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质碳的化学性质教学设计
单质碳的化学性质教案

单质碳的化学性质教案单质碳的化学性质教案1一、素养教育目标(一)学问教学点单质碳的化学性质(稳定性,碳跟氧气、氧化铜的化学反响)。
(二)力量训练点通过试验培育学生观看力量、分析问题的力量。
(三)德育渗透点通过学习碳跟氧气反响,由于氧气量是否充分,会造成生成物不同,使学生知道化学反响的条件不同,对物质间的相互作用有不同的影响,对学生进展外因通过内因发生作用的辩证唯物主义思想教育。
二、教学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方法1、重点单质碳的化学性质。
2、难点碳单质跟氧化铜、二氧化碳的化学反响。
3、疑点怎样证明金刚石、石墨都是由碳元素组成的?4、解决方法(1)联系生活实际,从学生已经知道的很多事实,结合教材中的插图和阅读材料,启发学生运用已学过的学问,思索新的问题,做到温故而知新。
(2)学生阅读教材中的选学内容,启发学生用化学方法证明金刚石和石墨的元素组成,提高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力量。
(3)通过做好木炭复原氧化铜的演示试验,提出学生应留意观看的问题,指导学生学会观看,启发调动学生思索问题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从本质上理解木炭的复原性。
三、课时安排1课时。
四、教具预备木炭复原氧化铜的试验装置及药品。
五、学生活动设计1、学生阅读教材第81页第一段,举例说明碳在常温下稳定这一化学性质。
培育学生自学力量。
2、练习写出本节所涉及的化学反响方程式。
稳固元素符号、化学式的写法,把握化学方程式。
3、学生阅读教材第81页选学材料,分组争论怎样证明金刚石和石墨都是由碳元素组成?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学生的”思维力量。
4、学生观看教师演示,观看试验中所发生的现象,分析争论在这个化学反响中有什么物质生成。
培育学生的观看力量和思维力量。
六、教学步骤(一)明确目标1、学问目标(1)了解单质碳在常温下稳定,在高温下化学活动性强。
(2)了解金刚石、石墨、无定形碳有着一样的化学性质。
(3)把握单质碳的可燃性和复原性。
(4)初步了解化学变化的热理变化。
初中化学《单质碳的化学性质》教案

初中化学《单质碳的化学性质》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单质碳的基本概念和性质。
2. 培养学生掌握单质碳的化学反应原理和实验操作技能。
3. 引导学生运用单质碳的化学性质解释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二、教学内容1. 单质碳的概念和性质2. 单质碳的化学反应原理3. 单质碳的实验操作技能4. 单质碳在生活中的应用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单质碳的基本概念、性质、化学反应原理及实验操作技能。
2. 教学难点:单质碳的化学反应原理和实验操作技能。
四、教学方法1. 采用讲授法,讲解单质碳的基本概念、性质和化学反应原理。
2. 采用实验法,演示单质碳的实验操作技能,并引导学生进行实验操作。
3. 采用案例分析法,引导学生运用单质碳的化学性质解释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五、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教案、教材、实验器材(如石墨、木炭、氧气等)。
2. 学生准备:笔记本、实验服、实验安全帽。
【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1 教师通过展示石墨和木炭,引导学生回顾已学的碳的形态,引出本节课的主题——单质碳的化学性质。
2. 知识讲解2.1 教师讲解单质碳的基本概念,如石墨和木炭的区别、单质碳的化学式等。
2.2 教师讲解单质碳的性质,如稳定性、可燃性、还原性等。
2.3 教师讲解单质碳的化学反应原理,如与氧气的反应、与金属氧化物的反应等。
3. 实验演示3.1 教师进行单质碳与氧气的反应实验,演示实验步骤、现象和结论。
3.2 教师进行单质碳与金属氧化物的反应实验,演示实验步骤、现象和结论。
4. 学生实验操作4.1 学生按照实验步骤进行单质碳与氧气的反应实验。
4.2 学生按照实验步骤进行单质碳与金属氧化物的反应实验。
5. 案例分析5.1 教师提出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如碳素墨水的制作、金属的冶炼等,引导学生运用单质碳的化学性质进行分析和解答。
6. 课堂小结6.1 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总结单质碳的基本概念、性质、化学反应原理及实验操作技能。
初中化学《单质碳的化学性质》教案

初中化学《单质碳的化学性质》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单质碳的基本化学性质,包括碳的燃烧、还原和吸附等性质。
2. 通过实验和观察,培养学生观察现象、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二、教学内容:1. 碳的燃烧:碳与氧气的反应,二氧化碳。
2. 碳的还原:碳与金属氧化物的反应,如碳还原氧化铜。
3. 碳的吸附:碳对气体和溶液的吸附作用。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碳的燃烧、还原和吸附等化学性质。
2. 教学难点:碳的燃烧和还原反应的原理。
四、教学方法:1. 采用实验法、观察法和讨论法进行教学。
2. 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指导,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和发现问题。
3. 通过小组合作,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五、教学准备:1. 实验室用具:酒精灯、试管、导管、烧杯、镊子、滴管等。
2. 实验试剂:氧气、二氧化碳、氧化铜、碘酒等。
3. 课件和教学素材。
教案内容请参考下文:一、引入:1. 引导学生回顾已学的碳的基本知识,如碳的原子结构、物理性质等。
2. 提问:碳有哪些化学性质?今天我们来学习碳的哪些化学性质?二、碳的燃烧:1. 实验演示:将碳放在酒精灯上燃烧,观察现象。
2. 提问:碳燃烧了什么气体?如何验证?3. 讲解:碳与氧气的反应,二氧化碳。
三、碳的还原:1. 实验演示:将碳还原氧化铜,观察现象。
2. 提问:碳是如何还原氧化铜的?了什么物质?3. 讲解:碳与金属氧化物的反应,如碳还原氧化铜。
四、碳的吸附:1. 实验演示:将碘酒滴在碳上,观察现象。
2. 提问:碳对碘酒有什么作用?这是什么现象?3. 讲解:碳的吸附作用。
五、总结与拓展:1. 总结:碳的燃烧、还原和吸附等化学性质。
2. 拓展:碳还有哪些化学性质?请举例说明。
3. 作业: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完成练习题。
六、教学过程:1. 引导学生回顾上节课所学的碳的化学性质,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2. 讲解本节课将要学习的碳的化学性质,包括碳的燃烧、还原和吸附等。
《单质碳的化学性质》教学设计

《单质碳的化学性质》教学设计《单质碳的化学性质》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单质碳的化学性质——常温下稳定,高温下活泼。
(2)掌握单质碳的化学性质——可燃性和还原性。
(3)初步了解氧化反应和还原反应,知道氧化剂和还原剂、氧化性和还原性。
2、过程与方法(1)学会观察实验现象并记录。
(2)单质碳的化学性质。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务实求真的科学态度。
(2)培养学生归纳分析的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单质碳的可燃性、还原性。
教学难点:氧化反应和还原反应的认识。
三、教学模式:从常用的“启发——掌握”模式转变为“引导——探究”模式、“激活——同化”模式。
四、教学流程五、教学工具:演示实验仪器六、教学过程:[复习提问]我们前面学习了碳的单质,现在我们来回顾金刚石、石墨的物理性质?[引入新课]这节课接着学习单质碳的'化学性质。
[思考]我国古代一些书画家常用墨,墨是由炭黑制成,书写或绘画制的字画,能够保存很长时间而不变色,这是为什么呢?[理论探究]请同学在黑板上写出碳的原子结构示意图。
从碳的原子结构可以看出,最外层只有4个电子,在化学反应中既不容易得电子,也不容易失电子。
所以在通常状况下,碳的化学性质很稳定。
利用这个性质,可以用墨汁或碳素墨水书写或绘制字画,年深日久都不会褪色。
[阅读]在常温时,碳的化学性质是不活泼的。
碳受日光照射或空气接触,都不容易起变化。
[板书]一、在常温下碳的化学性质不活泼(──稳定性)[提问]在常温下化学性质稳定,如果温度升高,碳的活动性又如何呢? [板书]二、碳与氧气的反应(──可燃性)[教师]请同学们回忆在氧气中燃烧的实验,写出木炭在氧气中充分燃烧时的化学方程式[板书]1、碳的可燃性 C+O2CO2(氧气充足)[思考]空气污染物中有一种碳的氧化物,你们知道是什么气体吗?它是怎样产生的呢?[讲解]当碳在氧气不充足时,燃烧会生成CO 。
[板书] 2C+O2 2CO(氧气不足)[教师总结]我们可以看出,当反应物的量不同时,生成物可能不同。
单质碳的化学性质教学设计

单质碳的化学性质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了解碳的基本性质和化学性质;2.掌握碳的常见化学反应,特别是与氧气和水的反应;3.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释碳的应用。
二、教学准备实验:碳与氧气的反应;碳与水的反应实验;教具:碳的示意模型、实验器材及化学试剂;教材:化学教科书、参考书、化学实验手册。
三、教学过程1.导入引导学生回顾单质碳的概念,并提问:碳在日常生活中有哪些应用?2.知识讲解(1)碳的基本性质:黑色固体,不溶于水和大部分有机溶剂,导电性良好。
(2)碳的化学性质:碳具有良好的化学稳定性,但在一定条件下能与其他元素发生化学反应,常见反应有:a.碳与氧气的反应:燃烧反应,生成二氧化碳。
b.碳与水的反应:水蒸气与碳生成一氧化碳和氢气。
c.碳与酸的反应:生成盐和水。
d.碳与金属的反应:在高温下形成碳化物。
e.碳与氢气的反应:在高温下生成烷烃。
3.实验演示(1)碳与氧气的反应实验:实验步骤:a.取一块新鲜的木炭,点燃后放入一个容器中,加入氧气。
b.观察燃烧的现象和产物的性质。
实验现象及解释:燃烧产生火焰,产物是二氧化碳。
这说明碳与氧气反应时会发生燃烧反应,生成二氧化碳。
(2)碳与水的反应实验:实验步骤:a.取一小块洗净的石墨,放入干净的试管中。
b.加入适量水,加热试管。
c.观察试管内的现象。
实验现象及解释:加热后,试管内的水蒸气与碳反应生成一氧化碳和氢气。
产生气泡和爆炸声音,外观变黑,表明发生了化学反应。
4.实验讨论根据实验结果,让学生回答以下问题:(1)碳与氧气的反应为什么会产生火焰?(2)为什么碳能与氧气反应生成二氧化碳?(3)碳与水的反应为什么会产生气泡和爆炸声音?(4)为什么碳能与水反应生成一氧化碳和氢气?5.知识拓展让学生了解碳的应用领域,如制备石墨、人造金刚石、活性炭等,以及碳的环境意义。
6.总结归纳让学生总结碳的化学性质,以及碳与氧气、水等物质的反应情况。
7.课堂练习出一些选择题和应用题,检验学生对碳的化学性质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九年级化学上册《单质碳的化学性质碳与氧气的反应》教案、教学设计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新课
1.生活实例引入:通过展示木炭烧烤、活性炭净化等生活中的实例,引导学生思考碳在我们生活中的重要作用,激发学生对本节课的兴趣。
2.提出问题:为什么碳在这些实例中具有特殊的用途?碳具有哪些化学性质?这些性质是如何影响它的应用的?
4.总结归纳:通过总结碳与氧气反应的特点,帮助学生形成系统的知识体系。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激发兴趣:通过有趣的实验现象,激发学生对化学学科的好奇心,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2.环保意识:讲解碳在生活中的应用,引导学生关注环境问题,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
3.科学精神:强调实验事实的重要性,培养学生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
3.学生分享:邀请学生分享自己对碳的了解和疑问,为后续教学做好铺垫。
(二)讲授新知
1.碳的化学性质:介绍碳的还原性、可燃性等基本化学性质,通过生动的例子和实验现象,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这些性质。
2.碳与氧气反应:详细讲解碳与氧气反应的原理,板书化学方程式,分析反应过程。
3.实验演示:进行碳与氧气反应的实验,引导学生观察实验现象,加深对反应原理的理解。
4.团队合作:通过分组实验和讨论,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提高学生的沟通能力。
二、学情分析
九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化学基础知识,他们对化学反应有了一定的了解,但对实验操作的熟练程度和化学方程式的书写能力还有待提高。在此基础上,本章节将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教学设计。学生在此阶段好奇心强,对实验现象感兴趣,但同时也可能存在对理论知识缺乏耐心的问题。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引导他们主动探究碳的化学性质及其与氧气反应的原理。此外,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和实验操作能力也需要在教学过程中加以培养和提高,以便为后续化学学习打下坚实基础。
初中化学“单质碳的化学性质”的教案设计

初中化学“单质碳的化学性质”的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和掌握单质碳的基本化学性质,如可燃性、还原性和吸附性。
2. 通过实验和观察,培养学生对化学现象的观察能力和分析能力。
3. 培养学生运用化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二、教学内容:1. 单质碳的基本化学性质:可燃性、还原性和吸附性。
2. 碳的燃烧实验:观察碳在氧气中燃烧的现象。
3. 碳的还原实验:观察碳还原氧化铜的现象。
4. 碳的吸附实验:观察碳吸附色素和异味的能力。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单质碳的基本化学性质及其应用。
2. 教学难点:碳的燃烧实验和还原实验的操作技巧,以及碳吸附作用的原理。
四、教学方法:1. 采用实验法、观察法、讨论法等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和发现。
2. 通过生动有趣的实验和生活中的实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3. 利用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提高教学效果和学生的学习兴趣。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回顾已学的碳的物理性质,引出本节课的主题——单质碳的化学性质。
2. 讲解与演示:讲解碳的基本化学性质,并进行燃烧、还原和吸附实验,引导学生观察和分析实验现象。
3. 学生实验:分组进行碳的燃烧、还原和吸附实验,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
4. 讨论与交流:引导学生根据实验现象,总结碳的化学性质,并探讨碳在生活和工业中的应用。
5. 总结与拓展: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布置课后作业,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6. 板书设计:课题:单质碳的化学性质1. 可燃性:碳在氧气中燃烧,二氧化碳。
2. 还原性:碳还原氧化铜,铜和二氧化碳。
3. 吸附性:碳吸附色素和异味。
六、教学评估:1. 课堂提问:通过提问了解学生对单质碳化学性质的理解程度。
2. 实验操作:评估学生在实验中的操作技能和安全意识。
3. 课后作业:布置相关习题,巩固学生对单质碳化学性质的认识。
七、教学反思:1. 总结课堂教学效果,观察学生对单质碳化学性质的掌握情况。
初中化学“单质碳的化学性质”的教案设计

初中化学“单质碳的化学性质”的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和掌握单质碳的基本化学性质,包括碳的还原性、可燃性和吸附性。
2. 通过实验和观察,培养学生观察、思考、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二、教学内容:1. 碳的还原性:通过实验观察碳还原氧化铜、氧化铁等物质的过程。
2. 碳的可燃性:通过实验观察碳在氧气中燃烧的现象,以及碳燃烧产生的产物。
3. 碳的吸附性:通过实验观察碳对颜色、气味等物质的吸附作用。
三、教学方法:1. 采用实验教学法,让学生通过亲身参与实验,观察和分析碳的化学性质。
2. 采用问题驱动教学法,引导学生提出问题,进行思考和解答。
3. 采用小组合作学习法,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
四、教学准备:1. 实验室用具:试管、酒精灯、镊子、滴管等。
2. 实验试剂:氧化铜、氧化铁、澄清石灰水等。
3. 碳的吸附性实验材料:彩色笔、香水等。
五、教学过程:1. 引入新课:通过讲解碳的基本概念,引出碳的化学性质。
2. 碳的还原性实验:引导学生观察碳还原氧化铜、氧化铁的实验过程,分析碳的还原性。
3. 碳的可燃性实验:引导学生观察碳在氧气中燃烧的现象,分析碳的可燃性。
4. 碳的吸附性实验:引导学生观察碳对颜色、气味等物质的吸附作用,分析碳的吸附性。
5. 总结与拓展:总结碳的化学性质,提出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拓展。
6. 课堂小结: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碳的化学性质。
7. 作业布置:布置有关碳的化学性质的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六、教学评估:1. 课堂表现评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情况以及实验操作的准确性。
2. 实验报告评估:评估学生在实验报告中的观察结果、分析能力和问题解答。
3. 课后作业评估:检查学生作业的完成情况,巩固学生对碳的化学性质的理解和记忆。
七、安全与环保:1. 实验操作时,提醒学生注意实验室安全,遵守实验规程。
2. 实验中产生的废弃物要进行分类处理,遵循环保原则。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演示实验】:
木炭还原氧化铜
[讲解]:CuO失去氧变为Cu,像这种含氧化合物里的氧被夺去的反应称为还原反应。
那么是什么物质夺取CuO中的氧,促使CuO发生还原反应呢?是碳。因此,像碳这种能够夺取氧的物质叫做还原剂,具有还原性。另一方面,CuO提供氧,被称为氧化剂,具有氧化性。
促进学生问题意识的形成,养成分析、总结、归纳的良好学习习惯。
体现生活中处处有化学
单质碳的还原性
【师生互动】:碳能够从单质氧中获得氧元素,那么碳可不可以从氧化物中获得氧元素呢?例如CuO,如果能反应会生成什么物质呢?
我们可以看到哪些现象,如何检验生成物呢?
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分析生成物的可能,对生成CO的结果暂不做讨论
【投影】:分享生活中常见的一些实例
讨论:木桩或者枕木在使用以前,都要稍稍烤焦的目的是什么,大门上的对联经历了风吹雨淋、酷暑严寒,字迹清晰可见,可以得出什么结论。还有那些应用也能说明这个问题。
提问:金刚石是否也具有这个性质
分析性质稳定的原因
提问:书写重要的文件资料时要求必须有碳素笔书写,你知道这是为什么吗?
培养学生对知识进行前后、纵横联系学习的方法形成。
根据实验使用的药品,要求学生写出反应物,然后根据现象写出生成物。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态度和方法,实验观察能力。
强化练习碳在高温条件下与金属氧化物反应原理认识
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把知识生活化。
促进学生互相交流,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培养学生善于分析总结的习惯,促进良好学习方法形成,提高学习效率。
碳还可以还原其它金属氧化物,例如(Fe2O3、Fe3O4、CO2等)写出下列反应方程式:
(讨论)在烧得很旺的炉子里添上大量的新煤后,温度为什么反而降低,而且还容易产生煤气?
用煤炉烧水,水沸腾溅在煤上,火非但没熄灭,反而突然串出一串蓝色的火苗,这是为什么呢?
【回答】:
碳与氧结合变为CO2或者CO,CuO变为Cu。
(2)认识化学与我们生产、生活的密切联系,提升学习化学的兴趣,感受化学的重要性。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碳的化学性质。即单质碳的稳定性、可燃性和还原性
教学难点:理解还原反应。
教学方法
总结归纳法、实验观察法、模仿迁移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复习旧知
【师生互动】上节课我们一起学习了几种常见的碳单质,它们的物理性质各不相同,为什么都是碳的单质,而它们的物理性质却各不相同呢?
【讲解】
O2不充足,碳不完全燃烧,生成CO
【学生回答】:碳可以燃烧,生成CO2气体
思考
倾听
回答:这是因为碳的不完全燃烧产物有毒
为了防止这一现象,取暖时要注意室内通风,使碳完全燃烧。
注重前后知识的复习与衔接
增加生活知识,指出CO2无毒,又通过生活知识和质量守恒定律,推理引出碳不完全燃烧的新内容,促进对反应实质的认识,避免死记硬背,形成良好学习方法,提高对生活的感悟,提高学习能力。
碳与氧结合变为CO2或者CO,CuO变为Cu。
反应物是两种固体物质,并需要加热,所以采用固固加热型的实验装置。
【观察实验、思考并回答】:
反应中看到试管中黑色固体逐渐变为红色物质,说明CuO变成了Cu。试管中有气泡产生且澄清石灰水变浑浊,证明有CO2生成。
书写化学方程式。
书写化学方程式
应用质量守恒定律和工业知识推理,引出碳的还原性的新内容,强化质量守恒定律的应用,提高对学习化学的感悟。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碳的化学性质——常温下稳定,高温下活泼(可燃性和还原性)。
(2)认识碳的用途。体验性质与用途的关系。
过程与方法
通过碳还原氧化铜的实验探究,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提高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目标
(1)通过碳与氧气在不同条件下反应的产物不同,渗透物质所发生的化学反应既决定于物质本身的性质,又决定于反应条件的学习方法的指导。
使学生建立性质决定用途,用途反映性质的化学关系。
促进学生问题意识的形成,发掘学生的潜能和张扬学生的个性
小结
(1)物质化学性质的活泼与稳定是相对的,有条件的。
(2)实验是化学的灵魂。通过实验探究观察实验现象可以推知生成物的元素组成
(3)由于碳具有可燃性。可利用煤、木炭燃烧时放出大量热量来做饭,取暖;利用碳的还原性,在工业上可以用来冶炼金属。再一次说明了物质的性质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物质的用途
板书设计
第二节单质碳的化学性质
一、常温下化学性质稳定
二、可燃性
C+O2点燃CO2(充分燃烧)
2C+O2点燃2CO(不充分燃烧)
三、还原性
C+2CuO高温2Cu+CO2↑
C+CO2高温2CO
【回答】:因为虽然它们都是由碳原子构成,但碳原子的排列不同,所以性质不同、用途也不同。
复习旧知,引出新课
设问导入
【导入】:既然它们都是由碳元素组成的单质,那么它们的化学性质是否相同呢?带着这个问题,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单质碳的化学性质。
单质碳的稳定性
【展示】:展示一幅字画
问题1:这幅字是用什么写的?据此你能得到什么结论?
体现学以致用
单质碳的可燃性
【师生互动】:在常温时,碳的化学性质是不活泼的。那么,把温度升高,碳能不能跟其他物质反应呢?
【投影】:1、碳的可燃性
O2充足,碳完全燃烧,生成CO2
【投影】问题2:碳燃烧一定生成二氧化碳吗?2021年2月6日,北京市朝阳区一平房发生煤气中毒事故,造成5人死亡。其中一名为7岁男童。
回答
【思考回答】:单质碳的化学性质常温下不活泼
【思考后回答】:
决定元素化学性质的是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碳原子最外层电子数为4,单质碳都是由碳元素组成。
通过展示字画使教学紧密联系生活,再从生活中看到的现象入手,对学生没有难度,可以提高学习兴趣,又可以引出碳的化学性质,激发学习兴趣
有利于推理能力的提高
强化结构决定性质
《单质碳的化学性质》教学设计
课题
单质碳的化学性质教Fra bibliotek分析本节课位于人教版九年级化学第六单元课题1的第二课时,上一课时已经学习了金刚石、石墨及C60的单质碳的物理性质和用途,第二单元学生通过学习氧气的化学性质,已经知道碳可以和氧气反应,本课题将要对单质碳的可燃性和还原性进行更具体的学习,本单元的课题三还要学习一氧化碳的可燃性和还原性,所以学好这一课可为今后的学习做准备,具有承上启下的意义。本节课也是本单元的重点内容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