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整版)中华文化的基本特征
中华文化特征分解

他们的发现使世界突然意识到,神秘的巴比伦是一个 和中国、希腊、埃及一样曾经繁荣兴旺的伟大文明。 它的突然毁灭导致它被世界遗忘了约2000年。
巴比伦文化最悠久,但巴比伦国家早 已夭折;
• 为基础的,所以广州人 最先在全国不忌讳谈钱,用雄厚的经济基础领导全国时装、 休闲、娱乐新潮流。
• 成都人逍遥自在善于休闲
•
成都地处四川盆地,气候宜人,成都人饱受中华"吃"
文化与"茶"文化的熏陶,日子过得逍遥自在。
中华文化具有明显的区域特征:
魏晋南北朝时期,道教中修炼养成、佛教中因果轮 回等观念流传开来,三教之间在彼此反复辩驳中相互 吸纳渗透,“三教合一”的潮流弥漫到社会生活各个 领域。
(1)源远流长是中华文化的基本特征 (2)中华文明的重要标识——汉字
中华文化一脉相传的重要见证——史书典籍
汉字:甲骨文——金文——篆书——隶书——楷书 史书典籍
• 第一部编年体史书— 《春秋》 • 第一部纪传体史书——《史记》
• 第一部特国别点体:史规书模—之—大《,国语》 • 第一部存断代留体之史丰书,—为—世《界汉书》 • 第一部所编年仅体有通。史—— 《资治通鉴》
青岛八大怪 一、青岛房顶红瓦盖 三、啤酒装进塑料袋 五、青岛图书论斤卖 七、青岛珍珠漂海外
二、骑车没有走路快 四、青岛美眉嫁老外 六、泳衣一年穿在外 八、爷们皮带扎肚脐外
你认为造成差异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 一个城市造就一种都市人格。如果你走南闯北,就能品出不 同城市的市民性格特征。
• 北京人调侃的净是文化.
(完整word版)文化的几种基本特征

文化的几种基本特征刚刚这位同学与大家一起分析了文化建设的形势。
而我想问问大家对于“文化”究竟了解多少啦?有人能说出关于文化的一些特征嘛?既然没有那么接下来就由我跟大家一起来了解一下文化的几种基本特征:一.文化的民族性与时代性一定的文化总是在一定的历史阶段和民族区域产生、演变的, 因此任何一种文化都既有其时代性, 又有其民族性。
认清这一点, 许多文化现象中的纠葛可以得到解决。
(PPT)从时代性来说, 人类历史上先后出现过奴隶制文化、封建文化、资本主义文化和社会主义文化出现过游牧文化、农耕文化和工商文化, 等等。
世界各民族的文化虽然各有特色,但总可以根据其时代性而划分为不同的文化类型。
但是随着文明的推演, 在近现代工业文明的熏陶, 无论中西欧亚, 这些传统的习性和观念或迟或速都会发生变化。
(PPT)文化除了时代性以外, 还有民族性。
不同的民族即使处于同一个时代, 其文化也会各呈特色。
如果说同一时代不同民族的文化已有差异, 那么由各个时代积淀起来的不同民族的文化, 其差异就更加明显。
仅以中西文化的民族差异而言, 就很说明问题. 在西洋的文学上我们举几个代表人物:如荷马、但丁;完把这些放在一起, 我们就感到一种共同的风格:庄严和伟大, 但却不免有种气势逼人的感觉。
而中国:如《诗经》、屈原的离骚和陶渊明的诗篇, 我们也极易感到有一种共同的风格:高明而自然, 在中国人看来, 又是极亲切的。
依上可见, 时代性与民族性乃是任何一种文化无不具备、不可或缺的两种基本属性。
没有文化的时代性, 文化的时代精神便无从体现没有文化的民族性, 文化的民族精神便无从反映。
二.文化的自我延续与自我更新任何一个民族的文化都具有自我延续和自我更新这两种机能, 然唯有文化心态健全的民族才能做到不断进行调适, 以求得稳定与发展、静态与动态、延续与更新的辩证统一, 达到文化生命之树生生不已, 枝繁叶茂。
文化的自我延续是文化生命保持自我同一性的需要, 它是相对稳定的经济、政治生活在文化形态方面的表现。
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历程及基本特征

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历程及基本特征摘要:悠远浩博的中国文化,从孕育发生到恢宏壮大,有一个漫长而曲折的发展历程。
这一历程是物质文化、精神文化日臻丰富的历程,也是“人不断解放自身",走向文明演进高峰的历程。
而除此之外,各个历程的中国传统文化又有其各自的特征,各自有自己的精髓之处,也是这精髓之特征,书写了华夏五千年的文明历史。
关键词:传统文化发展历程基本特征儒家学说所谓传统文化,广义上看应包括中国有史以来的所有文化,自从盘古开天地,三皇五帝到于今;狭义上主要指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以来的中国儒释道文化,特别是宋明以降的程朱理学。
中国传统文化实际上从汉武帝始分为前后两个不同的阶段,前期诸子并存、百家争鸣,后期一儒统天下,虽然也有释道参杂其中,个别时候甚至盖过儒术,但总体上是儒家独步天下,无有能与争雄。
纵观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大体分为以下几个阶段:一、上古文化:在古文化产生的过程中,最早出现的是工具。
猿人最初使用的工具是天然和简单加工的石块,考古学上将这一时期称为旧石器时代。
从元谋人直到距今约7000年前的四川资阳人均处于这一时代。
其中火的使用是旧石器时代先民的一项具有划时代意义的文化创造。
从距今7000年开始,中华先民进入了新石器时代,磨制的较为精致的石器取代了打制的粗糙的石器。
农业、畜牧业取代采集狩猎,成为首要的生产部门。
以“泥条盘筑”为主要制作方法的陶器也广泛出现。
与物质文化长足进展的同时,中国先民的观念文化亦日益丰富、深化。
原始宗教与原始艺术便是其主要存在形态。
中华先民原始宗教崇拜的对象非常广泛,大致可分为自然崇拜、生殖——祖先崇拜和图腾崇拜三大类。
另外表现在关系方面,人在世界中所处的关系有两种,一是人与自然的关系,二是社会内人与人的关系。
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关系,在上古时代主要有男女通婚关系,以及由此关系制约的氏族关系。
其组织形式则包括原始群、家族、氏族、部落、部落联盟等等。
二、殷商西周文化:商人发祥于山东半岛渤海湾。
中国文化基本特征之我见

中国文化基本特征之我见1、传统文化的主体属农耕文化。
有什么样的经济基础就决定着什么样的意识形态。
中国的传统经济特点是农耕经济,它的文化就必然是农耕文化。
诗歌是中国文化最具代表意义的形式,但中国诗歌不同于外国的诗歌,它短小精致,表现的只是一种意境、一个情形、一种情绪。
正如中国农民所经营碎小的土地、单一的农作物和精耕细作的耕作手段,是中国农村的自给自足封闭的小农经济在文化上的表达方式。
用“诗是土地的心语”来概括中国文化的某一特征是恰如其分的。
游牧文化是农耕文化的有力的补充。
传统认为,农耕文化高于游牧文化,从社会演进来看,农耕社会比游牧社会先进;但文化则不然,因为文化具有长期不变相对稳定的性质和继承性与遗传性的特点,农耕文化则保持着游牧文化的一些特质,而且是农耕文化的有力补充。
比如游牧文化中的尚勇好斗、豪爽刚毅的秉性成为我国北方民族的重要特征,平衡了农耕文化中的某些弱点。
草原文化、黄河文化与长江文化共同组成中华文化。
我们常说自己是“华人”,华人根源于陕西的华山周围居住的仰韶文化,因为先民根深蒂固的崇尚玫瑰花的传统,因此称为“华人”;中国人所以称为“龙的传人”根源于对龙凤的崇拜。
而最早的中华龙凤图腾即出土于内蒙古东部的翁牛特旗。
这也是中国特有的地理环境形成的,中国北方是广袤的草原,东边南边是大海,西南是号称世界屋脊的高山,地域相对广阔,有一定回旋余地,具备几种原生文明的形成以及它们之间的杂交、融合的优越条件,最终凝聚成“中华文化”的地理环境条件。
2、中国文化的正统意识非常浓厚。
正统意识强调官方化、权威化、模式化。
如《三国演义》就宣传刘氏权力集团是正统的,曹操与孙权集团则是非正统的,因为天下是姓刘的。
然而中国文化的发展每每不是靠正统文化,而是靠非正统的民间文化和外来文化的推动。
如果秦王不听李斯的劝谏,不使用或驱逐外国人才,秦能统一天下将是个问号。
唐朝诗歌之所以达到如此的高峰,也是外来文化的结果。
李白就是明例。
1中国文化的特征

中国文化特征对消费者行为的影响
一,东方文化对消费者行为的影响,以中国文化为例. (一),中国传统文化对消费者行为的影响 1),人与自然的关系, 中国人相信缘份,有所谓"天人合一"的思想.所以,大多数中国 人把一切不愉快或不幸的事归咎于天数.eg:遇到产品使用失 败或者服务很烂的时候,中国人较少做出投诉,但是中国人在 选择消费的时候又很注重与销售人员的"缘份" 2),人与他人的关系,中国人的团体取向,权威主义,面子和人情. 重视家人,亲属,朋友的意见,习惯压抑自我的感受以求得和谐 的关系.因此,团体对产品的购买具有直接的重要的影响. 3),人与自己的关系,中国人容易形成自我萎缩的性格,由于集 体主义的倾向,"见人说人话,见鬼说鬼话"的态度,是中国消费 者经常改变其预定的购买行为. 4),人与实践的关系,中国人缅怀过去,所以容易有较高的品牌 忠诚
(三),社会时尚对消费者行为的影响 1),政治经济影响着一定时期内人们的消费行为:民国初年,辛亥革命的风暴不仅猛烈地冲击了封建社会 的上层建筑及其意识形态,也影响到了人们日常生活的许多方面,造成了一代新风尚.辛亥革命后,适应 社会时尚的转变,以往服饰上的那种古板,单调,等级森严的局面被生动活泼,千变万化的景象所取代.人 们在选择服饰时,不再重视身份贵贱,而是以美观新奇为时尚.又如,中国在十年动乱中受"左"的思潮影 响,"绿军装,武装带"风靡一时,改革开放以来,十分流行的茄克衫,宽松衫,休闲服,运动装则体现了和谐,发 展的政治气氛下自由,活泼的生活追求. 2),社会心理使商品消费呈现特定的现象,社会心理因时代,地域的变化,生活习惯,个人文化差别而有悬 殊差别.红色历来被我国视为满的象征,所以民间婚姻喜事都喜好红色,以呈现欢庆热闹的气氛.中国人 喜欢人情味浓厚,表现团结精神且吉祥如意的店名,如"同仁堂"药店,"全聚德"烤鸭店,"友谊"宾馆等. 3),生活方式,生活方式是文化所赋予的一种社会活动方式.文化与生活方式有着极为密切的联系,文化规 定了人们一定的生活样式,教育人们以什么样的方式,方法生活,如衣食住行,婚丧嫁娶,接人待物等等.在 不同的社会文化背景下,人们的生活方式会产生较大的差异,自然会形成不同的消费心理与购买行为.生 活方式对消费心理影响之深还体现在当生活方式发生变化,人们的消费行为也随之改变,例如,随着中国 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国际交往的扩大,人们生活中对美的需求增加了,就妇女的穿着打扮来说,一改过 去单调,呆板,老一套的服装,发式,起而代之的是各种流行时装,时髦发式,不仅结婚的妇女要烫发,就连女 孩子也经常烫各种时兴的发式.自然,人们对这些方面的产品需求明显增大.如各种时装,化妆用品,烫发 护发用品等. 4),价值观念,价值观念,是指人们对客观事物的主观评价,它是文化的基本内涵,但不同的文化决定着人 们不同的价值观念与价值取向.人们的物质生活离不开对精神的追求,它赋予人们社会活动一定的思想 感情,形成对人生,对生活特有的价值观念和价值取向.穿衣戴帽,各有所好,它不仅是一种兴趣,一种爱好, 而更主要的是一种文化的表现.例如一些发达国家的日常消费品如冰箱,彩电等,对一个时期中国人来说 是十分昂贵的高档商品,许多人把这些商品看作是财富的象征.这种价值观念的差别,体现在人们消费活 动的各个方面.
中国传统文化概论第16章 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特征)

系主任。1924年后为《语丝》主要撰稿人之一, 1926年到厦门大学任文学院长,1927年任外交部秘 书,1932年主编《论语》半月刊,1934年创办《人 间世》,1935年创办《宇宙风》,提倡“以自我为 中心,以闲适为格凋”的小品文。
化社会 十二、中国文化是兵文化(雷海宗《中国文化与中
国的兵》) 十三、中国文化是孝文化(钱穆、谢幼伟) 十四、中国文化是隐士文化(蒋星煜《中国隐士与
中国文化》)
梁济(1858年—1918年),名济,字巨川,以字行。 广西临桂人。 祖先系蒙古族,巨川八岁时随母从山西返回北京,
嫡母刘氏寒灯授业。光绪十一年,举顺天乡试。清 末任内阁中书(四品)官职,十余年不迁。1906年 调京师巡警厅任教养局总办委员。民国之后,曾在 民政部供职。1918年9月27日,写《敬告世人书》, 11月8日,60岁生日前夕投积水潭(北京静业湖) 自尽,有遗书万余言。死后溥仪谥其号贞端。
徐志摩评述道:“梁济的自杀是一种特殊价 值,梁济是为了自己的理想——‘随你叫它什 么吧:天理、义、理想或是康德的范畴—— 也就是孟子所说甚于生的那一点’而献出自 己的生命,因此这一行为具有不可磨灭的精 神价值。”
梁漱溟兄弟编印遗著《桂林梁先生遗书》六 种。
林语堂(1895-1976-)福建龙溪人。原名和乐,后 改玉堂,又改语堂。1912年入上海圣约翰大学,毕 业后在清华大学任教。1919年秋赴美哈佛大学文学 系,1922年获文学硕士学位。同年转赴德国入莱比 锡大学,专攻语言学。1923年获博士学位后回国,
第四章 中国文化的基本特征
第一节 关于中国文化特征的基本观点
一、传统文化的基本特征与传统文化基本精神 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从实质上看,就是 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
中华文化的特点演示文稿

文学艺术 丰富而绚丽的内涵
独
鲜明而独特的风格
特
性
科学技术是一个民族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之一
科学技术 中国古代科学技术长期处于世界前列 中国古代科学技术注重实际运用,具有实用性和整体
性的特点
第十八页,共23页。
第十九页,共23页。
西域文化 藏文化
关 中 文 化
滇 黔 文 化
东 北 文 化
齐鲁文化
江 南 水 乡
第十页,共23页。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见证——汉字
第十一页,共23页。
探究三
黑格尔说:中国‘历史作家’的层出不穷、继续不断,实在是 任何民族所比不上的。
梁启超说:中国于各种学问中,惟史学最发达;史学在世界各国中, 惟中国最发达。
上述两句话说明了什么现象,史学在我国历史上的作用是什么?
第十二页,共23页。
文化 思想
天命神权 诸子 促进统 、“敬德 蜂起 一的民
保民”思 、百 族文化
想
家争 发展
鸣汉独尊 儒术隋唐古代 中华 文化 高度 发展
宋元明
明清
产生 宋明 理学
近代西 方文化 传入
影响 作用
对早期 形成古
中华文 代中华 化产生 文化思 深刻影 想的雏
具有划 时代意 义
儒家思 想成为 正统思 想
进入气 度恢弘 的全盛 时代
结合材料和文化生活的知识,说明电脑时代我们为什么要重视汉字 书写。
第九页,共23页。
①文字是文化的基本载体,汉字为书写中华文化,传承中华文 明发挥着重要作用,传承汉字是中华儿女的历史责任。电脑时代, 人们的汉字书写能力退化,值得关注和重视。
②文化影响人,汉字书写是一种文化活动,通过参与文化活动 能够丰富人的精神世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有利于愉悦身心、培 养人的审美情趣。
第6课 我们的中华文化

二、中华文化的基本特征之一:博大精深
独树一帜,独领风骚 ——独特性 一方水土,一方文化 ——区域性 ——民族性 中华之瑰宝,民族之骄傲
咏春拳
太极拳
李小龙
绘画
书法
中华文化之艺术篇
1、独树一帜,独领风骚(独特性) (1)中华文化中的文学艺术
①作用:
反映人们的精神生活,展示人们的精神 世界有独特的作用。
3、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的历史见证 (1)见证之一:汉字
甲骨文
金文
篆书
隶书
楷书
草书
行书
汉字的演变:甲骨文—金文—篆书—隶书—楷书
汉字的字体不断演变,但始终没改变“方块字”的特色,至今 仍为中华各族人民所通用——证明中华文化源远流长。
根据上面的图片和材料思考:文字的作用和 意义是什么?
领略汉字之美
材料一: “英文充其量只是我们了解 世界的一种工具,而汉语才是我们真正 的根。当你的女友改名为玛丽,你怎能 送她一首《菩萨蛮》?” —— 台湾诗人余光中 材料二:下面两句描写风景的联语,是以汉字
组合写成的。
“白水‘泉’边女子‘好’,少女 更‘妙’; 山石‘岩’下古木 ‘枯’,此木为‘柴’。”
作用: (a)文字,是文化的基本载体,记载了文化发展的 历史轨迹和丰富成果。 (b)数千年来,汉字为传承中华文明,发挥了巨大 的作用。 意义: (a)文字的发明,标记着人类进入文明时代。 (b)汉字文化内涵丰富,是中华文化的重要标识。
(1)各民族文化与中华文化的关系
(2)各民族文化之间的关系
――各民族文化相互交融、相互促进,共同创造中华文化 (3)意 各民族文化的异彩纷呈体现了中华文化的博 大精深;各族人民对共同拥有的中华文化的 义 认同感和归属感,显示了中华民族厚重的文 化底蕴和强大的民族凝聚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孔子
老子
庄子
墨子
孟子
中国思想发展史的巨人
韩非子
荀子
孙武
董仲舒
朱熹
始于:上古 兴于:唐宋 盛于:明清 流行于:今
从中我们可以概括出中华文化有什么特征?
古代 近代 现代
中华文化在世界东方走过了自己独具特色的辉煌历程
古代
殷周 春秋战国 秦朝 汉朝 隋唐 宋元 明清
产 中华文 具有 独 全 宋 面临
生 化思想 划时 尊 盛 明 工业
深 的雏形 代的 儒 时 理 文明
刻
意义 术 代 学 冲击
影
响
汉字
1、文字本身 2、汉字的作用
特点 地位
1、史书典籍本身 2、我国史学典籍的特点及原因
史学典籍
现代
中华文化的内涵极为丰富, 既包括教育、历史、哲学、道德方面的内容, 还包括文学艺术和科学技术方面的内容等。
证
侧重于从静态上即从中华 文化的内涵上说明中华文 化的特征,表明中华文化 内涵丰富、范围广阔
我国的文学艺术、科学技 术是中华文化博大精深的 重要体现
联系 中华文化特有的包容性是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和博大 精深的原因
区 概念 别
特征
中华文化
区域文化
民族文化
它是指中华民族所 创造的区别于其他 民族的独具特色的 文化形式。
源远流长
从时间角度看
基本
我
特征
们
从四大古国比较看
关
系
独特性
的
博大精深
区域性
中
华 文
原因 包容性
化
民族性 含义
意义
集中体现 我们的民族精神
26
考点
考纲要求
考查角度
灿 1、中华文化 了解中华文化 多以选择题的方式出
烂 源远流长、 源远流长、博 现。考查中华文化两
的 博大精深 大精深
个特征的表现。
中 2、中华文化 理解中华文化 要注意结合文化多样
原因:包容性
含义 意义
(1)中国古代的文学艺术
独特性
曹雪芹《红楼梦》
①作用: 文学艺术,对于反映人们的精神生活、展示 人们的精神世界有独特的作用。
②特点: 历史辉煌而悠久华民族的精神向往和美好追求,在 世界文学艺术宝库中占有重要的位置。
(2)中国古代的科学技术
韩如烟海的史书典籍 充满智慧的东方哲学 完备深刻的伦理道德
异名彩扬纷世呈界的的文科学学艺技术术区域性
独特性
民族性
你能行!
独树一帜
文学艺术
独领风骚(独特性)
博
科学技术
大
精 深 的 一方水土
原因
中 一方文化(地域性) 不同区域文化之间的关系
华
文
中华文化与各民族文化的关系
化 中华之瑰宝 民族之骄傲(民族性) 意义
是在一定的地域范围 内,在历史发展中形 成的特定文化内涵, 经过一定开发而形成 的具有该地区特点的 文化。
就是具有共同语言、共 同地域、共同经济生活、 共同心理素质的稳定的 共同体,在历史和现今 所创造的能够代表其共 同特点的 文明成果的总 和。
源远流长、 具有明显的地域范 博大精深 围
1、中华文化和区域文化:从大的视野看,中华文 联 化史东方文化的一部分;从小的视野看,中华文 系 化又可分为若干各具特色的地方文化。
各具特色的区域文化
齐鲁文化
巴蜀文化
草原文化
吴越文化 滇黔文化
荆楚文化
人们一般认为,山西人受“黄土文化” 和中国传统思想影响具有憨厚朴实、相对守 旧的性格特点;广东福建人受海洋开放文化 的影响形成包容、善于接受外来文化和新鲜 事物的心理特征;山东人受儒家文化影响深 远,道德观念、家族观念强烈,比较传统和 守旧;而游牧民族的文化影响着现代北方人 尤其是东北人的性格;江浙地区土地肥沃, 水源丰沛,人们生活富足安定,这种文化造
体现出:包容性
四个层次
1、民族文化与中华文化关系 2、各民族文化的地位 3、各民族文化的关系 4、多民族文化对中华文化的意义
世 界 七 大
汉 谟 拉 比
奇
法
迹
典
之
“
空
中
花
园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得”益于:
汉字的使用、史学典籍的传承
以及其特有的包容性。
含义: 求同存异 兼收并蓄
意义:
和睦 吸收和借鉴
1、在对待外域文化上,中华民 族敞开其胸怀,扬弃吸收。 例如:各种宗教 2、中国文化长期吸取周边少数 民族的优秀文化。 例如:乐器 3。、中华文化的包容精神在思 想文化方面表现为对诸家学说采 取兼收并蓄的学术主张。 例如:百家争鸣
针、火药四大发明更是促进了 整个人类文明的进步。
区域性
(1)各地区的文化带有明显的区域特征
原因:我国幅员辽阔,各地自然条件千差万别,经济 社会发展程度不同。受历史、地理等因素的影响
(2)不同区域文化之间的关系
不同区域的文化长期相互交流、借鉴、吸收,既渐 趋融合,又保持着各自的特色。
中华各具特色的文化
华 的包容性 的包容性
性和文化交流与传播,
文 化
3、中国各民 理解中国各民 分析中华文化的包容 族对中华文 族对中华文化 性。
化的贡献 的贡献
分析中华各民族文化
和中华文化的关系。
类别
源远流长
博大精深
侧 侧重于从动态上即从中 重 华文化发展的轨迹上说 区 点 明中华文化的特征 别 见 汉字和史书典籍是中华 证 文化源远流长的重要见
博大精深的东方医学 ——中医学
①中地国位是:世科界学技四术大是文一明个古民国族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之一。在 之一,有着渊古源代,流中长国的的历科史学和技术长期处于世界的前列,为整 博大精深的文个化人。类在文漫明的漫发的展历作出了巨大贡献。
史民取物以水③德作 体 整②得 及长曾理利意特了 建河经学建为 ,等体义点累筑中在、设博理 强内观::累、,自化等论调大容及硕 纺勤 然 学方我整中技基的精果 织劳 科 、面“,辨国体华成结础。 、智 学 地的古性民果深天其证晶,代的族,古 陶慧和学杰,的人独论科特在都将代瓷的技、出是学点认是中合特治、中术医成天中人中技。识华医造国领药就文一之的体术、国民船人域学曾学改注人学看”处治族、、造重民包生成、,疗自实勤命是然际含劳“在原力的运、气医、天于则过用智创、学程,慧人它造形中具和及、力相以创有艰、的其哲造实苦阴应生神的用奋真学动阳”的一性斗体人五和切精统的现和科神、行道。一 经闻至在名世的人界造、居纸圣于术领、人先印、地刷贤位术人,、举指的世南治疗境界。
2、中华文化和民族文化:从世界的角度看,中华 文化是民族文化的一种,是中华民族所创造出来 的区别于其他民族文化而独具特色的文化形式; 从中华文化内部,中华文化呈现出个民族文化的 丰富色彩。中华各民族的文化,既有中华文化的 共性,又有各自的民族特性。
3、区域文化和民族文化:二者既有联系又有区别。
同一个民族生活在不同的区域,这样同一个民族可以表现 为不同的区域文化。比如汉族。不同民族可以生活在同一 区域,这样不同民族文化可以相互交融,就会呈现共同的 区域特征。比如滇黔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