居住区规划论文 浅谈我国住区的现状和发展趋势刘一2008210020
我国城市居民居住环境规划存在的问题与发展趋势

我国城市居民居住环境规划存在的问题与发展趋势作者:朱振博来源:《中国新技术新产品》2016年第08期摘要:本文就城市居民居住环境规划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并就其发展趋势进行了展望。
关键词:居住环境;规划;发展趋势中图分类号:TU984 文献标识码:A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人们对生活环境所提出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因此,如何更好地对城市居民居住环境进行合理地规划,成为我们相关工作人员所要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
在对居民居住环境要求日益提高的今天,如何对居住环境进行合理的规划,更好地促进居民居住环境的发展,从而不断地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是我们今后工作的重中之重。
一、我国城市居民居住环境规划存在的问题分析随着我国城市居民数量的不断提升,城市居民人口的增长,为我国城市居民居住环境带来了巨大的压力。
目前,在我国城市居民居住环境的规划中还存在着一些问题,急需我们去解决。
1 绿化用地的规划存在的问题。
目前,虽然我们对于居住环境的绿化用地的规划提出了种种规定,但是由于一些客观因素的存在,很多城市居民居住的绿化用地达不到国家或是地方的规定标准,绿化用地的规划问题成为我国城市居民居住环境规划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些居住小区把居民居住环境规划的绿地改为他用的现象十分常见,从而使得居住环境的规划达不到绿化的标准。
2 对于居民居住环境的规划过于注重自然环境而忽视了人文环境的建设。
在城市居在居住环境的规划建设中,还存在着过于注重自然环境而往往忽视了居住环境的人文环境的建设。
对于居住环境只是将其单纯地规划为“住”,而对于人们居住生活的社会性并没有引起注意。
对于现代居住环境来说,不仅仅是单纯的优美的居住环境,还应该包括“邻里交往密切,公园绿化有情趣”等精神因素的存在。
然而,目前的居住环境的规划却只是注重自然环境的建设,没有特色,使得人们居住场所不能很好地满足人际交流,忽视了人文环境的建设。
3 在城市居民居住环境规划中只是注重主体建筑,往往忽视了环境配套的规划。
城市生态住区的发展现状及在我国的发展趋势

城市生态住区的发展现状及在我国的发展趋势
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步伐的加快,人类面临的环境问题与日俱增。
特别是城市,人口过多、交通拥挤、缺少绿化、环境恶化等问题日益严峻,人们渴望一个舒适宜人的聚居地。
城市生态住区。
应运而生城市生态住区。
是在生态学和城市生态学基本原理的指导下进行规划、建设、运营、管理的城市人类居住地[1],它体现了城市居民的生活方式、生活质量、人口素质、生态知识及生态参与,强调人、生物和环境的共同行动或活动。
城市生态住区突出可持续发展的生态住宅建设目标,具有以下特征[2]:1)在环境方面,要有良好的自然生态系统、较低的环境污染、完善的自然资源可循环利用体系。
2)在经济方面,要具备合理的产业结构、产业布局,更要有节约资源和能源的生产方式、生产系统和控制系统。
3)在社会方面,公众要有良好的环保意识并积极主动参与各种环保工作,社会提倡节约资源和能源的消费方式。
4)在管理方面,要有健全的法律法规,并有相应有效的行政执法制度。
1、城市生态住区的发展现状
1.1 国外城市生态住区的发展现状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欧洲国家开始生态住区的研究与建设实践,各国根据自己的国情和条件,建成了不少城市生态住区并形成了一些值得重视和研究的特点。
1.1.1 太阳能利用
欧洲许多国家的城市生态住区中一个显著的特点就是普遍重视利。
居住区空间规划现状、特点、发展趋势

1.目前房地产发展影响下的居住区空间规划现状及特点居住区作为城市的一大组成部分,是人们在城市中的归宿,其规划设计成为房地产开发商十分重要重视的对象之一。
随着人们追求方向的转变,居住区规划设计也开始从单一的满足人们室内居住生活的室内空间设计转向为对室内外空间环境的综合塑造。
在这十年来,居住区空间规划成了各大地产在居住区规划建设中主要的研究对象。
目前,我国房地产市场已有多个地产,以其在居住区空间规划设计的独特理论和品牌屹立不倒,成为行业的领军人物,如万科地产、杭州绿城地产、广州星河湾地产、龙湖地产、恒大地产等。
我国房地产影响下的居住区空间规划现状可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1.建筑布局划分的空间现代住区中,以建筑布局划分的空间是居住区中空间规划的基本形式,主要分为行列式、周边式、混合式、点群式、和自由式五种基本形式。
行列式——是指单元住宅成联排式,按一定的朝向和合理间距成行布置的形式。
这是居住区规划设计中常用的空间布局形式,形成线性或者规则式几何空间,并可以通过单元的错落变化来丰富空间形态。
周边式——是指建筑沿道路周边或以建筑群围合成庭院的布置形式,常形成小区游园空间或者是组团空间,成规则式、自由式等多种形式。
混合式——是指采用以上两种基本形式的结合或变形的组合形式,集合几种空间的优点,达到空间层次的丰富变化。
点群式——是指点式建筑自成组团或围绕建筑组团中心的形式,这种布局比较自由,形成的空间形态也比较自然。
自由式——是指布局受地形地貌等自然条件影响,灵活布置的形式,空间尺度会根据地形的变化而不同,形成完全融于自然之中的空间形态。
1.2新规划理念划分的空间1.“高密度住区”理念里的空间近年来我国建设事业发展迅猛,各种类型建筑如春笋般生长,并向着城市的边缘扩张,城市土地资源匮乏。
而居住区规划建设也是市场的需求,为解决这种矛盾,一些地产商提出了“高密度住区”的理念。
根据“高密度住区”的概念,可以适当提高建筑的密度,采取群房与塔楼连接处大面积屋顶作架空花园,增加居住区的绿化率和景观空间,在有限的住区规模内提供了社区内部更多的休闲活动空间(如图1-1——温岭滨海万通花园鸟瞰图)。
关于住宅现状研究及发展趋势的探讨

关于住宅现状研究及发展趋势的探讨摘要:住宅是人类为了满足自己生活的需要去适应自然,改造自然的产物,它是随着人类社会的进步而逐步发展起来的。
随着我国经济的迅猛发展以及科技日新月异的变化,作为人类生活的重要场所的住宅,在“后小康”时代的到来之际,更是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
本文对我国住宅现状及我国住宅发展趋势进行探讨。
关键词:城市住宅;现状;发展趋势引言住宅是人类生活的基本载体,所谓“吃、穿、住、行”,其中的大部分行为都需要在住宅中进行,可见住宅是人类生活不可或缺的。
住宅的发展水平是一个地区历史、文化、地理、人民生活水平,社会发展程度等因素的综合体现,同时住宅也是一个国家、一个城市空间的重要组成要素,是一个地区的基本风貌及宗教人文的直接表达。
随着社会进步和人类文明的不断发展,人们对房屋的要求已不仅仅是最初挡风遮雨、抵御严寒、躲避野兽的作用,而是对其功能、构造、形式、用材等各个方面提出了不同要求,这使不同风格、不同形式、不同材质的住宅建筑相继出现。
在我国,随着商品房市场的不断发展和人们对住宅需求及对住宅功能认识的不断提高,我国的住宅建筑从形式到内容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新的建筑技术、材料的应用,以及新建筑形式层出不穷。
设计师们在设计过程中更加注重“以人为本”从住户的角度为基础进行思考,在设计过程中将环境、建筑和人进行有机的统一。
住宅设计向着多元化方向发展,以满足住户物质与精神的层面上提升对住房产品质量要求,我国住宅建设正在向着人性化、科技化、多功能化的方向发展。
二、我国住宅发展现状1、住宅呈现多层次化,整体发展不平衡。
受到经济发展水平的制约,我国从乡镇到城市,从东边到西部,居民住宅的设计理念、建设水平,人均面积都存在着巨大的差异,且整体发展水平相对较低。
发达地区和欠发达地区的居民住宅从设计到住宅建造质量,都有着很大的落差,发达地区的住宅基础设施建设及住宅产品质量远远要高于欠发达地区。
这种多层次化和发展的不平衡,既拉大了全国整体的贫富差距,又影响着全国整体住宅建设的发展水平,而且一定程度上激发了许多社会矛盾,影响到了社会的安宁稳定。
居住区规划论文 浅谈我国住区的现状和发展趋势刘一2008210020

浅谈我国住区的现状和发展趋势【摘要】:住区是人工构造的空间环境,是绚丽多彩的人生活动籍以展开的舞台。
住区这个空间环境如同一种容器:一方面它为人们的各种生活活动提供舒适的空间或场所;另一方面它又可以促进人的行为活动。
论文中对现代社会居住区的发展趋势进行浅论和预测。
【关键词】:发展缩影可持续绿色生态建构文脉污染和谐[abstract]:Settlements are constructed artificial space environment, the activities are colorful life membership to expand the stage. Settlements of the space environment as a container: on the one hand it is for people to various activities and providing a comfortable living space or place; On the other hand it can facilitate the conduct of Human Events. Papers on modern society the development of residential area On trends and forecasts.[key words]:development Microcosm Sustainable Green Ecological Construction Context Pollution Harmonious住区是社会经济的缩影。
它的发展和建设水平反映着人民在生活上和文化上的追求,是社会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发展的重要标志。
因此,分析未来住区发展趋势,不能不首先分析住区所在地的社会经济的发展趋势。
住区是人工构造的空间环境,是绚丽多彩的人生活动籍以展开的舞台。
人类居住环境的发展现状与未来趋势探究

人类居住环境的发展现状与未来趋势探究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人类对居住环境的要求也越来越高。
居住环境不仅仅是人们生活的地方,更是能够给人们带来安全感和舒适感的场所。
因此,探究人类居住环境的发展现状以及未来的趋势,对于提升人们的生活质量和建设宜居城市有着重要的意义。
首先,回顾人类居住环境的发展现状。
在过去,人们的居住环境主要依赖自然条件,比如土壤肥沃的地区更有人定居。
然而,随着城市化的进程和人口的不断增长,人们对于居住环境的要求也在不断提升。
如今,人们希望居住在环境优美、空气清新的地方,并且希望有现代化的基础设施和便利的交通条件。
此外,对于居住环境的安全也是人们非常关注的问题,比如防火安全、自然灾害的防范等。
其次,探究人类居住环境未来的趋势。
可以预见,未来的居住环境将更加智能化,技术将成为改善居住环境的重要手段。
首先,智能家居将越来越普及,人们可以通过智能设备实现远程控制,如自动调节室内温度和湿度、智能家电的使用等,提高生活的便利性和舒适度。
此外,未来的居住环境将更注重节能环保,使用可再生能源成为一种趋势。
例如,太阳能、风能等新能源的应用将更加广泛,大大减少了对传统能源的依赖,有助于降低环境污染和减少能源消耗。
另外,未来的居住环境也将更加注重绿色和可持续发展。
城市将朝着生态化的方向发展,更多的绿色植被将点缀在城市的每个角落,为人们创造出一个清新、宜人的居住环境。
此外,大量建筑和设施将采用可再生材料,减少对自然资源的开采。
城市规划也将更加注重人与自然的和谐,建设更加宜居的城市。
在未来的发展中,人类居住环境的改善需要政府、企业和个人的共同努力。
政府应当加大对城市规划和环保的投入,加强对建筑和土地的管理。
企业应当积极引进科技创新,研发更有益于环境的产品和技术。
个人也应当养成环保和节约能源的意识,为改善居住环境贡献自己的力量。
总之,人类居住环境的发展现状和未来趋势是一个不断演进的过程。
通过回顾人类对居住环境的追求,可以看出人们对于生活质量的要求不断提高。
浅谈中国低碳居住区建设现状及发展趋势

浅谈中国低碳居住区建设现状及发展趋势随着全球气候不断的变暖,气候条件的恶化,各国也逐渐意识到了减少温室气体排放的重要性。
近几年来,我国也不断推出节能、减排的相关政策法规,大力倡导各行业的低碳发展。
低碳居住区的建设在城市低碳发展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
但是,目前我国的低碳居住区建设还处于探索阶段,在许多方面还存在不足。
本文将对我国低碳居住区建设的现状进行一定的分析,探讨低碳居住区的发展趋势,更好的完善未来低碳居住区建设。
标签:低碳居住区;建设现状;发展趋势;探讨1 低碳居住区建设现状1.1 现状介绍中国低碳居住区发展相对较晚,目前仅仅处于起步阶段。
许多大城市已经逐渐结合国外的一些低碳居住区建设的实践,并且不断的推广低碳生活方式。
低碳居住区建设与国外的低碳居住区的建设存在着一定的差别。
我国低碳居住区建设着重在2个层面运作:一是以政府为主导,由政府引进国外的一些先进的低碳居住区物质规划建设技术。
上海、扬州以及保定就是采用这种运作方式。
二是由企业负责资金与技术的支持,居住区居民参与的居住区低碳生活方式的实践以及宣教。
北京和南京的居住区建设就是采用了这种运作的方式。
这两个层面的内容以及主导方式是不同的,分别体现出了我国居住区建设的两大内容:物质空间的建设以及非物质内容的引导。
1.2 实例介绍扬州低碳居住区建设采取了第一种运作方式,由政府作为主导进行的。
目前,扬州地区的低碳居住区的建设主要是实行居住区传统建筑的新型节能改造。
扬州政府和德国一技术公司合作,有效的实现了节能建筑的理念应用于老城的社区改造之中,通过不断的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实现了传统建筑与现代的节能理念相结合。
南京低碳居住区建设采用的是第二种运作方式。
南京的居住区低碳建设主要是以居住区家庭碳排放的调查以及工作宣教活动为主。
国家环保部宣教中心和美国环保协会合作,在南京的3个典型的城市居住区,开展了居住区1000多个家庭的碳排放实际调查以及诸多“低碳理念”的公众宣教活动。
浅谈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及其发展趋势

浅谈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及其发展趋势居住区是一个城市中住房集中,并设有一定数量及相应规模的公共服务设施和公用设施的地区,是一个在一定地域范围内为居民提供居住、休憩和日常生活服务的社区。
它包括居住区、居住小区、居住组团、住宅街坊和住宅群落等,它不仅是传统意义上的相对独立的生活居住地段,同时还是一个社会学意义上的社区,它包含了居民相互间的邻里关系、价值观念和道德准则等维系个人发展和社会稳定与繁荣的内容。
居住区的规划结构,是根据居住区的功能要求综合地解决住宅与公共服务设施、道路、公共绿地等相互关系而采取的组织方式。
规划结构有各种组织形式,有居住区—小区—组团、居住区—组团、小区—组团、独立式组团等多种类型。
基本的形式有:1。
以居住小区为规划基本单位来组织居住区2。
以居住组团为基本单位组织居住区3。
以住宅组团和居住小区为基本单位来组织居住区居住区的组成要素也是居住区的规划因素,主要有住宅、公共服务设施、道路和绿地。
居住区规划布局的目的是要求将规划构思及规划因素,通过不同的规划手法和处理方式,全面、系统地组织、安排、落实到规划范围内的恰当位置,使居住区成为有机整体,为居民创造良好的居住生活环境。
(一)住宅及其用地不仅境条件优越的地段。
区(级)道路。
在不同的气候区,住宅布置应考虑不同的环境因素对于住宅的影响,如日照、通风、保温、除湿、防风沙等。
住宅间距应以满足日照要求为基础,综合考虑采光、通风、消防、防灾、视觉卫生等要求确定。
居住区按住宅层数可分为低层居住区、多层居住区、高层居住区或各种层数混合的居住区.应根据城市规划要求和综合经济效益,确定经济的住宅层数与合理的层数结构。
(二)居住区公共服务设施的规划布置居住区公共服务设施是为满足居民物质和文化生活方面的需要而配套建设的.所配套建设的项目多少、面积大小及空间布局等,决定着居住生活的便利程度和质量。
公共服务设施应合理设置,避免烟、气味、尘及噪声对居民的干扰。
(三)居住区道路的规划布置居住区道路是城市道路的延续,是居住空间和环境的一部分,它既是交通空间,又是生活空间,居住区道路是居住区环境设计的重要组成部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我国住区的现状和发展趋势【摘要】:住区是人工构造的空间环境,是绚丽多彩的人生活动籍以展开的舞台。
住区这个空间环境如同一种容器:一方面它为人们的各种生活活动提供舒适的空间或场所;另一方面它又可以促进人的行为活动。
论文中对现代社会居住区的发展趋势进行浅论和预测。
【关键词】:发展缩影可持续绿色生态建构文脉污染和谐[abstract]:Settlements are constructed artificial space environment, the activities are colorful life membership to expand the stage. Settlements of the space environment as a container: on the one hand it is for people to various activities and providing a comfortable living space or place; On the other hand it can facilitate the conduct of Human Events. Papers on modern society the development of residential area On trends and forecasts.[key words]:development Microcosm Sustainable Green Ecological Construction Context Pollution Harmonious住区是社会经济的缩影。
它的发展和建设水平反映着人民在生活上和文化上的追求,是社会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发展的重要标志。
因此,分析未来住区发展趋势,不能不首先分析住区所在地的社会经济的发展趋势。
住区是人工构造的空间环境,是绚丽多彩的人生活动籍以展开的舞台。
住区这个空间环境如同一种容器:一方面它为人们的各种生活活动提供舒适的空间或场所;另一方面它又可以促进人的行为活动。
而成为行为的发生器、催化剂,或者可以限制和防止某些不良行为的发生,而成为陶冶情操的乐园。
所以人类住区的选择与建设基本上又取决于人的价值取向及人居空间环境的功能要求。
所以,我将通过对我国居住区历史和现状的分析,从而对其发展趋势进行预测。
首先,我们先看看中国居住区规划发展的历史。
中国古代都城是中国历史的缩影,而探讨国家历史的起源,往往是从都城开始的,住区规划也不例外。
从整个发展历程来看,不难发现,中国古代都城居住区经历了“开放——封闭——开放”的过程。
在城市产生之前及产生初期,居住区是开放的,只是因为面向氏族集会场所、注意朝向及日照而呈现出一定的布局规律。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阶级分化加剧,居住区开始逐渐封闭。
西周建都城的最初目的是集中管制殷商“顽民”,唐长安达到了顶峰,封闭的坊墙,定时启闭的坊门,夜间宵禁,普通居民一律在坊内开门。
北宋东京城内居住地区仍分为许多坊,但与长安那种封闭的坊里不同,没有坊门与坊墙,各户都直接向街巷开门,坊名实际上是地段名称或行政管理的单位。
此后直至清代均以此形制。
严格管理的封闭的坊里制,带有明显的阶级性,完全是按照封建统治者便于管制民众的要求而建造的,这与现代城市居民生活的要求相违背,因此逐渐淡出历史舞台。
接下来是现状,我国正处在经济建设的蓬勃发展时期,城市建设更是日新月异。
城市建设的持续发展问题越来越受到我国理论界和政府的重视。
随着我国城市化政策的实施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在城市规划与建设中贯彻可持续发展的思路是一个十分紧迫的现实问题。
我国现在的居住区布局主要以封闭式为主,主要也是为了便于管理,而所谓的安全也只能是托词,真正的安全哪里需要将人们这样封闭起来的。
一道围墙将社区与外面的世界隔开,仅有的几个出入口成为交通拥堵的源头,住区与住区间不能实现资源的共享而造成浪费。
而从人的本质需求出发,住区必将是走向开放与交流的。
现代住区规划同样透露出某些阶层划分的意味,高价位低容积率的别墅区、低价位高容积率的经济适用房等正是此体现。
这样做的好处是可以适应不同需求的人群,而从另一方面来说,却是阻隔了各阶层之间的交流。
国人似乎有很强的等级尊卑观念,或许是由于有几千年的封建王朝统治,而使该意识已经渗入到国人的骨子里了,现代人可以在嘴上承认人人平等,但实际上在潜意识里还是有贵贱之分。
我们绝不希望看到我们的社会如同美国社会一样,在居住区阶层分异上几乎是水火不同,一旦有一个所谓“异己分子”搬入,整个社区几乎会在数月之内迁徙一空。
一个和谐的社会,意味着不仅社区内部是和谐的,社区与社区之间也是和谐的。
但是这种和谐问题,就不是政府或研究者所能独力解决的了。
中国目前社会阶层的分异,正如学者赵晓所说,是一个大头针形,而非健康的橄榄形。
只有整体经济发展到了橄榄形阶段,我们才能从根本上解决这两端社区的和谐问题。
城市的和谐,归根到底还是人的和谐。
伴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越来越多的人口转移向城市,而城市的土地供给却是有限的,为了满足日益增长的住宅需求,大多数城市选择扩大城市区域,把郊区纳入中心城市范围,把农村变成城市的郊区。
这就要求政府从农民手中征缴土地。
但如果不能很好地解决失地农民的生存问题,不能给他们提供一个稳定的收入来源,那么这必将会对社会造成一定的冲击,这将违背我国建立和谐社会的原意。
综观我国现阶段的处理方式和手法,仍然存在着很多不尽如人意的地方。
盲目开发,缺乏整体统一规划,千篇一律,重复建设。
住宅建设规划过程中,不能很好地考虑城市的人文积淀,往往与城市的人文底蕴相偏离。
小区建设过后,住宅定位比较混乱。
配套设施跟不上城市建设的步伐。
往往一个小区建成以后,交通设施,供水供电设施,有限电视网络,难以迅速跟进。
物业管理不能进行很好的渗透,物业管理服务样式单一,不能很好地满足住房者的潜在需求,而且物业管理企业良莠不齐。
因此较国际先进水平要耗费更多的自然资源。
目前我国城市污水处理后的回用率仅为发达国家的1/4。
建筑用钢材和水泥的强度较低,与发达国家相比钢材消耗高出10%~25%,每拌和1立方米混凝土要多消耗80公斤水泥。
建筑用材大量采用水泥硅酸盐材料,硅酸盐材料是不可再生的资源将变成难以循环再利用的废弃物,给环境造成很大的压力。
落后的住宅生产方式与技术所造成大气污染、水污染、室内空气污染问题也比较突出。
建筑用能产生的气体排放占到全国温室气体排放的25%。
北方城市冬季由于燃煤导致空气污染指数是世界卫生组织提出的最高标准的2~5倍。
综上所述,我们不难看到,环境问题日渐尖锐,发展科学的,生态的,可持续的,环境友好的居住区规划策略是大势所趋,也是势在必行的决策。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欧洲国家开始生态住区的研究与建设实践,各国根据自己的国情和条件,建成了不少城市生态住区,并形成了一些值得重视和研究的特点。
欧洲许多国家的城市生态住区中一个显著的特点就是普遍重视利用太阳能来解决住宅能源问题,例如德国在城市生态住区建设中大面积采用了太阳能光电板,其产生的电力不仅可以自给,而且盈余部分可以送到城市电网上去。
住宅节能是欧洲各国城市生态住区建设中的重点课题,由于住宅能耗在总能耗中占有1/5~1/4的比例,所以欧洲各国都十分重视提高住宅的热工性能,减少热损失。
为了达到节能要求,城市生态住区规划设计中从建筑朝向、外墙面积、墙体热工性能、窗户密闭性能、南向窗户面积大小等方面都作了认真的规划和设计。
尽管欧洲许多城市目前并不缺水,但节约用水已是所有城市生态住区的共同要求。
德国、英国等国的生态住区中都设有完善的雨水收集设施,收集起来的雨水可用来冲洗厕所和浇灌绿地。
许多生态住区都对生活污水作了净化处理。
比如德国大多采用生物技术加以处理,这样既经济又高效,净化的水还可用在生态住区景观用水等方面。
住宅建设中必须偿还一定面积的绿化,这是国外许多城市的规定,偿还绿化主要有两种方式:1)交钱由国家绿化;2)建设者根据规定进行立体绿化。
在城市生态住区中,扩大绿化的重要技术措施之一就是实现屋顶绿化。
屋顶绿化夏天可以吸热防晒,冬天又起到一定的保温作用。
在国外一些城市生态住区中,屋顶上长满各种绿草已成为一种特殊景观,住宅区的绿化质朴自然,没有国内住宅区中常见的大量人工雕凿的绿化,也很少有大面积铺砌的广场和喷水池。
欧洲各国城市生态住区对选用的建筑材料都有一定的要求,如德国慕尼黑市规定住宅建设中不准用铝制门窗,原因是铝材在制造过程中能耗大、污染大。
但有些金属由于可回收利用,也被大量采用,作为外墙皮、承重骨架、阳台等。
欧洲许多国家近年来绿化率高,森林处在良性循环中,木材又是生态性建材,在住宅建设中便得到普遍使用,许多住宅采用木制品作骨架、墙体和建筑配件。
为了减少化学物质的用量,在德国不刷油漆的金属外墙使用很普遍。
与此同时,在建造过程中,他们大量采用集成配套技术,如对复合墙体保温技术、屋面保温技术、太阳能装置技术、屋顶植被技术、渗水池修建技术等的综合使用。
欧洲各国对生态居住区规划的实践和探索,给我们带来了宝贵的经验资料。
针对于我国的国情,规划和选址将会趋向合理,城市生态住区的规划日益注重维持原生态系统,尽量减少对周边环境的影响,并且逐步充分考虑合理的自然通风、日照、交通条件等;在布局上,住宅形式趋向多样化,重视改变通常的条形住宅和兵营式布局,结合自然环境,从层数、体量、造型、曲直、朝向、组合等方面着力营造多种布局和多样空间;住区运行中提倡4R原则,“4R”即减少使用(Reduce)、回收利用(Recover)、重复使用(Reuse)和循环使用(Recycle),也就是在住区建成后要尽量减少并高效利用不可再生资源、充分利用可再生资源、不断采用新能源;同样,城市生态住区首先要充分考虑它的主体,即人的生存和发展需求,主动将住区条件与人类发展融为一体,营造优美和谐的自然与人文环境。
此外,政府部门也应当相应的加强法制管理,对失地农民切实作好补贴,帮其安排稳定的收入来源,避免由于征地的原因,导致农民的生活水平下降。
考虑人文因素,形成与城市文化与购房群体相吻合的小区规划建设。
在小区规划过程中,充分考虑与所在城市的人文脉络是否相互协调。
在进行产品开发定位时,事先对本小区的住宅进行定位。
考虑购房者所属的社会集团的层次以及他们所属的社会集团的共同偏好和具体需求,对土地进行分门别类的开发,最大化地创造社会福利。
加强配套设施建设,完善城市供水供电网络管道的建设。
加强对网络管道的监控和维修,避免出现大的意外情况,形成应急处理机制,尽量减少由此对住宅居民户的影响。
进行合理经济分析。
最大化地利用土地的价值。
根据城市的产业结构和产业层次,划分城市的产业经济区域,最大化地利用城市土地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