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渔父》说课稿
渔父教案及说课稿

渔父教案及说课稿一、教学目标1、了解屈原和渔父的形象特点,把握文章的主旨。
2、学习本文通过对话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体会文章的语言特色。
3、思考屈原和渔父不同的人生选择,探讨其蕴含的人生价值观。
二、教学重难点1、重点(1)掌握文中重要的文言实词、虚词和句式。
(2)分析屈原和渔父的形象,理解他们的思想观点。
2、难点探讨屈原和渔父不同人生选择背后的价值观,引导学生对人生进行思考。
三、教学方法诵读法、讨论法、点拨法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同学们,当我们在人生的道路上遭遇挫折和困境时,我们会如何选择?是坚守自己的信念和理想,还是随波逐流,顺应世俗?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渔父》这篇文章,看看屈原和渔父在面对人生困境时做出了怎样不同的选择。
(二)作者及背景介绍1、屈原,名平,字原,战国时期楚国人,伟大的爱国诗人。
他出身贵族,学识渊博,早年深受楚怀王信任,官至左徒、三闾大夫。
后来,由于上官大夫等人的嫉妒和谗言,屈原被楚怀王疏远,流放江南。
在流放期间,他仍然心系楚国,写下了许多不朽的诗篇,如《离骚》《九歌》《天问》等。
最终,楚国被秦国所灭,屈原悲愤交加,投汨罗江自尽。
2、《渔父》的创作背景:关于《渔父》的作者和创作时间,学术界一直存在争议。
一般认为,这篇文章是屈原在流放期间所作。
当时,屈原处于人生的低谷,内心充满了痛苦和矛盾。
渔父的出现,代表了一种与屈原截然不同的人生态度,两人的对话反映了屈原在坚守理想与顺应世俗之间的挣扎。
(三)朗读课文,整体感知1、教师范读,学生注意字音、节奏和语气。
2、学生自由朗读,初步理解课文内容。
3、请一位学生朗读,其他学生认真倾听,指出不足之处。
4、全班齐读,进一步感受文章的情感。
(四)疏通文意,积累文言知识1、学生结合课下注释,自主疏通文意,遇到不懂的地方,小组讨论解决。
2、教师检查学生的自学情况,重点讲解文中的通假字、古今异义词、词类活用和特殊句式。
(1)通假字“渔父”中的“父”通“甫”,古代对老年男子的尊称。
渔父教案及说课稿

渔父教案及说课稿一、教案课题:渔父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学生能够理解渔父故事的主要内容。
学生能够掌握渔父故事中的重要词汇和句型。
2. 能力目标:学生能够通过听、说、读、写等多种方式表达对渔父故事的理解和感受。
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的词汇和句型进行简单的口头表达。
3.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对渔父故事中渔父勤劳、善良的品质的认同和赞赏。
教学重点:1. 渔父故事的主要内容。
2. 渔父故事中的重要词汇和句型。
教学难点:学生能够通过听、说、读、写等多种方式表达对渔父故事的理解和感受。
教学准备:PPT、教材、图片、卡片等教具。
教学过程:Step 1 导入新课1. 教师用图片或故事情节激发学生对渔父故事的兴趣。
2. 引导学生猜测故事的内容。
Step 2 听故事1. 教师播放渔父故事的录音。
2. 学生跟读故事。
Step 3 理解故事1. 教师提问学生关于故事的问题,帮助学生理解故事的内容。
2. 学生小组讨论并回答问题。
Step 4 词汇学习1. 教师呈现渔父故事中的重要词汇,并解释词义。
2. 学生跟读并记忆词汇。
Step 5 句型学习1. 教师呈现渔父故事中的重要句型,并解释句型结构。
2. 学生跟读并理解句型。
Step 6 口头表达1. 学生分组,展示对渔父故事的理解和感受。
2. 学生之间进行互动交流。
Step 7 书面表达1. 学生以渔父故事为题材,写一篇短文表达对故事的理解和感受。
2. 学生互相交换作文进行修改和评价。
Step 8 总结与反思1.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的内容。
2. 学生反思自己在学习中的问题和不足。
二、说课稿同学们好,我今天要给大家说一说我设计的《渔父》的教案。
首先,让我们来看一看教学目标。
本节课的知识目标是让学生能够理解渔父故事的主要内容,并掌握其中的重要词汇和句型。
能力目标是通过听、说、读、写等多种方式表达对渔父故事的理解和感受,并能够运用所学的词汇和句型进行口头表达。
情感目标是培养学生对渔父勤劳、善良的品质的认同和赞赏。
渔父教案及说课稿

渔父教案及说课稿一、教案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学生能够理解并背诵《渔父》这首古诗,了解其中的意境和情感表达。
2.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朗读和表演能力,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感受力。
3. 情感目标:通过学习《渔父》,培养学生对自然的热爱和对生活的感悟,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教学重点:1. 理解《渔父》的意境和情感表达。
2. 背诵《渔父》这首古诗。
教学难点:1. 理解古诗中的意象和情感。
2. 运用适当的语音语调朗读和表演古诗。
教学准备:1. 课件:包括《渔父》的文字和配图。
2. 录音设备:用于录制学生的朗读和表演。
教学过程:Step 1 导入(5分钟)1. 教师出示《渔父》的文字和配图,引起学生的兴趣。
2. 教师与学生进行互动,询问学生对渔父的印象和想象。
Step 2 理解古诗(15分钟)1. 教师解读古诗《渔父》中的意象和情感,引导学生理解其中的意境。
2. 教师让学生分组讨论古诗中的意象和情感表达,并向全班汇报。
Step 3 朗读和表演(20分钟)1. 教师示范朗读《渔父》,注意语音语调和情感表达。
2. 学生分组进行朗读练习,教师进行指导和纠正。
3. 学生进行小组表演,模拟渔父的情境和情感表达。
Step 4 背诵古诗(15分钟)1. 教师指导学生逐句背诵《渔父》,注意语音语调和情感表达。
2. 学生分组进行背诵练习,教师进行指导和纠正。
Step 5 总结与展示(10分钟)1. 学生进行全班展示,展示朗读和表演的成果。
2. 教师进行总结,强调学生在朗读和表演中的语音语调和情感表达的重要性。
3. 教师鼓励学生在生活中感悟和体验《渔父》中的情感和人生态度。
二、说课稿尊敬的评委老师,大家好!我是XX,今天我将为大家介绍我的教案《渔父》及相应的说课稿。
教学内容与目标: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是古诗《渔父》的学习与欣赏。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我们的教学目标主要包括:1. 知识目标:学生能够理解并背诵《渔父》这首古诗,了解其中的意境和情感表达。
渔父教案及说课稿

渔父教案及说课稿一、教案教学目标:1. 了解渔父故事的背景和故事情节。
2. 掌握渔父故事中的重点词汇和短语。
3. 能够理解和运用渔父故事中的情感和价值观。
4. 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和口头表达能力。
教学重点:1. 渔父故事的背景和故事情节。
2. 渔父故事中的重点词汇和短语。
教学难点:1. 渔父故事中的情感和价值观的理解和运用。
2. 学生口头表达能力的培养。
教学准备:1. 教学课件和多媒体设备。
2. 渔父故事的相关资料和图片。
教学过程:Step 1:导入(5分钟)通过展示一幅渔父捕鱼的图片,引起学生的兴趣,并提出以下问题:1. 你知道渔父故事吗?2. 你知道渔父故事中的主要情节吗?Step 2:介绍渔父故事(10分钟)通过讲解渔父故事的背景和情节,帮助学生了解故事的大致内容。
教师可以使用教学课件和多媒体设备来辅助讲解,并引导学生参与讨论。
Step 3:学习重点词汇和短语(15分钟)教师通过课件展示渔父故事中的重点词汇和短语,并给出相应的解释和例句。
学生可以跟读和模仿,以加深对词汇和短语的理解和记忆。
Step 4:阅读理解活动(20分钟)教师分发渔父故事的阅读材料给学生,并提出一些与故事相关的问题,要求学生阅读并回答。
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阅读情况,适当调整问题的难度和数量。
Step 5:情感和价值观的理解和运用(15分钟)通过讨论和思考,引导学生理解渔父故事中的情感和价值观,并与学生分享自己的理解和感受。
教师可以提出一些开放性问题,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和看法。
Step 6:口头表达活动(20分钟)教师给学生一些口头表达的任务,要求他们以渔父故事为素材,进行口头表达。
学生可以分组进行讨论和准备,然后轮流进行表达。
教师可以提供一些表达技巧和指导,帮助学生提高口头表达能力。
Step 7:总结与反思(5分钟)教师对本节课的教学进行总结,并与学生一起回顾所学内容。
同时,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和反思,以便进一步提高教学效果。
渔父教案及说课稿

渔父教案及说课稿一、教案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学生能够理解并背诵渔父这首古诗,了解其中的意境和寓意。
2.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和理解能力,提高学生的审美水平。
3. 情感目标:通过学习渔父这首诗,培养学生对自然景观的热爱和对劳动的尊重。
教学重点:1. 理解渔父这首诗的意境和寓意。
2. 背诵渔父这首诗。
教学难点:1. 理解渔父这首诗的意境和寓意。
2. 通过朗读和背诵渔父这首诗,体味其中的情感。
教学准备:1. 渔父这首诗的课文。
2. 多媒体设备。
教学过程:Step 1 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一幅渔父捕鱼的图片,引起学生对渔父这个职业的兴趣,并与学生进行简短的讨论,引出渔父这首诗。
Step 2 学习课文(15分钟)教师将渔父这首诗分段展示给学生,读一遍,然后让学生跟读。
随后,教师解释诗中的生词和短语,并匡助学生理解其中的意境和寓意。
Step 3 朗读训练(20分钟)教师组织学生进行朗读训练,让学生分组朗读渔父这首诗。
每组朗读完毕后,教师赋予评价和指导,匡助学生提高朗读的语音语调和表达感情的能力。
Step 4 背诵训练(20分钟)教师指导学生进行渔父这首诗的背诵训练。
教师可以采用逐句背诵和整体背诵相结合的方式,匡助学生记忆和理解诗的内容。
Step 5 情感体验(15分钟)教师引导学生通过朗读和背诵渔父这首诗,体味其中所表达的情感。
可以进行情感交流,让学生分享自己对渔父这个职业和大自然的感受。
Step 6 总结归纳(10分钟)教师与学生一起总结渔父这首诗的意境和寓意,再次强调渔父这个职业的重要性,并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尊重劳动和热爱自然。
二、说课稿同学们,今天我给大家带来的是一堂关于渔父这首古诗的课。
首先,我将从教学目标、重点和难点等方面为大家介绍这堂课的设计。
这堂课的教学目标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知识目标、能力目标和情感目标。
知识目标是指学生能够理解并背诵渔父这首古诗,了解其中的意境和寓意。
能力目标是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和理解能力,提高学生的审美水平。
渔父教案及说课稿

渔父教案及说课稿一、教案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学生能够理解并记忆渔父故事的内容。
2.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和口语表达能力。
3. 情感目标:通过渔父故事,培养学生的勤奋和乐于助人的品质。
教学重点:1. 理解渔父故事的主要内容。
2. 学会用简单的词语描述渔父故事。
教学难点:学会用简单的句子描述渔父故事。
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教学课件、渔父故事的图片、绘本或故事书。
2. 学生准备:学生课本、笔、纸。
教学过程:Step 1 导入新课1. 教师向学生展示渔父的图片或故事书封面,引起学生的兴趣。
2. 教师用简单的语言描述渔父的形象和故事背景,激发学生的思考。
Step 2 阅读渔父故事1. 教师将渔父故事的文字呈现在课件上,让学生跟随课件读一遍。
2. 教师带领学生一起读渔父故事,注意语音语调和情感表达。
3. 教师逐段解释故事中的生词和难点,确保学生理解故事的内容。
Step 3 理解与讨论1. 教师提问学生关于故事的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和回答。
2. 学生们分组讨论故事中的情节和人物,并展示他们的讨论结果。
Step 4 口语表达1. 教师给学生提供一些简单的句子模板,帮助他们描述渔父故事。
2. 学生们根据提供的句子模板,互相交流并表达自己对渔父故事的理解和感受。
Step 5 拓展活动1. 学生们分组进行角色扮演,扮演渔父和其他人物,再现渔父故事中的情节。
2. 学生们可以根据自己的理解和想象,编写渔父故事的延伸部分。
Step 6 总结与反思1. 教师和学生一起回顾渔父故事的主要内容和学习收获。
2. 学生们分享他们对渔父故事的理解和感受,教师给予肯定和评价。
二、说课稿敬爱的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我今天要说的课题是《渔父教案及说课稿》。
首先,我将从教学目标、教学重点和难点以及教学准备四个方面介绍本节课的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分为知识目标、能力目标和情感目标三个方面。
知识目标:学生能够理解并记忆渔父故事的内容。
渔父说课稿

《渔父》说课稿语文组牛瑞《渔父》这一课是苏教版语文必修五“直面人生”这一专题中“生存选择”版块的第二篇课文。
本版块围绕着“生存与毁灭”这一组矛盾,选择了两篇文言文(另一篇是《报任安书》),分别展现了司马迁和屈原的人生选择,鲜明的表达了他们的生死观,既有丰富的语言学习内容,又有巨大的问题探讨空间。
《渔父》这篇课文比较短,又有较强的故事情节性,主要安排学生自主学习,教师稍加点播,指导。
本课我设计了两个主要的学习目标,一是基础知识目标,一是情感价值观目标。
基础知识目标是掌握文中出现的重要的文言知识点,这一目标主要让学生在课前通过认真的预习来完成。
学案上设计相关的字音,字词释义,句子翻译等题目,要求学生课前完成。
课上除抽查学生朗读课文外,另外设计了两个文言知识点检测题来检测学生这一目标完成的情况。
在批阅学生学案时,我发现不少学生“于”“以”这两个虚词意思不太理解,于是在上课时又增加了这两词的解释。
课上,学生这一目标完成的情况还是很好的,基本上都能掌握课文中重要的实词、虚词和特殊句式。
设计这一知识目标的目的一是让学生更好的理解课文内容,为后面对屈原人格的分析做铺垫;二是增加学生文言文知识的储备,从而提高文言文阅读的能力。
本课另一主要的学习目标是,通过对屈原和渔父形象的分析,认识屈原“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伟大人格。
为完成这一目标,我做了以下的设计:学生预习时,我在学案上设计了三个问题:1、本文塑造了屈原怎样一个形象?2、本文在塑造屈原的同时,还塑造了一位形象,他是谁?是怎样一位形象?为何要塑造这一形象?3.文章采用了什么方法表现人物的性格?这三个问题要求课前完成。
课上,学生就自己在屈原和渔父形象上的认识在学习小组内进行交流探讨,然后小组展示,教师进行点播。
通过探讨,学生对二人的形象有了正确的认识。
为了加深学生对屈原伟大人格的认识与理解,我又设计了一个探究题:除了怀石自沉汨罗江以外,屈原有没有更好的选择?学生对这一问题还是很感兴趣的,积极的思考与发言。
渔父教案及说课稿

渔父教案及说课稿一、教案课程名称:渔父课时:1课时教学目标:1.了解渔父的故事情节和主题。
2.理解渔父故事中的道德寓意。
3.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道德品质。
教学重点:1.理解渔父故事中的道德寓意。
2.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教学难点:1.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
2.引导学生思量渔父故事中的道德问题。
教学准备:1.教材:《渔父》故事书。
2.多媒体设备:投影仪、电脑。
教学过程:Step 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引入渔父故事的背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例如,教师可以问学生是否听说过渔父故事,以及他们对渔父故事的了解程度。
Step 2:阅读理解(15分钟)教师将渔父故事的文本呈现在投影仪上,让学生阅读并理解故事情节。
教师可以提醒学生注意故事中的关键信息和细节。
Step 3:讨论与思量(15分钟)教师引导学生讨论渔父故事中涉及的道德问题,例如渔父捕到了一个金鱼后,是否应该放生,以及为什么。
教师可以鼓励学生表达自己的观点,并引导他们思量不同行为的后果和影响。
Step 4:道德品质培养(10分钟)教师通过渔父故事的讨论,引导学生思量和反思自己的道德品质。
教师可以提出一些道德问题,让学生思量并表达自己的观点。
例如,教师可以问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是否遇到过类似于渔父故事中的道德抉择,以及他们是如何解决的。
Step 5:总结(5分钟)教师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并强调渔父故事中的道德寓意。
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将渔父故事中的道德思量应用到自己的生活中。
二、说课稿敬爱的评委老师们:大家好!我是XX,今天我将为大家说一下我设计的《渔父》故事的教学。
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1.了解渔父的故事情节和主题。
2.理解渔父故事中的道德寓意。
3.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道德品质。
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1.理解渔父故事中的道德寓意。
2.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本节课的教学难点是:1.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
2.引导学生思量渔父故事中的道德问题。
为了达到以上教学目标,我设计了以下教学步骤:首先,我将通过导入部份引入渔父故事的背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渔父》说课稿
各位领导,老师,同学们,大家下午好,今天我说课的文章是《渔父》,我将从教材、学习目标、学习重难点、教学方法、教学课时、教学流程设计这几个方面来论述。
一、说教材
《渔父》是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五第三专题“直面人生”中的一篇课文,本板块还选了《报任安书》这篇文章。
这两篇文本在内容上既对立又统一,它们是“生存与毁灭”的选择问题,有较强的互补性。
本专题教学目标主要是:
通过阅读作品,能让学生对重大人生问题有思考和追求;学生能对问题展开探讨,学会辨证地思考,周密地说理,有所发现和创新;学生能通过经典文本学习,思考“直面人生”的丰富内容和表达上多样的方法;积累经典文本中的名句,归纳整理文言文的基础知识。
二说学习目标
根据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培养学生“完善自我人格,提升人生境界”、“与文本展开对话”和“养成独立思考、质疑探究的习惯”,结合本专题教学目标和文本自身特点,我把本课教学目标定为:
①能够掌握文中重要的文言现象,较准确地将本文翻译为现代汉语;
②通过对屈原和渔父的对话的分析,认识屈原“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伟大人格;③体会屈原和渔父在表达各自的人生哲学时所运用的方法及其好处;
④通过对比阅读,学生能对屈原和司马迁的不同人生选择作出自己的评价,能对人生问题有新的思考和追求。
三说重难点
重点;能够掌握文中重要的文言现象,较准确地将本文翻译为现代汉语;通过对屈原和渔父的对话的分析,认识屈原“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伟大人格。
难点:
体会屈原和渔父在表达各自的人生哲学时所运用的方法及其好处,并通过对比阅读,学生能对屈原和司马迁的不同人生选择作出自己的评价,能对人生问题有新的思考和追求。
四说教学方法
这篇文言文在文字上较浅显,翻译理解的难度不是很大,因此重点在问题探讨上。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因此,整个教学过程中,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注重让学生积极参与和互相学习。
主要采用诵读,引导,点拨,研讨等方法。
五课时设计
因为这篇文章相对比较简单,我设计的是一课时完成教学任务。
六、教学流程设计
(一)导入新课
“生存,还是死亡?”这是莎士比亚在其名作《哈姆雷特》中的发问。
前几天我们学习了《报任安书》,伟大的史学家,文学家司马迁为了完成传世之作《史记》忍辱负重,选择了生存。
而两千年前的湘江水畔,一位诗人在踽踽独行,憔悴的脸上写满孤独的悲愤。
当他的心被忧虑撕裂的那一刻,他选择的是纵身跃下汨罗江。
其热血化作滔滔波浪,随着江水悠悠流淌千年,滋润了整个民族的灵魂!他,就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位伟大的爱国主义诗人屈原。
(二)整体感知
1、作者及写作背景
找一位学生介绍,之后出示PPT
屈原:
(公元前339——前278)名平,字原,战国末期楚国人,杰出的诗人和政治家,“楚辞”的创立者。
是我国积极浪漫主义诗歌的开创者,我国第一位伟大的爱国诗人,世界四大文化名人之一,代表作为第一首政治抒情诗《离骚》。
辅佐了楚怀王、楚顷襄王,在郑袖、张仪的离间在两次被流放到江南、汉北。
背景:
屈原在最后一次被流放时,秦将白起攻破楚国的都城——郢都,屈原悲愤难捱,在湘潭一带游荡,遇到一个渔父,在和渔父交谈以后便怀石投江。
2、找学生范读课文,注意字音和断句。
渔父(fǔ)淈(gǔ)餔(bū)歠(chuî)
醨(lí)汶(mén)枻(yì)濯(zhuï)
3、结合注释,学生自由读,找出文中的古今异义词和活用字,并指出下列句式的特点。
(1)古今异义词:
PPT,板书
颜色(脸色)、形容(形体容貌)、至于(到)、可以(可以用来)
(2)词类活用:
鼓枻而去(鼓,名词用作动词,敲打)
(3)特殊句式:
安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定语后置)
屈原既放(被动句)
游于江潭(状语后置)
是以见放(被动句)
行吟泽畔(省略句、状语后置)
圣人不凝滞于物(被动句)
自令放为(被动句)
4、疏通文意
学生翻译,其他同学补充指正,学生齐读,进一步理解和感悟文本。
(三)局部分析
1、文中共出现了几个人物?全文是以怎样的形式展开的?
生明确:
渔父和屈原两个人物。
屈原,战国末期楚国人,杰出的诗人和政治家,“楚辞”的创立者。
是我国积极浪漫主义诗歌的开创者,我国第一位伟大的爱国诗人,
渔父:
不知姓名和来历,驾一叶之扁舟,垂钓于江上。
全文是以人物间的对话形式展开的。
2、本文塑造了屈原怎样一个形象?表现了屈原怎样的人格?试结合文中的相关语句来回答。
(以四人为一小组,明确发言人,小组内成员讨论5分钟,其他小组成员在别人回答的基础上可以补充。
)
屈原不愿“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也不愿“以皓皓之白,蒙世俗之尘埃”,他是一个不随波逐流,不苟合,不妥协的特立独行者,“宁赴湘流,葬于江鱼之腹中”,还刻画了一个矢志不渝地坚持理想、保持人格操守的形象;表现了屈原“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伟大人格。
3、本文在塑造屈原的同时,还塑造了渔父这一形象,那么渔父是怎样一位形象?塑造这一形象有何意义?试结合文中的相关语句回答。
(小组内成员讨论5分钟)
渔父规劝屈原“不凝滞于物”,要“与世推移”。
当“世人皆浊”时,他开导屈原“淈其泥而扬其波”,当“众人皆醉”时,他规劝屈原“餔其糟而歠其醨”,不要“深思高举”,渔父具有明哲保身、随遇而安、与世推移的处世态度,他是一位高蹈遁世的隐者形象;此外,当屈原表示不赞成他的处世态度时,渔夫只是“莞尔而笑,鼓枻而去”,“不复与言”,也刻画出他不愠不火、不强人所难、心平气和的超然姿态。
塑造这一形象,对屈原来讲,具有衬托的作用,突出了屈原坚持理想、坚持人格操守的高尚品格。
4、屈原和渔父在表达各自的人生哲学时运用了怎样的方法?有什么好处?
比喻(使哲理性的道理变得形象化、具体化和生动化)、反问(强调人物的坚定决心)
5、扩展
①屈原和渔父分别体现哪个派别的处世主张?
儒家道家
入世出世
②把二者对立起来的目的是什么?
作为对比和衬托,表现屈原的洁身自好、决不同流合污的高洁的品质。
总结:
这是一次灵魂的对话。
6、比较阅读
屈原与司马迁都是中华民族历史上的杰出人物,一个毅然赴死,一个忍辱而生。
他们为什么会有如此不同的人生选择?结合文中的相关语句谈谈你的认识。
“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的屈原具有高洁的人生品格和远大的政治理想,他不愿随波逐流,“宁赴湘流,葬于江鱼之腹中”,也不愿“蒙世俗之尘埃”,毅然赴死,把人格、理想看得比生命更重要,主动选择死亡,以死来体现生命的意志和尊严。
司马迁隐忍苟活,是“恨私心有所不尽,鄙陋没世,而文采不表于后”,他为自己规定的人生使命是要完成千古史记,成就人生的大事业,实现人生的价值。
司马迁和屈原树立了两种人格榜样:
一个择生,一个择死,一个以生践志,一个以死明志,对后世知识分子产生了巨大影响。
7、自由讨论你怎样看待屈原和渔父的处世态度?更欣赏哪一位?
各抒己见,言之有理即可。
总结三位人物
屈原选择了壮烈的死,以死明志,表现了不屈的气节。
司马迁选择了勇敢的生,以生践志,表现了坚韧的意志。
渔父选择了超然的活,以隐守志,表现了自由的灵魂。
这三种不同的人生选择都对后世产生了很大的影响,所以有了文天祥、闻一多,用他们的生命向我们阐释了什么叫做坚贞不屈;所以有了韩信、勾践,用他们的行动向我们验证了什么叫做坚韧执着;所以有了陶渊明、柳宗元,用他们的诗篇向我们展示了什么叫做潇洒豁达。
(四)结课
那么处在人生的十字路口时,我们又该做出什么样的选择呢?让我们珍爱生命,用坚强的意志和高尚的气节来提升生命的价值。
在生命的得失中,不忘拥有一份超然与豁达,享受生命的魅力。
(五)作业设计
1、背诵文中的名句;
2、整理本文的文言知识(古今词、活用字、特殊句式)。
我的说课讲完了,这是我的板书设计,谢谢各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