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理学--机体生理功能的调节共36页文档
生理学 第一章 绪论

控制系统
受控系统
如:强烈刺激下的应急性反应活动
(二)自动控制系统(反馈控制系统) ——闭环系统 控制系统
反馈 信息 监视装置 (感受器) 反馈(feedback):由受控部分发出的信息反 过来影响控制部分功能活动的过程 调节信息
受控系统
反馈按反馈信息作用性质的不同可分为 正反馈与负反馈两类 1、正反馈(positive feedback)
急性实验
动物实验 慢性实验 人体实验 在体实验
离体实验 优点:排除了无关因素的影响,实验 条件易于控制、结果便于分析; 缺点:不能简单等同于或类推到体内的 真实情况。 在体实验 优点:保存了被研究器官与其他器官的 自然联系和相互作用,便于分析各器官之间的相 互影响; 缺点:不能类推到清醒状态的真实情况。 慢性实验 优点:保存了各器官的自然联系和相互 作用,便于观察某一器官在正常情况下的生理功 能及其与整体的关系; 缺点:体内条件太复杂,对结果不易分 析。
四、生殖(Reproduction) 生殖是生物体繁殖后代、延续种系的基本生命特征 性活动。成熟的个体通过无性或有性繁殖方式产 生或形成与本身相似的子代个体。
第三节
机体生理功能的调节
一、人体与外环境 1、自然环境对人的影响: (1)物理因素 (2)化学因素 (3)生物因素 2、社会环境对人的影响: 政治、经济、文化、人际关系、心理因素、 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等
神经调节的特点:作用迅速、调节精确、作用 部位局限、时间短暂。
(二)体液调节(humoral regulation)
概念:是指机体分泌的特殊化学物质,经体液到 达全身各组织器官,并对其功能活动进行调节 的过程。 类型:1.全身性体液调节
2.局部性体液调节
生理学目录

生理学第一章绪论第一节生理学的任务和研究方法一、生理学及其任务二、生理学和医学的关系三、生理学的研究方法四、生理学研究的不同水平第二节机体内环境和稳态一、机体的内环境(细胞外液是细胞直接接触和赖以生存的环境)二、内环境的稳态(内环境理化性质相对稳定的状态)第三节机体生理功能的调节一、生理功能的调节方式二、体内的控制系统第二章细胞的基本功能第一节细胞膜的物质转运功能一、细胞膜的分子结构二、跨细胞膜的物质转运第二节细胞的信号转导一、信号转导概述二、离子通道型受体介导的信号转导三、G蛋白耦联受体介导的信号转导四、酶联型受体介导的信号转导五、招募型受体介导的信号转导六、核受体介导的信号转导第三节细胞的电活动一、静息电位二、动作电位三、电紧张电位和局部电位第四节肌细胞的收缩一、横纹肌二、平滑肌第三章血液第一节血液生理概述一、血液的组成二、血液的理化特性三、血液的免疫学特性第二节血细胞生理一、血细胞生成的部位和一般过程二、红细胞生理三、白细胞生理四、血小板生理第三节生理性止血一、生理性止血的基本过程二、血液凝固三、纤维蛋白的溶解第四节血型和输血原则一、血型与红细胞凝集二、红细胞血型三、血量和输血原则第四章血液循环第一节心脏的泵血功能一、心脏的泵血过程和机制二、心输出量与心脏做功三、心脏泵血功能的储备四、影响心输出量的因素五、心功能评价第二节心脏的电生理学及生理特性一、心肌细胞的跨膜电位及其形成机制二、心肌的生理特性三、体表心电图第三节血管生理一、各类血管的功能特点二、血流动力学三、动脉血压与动脉搏四、静脉血压与静脉回心血量五、微循环六、组织液七、淋巴液的生成和回流第四节心血管活动的调节一、神经调节二、体液调节三、自身调节四、动脉血压的长期调节第五节器官循环一、冠脉循环二、肺循环三、脑循环第五章呼吸第一节肺通气一、肺通气的原理二、肺通气功能的评价第二节肺换气和组织换气一、气体交换的基本原理二、肺换气三、组织换气四、正常肺功能在维持机体酸碱平衡中的作用第三节气体在血液中的运输一、氧的运输二、CO2的运输第四节呼吸运动的调节一、呼吸中枢与呼吸节律的形成二、呼吸的反射性调节第六章消化和吸收第一节消化生理概述一、消化道平滑肌的特性二、消化腺的分泌功能三、消化道的神经支配及其作用四、消化道的内分泌系统第二节口腔内消化和吞咽一、唾液的分泌二、咀嚼第三节胃内消化一、胃液的分泌二、胃的运动第四节小肠内消化一、胰液的分泌二、胆汁的分泌和排出三、小肠液的分泌四、小肠的运动第五节肝脏的消化功能和其它生理作用一、肝脏的功能特点二、肝脏主要的生理功能三、肝脏功能的储备及肝脏的再生第六节大肠的功能一、大肠液的分泌二、大肠的运动和排便第七节吸收一、吸收的部位和途径二、小肠内主要物质的吸收三、大肠的吸收功能第七章能量代谢与体温第一节能量代谢一、机体能量的来源与利用二、能量代谢的测定三、影响能量代谢的因素四、基础代谢第二节体温及其调节一、体温二、机体的产热反应与散热反应三、体温调节第八章尿液的生成和排出第一节肾的功能解剖和肾血流量一、肾的功能解剖二、肾血流量的特点及其调节第二节肾小球的滤过功能一、有效滤过压二、影响肾小球滤过的因素第三节肾小管和集合管的物质转运功能一、肾小管和集合管中的物质转运方式二、肾小管和集合管中各种物质的重吸收与分泌三、影响肾小管和集合管中重吸收与分泌的因素第四节尿液的浓缩和稀释一、尿液的稀释机制二、尿液的浓缩机制三、影响尿液浓缩和稀释的因素第五节尿生成的调节一、神经调节二、体液调节三、尿生成调节的生理意义第六节清除率一、清除率的概念和计算方法二、测定清除率的意义第七节尿的排放一、膀胱的尿道的神经支配二、排尿反射三、排尿异常第九章神经系统的功能第一节神经系统活动的基本原理一、神经元和神经胶质细胞二、突触传递三、神经递质和受体四、反射活动和基本规律第二节神经系统的感觉功能一、感觉概述二、躯体和内脏感觉三、视觉四、听觉五、平衡觉六、嗅觉和味觉第三节神经系统对躯体运动的调控一、运动的中枢调控功能概述二、脊髓对躯体运动的调控作用三、脑干对肌紧张和姿势的调控四、大脑皮层对运动的调控五、基底神经节对运动的调控六、小脑对运动的调控第四节神经系统对内脏活动、本能行为和情绪的调节一、自主神经系统二、中枢对内脏活动的调节三、本能行为和情绪的神经基础第五节脑电活动及睡眠与觉醒一、脑电活动二、睡眠与觉醒第六节脑的高级功能一、学习与记忆二、语言和其它认知功能第十章内分泌第一节内分泌与激素一、内分泌与内分泌系统二、激素的化学性质三、激素的细胞作用机制四、激素作用的一般特征五、激素分泌节律及其分泌的调控第二节下丘脑-垂体及松果体的内分泌一、下丘脑-腺垂体系统内分泌二、下丘脑-神经垂体内分泌三、松果体的内分泌第三节甲状腺的内分泌一、甲状腺激素及其代谢二、甲状腺激素的作用三、甲状腺功能的调节第四节甲状旁腺、维生素D与甲状腺C细胞的分泌一、甲状旁腺激素的生物作用与分泌调节二、维生素D的活化、作用及其生成调节三、降钙素的生物作用与分泌调节第五节胰岛内分泌一、胰岛素二、胰高血糖素第六节肾上腺内分泌一、肾上腺皮质激素二、肾上腺髓质激素三、肾上腺髓质素第七节组织激素及功能器官内分泌一、组织激素二、功能器官内分泌第十一章生殖第一节男性生殖功能与调节一、睾丸的功能二、睾丸功能的调节第二节女性生殖功能与调节一、卵巢的功能二、卵巢功能的调节三、卵巢功能的衰退第三节妊娠与分娩一、妊娠二、分娩第四节性生理与避孕一、性成熟二、性兴奋与性行为三、避孕。
生理学第一章

感受器
传入神经
中 枢
传出神经
效应器
Δ 反射的类型:
非条件反射——先天性的,反射弧终生不变,物 种共有。如:吸吮反射。 条件反射——后天获得,建立在非条件反射基础 之上,反射弧是可变的,个体特有。如:“望梅
止渴”。
3.特点:
迅速、精确、短暂
(二)体液调节(humoral regulation)
1.概念:体液调节是指体内某些特殊的化学物质 通过体液途径而影响生理功能的一种调节方式。 2.调节方式: (1)远距分泌(telecrine) (2)旁分泌(paracrine) (3)神经分泌(neurosecretion)
2.慢性动物实验(chronic animal experiment) 举例:如研究动物的胃液分泌,采用假饲的实验方法。 优点:便于观察某一器官或组织在正常情况下的功能 以及在整体中的作用地位。 缺点:干扰因素多,实验条件较难控制。
四、生理学研究的不同水平 (一)器官和系统水平 ——器官生理学(organ physiology)
)
二、多选题
1.关于反射的论述,正确的是( ) A.反射的结构基础是反射弧 B.条件反射是后天获得的 C.反射必须有中枢神经系统的参与 D.剪断坐骨神经后反应消失 E.刺激坐骨神经引起腓肠肌收缩是反射 2.下列情况中,属于自身调节的是( ) A.在一定范围内增加骨骼肌的初长度可增加肌肉的收缩张力 B.肾动脉灌注压在80-180mmHg范围内变动时,肾血流量保持相 对稳定 C.在一定范围内增加静脉回心血量,心肌收缩力随之增强 D.动脉血压突然升高时,反射性引起血压回降 E.平均动脉血压在60-140mmHg范围内变动时,脑血流量保持相 对稳定
)
4.在反射弧分析实验中,剥掉蛙的足趾皮肤后,屈反 射消失,其原因是( ) A.感受器受损 B.破坏反射中枢 C.传入神经受损 D.损伤传入神经、传出神经 5.下列不属于非条件反射的特征是( ) A、种族遗传 B、先天获得 C、数量较少 D、反射弧不固定 6.“望梅止渴”/“谈虎色变”属于( ) A、反应 B、反馈 C、条件反射 D、非条件反射 7.机体处于寒冷环境时,引起甲状腺激素分泌增多 是( ) A、正反馈调节 B、自身调节 C、体液调节 D、神经-体液调节
第三章生理学

第三章生理学考点1绪论L体液:按其分布部位的不同分为细胞内液和细胞外液两大部分。
2 .内环境及稳态:内环境既是细胞与外环境间接交流的必经途径,也是细胞生活和发挥自身功能的必需场所。
在生理条件下机体能通过各种调节机制使内环境的理化因素保持相对稳定的状态,称为稳态。
3 .机体生理功能的调节:在内、外环境发生变化时,机体能通过自身完备的调节机制有效地调控各系统、器官、组织和细胞的生理功能活动,使机体更加适应环境的变化,维护自身生存。
4 .神经调节:由感受器、传入神经、反射中枢、传出神经和效应器五部分组成,反射弧中任何一个组成部分的结构和功能被破坏反射将不能进行。
5 .体液调节:是指体内生成的某些化学物质经体液途径而影响机体功能活动的一种调节方式主要通过内分泌活动进行。
6 .负反馈:维持机体生理功能的稳态,如体温、下丘脑一垂体一靶腺轴系对相应激素的调节等。
7 .正反馈:激起机体某种功能活动迅速达到某种特定状态,并发挥最大效应,如排尿反射、血液凝固等。
考点2细胞的基本功能L无饱和现象:单纯扩散、经通道的易化扩散。
2 .有饱和现象:经载体的易化扩散、主动转运、钠泵、钙泵。
3 .钠通道的阻断剂为河豚毒,钾通道的阻断剂为四乙胺,钙通道的阻断剂为维拉帕米(异搏定)。
4 .原发性主动转运是指离子泵利用分解ATP释放的能量将离子逆浓度标度和(或)电位跨膜转运的过程;继发性主动转运是指驱动力并不直接来自ATP的分解,而是借助原发性主动转运所形成的离子浓度梯度进行的物质逆浓度梯度和(或)电位梯度的跨膜转运方式,两者均必须消耗能量.5 .原发性主动转运形成Na+、K+在细胞内外不均匀分布,原因是膜上Na+、K+依赖式ATP前的活动。
钠-钾泵转运3Na+∙2K+°6 .葡萄糖在红细胞(普通细胞、脑细胞)的吸收属于载体介导的易化扩散;葡萄糖在肾小管和小肠的吸收属于继发性主动转运。
7 .神经末梢释放神经递质(乙酰胆碱)的方式:出胞。
生理学 第八版 第一章 绪论

(三)细胞和分子水平:离体细胞、分子实验法
研究组成机体的细胞及分子的功能,机制 及相互关系
三、生理学的研究方法
1、慢性实验 2、急性实验
离体实验 在体实验
学习生理学的方法:
●结构与功能的关系:机体的某种结构,必然有相应
的功能,,功能建立在结构之上,•所以应对相关组织结 构内容进行必要的复习。
●局部与整体的关系:机体以其整体适应于自然界,
如:呼吸、消化、循环、肌肉运动等
研究的任务就是要弄清这些生命活动的 发生机制、相互关系以及内外环境的各种变 化对这些功能的影响。
在各种疾病情况下,身体某个或某些部 分发生的变化,器官在疾病时发生的功能变 化、功能变化与形态变化之间的关系及对其 他器官的影响等等。
研究的意义是要为临床服务,促进医学 事业的发展
调节方式:反射(指机体在中枢神经系统的 参与下,对内、外环境刺激做出的规律性应答。) 反射的结构基础:反射弧
感受器 传入神经
神经 传出神经 中枢
效应器
(二)体液调节
体液调节:某些特殊的化学物质通过体液途径影响生理功能的一种调节方式 调节特点:相对缓慢、持久而弥散 调节方式:激素(有的是神经调节的一个延长部分)
第二节 生命的基本表现
新陈代谢 兴奋性 适应性 生殖
一、新陈代谢
物质、能量
机体
环境
合成代谢 分解代谢
二、兴奋性
(一)刺激与反应 刺激:能引起细胞或组织发生反应的内外环境的变化。 反应:可兴奋性组织对刺激作出的相应反应。
兴奋:组织受刺激后由静息→活动
活动弱→强的过程。
抑制:组织受刺激后由活动→静息
第三节 机体的内环境和稳态
一、机体的环境
1.外环境: 机体整体直接接触和生活的环境。 (外界、大气环境)
生理学 (3)

第三讲机体生理功能的调节一、生理功能的调节方式(一)神经调节●概念:通过神经系统的活动对机体功能进行调节。
基本方式:反射(reflex)。
●反射:在中枢神经系统的参与下,机体对刺激产生的规律性反应。
结构基础:反射弧(reflex arc);组成:感受器、传入神经、中枢、传出神经和效应器;类型:非条件反射和条件反射。
●神经调节的特点:迅速、精确、时间短暂。
例:颈动脉窦和主动脉弓压力感受性反射(负反馈调节)例:脊柱的神经传导活动(二)体液调节●概念:体内的一些细胞能生成并分泌某些特殊的化学物质,后者经由体液运输,到达全身的组织细胞或某些特殊的组织细胞,通过作用于细胞上相应的受体(receptor),对这些细胞的活动进行调节。
●类型:全身性体液调节、局部性体液调节、神经-体液调节●特点:缓慢、弥散、持久神经-体液调节神经细胞直接或间接地调节一些内分泌细胞的作用,使这些内分泌细胞成了反射弧的传出纤维的延长部分,以这种方式发挥的调节作用称为神经-体液调节。
(三)自身调节●概念:环境变化时,器官、组织、细胞不依赖神经或体液调节而产生的适应性反应。
肾血流自身调节:动脉血压在80-180mmHg范围内变动时,肾血流量能保持相对稳定。
脑血流自身调节:动脉血压在60-140mmHg范围内变动时,脑血流量能保持相对稳定。
●特点:调节幅度小,不灵敏,局限。
二、体内的控制系统●人体功能调节过程和工程控制有许多共同的规律。
●从控制论的角度来看,人体内存在数以千计的各种控制系统(control system);甚至在一个细胞内也存在着许多极其精细复杂的控制系统,对细胞的各种功能进行调节。
因此,学者们也应用控制论的概念、原理和方法来认识和分析机体各种功能的调节。
●从控制论的观念来分析,任何控制系统都由控制部分和受控部分组成。
控制系统可分为三大类:非自动控制系统反馈控制系统前馈控制系统(一)非自动控制系统●非自动控制系统是一种“开环”系统。
1130生理学基础(第3版)[137页]
![1130生理学基础(第3版)[137页]](https://img.taocdn.com/s3/m/12fd6985dd36a32d737581e2.png)
生理学基础
第二章 细 胞 第一节 细胞膜的功能 一、细胞膜的物质转运功能 (一)单纯扩散
出版社 职教中心
图2-1 细胞膜转运物质的形式示意图
退出
生理学基础
出版社 职教中心
(二)易化扩散
1.以载体为中介的易化扩散(载体转运)
2.以通道为中介的易化扩散(通道转运)
(三)主动转运
(四)出胞和入胞
(1)出胞
退出
生理学基础
出版社 职教中心
三、血小板 (一)维持血管内皮的完整性 (二)参与生理性止血 血小板在生理止血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主要体现在:①释放多种缩血管 物质,使血管收缩,减慢血流,利于止血;②通过黏附、聚集形成血小板血 栓堵住出血口;③促进凝血块生成,达到有效的止血目的。 (三)参与凝血 第四节 血液凝固与纤维蛋白溶解 一、血液凝固 血液凝固是指血液从流动的液体状态变成不流动的胶胨状态的过程。 (一)凝血因子
退出
生理学基础
(1)上升支 (2)下降支 (三)动作电位的引起与传导 1.动作电位的引起 (1)阈电位 (2)局部电位 2.动作电位的传导 (1)传导原理 (2)传导特点 第二节 肌细胞的收缩功能 一、骨骼肌的收缩原理
出版社 职教中心
图2-4 动作电位示意图 退出
生理学基础
出版社 职教中心
图2-5 阈电位、局部电位及其总和
生理学基础
第四节 机体活动的调节 一、机体功能活动调节的方式 (一)神经调节 (1)非条件反射 (2)条件反射 (二)体液调节 (三)自身调节 二、机体功能调节的自动控制
出版社 职教中心
图1-2 反射弧 退出
生理学基础
出版社 职教中心
图1-3 人体功能调节示意图
生理学(第7版) 第1章 绪论

了解生理功能的自动控制,掌握二种反馈控制系统
及其生理意义。
§1 生理学的任务和研究方法
一.
1.
生理学及其任务
生理学的定义
(Physiology & its research task)
Definition of physiology
是研究生物体及其各组成部分正常 功能活动规律的科学 , 包括细菌生理 学、植物生理学、动物生理学、人体生 理学等。
干扰信息
比较器
受控部分
输出变量
(反馈信息) 监测装置
负反馈 * 反馈类型 正反馈 2.正反馈(positive feedback) 1.负反馈(negative feedback)
1)* 概念: 1)*概念:
反馈信息与控制部分的作用方向相同。 反馈信息与控制部分的作用方向相反。 (即促进或加强控制部分的作用) (即抑制或减弱控制部分的作用) 2)*意义: 2)*意义: 使某一生理功能迅速加强,直至完成。 维持机体内环境的稳态。 例:排尿、排便、分娩及凝血… 例:血压、体温调节…
一、*机体的内环境(internal environment)
(一)体液(Body fluid)及分布
1. 概念 指机体内液体的总称(占体重60%)
2. 分布
① 细胞内液(Intracellular fluid ,ICF) —(40%) ② 细胞外液(Extracellular fluid ,ECF) —(20%) 血浆(Plasma)— 5% 组织液(Interstitial fluid )— 15% 淋巴(Lymph ) — <1% 脑脊液(Cerebrospinal fluid — <1% 房水(Aqueous humor )—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