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建筑常识内容

中国古建筑常识内容
中国古建筑常识内容

中国古建筑常识内容(建筑师辅导)中国古建筑常识内容一、城市都城的制度。“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国中九经九纬,经涂九轨,左祖右社,面朝后市,……”《周礼考工记·匠人》。中国历代都城规模大小的顺序:①隋大兴城(唐长安城);②北魏洛阳城;

③明、清北京城;④元大都;⑤隋、唐洛阳;⑥明南京城;⑦汉长安城。中国五大古都:西安、洛阳、开封、南京、北京;中国七大古都:以上五处加安阳、杭州。

金中都、元大都、明清北京城址变迁图(应会默画)。元大都是与周礼考工记王城之制最接近的。列人世界文化遗产的中国城市:平遥古城、丽江古城。唐长安城为里坊制,为封闭型,宋汴梁、临安转变为开放型,沿街设市,沿巷建住房。二、宫殿周制三朝五门:外朝——决定国家大事,治朝——王视事之朝,内朝——办理皇族内部事务、宴会。

外朝I 治朝I 内朝皋门库门雉门应门路门

I I东西堂制:大朝居中,两侧为常朝。汉代开东西堂制之先声,晋、南北朝(北周除外)均行东西堂制。隋及以后均行三朝纵列之周制。隋、唐的三朝五门:承天门、太极门、朱明门、两仪门、甘露门。外朝承天门、中朝太极殿、内朝两仪殿。唐代宫殿雄伟,尺度大。大明宫主殿含元殿建于龙首原上,前有长达75m的龙尾道。麟德殿面积达5000余平方米,约为清太和殿的3倍。宋代宫殿创造性发展是御街千步廊制度。另一特点是使用工字形殿。轴心舍:即工字形殿的唐代名称,用于官署。元代宫殿喜用工字形殿。受游牧生活、喇嘛教及西亚建筑影响,用多种色彩的琉璃,金、红色装饰,挂毡毯毛皮帷幕。建叠顶殿,棕毛殿,畏吾儿殿,石造浴室等。明、清紫禁城宫殿(应做全面了解)。三、坛庙坛。祭祀天、地、日、月、桑、农等自然物的建筑。庙。祭祀帝王祖先的建筑。大祭,皇帝亲自祭祀。中祭,皇帝派大臣代祭。望祭,不设庙,只朝所祭方向遥祭。圃丘。祭天的坛。天坛(应了解其历史概况,默绘其总平面示意图,指出其设计成功之处)。孔庙(应了解孔庙布局的特点)。四、陵墓四出羡道。商、周帝王陵墓的形制,由东西南北四方,以斜坡道及踏步由地面通向墓室。封土。帝王陵墓地表以上陵体。方上。累土为堆,呈截顶方锥体形的封土。中国已知最早的建筑总平面图:河北平山县战国中山国王墓出土的一块铜板兆域图。兆域。墓地的界址。黄肠题凑。汉代帝王陵制,用柏木段垒成墓室,柏木心为黄色,木段头皆朝内,故称。陵邑。汉陵各设陵邑,即小城市。迁各地豪富及前朝官吏来居住,名为守陵,实是强干弱枝,便于管理统治。

唐代陵墓。“因山为穴”(以乾陵为例,了解其布局特点)。五音姓利。阴阳堪舆术先按姓分屑五音(宫、商、角、徵、羽)而择地不同。宋代国姓赵,属角音,墓地要“东南地穹、西北地垂”,故宋陵由高向低而建。明十三陵。选址、布局、单体建筑均具很高水平。

五、宗教建筑佛寺布局的演变:以塔为主,前塔后殿,塔殿并列,塔另置别院或山门前,塔可有可无。明、清佛寺建筑典型布局:山门,钟鼓楼,天王殿,大雄宝殿,配殿,藏经楼,另附各种院。佛教四大名山:①山西五台山(文殊菩萨道场);②四川峨眉山(苷贤);③安徽九华山(地藏);④浙江普陀山(观音)。道教名山:江西龙虎山,江苏茅山,湖北武当山,四川青城山,山东崂山,陕西华山。’道教建筑之特点:①以“宫”、“观”、“院”等命名,不以寺称;②所奉神像蓄发长鬚,穿中式衣袍;③不以塔为膜拜对象;④常有洞天福地等园林布置。伊斯兰教礼拜寺建筑特点:①不供偶像;②设朝圣地麦加朝拜的龛;③不用动物图像做装饰,用可兰经文、植物及几何图案做装饰;④设有邦克楼,望月楼,浴室等。中国伊斯兰教四大寺:①广州怀圣寺(俗名狮子寺);

②泉州清净寺(俗名麒麟寺);③杭州真教寺(俗名凤凰寺);④扬州仙鹤寺。舍宅为寺。南北朝盛行的社会风尚。致仕之人舍出住宅作佛寺,以前厅为佛殿,后堂为讲堂。最具代表性的著名古建筑(应记其地点、年代、特色):(1)佛光寺东大殿——山西五台,唐大中十一年(公元857年)建,现存最大的唐代木构建筑。(2)南禅寺大殿——山西五

台,唐建中三年(公元782年)建,现存最早的木构建筑。(3)隆兴寺摩尼殿——河北正定,北宋皇佑四年(公元1052年)建,四出抱厦,山面朝前。(4)独乐寺观音阁及山门——辽统和二年(公元984年)重建,·结构合理。(5)晋祠圣母殿——山西太原,宋崇宁元年(公元1102年)重修,殿前有鱼沼飞梁。(6)永乐宫——山西芮城,元中统三年(公元1264年)建,殿内壁画极珍贵。(7)清净寺——福建泉州,元至正年间(公元1341-1370年)重修,保持外来影响。(8)布达拉宫——西藏拉萨,清顺治二年(公元1645年)重建,最大的喇嘛教寺院。(9)席力图召——内蒙呼和浩特市,清康熙三十五年(公元1696年)重建,汉藏混合式喇嘛庙。中国佛塔的五种主要类型(举例、绘示意图):(1)楼阁式塔——山西应县佛宫寺释迦塔;(2)密檐塔——河南登封嵩岳寺塔(见图3-6);(3)单层塔——山东济南神通寺四门塔;(4)喇嘛塔——北京妙应寺白塔;(5)金刚宝座式塔——北京大正觉寺塔。其他名塔:河北定县开元寺料敌塔——宋塔,现存最高的砖塔,高84m;河南开封祜国寺塔——宋塔,俗称铁塔,是第一座砌琉璃面砖的塔;福建泉州开元寺双石塔——宋塔,是现存最高的石塔;南京报恩寺琉璃塔——明建,已毁,被当时誉为世界建筑七大奇迹之一;

河北正定广惠寺华塔——造型华丽,是塔的一种类型,也可视为金刚宝座。石窟寺。在山崖上开凿出来的洞窟形佛寺。著名石窟寺:甘肃敦煌石窟,山西大同云冈石窟,河南洛阳龙门石窟,山西太原天龙山石窟,甘肃天水麦积山石窟,新疆拜城克孜尔石窟。

六、住宅了解古代住宅依靠的间接资料:文献,图画,壁画,画像石,画像砖,明器。传统住宅的主要类型:(1)庭院式——是中国传统住宅的主要形式,包括多种形态,如:四合院,四水归堂,一颗印,大土楼等。(2)窑洞式——分布于河南、山西、陕西等黄土层厚的地域,有靠山及平地窑。(3)毡包——分布于内蒙古、新疆、青海等地,是牧民移动式房屋。(4)碉房——藏族的住房(5)干阑——分布于少数民族地区,是生活层架空,以利防潮、防虫蛇野兽的木构房屋,如广西壮族的麻栏,云南傣族的竹楼等,现存明代住宅:在山西、安徽、江西、浙江、福建等地均有遗存。

以下无正文

仅供个人用于学习、研究;不得用于商业用途。

толькодля людей, которые используются для обучения, исследований и не должны использоваться в коммерческих целях.

For personal use only in study and research; not for commercial use.

Nur für den pers?nlichen für Studien, Forschung, zu kom merziellen Zwecken verwendet werden.

Pour l 'étude et la recherche uniquement à des fins personnelles; pas à des fins commerciales.

中国古建筑常识

古建常识 一、中国古代建筑的概述 中国古建筑从原始社会开始,即以木构架为其主要结构方式,在这历史长河中,一脉相承。又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在平面布局、立面形式、构造方式、建筑风格诸方面具有不同的风格特点。可谓千姿百态、千变万化、流光异彩。 木架建筑如此长期、广泛地被作为一种主流建筑类型加以使用,必然有其内在优势。这些优势大致是: 1.取材方便 2.适应性强木架建筑是由株、梁、檀、枋等构件形成框架来承受屋面、楼面的荷载以及风力、地震力的,墙并不承重,只起围蔽、分隔和稳定柱子的作用,因此民间有“墙倒屋不塌”之谚。 3.较强的抗震性能 木构架的组成采用榫卯结合,木材本身具有的柔性加上榫卯节点有一定程度的可活动性,使整个木构架在消减地震力的破坏方面具备很多的潜力。 4.施工速度快 5.便于修缮、搬迁 中国古建筑有其完整的木构架体系。在这一体系中,以抬梁式、穿斗式为主。 抬梁式木构架至迟在春秋时代就初步完备了,后经不断提高,产生一套完整比例和做法。此种木构架特点是:柱上搁置梁头,梁头上搁置檀条,梁上在用矮柱支起较短的梁,如此层叠而上,梁的总数可达3-5跟。当柱上采用斗拱是,则梁头搁置于斗拱上。这种木结构多用于北方地区及宫殿、庙宇等规模较大的建筑物。

穿斗式木架构的特点是:用穿枋把柱子串联起来,形成一榀榀的房架;檀条直接搁置在柱头上;沿檀条方向,在用斗枋把柱子串联起来。由此形成了一个框架。这种木框架广泛应用于江西、湖南、四川等地区。 相比之下,穿斗式木构架用料小,整体性强,但柱子排列密,只有当空间尺度不大时(如居室、杂屋)才能使用;而抬梁式木构架可采用跨度较大的梁,以减少柱子的数量,取得较大的空间,所以适用于宫殿、庙宇等建筑。 需要特别指出的是斗拱的应用。所谓斗拱是在方形坐斗上用若干方形小斗与若干弓形的拱层迭装配而成的组合部件。斗拱至迟在周朝初期已有在柱上安置坐斗,承载横枋的方法。至汉朝,成组斗拱已大量用于重要建筑中,斗拱形式不止一种。经过两晋、南北朝到唐朝,斗拱式样趋于统一,并用拱的高度作为梁枋比例之基本尺度。后来匠师们将这种基本尺度逐步发展为更周密的模数制,就是宋《营造法式》所称的“材”。“材”分八等,而每等“材”又分十五分,以十分为其宽。根据建筑类型先定材的等级,然后构件的大小、长短和屋顶的举折都以“材”为标准决定。至明清,模数制在大式建筑中变为以斗口为基本权衡单位,在小式建筑或无斗拱大式中以柱径为基本权衡单位。 中国封建社会的建筑,由于等级制的关系,只有宫殿、寺庙及其它高级建筑才允许在柱上和内外檐的枋上安装斗拱。斗拱最初用以承托梁头,枋头,还用于外檐支承出檐的重量,后来才用于构架其它节点上,而出檐深度越大,斗拱层数就越多。斗拱具有结构和装饰的双重作用,因而以斗拱层数的多少表示建筑物的重要性。 二、明清建筑的主要形式 我国现存的古建筑实物中,明、清建筑站着相当大的数量,它们是我国文物

转载 中国古建筑小常识

转载中国古建筑小常识 中国古建筑小常识(注:本文所用图片及部分资料均来自百度搜索)——梁思成与《中国建筑史》《中国建筑史》(图一)成书于1944年,作者梁思成。他是我国科学史事业的开拓者、著名的建筑学家、建筑教育家、中国建筑历史与理论学科的奠基人之一,也是中国“第一个用现代科学方法研究中国古代建筑的学者”,因而他也被专事研究中国科学史的英国著名学者李约瑟称为——研究“中国建筑历史的宗师”。正是这位宗师与其夫人林徽因一起,顶着抗日战争纷飞的炮火,置艰难困苦的恶劣条件于不顾,在同事们的帮助下,用了近10年的时光,对全国近200个县城的两千余个古建筑项目进行考察,“以测量、绘图、摄影各法”,系统收集、记录、整理各类有价值的文字与图片资料,完成了《中国建筑史》的撰写,这本巨著因而也成为中国第一部由中国人自己编写的公正权威的建筑历史。《中国建筑史》在总述中国建筑历史的基础上,对各时期建筑活动、现存实物又进行了略述,并就每一时期的建筑特征进行了详细的分析,脉络清晰,行文流畅;文字优美,富蕴诗情。书中术语颇多,然因图文并重,相得益彰,虽业外人士,读来也全无艰涩苦硬之感,相反温润如玉,齿颊留香,想来这一切应得益于夫人林徽因相助之缱绻。梁思成先生在他的1954年油印本《中

国建筑史前言》中说道:“在编写的过程中,林徽因、莫宗江、卢绳三位同志都给了我很大的帮助,林徽因同志除了对辽、宋的文献部分负责搜集资料并执笔外,全稿都经过她校阅补充”。梁夫人不但以同行的身份给梁先生以专业的帮助,更以诗人、作家的浪漫,为《中国建筑史》增添了一抹诗画意韵,令著作余味无穷。故而,《中国建筑史》不仅是梁先生的颠峰之作,更包含了林徽因对中国建筑艺术、对梁思成先生的一片深爱之情,也使得这部反映中国古建筑宏大雄伟之气的历史巨著,氤氲些许温婉柔曼的女性气息。正是不求多情而自多情矣!图一《中国建筑史》 一、建筑是民族文化兴衰潮汐之映影“中国建筑乃一独立之结构系统,历史悠长,散布区域辽阔。在军事,政治及思想方面,中国虽常与他族接触,但建筑之基本结构及部署之原则,仅有和缓之变迁,顺序之进展,直至最近半世纪,未受其它建筑之影响。数千年来无遽变之迹,渗杂之象,一贯以其独特纯粹之木构系统,随我民族足迹所至,树立文化表志,都会边疆,无论其为一郡之雄,或一村之僻,其大小建置,或为我国人民居处之所托,或为我政治、宗教、国防、经济之所系,上自文化精神之重,下至服饰、车马、工艺、器用之细,无不与之息息相关。中国建筑之个性乃即我民族之性格,即我艺术及思想特殊之一部,非但在其结构本身之材质方法而已。”这是梁思成先生在他的著作《中国建筑史》绪

浅析中国古建筑大木结构的榫卯形式

浅析中国古建筑大木结构的榫卯形式 ----------吴其钢徐州市园林技术工程处摘要:榫卯的功能,在于使千百件独立、松散的构件紧密结合为一个符合设计要求和使用要求的,具有承受各种荷载能力的完整的结构体。 关键词:榫卯功能分类名称使用部位 我国古代建筑学是一门综合性的科学,是通过一定的建筑艺术形式和一定的工艺技术表现出来的。有人说“中国古代建筑的大木结构不用一根钉子”,这个说法实际上是一种夸大的说法,但如果单指大木结构的榫卯则是完全正确的。中国古代建筑的结构,以木材、砖瓦为主要建筑材料,又以木构架结构为主要的结构方式。中国古建筑是一门独具风格的建筑科学,中国古建筑又以木结构为主,木构件间的联接又以榫卯组合为主。 而今国内现存的古建筑以清代(明代)居多。通过近几年施工和设计的仿古建筑,剖析其结构形式与工艺技术,得悉其构件联接以榫卯组合为主。通过对马炳坚先生所著的《中国古建筑木作营造技术》,井庆升先生所著的《清式大木作操作工艺》,及清工部《工程做法则例》的学习,了解了中国古建筑的榫卯技术的形式和多样化以及其功能。 1、榫卯的功能 1.1榫卯是相辅相成,相互对应的。榫:就是小于构件断面凸出的部分,俗称公榫,卯:就是指与榫相结合的另一构件凹下去的部分,俗称母榫。 1.2榫卯的功能,在于使千百件独立、松散的构件紧密结合为一个符合设计要求和使用要求的,具有承受各种荷载能力的完整的结构体。木结构榫卯技术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就得以应用并逐渐发展,到唐宋时期榫卯技术的

应用以达到如火纯清的程度,应用的更加纯熟和讲究。到明、清时期古代的工匠们将其形式简化,但仍保留其固有的功能,从中充分体现榫卯结构的可靠性。 如一座大型的宫殿式木构建筑要由成千上万个单件组合而成,一座小式的构造简单的古建筑,也要由数以百计的木构件组成。在这些建筑的木构件中,除椽子和望板外,其余构件几乎全部是用榫卯结合在一起的。木结构的形式和榫卯结合的方法,是中国古建筑的一个主要结构特点。 2、榫卯的分类 木构件榫卯种类很多,形态各异,这些种类和形状的形成,不仅与榫卯的功能有直接关系,而且还与木构件所处的位置,构件之间的组合角度,结合方式以及木构件的安装顺序和安装方法等均有直接关系。根据榫卯的功能大致可分为六类:固定垂直构件的榫卯;水平构件与垂直构件的拉结相交使用的榫卯;水平构件互交部位的榫卯;水平或倾斜构件重叠稳固所用的榫卯;用于水平或倾斜构件叠交或半叠交的榫卯;用于板缝拼接的几种榫卯。下面详细介绍一下木构件榫卯的种类、形式及使用部位。 2.1、固定垂直构件的榫卯; 在古建筑中垂直构件主要柱子,柱子又分为落地柱和悬空柱两类。落地柱即柱脚直接落在柱顶石上的柱子,如檐柱、金柱、中柱、山柱都属此类。悬空柱即落脚在梁架上或被其它构件悬空挑起、捧起的柱子,如童柱、瓜柱、雷公柱等都是悬空柱。这些垂直构件不管用在什么部位,都要用榫卯来固定它的位置,如管脚榫、套顶榫、瓜柱柱脚半榫。 2.1.1、管脚榫用于固定各种落地的柱根部,童柱与梁架或墩斗相交处,

中国古建筑术语解释及结构图样演示教学

中国古建筑术语解释及结构图样

中国古建筑术语解释及结构图样 斗拱:斗拱,是中国古代建筑上特有的构件,是由方形的斗、升、拱、翘、昂组成。它的产生和发展有着非常悠久的历史。从两千多年前战国时代采桑猎壶上的建筑花纹图案,以及汉代保存下来的墓阙、壁画上,都可以看到早期斗拱的形象。按使用部位分,它可以分为内檐斗拱、外檐斗拱、平座斗拱。外檐斗拱中,又可分为柱头科斗拱(用于柱头位置上的斗拱)、角科斗拱(用于殿堂角上的斗拱)和平身科头拱。斗拱在中国古建筑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主要有三个方面: 一、它位于柱与梁之间,由屋面和上层构架传下来的荷载,要通过斗拱传给柱子,再由柱传到基础,因此,它起着承上启下,传递荷载的作用。 二、它向外出挑,可把最外层的桁檀挑出一定距离,使建筑物出檐更加深远,造形更加优美、壮观。三、它构造精巧,造形美观,如盆景,似花兰,又是很好的装饰性构件。举架:中国古代建筑中确定屋顶曲面曲度的方法。古代建筑梁架层叠加高时,用举架方法使屋顶的坡度越往上越陡,呈凹曲面,以利于屋面排水和檐下采光。在北方宫式建筑中,规定各种大小建筑的檐步架都是五架(即步架举高和步架长度之比等于5∶10),飞椽为三五举,其余

各步架之间的举高,取决于房屋的大小和檩数的多少。采用举架方法建造的屋顶在古代建筑中独树一帜。 庑殿:中国古代建筑中的一种形式,是中国古代建筑中至高无上的建筑形式。在封建社会,庑殿建筑实际上已经成为皇家建筑之外,其它官府、衙属、商埠、民宅等等,是绝不允许采用庑殿这种建筑形式的。庑殿建筑的这种特殊政治地位决定了它用材硕大、体量雄伟、装饰华贵富丽,具有较高的文物价值和艺术价值。庑殿建筑屋面有四大坡,前后坡屋面相交形成一条正脊,两山屋面与前后屋面相交形成四条垂脊,故庑殿又称四阿殿、五脊殿。唐代以前,正脊短小,四面坡深,明代以后正脊加长。悬山:屋面两坡五脊,一条正脊,四条垂脊。正脊两端伸出山墙,与脊头平齐顺垂脊修造外沿以保护檀头不受风雨的侵蚀。(屋面双坡,两侧伸出山墙之外。屋面上有一条正脊和四条垂脊,又称挑山顶。) 歇山式:是紧随其后的高级的屋顶形式。这样的屋顶也好辨认,从侧面看,向下的两条脊好像是在半路上歇了一下,然后就改变了方向,折向另一个方向延伸出去了,所以侧面的上半部形成了一个类似三角形的样子。歇山式的

中国古建筑常识图解

中国古建筑简略图解 我国古建筑常由屋顶、基座及墙体组合,创造优美的造型,尤以屋顶造型为最。通过举折,屋顶哥哥檩和梁在高度上具有不同变化,从而使屋顶坡面上形成上陡下缓的曲面,保护屋身免受雨水浸泡。并在屋檐转角处起翘和出翘,既减轻屋顶重量,又是建筑轻巧活泼。常用的屋顶主要有庑殿、歇山、悬山、硬山、攒尖、卷棚等形式。此外还有盝顶、平顶和单坡顶等。 1、庑殿顶:屋面四坡五脊,前后屋面相交形成一条正脊,两侧屋面与前后屋面相交形成四条斜脊,俗称五脊顶。庑殿顶又有单檐和重檐之分,官式建筑中重檐庑殿顶规格最高。 2、歇山顶:从外部形式看,是悬山顶和庑殿顶的结合,形成两坡和四面坡屋顶的混合形式,有一条正脊、四条垂脊、四条斜脊,俗称九脊顶。歇山顶也有重檐与重檐之分。官式建筑中,重要大殿多采用重檐歇山顶。 3、悬山顶:屋面仅有前后两坡,一条正脊,四条垂脊,正脊两端伸出山墙。 4、硬山顶:屋面以横向正脊为界分前后两坡,左右两面山墙与屋面平齐,或高出屋面。 5、攒山顶:屋面在顶部交汇于一点,形成锥形,多在尖端置宝顶装饰。有单檐与重檐之分。 6、卷棚顶:整体外貌与硬山、悬山一样,唯一的区别是没有明显的正脊,屋顶前坡于悬山一样,唯一的区别是没有明显的正脊,屋面前坡于脊部呈弧形滚向后坡,两坡相交处呈弧形曲面。

中国古建筑屋顶可分为以下几种形式:硬山、悬山、攒尖、歇山、庑殿等五种,根据建筑等级要求分别选用;每种屋顶又有单檐与重檐、起脊与卷棚的区别;个别建筑也有采用叠顶、盔顶、十字脊歇山顶及拱顶的;南方民居的硬山屋顶多采用高于屋面的封火山墙。 其中庑殿顶、歇山顶、攒尖顶又分为单檐(一个屋檐)和重檐(两个或两个以上屋檐)两种,歇山顶、悬山顶、硬山顶可衍生出卷棚顶。 古建筑屋顶除功能性外,还是等级的象征。其等级大小依次为:重檐庑殿顶>重檐歇山顶>重檐攒尖顶>单檐庑殿顶>单檐歇山顶>单檐攒尖顶>悬山顶>硬山顶>盝顶。此外,除上述几种屋顶外,还有扇面顶、万字顶、盔顶、勾连搭顶、十字顶、穹窿顶、圆劵顶、平顶、单坡顶、灰背顶等特殊的形式。 庑殿顶,又称四阿顶,有五脊四坡,又叫五脊顶,前后两坡相交处为正脊,左右两坡有四条垂脊。重檐庑殿顶庄重雄伟,是古建筑屋顶的最高等级,多用于皇宫或寺观的主殿,如故宫太和殿、泰安岱庙天贶殿、曲阜孔庙大成殿等。单檐庑殿顶多用于礼仪盛典及宗教建筑的偏殿或门堂等处,以示庄严肃穆,如北京天坛中的祈年门、皇乾殿及斋宫、华严寺大熊宝殿等。 歇山顶,又称九脊顶,有一条正脊、四条垂脊、四条戗脊。前后两坡为正坡,左右两坡为半坡,半坡以上的三角形区域为山花。重檐歇山顶等级仅次于重檐庑殿顶,多用于规格很高的殿堂中,如故宫的保和殿、太和门、天安门、钟楼、鼓楼等。一般的歇山顶应用非常广泛,但凡宫中其他诸建筑,以及祠庙坛社、寺观衙署等官家、公众殿堂等都袭用歇山屋顶。

中国木结构古建筑的部分构件名称介绍

中国木结构古建筑的部分构件名称介绍 中国古代木构架房屋建筑中负担结构构件的制造和木构架的组合、安装、竖立等工作的专业。由于古代建筑是以木结构为骨干的,因此房屋的设计也归属大木作。 历史渊源由《考工记》所载"攻木之工七",可知周代木工已分工很细,以后各代分工不同。宋代房屋的附属物平暗、藻井、勾阑、博缝、垂鱼等的制作,归小木作,明清时则归大木作。宋代大木作以外另有锯作,明清也归大木作。木构架房屋建筑的设计、施工以大木作为主,则始终不变。 设计制度中国古代建筑在唐初就已经定型化、标准化,由此产生了与此相适应的设计和施工方法。宋《营造法式》中,已载有一套包括设计原则、标准规范并附有图样的材份制(即古代的模数制,见材份)。材份制一直沿用到元末。明初,大量营建都城宫室,已不再用材份制。清初颁布的清工部《工程做法》基本上使用了斗口制(见斗口),仍可看出材份制的痕迹,但在力学上已不如材份制严谨,各种构件的标准规范也无一致的准则。实质上是旧的设计制度已被废弃,而新的设计制度还不完善。 大木作结构构件,按功能可分为12类。其中拱、昂、爵头、斗4类属铺作构件。其余8类为:柱,额枋,梁,蜀柱、驼峰托脚、叉手等,替木,椽和襻间,阳马(角梁),椽,飞子(飞檐椽)。以上各类构件中,柱、椽、椽多为圆形截面,余为矩形截面。宋以后各代对构件截面,按结构形式(殿堂、厅堂、余屋,或大木大式、大木小式)都详尽地规定出高、厚尺度。其高厚比早期多为3:2,间有2:1的,至明清则多为10:8。

柱,又称柱子,古代文献中又称为"楹"。为建筑中主要承受轴向压力的纵长形构件。一般竖立,用以支承梁、枋、屋架。常用木材、石材、砖等制成。按外形分为直柱、梭柱,截面多为圆形。处于不同的位置,有不同的名称,如在房屋最外圈的柱子为外檐柱,外檐柱以内的称屋内柱(或金柱),转角处的称角柱,以及墙柱、中柱、山柱、瓜柱、童柱等。有些柱不承受轴向压力,主要起构造作用,如望柱、垂莲柱、雷公柱。根据样式不同,以有圆柱、八角柱、方柱、瓜楞柱、蟠龙柱等多种。按构造又有单柱、拼合柱之别。古建筑柱子一般均有收分,即柱径上小下大呈直线轮廓收分。北齐、五代、宋、明建筑中又有一种柱子上下两端或仅上端收杀成梭形的,称为梭柱。清代多用直柱、仅于柱端稍作卷杀。柱有侧脚,即向中心倾斜;有生起,即自中间柱向角柱逐渐加高。

中国古建筑常识内容

中国古建筑常识内容(建筑师辅导) 中国古建筑常识内容 一、城市 都城的制度。“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国中九经九纬,经涂九轨,左祖右社,面朝后市,……”《周礼考工记·匠人》。 中国历代都城规模大小的顺序:①隋大兴城(唐长安城);②北魏洛阳城;③明、清北京城;④元大都;⑤隋、唐洛阳;⑥明南京城;⑦汉长安城。 中国五大古都:西安、洛阳、开封、南京、北京; 中国七大古都:以上五处加安阳、杭州。 金中都、元大都、明清北京城址变迁图(应会默画)。元大都是与周礼考工记王城之制最接近的。列人世界文化遗产的中国城市:平遥古城、丽江古城。 唐长安城为里坊制,为封闭型,宋汴梁、临安转变为开放型,沿街设市,沿巷建住房。 二、宫殿 周制三朝五门:外朝——决定国家大事,治朝——王视事之朝,内朝——办理皇族内部事务、宴会。 外朝I 治朝I 内朝 皋门库门雉门应门路门 I I 东西堂制:大朝居中,两侧为常朝。汉代开东西堂制之先声,晋、南北朝(北周除外)均行东西堂制。隋及以后均行三朝纵列之周制。 隋、唐的三朝五门:承天门、太极门、朱明门、两仪门、甘露门。 外朝承天门、中朝太极殿、内朝两仪殿。 唐代宫殿雄伟,尺度大。大明宫主殿含元殿建于龙首原上,前有长达75m的龙尾道。麟德殿面积达5000余平方米,约为清太和殿的3倍。 宋代宫殿创造性发展是御街千步廊制度。另一特点是使用工字形殿。 轴心舍:即工字形殿的唐代名称,用于官署。 元代宫殿喜用工字形殿。受游牧生活、喇嘛教及西亚建筑影响,用多种色彩的琉璃,金、红色装饰,挂毡毯毛皮帷幕。建叠顶殿,棕毛殿,畏吾儿殿,石造浴室等。 明、清紫禁城宫殿(应做全面了解)。 三、坛庙 坛。祭祀天、地、日、月、桑、农等自然物的建筑。 庙。祭祀帝王祖先的建筑。 大祭,皇帝亲自祭祀。中祭,皇帝派大臣代祭。望祭,不设庙,只朝所祭方向遥祭。 圃丘。祭天的坛。 天坛(应了解其历史概况,默绘其总平面示意图,指出其设计成功之处)。 孔庙(应了解孔庙布局的特点)。 四、陵墓 四出羡道。商、周帝王陵墓的形制,由东西南北四方,以斜坡道及踏步由地面通向墓室。 封土。帝王陵墓地表以上陵体。 方上。累土为堆,呈截顶方锥体形的封土。 中国已知最早的建筑总平面图:河北平山县战国中山国王墓出土的一块铜板兆域图。 兆域。墓地的界址。 黄肠题凑。汉代帝王陵制,用柏木段垒成墓室,柏木心为黄色,木段头皆朝内,故称。 陵邑。汉陵各设陵邑,即小城市。迁各地豪富及前朝官吏来居住,名为守陵,实是强干

中国古建筑常识提要(三)

中国古建筑常识提要(三) 1. 福建南部的客家土楼住宅各层空间的使用功能分别为( )。 A.底层畜圈、储粮;二层厨房、公共活动;三、四层住房 B.底层厨房、畜圈;一层、三层为住房;顶层储粮 C.底层为祠堂、公共活动、厨房、畜圈;二层以上为住房 D.底层厨房、畜圈、杂用;--层储粮;上两层为住房 答案:D [解答] 见《中国建筑史》(第五版)第三章第二节。共有4环,内一圈为平房,外一圈为2层,最外一环底层用作厨房、畜圈、杂用,二楼贮藏,上2层为卧室,回廊相通各室。 2. 唐代木构中普拍枋与阑额的关系是( )。 A.宽于阑额 B.等于阑额 C.窄于阑额 D.当时无普拍枋 答案:D [解答] 唐代木构从五台山佛光寺东大殿看,阑额之上尚未有普拍枋这个构件。宋代开始有普拍枋,它与阑额的关系是:由宽于阑额逐渐等于阑额而后窄于阑额,至明、清时代则称为平板枋。 3. 小木作不包括( )。 A.门、窗 B.天花 C.家具 D.彩画

答案:D [解答] 古建装修,宋代称小木作,分为外檐装修和内檐装修,前者包括栏杆、挂落和门窗等;后者包括室内隔断、罩、天花、藻井和家具等。 4. 西安半坡村遗址中的建筑结构形式属于( )。 A.抬梁式 B.穿斗式 C.木骨泥墙式 D.井干式 答案:C [解答] 西安半坡村遗址中的建筑平面有方形与圆形两种,墙体采用木骨架,上扎结枝条再涂泥的做法属母系氏族社会的仰韶文化时期,距今约5000年。 5. 槁扇的抹头的数量变化的规律是( )。 A.由少变多 B.由多变少 C.没变化 D.变化无规律 答案:A [解答] 桶扇的抹头数早期少,如山西寿圣寺的唐代砖雕槅扇门仅三抹头。宋、金一般为四抹头,明、清则五六抹头的常见,变化是由少变多,是有规律的。 6. 在20世纪初时,中国现代建筑教育的先驱者杨廷宝、梁思成等就读于美国( )建筑系,该院沿用了( )建筑教育传统。 A.耶鲁大学建筑学院,德国包豪斯 B.哈佛大学研究生院,法国巴黎美术学院

中国古代建筑发展历程

开篇语:有人说:“建筑是凝固的音乐”,建筑就像一本打开的书,从中你能看到一座城市的抱负。而当一个建筑历经沧桑保留到现在时,那么它也超越了它的实用性,成为了一件艺术品。关于建筑正如现在这幅PPT上的三句话,建筑是音乐,是史书,蕴含着人文思想。 在古代,没有大型的建筑机械,没有钢筋混凝土,所有的大型建筑全靠人力来完成,可我们的老祖宗还是给我们留下了长城,留下了故宫,留下了秦始皇陵兵马俑,留下了一次又一次让世界惊艳的中国古代建筑文化。正因为全凭劳动人民的双手来创造这些奇迹,所以,大型建筑的修建与一个王朝的富强程度息息相关。 而我国的古代建筑发展有三次大的高潮,分别在我国古代最为强盛的三个时期:秦汉,隋唐与明清时期。建筑的发展与人类政治,经济的发展具有密切关系,下面,请大家随着历史时间的顺序来看中国古代建筑的发展历程。 首先呢是原始住居与建筑的雏形的形成,早在几十万年前,中国原始人就知道找寻山洞来躲避风吹雨淋,到了新石器时代,古人已经开始自己建造简陋的房屋,并发展成为原始部落。在我国古代,就有“有巢氏”教人们用木材来搭建房屋,躲避野兽,有巢氏也因此成为部落联盟的首领,有巢氏的传说也反映出古人从山洞居住到建造房屋的阶段。在此期间,古人就已经知道使用榫桙结构(比如浙江余姚的河姆渡遗址)。 到了春秋战国时代,古人的政治,经济取得了重大的发展,建筑文化也随之取得进步,大的城市也开始了营建,夯土技术也被广泛的运用,比如河南偃师二里头早商都城遗址。还有许多王城和都城,这些城市的规模庞大,以国王的宫室为中心,并且屋顶开始使用陶瓦,使用彩绘,这些表示古代建筑达到了雏形阶段,这是中国古代建筑进一步发展的基础。 第二个阶段呢是秦汉时期,秦汉时期是中国古代建筑发展史上的开拓阶段。李白有句诗是:“秦王扫六合,虎气何雄哉”。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国家强盛,动用全国的物力人力财力来修建长城,宫殿,陵墓,一个工程差不多就得几十万人劳动几十年,而这些工程中的阿房宫与万里长城、秦始皇陵、秦直道并称为“秦始皇的四大工程”,万里长城和秦始皇陵大家都很熟悉,而阿房宫大家只从高中时的《阿房宫赋》中了解过它的雄伟壮丽,“六王毕,四海一,蜀山兀,阿房出。覆压三百余里,隔离天日。”这是杜牧对它文学化的描写。传说,秦王嬴政小时候在爱上一个女子,名阿房,秦皇统一天下后想立她为后,却遭到众大臣反对,只因她是赵国人。阿房为了不让嬴政为难,上吊自杀。秦皇为了纪念这位他深爱过的女子,因而起名阿房宫。阿房宫也确实是足够的庞大,它的一个前殿就相当于整个故宫三分之二的面积,史书上记载项羽火烧阿房宫足足烧了三个月!当年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也不过烧了三天。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它的规模是多么的庞大。 到了汉代,经过文景之治后的大汉王朝,国力强盛,又开始了大规模营造建筑的时期,并且屋顶形式多样化,这一阶段呢中国的建筑体系已基本形成,出现了第一次发展高潮。人们初步掌握了夯土和烧制砖瓦的技术、木构架结构渐趋成熟、斗拱在重要建筑物上普遍使用。屋顶的形式多样化,拱券式结构有了发展。这个时期的建筑遗址主要有宫殿、陵墓、驰道、长城。 第三个阶段是两晋南北朝时期,这一时期战争比较频繁,经济实力不足,都城与宫殿的建筑明显不能和秦汉时期相比,但是在这一阶段佛教发展迅速,于是佛教建筑开始被广泛修建。中国古代建筑对外来文化的摄取期,形成了别具特色的中国式的佛教建筑艺术。我国古代建筑进入了对外来文化的摄取期。巨大的寺、塔和石窟成为这时的主体建筑类型。 第四个阶段是中国古代建筑发展史时上的兴盛时期。也是第二个高潮期,这一时期的建筑继承了前代成就,又吸收了外来影响,加上隋唐时期国力强盛,把中国古代建筑推向了成熟阶段。比如石家庄赵县的赵州桥,建于隋朝大业年间,由著名匠师李春设计建造,距今已有约1400年的历史,是当今世界上现存最早、保存最完善的古代敞肩石拱桥。还有五台山的佛光寺、南禅寺等。这时的建筑技术有了新的发展,朝廷也制定了营缮的法令,并且有专

中国古建筑基础知识

中国古建筑基础知识- 古建保护与修复 中国古代建筑的基本特征 1.建筑外形上的特征:具有屋顶,屋身与台基三部分。 2.建筑结构的特征:木构架结构(木构架:屋顶与屋身部分的骨架)。 基本做法:以立柱与横梁组成构架,四根柱子组成一间,一栋房子有几个间组成。 3.建筑群体布局的特征:组合原则:以院子为中心,四面布置建筑物,每个建筑物的正面都面向院子,并在这一面设门窗。规模较大的建筑由若干个院子组成。 有显著的中轴线,线上布置主要的建筑物,两侧的次要建筑多作对称的布置。 4.建筑装饰及色彩的特征 装饰细部:梁枋,斗拱,檩椽等结构构建经艺术加工发挥装饰作用。 色彩:古代建筑中最显著特征之一。宫殿庙宇中黄色琉璃瓦顶,朱红色屋身,檐下阴影里用蓝绿色略加点金,在衬以白色石台基,轮廓鲜明富丽堂皇。一般住宅中用青灰色的砖墙瓦顶,或用粉墙瓦檐,木柱,梁枋门窗等多用黑色,褐色或本色木面。 彩画:建筑装饰中的重要部分。做在檐下及室市内的梁,枋,斗拱,天花及柱头上。构图密切结合构件本身的形式,色彩丰富。明清时期常用的有与玺彩画,旋子彩画与苏式彩画。 藻井:中国传统建筑中天花板上的一种装饰。名为“藻井”, 含有五行以水克火,预防火灾之义。一般都在寺庙佛座上或宫殿的宝座上方。就是平顶的凹进部分,有方格形、六角形、八角形或圆形,上有雕刻或彩绘,常见的有“双龙戏珠”。 屋顶 中国古典建筑的外观特征极为明显,都由屋顶、屋身、台基三部分组成,史称“三段式”。三段式之中以大屋顶最为典型。中国古代建筑,在形态上的显著特征就是大屋顶。中国古代建筑的屋顶被称为中国建筑之冠冕,最显著的特征就是屋顶的流畅的曲线与飞檐,最初的功能就是为了快速排泄屋顶的积水,后来逐步发展成等级的象征。从汉代初得雏形至明清规格化,屋顶形式经历了漫长的演变历程,形成了完整的体系。中国古代建筑造型优美,尤其以屋顶造型最为突出,主要有庑殿、

古建筑特点及主要结构形式分析

古建筑特点及主要结构形式分析 中国古建筑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形成了深厚的建筑文化和精巧的建筑结构特点,外观雄浑壮观,结构符合现代力学与结构的设计原理,在结构的搭接、抗震能力方面都表现出优良的特质。本文对古建筑的历史发展、仿古建筑研究的现状进行了分析,论述了古建筑的特点和结构形式,并总结了其模数特点。 古建筑发展 中国古代建筑绵延几千年历史,木结构和砖石结构是其主要的结构特点。根据建筑材料以及结构的复杂程度,古建筑发展几个阶段大致可分为以下几个时期。第一阶段,七千年前至公元前21世纪,这阶段人类社会处于石器时代末期,原始社会建筑也渐渐从半居穴到地面建筑转变,从以土为主逐渐向以木为主的方向过渡。木材材质方面,初期的榫卯结构出现,但其连接比较简单。第二阶段,公元前21世纪至公元前476年,奴隶社会阶段,即夏朝至春秋时期,木构造技术中的榫卯结构日趋完善,斗拱这一建筑的重要构件也随之出现。第三阶段,公元前475年至公元280年,经历战国、秦、两汉、三国朝代替换,虽然战乱纷争,但斗拱却被人们广泛认可,迅速发展为建筑结构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木结构建筑的结构方式已经趋于完善,抬梁式和穿斗式两种主要的结构形式已经形成。第四阶段,公元265年至589年,两晋、南北朝时期,木构造建筑作为主流建筑类型应用越来

越广,随着佛教的兴起,古建筑木结构技术在佛教建筑中的应用占据越来越重要的地位。第五阶段,公元581至960年,历史正处于隋、唐、五代时期,木结构建筑大量使用,殿堂式木结构建筑体量趋于庞大。同时砖石建筑也随着木结构的发展而发展很快,整体的建筑形象气势磅礡、雄浑豪健,特别是帝宫建筑更显耀眼,民居也呈现出比较多方位的元素。第六阶段,为公元960至1279年,此时历史处于宋、辽、金时期,建筑规模总体呈缩小的势态,但建筑精致精巧,结构变化丰富,各地出现具有地方特色的建筑风格,北宋官方还颁布了关于建筑设计和施工的规范书——《营造法式》,极大的推动了建筑设计和建筑技术发展。也标志着中国古建筑发展到了较高水平阶段。第七阶段,为公元1271至1840年,此时历史为元、明、清时期,明、清到了古建发展的最后时期。建筑形式和结构特点发展更加丰富多彩,建筑形式分为五种:庑殿、歇山、硬山、悬山、攒尖五种基本形式,同时还存在形形色色的复合式建筑形式,使得此时期的建筑色彩更加多样,形式更加巧妙和合理。各朝代的建筑也具有自己的特色,再加上南方建筑的精巧和北方建筑的厚重大气,官家和民间建筑的华丽庄严和简朴实用,形成了多姿多彩的历史画面。中国古建筑的发展大致经历了以上七个时期,体现了从简单到复杂、从低级到高级、从一元到多元、从单色到多色的发展历程,越来越成熟。从使用方面材料考虑,古代建筑以木结构为主,而且选用高强度、高韧度等材性较好的木材,同时辅以相关的加固措施和其它材料等手段,结构形式主要有梁、架、檩、柱、斗拱、雀替等单构件和复合构件,通过构件本身的

中国建筑史复习资料

中国古建筑常识提要 ..一、城市 ..都城的制度:《周礼考工记》“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国中九经九 一般解释为:都城九里见方,每边辟三门,纵横各九条道路,南北道路,宽九条车轨,东面为祖庙,西面为社稷坛,前面是朝廷寝宫,后面是市场和民居,朝廷宫室市场占地一百亩。 纬,经涂九轨,左祖右社,面朝后市…… ..历代都城规模大小的顺序:1.隋大兴城(唐长安城)2.北魏洛阳城3. 明清北京城4.元大都5.隋、唐洛阳6.明南京城7.汉长安城 ..中国的五大古都:西安、洛阳、开封、南京、北京 ..中国的七大古都:以上五处加安阳、杭州。 ..金中都、元大都、明清北京城都是与《周礼考工记》之王城之制最接近 的。 ..中国列入世界文化遗产的城市有:平遥古城、丽江古城。(北京古都的风貌改变较大,尚未列入) ..里坊制:唐长安城为里坊制,为封闭型。宋汴梁、临安转变为开发型,沿街设肆,沿街设住房。 ..唐长安城总体布局及规划特色 ..二、宫殿: ..周制三朝五门:外朝——决定国家大事;治朝——王视事之朝;内朝——办理皇族内部事务及宴会。 外朝|治朝|内朝 皋门库门雉门应门路门 ..东西堂制:大朝居中,两侧为常朝。汉代开东西堂制之先河,晋、南北朝(北周出外)均行东西堂制。隋及以后均行三朝纵列之周制。 ..隋唐的三朝五门:承天门、太极门、朱明门、两仪门、甘露门。 ..外朝承天门、中朝太极殿、内朝两仪殿。 ..唐代宫殿雄伟,尺度大。麟德殿面积达5000余平方米,约为清太和殿的三倍。..宋朝宫殿的创造性发展是御街千步廊制度;另一特点是使用工字型殿。 ..轴心舍:即工字形殿的唐代名称,用于官署。 ..元代宫殿喜用工字形殿。受游牧生活、喇嘛教及西亚建筑的影响,用多种色彩的琉璃,金红色装饰,挂毡毯毛皮帷幕。

中国古建筑基础知识

中国古建筑基础知识 - 古建保护与修复 中国古代建筑的基本特征 1.建筑外形上的特征:具有屋顶,屋身和台基三部分。 2.建筑结构的特征:木构架结构(木构架:屋顶和屋身部分的骨架)。 基本做法:以立柱和横梁组成构架,四根柱子组成一间,一栋房子有几个间组成。 3.建筑群体布局的特征:组合原则:以院子为中心,四面布置建筑物,每个建筑物的正面都面向院子,并在这一面设门窗。规模较大的建筑由若干个院子组成。有显著的中轴线,线上布置主要的建筑物,两侧的次要建筑多作对称的布置。 4.建筑装饰及色彩的特征 装饰细部:梁枋,斗拱,檩椽等结构构建经艺术加工发挥装饰作用。 色彩:古代建筑中最显著特征之一。宫殿庙宇中黄色琉璃瓦顶,朱红色屋身,檐下阴影里用蓝绿色略加点金,在衬以白色石台基,轮廓鲜明富丽堂皇。一般住宅中用青灰色的砖墙瓦顶,或用粉墙瓦檐,木柱,梁枋门窗等多用黑色,褐色或本色木面。 彩画:建筑装饰中的重要部分。做在檐下及室市的梁,枋,斗拱,天花及柱头上。构图密切结合构件本身的形式,色彩丰富。明清时期常用的有和玺彩画,旋子彩画和式彩画。 藻井:中国传统建筑中天花板上的一种装饰。名为“藻井”,含有五行以水克火,预防火灾之义。一般都在寺庙佛座上或宫殿的宝座上方。是平顶的凹进部分,有方格形、六角形、八角形或圆形,上有雕刻或彩绘,常见的有“双龙戏珠”。 屋顶 中国古典建筑的外观特征极为明显,都由屋顶、屋身、台基三部分组成,史称“三段式”。三段式之中以大屋顶最为典型。中国古代建筑,在形态上的显著特征是大屋顶。中国古代建筑的屋顶被称为中国建筑之冠冕,最显著的特征是屋顶的流畅的曲线和飞檐,最初的功能是为了快速排泄屋顶的积水,后来逐步发展

中国古建筑结构

中国古建筑结构 (一)以木构架为主的结构方式 中国古代建筑的单体,大致能够分为屋基、屋身、屋顶三个部份。凡是重要建筑物都建在基座台基之上,一样台基为一层,大的殿堂如北京明清故宫太和殿,建在高大的三重台基之上。单体建筑的平面形式多为长方形、正方形、六角形、八角形、圆形。这些不同的平面形式,对构成建筑物单体的立面形象起着重要作用。由于采纳木构架结构,屋身的处理得以十分灵活,门窗柱墙往往依据用材与部位的不同而加以处置与装饰,极大地丰富了屋身的形象。中国古代建筑的屋顶形式丰富多彩。早在汉代已有庑殿、歇山、悬山、囤顶、攒尖几种差不多形式,并有了重檐顶。以后又显现了勾连搭、单坡顶、十字坡顶、盂顶、拱券顶、穹窿顶等许多形式。为了爱护木构架,屋顶往往采纳较大的出檐。但出檐有碍采光,以及屋顶雨水下泄易冲毁台基,因此后来采纳反曲屋面或屋面举拆、屋角起翘,因此屋顶和屋角显得更为轻巧爽朗。 (三)中轴对称、方正严整的群体组合与布局 (四)变化多样的装修与装饰 中国古代建筑关于装修、装饰特为讲究,凡一切建筑部位或构件,都要美化,所选用的形象、色彩因部位与构件性质不同而有不。台基和台阶本是房屋的基座和进屋的踏步,但给以雕饰,配以栏杆,就显得格外庄重与雄壮。屋面装饰能够使屋顶的轮廓形象更加优美。如故宫太和殿,重檐庑殿顶,五脊四坡,正脊两端各饰一龙形大吻,张口吞脊,尾部上卷,四条垂脊的檐角部位各饰有九个琉璃小兽,增加了屋顶形象的艺术感染力。门窗、隔扇属外檐装修,是分隔室内外空间的间隔物,然而装饰性专门强。门窗以其各种形象、花纹、色彩增强

了建筑物立面的艺术成效。内檐装修是用以划分房屋内部空间的装置,常用隔扇门、板壁、多宝格、书橱等,它们能够使室内空间产生既分隔又连通的成效。另一种划分室内空间的装置是各种罩,如几腿罩、落地罩、圆光罩、花罩、栏杆罩等,有的还要安装玻璃或糊纱,绘以花卉或题字,使室内充满书卷气味。天花即室内的顶棚,是室内上空的一种装修。一样民居房屋制作较为简单,多用木条制成网架,钉在梁上,再糊纸,称「海墁天花」。重要建筑物如殿堂,则用木支条在梁架间搭制方格网,格内装木板,绘以彩画,称「井口天花」。藻井是比天花更具有装饰性的一种屋顶内部装饰,它结构复杂,下方上圆,由三层木架交构组成一个向上隆起如井状的天花板,多用于殿堂、佛坛的上方正中,交木如井,绘有藻纹,故称藻井。于建筑物上施彩绘是中国古代建筑的一个重要特点,是建筑物不可缺少的一项装饰艺术。它原是施之于梁、柱、门、窗等木构件之上用以防腐、防蠹的油漆,后来逐步进展演化而为彩画。古代在建筑物上施用彩画,有严格的等级区分,庶民房舍不准绘彩画,确实是在紫禁城内,不同性质的建筑物绘制彩画也有严格的区分。其中和玺彩画属最高的一级,内容以龙为主题,施用于外朝、内廷的要紧殿堂,格调华贵。旋子彩画是图案化彩画,画面布局素雅灵活,富于变化,常用于次要宫殿及配殿、门庑等建筑上。再一种是苏式彩画,以山水、人物、草虫、花卉为内容,多用于园苑中的亭台楼阁之上。 (五)写意的山水园景 中国古典园林的一个重要特点是有意境,它与中国古典诗词、绘画、音乐一样,重在写意。造景家用山水、岩壑、花木、建筑表现某一艺术境域,故中国古典园林有写意山水园之称。从造景艺术创作来讲,它摄取万象,塑造典型,托寓自我,通过观看、提炼,尽物态,

中国古建筑构造解释(详细!)

第一篇中国古代建筑的特点 中国是世界文明古国之一。古代中国建筑和古代埃及建筑、古代西亚建筑、古代印度建筑、古代爱琴海建筑、古代美洲建筑并列为世界古老建筑的六大组成。中国建筑文化源远流长,独立发展,形成独具特色的建筑体系。中国古代建筑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七个方面: 1、使用木材作为主要建筑材料,以木构柱梁为承重骨架,以木材、土或其它材料为围护物的木构架建筑体系。 2、保持构架制原则,中国古代以木构柱梁为承重骨架,以木材或其它材料为围护物的木构架建筑体系,实质上是将承重结构与围护结构分开的构架体系。 3、创造并使用斗拱结构形式,斗拱是中国古代建筑体系特有的形制,它既是上部梁架和立柱之间传递荷载的结构构件,又以其自身优美、华丽的造型而成为建筑的主要装饰构件。是集结构功能与装饰功能与一体,在中国建筑体系中独有的构件。 4、实行单体建筑标准化,中国古代建筑,无论是宫殿、寺庙、住宅等,不论其规模大小,外观体形皆由台基、屋身和屋顶三部分组成。 5、重视建筑组群平面布置。 中国古代建筑组群大多以庭院为组合单位:单体建筑沿周边布置,围合成中间的庭院。这样的庭院整体风格是内向的:内部开敞而富于变化,外观较封闭。按照中国的封建礼制观念,庭院强调中轴对称布局,以突出主体建筑,并求得整体的平衡。 沿轴线作多层次的纵身布局成为中国古代建筑组群的一个鲜明的特色,有着丰富多彩的庭院变化,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单体建筑定型化造成的单调感。这种建筑群体组合的手法,甚至影响到城市规划,并取得辉煌的成就。 只有园林建筑是个例外。中国园林建筑以“师法自然”为原则,极尽自由灵活之能事,与欧洲的几何图案式的园林建筑布局绝然不同。 6、灵活安排空间布局。 构架式的结构为室内空间的灵活布局创造了条件。中国古代建筑中,常用多种多样的罩、挂落、隔扇、屏等自由灵活地分隔室内空间。 7、运用色彩装饰手段。 木构架的一个突出缺点是易腐、易燃。为了保护木材,表面需加油漆,在长期的发展演变中,中国古代建筑形成独具特色的彩画制度,令世人叹为观止。 中国古代建筑的主要类型与型制 一、中国古代建筑木构架的主要形式 (一)、抬梁式构架(又称“叠梁式”) 抬梁式构架是在台基上立柱,柱上沿房屋进深方向架梁,梁上立短小的矮柱,矮柱上再架短一些的梁,如此叠置若干层,再最上层架上立脊瓜柱,这就是一组梁架。

大工15春《中国古建筑史》在线测试答案

大工15春《中国古建筑史》在线测试 一、判断题(共15 道试题,共30 分。)V 1. 由于唐朝的黄帝姓李,因此尊崇老子,并在大明宫中建造了道观——三清殿。 A. 错误 B. 正确 满分:2 分 2. 白马寺中保存有宋、金、元、明、清等各个朝代的建筑和文物。 A. 错误 B. 正确 满分:2 分 3. 在古代,只有天子才有资格祭天。 A. 错误 B. 正确 满分:2 分 4. 西域沙漠上的汉长城是用红柳和夯土混合筑成的。 A. 错误 B. 正确 满分:2 分 5. 北京的天、地、日、月四座坛分别位于北京城的东、南、西、北方向上。 A. 错误 B. 正确 满分:2 分 6. 故宫中的御花园规模巨大,仅稍小于大明宫太液池。 A. 错误 B. 正确 满分:2 分 7. 故宫太和殿中屋顶的造型、台阶的层数、面宽和进深的间数以及所有的陈列和摆设都是有象征意义的。 A. 错误 B. 正确 满分:2 分 8. 石结构和木结构各有千秋,并无优劣之分。 A. 错误 B. 正确 满分:2 分 9. 建筑的物质功能取决于需求。 A. 错误 B. 正确 满分:2 分 10. 叠涩的功能与斗栱类似,但斗栱用于木结构,叠涩用于石结构。 A. 错误 B. 正确 满分:2 分

11. 由于木结构不容易保存,古人攻破都城时为了彰显胜利往往也会烧毁敌方的宫殿,因此至今完好保留下来的宫殿建筑很少。 A. 错误 B. 正确 满分:2 分 12. 包拯在开封去世后就地安葬,合肥包拯墓是后人为纪念他而专门修建的衣冠冢。 A. 错误 B. 正确 满分:2 分 13. 孔庙、孔府和孔林的位置是相邻的。 A. 错误 B. 正确 满分:2 分 14. 因为中国盛产木材,西方盛产石材,所以中国古建筑多为木结构,西方古建筑多为石结构。 A. 错误 B. 正确 满分:2 分 15. 明朝中后期,朝廷决定在北京城外再修一圈新城墙,但由于花费巨大,不久就无力支付,只好改变计划,将南面已修好的部分向内部弯折,与原来南面的城墙相接,这样形成了“凸”字形。 A. 错误 B. 正确 满分:2 分 二、单选题(共10 道试题,共40 分。)V 1. 关于十三陵的挖掘和开放情况,下面说法错误的是: A. 十三陵已经被全部挖掘,并对外开放 B. 十三陵中只有定陵已被挖掘 C. 十三陵中的长陵、定陵、昭陵和神道已对外开放 D. 对于是否应该挖掘十三陵,考古界一直存在争论 满分:4 分 2. 明清时期,祭天选在什么日子? A. 春分 B. 夏至 C. 秋分 D. 冬至 满分:4 分 3. 下面哪个时期的北京城遭到了严重破坏? A. 元末明初 B. 明末清初 C. 民国时期 D. 文革时期 满分:4 分 4. 下面哪那座古建筑属于木结构?

中国古建筑之特征.doc

中国古建筑之特征 第一节中国建筑之特征 建筑之始,产生于实际需要,受制于自然物理,非着意创制形式,更无所谓派别。其结构之系统,及形式之派别,乃其材料环境所形成。古代原始建筑,如埃及、巴比伦、伊琴、美洲、及中国诸系,莫不各自在其环境中产生,先而胚胎,粗具规模,继而长成,转增繁缛。其活动乃赓续的依其时其地之气候,物产材料之供给;随其国其俗,思想制度,政治经济之趋向;更同其时代之艺文,技巧,知识发明之进退,而不自觉。建筑之规模,形体,工程、艺术之嬗递演变,乃其民族特殊文化兴衰潮汐之映影;一国一族之建筑适反鉴其物质精神,继往开来之面貌。今日之治古史者,常赖其建筑之遗迹或记载以测其文化,其故因此。盖建筑活动与民族文化之动向实相牵连,互为因果者也。 中国建筑乃一独立之结构系统,历史悠长,散布区域辽阔。在军事,政治及思想方面,中国虽常与他族接触,但建筑之基本结构及部署之原则,仅有和缓之变迁,顺序之进展,直至最近半世纪,未受其它建筑之影响。数千年来无遽变之迹,渗杂之象,一贯以其独特纯粹之木构系统,随我民族足迹所至,树立文化表志,都会边疆,无论其为一郡之雄,或一村之僻,其大小建置,或为我国人民居处之所托,或为我政治、宗教、国防、经济之所系,上自文化精神之重,下至服饰、车马、工艺、器用之细,无不与之息息相关。中国建筑之个性乃即我民族之性格,即我艺术及思想特殊之一部,非但在其结构本身之材质方法而已。 建筑显著特征之所以形成,有两因素:有属于实物结构技术上之取法及发展者,有缘于环境思想之趋向者。对此种种特征,治建筑史者必先事把握,加以理解,始不至淆乱一系建筑自身优劣之准绳,不惑于他时他族建筑与我之异同。治中国建筑史者对此着意,对中国建筑物始能有正确之观点,不作偏激之毁誉。 今略举中国建筑之主要特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