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答题和论述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教育如何适应青少年身心发展规律?

1.人的身心发展的统一性,决定教育工作要全面地关心学生身心两方面的发展,不能孤立地、片面地发展某一个方面。要把长知识与长身体结合起来,互相促进,使学生得到全面的、和谐的发展。

2.人的身心发展的顺序性,决定教育教学工作要循序渐进。

3.人的身心发展的阶段性,决定了教育教学工作的阶段性,针对不同年龄阶段的学生,在教育教学的要求、内容和方法上,要区别对待,不能不分阶段地“一刀切”。

4.人的身心发展的稳定性和可变性,决定教育教学工作必须掌握每一年龄阶段儿童身心发展的稳定性特征,并依此确定与之相适应的教育教学内容与方法,而不是从主观愿望出发,任意规定和改变教育教学内容和方法。

5.人的身心发展的不平衡性决定教育教学工作就要抓住“关键期”,把握“火候”,适时而教,这样才能在最短的时间内取得最优的教育教学效果。

6.人的身心发展的个别差异性,决定了教育教学工作必须“因材施教”,有的放矢。

7.人的身心发展的互补性要求教育应根据学生个体发展的具体情况有针对性地“取长补短”和“长善救失”。

8.总之,人的身心发展规律对教育具有制约作用,教育要适应人的身心发展规律。当然这并不意味着教育要迁就学生身心发展的现有水平,而是要求教育要从学。

2.启发式教学原则含义及要求是什么?

含义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根据教学任务和学习的客观规律,从学生的实际出发,采用多种方式,以启发学生的思维为核心,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促使他们生动活泼地学习的一种教学指导思想。

基本要求①调动学生的主动性②启发学生独立思考,发展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③让学生动手,培养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④发扬教学民主

3.教师的职业道德、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包括哪些内容?

职业道德: 1.热爱教育事业 2.热爱学生 3.严以律己、以身作则、为人师表 4.团结协作。 5.学而不厌,刻苦钻研,虚心求进。

知识结构:比较系统的马列主义理论修养;精深的专业知识;广博的文化基础知识;精通教育理论。

能力结构:1.全面掌握和善于运用教材的能力;2.组织管理能力;3.表达能力;4.教育机智;5.自我控制能力;6.了解研究学生的能力;7.科学研究的能力;8.社会交往能力等。

4.当代我国中小学主要教学模式有哪些?

传递—接受式,自学—辅导式,引导—发现式,情景—陶冶式和示范—模仿式。

5.我国中小学常用的教学原则有哪些?

1.科学性和思想性(教育性)统一原则

2.理论联系实际原则

3.直观性原则

4.启发性原则

5.循序渐进原则

6.巩固性原则

7.因材施教原则

6.中小学常用的德育原则有哪些?

(一)共产主义方向性原则(二)从学生实际出发的原则(三)知行统一的原则(四)正面教育与纪律约束相结合的原则(五)集体教育与个别教育相结合的原则(六)依靠积极因素克服消极因素的原则(七)严格要求与尊重信任学生相结合的原则(八)教育影响的一致性与连贯性的原则

7.论述上好一堂课的基本要求有哪些?

依据ppt:1.教学目的明确(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2.教学内容正确(科学性与思想性) 3.教学方法恰当 4.教学结构紧凑(组织得好) 5.教学基本功好 6.师生积极性高7.根据实际情况调整教学计划

参考答案1:

(1)具有明确的教学目的。

(2)具有正确的教学内容。

(3)正确灵活地运用教学方法。

(4)综合贯彻教学原则。

(5)充分发挥师生两个积极性。

(6)合理有效地控制教学进程。

参考答案2:

(1)目的明确。

(2)内容正确。

(3)方法恰当。

(4)合理的教学进程。

(5)充分发挥师生的积极性,教学效果好。

参考答案3:

(1)综合贯彻教学原则,努力实现教学目的。

(2)正确灵活地运用教学方法。

(3)合理有效地控制教学进程。

(4)注意发挥师生两个积极性。

参考答案4:

(1)备好课是上好课的前提。备课要做好三方面的工作:备教材、备教法、备学生。

(2)上好一堂课应具备下列条件:

①目的明确。②内容正确。③方法恰当。④语言清晰。⑤组织得好。⑥积极性高。

(3)联系实际。

以上几点要求是上好一节课的基本条件,我们上好一堂课,评议一堂课,就要看教师在课上如何创造和运用这些条件取得了怎样的实际效果。

8.论述德育过程是培养学生知、情、意、行统一发展的过程。

1.知、情、意、行是构成个体思想品德的基本要素。他们的内容不同、作用不同。

①知—即道德认识,是指人们对现实社会道德关系和处理这些关系的准则、规范的认识。它是人们对待客观事物态度和行为准则的内因,是产生道德情感、道德意志和道德行为的必要条件,是个体形成思想品德的基础。

②情—即道德情感,它是根据一定道德需要、道德原则感知、理解、评价现实时所产生的一切情绪体验。它是伴随着人们的道德认识而产生和发展的,在思想品德的形成和发展中,情感是认识升华为信念,转化为行为的中间环节,起着动力的作用。

③意—即道德意志,是指为完成预定道德目的自觉地克服一定障碍,坚持或改变道德行为方式时所表现出来的意志品质。它是调节道德行为的精神力量,是人能否达到一定思想品德水平的重要条件。

④行—即道德行为,它是指与个人的道德意识、道德动机相联系的行为举止。它是衡量一个人思想品德好坏的根本标志。

2.知、情、意、行四者之间是相互联系、相互促进、不可分割的整体。

其中,知是基础,行是关键,情、意起调节、驱动和控制作用。没有知,情、意、行就没有正确的思想观点作指导,方向不明,容易产生盲目性;没有情,知难发展为信念,没有信念,知就不可能转化为行动,意和行也就缺乏内部动力;没有意,知容易动摇,情难控制,行也难做到坚持不懈;没有行,知、情、意都无法表现和检验。因此,在德育实践中教师总结概括的对学生进行德育必须“晓之以理、动之以情、持之以恒、导之以行”,是符合德育过程规律的,是完全正确的。

3.德育过程具有多端性。

学生思想品德的形成,通常以知为开端,沿着知—情—意—行的内在程序,以形成行为习惯为终端,顺序进行。但由于知、情、意、行各因素具有独立性,各因素的发展方向和水平的不平衡,因此,德育过程应据具体情况,选择不同的开端,知、情、意、行都可以作为德育过程的开端,德育过程具有多端性。

9.论述选择教学方法的依据和运用要求。

(一)选择的依据

1.根据教学的目的和任务;

2.根据教学规律和教学原则;

3.根据学科性质和教材特点;

4.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

5.教师自身的条件;

6.根据教学的主观和客观条件(时间、设备等);

(二)运用的标准:综合性、灵活性和创造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