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北斗系统研制揭秘

合集下载

北斗导航系统的技术原理及应用场景解析

北斗导航系统的技术原理及应用场景解析

北斗导航系统的技术原理及应用场景解析北斗导航系统是中国自主研发的全球定位导航卫星系统,它以独立自主的方式为我国全域提供定位导航和时间服务,可以实现高精度的定位导航。

本文将对北斗导航系统的技术原理和应用场景进行分析和解析。

一、北斗导航系统的技术原理北斗导航系统是由一颗地球同步轨道卫星、五颗倾斜地球同步轨道卫星和约30颗中圆地球轨道卫星组成的。

其中地球同步轨道卫星主要负责在全球范围内提供时间服务和广播信息,倾斜地球同步轨道卫星主要提供全球范围内的定位服务,而中圆地球轨道卫星主要为地区提供服务。

北斗导航系统的工作原理基于卫星和接收机之间的信号传输和测距定位技术。

卫星发射的信号经过空气传播到达接收机,接收机通过收集卫星信号和解算数据,计算出自身的位置以及时间信息。

北斗导航系统还借助了差分定位技术以提高准确性,该技术通过在不同位置安装测量设备,将多个接收机接收到的卫星信号进行比较和计算,进一步提高定位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二、北斗导航系统的应用场景1.汽车导航系统北斗导航系统可以为汽车导航系统提供准确的位置信息和路线规划,使驾驶者能够更好地规划出行路线,节省时间和成本,同时增强行车安全。

2.物流运输北斗导航系统可以为物流运输提供高精度的位置定位,确保运输物品的追踪和监控,提高物流运输的效率和安全。

3.灾难救援北斗导航系统可以为灾区进入作战部队和救援队伍提供精确定位,提高抢险救援的效率和准确度。

4.渔业和农业北斗导航系统可以为渔民和农民提供精准的气象预测和天气信息,帮助他们规划农业和渔业生产活动,提高产量和效益。

5.军事领域北斗导航系统可以为军队提供高精度的定位导航和敌情信息的追踪,为战争胜利提供重要保障。

三、结语北斗导航系统是中国自主研发的全球定位导航卫星系统,具有广泛的应用场景和长远的战略意义。

通过技术创新和应用拓展,北斗导航系统在未来的发展中将会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为国家和人民的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浩渺星河 北斗璀璨——探寻北斗导航卫星研制背后的故事

浩渺星河 北斗璀璨——探寻北斗导航卫星研制背后的故事

浩渺星河 北斗璀璨——探寻北斗导航卫星研制背后的故事7月31日,北斗三号全球卫星导航系统宣布正式开通。

北斗工程的建设完毕,意味着中国人的导航“命门”将从此掌握在自己手中。

我们终于可以骄傲地说:“中国,再不用被美国GPS处处牵制,中国航天弯了百年的腰,挺直了!”北斗导航卫星研制的艰辛之路1991年,海湾战争爆发!这场战争让远在千万里的中国震惊无比,因为完全颠覆了当时世界对于战争的传统想象。

拥有百万大军的伊拉克装备有坦克5600辆,装甲车7500辆,空中力量近800架各式二代三代战机,防控导弹1000多部,高炮1万多门,高射机枪数万挺,然而,在美国军队40多天空袭以及100小时的地面战之后,纵横两河流域的伊拉克竟毫无还手之力迅速溃败,而美军竟然只付出了死亡284人的代价。

现代军事雷达、精准制导、航母战斗群、电子干扰、绝对制空权、信息战、海陆空全面打击体系这些战术,让伊拉克C over P eople封面人物本栏目冠名:东莞鸿企机械有限公司所谓的防御力量毫无作用,坦克和飞机全成了摆设,通讯和后勤形同虚设。

朝鲜战争让全世界觉得,只要你不怕死,就能阻止美国。

而海湾战争让当时的所有国家,包括中国发现:如果美国不想登陆,只是想摧毁你的工业,当时的全世界没有任何国家能挡得住!而随着海湾战争声名鹊起的一项关键技术——GPS全球定位系统,也在这场跨时代的战争中崭露头角!第一次了解到海湾战争有一个名词至今还记得—一外科手术式打击,讲的就是GPS精密制导武器。

以前需要数十架轰炸机才可能炸毁的大坝,如今只要两枚导弹就能精确完成。

海湾战争中以卫星导航为基础的高精度导弹的密集使用,让中国知道了什么叫新型的战争形式。

1996年台海危机,我国在沿海举行了超大规模演习,在这次演习中我国的导弹在发射后,美国人关闭了GPS导航,让导弹瞬间失去了方向,经过这几件事后,我国开始痛定思痛,提出研发自己的导航系统。

1999年印巴战争期间,美国对双方关闭了GPS系统,给双方都造成了巨大损失。

北斗导航科普:中国北斗全球卫星导航系统发展史

北斗导航科普:中国北斗全球卫星导航系统发展史

中国北斗全球卫星导航发展史中国北斗,我国自主建设的卫星导航系统。

自1994年北斗一号立项以来,历经二十六载,从无到有,从有源到无源,从区域到全球,交出一份沉甸甸的“成绩单”。

2020年7月31日,中国向全世界郑重宣告,中国自主建设、独立运行的全球卫星导航系统已全面建成,中国北斗自此开启高质量服务全球、造福人类的崭新篇章。

它将以更加开放包容的姿态拥抱世界,同世界一起书写时空服务新篇章。

抗击疫情,分秒必争。

北斗"交通”打通火线运输线,确保防疫物资及时送达:国庆阅兵,举世嘱目。

北斗"标齐”大显身手,受阅方队、装备“米秒不差”,阅出了军威、国威:在世界之巅珠穆朗玛峰,北斗为中国攀登者完成髙程测量提供主要数据:在惊涛骇浪的南海,中国渔民无论行驶到哪块海域都在中国北斗的俯瞰之中:在山洪频发的山区,"北斗+气象”让居民早知睛雨,更好地开展生态保护、资源开发和探险旅游:在川流不息的马路,北斗让人们自由穿梭于大街小巷……这就是中国北斗,我国自主建设的卫星导航系统。

它是国家安全和经济社会发展不可或缺的信息基础设施,是大国地位和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

2020年7月31日,北斗三号全球卫星导航系统建成暨开通仪式在北京人民大会堂隆重举行。

中国向全世界郑重宣告,中国自主建设、独立运行的全球卫星导航系统已全而建成,中国北斗自此开启了高质量服务全球、造福人类的崭新篇章。

从此,中国北斗正式走出国门,成为服务全球的卫星导航系统,它将以更加开放包容的姿态拥抱世界,同世界一起书写时空服务新篇章。

命名“北斗”1994年,世界首个全球卫星导航系统GPS全面建成:也是这一年,我国开始独立自主研制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并以祖先们用于识別方向的"北斗星”命爼从无到有,北斗走过的这条路殊为不易。

早在上世纪70年代,从事"两弹一星”的先驱们就已经认识到卫星导航泄位系统的重要性。

他们曾在卫星导航领域苦苦摸索,在理论探索和研制实践方而开展了卓有成效的工作。

北斗导航研发背景

北斗导航研发背景

北斗导航研发背景1993年,中国银河号货轮因为失去信号,无法判断方向,在海上漂泊了33天,而原因就是这艘轮船地GPS被突然切断,此前美国再向全球开放GPS地时候曾表示,他们有权随时切断GPS地信号,但当时没有人会想到他们真的会这么干,这让中科院院士孙家栋和陈芳允意识到导航系统地重要性,信息时代没有自己地导航,就意味着没有自己地眼睛,如此下去,必将受制于人,孙家栋被称作中国卫星之父,此前他被钱学森亲自点名,研发东方红一号和中国第一颗遥感卫星,陈芳允则是两弹一星地功勋之一,在二人地联合建议下,北斗正式开始了研发,然而虽有两位元老带头,困难却丝毫没有减少。

当时西方国家在几乎所有高科技领域都对我们实施严厉地技术封锁,瓦森纳协议更是对传感器,计算机再内地九大高新技术,全部对中国禁运,北斗团队初期十分艰难,几人共用一间狭小地办公室,招募人才时,因为无法提供房和车,博士生看不上,只有本科生才勉强同意,当时GPS地无人定位技术被美国人垄断,孙家栋只好另辟蹊径,采取了全新地有源定位技术,再结合陈芳允在十几年提出地双星定位理论,只需要两颗静止卫星就能覆盖中国及周边地区,一举突破了外国地技术封锁。

2000年,北斗一号首批两颗卫星发射成功,两年后,第三颗卫星升空,北斗完成了第一阶段目标,中国成为了第三个拥有自主导航系统地国家,而做到这些,北斗仅用了GPS研发时间地1/3,资金地1/40,让世界惊叹,但导航系统最关键地是精准度,当时GPS地精度已经能达到10米,而北斗却停留在20米开外,远远落后于对手,将要突破精度,就要发射更多地卫星,而更多地卫星上天地前提就是要拥有合法地频率,国际电信联盟规定,任何国家想要拥有自己地卫星导航系统,必须向其申请合法地频率,2000年4月,北斗提交频率申请,但条件是必须在七年内完成发射,才能占用该频率,然而,两个月后,欧洲地伽利略系统却突然提交了和北斗高度重合地频率申请,同台竞争,那么欧洲人为何这么做?北斗又将如何突围呢?你知道吗?北斗系统曾经差点被欧洲扼杀在摇篮之中,北斗一号地成功让中国在缺钱,缺技术地情况下,成为了世界第三个拥有自主卫星导航系统地国家,然而频率却成了北斗继续成长地拦路虎,2000年四月,北斗提交频率申请,只要在七年内完成发射,就能占用频率,这两个月过后,欧洲地伽利略就提出了和北斗高度重合地频率申请,根据先用先得地原则,这意味着北斗不但要在七年内完成发射,还有赶在伽利略之前,否则失去频率,整个北斗系统就要重头再来,但当时地伽利略系统,无论是技术还是进度都遥遥领先北斗,看起来这是一场必输地竞争,正当北斗人沮丧之时,欧洲人竟然主动提出要和北斗共同研发,共享频率,当时欧洲正遇财务危机,急需资金支持,而北斗也希望趁机吸收伽利略地先进技术。

中国成功完成北斗导航全球系统建设科技创新与安全的结合

中国成功完成北斗导航全球系统建设科技创新与安全的结合

中国成功完成北斗导航全球系统建设科技创新与安全的结合中国成功完成北斗导航全球系统建设:科技创新与安全的结合北斗导航全球系统(BeiDou Navigation Satellite System,简称北斗系统)是中国自主研发的卫星导航系统,旨在提供全球定位、导航和时间服务。

经过多年的努力和技术创新,中国于近期成功完成了北斗导航全球系统的建设,标志着中国在卫星导航领域取得了重大突破。

本文将探讨中国在这一科技创新与安全相结合的过程中所取得的成就。

一、背景介绍北斗导航全球系统是中国自主研发的卫星导航系统,由一系列卫星和地面增强系统组成,被广泛应用于交通、农业、航天、电信等领域。

北斗系统不仅提供了高精度的定位、导航和时间服务,还拥有全球覆盖能力,为全球用户提供了可靠的导航服务。

二、科技创新的推动1.卫星技术突破中国在北斗导航全球系统的建设过程中,取得了卫星技术的重大突破。

通过自主研发、创新设计和协同合作,中国成功发射了一系列卫星并实现了卫星系统的稳定运行。

这些卫星不仅具备高精度、高可靠性的导航功能,还具备通信、测绘等多种应用能力,为用户提供了全方位的导航服务。

2.增强技术的创新除了卫星技术的突破,中国还在北斗导航全球系统中引入了增强技术,提升了系统的性能和可靠性。

通过在地面建设增强站点,对卫星信号进行增强和修正,使北斗系统能够在复杂的环境中提供更加准确和稳定的导航服务。

这一技术创新使北斗系统在航海、航空等领域的应用得到了广泛认可和采用。

三、安全保障的重要性1.保证用户数据的安全在北斗导航全球系统建设过程中,中国高度重视用户数据的安全保障。

通过建立完善的数据加密和身份认证机制,北斗系统确保用户数据不被非法获取和篡改,保护用户隐私和安全。

这为广大用户使用北斗系统提供了可靠的保障,增加了用户对北斗系统的信任度和依赖性。

2.防护系统的可靠性北斗导航全球系统作为关键基础设施,其安全保障至关重要。

中国不仅在建设过程中加强了技术防护措施,还建立了完善的监测和应急响应机制,保障系统的稳定运行和安全性。

简述北斗系统的工作原理

简述北斗系统的工作原理

简述北斗系统的工作原理
北斗系统是中国自主研发的一种卫星导航系统,包括一系列导航卫星、地面控制系统和用户终端设备。

北斗系统的工作原理如下:
1. 导航卫星发送导航信号:北斗系统的导航卫星分布在地球轨道上,每颗卫星通过高精度时钟和导航设备发送包含定位和时间信息的导航信号。

2. 接收导航信号:用户终端设备通过内置或外接的北斗芯片接收卫星发出的导航信号。

3. 数据处理:用户终端设备使用接收到的导航信号进行数据处理和计算,通过与多颗导航卫星的信号进行测量,测算出用户的位置、速度和时间。

4. 信息传递:用户终端设备将定位信息等传递给用户或其他系统,以实现定位导航、时间同步等功能。

5. 用户接收导航服务:用户可以通过北斗系统获得定位导航、时间同步等服务。

北斗系统采用多颗卫星协同工作,其中至少需要三颗卫星来进行定位导航。

用户终端设备接收到的导航信号包含了卫星的位置和时间信息,通过测算接收信号与卫星位置的差距,可以得到用户的准确位置。

北斗系统还提供时间同步服务,可以保证多个设备之间的时间一致性。

总的来说,北斗系统通过卫星发射导航信号,用户终端设备接收信号并进行处理,以实现定位导航和时间同步等功能。

北斗导航的原理与实现

北斗导航的原理与实现

北斗导航的原理与实现导航系统是现代社会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北斗导航作为我国自主研发的全球卫星导航系统,已经得到广泛的应用。

本文将从北斗导航系统的概念、原理、技术以及应用等方面,对北斗导航系统做一个详细的介绍。

一、北斗导航系统的概念北斗导航系统,是中国自主研制的一种卫星导航系统,最初是为了国防和民用的生命安全保障而研发的。

2000年开始,我国开始着手研发北斗导航系统,历经十多年的研发,北斗二号系统已经基本完成,现在已经投入到民用领域中,成为我国最新的一种全球导航系统。

二、北斗导航系统的原理北斗导航系统主要由卫星、地面控制中心、用户终端三部分组成,它采用的是全球通用的导航卫星定位技术,基于GPS/GLONASS技术,实现高性能、普及化导航和定位服务。

北斗导航系统原理主要包括三个方面:1、定位卫星发射信息:北斗导航卫星定位系统中,所有的卫星都会向地球上发送一些信号,这些信号是由卫星上的控制系统发送的。

2、地面接收数据:北斗导航系统中,用户站的接收机会接收到来自空间发射的信息信号,然后把这些信号发回到用户的接收机,再进行解码和处理。

3、基于数据处理和信号处理:用户终端接收到卫星信号并解码后,通过数据处理和信号处理将接收到的信号转换成位置信息,从而实现定位功能。

三、北斗导航系统的技术北斗导航系统的技术主要分为三个部分:1、卫星技术:北斗导航卫星采用圆轨道,卫星周围的轨道角度是60度,在一个轨道中,北斗导航卫星可以覆盖大部分地球上的区域。

2、地面技术:北斗导航系统的地面站主要由控制站、监测站和用户终端站组成。

控制站负责卫星的发射和控制,监测站负责卫星的监测和数据采集,用户终端站负责接收和处理信号。

3、数据处理技术:北斗导航系统数据处理技术主要包括数据整合、数据压缩、误差校正以及信号分析等方面。

四、北斗导航系统的应用随着北斗导航系统的发展,它已经成功地应用于许多领域,主要包括交通运输、军事、航空航天、渔业和港口等领域。

北斗卫星定位系统工作原理

北斗卫星定位系统工作原理

北斗卫星定位系统工作原理北斗卫星定位系统是我国自主研发的卫星导航定位系统,具有全球覆盖、高精度、高可靠性等特点。

其工作原理主要包括卫星发射信号、信号传播、接收信号和定位计算四个主要环节。

首先,北斗卫星定位系统的工作原理是基于卫星发射信号。

在空间中,北斗卫星通过卫星导航信号发送天线向地面发射信号。

这些信号包括导航数据和导航信号,其中导航数据包括卫星的状态参数和星历数据,导航信号包括卫星的伪随机噪声码和导航消息。

这些信号在发射后以光速传播到地面接收机。

其次,信号传播是北斗卫星定位系统工作原理的第二环节。

卫星发射的信号在大气层和电离层的影响下,会发生信号延迟、多径效应和信号衰减等现象。

这些影响会对信号的传播距离和传播速度产生一定的影响,需要在接收端进行补偿和校正。

接收信号是北斗卫星定位系统工作原理的第三环节。

地面上的接收机接收到卫星发射的信号后,首先需要对信号进行前端放大、滤波和混频等处理,然后解调出导航信号和伪随机噪声码。

接收机通过对接收到的多个卫星信号进行跟踪和测量,得到多个卫星的伪距观测值和载波相位观测值。

最后,定位计算是北斗卫星定位系统工作原理的最后一环节。

接收机通过对多个卫星信号的观测值进行处理,包括伪距定位、载波相位定位和差分定位等方法,得到接收机的位置、速度和时间等信息。

同时,接收机还需要对定位结果进行精度评定和误差修正,最终得到高精度的定位结果。

综上所述,北斗卫星定位系统的工作原理是基于卫星发射信号、信号传播、接收信号和定位计算四个主要环节。

通过这些环节的协同作用,北斗卫星定位系统能够实现全球范围内的高精度定位和导航服务,为各行各业提供了重要的技术支持。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北斗系统研制揭秘2010年1月16日下午,星箭在发射前进行测试。

2010年11月16日,第八届中国国际航空航天博览会在广东珠海市开幕,代表“北斗导航”工程的天地一体卫星运行沙盘在展会上亮相。

2010年12月17日,第7颗北斗导航卫星发射前的星箭对接。

12月18日,第7颗北斗导航卫星成功进入太空。

北斗记——探秘中国北斗卫星导航定位系统约四十年前,美国军方开始了被称作“全球定位系统”(GPS)的研制。

现在,在我们头顶上空约2万公里处的中地球轨道,GPS系统部署了24颗卫星,地面站对这些卫星的信息数据进行捕捉、处理、解码,并将有关信息发至用户终端机——这样,GPS给全球提供准确的定位、测速和高精度的时间标准。

如今,GPS在我们生活中已然不可或缺——飞机、汽车、船舶用它来导航;公安、金融、消防部门用它来监控、报警;而不少路痴朋友们驾车出行,也往往得有它来壮胆伴行……在GPS占领95%中国卫星导航定位市场的今天,一种想象不免令人时常不安——假如在关键时刻美国人关掉GPS,或者在上面“动点手脚”,我们的战略武器怎么办?我们的飞机怎么办?我们的路痴们怎么办?事实上,这已经不只是想象与担心,而是已有先例可循——1996年台湾海峡局势紧张的时候,中国军队的一次大规模军事演习便曾受到过GPS信号中断的干扰。

基于上述担心,世界各大国与国家集团开始考虑对策,由此诞生了俄罗斯的格洛纳斯、欧盟的伽利略等等卫星导航定位系统。

从上世纪80年代末开始,未雨绸缪的中国科学家们也开始致力于研制中国自己的“GPS”。

当时,经济基础薄弱的中国,太空梦想还很微小和低调。

这个被命名为“北斗”的计划,诞生之初并未着眼于全球。

最初,中国科学家陈芳允提出了与GPS不同的双星定位理论,用以解决在资金困难时期构建宏大系统的难题。

北斗这一宏伟计划,就这样在总参测绘局招待所三层一间狭小的办公室里悄悄开始了。

凭着中国人探索精神与务实态度,北斗计划历经周折,厚积薄发,终于,在2000年,第一颗北斗试验卫星得以发射进入太空轨道。

时至今日,北斗系统已经成功发射了7颗卫星,梦想也在逐渐丰满壮大。

根据当前的计划,北斗系统预计到2012年共发射12颗工作卫星,完成服务范围覆盖亚太地区的目标;到了2020年,北斗将发射5颗静止轨道卫星和30颗非静止轨道卫星,成为一个向全球提供服务的卫星导航系统。

从当初的“最高机密”,到今日向民用市场推广,北斗计划已经走过了二十多年,而它的故事依然鲜有人知。

近日,《中国新闻周刊》独家采访了北斗计划最初的参与者以及核心科学家团队,揭开它的神秘面纱。

围绕这个宏大的太空计划,我们向读者讲述北斗团队的传奇故事,解析它在军事和民用领域的价值,同时也呈现它所面对的优美与忧患并存的前景。

北斗前传从北京北三环一个普通招待所三楼那个简陋狭小的“游击队”办公室,到今日浩瀚宇宙中七颗北斗导航卫星,北斗计划见证了中国航天事业的理想与挫折,艰辛与荣耀本刊记者/杨时71岁的卜庆君有一个半旧的本子。

他小心翼翼地翻开,拿出夹着的一页报纸,“你看看这是不是美国和中国谈判的那一篇?”如果不戴眼镜,年逾古稀的卜庆君没办法看清报纸上的文字,但是凭借着剪报的形状,他依旧记得上面的内容。

这些剪报都是关于北斗导航卫星的报道,从新卫星发射成功到中美谈判,他都一一剪下,珍藏起来。

四分之一个世纪之前,中国的科学家开始研制中国自己的卫星导航系统。

后来,这个由中国自主研发的导航系统被命名为“北斗”。

这一计划从最初的“最高机密”,直到如今逐步推广为民用,已经走过了20多年。

曾经的主力科学家已经成为白发苍苍的院士,北斗系统的理论创始人也已经故去。

在这20多年中,卜庆君从中国人民解放军一位参谋成长为总参谋部测绘局局长,再成为现在的退休老人。

作为项目创始人之一,他对于20多年前的事情记忆犹新。

一1985年,卜庆君受邀参加了在华盛顿举办的“GPS全球定位系统国际运用研讨会”。

“那个会议是在1985年的4月15日到18日。

”尽管已经过去二十多年,卜庆君依然清楚记得具体日期。

出发之前,学天文大地专业的卜庆君已经了解GPS的功用和发展情况。

但是,外国专家在会议上的发言却让卜庆君提高了警惕。

美国的GPS系统诞生于1973年,由美国国防部组织研发。

在那次研讨会上,除了介绍GPS的前景和用途,美国军方告诉与会者,GPS的编码分为军用和民用两种。

在特殊情况下,为了保证国家安全,军方会采取三种措施应对紧急状况:第一,降低对方的导航精度;第二,随时变换编码;第三,进行区域性管理。

也就是说,通过以上三种方式,美国军方可以限制国内外用户对GPS的使用。

“这些都是在会议上公开说的。

我了解这些之后,就觉得如果我们依靠这个,那我们不是要受制于人吗。

”卜庆君对《中国新闻周刊》记者回忆。

根据掌握的情况,卜庆君撰写了一份报告,其中写道,“对于GPS的发展和应用要跟踪研究,与此同时要发展中国自己的卫星导航系统。

”但这只是一个梦想,具体怎样开展研究,毫无头绪。

就在同一个月,卜庆君受邀参加了另外一个学术研讨会。

中国科学家陈芳允在会议上作了一个在当时听来十分新颖的演讲——“利用两颗卫星就可以解决地面定位问题”,后来被归纳为“双星定位”。

卜庆君在会场里坐着,突然意识到这似乎可以用来开展中国导航系统的研究。

他找到时任国防科工委副主任沈荣骏,讲述了自己的想法。

两人一拍即合。

得到鼓励的卜庆君直接去往陈芳允家里。

在说明自己的来意之后,陈芳允告诉他,“其实我们自己已经研究了两年。

”作为著名的电子学专家,陈芳允和其他同事两年来的研究成为了日后“北斗计划”的奠基理论。

在初次沟通之后,陈芳允开始为卜庆君介绍对此理论有所研究的科学家。

他们在北京黄寺附近的一家宾馆组织了一次理论说明会。

“大家都觉得可以,我们就决定开始筹备可行性论证。

”卜庆君说。

第二年3月,卜庆君起草报告请求国家启动双星定位系统的研究。

一个月后,由国家主管部门召开了可行性论证会。

“参加会议的人还真不少。

铁道部、电信局、交通部、林业局都去了。

”卜庆君语气一转,“但是,支持的很少,还是泼冷水的多。

”人们提出了三个质疑:第一,既然有GPS,为什么我们还要搞这个双星定位?第二,我们的技术水平能否达到?第三,我们有没有这个经济实力?“大家说的确实都是现实问题。

从这开始到后来的很多次讨论,都有不同意见。

现在回头想想,我很感谢这些意见,让我们必须很谨慎。

”卜庆君说。

与会者的质疑并非没有道理。

美国GPS系统自1973年开始研发,已经耗费上百亿美金,并且承诺向全球提供服务。

而此时的中国,走出文革尚不足十年,国民经济仍在困顿之中,人力物力奇缺。

会议进行了热烈甚至是激烈的讨论、争辩,最终,众人从国家战略和特殊时期国家安全的角度,认识到自主研发导航系统的重要性,以及卫星测量手段对国防建设、科研建设的重要意义。

很快,参与研发的团队列出了17项重大原始试验专项。

在这之后,从1986年直至1994年的八年时间里,这些科学家一直埋头于理论的推演和专项实验。

二卫星对于大多数普通人来说充满神秘。

“其实卫星就相当于以前打仗时候的消息树。

在一个高地上种棵树,有日本鬼子来了,人们就把那棵树拽倒,另外一边的人就都能看见了。

”北斗导航系统工程总师、被誉为中国“卫星之父”的科学家孙家栋对《中国新闻周刊》记者说,“这就是信息传递。

卫星另外还有两个功能,即信息获取和导航。

”卫星导航是这些用途中最为复杂的问题。

根据科学家的计算,如果围绕着地球发射24颗卫星,形成三个不同的轨道面,编织成一个网络,那么无论何时何地,人们都能同时看到四颗星。

美国GPS系统的研发就是依据这个原理。

而与此不同,中国科学家陈芳允所提出的双星定位,是只用两颗卫星即可完成最基本的定位功能。

“这是根据中国自己的需求和经济实力设定的,”孙家栋说,“当时的中国刚刚改革开放,经济实力不够。

而且,当时也不需要设计出针对全球的系统。

”于是,科学家们开始致力于研究只用于中国本土的卫星导航系统。

自从1986年的会议上人们达成一致之后,导航项目的研究就开始各自向不同部门申请科研经费。

然而,北斗计划的正式立项,一直等到1994年。

1994年,所有的前期论证工作基本完成,专家团开始撰写立项申请。

因为测量就是定位方向,这个中国的导航计划被命名为“北斗”。

立项工作并非一帆风顺。

遇到的第一个阻力,是从研发之初就困扰着科学家们的经费问题。

1995年,有关部门向国务院汇报北斗计划。

国务院当时对此计划作出了批示。

“批示说,这个计划很重要,但也说钱可能没那么多,是不是可以考虑先搞预研。

”卜庆君对《中国新闻周刊》记者回忆。

所谓预研,是指国家划拨少量款项进行尝试性预先研究工作,而并不能提供充裕资金保证项目的完成。

得知这一指示后,卜庆君坐不住了。

当天晚上,他给国家主管部门领导打了一个电话。

在电话里,他恳切地说,“咱们可不能再搞预研,这个项目已经走到这一步了,如果搞预研就等于把这个项目毁了。

”王统业这位领导在电话里劝他不要着急。

两天之后的领导例会上,他将卜庆君在电话里的想法说给大家,大家商议之后觉得还是应该尽力申请正式立项。

彼时,中国另外两个卫星计划已经确定,两个计划分别有一颗备份星指标。

经过商议,大家决定将前两个计划的备份星指标分给北斗计划使用。

“我们和两个卫星计划团队多次商议,如果你们打(卫星)成功了,备份星就不需要了。

打不成,你们还得继续找问题呀。

所以,就先给我们用好了。

”中国卫星导航的开拓者和奠基人之一、北斗计划工程副总师谭述森笑着对《中国新闻周刊》记者回忆说。

这样的腾挪就使得北斗计划的最初立项不再需要单独划拨资金,这个新生的卫星导航计划终于得以正式立项。

此时,美国的GPS系统已经走过快二十年,整体系统已经完成布网,正式开始向全球提供服务。

而俄罗斯自己研制的格洛纳斯导航系统已在建设当中。

三问题接踵而至。

从1985年进行论证开始,中国航天科技集团五院就一直担任着北斗计划中卫星方面的设计工作。

而当北斗计划正式立项之后,正巧赶上航天飞船“神舟”计划开始上马。

这样一来,任务一下子加重。

在此背景下,相关部门希望将北斗计划的工作迁往上海。

而如果迁往上海,研究工作基本需要重头再来。

“这也是1995年下半年的事。

这一年啊……”回忆起那一段往事,很多当事者都不免叹口气。

当时,这个调整并未与总参测绘局商议。

卜庆君知道之后,直接给时任解放军副总参谋长曹刚川的秘书打了一个电话,“你跟曹副总长汇报一下,不能答应这个调整,要不就把计划毁了。

”之后,卜庆君又直接找到曹刚川,陈述迁址之弊,争取首长的理解支持。

迁往上海的计划最终没有实施。

此时,相关专家已经陆续被调往北京。

但是,这些研究浩瀚宇宙的科学家甚至没有一间合适的办公室。

“当时房子很紧,来了人都是打游击。

”北斗系统副总设计师谭述森说。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