烛之武退秦师导学案
《烛之武退秦师》学案导学

《烛之武退秦师》学案导学学案导学:烛之武退秦师一、导学目标:1. 了解《烛之武退秦师》这一历史事件的背景和重要性。
2. 分析《烛之武退秦师》中主要人物的形象塑造和历史意义。
3. 掌握《烛之武退秦师》这一历史事件对后来历史发展的启示和影响。
二、课前准备:1. 学生预习相关内容,了解《烛之武退秦师》这一历史事件的背景和基本情节。
2. 教师准备相关资料和提问。
三、学习过程:1. 导入:教师通过引发学生的思考,让学生回忆起他们对《烛之武退秦师》这一历史事件的了解,并鼓励他们提出相关问题。
2. 学习:教师介绍《烛之武退秦师》的背景,解释该事件发生在战国时期,武岔和荆轲生活在楚国。
教师引导学生了解赵国和楚国之间的关系、秦国的侵略以及武岔和荆轲的身份和任务。
3. 分析:教师引导学生分析《烛之武退秦师》中主要人物的形象塑造和历史意义。
例如,武岔出身贵族,为了国家的利益牺牲个人,表现出忠诚和勇敢;荆轲作为一名刺客,他的行为既有勇敢,又有一定的冒险精神。
教师鼓励学生通过文字描述、演讲或小组讨论的方式,提出自己的观点。
4. 探究:教师引导学生思考《烛之武退秦师》这一历史事件对后来历史发展的启示和影响。
例如,该事件表明了战国时期各国之间的复杂关系和利益纷争,为后来的统一奠定了基础。
教师鼓励学生以小组形式进行讨论,集思广益,提出自己的观点和发现。
5. 小结: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引导学生对《烛之武退秦师》这一历史事件有更深入的了解。
鼓励学生总结自己的学习体会和收获。
四、作业:要求学生以《烛之武退秦师》为题,撰写一个300字左右的读后感,包括对主要人物的评价、事件对历史发展的启示和自己对该事件的思考。
五、板书设计:烛之武退秦师六、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能够更加深入地了解《烛之武退秦师》这一历史事件的背景、人物形象和历史意义。
通过讨论和写作活动,培养学生的批判和思考能力。
同时,将学生的学习体验和收获作为作业一部分,可以促使学生更加主动地参与讨论和课堂活动。
人教(部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烛之武退秦师》导学案(含练习题)和答案解析

【课后巩固案】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有误的一项是()A.秦军汜(fàn)南佚(yì)之狐夜缒(Chuì)而出B.越国以鄙(bǐ)远君之薄(bó)也共(gōng)其乏困C.朝济(jì)而夕设版焉秦伯说(yuè) 失其所与(yǔ)D.①若不阙(quē)秦,将焉取之? ②使杞子、逢(páng)孙、杨孙戍之2、下列句子,加点词解释错误的一项是()A.夜缒.【用绳子拴着人(或物)从上往下送】而出B.焉用亡郑以陪.【增加】邻C..共.【供给】其乏困D.夫晋,何厌.【厌烦】之有3、下列成语中,“济”的意思与“朝济而夕设版焉”的“济”相同的一项是()A.缓不济.急B.同舟共济.C.假公济.私D.无济.无事4、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科网]A. 焉用亡郑以.陪邻/ 以.其无礼于晋B. 君知其.难也/ 吾其.还也C. 若.舍郑以为东道主/ 若.使烛之武见秦君D. 唯君图之./ 君之.壮也,犹不如人5、与"夫晋,何厌之有"句式相同的一项是()A. 马之千里者B. 是寡人之过也C. 邻之厚,君之薄也D. 何陋之有6、请翻译下列句子。
[来源:Z&xx&](1)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
(2)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矣(3)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
(4)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
(5)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6)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烛之武退秦师》导学案参考答案及解析【课前预习案】一、注音识记1、秦军汜(fán)南2、佚(yì)之狐3、夜缒(zhuì)而出4、许君焦、瑕(xiá)5、若不阙(quē)秦6、使杞(qǐ)子、逢(páng)孙、杨孙戍(shù)之二、整体感知阅读文本两遍,完成下列题目:1、本文记叙的主要人物有哪些?主要事件是什么?晋文公、秦穆公、郑文公、烛之武主要事件:郑国被秦、晋两国包围,危在旦夕,郑文公派能言善辩的烛之武前去说服秦穆公。
《烛之武退秦师》导学案

烛之武退秦师导学案一、背景介绍《烛之武退秦师》是中国古代励志故事中的一则佳话,讲述了烛之武面对强大的秦师,举烛为魏国出谋划策,最终巧妙地击败了秦师,保卫了魏国。
这个故事展现了一个智勇双全、机智过人的人物形象,同时也对于个人的毅力和智慧起到了很好的示范作用。
二、故事内容公元前260年,秦国攻打魏国,魏国大将烛之武面对强大的秦师,深感自己力量的渺小。
烛之武决定寻找出奇制胜之策,他观察周围的环境,发现秦国的阵地被一座高山环抱。
于是,烛之武回到大本营,开始研究如何利用山势来制敌。
经过多方考察,烛之武观察到秦师的辎重部队每天傍晚都会行进一段路程,而天黑之后,辎重部队将骑兵放在前面保护,步兵慢慢驶离,形成散兵线。
烛之武看到这个情景后,决定利用这个弱点进行进攻。
烛之武设计了一个计划,他派出骑兵袭击辎重部队并引诱秦师追击。
当秦师追击过来时,烛之武突然调转阵型,突袭秦师后方,同时放火烧断秦师与辎重部队的联系。
秦师的士气受到严重打击,士兵们纷纷溃退,最终被魏军击溃。
三、故事中的思考在《烛之武退秦师》这个故事中,我们可以找到很多值得思考和学习的地方。
首先,烛之武在观察到秦师的弱点后,并没有草率地发动进攻,而是经过深入思考和研究,设计了一个完备的计划。
这表明,面对困境时,我们应该冷静思考,寻找解决问题的最佳方法,而不是盲目行动。
其次,烛之武的计划巧妙地利用了敌人的弱点。
这再次提醒我们,在面对强大的对手时,我们应该善于发现对方的破绽,并利用这个破绽来取得优势。
此外,烛之武面对强大的秦师始终坚持不懈,从未放弃。
这种坚韧不拔的品质对于我们每个人来说都是非常重要的。
面对困难和挑战时,我们不能轻易退缩,而应该坚持不懈地努力,相信自己的能力,相信我们一定能够战胜困难,取得成功。
四、故事中的启示《烛之武退秦师》这个故事给我们带来了很多启示和教益。
首先,这个故事告诉我们智慧胜过武力。
烛之武并非力大无穷,但是通过巧妙地利用环境和对敌人的观察,他成功地制敌制胜。
《烛之武退秦师》导学案

《烛之武退秦师》导学案一、背景说明《烛之武退秦师》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战争策略故事之一,讲述了秦朝将领白起率秦军进攻燕国时,燕国将领烛之武用智谋让秦军败退的故事。
这个故事不仅反映了中国文化中崇尚智谋的精神,也提醒人们在面对困难时,需要保持清醒头脑,才有可能赢得胜利。
二、课堂学习目标•了解《烛之武退秦师》的历史背景和故事梗概。
•掌握烛之武用的智谋并能对其进行理解和分析。
•通过思考与讨论,发现并总结智谋对战争胜负的重要性。
三、学习过程1. 故事梗概秦国打算进攻燕国,于是派出了白起将军率领秦军前往。
燕国国王听到了消息后,派遣烛之武将军和其他将领迎战秦军。
烛之武将军设下了许多机关和陷阱,使得秦军在前进中遭遇重重困难与阻碍。
最终,在巧妙的策略下,燕军获得了最终胜利。
2. 智谋分析烛之武退秦师的胜利并非单靠人力和武力,更需要智谋的运用。
请分组讨论,对以下内容进行剖析:•烛之武将军怎样分析敌情和制定作战计划?•烛之武将军怎样在战场上运用机关和陷阱?•烛之武将军采取的这些策略为什么能够有效地对抗对手?3. 思考总结智谋在战争中扮演着重要角色,一个明智的领导者只能凭借能力实现目标。
请回答以下问题:•智谋对于战争的胜利有多大的影响?•智谋可以在社会生活中发挥重大作用,请列出一些实际生活例子。
四、作业与评估1. 作业要求请将你的分析和对策整理成一篇短文,讲述你对于《烛之武退秦师》这个故事的理解和思考。
2. 评估标准•能够对话题进行清晰的描述和分析。
•能够合理使用Markdown格式,文章排版简洁明了。
•能够提供恰当的论据,并连贯地组织一篇有逻辑性的论文。
五、扩展阅读1.钱锺书著《围城》2.司马贺著《三国演义》3.亦舒著《一个人的好天气》。
《烛之武退秦师》导学案(人教版高一必修)共3篇

《烛之武退秦师》导学案(人教版高一必修)共3篇《烛之武退秦师》导学案(人教版高一必修)1《烛之武退秦师》导学案(人教版高一必修)《烛之武退秦师》是汉朝史学家司马迁所著《史记》中的一篇章节,讲述了烛之武敢死力战,以身殉国,使秦军无法攻克燕国的故事。
这篇章节可以让读者感受到燕国人民的爱国精神和英勇抗敌的精神,同时也可以让读者深刻体味到战争的残酷和惨烈性质。
I、整体感知1.烛之武退秦师的背景是什么?答:秦国攻打燕国2.烛之武如何退秦师?答:采取奇袭战术,在燕军撤退后出现在秦军背后,火烧秦军辎重,导致秦军物资短缺,不得不撤回关中。
II、细节理解1.烛之武为什么不惧秦军?答:烛之武相信只要坚持战斗,秦军终会因粮草短缺而退兵。
2.为什么秦军会失败?答:烛之武采用奇袭战术,燃烧秦军的补给物资,使秦军部队物资短缺,不得不撤回关中。
III、深度思考1.烛之武做出了勇敢的选择,你又会在什么情况下做出勇敢的选择?答:此题回答比较因人而异,可能出现的答案是:在危险的情况下冲锋,挺身而出捍卫正义,面对错误的事情直言不讳等等。
2.国家在战争时需要人民团结一致,你认为学习这些历史是什么意义?答:学习这些历史,可以加深人们对国家历史的理解,进而加强人们的民族自豪感和对祖国的热爱,对于保持团结和推进各项事业有着积极的意义。
IV、课堂运用针对上述问题的回答,可以激励学生们善于思考,在读史中感受到历史的价值,知道做出正确的选择,勇敢于面对挑战,不断探寻自我。
同时,可以开展“诵读烛之武退秦师”、“制作烛之武故事板报”等有趣活动,让学生们更好地了解这一段历史,掌握历史的经验和教训,以时代为背景,更好地解决当下的现实问题,努力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贡献自己的力量通过学习关于烛之武的历史,我们深刻认识到战争的残酷和国家团结的重要性。
烛之武虽然是一名普通的士兵,但他凭借勇敢和智慧,成功燃烧了秦军的后勤补给,从而导致了秦军在关中的失败。
他的故事激励我们面对挑战时不要退缩,勇于挑战,做出正确的选择。
《烛之武退秦师》导学案

《烛之武退秦师》导学案《烛之武退秦师》导学案《烛之武退秦师》导学案一、目标展示:知识与能力:1、培养学生阅读翻译文言文的能力。
2、通过诵读翻译掌握重要的文言现象。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分析归纳词类活用的判断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了解烛之武说服秦伯的方法——善于利用矛盾,采取分化瓦解的方法,认识烛之武机智善辩的外交才能。
学习重点难点:文言实虚词意义的'积累和词类活用与文言句式的辨析二、知识回顾:(一)、解释下列词语若:若使烛之武见秦君辞:辞曰之:臣之壮也犹:犹不如人已:今老矣,无能为也已子:今急而求子是:是寡人之过也之:许之然、焉: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二)、注意文言句式,翻译下列句子。
1、是寡人之过也2、佚之狐言于郑伯曰三、自主探究:通读第三段,请学生翻译句子,探究文言知识。
把不懂的地方写下来四、文本研读:问题:烛之武是怎样说服秦伯退兵的?五、内化巩固:1.通假字(1)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
(2)秦伯说。
(3)失其所与,不知。
2.古今异义词(1)、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2)、亦去之。
(3)、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
3.一词多义封(1)既东封郑(2)肆其封之(1)唯君图之(2)子犯请击之(3)微夫人之力不及此(4)臣之壮也(5)夫晋,何厌之有其(1)君知其难也(2)吾其还也(3)以其无礼以(1)敢以烦执事(2)以乱易(3)以其无礼4.词类活用越国以鄙远。
既东封郑。
肆其西封。
晋军函陵。
5.特殊句式(1)倒装句夫晋,何厌之有。
佚之狐言于郑伯。
(2)省略句然郑亡,子亦有不焉。
许之。
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
六、小结质疑七、布置作业:1、把重点的字词整理到精题本上2、预习下一段内容。
烛之武退秦师学生导学案

【教学目标】1、扎实掌握文言实虚词的意义和用法,提升文言文翻译能力。
2、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分析归纳词类活用的判断方法。
3、赏析人物形象,把握塑造人物形象的技巧。
4、学习古人国难当头,不计个人安危得失,顾全大局的爱国主义精神。
5、激情投入,全力以赴学习,感受文言文的魅力。
【学习重难点】重点:1、背诵课文,并学习本文说话的技巧。
2、进一步积累文言实词和虚词。
难点:进一步积累文言实词和虚词。
【学法指导】1、讨论法、朗读法和勾画圈点法2、借助“教材助读”,从整体上把握作品的思想感情,有感情地朗读。
3、完成预习案题目,所有题目书面完成。
4、将预习中不能解决的问题标出来,并填写到后面“我的疑问”处。
课前预习【课前导学】熟读课文,完成下面的问题。
1、为下列加点字注音秦军氾南()佚之狐言于郑伯曰()夜缒而出()共其乏困()许君焦瑕()若不阙秦()秦伯说()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微夫人之力()2、文言文中,许多句子会省略主语,因此阅读时需依上下文意判断。
请在括号中写出主语:(1) 佚之狐言于郑伯曰:“国危矣! ( 君) 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
”公从之。
( 烛之武) 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
”(2)( 烛之武 ) 许之。
夜缒而出。
(3)( 烛之武) 见秦伯,曰:“...且君尝为晋君赐矣,( 晋君) 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
”(4)秦伯说,与郑人盟,使杞子、逢孙戍之,( 秦军 ) 乃还。
课堂探究一、研读文章,探究问题1.用四字短语概括本文的情节。
开端(第1段):秦晋围郑发展(第2段):临危受命高潮(第3段):智退秦师结局(第4段):晋师撤离【课堂导读】一、课文解读。
1、研读第一段,完成下面问题。
⑴词句梳理。
重点词解释:烛之武退秦师:使动用法,使...撤兵.且贰于楚也:名做动有二心晋军函陵,秦军氾南:名做动驻军(补充:亮帅诸军攻祁山,军:军队,名词;万人为一军,军:军队编制单位。
(完整版)《烛之武退秦师》导学案完美版

《烛之武退秦师》导学案江苏省棠张高级中学tzzxzw2007一、学习目标l、通过本文的学习,进一步了解《左传》的叙事艺术和语言特点。
2、通过反复诵读,进一步培养学生阅读、理解、鉴赏文言文的能力。
3、理解和掌握文中常见的文言实词和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二、学习重难点l、理解并概括烛之武、秦伯、郑伯、晋文公的性格。
2、理解“贰、军、辞、鄙、济、阙”等词语的含义,归纳“军、师、舍、辞、微、鄙”等词语的意义和用法。
.^三、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模块一、情景引读以成语“秦晋之好’:导入春秋时秦晋两国国君几代都互相通婚,后用“秦晋之好”指和美的婚姻。
而事实上的秦晋之好并不是人们所想象的那么美满的爱情.那是一种政治婚姻,与两国的切身利益密切相关:故而可以说春秋时代各国之间没有永远的朋友,只有永远的利益,所以有一句话说“春秋无义战”。
礼义、信用、道德都被权欲、利益扭曲的不像样子。
国与国之间,今朝还交会订盟,‘握手言欢.明朝就事兵戎相见。
春秋时代又像一盘大棋,今天你杀过来,明天我杀去.而且军事的攻击又总是和外交的纵横捭阖密切结台的。
今天我们就来感受这样一个充满春秋色彩的小故事——《烛之武退秦师》。
走近作者本文选自《左传.僖公三三十年》。
《左传》是我国最早的一部长于修辞的史学著作,相传是春秋时期鲁国史官左丘明所作。
《左传》是以《春秋》记事为纲的编年体史节,相传,孔子作《春秋》,左丘明为之作传。
因此,《左传》又名《春秋左氏传》。
《左传》记事比《春秋》详细具体,起于鲁隐公元年,终于鲁哀公二十七年,记述了春秋各国内政、外交、军事、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史实,具有极高的史学价值。
《左传》是我国第一部详细完整的编年体历史著作,为“十三经”之一.因为《左传》《公羊传》《谷粱传》都是为解说《春秋》而作,所以它们又被称作“春秋三传"。
《左传》以《春秋》的记事为纲,以时间先后为序,详细地记述了春秋时期各国内政外交等大小事实。
《左传》从政治、军事、外交等方面比较系统地记叙了整个春秋时代各诸侯国所发生的重要事件,同时也比较具体地描绘了一些人物的生活琐事,真实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面貌和政治状况。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烛之武退秦师》导学案编制人:张佳佳审定人:闫冰轮 2011-9-16一、学习目标1、熟读并背诵全文。
2、识记并掌握本文中出现的文言字词和特殊句式3、提取有关“烛之武”的写作素材并进行片段写作。
二、学习方法:朗读法,讨论法。
三、自我检测,归纳字词意义和用法。
(一)、解释句中加点的词1 焉用亡郑以陪邻陪2 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赐3 朝济而夕设版焉济4 又欲肆其西封肆封5 阙秦以利晋,惟君图之阙惟6 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微7 因人之力而敝之因8 失其所与与(二)、找出通假字并解释1、无能为也已_____________同__________________2、共其乏困_____________同__________________3、失其所与,不知_____________同__________________4、夫晋,何厌之有?_____________同__________________5、秦伯说,与郑人盟_____________同__________________(三)、解释古今异义词的句中义1、贰于楚也(句中义:今义:数词二的大写)2、行李之往来(句中义:今义:指外出的人携带的随身物品)3、今有急而求子(句中义:今义:儿子)4、亦去之(句中义:今义:与“来”相对的动作)(四)、指出加点词的活用情况,并解释该词1 因人之力而敝之2 贰于楚也3 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4 夜缒而出5 共其乏困6唯君图之7 阙秦以利晋8 朝济而夕设版焉9 邻之厚,君之薄(五)、指出下列文言句式的类型并翻译:(1)是寡人之过也(2)君之所知也(3)辞曰:“臣之壮也……”(4)敢以烦执事1(5)晋军函陵(6)以其无礼于晋(7)若亡郑而有益于君(8)佚之狐言于郑伯(9)夫晋,何厌之有?(六)、解释句中的文言实词1、贰(1)贰则疑惑 (2)夫诸侯之贿,聚于公室,则诸侯贰。
(3)不迁怒,不贰过。
(4)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
2、鄙(1)蜀之鄙有二僧 (2)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3)我皆有礼,夫犹鄙我。
(4)越国以鄙远3 、微(1)恨晨光之熹微 (2)人微言轻(3)味苦而微辛 (4)微夫人之力不及此4、敝(1)使史更敝衣草屦 (2)敝人(3)曹操之众,远来疲敝 (4)因人之力而敝之5、说(1)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 (2)故为之说,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3)秦伯说,与郑人盟6、辞(1)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
” (2)停数日,辞去。
(3)辞甚畅达。
(七)翻译句子1、夫晋,何厌之有?2、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
3、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
4.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
5.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四.自学指导通读全文,把握情节1、请概述本文的故事。
2、学生分小组讨论归纳各段段落大意。
(用四字短语概括)3、第一段写秦晋围郑的原因是什么?在全文中起到什么作用?4、第二段写烛之武临危受命,郑伯是怎样说服烛之武出使秦国的?五、当堂训练(一)阅读《晏子谏杀烛邹》,完成文后问题。
景公好弋(yì,射鸟),使烛邹主鸟而亡之。
公怒,诏吏欲杀之。
晏子曰:“烛邹有罪三,请数之以其罪而杀之。
”公曰:“可。
”于是召而数之公前,曰:“烛邹!汝为吾君主鸟而亡之,是罪一也;使我君以鸟之故杀人,是罪二也;使诸侯闻之以吾君重鸟以轻土,是罪三也。
”数烛邹罪毕,请杀之。
公曰:“勿杀,寡人闻命(受教)矣。
”1、对加点字字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景公好.弋好:喜欢B.使烛邹主.鸟而亡之主:掌管C.请数.之以其罪而杀之数:计算D.是.罪三也是:这2.下列句中加点的“以”字用法相同的两项是()A、请数之以.其罪而杀之B、使我君以.鸟之故杀人C、诸侯闻之以.吾君重鸟以轻士D、以.乱易整,不武3.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正确的项是()①公怒,诏.吏欲杀之()A、诏书B、命令C、召见D、征召②汝为吾君主鸟而亡.之()A、死B、逃跑C、通“无”D、使……死亡4、翻译下面句子。
①于是召而数之公前译文:②使我君以鸟之故杀人。
译文:六、课后巩固宫之奇谏假道晋侯复假道于虞以伐虢。
宫之奇谏曰:“虢,虞之表也。
虢亡,虞必从之。
晋不可启,寇不可翫。
一之谓甚,其可再乎?谚所谓‘辅车相依,唇亡齿寒’者,其虞虢之谓也!”公曰:“晋,吾宗也,岂害我哉?”对曰:“大伯虞仲,大王之昭也。
大伯不从,是以不嗣。
虢仲虢叔,王季之穆也,为文王卿士,勋在王室,藏于盟府。
将虢是灭,何爱于虞?且虞能亲于桓庄乎?其爱之也?桓庄之族何罪?而以为戮?不唯逼乎?亲以宠逼,犹尚害之,况以国乎?”公曰:“吾享祀丰洁,神必据我。
”对曰:“臣闻之,鬼神非人实亲,惟德是依。
故《周书》曰:‘皇天无亲,惟德是辅。
’又曰:‘黍稷非馨,明德惟馨。
’又曰:‘民不易物,惟德繄物。
’如是,则非德,民不和,神不享矣。
神所冯依,将在德矣。
若晋取虞,而明德以荐馨香,神其吐之乎?”弗听,许晋使。
宫之奇以其族行,曰:“虞不腊矣。
在此行也,晋不更举矣。
”冬,晋灭虢。
师还,馆于虞。
遂袭虞,灭之,执虞公。
(选自《左传·僖公五年》有删节)1、对加点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 晋侯复假道于虞以伐虢假:借B. 大伯不从,是以不嗣。
从:跟随C. 黍稷非馨,明德惟馨馨:浓郁的香气D. 虞不腊矣。
腊:岁终祭祀,这里指举行腊祭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 ① 是寡人之过也② 将虢是灭,何爱于虞B. ① 以其无礼于晋② 宫之奇以其族行C. ① 桓庄之族何罪② 虢,虞之表也D. ① 师还,馆于虞② 且虞能亲于桓、庄乎3、下列对原文章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A. 虞公认为:“晋,吾宗也,岂害我哉?”宫之奇通过分析虞、虢、晋之间的关系,反驳了虞公的这种错误观点。
B. 文章开头用“晋侯复假道于虞以伐虢”一句来点明事件的起因及背景,接着便通过人物的对话来揭示主题。
C. 具有远见卓识的虞国大夫宫之奇,有力地驳斥了虞公对宗族关系和神权的迷信,指出存亡在人不在神,可虞公不听,最终落得了被活捉的可悲下场。
D. 宫之奇认为应该实行德政,力谏虞公,这反映了当时国君至上的人本思想。
4、翻译下面的句子。
① 虢,虞之表也。
虢亡,虞必从之。
② 遂袭虞,灭之,执虞公。
5、左传中哪两句名言出自这个典故?虞公为什么会灭国?这则故事对你有何启示?《烛之武退秦师》导学案参考答案(一)、解释句中加点的词1、陪增加 2 、赐恩惠 3、济(jì)过河,渡 4、肆延伸,扩张封疆界5、阙侵损,削减惟句首语气词,表示希望 6 微如果不是,如果没有7、因凭借 8、与(yǔ)结交,亲附(二)、通假字略(三)、解释古今异义词的句中义1、(句中义:从属二主今义:数词二的大写)2)(句中义:外交使节今义:指外出的人携带的随身物品)3(句中义:对人的尊称,“您”今义:儿子)4(句中义:离开今义:与“来”相对的动作)事的人)(四)、指出加点词的活用情况,并解释该词1、敝形动,损害,伤害2、贰数动,从属二主3、东封,东,名状,在东边;封,使动,使……成为疆界4、乏困形名,缺乏的物资5、图名动,考虑6、阙利使动,使……受损,使……获利7、朝夕名状,在早晨,在晚上。
此指时间很短8、厚,薄形动,变雄厚,变薄弱(五)、根据所提示的特殊句式类型,翻译下列句子(1)判断句这是我的过错(2)判断句这是您知道的(3)省略句烛之武推辞说:“我壮年的时候(4)省略句冒昧地拿消灭郑国这件事麻烦您(5)省略句晋军驻扎在函陵(6)状语后置因为郑国曾对郑文公无理(7)状语后置倘若灭亡郑国对您有好处(8)状语后置佚之狐对郑伯说9定语后置晋国,有什么满足的呢?(六)、解释句中的文言实词1、贰 (1)不专一 (2)离心,背叛 (3)重复 (4)从属二主2、鄙 (1)边邑,边疆,边远的地方 (2)庸俗,浅陋,琐屑,低劣(3)轻视,看不起(4)意动,把……当做边邑3、许(1)答应 (2)许诺 (3)表示大约的数量4、微 (1)细小,轻微 (2)卑贱,地位低下 (3)稍微,略微(4)若非,如果不是,如果没有5、敝 (1) 破旧,破烂 (2) 谦辞 (3) 疲惫,疲困 (4) 损害,伤害6、说(1) 陈述,叙述,解说 (2) 一种文体,此指这篇文章 (3)同“悦”7、辞(1)推辞 (2) 告辞,告别 (3) 言辞,词句(七)翻译略四(2)秦晋围郑、临危受命、说退秦师、晋师撤退(3) 秦,晋两国因郑国“无礼于晋”并“贰于楚也”而攻郑,两军分别驻扎在郑国的函陵和氾南两地,这就为下文烛之武离间秦,晋,巧退秦师埋下伏笔。
(4)一是处处为秦着想,二是充分利用秦,晋的矛盾,离间双方。
既然各国是为“利”而来,那么烛之武就利用其心理,从为秦国利益着想的角度,动之以“利”,晓之以“理”,终于使趋“利”而来的秦兵,不但立刻撤退,还反过来与郑州结盟。
五1.C(列举罪状或过失而指责) 2.A、D 3.①B ②B4.①这时就召来烛邹在齐景公面前列举他的罪状。
②让我们的国君因为一只鸟的缘故而杀人。
参考译文:齐景公喜欢射鸟,让烛邹掌管那些鸟,但鸟跑掉了。
景公大怒,诏告官吏想杀掉他。
晏子说:“烛邹的罪有三条,我请求列出他的罪过再杀掉他.”景公说:“可以”。
于是召来烛邹并在景公面前列出这些罪过,晏子说:“烛邹,你为国君掌管鸟而丢失了,是第一条罪;使我们的国君因为丢鸟的原因而杀人,是第二条罪;使诸侯们知道这件事了,以为我们的国君重视鸟而轻视士人,是第三条罪。
”把烛邹的罪状列完了,晏子请示杀了烛邹。
景公说:“不要杀了,我明白你的指教了。
”六 [答案]1.B(应为“听从”) 2. C(A项①指示代词,这;②复指提前的宾语“虢”。
B项①介词,因为;②介词,表率领。
D项①介词,在;②介词,对,对于。
)3.D(以人为本的民本思想)4.①虢国是虞国的外围(屏障),虢国灭亡,虞国一定跟随它灭亡。
②于是就乘其不备进攻虞国,灭掉了它,捉住了虞公。
5 辅车相依,唇亡齿寒;黍稷非馨,明德惟馨参考译文:晋献公又向虞国借路攻打虢国。
宫之奇劝戒虞公说:“虢国是虞国的外围(屏障),虢国灭亡,虞国一定跟随它灭亡。
晋国是不可以招惹的,盗寇是不可亲近玩耍的。
一次借路已经是过分,岂能有第二次呢?谚语所说的‘唇齿相依,唇亡齿寒’,说的大概就是虞、虢两国的这种关系吧。
”虞公说,“晋国是我的同族,那能害我啊?”宫之奇回答说:“太伯虞仲,是周太王的儿子。
太伯没有依从他,所以没有继承君位。
虢仲虢叔,是王季的儿子,做过周文王的执政大臣,功勋记载在的史册里,就收藏在周朝王室里面。
晋国一心要灭掉虢国,对虞国还有什么爱?况且虞国同晋国的关系能比桓叔、庄伯更亲吗?即使晋国爱虞国的话,可桓叔、庄伯两族有什么罪?却把他们作为杀戮的对象,不就是因为他们威逼到晋侯自己权位吗?至亲以尊宠相威逼,尚且杀害他们,何况是国家呢?”虞公说,“我祭祀神灵的物品丰盛洁净,神一定会保佑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