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族
中华各民族简介——黎族

中华各民族简介——黎族中华各民族简介——黎族黎族概况历史:黎族由古代越人发展而来,与“百越”的一支骆越关系更为密切。
历史上黎族“杞”、“本地”、“美孚”和“赛”自称。
在宋代以后,黎族的名称被普遍使用,沿至今日。
人口:黎族现约有人口124.8万人。
分布:主要聚居在海南省中南部的东方、白沙、陵水、昌江黎族自治县和乐东、琼中、保亭黎族苗族自治县。
经济:黎族以农业为主,属稻作犁耕农业文化类型,兼有狩猎、捕鱼、采集和林业等多种经营。
黎族是最早的纺织先民。
黎族风俗图腾:信仰:曾盛行祖先崇拜和自然崇拜,现部分人信仰基督教。
礼仪:宴席礼仪海南省黎族招待客人有一套饮食礼仪。
用餐时,对男客先酒后饭,对女客先饭后酒。
宾主分开对坐。
请酒时,主人先双手举起酒碗向客人表示请酒,然后自己把酒一饮而尽。
接着,把米酒逐个捧给客人,客人把酒喝完后,主人还给每个嘴里送一口肉菜,表示尊敬。
通常,主人只陪客人喝酒,不陪客人吃饭,怕客人不好意思把饭吃饱。
习俗:黎族习俗孩子长到十三,四岁便要搬到“隆闺”去居住,不与父母同住。
“隆闺”是黎语,大意是“不设灶的房子”。
男子自己上山备料盖“隆闺”,女人由父母帮盖,大多建在父母住屋附近或村边较偏僻的地方。
“隆闺”有男女之分,大小之别,男子住的称“兄弟隆闺”,女子住的叫“姐妹隆闺”,大的住三五人,小的仅住一人,是黎族青年男女由相识到定情的小房子。
隆闺”的式样和住屋相似,不过要狭小得多,室内一般不间隔。
“隆闺”仅开一个非常矮小的门,只可弯腰而入。
禁忌:平常忌讳别人当面提及自己先辈的名字;部分地区对猫禁杀忌食。
男女订婚时,忌用白鸡,以为用的白鸡会使夫妻不睦。
禁忌敲打或踩踏三石灶。
否则犯者会生病,据说这些灶石附有祖先的“魂”。
家人上山砍山栏时,门口挂一枝树叶,外人忌闯入,妇女在家忌织布、梳头。
婚俗:“夜游”是黎族青年男女谈情的一种独特形式,它与“隆闺”有密切的联系。
每当夕阳西下,男青年们便穿戴整齐,跋山涉水到远山别村的“姐妹隆闺”去,通过对歌和吹奏口弓、鼻箫来寻找情人。
黎族

传说之三
传说之四
传说很久以前,七指岭地区遇到罕见的大旱,人们度日如年。一天 清早,一个名叫亚银的年青人告诉大家,说他梦见一只百灵鸟,要 想摆脱这场灾难,必须爬上五指山的顶峰,吹起鼻箫诱捕它,亚银 自告奋勇地登上五指山山顶峰,他在山顶上吹起他心爱的鼻箫。一 直吹了三天三夜,一只百灵鸟才从幽谷中飞来。亚银赶忙追捕,他 追过一座山岗,定神一看,百灵鸟变成了一位非常漂亮的黎族姑娘。 姑娘答应跟亚银到人间解救灾难。旱灾解除后,未想到却触怒了峒 主。他派家丁把百灵姑娘捉去,这时亚银赶来,他俩躲进一个山洞 里,峒主命令家丁用火烧山,当烧到山洞时忽然乌云滚滚,雷声大 作,石裂山崩,把万恶的峒主和他的家丁全压死。亚银和百灵姑娘 变成一对鸟儿,飞上天空,乡亲们闻讯赶来,目送他们,激动地跳 起舞唱起歌,祝他们美满幸福。这一天正是农历三月初三,从此这 一天便成了黎家的一个传统节日。
Festival features and content 节日特色及内容
The annual lunar march, all young men and women of li people gathered together, attend "march" event, and to dance. During the festival, people will have a song and dance festival.
歌声此起彼伏,通宵达旦,男女 青年各坐一边,互相倾诉爱慕之 情,如果双方感情融洽,就相互 赠送信物。姑娘们将亲手编织的 七彩腰带系在小伙子腰间,小伙 子则把耳铃穿在姑娘的耳朵上, 或把鹿骨做的发钗插在阿妹的发 髻上,相约来年的三月三再相 会。
On this day, li national minority people's sing, wrestling, tug-of-war, shooting, swing, heartily celebrating, singing songs to express the life dance with praise, love of labor, to love the persistent pursuit, the entire holiday, cheerful atmosphere warm, intoxicating. Li march widely mass base. As the changes of The Times, to celebrate the content is increasingly diverse, but sing, folk sports competition, national song and dance, marriage customs performance is still is the most basic content.
黎族文化资料

黎族文化
黎族是中国的一个少数民族,主要居住在海南岛和广东省的一些地区。
他们拥
有悠久而独特的文化,其中包含着丰富多彩的传统和习俗。
语言和文字
黎族的语言属于汉藏语系壮侗语族黎语支,是一种与汉语完全不同的语言。
虽
然黎族没有自己的文字系统,但他们借鉴了汉字,并根据自己的语音系统创造了一些汉字表音符号。
这种符号被称为“黎文”。
婚俗
黎族的婚俗十分独特。
在黎族社会中,男女之间的婚姻多由父母和长辈包办。
在结婚仪式上,男女双方要互扎发饰、喝交杯酒,以示新婚之喜。
此外,黎族的新娘子通常会身着锦袍,头戴银质饰品,美艳动人。
饮食
黎族人以米饭为主食,同时也喜欢食用猪肉、牛肉、鱼类等。
此外,他们还有
一些独特的传统美食,如“黎苗肉”、“黎黑猪”等,口味独特,让人回味无穷。
舞蹈
黎族舞蹈是黎族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黎族舞蹈多以庆祝丰收、祈福为主题,舞姿矫健、优美,富有激情与活力。
在黎族的节日庆典中,人们常常会跳起欢快的舞蹈,营造出热闹喜庆的氛围。
服饰
黎族服饰以色彩绚丽、图案精美而著称。
黎族男性通常穿着白色或蓝色的长袍,头戴斗笠,脚踩草鞋;而女性则多身着色彩明艳的长袍,佩戴各式珠宝饰品,整体造型华丽而富有特色。
总的来说,黎族文化是中国民族文化中的一朵瑰丽之花,它的独特性和丰富多
彩的内容给人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希望更多人可以了解和尊重这一美丽而神秘的文化。
“黎族”的传统文化有哪些特点?

“黎族”的传统文化有哪些特点?一、黎族的宗教信仰黎族自古以来信仰自然灵崇拜,崇奉太阳、月亮、森林、山川等自然神灵。
他们认为自然界万物都有灵性,人与自然是紧密相连的。
黎族的宗教信仰中融入了许多神话传说和民间传统,如对祖灵的敬仰、对土地神的崇拜等,这些信仰使得黎族人民与大自然形成了一种特殊的情感纽带。
二、黎族的民俗风情黎族有着独特的民俗风情,如丰收祭祀、踩高跷、摆酒宴、唱山歌等。
丰收祭祀是黎族重要的传统节日,人们会踩高跷、进行歌舞表演,庆祝丰收的喜悦。
踩高跷是黎族人民喜爱的传统体育活动,也是一种向大地神灵祈福的仪式。
黎族人民还擅长制作各种手工艺品,如竹编、芦苇编等,这些手工艺品展现了黎族人民的智慧和巧手。
三、黎族的服饰文化黎族的服饰文化独具特色,男子多穿白色长衫,女子多穿长袍。
他们喜欢用鲜艳的颜色和复杂的花纹来装饰服饰,使得黎族服饰充满了浓厚的民族风情。
黎族人民还会在节日和婚礼等重要场合穿戴传统的银饰,如银耳环、银胸针等,这些银饰不仅具有装饰作用,还有着祈福的寓意。
四、黎族的传统音乐黎族人民热爱音乐,他们有着独特的音乐形式和演奏方式,如竖琴、竹笛、葫芦丝等。
黎族的音乐富有节奏感,激情四溢,能够表达人们内心的情感和情绪。
黎族人民会在婚礼、丰收祭祀等重要场合演奏音乐,用音乐传达对生活的热爱和对神灵的敬仰。
总结:“黎族”的传统文化以其丰富多样的宗教信仰、独特的民俗风情、独具特色的服饰文化和动听的传统音乐而闻名。
这些传统特点展现了黎族人民对自然界的敬仰和对生活的热爱,也体现了黎族人民自古以来积极向上、乐观向善的精神风貌。
作为我国56个民族之一,黎族的传统文化应该得到更多的宣传和保护,以保持其独特魅力和传承下去。
自然之子——黎族

黎族船型屋营造技艺, 入选第二批国家级非 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这也是海南省首个建 筑类古遗址成功申报 国家级非物质文 化 遗产
黎族独特乐器
黎族是一个能歌善舞的民族,黎族在表演 歌舞时的伴奏乐器非常的有特点,都是用 取材于海南岛大山上竹子或者木头做成, 通过吹、拉、弹、敲发出优美的声音,被 称为“黎族竹木乐器”。 传统的黎族竹木乐器有独木鼓、叮咚木、 鼻箫、口弓、唎咧、口拜、洞勺、哔哒等 八种。
自然之子——黎族
纲要
黎族简介 黎族精美服饰 黎族特制美食 黎族古老船屋 黎族独特乐器 黎族神秘纹身 黎族传统节日
黎族简介
黎族是我国岭南民族之一。主要聚居在海南省中 南部的琼中县、白沙县、昌江县、东方市、乐东 县、陵水县、保亭县、五指山市、三亚市等七县 二市之内,其余散居在海南省的万宁、屯昌、琼 海、澄迈、儋州、定安等市县。 根据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 查统计,黎族 黎族人口数为12万。 黎族 以农业为主,妇女精于纺织, “黎锦”、“黎单”闻名于世。使 用黎语,属于汉藏语系壮侗 语族黎语支系,不同地区方言 不同。现今兼通汉语。1957年曾创制拉丁字母形 式的黎文方案
黎族古老船屋
船型屋是黎族最古老的 民居,它是原始的干栏 式的住宅,门开左右形 如船而得名。相传为黎 族同胞为纪念渡海而来 的黎族祖先,故以船型 状建造住屋。形状如船 篷,当地人也称之为船 形屋。
茅草屋为落地船型屋,长而阔,茅檐低矮。房子 分为前后两节,门向两端开。墙体用泥土筑成, 屋形狭长、屋檐低矮。大多数的船形屋长14.7米, 宽6米,屋高3.2米。房子分为前后两节。四壁用 树枝扎成方格形,再用用稻草和泥糊墙。 其利于抵抗台风的侵袭;架空的结构还具有防湿、 防瘴、防雨的作用;茅草屋面也有较好的防潮、 隔热功能;而且能就地取材,拆建也很方便。
“黎族”主要分布在哪些地区?

“黎族”主要分布在哪些地区?黎族是中国的一个少数民族,主要分布在海南岛和广西壮族自治区的部分地区。
本文将详细介绍黎族的分布情况。
一、海南岛地区黎族在海南岛是最为集中的民族之一。
根据统计数据,海南省共有黎族人口约80万人,主要分布在五指山、保亭、中沙群岛等地。
这些地区正是黎族民俗文化的重要传承地,拥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多样的文化遗产。
黎族人民奉行农耕文化,注重自然与人类的和谐共生,他们的传统习俗、饮食文化和传统手工艺都具有独特魅力。
二、广西壮族自治区地区黎族在广西壮族自治区的点缀也颇为突出。
广西壮族自治区是中国的一个多民族地区,不仅有壮族、汉族等主要民族,还有布依族、侗族、黎族等多个少数民族。
黎族在这里的分布还是较为集中的,主要分布在贵港、防城港、北海等地。
这些地区的黎族人民秉承着传统的农业经济和生活方式,注重家族的传承与发展,他们的社会生活和文化习俗也形成了独特的特点。
三、其他地区除了以上两个地区,黎族还分布在中国的其他一些地方。
在广东、福建等沿海地区,也有黎族的分布。
黎族人民在这些地区的生活和文化都受到了海洋环境的影响,他们熟悉海洋渔业,并形成了独特的渔业文化。
同时,黎族人民在这些地区也与其他民族有着深入交流和融合,形成了多元文化的生活景象。
总结起来,黎族是中国的一个重要少数民族,主要分布在海南岛和广西壮族自治区的一些地区。
他们以农耕为主要生活方式,注重家族的传承与发展。
黎族人民在这些地区形成了丰富多样的文化遗产,每个地区都有其独特的社会生活和文化习俗。
黎族的分布不仅仅是地理上的差异,更是他们骄傲的族群身份和文化传承的象征。
正是因为这种独特的分布和文化,使得中国的多元民族文化更加绚烂多彩,值得我们倍加珍惜和传承。
黎族

•
重要节日
• 三月三爱情节 • 黎族三月三节(农历)是海南省黎族 人民最盛大的民间传统节日,也是黎 族青年的美好日子,又称爱情节、谈 爱日,黎语称“孚念孚”,每年农历 三月初三举行,是海南黎族人民悼念 勤劳勇敢的祖先、表达对爱情幸福向 往之情的传统节日。
•
•
宗教信仰
• 黎族没有形成统一的宗教信仰,各地均以 祖先崇拜为主,也有自然崇拜,个别地区 还残留着氏族图腾崇拜的痕迹。黎族信鬼, 特别是祖先鬼,祭祖先是黎族的重要宗教 活动。 • 黎族人们为追念黎母繁衍黎人的伟绩,并 告诫后人,女子绣面、纹身是祖先定下来 的规矩,女人若不绣面、纹身,死后先祖 不相认--祖先崇拜。
民族饮食
• 黎族习惯一日三餐,主食大米,有时也吃 一些杂粮 • 黎家人喜爱吃鼠肉,无论是山鼠、田鼠、 家鼠、松鼠均可捕食。 • 黎族同胞大多嗜酒,所饮之酒大多是家酿 的低度米酒、番薯酒和木薯酒等。 • 黎族同胞平时都喜欢嚼槟榔,常吃槟榔还 有防病治病和美容的功效,故黎族同胞视 槟榔为健体长寿食品。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
•
礼仪风俗
• 宴席礼仪用餐时,对男客先酒后饭,对女 客先饭后酒。宾主分开对坐。请酒时,主 人先双手举起酒碗向客人表示请酒,然后 自己把酒一饮而尽。接着,把米酒逐个捧 给客人,客人把酒喝完后,主人还给每个 嘴里送一口肉菜,表示尊敬。通常,主人 只陪客人喝酒,不陪客人吃饭,怕客人不 好意思把饭吃饱。
社会经济
• 解放后,黎族地区工业、农业、交通运输、 邮电通讯、文教卫生事业得到了很快发展。 还充分发挥黎族地区的资源优势,大力发 展热带经济作物的种植。如橡胶油料、甘 蔗、胡椒、咖啡、腰果、水果等。 • 工业生产已形成初具规模的工业体系
文化艺术
“黎族”的服饰和民俗习惯有何特色?

“黎族”的服饰和民俗习惯有何特色?一、传统服饰黎族是中国少数民族之一,他们有着独特的服饰文化。
黎族女性常穿着色彩鲜艳、绣满花纹的长袍,袍身上常绣有寓意吉祥的动植物和图案。
这些绣花图案经常是由红、黄、蓝等鲜艳颜色构成,给人一种充满活力和喜庆的感觉。
而男性则常穿宽松的长衫和长裤,常以蓝、黑、灰等深色系为主,体现了他们的朴实和内敛。
二、头饰及配饰黎族人民非常注重头饰和配饰的搭配。
女性常戴着花朵饰品,如花簪、花环等,增添了女性的娇美和柔情。
他们还擅长用珠子和彩色线组成项链、手链、腰带等配饰品,以展示他们的手工艺和审美观。
三、民俗习惯1.祭祀活动:黎族人民对于神灵崇拜非常重视,每年举办各种祭祀活动,以表达对神灵的敬意和祈祷丰收的心愿。
他们在祭祀神灵时,常常会穿着传统的服饰,手持鲜花,排列整齐地跳起舞蹈,表达着对神灵的敬仰和感激之情。
2.婚嫁习俗:黎族的婚嫁习俗十分独特。
在黎族社会中,常以红色为主要婚礼装饰颜色,寓意着喜庆和好运。
新娘婚礼当天会穿着华丽的黎族传统婚装,头戴花环,由女性长者帮忙打理头发,形成一道独特的风景。
3.节日庆典:黎族人民非常重视传统的节日庆典,如黎族年、黎族傈僳族歌舞晚会等。
在这些节日庆典中,人们会穿着传统服饰,载歌载舞,共同庆祝节日的到来。
这些传统习俗使得黎族的文化得以传承和保留。
四、黎族服饰和民俗习惯的意义黎族的服饰和民俗习惯不仅仅是一种外在的表达,更是对于他们独特文化身份的体现。
通过这些传统的服饰和习俗,黎族人民不仅继承了自己的历史文化,更加深了黎族人民之间的情感纽带。
这种身份认同和文化传承不仅对于黎族人民自身具有重要的意义,同时也对于丰富中国多民族文化,促进不同民族之间的交流与融合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在今天的社会,黎族的服饰和民俗习惯得到了更广泛的传播和推广。
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并学习黎族的服饰和民俗习惯,这种传统文化得以继续发扬光大。
通过黎族的服饰和民俗习惯,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和认识黎族文化的独特魅力,促进中华民族的多元发展与繁荣。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黎族是中国岭南民族之一。
根据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统计,黎族人口数为1,247,814。
以农业为主,妇女精于纺织,“黎锦”、“黎单”闻名于世。
民族语言为黎语,属于汉藏语系壮侗语族黎语支,不同地区方言不同。
“黎”属他称,其对外自称是甚为统一的,主要的自称国际音标记作“a I ”,汉字音译一般作“岱”,不过由于分布地区不同和方言的差异,有“d a I ”,“tai”等变音,而黎族内部各支系为了相互区别还有“哈”、“赛”、“杞”、“美孚”、“润”等自称。
在接近汉族的地区和各民族杂居的地方,黎族群众一般都能讲汉语(指海南方言)、苗语等,同时黎语也吸收了不少汉语的词汇,尤其是解放后吸收的有关政治、经济、文化各方面新词汇就更多了。
黎族没有本民族文字,建国后逐渐通用汉文。
1957年曾创制拉丁字母形式的黎文方案。
黎族源于古代百越的一支。
西汉曾以“骆越”、东汉以“里”、“蛮”,隋唐以“俚”、“僚”等名称泛称中国南方的一些少数民族。
海南岛的黎族先民也包括在这些泛称之内。
“黎”这一专有族称始于唐末,到宋代才固定下来,沿用至今。
黎族是壮侗民族后裔。
译音“俚”“里”“李”“黎”,在壮语中的意思是“蛇”的称呼。
黎族服装无季节之分,黎族男子一般上身穿无领对胸无纽扣麻衣,腰间前后各挂一块麻织长条布,头上缠红布或黑布,形状有角状和盘状。
妇女的装饰一般穿对襟或偏襟,直领或圆领上衣,上衣边沿绣花,并缀以贝壳、铜钱、穿珠等饰品,黎族女性习惯头带花巾,下身穿桶裙,再加上头发扎成球形,黎族妇女以前有纹身的传统习惯,现已不多见。
再加上插上个银簪或者骨簪。
每年三月三,黎族人民都会穿上他们独特的服饰为大家展示他们独特的魅力的。
黎族乐器不少于40种,传统乐器主要有:独木鼓、叮咚木、口弓、哩咧、哔哒、口拜、鼻箫、灼吧等八大件。
船形屋是黎族的一种传统居住房屋,关于它的历史,有一个动人的传说。
据说,古时海南岛上没有人烟。
大禹坐天下时,南海有一个俚国,国王有个叫丹雅的公主。
她嫁了三个丈夫,三个丈夫先后都死了。
相师传言她是扫帚星下凡,在家家破,本国国亡。
一时弄得满城风雨,人心惶惶,纷纷请求处死丹雅公主。
此时.丹雅公主已身怀六甲,国王不忍下手,便在一个北风呼啸的清晨,备了一只无舵无桨的小船和一些酒食,以及一把山刀和三斤谷种,把丹雅公主放到船上。
丹雅公主养的一条小黄狗也跟上了船,小船在风中飘人了茫茫大海。
不知过了多长时间,历尽劫难的丹雅公主的船在一个荒岛岸边搁浅了。
她看到了远处的高山岭岭,也看到了成群的猴子无忧无虑的穿行于林间,所有的忧郁和恐惧一下子消失了,
在饱餐了野兔和鸟蛋之后,丹雅公主在这个荒岛定居下来。
为了躲避风雨,防御野兽的侵袭,丹雅公主在海滩切竖起几根木桩,然后把小船倒扣在木桩上当屋顶,又割来茅草围在四周,她有了属于自己的家。
白天,她带着小黄狗上山打野兽,采野果。
晚上睡在这船屋里,小黄狗忠实地守在门口。
后来,船板烂了。
她割下茅草盖顶,这就是后来黎族人所居住的船形屋的雏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