点。
宋代的历史学与历史研究

宋代的历史学与历史研究宋代是中国历史上具有丰富文化底蕴的时期之一,这一时期的历史学和历史研究也备受瞩目。
宋代历史学家以其独到的研究方法和理论体系,对中国历史的研究做出了重要贡献。
本文将从宋代历史学的特点、发展和影响等方面进行论述。
一、宋代历史学的特点宋代历史学在研究方法和理论体系上有其独特的特点。
首先,宋代历史学家注重考证,追求史实的准确性。
他们重视收集、整理与比较历史资料,严谨地进行文献研究,以确保历史研究的可信度。
其次,宋代历史学家注重历史事件的因果关系与历史演变的规律性。
他们试图从历史事实上找出规律性的因果关系,以便深入剖析历史发展的原因和趋势,并进而预测未来的走向。
此外,宋代历史学家还重视历史人物的研究,认为人物对历史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他们通过研究历史人物的生平事迹、性格特点和政治思想,来探讨历史的演变和决策的形成过程。
二、宋代历史学的发展宋代历史学在学术理论和研究方法上有了较大的发展。
首先是史学理论的进步,宋代历史学家开始形成了以“史”为核心、注重实证研究的学术观点。
他们倡导从实证的角度出发,通过严谨的史料考证、历史文献研究,来揭示历史的真相。
其次是研究方法的创新。
宋代历史学家首次提出了史事分期、建构历史年表的方法,这为后来的历史研究奠定了基础。
例如,司马光创立了“续资治通鉴”一书,系统地整理了自唐代到五代十国的历史事件,对历史的分期和整理提供了重要参考。
此外,宋代历史学家还注重历史地理的研究,将地理环境与历史发展联系起来,提出“世界地证学”和“中国城邑学”等学说,对历史演变中的地理因素进行了深入思考和探讨。
三、宋代历史学的影响宋代历史学在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首先是为后世历史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宋代历史学家的研究方法和理论体系为后来的历史研究提供了重要参考。
他们的研究方法和态度影响了后世历史学家的工作方式,并与之形成了学术传统。
其次是对中国历史研究的深入推动。
宋代历史学家以其深入研究和广泛整理历史文献的工作,为后世的中国历史研究提供了宝贵的资料和思路。
宋代史学思想及其成就

宋辽金夏思想史之宋代史学思想及其成就发布时间:2009-6-6 阅读次数:146 字体大小: 【小】【中】【大】宋代史学思想及其成就史学著述,历来是我国文化成就中重要而独立的组成部分。
宋代史学,与同时期的儒学一样,在中国古代社会进入全面成熟的阶段,取得了丰硕成果。
(一)宋代史学的繁荣及其特点宋代史学,是唐代史学的继续发展。
但在史官制度、史学著作、史著体裁、史学大家以及史学领域等方面,都超过了唐代。
宋代各朝对于修史的重视,宋人对于撰史的热衷,为前代所不及。
因而,宋代史学成就非常突出。
1。
史著与史学史学,在政治活动、社会生活中的作用,历来为各朝各代所重视。
宋代开朝,将五代十国纷乱的局面重新统一,出于中央集权的需要,为避免再度分裂,朝廷对总结历史经验十分看重。
宋太祖始建朝,就下令修《五代史》(后称《旧五代史》),着意从这段分裂割据的历史中寻找借鉴。
史书修成,他很快批阅,第二天就发评论,有昨日观新史记载①。
同时,宋也十分重视当代史的记录,运用史学手段加强思想文化控制。
这一点突出表现在宋代史官制及其职能的完备性方面。
史官制起于唐代。
唐以前,官私修史并存,尤其魏晋,私人修史很发达。
唐建立统一政权后,为政治上的需要,加强了对修撰前代史和当代史的控制,尤其是当代史,中唐以后完全官修。
私修必须经官审或有帝诏。
唐设立了史官职务,负责注记、实录,编修国史.至宋,史官职进一步完善,由相应的实体机构固定下来。
主要有起居院、日历所、实录院、国史院、玉牒所、会要所等。
起居院负责记录皇帝每日对大小政事的处理及各种活动,即起居注和时政记。
日历所负责将起居注和时政记按时间顺序编成日历。
实录院负责将日历整理加工成编年体的一朝实录。
国史院负责将实录进一步加工,以纪传体写成几朝皇帝的当代国史。
玉牒所负责分类编辑当朝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方面文件、政书,形成会要。
正是通过这样一套分工明确、相接有序的修史体系和制度,保证了官修当代史的条件,也证明朝廷对修史的重视。
两宋时期的两种趋势

两宋时期的两种趋势整整1050年前,也就是960年,赵匡胤建立宋朝。
赵宋王朝前后分为两个阶段,就是北宋、南宋。
两宋时期存在着两种趋势:一种是前进、发展的趋势,另一种是停滞、衰败的趋势。
一般来说,这两种相反的趋势是交替出现的,并不同时并存;即使在特殊情况下同时存在,也往往有主辅之分。
但是,奇特的是,这两种趋势几乎共同贯穿两宋始终,并且都非常突出和明显。
1两宋时期前进、发展的趋势,主要表现在经济、科技、文化领域。
著名的《清明上河图》,描绘了北宋都城东京经济的空前繁荣,而这时已经是北宋末年了;南宋的疆域比北宋大为减小,但是南宋都城临安人口曾突破百万,南宋经济总量占世界一半。
四大发明是中国古代科技成就的光辉代表,正是在两宋时期,活字印刷术得以发明,火药广泛应用于军事,指南针开始应用于航海。
作为两宋文化突出成果的宋词,可以与唐诗相媲美;王安石锐意改革,岳飞精忠报国,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文天祥信守“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所有这些使中华民族的精神得到丰富和传承。
两宋在经济、科技、文化领域的成就不必一一罗列,其繁荣程度从举出的这些可见一斑。
两宋时期停滞、衰败的趋势,主要表现在政治领域。
赵匡胤建立宋朝以后,采取“杯酒释兵权”等措施,巩固了封建专制主义统治,这种统治后来逐步得到强化。
封建专制主义统治的消极后果和严重危害,集中地表现在两宋的阶级关系和对外关系上。
先来看两宋的阶级关系。
两宋时期著名的农民起义,除了宋江起义、方腊起义以外,还有王小波、李顺起义,钟相、杨么起义。
其中,王小波、李顺起义发生在993年,距北宋开国仅33年;钟相、杨么起义发生在1130年,距南宋开始仅3年,处于宋金矛盾异常尖锐的时候。
也就是说,这两场起义居然分别发生于北宋初期、南宋初年。
特别是王小波、李顺起义,首次明确提出“均贫富”的口号,斗争矛头直指封建分配制度,这是我国农民战争发展到新阶段的重要标志之一。
再来看两宋的对外关系。
宋元时期历史发展的趋势

宋元时期历史发展的趋势
宋元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时期,这个时期的历史发展表现出以下几个趋势:
1. 政治制度的变迁:宋朝的政治制度相对稳定,实行中央集权制,地方政权受中央控制。
而元朝则采取了蒙古帝国的政治制度,实行了世袭的蒙古律制。
这一变迁体现出中央集权向军事贵族政权的转变。
2. 经济的繁荣:宋代是中国古代经济发展的高峰时期,以农业为基础,商业、手工业也相对发达。
宋代的繁荣经济有利于文化和科技的发展,也为后来元朝的经济稳定奠定了基础。
3. 文化与科技的繁荣:宋元时期是中国文化与科技发展的重要时期。
宋代文化以诗词、戏剧、绘画为代表,这一时期出现了许多文化名人,如苏轼、陆游等。
科技方面,宋代出现了许多重要的科技发明和发展,如造纸术、火药、指南针等,对后来的科技进步有重要影响。
4. 文化交流与融合:元朝是由蒙古族建立的政权,其统治者对各种少数民族的文化保持开放态度。
元代的统治者积极倡导汉文化与蒙古、西域、南亚等地区的文化交流,这对中国的文化发展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总的来说,宋元时期,中国政治、经济、文化和科技都呈现出繁荣的趋势,同时
也面临着政权转变、文化交融等变革。
这一时期对于中国历史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
宋代史学的两个发展趋势及相互关系

在中国传统史学中,宋代史学以其深刻的历史意识与史学意识,在中国古代史学发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从史学思想的角度看,宋代史学表现出义理化史学和考据性史学两个发展趋势。
这两大趋势之间既各有特色,又相互联系。
一宋代理学的兴起以及理学思想逐步成为宋代社会的正统思想,对中国传统史学的发展产生了很大影响。
在程朱理学思想的影响下,宋代一些史家不恰当地夸大了儒家义理思想的作用,突出史学的伦理道德性质,过分强调史学惩劝资治功能,而对于史实考证不求其详,不重其实,致使宋代史学呈现义理化发展趋势。
宋代义理派史学具有如下特征。
——荣经陋史。
义理派史家欲藉儒家《春秋》学的义理思想褒贬世道风俗,宣称史学的本质在于明道。
北宋程颢与程颐曾经告诉弟子谢良佐说:学者不用儒家义理思想指导读史,就会令人心粗;而读史不知阐明儒家义理思想,就是玩物丧志!南宋胡寅撰《读史管见》,极力宣扬圣人明理以为经、纪事以为史的思想,认为史学的价值在于用经义以断往事。
朱熹更明确地说:史家治史如果不用儒家义理思想作指导,即使饱读史书,考古今治乱,研究典章制度,也会胸无尺度,无益而有害。
他们把儒家经学的义理思想凌驾于史学之上,认为研究历史无须从历史事实中得出理论认识,而是强调依据儒家义理标准评判历史,然后才能看出典章制度和历史事件的价值;如果不用儒家义理观念规范历史研究,那么历史上各朝代的治乱兴衰只不过是一幕幕相互争夺的闹剧而已,看不出有什么意义!——笔削褒贬。
义理派史家把儒家义理思想奉为圭臬,撰史强调文法,使历史事实屈从其笔削义例。
欧阳修撰《新唐书·宰相表》,效法《春秋》书法,记载历史人物薨、诛、杀、死科条既殊,纪事难免不齐。
吕夏卿撰《唐书直笔》,记载内禅、立皇太子、立皇后、命将征伐等事件义例繁琐,肆意褒贬,予夺之际,更加混乱。
朱熹撰《通鉴纲目》,更是特别强调书法义例的重要性。
《通鉴纲目》记载历史人物或去其官,或削其爵,或夺其谥,以此寓含褒贬之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宋代史学的两个发展趋势及相互关系 在中国传统史学中,宋代史学以其深刻的历史意识与史学意识,在中 国古代史学发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从史学思想的角度看,宋代史学表现出义理化史学和考据性史学两个 发展趋势。
这两大趋势之间既各有特色,又相互联系。
一 宋代理学的兴起以及理学思想逐步成为宋代社会的正统思想,对中国 传统史学的发展产生了很大影响。
在程朱理学思想的影响下,宋代一些史家不恰当地夸大了儒家义理思 想的作用,突出史学的伦理道德性质,过分强调史学惩劝资治功能,而对 于史实考证不求其详,不重其实,致使宋代史学呈现义理化发展趋势。
宋代义理派史学具有如下特征。
——荣经陋史。
义理派史家欲藉儒家《春秋》学的义理思想褒贬世道风俗,宣称史学 的本质在于明道。
北宋程颢与程颐曾经告诉弟子谢良佐说学者不用儒家义理思想指导 读史,就会令人心粗;而读史不知阐明儒家义理思想,就是玩物丧志!南宋胡寅撰《读史管见》,极力宣扬圣人明理以为经、纪事以为史的思想, 认为史学的价值在于用经义以断往事。
朱熹更明确地说史家治史如果不用儒家义理思想作指导,即使饱读史 书,考古今治乱,研究典章制度,也会胸无尺度,无益而有害。
他们把儒家经学的义理思想凌驾于史学之上,认为研究历史无须从历 史事实中得出理论认识,而是强调依据儒家义理标准评判历史,然后才能 看出典章制度和历史事件的价值;如果不用儒家义理观念规范历史研究, 那么历史上各朝代的治乱兴衰只不过是一幕幕相互争夺的闹剧而已,看不 出有什么意义!——笔削褒贬。
义理派史家把儒家义理思想奉为圭臬,撰史强调文法,使历史事实屈 从其笔削义例。
欧阳修撰《新唐书· 宰相表》,效法《春秋》书法,记载历史人物薨、 诛、杀、死科条既殊,纪事难免不齐。
吕夏卿撰《唐书直笔》,记载内禅、立皇太子、立皇后、命将征伐等 事件义例繁琐,肆意褒贬,予夺之际,更加混乱。
朱熹撰《通鉴纲目》,更是特别强调书法义例的重要性。
《通鉴纲目》记载历史人物或去其官,或削其爵,或夺其谥,以此寓 含褒贬之意。
然而设例愈繁,褒贬愈无定论。
这类著作完全贯彻儒家义理思想,而对具体历史事实则不甚措意,甚 至为突出现实政治不惜歪曲历史,严重背离了史学求真的性质,在历史观 上是一种倒退,在历史编纂思想上没有价值,给史学发展造成极大混乱和危害。
——驰骋议论。
义理派史家无视客观历史发展的社会形势,也不考察历史人物所处的 具体环境,仅仅对历史作出道德评价,治史驰骋议论之风大盛,不少史家 逐渐脱离历史事实而主观褒贬历史。
欧阳修从儒家义理观念出发,认为冯道历事四代有亏臣节,置冯道于 周世宗显德元年二月丁卯出任周太祖山陵使、而三月乙酉周世宗亲征北汉 的事实于不顾,在《新五代史· 冯道传》中出现周世宗厌恶冯道谏阻攻打北 汉而任命他为山陵使的记载。
苏轼评价战国时期燕将乐毅伐齐之事,把乐毅连续征战数年攻下齐国 70 余城说成破齐 70 余城后在莒和即墨城下屯兵数年不攻,得出乐毅以仁 义感化齐人而造成失利的结论。
这类议论褒贬的性质根本不是历史评价,因为离开历史事实而主观臆 度发表评论, 那么任何人都可以尽情发挥, 纵横驰骋, 没有客观评价标准, 当然就不再属于历史评价的范畴。
——感悟认知。
义理派史家根据形而上学的思维方式,把儒家的义理思想视为永恒的 真理,以为可以适应于任何历史时代。
他们按照这种指导思想研究历史,只是根据抽象原则评论历史人物和 社会现象,而对各个历史时代的不同特点和历史问题缺乏具体研究。
程颢和程颐认为,万物都只是一个天理,历史的发展变化不过是天理 的自然体现。
历史发展既然由永恒天理决定,那么史家的职责就是阐明贯穿其中的 儒家义理思想。
朱熹继承二程思想,进一步指出历史演变存在天理,古今社会历史虽 然发生变化,然而天理却亘古不变。
他们的认知方法是注重整体与感悟,笼统而抽象地考察历史,而不是 运用分析和实证的治史方法,结果导致史学研究流于浮泛空疏的弊端。
二 在宋代,义理派史学虽盛极一时,影响巨大,但历史考据学在这个时 期也同样取得了显著成就。
宋代史学考据的领域相当广泛,特别到南宋时期成就更加突出,标志 着宋代考据性史学的形成。
宋代考据派史学具有如下特征。
——考异纠谬。
宋代不论官修史书还是私人修史,多采用在史书正文之下附录注文以 明材料取舍的方法。
其中具有代表性的考异著作就是北宋史家司马光所作的《资治通鉴考 异》和南宋史家范冲所作的《神宗皇帝实录考异》。
纠谬方面的代表作是北宋史家吴缜的《新唐书纠谬》和《五代史记纂 误》。
吴缜把《新唐书》和《新五代史》纪、表、志、传对比考证,揭出《新 唐书》20 类谬误和 8 条致误原因,胪列《新五代史》谬误 200 余事,考证 虽有未尽合理之处,但纠正史书记载谬误的成绩是主要的。
除此之外,宋代还出现考据史学的专门著作。
南宋史家李心传所撰 《旧闻证误》 、 王应麟所撰 《汉书艺文志考证》 、 宇文绍奕所撰《石林燕语考异》等,都是考史成就较高的专门考史著作。
——刊误辨伪。
宋代史家校勘前代史书, 集中在宋仁宗和宋英宗两朝, 主要围绕两 《汉 书》和唐修八史。
北宋史家曾巩受诏校勘皇室藏书,撰有《战国策目录序》、《南齐书 目录序》、《梁书目录序》、《陈书目录序》等刊误之篇。
宋仁宗景 二年,诏余靖校勘《汉书》,逾年撰成《汉书刊误》。
奉诏校勘《后汉书》,撰有《东汉刊误》,又宋英宗治平年间,刘与刘敞、刘奉世合撰《三刘汉书标注》,成为宋代考据史学名著。
南宋时期,吴仁杰又对三刘之书补遗,对两《汉书》进一步校勘,撰 成《两汉刊误补遗》。
宋代史家在辨伪方面也取得很大成就。
欧阳修撰《易童子问》、《毛诗本义》,不仅攻驳传注,而且对《六 经》本身提出怀疑和驳难。
吴 想。
朱熹对《六经》以及《左传》、《国语》、《战国策》、《世本》等 史书均有考辨,成为宋代最具辨伪眼光和辨伪成就最高的史家。
他们对古代传说和古代史籍重新加以审视和清理,澄清了许多史书的 谬误。
撰《书稗传》,率先对《古文尚书》予以驳辨,启发了后人的思——辑佚补缺。
宋代辑佚学成就最大的当属郑樵和王应麟。
郑樵提出散亡之书可据现存书中称引辑录成帙的思想,而王应麟则创 辑佚之成法,标志着传统辑佚学的形成。
宋人始有补表、补志之作。
补表始于宋人熊方所撰《补后汉书年表》,补断代史志始于宋人钱文 人所撰《补汉兵志》。
——金石证史。
北宋最先研究金石器物的史家是刘敞,认为金石文字对于校补古代文 献具有重要价值。
收集商周铜器详加考证,撰成《先秦古器图》。
欧阳修阐明收集金石碑刻的目的在于校补史传缺误, 积 10 余年之功, 集录 1000 卷金石铭文,撰成《集古录》。
赵明诚认为历代正史记载的年代、 地理、 官爵、 世系, 出于后人之手, 不能无失,而金石刻词为当时所作,可信无疑,对考史价值极大,搜罗金 石铭文 2000 种,撰成《金石录》。
南宋洪适撰《隶释》和《隶释续》,也是比较重要的金石著作,历来 为考古学者所重视。
宋人开创以金石刻词与文献记载相互印证的考据路径,为史学研究引 入了新的材料和方法,不仅在历史考据学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而且 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
三宋代学术以理学为特色,史学受其影响而形成义理化史学趋势。
然而史学固有规律要求史家广泛搜集、整理和辨析史料,于是又产生 出以求真考信为宗旨的考据性史学趋势。
这两大史学趋势相互影响,共同促进了宋代史学的繁荣。
宋代义理化史学和考据性史学两大发展趋势各有利弊,义理化史学需 要借助考据性史学征实的基础,否则历史评论就成为离事而言理的驰骋议 论;而考据性史学则需要借助义理化史学疑古辨伪的精神,否则就无法上 升到理性认识的高度,两者互为依存,共同发展。
从汉唐时期以注疏训诂为特征的史学发展到宋代以阐明义理为特征 的史学,表明历史研究从具体问题的研究上升到理论层次,标志着史学的 进步。
在义理化史学趋势的影响下,南宋时期历史理论呈现繁荣局面,主要 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具有自觉历史评论意识的史家逐渐增多;二是在 历史评论的深度和广度上有新的理论成就;三是具有历史评论性质的著作 相当丰富。
但是,中国传统史学如果完全按照义理化史学趋势发展,必然会偏离 据事直书的实录原则,最终导致政治化和玄学化,丧失自身独立的品格。
宋代考据性史学的史家强调史学自身的客观性与真实性,提倡客观实 证精神。
以求真求实的史学意识发覆纠谬,征实考信,确立了无征不信的治史 原则,奠定了历史学向科学方向发展的基础。
宋代义理化史学和考据性史学并不是截然对立,冰炭隔绝,而是相互兼容,辩证发展。
义理化史学既有空疏的一面,也有求真的一面。
义理化史学的史家为论证天理真实存在,必须突破前人成说,以辨伪 求真的目光对历史经史典籍重新审视,突破了汉唐时期学者研治经史固守 注疏藩篱思维模式的局限,逐渐形成一股疑经惑古的辨伪思潮。
同样,考据性史学既有征实的一面,也有注重理论思辩的一面。
考据性史学的史家修史注重是否客观真实地记载历史事实,为历史考 据学的独立发展和理论总结奠定了基础。
作者刘瑛 罗炳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