装量差异测定检验规程

合集下载

注射用无菌粉末装量差异检查法标准操作规程

注射用无菌粉末装量差异检查法标准操作规程

注射用无菌粉末装量差异检查法标准操作规程目的:建立注射用无菌粉末装量差异检查法标准操作规程,控制各瓶间装量的一致性,以保证使用剂量的准确。

2.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00年版二部。

3. 范围:适用于橡皮塞铝盖玻瓶或安瓿装的注射用无菌粉末的装量差异检查。

4. 职责:QA检查员、QC检验员对本标准的实施负责。

5. 程序:5.1. 仪器与用具:分析天平感量1mg或0.1mg(适用于检查装量小于0.1g的粉针剂)5.2.检查法:5.2.1. 取供试品5瓶(支),除去铝盖和瓶签(若为纸标签,用水润湿后除去纸屑;若为直接在玻璃上印字标签,用适当有机溶媒擦除字迹),容器外壁用乙醇洗净,置干燥器内放置1-2小时,俟干燥后,分别编号,依次放于固定位置。

5.2.2.轻扣橡皮塞或安瓿颈,使其上附着的粉末全部落下,分别精密称定每瓶(支)的重量,开启容器(注意避免玻璃屑等异物落入容器中),倾出内容物,容器用水、乙醇洗净,依次放回原固定位置,在适当的条件下干燥后,再分别精密称定每一容器的重量,即可求出每1瓶(支)的装量和平均装量。

5.2.3.复试、初试中,如有1瓶的装量超过装量差异限度规定时,另取10瓶(支)按5.2.1.、5.2.2.项下复试。

5.3.记录与计算:5.3.1. 记录每次称量数据。

5.3.2.根据每瓶(支)的重量与其空瓶重之差,求算每瓶(支)内容物重量。

5.3.3.每瓶(支)内容物重量之和除以5(复试时除以10),即得平均装量( m ),保留3位有效数字。

5.3.4.按下表规定装量差异限度,求出允许装量范围(m±m×装量差异限度)。

注射用无菌粉末装量差异限度规定5.4.结果与判定:5.4.1. 每1瓶(支)中的装量与平均装量相比较,均末超过者,判为符合规定。

5.4.2.每1瓶(支)中的装量与平均装量相比较,超过1瓶者,判为不符合规定。

5.4.3.初试结果仅有1瓶(支)的装量超过允许装量范围时,另取10瓶(支)复试。

口服液工艺验证

口服液工艺验证

一、验证目的:证明复方XXX口服液产品生产工艺的可行性,按此工艺能生产出质量均一,稳定合格的产品。

二、适用范围:1.本验证方案适用于复方XXX口服液产品从称量开始至包装工艺的全过程。

2.验证的内容包括各生产工艺设备的适应性,生产工艺参数的有效性及能否连续生产出符合药品标准的合格药品。

3.对生产环境检测及生产用水管理按计划实施。

三、验证负责人及职责:1.制造部工艺负责人:各生产工艺设备根据规定的参数操作,对主要控制参数确认并记录。

2.工务科设备负责人:进行各生产工艺设备的验证。

3.QA部门检杳人员:按取样计划在规定处取样,并按规定检验方法进行中间产品的QA部分检验。

4.QC部门检查人员:按取样计划对样品用规定的检验方法进行检验。

5.QA部门负责人:根据验证资料及验证结果制定验证报告。

6.验证负责人:工厂厂长验证结束后评价工艺的有效性并最终认可。

四、验证概述:复方氨酚甲麻口服液的各生产工艺按批生产记录操作时产品的质量必须符合规定。

1.称量工艺:按照“口服液称量操作规程”及批生产记录中要求称量时误差应在称量范围之内,验证称量工艺的有效性。

2.配制工艺:对配制液的性状、相对密度、PH值进行检验,验证配制工艺的有效性。

3.灌封工艺:对灌封产品的装量差异、异物、含量均一性进行检验,验证灌封工艺的有效性。

4.瓶处理工艺:对经瓶处理的瓶进行异物检查,验证瓶处理工艺的有效性。

5.包装工艺:对包装产品进行铝箔封口状态,标签及印字状态进行检查,验证包装工艺的有效性。

五、各工艺设备概要:见表1六、检测仪器:表1第3 页第4 页七、验证时所需的文件目录:口服液体车间称量岗位操作规程口服液体车间配制岗位操作规程口服液体车间灌封岗位操作规程口服液体瓶处理岗位操作规程口服液体车间称量岗位清场操作规程口服液体车间配制岗位清场操作规程口服液体车间灌封岗位清场操作规程口服液体瓶处理岗位清场操作规程人员进出洁净区净化操作规程物料进入洁净区净化操作规程十万级洁净区容器具清洁操作规程PB303-N电子天平操作规程SG32001电子天平操作规程TCS-150台秤操作规程配液罐操作规程配液罐清洁操作规程移送管道的清洁规程CP2600贮液罐操作规程CP2600贮液罐清洁规程SFCM-18-06R灌装机操作规程SFCM-18-06R灌装机清洁操作规程SRWH-36R洗瓶机操作规程SRWH-36R洗瓶机清洁操作规程理瓶机操作规程理瓶机清洁操作规程口服液贴签机操作规程口服液贴签机清洁规程铝箔封口机操作规程铝箔封口机清洁规程自动捆包机操作规程自动捆包机清洁操作规程中间产品、成品取样操作规程装量差异检查操作规程相对密度测定操作规程异物检查操作规程复方XXX口服液配制溶液检验操作规程复方XXX口服液检验操作规程口服液生产过程监控管理规程PHS-3C pH计操作规程AR 2140电子分析天平操作规程Angilent 1100系列高效液项色谱操作规程Waters2695-2487型高效液相色谱仪操作规程八、生产工艺流程图:九、各工艺参数及检验项目:1.目的:1.1确认工艺参数的适合性1.2对产品质量有影响的重要工艺参数制定检验计划,通过对检验数据的评价确定最佳工艺条件。

09T-I638-01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二部)制剂通则检验标准操作规程

09T-I638-01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二部)制剂通则检验标准操作规程

——————————文件类别:技术标准 1/121.目的:建立《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二部)制剂通则检验标准操作规程,并按规程进行检验,保证检验操作规范化。

2.依据:2.1.《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10年版二部。

3.范围:适用于所有用《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二部)制剂通则测定的供试品。

4.责任:检验员、质量控制科主任、质量管理部经理对本规程负责。

5.正文:制剂通则5.1. 附录ⅠA 片剂。

5.1.1. 片剂系指药物与适宜的辅料混匀压制而成的圆片状或异形片状的固体制剂。

5.1.2. 片剂以口服普通片为主,另有含片、舌下片、口腔贴片、咀嚼片、分散片、可溶片、泡腾片、阴道片、阴道泡腾片、缓释片、控释片与肠溶片等。

5.1.2.1. 含片:系指含于口腔中缓慢溶化产生持久局部或全身作用的片剂。

5.1.2.1.1. 含片中的药物应是易溶性的,主要起局部消炎、杀菌、收敛、止痛或局部麻醉作用。

5.1.2.1.2. 含片的溶化性照崩解时限检查法(附录Ⅹ A)检查,除另有规定外,10分钟内不应全部崩解或溶化。

5.1.2.2. 舌下片:系指置于舌下能迅速溶化,药物经舌下黏膜吸收发挥全身作用的片剂。

5.1.2.2.1. 舌下片中的药物与辅料应是易溶性的,主要适用于急症的治疗。

5.1.2.2.2. 舌下片中的药物与辅料应是易溶性的,主要适用于急症的治疗。

5.1.2.2.3. 舌下片照崩解时限检查法(附录Ⅹ A)检查,除另有规定外,应在5分钟内全部溶化。

5.1.2.3. 口腔贴片:系指粘贴于口腔,经黏膜吸收后起局部或全身作用的片剂。

5.1.2.3.1. 口腔贴片应进行溶出度或释放度检查。

5.1.2.4. 咀嚼片:系指于口腔中咀嚼后吞服的片剂。

5.1.2.4.1. 咀嚼片一般应选择甘露醇、山梨醇、蔗糖等水溶性辅料作填充剂和黏合剂。

咀嚼片的硬度应适宜。

5.1.2.5. 分散片:系指在水中能迅速崩解并均匀分散的片剂。

5.1.2.5.1. 分散片中的药物应是难溶性的。

颗粒剂检验标准操作规程

颗粒剂检验标准操作规程

颗粒剂检验标准操作规程
1编制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05年版(一部)
2 粒度
2.1 仪器及用具:一号筛、五号筛、电子天平
2.2 操作方法:除另有规定外,取单剂量包装的颗粒剂5袋或多剂量分装颗粒剂1包,称定重量,置药筛内过筛。

过筛时,将筛保持水平状态,左右往返轻轻筛动3分钟。

2.3 结果判断:不能通过一号筛与能通过四号筛的总和不超过供试量的8.0%。

判为符合规定,否则为不符合规定。

3 干燥失重
3.1 仪器及用具:电子天平、称量瓶、恒温干燥箱
3.2 操作方法:见“干燥失重检验标准操作规程”
4 溶化性
4.1 仪器及用具:架盘天平、250ml烧杯、平头镊子、玻璃棒、剪刀
4.2 操作方法:取供试品10g,加热水200ml,搅拌5分钟,观
察。

4.3 结果判定:全部溶化或轻微浑浊但没有焦屑异物判为符合规定;否则判为不符合规定。

5装量差异
5.1仪器及用具:电子天平、平头镊子、手套、脱脂棉、剪刀
5.2 操作方法:取供试品10袋,分别精密称定每袋的重量,每
袋重量a克,用剪刀将袋剪开,倾出内容物,用镊子夹取棉花团擦净空袋,再分别精密称定每个袋的重量b克,(a-b)即为每袋内容物装量。

每袋内容物装量与标示装量相比较。

5.3 结果判定:超出重量差异限度的不得多于2袋,并不得有1袋超出限度1倍,判为符合规定;否则判为不符合规定。

6 微生物限度
6.1 仪器及用具、操作方法见“微生物限度标准操作规程”。

板蓝根颗粒质量标准及检验操作规程

板蓝根颗粒质量标准及检验操作规程

XXXXXXXXXXX 有限公司成品质量标准和检验操作规程1品名:1.1中文名:板蓝根颗粒 1.2汉语拼音:BaniangenKeli 2代码:3 取样文件编号:4依据:《中国药典》(2020版一部及四部 5 质量标准:6检验操作规程:6.1试药与试剂:十八烷基硅烷键合硅胶、甲醇、正丁醇、冰醋酸、水、茚三酮试液、板蓝根对照药材、L-脯氨酸对照品、精氨酸对照品、亮氨酸对照品、尿苷对照品、鸟苷对照品及腺苷对照品。

6.2仪器与用具:电子天平、水浴锅、干燥箱、超声波清洗器、硅胶G薄层板。

6.3性状:取本品适量,在自然光下目测形态和色泽,尝味,并记录结果。

6.4鉴别:(1)取本品适量2g(相当于饮片2.8g),研细,加乙醇10ml,超声处理30分钟,滤过,滤液浓缩至2ml,作为供试品溶液。

另取板蓝根对照药材0.5g,加乙醉20ml,同法制成对照药材溶液,再取L-脯氨酸对照品、精氨酸对照品、亮氨酸对照品,分别加乙醇制成每lml各含1mg的溶液,作为对照品溶液。

照薄层色谱法(通则0502)试验,吸取上述五种溶液各2〜5u l,分别点于同一硅胶G薄层板上,以正丁醇一冰醋酸一水(19:5:5)为展开剂,展开,取出,晾干,喷以茚三酮试液,在105r加热至斑点显色清晰,置日光下检视。

供试品色谱中,在与对照药材色谱和对照品色谱相应的位置上,显相同颜色的斑点。

(2)取尿苷对照品、鸟苷对照品、(R,S)-告依春对照品及腺苷对照品,加5%甲醇制成每1ml含尿苷、鸟苷、(R,S)-告依春各20u g及腺苷25u g的混合溶液,作为对照品溶液,照<含量测定>项下的方法试验,吸取上述对照品溶液及<含量测定〉项下的供试品溶液各5-10u l,注入液相色谱仪,记录色谱图。

供试品色谱中,应呈现与对照品色谱峰保留时间相对应的色谱峰。

6.5检查:应符合颗粒剂项下有关的各项规定(附录54)。

6.6含量测定:6.6.1对照品溶液的制备取尿苷对照品、鸟苷对照品及腺苷对照品适量,精密称定,加5%甲醇制成每1ml含尿苷20u g,鸟苷20u g及腺苷25u g的混合溶液,即得。

注射用转移因子检验操作规程

注射用转移因子检验操作规程

·目的规范注射用转移因子的检验标准程序。

·范围注射用转移因子。

·责任质量管理部、中心检验室、QC检验员。

·内容1、性状1.1取本品3支,擦净瓶外壁,目视观察,应为乳白色或微黄色。

1.2将安瓶打开,用干净针将内容物完全搅碎后倾倒在白纸板上,目视为乳白色或微黄色疏松体。

1.3取本品3支,每支用1ml注射用水溶解,然后置YB-3型澄明度检测仪的伞棚边缘处,目视观察应为无饴或微黄色澄明液体。

2、鉴别2.1鉴别用仪器紫外分光光度计2.2鉴别用试液茚三酮试液:取茚三酮2g,加乙醇使溶解成100ml,即得。

2.3鉴别步骤:2.3.1鉴别方法(一)2.3.1.1取本品5支,每支加1ml水使溶解后,移至试管中。

2.3.1.2取1ml至另一试管中,加茚三酮试液数滴,沸水浴上加热溶液应显蓝紫色。

2.3.2鉴别方法(二)2.3.2.1取本品1支,加水1.5ml溶解,再取1ml置100ml量瓶中。

2.3.2.2照UV-2401紫外分光光度计操作规程打开机器,选中扫描状态.2.3.2.3将样品放入石英比色皿中进行扫描,结果见图谱,在251±2nm(猪脾)的波长处有最大吸收, 261±2nm(猪脾)的波长处有最大吸收。

2.3.2.4取260 nm处测定吸收度,记录数值。

2.3.2.5取280 nm处测定吸收度,记录数值。

2.3.2.4取260 nm处测定吸收度与280 nm处测定吸收度比值,其比值不得低于1.9。

3、酸碱度3.1检验用仪器PHS-3C型酸度计及其复合电极。

3.2 PH标准缓冲液:将分装好的邻苯二甲酸氢钾和磷酸盐分别用新煮沸放冷的纯化水中溶解,并稀释至250ml备用。

3.3操作步骤3.3.1取本品3支,加水制成每1ml中含多肽1mg的溶液,作为供试品溶液,3.3.2打开PHS-3C型酸度计电源,将温控旋钮调至室温,稳定15分钟。

3.3.3用磷酸盐缓冲液定位,再用邻苯二甲酸氢钾缓冲液校正。

口服液工艺验证

口服液工艺验证

一、验证目的:证明复方XXX口服液产品生产工艺的可行性,按此工艺能生产出质量均一,稳定合格的产品。

二、适用范围:1.本验证方案适用于复方XXX口服液产品从称量开始至包装工艺的全过程。

2.验证的内容包括各生产工艺设备的适应性,生产工艺参数的有效性及能否连续生产出符合药品标准的合格药品。

3.对生产环境检测及生产用水管理按计划实施。

三、验证负责人及职责:1.制造部工艺负责人:各生产工艺设备根据规定的参数操作,对主要控制参数确认并记录。

2.工务科设备负责人:进行各生产工艺设备的验证。

3.QA部门检杳人员:按取样计划在规定处取样,并按规定检验方法进行中间产品的QA部分检验。

4.QC部门检查人员:按取样计划对样品用规定的检验方法进行检验。

5.QA部门负责人:根据验证资料及验证结果制定验证报告。

6.验证负责人:工厂厂长验证结束后评价工艺的有效性并最终认可。

四、验证概述:复方氨酚甲麻口服液的各生产工艺按批生产记录操作时产品的质量必须符合规定。

1.称量工艺:按照“口服液称量操作规程”及批生产记录中要求称量时误差应在称量范围之内,验证称量工艺的有效性。

2.配制工艺:对配制液的性状、相对密度、PH值进行检验,验证配制工艺的有效性。

3.灌封工艺:对灌封产品的装量差异、异物、含量均一性进行检验,验证灌封工艺的有效性。

4.瓶处理工艺:对经瓶处理的瓶进行异物检查,验证瓶处理工艺的有效性。

5.包装工艺:对包装产品进行铝箔封口状态,标签及印字状态进行检查,验证包装工艺的有效性。

五、各工艺设备概要:见表1六、检测仪器:表1七、验证时所需的文件目录:口服液体车间称量岗位操作规程口服液体车间配制岗位操作规程口服液体车间灌封岗位操作规程口服液体瓶处理岗位操作规程口服液体车间称量岗位清场操作规程口服液体车间配制岗位清场操作规程口服液体车间灌封岗位清场操作规程口服液体瓶处理岗位清场操作规程人员进出洁净区净化操作规程物料进入洁净区净化操作规程十万级洁净区容器具清洁操作规程PB303-N电子天平操作规程SG32001电子天平操作规程TCS-150台秤操作规程配液罐操作规程配液罐清洁操作规程移送管道的清洁规程CP2600贮液罐操作规程CP2600贮液罐清洁规程SFCM-18-06R灌装机操作规程SFCM-18-06R灌装机清洁操作规程SRWH-36R洗瓶机操作规程SRWH-36R洗瓶机清洁操作规程理瓶机操作规程理瓶机清洁操作规程口服液贴签机操作规程口服液贴签机清洁规程铝箔封口机操作规程铝箔封口机清洁规程自动捆包机操作规程自动捆包机清洁操作规程中间产品、成品取样操作规程装量差异检查操作规程相对密度测定操作规程异物检查操作规程复方XXX口服液配制溶液检验操作规程复方XXX口服液检验操作规程口服液生产过程监控管理规程PHS-3C pH计操作规程AR 2140电子分析天平操作规程Angilent 1100系列高效液项色谱操作规程Waters2695-2487型高效液相色谱仪操作规程八、生产工艺流程图:九、各工艺参数及检验项目:1.目的:1.1确认工艺参数的适合性1.2对产品质量有影响的重要工艺参数制定检验计划,通过对检验数据的评价确定最佳工艺条件。

注射剂检查法

注射剂检查法

注射剂检查法1.目的:建立对注射剂(注射液装量检查法、注射用无菌粉末装量差异检查法、注射剂澄明度检查法等)的检查标准操作规程。

2.范围:适用于对注射剂的内在质量检查。

3.有关责任:质量监督部、生产部管理人员和操作人员。

4.内容:4.1总则:注射剂系指药物制成的供注入体内的灭菌溶液,乳状液或混悬液。

以及供临用前配成溶液或混悬液的无菌粉末或浓缩液。

药典中除品种正文项下规定的检验项目外,还应检查“装量”、“澄明度”和“无菌”。

4.2注射液装量检查法:注射液装量取用量规定标示装量供试品取用量(支)2ml或2ml以下 54.3注射用无菌粉末装量差异检查法:-2小时,待干燥后,分别编号,依次放于固定位置。

℃加热1-2小时,也可在干燥器内干燥较长时间。

注射用无菌粉未装量差异限度规定4.4注射剂澄明度检查法:“澄明度检查细则和判断标准”制订。

适用于注射液、注射用无菌粉末的澄明度检查。

4.4.1.2本项检查系用目视灯检法检视注射剂中不溶物、析出物或外来异物,以免异物注入体内引起不良反应。

4.4.2.2式样:采用伞棚式装置,两面或单面用(图见卫生部部颁标准)。

4.4.2.3背景:为不反光黑色,在背部右侧和底部为不反光白色(供检查有色异物)。

4.4.3.1视力:远距离和近距离视力测验,均为0.9或0.9以上(不包括矫正后视力)。

检查支数、每次拿取支数和检查时限规定规格检查支数(支)每次拿取支数(支)每次检查时限(秒)1-2ml 200 6 18A检查粉针剂澄明度时,若为小瓶装粉针剂,在加溶剂前,应先擦净橡皮塞表面,再将盛有溶剂的注射器针头穿过橡皮塞,注入溶剂;若为安装粉针剂,则须小心折断安瓿颈,并清除折断面的玻屑,再加入溶剂。

B安瓿粉针剂在未打开前,应预先反复倒转观察,如发现玻璃屑者作特殊异物论,未发现者再作进一步检查。

C小瓶装粉针剂检查澄明度时,由于针刺橡皮塞的掉屑,不计入色点数内。

D每瓶(支)粉针剂澄明度检查时,溶液在摇匀后如显轻微浑浊,应于室温静置半小时后,再轻轻旋转,不得有可见的烟雾状旋涡产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标题:装(重)量差异检验规程
分发部门:总经理室、质量技术部,行政部(存档)
装(重)量差异测定检验规程
1 目的
本规程的制定是为了规范该项检验操作,确保检验结果的准确、可靠,确保产品质量。

2 范围
本规程规定了胶囊剂、液体口服制剂装量差异,片剂的重量差异的检测方法。

适用于本厂软胶囊剂、液体口服制剂和片剂的装(重)量差异的测定。

3 责任人
本厂化学检验人员对执行本规程负责。

4 规程
4.1 软胶囊剂装量差异测定
4.1.1 原理
以乙醚为溶剂分别测得大丸含油量以及小丸含油量与每丸平均含油量之比,得出大丸为平均含油量的百分比和小丸为平均含油量的百分比,即为装量差异。

4.1.2 试剂
乙醚
4.1.3 仪器
分析天平
4.1.4 测定方法
任意取胶囊20粒,精密称定总量,然后分别精密称定每丸重量后,切开丸壳,倾出内容物(不得损失丸壳),用乙醚洗净,置于通风处使溶剂自然挥发,再分别精密称定每囊囊壳重量及总囊壳的重量,求出每粒内容物的装量及平均装量。

每粒的装量与平均装量
相比较,超出装量差异限度的胶囊不得多于2粒,并不得有1粒超出限度1倍。

4.1.5 计算
每丸平均含油量= (20丸油重量) /20
大丸含油量与平均含油量之比(%)= 最大丸含油量(克)/每丸平均含油量(克)×100 小丸含油量与平均含油量之比(%)= 最小丸含油量(克)/每丸平均含油量(克)×100 4.1.6 装量差异限度
平均装量0.30克以下装量差异限度±10%
平均装量>= 0.30克装量差异限度±7.5%
4.2 液体口服制剂装量差异测定
4.2.1 原理
药物制剂以量取法测定实际装量与规定装量之间的差异程度。

4.2.2 仪器
量筒
4.2.3 测定方法
将液体状样品全部倒入与其装量规格相适应的量筒中,量出其实际装量数。

4.2.4 装量差异限度
装量为450ml 装量差异限度:±1 %
装量为50ml 装量差异限度:±2 %
装量为25ml 装量差异限度:±3 %
装量为15ml 装量差异限度:±5 %
4.3 片剂重量差异测定
4.3.1 原理
药物制剂以称量法测定每片的重量与平均重量之间的差异程度。

4.3.2 仪器
分析天平
4.3.3 测定方法
取药片20片,精密称定总重量,求得平均片重后,再分别精密称定各片的重量,每片重量与平均片重相比较,超出重量差异限度的药片不得多于2片,并不得有1片超出限度1倍。

糖衣片的片芯应检查重量差异并符合规定,包糖衣后不再检查重量差异;薄膜衣片应
在包薄膜衣后检查重量差异并符合规定。

4.3.4 计算
每片平均重量= 20片总重量(克) /20
大片片重与平均片重之比(%)=最大片重量(克)/每片平均重量(克)×100 小片片重与平均片重之比(%)=最小片重量(克)/每片平均重量(克)×100 4.3.5 重量差异限度
平均重量0.30克以下重量差异限度±7.5%
平均重量>= 0.30克重量差异限度±5.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