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选修中外建筑史论文

合集下载

中外建筑史论文正稿

中外建筑史论文正稿

有机建筑艺术欣赏论文:赖特的有机建筑班级:09级景观1班姓名:张正学号:20092119027摘要:建筑在人类的生存发展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本文论述了如何从各个方面对一座建筑进行客观全面的评价,并且以赖特的有机建筑代表作流水别墅为例做了分析。

有机建筑是赖特的著名理论,但是赖特从未提供过有机建筑的完整定义。

1894年,赖特在一篇文章中首次提出有机建筑原则,他认为一幢建筑应当像是从场地上自然生长出来,如果场地环境特征明显,建筑的造型应当与环境保持和谐。

1938年,赖特在亚利桑那州的菲尼克斯沙漠中建造了西塔里埃森,它是一所特殊的建筑学校,帐篷式的斜坡顶、未加油漆的红木屋架和倾斜的毛石墙与四周的山形互相呼应。

西塔里埃森是按照自然法则建造的,不仅建筑本身是有机的整体而且与环境保持和谐,它把场地、材料、建造方法和建筑师的有机哲学结合在一起并充分予以展现,是有机建筑的典范。

关键词:建筑评价;赖特;有机建筑;流水别墅衣、食、住、行是人类日常生活中的四大基本问题。

像吃饭、穿衣一样,找到一个安全的居所,是人的基本生存需要。

安居乐业的“居”指的就是房屋,它是人类的避难所,为人类遮风避雨,御寒抗暑,抵挡毒蛇猛兽,保护人类免受自然界的各种侵袭。

随着人类文明的发展,建筑范围也不断扩大,功能日益多样,它作为一种特殊的语言,穿越了时间的隧道见证了文明的进程和文化的兴衰。

一、如何评价一座建筑评价一座建筑物,首先需要了解这座建筑建造时期多个方面的背景:1、社会历史文化,如当时社会所处的发展形态,原始社会、奴隶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或者共产主义社会,因为人类是社会性动物,社会形态会十分深刻而直接地影响建筑设计者的意识形态,从而影响其作品设计,建筑是多姿多彩的,建筑的样式和风格有着明显的时代特点,是一个时代经济和文化风貌的凝固的表征,体现出时代的文化取向和艺术品位;2、当时人们的信仰及生死观,由于信仰及生死观的不同,人们往往对于建筑各种结构的需要也不尽相同,比如,古埃及人信奉法老死后会升到天上成为伟大的神,因此,为了让法老升天更方便,古埃及人将法老的陵墓——金字塔,造得十分高大宏伟,以便金字塔顶可以离天更近一些,还有,古人都信奉人死但灵魂永生,所以,为了让逝者在墓中得到安宁、不受到外界的打扰,人们通常用一道又一道厚重的石门将墓室层层封闭,既隔断了空气流通,有效减缓了遗体的腐坏,更阻挡了猖獗的盗墓者,使逝者在墓中得以安稳地长眠;3、建筑坐落处的地质与地理条件,因为地理情况往往决定了建筑需要怎么样的结构才能更稳固更安全,比如,日本是个地震发生频繁的国家,因此,日本的绝大部分高层建筑采用钢结构,其强度较高,自重较轻,具有良好的延性和抗震性。

中外建筑简史论文

中外建筑简史论文

浅析中国传统建筑与现代的建筑的关系与区别发展现代建筑需大力弘扬传统建筑中国从天然资质讲,不亚于世界上的任何民族,因此我们曾经创造了世界先进的文明和灿烂的文化,成为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

但是差不多从明代中期起的这五六百年来,我们却落后了!而恰恰从这一时期起,世界上另一个文明古国所在地的欧洲却从中世纪的委顿中重新崛起,走到我们前头去了。

这是什么原因?我想这多少跟我们的文化传统有关,跟我们的文化心态有关。

世界上的建筑(这里主要指大型的、属于艺术X畴的公共性建筑),从形式上划分,基本上有两类:一类主要用石头建造的,叫“石构建筑”,流行于世界绝大多数地区;一类主要用木头建造的,叫“木构建筑”,流行X围很小,主要以中国为主的东亚地区。

两种形式的建筑各自都有深厚的文化渊源,各有不同的风格和艺术特色。

就艺术而言,各有不同的价值观和审美取向,很难分出高低。

这篇演讲,仅从反思的角度,着重谈谈我们的建筑文化中那些制约着我们发展的、值得我们认真思考和克服的负面现象。

纵向承袭的惯性思维中国人总习惯于“摸前有”,而西方人则善于“探未知”。

两种不同的文化心态导致两种不同的结果:一个不断重复前人,不思突破;一个则不断推陈出新,向前跨越。

我们的木构建筑至少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那“覆压三百里”的阿房宫可资证明。

在这漫长的过程中,从形式到风格都只是单一的发展,没有发生过质的变化,可谓“两千年一贯制”。

而欧洲人的石构建筑,仅自古希腊罗马时期开始,其风格上的更新换代至少在一打以上:古希腊风格、古罗马风格、拜占庭风格、罗马风格、哥特风格、文艺复兴风格、矫饰风格、巴洛克风格、古典主义风格、浪漫主义风格、折中主义风格、现代主义风格、“后现代”风格……造成这种差别的原因之一恐怕是:我们习惯于承袭思维,总爱向前人看齐;以前人的水平为坐标,以前人的成就为荣耀。

而欧洲人就不是这样,他们不管前人有多大成就,也不高山仰止,而设法超越他们,努力向前探索。

正如鲁迅当年所概括的:我们中国人总习惯于“摸前有”,而西方人则善于“探未知”。

中外建筑史—中西方建筑差异

中外建筑史—中西方建筑差异

中外建筑史—中西方建筑差异武汉大学本科生论文中外建筑史论文题目:中西建筑差异及分析院(系)名称:学号:2专业名称:学生姓名:指导教师:二○一二年十月中西建筑差异及分析摘要:由于中国和西方历史文化起源不同,中西方民族各自发展出有明显差异的哲学观念、文化传统、性格气质和审美心理等。

这些无形的因素内在地影响着建筑艺术的文化内涵。

本文总结对比了中西建筑在材料与结构、建筑布局、装饰色彩、艺术风格、美学价值等方面存在的差异的基础上分析中国传统建筑与西方传统建筑差异的一些看法。

关键词:中西建筑;差异;分析一、中西建筑综合对比由于地理环境、民族性格、历史文化等因素差异之影响,中国传统建筑与西方传统建筑在建筑材料与结构、建筑布局、装饰色彩、艺术风格、美学价值等方面存在着诸多差异。

二、中西建筑差异的形成原因的分析2.1地理环境原因中国人选择木结构建筑的原因在于:第一,古代中原林木很多,便于就地取材;第二,中原地区适合建筑需要的石材相对较为难觅,且搬运不便;第三,受文化观念的影响,除陵墓建筑外,中国古人并不刻意追求建筑的永恒。

西方传统(古典)建筑体现出以石为本的风格,即主要采用冷而硬、厚而沉、庞而大的石块,以追求一种高大、强大、神秘、威严、震慑效果和体现一种弃绝尘寰的宗教出世精神。

2.2空间观念原因西方人观念上“空间是可以被限定的、有限的”思维定势与认识模式。

而生活在农耕地理环境的东方人,在平缓绵延的冲积平原上,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生活很有规律,劳作相当有序,过着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循环往复的田园生活。

其单一农耕型的经济结构,对四季变化依赖较大,人们容易产生强烈的时间意识。

这种不同的时空观自然影响到建筑风格的差异,中国传统(古典)建筑文化偏重于建筑群体的时间因素,西方传统(古典)建筑文化则强调建筑单体的空间因素。

2.3社会环境原因由于东方各民族多生息于大河流域,生活环境比较优越且相对稳定,生存环境又处于同外部世界相对隔绝状态,因此东方民族多养成清静淡泊、自然无为、温顺好养、追求和谐等文化特点。

中外建筑史课程论文

中外建筑史课程论文

中外建筑史课程论文 Updated by Jack on December 25,2020 at 10:00 am中外建筑史课程论文课程名称:中外建筑史论文题目:浅析西方建筑大师—理查德·迈耶院别:艺术设计学院专业:产品设计班级: 1644443学号: 2姓名: 555任课老师: 066时间:2015年12月浅析中国南北方建筑差异河南城建学院艺术设计系学院产品设计李静 8摘要:理查德·迈耶是新现代主义的代表人物,通过对迈耶一些代表作品的解读,领悟迈耶的设计手法。

迈耶的这些设计手法对建筑历史的发展起到了很大的作用,同时也具有很强的学习和借鉴的意义。

关键词:剥洋葱;白色;虚实?理查德·迈耶(Richard?Meier)是美国着名的第三代建筑师。

他是新现代主义的代表人物,是白色派的代表人物之一,也是一位具有自己独立风格的建筑大师。

他的建筑作品遍布美国各大城市。

迈耶的每一个建筑作品,无论建成与否,都是完整而且成熟的,同时又都是极其富于个性化的。

他的建筑作品,具有一种强烈的连续性和统一性。

迈耶也在一次学术报告中说到“现代主义的某些形式原则,内容极为丰富,大有前途,具有差不多是无限的领域。

我的作品并不属于新古典主义传统,我反对表现派,但信奉概括……我依然被现代主义的诗意、技术的美和效用所吸引”,以下是对其设计手法及作品的简要分析。

1、化体为面的设计手法——“剥洋葱”手法?作为美国第三代建筑大师,迈耶的许多作品都展现出强烈的“层”视觉特征,在迈耶的一些作品中,运用了各种形式不同、纵横交错的面,使建筑形态产生了良好的层次感和虚实变化。

这种设计手法类似于“剥洋葱”,洋葱的内部由很多层面组成,未剥开的洋葱呈现出密实体的形态,而剥开的洋葱则有了强烈的层叠的相互关系,后者展现的面的组合形态较前者的实体形态更丰富,剥开部分的面层与中间未剥开部分的实体形成对比,并且产生层次感和方向感,有了虚实和阴影变化。

外国建筑史选修作文

外国建筑史选修作文

外国建筑史选修作文外国建筑就像一本本打开的故事书。

我知道埃及的金字塔。

那金字塔好大呀,尖尖的顶在沙漠里特别显眼。

它是用一块一块大石头堆起来的。

我想,在很久很久以前,那些埃及人没有大吊车,他们是怎么把这些大石头搬上去的呢?一定费了好大的力气。

听说那是法老的陵墓,法老们觉得自己死后住在这样宏伟的建筑里会很安心。

还有法国的埃菲尔铁塔。

它高高地站在那里,像一个巨人。

铁塔上有好多好多铁架子,看起来很复杂。

到了晚上,铁塔上亮起灯,就像一颗星星落在了地上。

人们可以坐着电梯到铁塔的上面去,从上面看巴黎的景色,一定超级美。

外国建筑都有着自己独特的魅力,每一个建筑背后都藏着好多秘密和故事呢。

外国建筑可有趣啦。

像意大利的比萨斜塔,它是斜着的。

我看到它的照片时,心里想,怎么会有斜着的塔呢?这就像一个调皮的孩子,没有站得直直的。

听说是因为地基没打好才这样的。

不过这反而让它变得超级有名。

很多人专门去那里看它,还会摆出各种有趣的姿势拍照,假装用手把它扶正呢。

再说说印度的泰姬陵。

它全是白色的,在阳光下白得发亮。

那建筑看起来很对称,两边一模一样。

它是一位国王为他心爱的妻子建的。

这就像一个超级浪漫的爱情故事变成了一座美丽的建筑。

我想,那位妻子要是知道有这样一座为她而建的泰姬陵,一定很幸福。

外国建筑就像一个个惊喜的小盒子,打开一个就有不一样的发现。

外国建筑的世界就像一个大大的游乐场。

英国的大本钟可出名了。

那座大钟又高又大,钟的声音很响亮。

它就坐落在英国的一个很重要的地方。

我想象着,住在附近的人每天听着大本钟的钟声起床、睡觉。

那钟声就像一个忠诚的伙伴,一直陪伴着大家。

在希腊有很多神庙。

那些神庙的柱子好粗呀,而且排列得很整齐。

神庙看起来很庄严,就像一个严肃的老人坐在那里。

我想,以前的希腊人在神庙里祭祀,一定是怀着很崇敬的心情的。

每一个外国建筑都像是这个游乐场里的一个游乐设施,充满了乐趣和神秘,让我特别想去探索更多。

关于中外建筑史论文中外建筑欣赏论文中外建筑赏析论文:日本传统建筑特征简析

关于中外建筑史论文中外建筑欣赏论文中外建筑赏析论文:日本传统建筑特征简析

关于中外建筑史论文中外建筑欣赏论文中外建筑赏析论文日本传统建筑特征简析【摘要】:日本传统建筑在与环境的融合,室内空间设计,建筑结构,建筑材料的使用及装饰中体现的民族独特性。

关键词: 自然; 流动; 材料的自明; 建筑的精神与气质初次近距离的接触日本,在体验日本文化风情及建筑风貌的游历中,日本传统建筑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日本传统建筑的发展虽然受到中国等外来文化的影响,但仍然保留着浓郁的民族特色,它既不同于西方建筑,也与中国传统建筑有许多不同之处,使它在世界建筑界占有一定的地位。

1形体的自然性日本是一个自然环境优美的岛国,日本人民热爱自然,这种感情体现在传统建筑上则表现为追求建筑与自然的融合协调。

如果说西方人所追求的是建筑物本身高大的形体,强烈的视觉效果、以形体表现人与自然的对话,那么日本传统建筑则不强调实体性,而是以小巧的体形融会于自然之中,将建筑看成为环境的有机组成部分。

在日本人的理想中,建筑应与自然成为一体,他们不喜欢对自然采取对抗姿态的高大厚重的建筑,即使是日本建筑中唯一的以庄严雄伟、气魄雄大取胜的建筑物———天守阁也将其体量分解为若干个小城楼,簇拥一座大城楼,廊屋相连、层宇层叠的形式形成了丰富多姿的景观,整体轮廓参差起伏,构图多变。

许多日本建筑群都避免沿纵轴对称布置,桂离宫、法隆寺都以不对称为特点的。

冈仓天心认为日本人对不完全的偏爱来自于禅的影响。

“在日本不完全的东西被奉为崇拜的对象,为了让想象力能自由地去完成它,人们故意地让它保持不完全的状态。

“日本人追求的是不对称的美、均衡的美,采取不对称的形式是为了避免产生人工安排的感觉。

他们认为对称、稳定可以使建筑显得优美庄严厚重,但同时也容易出现形式主义和抽象概念的堆砌等弊端,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人们的构想力。

从造型上看,以木结构为主的日本建筑,整体呈直接造型,如伊势神宫的构件线条平直、棱角分明,整体呈明确的几何形。

中国的建筑文化传入日本后,日本建筑的屋檐也开始有了起翘,但起翘不如中国明显。

中外建筑史期末论文

中外建筑史期末论文

中外建筑史期末论文指导老师:赵月苑学生:邓威班级:建筑设计3班新古典主义建筑18世纪60年代到19世纪,欧美一些国家流行一种古典复兴建筑风格。

当时,人们受启蒙运动的思想影响,考古又使古希腊、罗马建筑艺术珍品大量出土,为这种思想创造了借鉴的条件。

采用这种建筑风格的主要是法院、银行、交易所、博物馆、剧院等公共建筑和一些念性建筑,而对一般的住宅、教堂、学校影响不大。

所谓“新古典主义”,首先是遵循唯理主义观点,认为艺术必须从理性出发,排斥艺术家主观思想感情,尤其是在社会和个人利益冲突面前,个人要克制自己的感情,服从理智和法律,倡导公民的完美道德就是牺牲自己,为祖国尽责。

艺术形象的创造崇尚古希腊的理想美;注重古典艺术形式的完整、雕刻般的造型,追求典雅、庄重、和谐,同时坚持严格的素描和明朗的轮廓,极力减弱绘画的色彩要素。

“新古典主义”的“新”在于借用古代英雄主义题材和表现形式,直接描绘现实斗争中的重大事件和英雄人物,紧密配合现实斗争,直接为资产阶级夺取政权和巩固政权服务,具有鲜明的现实主义倾向。

因此,新古典主义又称革命古典主义,它的杰出代表是达维德。

法国在18世纪末、19世纪初是欧洲新古典建筑活动的中心。

法国大革命时在巴黎兴建万神庙是典型的古典式建筑。

拿破仑时代在巴黎兴建了许多纪念性建筑,其中雄师凯旋门、马德兰教堂等都是古罗马建筑式样的翻板。

英国以复兴希腊建筑形式为主,如伦敦的不列颠博物馆。

德国柏林的勃兰登堡门、柏林宫廷剧院都是复兴希腊建筑形式的。

其中勃兰登堡门仿制雅典卫城的山门建成。

美国独立以前,建筑造型多采用欧洲样式。

独立后,美国借助于希腊、罗马的古典建筑来表现民主、自由、光荣和独立,因而新古典建筑大兴。

美国国会大厦仿照巴黎万神庙建成,极力表现雄伟,强调纪念性。

法国建筑连同绘画一起被称作新古典主义时期,这个时期并没有形成新的建筑样式,只是古代建筑交替、花样翻新而已,也有人称之为“浪漫的古典主义”。

在拿破仑帝国时代,建筑艺术更是以古希腊罗马建筑为标准,庄重的多利克柱式为时髦的崇尚。

中外建筑史论文

中外建筑史论文

浅析中西方建筑哲学文化的差异引言:什么是建筑哲学? 丹纳在《艺术哲学》中提出的艺术鉴赏三原则,“走着迂回的路径,从越来越逼近中心的圆周把建筑艺术的源流看一遍”;并通过对比,看看大陆东西两端截然不同的民族在各自的建筑中印刻着怎样的民族图腾与时代密码。

什么是建筑?古希腊人骄傲地说,建筑是那高高的卫城上俯视着整个城邦的神庙;中世纪教皇阴森森地说,建筑是我们在其中祈祷与赎罪的哥特式大教堂;路易十四优雅地说,建筑是我那金碧辉煌,集聚绅士名媛的凡尔赛宫……建筑,之于秦皇汉武便是那些宏伟大度、气吞山河的行宫苑囿;之于唐人宋民便是那些直插云霄的佛塔与信徒广聚的佛堂;之于明清才子佳人便是那诗意盎然,天人合一的精致园林。

哲学的力量是巨大的,在影响建筑产业和发展诸多因素中占重要位置。

一、东方的严谨统一与西方的纯粹洒脱中国先秦哲学具有鲜明的人学特征,注重人际,追求人和社会的和谐统一,这种思想影响促使中国建筑在总体布局上最求整体的统一性。

在历史上无论其实宏大的建筑还是小巧玲珑的院都表现整体的空间感。

秦始皇那辉煌绝伦的阿房宫也以成为世界宫廷建筑中的奇迹。

繁复与和谐兼容的东方式的雍容,雍容壮丽的气势,宏阔的规模与严整的空间布局,渲染出崇高的气氛,给人以强列的震撼,从而突出君王的权威。

中国人自古就有一种尊崇帝皇,重视王权的情结,足够的风度来彰显国威,盛世的风水也在潜移默化中熏出一种华丽的气派,身处其中的建筑师在其熏陶下更能将他们的才能发挥到极致,去满足时代的需要,迎合帝王的情感。

借助木石砖瓦这些中原“特产”,浓缩于建筑艺术之中。

这些建筑本身也有一种震撼人心的表现方式,与古希腊人讲究的纯粹朴素、自然清明的潇洒大不相同。

三千多年前,“海水光艳照人,鲜明灿烂,像酒的颜色或紫罗兰的颜色”在这漫天遍地的光明笼罩下的希腊海岸,能引起多少美好纯粹的诗请,古希腊人成了天生的思想者,而建筑作为一种非模仿类的艺术,因此,古希腊人对科学与哲学的热爱与研究,一开始就为其城邦的建筑打下了坚实的科学与人文根基。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外古代建筑对比
作者:***
摘要:西方古典建筑文化是欧洲建筑文化的源泉,中国古典建筑文化是东方建筑文化的精华。

中西古典建筑文化均有各自的法式,都在历史上起过不朽的作用,但是由于背景的不同,中西古典建筑各自按着自身的美学思想在发展,由此反映出了不同地域文化的特色。

建筑,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建筑的发展与进步与其所在的文化、环境、经济等诸多方面有着很密切的关系。

民族不同、文化各异,还有如审美理念、生活习惯、宗教信仰等不同内容,形成了各不相同的建筑文化表现形式。

对比中西古典建筑艺术,我们可以发现,既有许多不同点,也存在着一些共同点,它们各自形成了一种制度和法式,目的在于保证质量和取得统一和谐的艺术风格。

至于采用的方法则可以因地制宜,灵活应用。

甚至有些手法相互背道而驰,但都同样可以取得和谐的效果,这一点很值得我们深思。

西方古典建筑文化是欧洲建筑文化的源泉,中国古典建筑文化是东方建筑文化的精华。

中西古典建筑文化均有各自的法式,都在历史上起过不朽的作用,但是由于背景的不同,中西古典建筑各自按着自身的美学思想在发展,由此反映出了不同地域文化的特色。

中西古典建筑文化都有各自的法式,由于社会背景与文化的不同,因此按着不同的美学思想和设计手法在发展,形成了不同的民族文化特点。

从历史上看,西方古典建筑文化发源于古代的希腊,罗马帝国继承了古希腊的成就,使古典建筑进一步成熟,从而形成了西方世界的建筑范例。

西方古典建筑艺术最杰出的成就是创造了古典柱式。

在希腊古典时期曾经创造了三种古典柱式:多立克、爱奥尼亚和科林斯柱式式。

罗马帝国时期,杰出的皇家建筑师维特鲁威在总结古希腊与罗马共和国建筑经验的基础上,于公元1世纪出版了一部《建筑十书》,这是世界上第一部完整的建筑学理论著作,它不仅在当时的帝国范围内对建筑起到了指导与规范的作用,而且还对后来的建筑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到了文艺复兴和近代时期,对古典建筑形式的应用也更为自由了。

正是由于西方古典建筑融理性美与视觉美于一体,因此才创造了雅典卫城帕特侬神庙和罗马圣彼得大教堂这样举世无双的杰作。

一、中西古代建筑文化的表现
(一)建筑环境的东方信仰——风水“风水”主要是指古代人们选择建筑地点时,对气候、地质、地貌、生态、景观等各建筑环境因素的综合评判,以及建筑营造中的某些技术和种种禁忌的总概括。

自古以来,我们的先祖就把选址定居作为安居乐业的头等大事来对待。

在风水中,把大地是做有生命的物体,就像人体内有血液流动一样,
视大地为龙,而气在大地中运行,聚气之地视为“龙穴”,在那里建造城市、寺院、住宅以及陵墓。

在西方,欧美的风水研究史也很长,他们研究风水的原因大概是不理解为什么历史上东洋的经济发展要
快于西洋。

起先,他们认为是儒学的作用,后来又转移到了风水的研究上来。

在欧美研究中国的书中,以及在讲述中国人思考方式时,都会论及风水。

他们把风水视为宗教、世界观和科学思想。

(二)中西古代建筑师在中国古代,建筑师属于“匠人”,生活在社会的底层,他们虽然能创造出优美的建筑,却受到封建社会不允许匠人在其作品上留名的限制,因而他们的名字不能流传于世。

史书上有记载的也仅仅是几位宫廷匠作师。

与中国的情况正好相反,在西方,建筑师是非常受人尊敬的,是社会名流。

西方古代的建筑师因此被各美术学院所吸收、接纳,并和他们的名作一起成为西方文明的一部分,为广大民众所怀念。

二、中西古代建筑文化之比较
(一)中西古代建筑色彩装饰的比较建筑离不开色彩装饰,世界各国建筑的色彩装饰各有千秋。

中国古典建筑素以色彩丰富、设色大胆、用色鲜明、对比强烈而著称,其中原因在于使用的材料、构造方法、设计施工、制度典章等多方面的因素。

某种意义上可以说,中建筑是色彩的建筑,中国建筑装饰始自先秦时代,建筑装饰色彩的运用,也是与中华民族的民族心理有着密切的关系的。

西方建筑装饰也起源很早。

古罗马时期,始初是用素朴大方的大理石贴面,后来随着帝国
的强大和军事的扩大,装饰色彩也表现得华丽浮夸;拜占庭的建筑装饰色彩追求灿烂夺目得色效果;哥特式建筑主要以五颜六色的玻璃装饰窗子,造成建筑物内光线驳杂幽晦、光怪陆离的宗教氛围;到了洛可可建筑,装饰色彩多用嫩绿、粉红、猩红和金色等,天画上画着蓝天白云,追求柔媚、温软,反映了当时贵族们纸醉金迷的生活和较弱敏感的心情。

另外,中国建筑的色彩与中国的哲学、政治和伦理紧密结合起来,被用来区分尊卑贵贱,划分社会等级。

色彩被伦理化了。

而西方建筑中一般没有这种现象,西方建筑中的色彩,因处于多元化的社会文化中而显得异彩纷呈。

中国建筑色彩虽丰富多彩,然而由于被赋予了浓厚的伦理观念,形成了一定的模式,所以又显得较为单一。

同时,由于宗教文化不同,西方建筑色彩往往富于宗教激情,中国建筑色彩除宫殿形象较热烈之外,一般都清素与优雅,富于理性精神。

(二)中西宫殿建筑的比较由于文化传统和建筑观念的差异,中西城市中的宫殿所采取的设计方法又是很不相同的。

西方皇宫强调的是建筑物的单体,即以某一主要的宫殿作为往事权力的象征。

而中国宫殿强调的是群体,它必须通过一连串空间和实体的组合交替来烘托某一特定主题。

在中国古代的任何历史时期中,建造的最宏大、最华丽、级别最高的每每都是宫殿,它代表了中国建筑文化中的精华,也最能完整的体现出中国建筑文化的特殊性格。

另外,中国宫殿有着严格的主次、内外的等级,而西方宫殿中各种用房的设置并没有十分明显的等级差,国王起居之处多与大臣们的休息办公处同一楼面,仅室内装修略有差别。

(三)中西古代民居建筑的比较由于中西血缘家族文化及其生活观念的差异,导致了中西民居文化的不同特性,但相同的是,中西民居文化都源自人类对定居生活的需要。

既然是居住空间,无论古今中外,都具有一定的私密性,所以,空间的内向和含蓄一般是民居的共性。

然而,这种私密和内向也是有差别的,无疑,中国与西方相比,是更显封闭的,这种封闭一方面是出于抵抗外部力量侵害的原因,尤以北方民居往往建造高大的围墙来抵御风沙和寒冷最为典型;另一方面是由于中国正统的儒家观念,内敛性格尤其根深蒂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