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气道患者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预防及护理展望

合集下载

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预防及护理措施

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预防及护理措施

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预防及护理措施在现代医疗中,呼吸机的应用为许多呼吸功能不全的患者带来了生机。

然而,使用呼吸机也可能带来一些并发症,其中呼吸机相关性肺炎(VAP)就是较为常见且严重的一种。

VAP 不仅会延长患者的住院时间,增加医疗费用,还可能威胁到患者的生命安全。

因此,了解并采取有效的预防及护理措施至关重要。

一、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定义及危害呼吸机相关性肺炎是指机械通气 48 小时后至拔管后 48 小时内出现的肺炎。

其主要的病原体包括细菌、真菌、病毒等。

VAP 会给患者带来诸多不良影响。

首先,它会导致患者的病情加重,增加治疗难度。

患者可能会出现发热、咳嗽、咳痰、呼吸困难等症状,严重时甚至会引发呼吸衰竭。

其次,VAP 延长了患者使用呼吸机的时间和住院天数,增加了医疗费用。

再者,VAP 还会增加患者的病死率,给患者及其家庭带来巨大的痛苦和损失。

二、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发生原因1、患者自身因素患者本身的基础疾病,如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免疫系统功能低下、营养不良等,使得他们更容易受到病原体的侵袭。

2、医疗操作因素(1)气管插管和气管切开破坏了呼吸道的正常防御机制,使得细菌更容易进入下呼吸道。

(2)频繁吸痰、气道湿化不足、冷凝水积聚等操作不当,也会增加感染的机会。

3、环境因素病房内的空气不流通、消毒不彻底,以及医护人员的手卫生不达标等,都可能成为病原体传播的途径。

4、药物因素长时间使用广谱抗生素,容易导致菌群失调,诱发耐药菌感染。

三、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预防措施1、加强患者的基础护理(1)保持患者的口腔清洁,每天至少进行两次口腔护理,选择合适的口腔护理液。

(2)定时为患者翻身、拍背,促进痰液排出,防止痰液淤积。

(3)加强营养支持,根据患者的病情和营养状况,制定个性化的营养方案,保证患者摄入足够的蛋白质、维生素和热量,以提高免疫力。

2、规范医疗操作(1)严格执行无菌操作,在进行气管插管、吸痰等操作时,要严格遵守操作规程,使用无菌器械和用品。

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预防及措施方案

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预防及措施方案

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预防及措施方案呼吸机是一种重要的医疗设备,可用于治疗呼吸衰竭和相关疾病,包括肺炎。

肺炎是一种常见的呼吸道感染,可导致呼吸困难和其他呼吸系统问题。

为了预防和控制肺炎的传播,以下是一些针对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预防和措施方案。

1.定期进行呼吸机设备的维护和清洁:呼吸机设备需要定期维护和清洁,以确保其正常工作并防止污染和感染的传播。

医疗机构应制定相关的清洁和消毒方案,包括使用适当的清洁剂和消毒剂对呼吸机进行清洁,以及定期更换和维修设备。

2.严格执行手卫生措施:医护人员在接触呼吸机设备、进行呼吸机操作或与患者接触之前和之后,都应严格执行手卫生措施,包括使用洗手液或洗手液和水洗手,以减少传播细菌和病毒的风险。

此外,医护人员还应遵守正确的手部消毒程序,以确保手部彻底清洁。

3.保持呼吸机设备和使用环境的清洁:除了呼吸机设备本身的清洁之外,更要注意保持呼吸机使用环境的清洁。

保持工作区域的整洁和干净,及时清理痰液和污染物,并使用合适的消毒剂对表面进行清洁,以减少细菌和病毒的传播。

4.严格遵守呼吸机使用指南:医护人员应严格遵守呼吸机使用指南,包括正确的呼吸机设置和操作,以及适当的呼吸机调节和监测。

此外,医护人员还需定期对患者进行呼吸机和氧气供应的评估,以确保患者的安全和治疗效果。

5.提供持续的教育与培训:医护人员应接受定期的呼吸机相关性肺炎预防和控制方面的培训和教育,以了解最新的预防和控制措施以及最佳实践。

这样可以提高医护人员对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认识和了解,有效地减少感染的风险。

总结起来,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预防和措施方案包括定期进行呼吸机设备的维护和清洁,严格执行手卫生措施,保持设备和使用环境的清洁,严格遵守呼吸机使用指南,并提供持续的教育与培训。

这些措施的有效实施可以减少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发生并提高患者的治疗效果和安全性。

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预防及护理措施

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预防及护理措施

营养支持
评估营养状况
对患者的营养状况进行评估,根据评估结果制定个性化的营养支持方案。
调整饮食结构
指导患者家属调整饮食结构,提供高蛋白、高热量、易消化的食物,以满足患者的营养需求。
病情观察与记录
观察病情变化
密切观察患者的生命体征、呼吸情况等指标,及时发现异常情况并处理。
记录护理过程
详细记录患者的护理过程,包括病情变化、护理措施、效果评价等,为后续治疗提供参考依据。
04
CHAPTER
治疗与用药
抗生素治疗
01
02
03
抗生素选择
根据病原体类型选择敏感 抗生素,以有效控制感染。
抗生素使用时机
尽早使用抗生素,以降低 肺炎发生的风险。
抗生素使用疗程
根据病情和治疗效果调整 抗生素使用时间,避免长 期使用。
免疫治疗
免疫调节剂
使用免疫调节剂,提高机体免疫力,预 防感染。02ຫໍສະໝຸດ CHAPTER预防措施
手卫生管理
01
医护人员应严格执行手卫生规范 ,在接触患者前后、进行操作前 和操作后都要彻底洗手。
02
患者接触的物品和环境应定期清 洁和消毒,保持诊疗环境的清洁 卫生。
呼吸道管理
保持呼吸道通畅,及时清理呼吸道分 泌物,定期给患者翻身、拍背,促进 痰液排出。
吸氧时应注意无菌操作,定期更换吸 氧管道和湿化瓶,避免交叉感染。
诊断标准与流程
诊断标准
根据患者症状、体征、实验室检查和影像学检查进行诊断。 患者在使用呼吸机后出现发热、咳嗽、气急等症状,肺部可 闻及湿啰音,X线胸片显示肺部浸润性阴影,即可诊断为VAP 。
诊断流程
对于使用呼吸机治疗的患者,应密切观察病情变化,定期进 行胸部X线检查和实验室检查。若出现疑似VAP症状,应及时 进行痰培养和药敏试验,以便早期诊断和治疗。

预防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护理方法

预防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护理方法

预防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护理方法呼吸机相关性肺炎(Ventilator-Associated Pneumonia,简称VAP)是指在使用呼吸机的患者中发生的医院内感染。

VAP发生率高,病情严重,预防和护理非常重要。

以下是预防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护理方法。

1. 管路和设备的消毒:对呼吸机的管路和相关设备进行定期清洁和消毒,确保无菌状态。

主要包括呼吸机管路、人工气道和呼吸机接头等。

使用适当的消毒液,按照厂家说明进行清洗,保持设备表面的清洁和无菌。

2. 定期更换呼吸机管路:呼吸机管路是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主要传播源,应定期更换。

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和使用时间,一般建议每3-7天更换一次。

3. 避免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风险因素:如追求轻度镇静而忽视呼吸机脱机时间的延长、人工气道未及时清洗、口腔护理不到位等。

护理人员应关注这些风险因素,提前进行风险评估和干预,减少患者发生感染的可能性。

4. 应用口腔护理:呼吸机患者往往不能自行清洁口腔,易积累细菌引发感染。

护理人员应每4小时给患者进行一次口腔护理,包括漱口、刷牙等。

使用含氯己定的漱口液,可以有效减少口腔细菌的繁殖。

5. 实施卧位转换:呼吸机患者长时间处于躺卧位,容易导致分泌物积聚、通气不畅。

应定期进行卧位转换,帮助患者排出呼吸道分泌物,增加氧气通气效果。

6. 做好皮肤护理:呼吸机患者长时间处于卧床状态,易导致皮肤压疮。

护理人员应每2小时帮助患者进行翻身,避免持续受压的部位,保持皮肤的整洁和干燥。

7. 抗菌治疗:呼吸机相关性肺炎发生后,应根据病原菌药敏试验结果,选择敏感的抗生素进行治疗。

护理人员应监测患者的病情变化和体征,确保抗生素的治疗效果。

预防呼吸机相关性肺炎需要护理人员做好消毒和清洁工作、关注患者的风险因素、进行口腔护理、做好卧位转换和皮肤护理等。

通过有效的预防措施,可以显著降低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发生率,提高患者的治疗效果。

预防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护理方法9篇

预防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护理方法9篇

预防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护理方法9篇第1篇示例:呼吸机相关性肺炎是指因呼吸机使用引发的肺部感染,是重症患者常见且严重的并发症之一。

预防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护理方法至关重要,下面我们就来详细介绍一下。

1. 保持呼吸机清洁卫生呼吸机是患者的生命支撑设备,应保持呼吸机的清洁卫生。

定期更换和清洁呼吸机的管道、过滤器、呼吸面罩等配件,避免细菌病毒在呼吸机上滋生繁殖,减少感染的风险。

2. 定期更换呼吸机管道呼吸机管道是细菌滋生的重要场所,长时间使用未更换的管道容易导致感染。

建议定期更换呼吸机管道,并确保更换过程中的消毒措施到位。

3. 观察患者的呼吸状态使用呼吸机的患者需要密切观察呼吸状态,及时调整呼吸机的参数。

避免呼吸机吹气过强或过弱,引发肺部感染。

4. 保持呼吸道通畅及时清洁患者口腔、鼻腔和喉部,预防呼吸道感染。

定期进行吸痰,避免痰液滞留堵塞呼吸道,导致感染。

5. 提倡深部呼吸运动鼓励患者进行深部呼吸运动,有助于增加肺活量,促进气体交换,预防肺部感染。

6. 科学使用抗生素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治疗通常需要使用抗生素,但不能滥用抗生素。

需根据患者的病原体进行选择,按照医嘱规范使用抗生素,避免产生耐药菌株。

7. 定期评估患者病情重症患者往往伴随多种并发症,需要定期评估患者的肺部情况和感染指标,及时调整护理方案,防止感染加重。

预防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护理方法主要包括保持呼吸机清洁卫生、定期更换呼吸机管道、观察患者的呼吸状态、保持呼吸道通畅、提倡深部呼吸运动、科学使用抗生素和定期评估患者病情等方面。

护理人员应严格执行相关操作规程,提高护理质量,确保患者在呼吸机辅助下得到更好的治疗效果,避免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发生。

希望以上内容能对大家有所帮助。

第2篇示例:呼吸机相关性肺炎是指因使用呼吸机而导致的肺部感染,是重症监护患者常见的并发症之一。

预防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护理工作至关重要,下面我们来详细介绍一些预防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护理方法。

预防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护理方法

预防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护理方法

预防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护理方法呼吸机相关性肺炎(Ventilator-Associated Pneumonia,简称VAP)是指使用气管插管或气管切开管的患者在呼吸机辅助通气过程中出现的下呼吸道感染,临床上是一种常见的医院感染,患者常常需要长期住院治疗,并耗费大量医疗资源。

预防VAP是提高患者安全和降低医疗费用的重要手段之一。

下面,我们将介绍预防VAP的护理方法。

1. 保持呼吸机设备的清洁和消毒:呼吸机设备应定期进行清洁和消毒,包括呼吸机本体、呼吸管路、湿化器等。

清洁和消毒过程应遵循严格的操作规程,以确保设备的卫生和安全。

2. 保持患者舒适:呼吸机患者通常需要较长时间的机械通气,为了提高患者的舒适度,应注意以下几点:- 保持患者的体位舒适:定期翻身,调整体位,避免压迫或阻塞呼吸道。

- 注意皮肤护理:保持患者皮肤的清洁和干燥,避免皮肤损伤和感染。

- 维持体温正常:保持患者适宜的体温,避免低体温或高体温的出现。

3. 引导患者咳痰:呼吸机患者由于插管或气管切开管的原因,往往不能有效地排痰。

为了减少肺部感染的风险,护士应定期引导患者咳痰,帮助患者清除呼吸道分泌物。

4. 给予适当的营养支持:呼吸机患者往往需要长期机械通气,需满足其营养需求。

护士应根据患者情况制定适当的饮食方案,保证患者充分的营养供应。

5. 防止误吸:误吸是VAP的重要风险因素之一,护士应采取以下措施预防误吸的发生:- 定期评估患者的吞咽功能,及时发现和处理吞咽功能障碍。

- 定期清洁口腔,保持口腔清洁和湿润。

- 注意控制呼吸机的气道压力,避免气道压力过高造成气道损伤和误吸。

6. 减少插管时间:长期插管是VAP的危险因素之一,护士应尽量缩短患者的插管时间,鼓励患者积极恢复呼吸功能,尽早拔管。

7. 合理使用抗生素:抗生素是VAP治疗的重要手段,但过度或滥用抗生素可能导致细菌耐药性的发展。

护士应根据患者的感染情况、抗菌药物敏感性等因素,合理使用抗生素,避免滥用和不当使用。

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预防和处理

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预防和处理
(6)规范人工气道患者抗菌药物的预防性使用,避免全身静 脉使用或呼吸道局部使用抗菌药物预防VAP。 (7)不常规使用口服抗菌药物进行选择性消化道脱污染。
气道管理
6
(1) 严格掌握气管插管指征。对于需要辅助通气的患者,采用 无创正压通气。
(2) 尽可能选择经口气管插管。2 周内不能撤除人工气道的患 者,尽早选择气管切开。
(3)对患者实施宜采用远端超过幽门的鼻饲管,注意控 制输注容量和速度。
预防措施
5
(4)积极预防深静脉血栓形成。 (5)对多重耐药菌如(MRSA)、(MDR/XDR-AB)、 (CRE)、 (MDR/XDR-PA)等具有重要流行病学意义的 病原体感染或定植患者,应采取隔离措施。
谢谢观赏
(3) 选择型号合适的气管插管,并常规进行气囊压力监测,气 囊压力应保持在25cmH2O~ 30cmH2O。 (4)预计插管时间超过72h的患者,宜选用带声门下分泌物吸引 气管导管。
(5)对于留置气管插管的患者,每日停用或减量镇静剂一次, 评估是否可以撤机或拔管,应尽早拔除气管插管。
7
(6)应定时抽吸气道分泌物。当转运患者、改变患者体位或插 管位置、气道有分泌物积聚时,应及时吸引气道分泌物。吸引 气道分泌物时,应遵循无菌操作,每次吸引应更换吸痰管,先 吸气管内,再吸口鼻处,每次吸引应充分。 (7)对多重耐药病原体感染或定植患者、呼吸道传染性疾病患 者或疑似患者,采用密闭式吸痰管为宜。 (8)连续使用呼吸机机械通气的患者,不应常规更换呼吸机管 路,遇污染或故障时及时更换。
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 预防和处理
2
一、定义 二、预防措施 三、气道管理
呼吸机相关性肺炎
3
名词定义:患者建立人工气道(气管插管或 气管切开)并接受机械通气时发生的肺炎, 包括48h 内曾经使用人工气道进行机械通气 患者发生的肺炎。

呼吸机相关性呼吸系统疾病的预防及护理措施

呼吸机相关性呼吸系统疾病的预防及护理措施

呼吸机相关性呼吸系统疾病的预防及护理措施引言呼吸机是一种常用的医疗设备,用于支持患者的呼吸功能。

然而,使用呼吸机可能会导致一些呼吸系统相关的并发症。

因此,本文将探讨呼吸机相关性呼吸系统疾病的预防及护理措施。

预防措施为了预防呼吸机相关性呼吸系统疾病的发生,可以采取以下措施:1. 严格操作规范:确保医护人员熟练掌握呼吸机的正确使用方法,按照操作规范进行操作,避免误操作引发问题。

2. 定期维护及检查:定期对呼吸机进行检查和维护,确保设备功能正常,减少故障发生的可能性。

3. 呼吸机适应性评估:在使用呼吸机之前,对患者进行全面评估,包括呼吸机适应性评估,确保选择适合患者病情的呼吸机模式和参数。

4. 严密监测:对使用呼吸机的患者进行严密监测,包括呼吸频率、呼吸压力、氧合指标等,及时发现异常情况并采取相应措施。

护理措施除了预防措施外,还可以采取以下护理措施来减少呼吸机相关性呼吸系统疾病的风险:1. 定期翻身:对长时间依赖呼吸机的患者,定期进行体位转换和翻身,防止肺部塌陷和呼吸道积液。

2. 咳痰护理:帮助患者进行咳痰,并定期行气道护理,保持呼吸道通畅。

3. 营养支持:提供适当的营养支持,增强患者的免疫力,降低感染风险。

4. 高效气体交换:调整呼吸机参数,以保证患者的气体交换效果最佳,避免并发症的发生。

5. 心理护理:关注患者的心理状态,提供必要的心理支持和安慰,帮助患者积极面对治疗过程。

结论针对呼吸机相关性呼吸系统疾病的预防及护理措施,我们强调了严格操作规范、定期维护检查、呼吸机适应性评估和严密监测。

此外,合理的护理措施如定期翻身、咳痰护理、营养支持、高效气体交换和心理护理也是非常重要的。

通过这些预防和护理措施的综合应用,可以有效降低呼吸机相关性呼吸系统疾病的发生风险,提高患者的治疗效果和生活质量。

注意:本文提供的信息仅供参考,具体操作请遵循专业医护人员的指导。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工气道患者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预防及护理展望天津市蓟县人民医院苏晓梅摘要:人工气道是将导管经上呼吸道置入气管或直接置入气管所建立的气体通道。

人工气道是为保证气道通畅而在生理气道与空气或其他气源之间建立的有效连接,为气道的有效引流、通畅、机械通气、治疗肺部疾病提供条件。

最常见的人工气道是气管插管(经口、经鼻)和气管切开。

呼吸机相关性肺炎(Ventilator associated pneumonia,VAP)是指机械通气(MV)48小时后至拔管后48小时内出现的肺炎,是医院获得性肺炎(Hospital-acquired pneumonia,HAP)的重要类型,其中MV≤4天内发生的肺炎为早发性VAP,≥5天者为晚发性VAP。

VAP是机械通气过程中常见而又严重的并发症之一,患者一旦发生VAP,则易造成脱机困难,从而延长住院时间,增加住院费用,严重者甚至威胁患者生命,导致患者死亡。

国内文献报道,VAP的患病率为43.1%,病死率为51.6%。

鉴于VAP的致病菌、临床诊断与治疗不同于一般的肺炎,加上其病死率高,近年来国内外对VAP的研究受到广泛的重视。

关键词人工气道呼吸机相关性肺炎预防护理机械通气(MV)是重症监护病房(ICU)中用于抢救各种原因所致的呼吸停止和呼吸衰竭不可缺少的一种治疗手段,但同时也极大地增加了呼吸机相关性肺炎(VAP)的发生率(1)。

患者一旦发生VAP,则易造成撤机困难,并可导致患者在ICU的停留时间及住院时间延长,增加相关的医疗费用,严重者可导致患者死亡。

因此,VAP的早期预防、早期诊断和治疗就显得非常重要。

现就人工气道并发肺部感染的高危因素与护理进展综述如下。

1 人工气道概述在临床上人工气道常经口、鼻气管插管或气管切开建立,通常情况下是将气管导管直接插入气管或经上呼吸道插入气管所建立的气体通道,用以纠正患者的缺氧状态,改善通气功能和有效的清除气道内分泌物。

2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感染因素2.1 环境污染人工气道的建立剥夺了正常情况下上呼吸道对肺部感染的自然防护能力,应用呼吸机时过多水分蒸发和消耗,又有可能使呼吸道黏膜变得十分干燥,严重妨碍了支气管黏膜中纤毛柱状上皮细胞的呼吸道清除功能。

呼吸机通气使呼吸道上皮的表面纤维粘连蛋白下降,其吸附革兰氏阳性球菌及阻止革兰氏阴性细菌粘附上皮细胞的能力降低,这些均可使患者局部抵抗呼吸道感染的能力下降(2)。

因此空气的污染、患者之间的交叉感染、较多的医疗设备、频繁的治疗操作、工作人员的流动性以及空间的相对狭窄,均可导致环境污染严重,这些均是造成和加重医院肺部感染的重要原因。

2.2 严重的基础疾病由于患者病情危重,常伴有意识障碍,咳嗽反射下降,排痰无力,分泌物易坠积肺底,使肺部感染发生率升高。

颅脑损伤患者昏迷程度越重,肺部感染率越高,提示两者之间的相关性(3)。

2.3 口咽部定植细菌下移气管切开患者在机械通气中,因气管套囊压迫食管,常有食物反流及误吸现象发生,较容易引起肺部感染(4)。

2.4 消毒隔离制度与无菌操作不严格雾化器、储水罐及呼吸机管路污染或消毒不彻底,带菌的雾粒可直接抵达终末细支气管及肺泡而引起感染,吸痰、气管湿化、气管切开及换药等操作的无菌原则执行不严格、医务人员的手卫生执行不彻底而导致的患者之间的交叉感染等原因,都可导致人工气道的患者肺部感染的发生率增加。

2.5 抗菌药物应用广泛抗菌药物应用不基于对细菌病原学的检查,仅凭医师的经验和习惯应用,使用大量广谱高效的抗生素甚至多种抗菌药物联合应用均可导致耐药菌株的产生,发生二重感染甚至多重耐药菌株产生,这些细菌均可造成和加重医院肺部感染(5)。

2.6 细菌沿插入管管壁与气管间的间隙移行皮肤表面寄生的细菌随住院时间延长及抗生素的应用不断发生演变,气管切开处皮肤及皮下组织损伤性渗出及水肿有利于细菌的粘附、定植及沿管壁下移,引起感染(6)。

3 护理3.1 创造良好环境患者最好能放置在单间病房,严格限制探视和陪伴,控制无关人员进入,减少室内人员流动,防止交叉感染。

室内温度控制在60%~70%,温度22~24o C,并保持良好的通风和定时空气消毒,每天用含氯制剂进行地面和物体表面的消毒擦拭,开窗通风至少2次,每次30min,用紫外线每日进行空气消毒2次(7)。

3.2 加强人工气道管理3.2.1 气管插管的护理气管插管应妥善固定,避免随呼吸运动使管道上下滑动而损伤气管黏膜(8),或在挪动患者与呼吸机时导管脱出或滑入一侧支气管,选用适当的牙垫,做好标记记录气管插管的刻度,随时观察标记是否改变,并经常听诊双肺呼吸音情况,做到班班交接。

3.2.2 气管切开的护理由于痰液分泌物的刺激,术后患者颈部切口易感染,需及时清洁、消毒切口周围的皮肤,定时更换气管切开周围的纱布2~4次/天,使之保持清洁干燥。

倘若局部有活动性出血应及时处理,以免血液流入气管增加感染机会,若为金属导管,其内导管每日消毒4次,定期作痰培养和药敏试验,正确留取痰标本,以选择敏感抗生素(9)。

3.2.3 气囊的护理气囊压力是决定气囊是否压迫损伤气道黏膜的重要因素,理想的气囊压力为有效封闭气囊与气管间隙的最小压力,目前临床上多采用高容量低压气囊,充气后气囊内压力不超过25cmH2O,也可利用电子气囊测压器、气囊压力表等对气囊进行精确的压力监测。

大多数学者认为为防止气囊长时间压迫气管黏膜导致损伤,气囊应常规定时放气、充气,具体方法是每4~6h放气1次,每次3~5min,每次放气前后给予吸入纯氧1~2min(10),也有学者指出气囊在一般情况下不需要常规放气,以避免因气囊放气而造成通气量减少(11),但在临床护理中非常规性的放气和充气后,气囊压力调整仍然十分重要且必要,气囊放气前应先吸尽口鼻腔内分泌物,避免气囊拔除后分泌物流入气道引起肺部感染。

3.3 促进气道分泌物清除3.3.1 掌握吸痰的指征和时机肺部感染的危险随吸痰次数的增加而增加,因此适时吸痰能减少吸痰次数,降低对气管黏膜的机械刺激。

临床常用的吸痰指征为:使用呼吸机的患者呼吸机管道内压力升高,患者呼吸时与呼吸机有对抗,听诊肺部有痰鸣音,痰液堵塞,SpO2下降(12)。

吸痰前注意观察肺部体征和临床症状,不应以痰的性质、量来片面评价吸痰效果,决定吸痰时间。

3.3.2 掌握正确的吸痰方法机械通气者取平卧位,吸痰时应尽量从侧口插入吸痰管,如需脱开呼吸机吸痰,应先将呼吸机呼吸回路连接处消毒脱开再吸痰。

患者口腔、咽部分泌物和气囊上滞留物中含有100多种细菌,气囊充气时可用大量盐水冲洗口腔、鼻腔,在气囊放气前和决定拔管前要充分清除气囊上的滞留物(13),清除方法是将简易呼吸器,同时将气囊放气,使气体从气管导管与气管内壁之间腔隙由下向上冲出,将积聚于气囊上方的滞留物吸至咽部,立即充盈防止逆流,同时迅速用吸痰管将滞留物吸出(14)。

3.4 气体的温化和湿化适宜温度的气体可使气管、支气管扩张,防止气道痉挛,气道湿化能够有效清除呼吸道炎症,稀释痰液,促进痰液排出,减少气道痰栓结痂导致肺部感染的机会。

近年来临床使用的加热导线型热水器,可以调节吸入管道气体的温度,使之保持32~36o C,从而达到温化作用,避免气体在管道内形成冷凝液,降低了呼吸机相关肺炎的发生率(15)。

用机械通气者,最好使用有恒温湿化装置的呼吸机。

目前临床上常用微量注射泵持续滴入、人工鼻湿化法等代替传统的气道间断滴注湿化法取得良好效果(16)。

呼吸道湿化液的量取决于室温、空气温度、通气量大小、患者体温和出入量以及痰液的量和性质等因素,间断气道湿化因湿化方法不同湿化液量有所差异。

持续气道湿化一般调节速度为5~10ml/h,每日湿化液总量控制在200~250ml,在临床可得到较好效果(16)。

3.5 选用敏感抗菌药物人工气道患者应及时留取痰液做痰培养,并根据药敏试验结果选择有效抗菌药物。

合理安排输液顺序,根据药物半衰期调整输液速度,使药液均匀进入体内,维持有效浓度,及时准确地记录药物疗效及副作用。

3.6 减少口腔细菌的定植为减少实施人工气道尤其是昏迷不醒或伴有吞咽困难的患者因误吸所致的吸入性肺炎的发生率,鼻饲前应予充分吸痰,同时需格外加强口腔护理,减少口腔溃疡和感染的发生,避免口咽部定植细菌下移至下呼吸道引发的肺部感染。

3.7切断外源性传播途径3.7.1 加强呼吸机管道管理有关研究表面(17),机械通气数小时后,呼吸机管道系统即被污染,其细菌主要来自患者的口咽部,呼吸机储水瓶应放在呼吸环路的最低位置,定时清除倒弃冷凝液,有明显分泌物污染时应及时更换呼吸机螺纹管。

严格掌握吸痰无菌冲洗罐和清洁冲洗罐的使用方法,避免混用。

3.7.2 医务人员无菌操作要严格要严格执行手卫生规范和侵袭性操作的无菌观念,所以医疗器械和物品如呼吸机回路、雾化器及其管道。

吸引器储液瓶等应定期严格消毒,防止交叉感染。

4 小结现代技术的发展,临床上提倡持续均匀泵入营养液。

因此必须重视机械通气患者对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影响,通过精心护理制定切实可行的护理措施,提高机械通气患者抢救的成功率,减少住院天数,降低住院费用。

【1】王卫英,单人骥,兰军等. 改进方法预防ICU机械通气病人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护理[J].全科护理,2010,8(25):2316 【2】M ehta KV, Lee HC, Loh JS.Mechanical thromboprophylaxis for patients undering hip fracture surgery [J].J Orthop Surg (Hong Kong),2010,18(3):287-289【3】郭玉芳,林文.人工气道对重型颅脑外伤患者的影响与护理[J].J 现代护理,2010,7(30):88-89【4】王红兰. 呼吸重症监护病房机械通气患者及普通患者下呼吸道感染病原菌的临床研究[J]. 临床肺科杂志,2010,24(18):557-560【5】崔丽华,王晶. 重症监护病房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病原学研究及耐药性分析[J]. 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0,13(5):2847-2849【6】任玲,周宏,茅一平,等. 呼吸机相关肺炎病原微生物来源相关性研究[J]. 中国感染控制杂志,2009,10(5):3320-3324 【7】于艳萍. 人工气道的护理进展[J]. 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2010,31(16):2610【8】菜小晖. 气管插管全麻术后医院肺部感染的危险因素分析[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0,21(9):1780-1782【9】程小芸,王刚,等. 253例气管切开患者气道管理的护理探讨[J]. 中国实用医药,2010,5(7):219-220【10】赵丹宁,张红伟. 人工气道气囊管理的护理进展[J]. 护理杂志,2009,19(23):71【11】李玲,代高英,文吉莲. 两种人工气道气囊管理方法的临床效果观察[J]. 南方护理学报,2011,12(1):5-7【12】缪争. 气管切开病人适时吸痰的临床体会[J]. 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09,17(2):38【13】吴小琴,王云清,等. 有创机械通气患者气囊上分泌物病原菌分布及耐药性研究 [J].中华医院感染性杂志,2011,21(12):2441-2443【14】孙桂霞,赵英,等. 冲洗气管套管气囊上分泌物对预防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效果观察[J]. 中华护理杂志,2008,41(5):469-470【15】盛茜,刘汉. 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集术化护理[J]. 护士进修杂志,2009,24(11):1039-1041【16】祁津. 气管插管患者气道管理的护理进展[J]. 天津护理,2009,17(4):245-246【17】张旭红. 人工气道湿化的研究进展[J]. 天津护理,2009,17(1):60-61。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