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整版)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常识简介

合集下载

北斗导航卫星系统

北斗导航卫星系统

北斗导航卫星系统1. 简介北斗导航卫星系统(Beidou Navigation Satellite System)是中国自主研发的全球导航卫星系统,具有全天候、全天时、全球覆盖的导航能力。

北斗系统的建设始于1994年,目前已经进入第三代,由于其在精准定位、精确授时等方面的优势,被广泛应用于交通运输、气象灾害预警、资源勘探等领域。

2. 系统结构北斗导航卫星系统的基本结构包括北斗卫星、地面控制系统和用户终端设备三个主要组成部分。

2.1 北斗卫星北斗卫星是北斗导航卫星系统的核心组成部分,由多颗卫星构成。

目前,北斗系统由地球同步轨道(GEO)卫星、倾斜地球同步轨道(IGSO)卫星和中圆地球轨道(MEO)卫星组成,总共有多颗卫星进行地球覆盖。

2.2 地面控制系统地面控制系统是用于控制北斗卫星运行、数据计算、导航信息发布等功能的控制中心。

地面控制系统由多个地面测控站、核心站和数据处理中心组成,通过与北斗卫星的通信,实现对卫星的监控和控制。

2.3 用户终端设备用户终端设备是指北斗导航系统的使用者通过设备获取导航信息的设备,包括导航接收机、车载导航设备、手持终端等。

用户终端设备可以接收北斗卫星发送的导航信号,并进行位置定位、导航导向等功能。

3. 功能特点北斗导航卫星系统具有以下几点功能特点:•全球覆盖:北斗系统可在全球范围内提供导航、定位、授时等服务,实现全球导航覆盖能力。

•高精度定位:北斗系统能够实现米、厘米级的高精度定位,满足不同行业领域的精确定位需求。

•多模式导航:北斗系统支持不同的导航模式,包括车载导航、船舶导航、航空导航等,满足不同行业的导航需求。

•无线通信功能:北斗系统可提供短报文通信功能,实现北斗卫星之间、北斗卫星与用户终端之间的数据通信。

•应急救援功能:北斗系统可支持应急救援功能,为灾害救援、海上搜救等提供及时的位置定位和救援指引。

4. 应用领域北斗导航卫星系统已经在多个领域得到了广泛应用,包括但不限于以下领域:4.1 交通运输北斗系统在交通运输领域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可以实现车辆定位、路径规划、导航引导等功能,提高交通运输的效率和安全性。

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基本知识

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基本知识

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基本知识中兴恒和卫星应用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成立于 2007 年,专门从事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应用的高科技股份制企业。

作为“北斗卫星”全国分理服务商之一,并同时拥有中国卫星导航定位应用管理中心颁发的“北斗导航民用服务分理许可证”和“终端设备生产许可”两项资质,国家二级保密单位。

培训目的:了解北斗卫星监控的技术优势,掌握北斗卫星监控的应用领域,以便市场部寻找客户群,与客户群进行有效沟通。

一、北斗卫星导航系统系统由空间端、地面端和用户端三部分组成,空间端包括 5 颗静止轨道卫星和 30 颗非静止轨道卫星,地面端包括主控站、注入站和监测站等若干个地面站,用户端由北斗用户终端以及与美国GPS、俄罗斯 GLONASS、欧洲 GALILEO等其他卫星导航系统兼容的终端组成。

北斗卫星导航系统主要有四大功能:(1)快速定位,为服务区域内的用户提供全天候、实时定位服务,定位精度与 GPS相当;(2)短报文通信,一次可传送多达 120 个汉字的信息;(3)精密授时,精度达 20 纳秒。

(4)系统容纳的最大用户数: 540000 户 / 小时。

GPS系统由空间部分、地面控制系统、用户设备三部分组成,GPS的空间部分是由 24 颗工作卫星组成,地面控制系统由监测站(MonitorStation)、主控制站(MasterMonitorStation) 、地面天线 (GroundAntenna) 所组成 , 用户设备部分即GPS信号接收机。

北斗卫星导航系统自身特点:(1)“北斗”具有定位和通信双重作用 , 具备的短信通讯功能就是 GPS所不具备的。

(2)“北斗” " 定位精度 20 米左右。

(3)“北斗”终端价格已经趋于GPS终端价格。

(4)采用接收终端不需铺设地面基站。

(5)灾难中心的船只一秒钟就可以发出信息。

二、北斗产品三、北斗卫星导航系统优势介绍北斗导航优于GPS系统之处,在于“北斗”同时具有定位和通信功能,不需要依靠其他通讯网络的支持,就能够实现自有通信体系全天候、全时空、全覆盖的通信服务。

北斗导航 国防知识

北斗导航 国防知识

北斗导航国防知识一、引言北斗导航系统是中国自主研发的全球卫星导航系统,是中国国防领域的重要组成部分。

本文将对北斗导航系统在国防领域中的应用进行全面、详细、完整且深入的探讨。

二、北斗导航系统简介2.1 北斗导航系统的发展历程•2000年,中国正式启动北斗导航系统的建设。

•2012年,北斗导航系统开始提供全球服务。

•2020年,北斗导航系统全球组网完成,具备全球覆盖能力。

2.2 北斗导航系统的组成•北斗卫星:北斗导航系统由一系列卫星组成,用于提供导航和定位服务。

•控制段:控制北斗卫星的运行状态和轨道参数,确保系统的正常运行。

•用户终端:用户通过终端设备接收北斗导航系统提供的导航和定位服务。

2.3 北斗导航系统的特点•全球覆盖:北斗导航系统具备全球覆盖能力,可以在任何地点提供导航和定位服务。

•高精度定位:北斗导航系统的定位精度可以达到米级甚至亚米级。

•高可靠性:北斗导航系统采用多卫星冗余设计,具备高度可靠性和抗干扰能力。

三、北斗导航在国防领域的应用3.1 导航和定位北斗导航系统在国防领域中广泛应用于军事导航和定位任务,包括地面部队、海军舰艇、空军飞机等各类军事装备。

北斗导航系统可以提供精准的定位信息,帮助军队实现精确的导航和定位。

3.2 通信与数据传输北斗导航系统还具备通信和数据传输功能,可以在国防通信中起到重要作用。

军队可以利用北斗导航系统进行通信和数据传输,实现军事指挥、信息交流等功能。

3.3 军事精确打击北斗导航系统可以提供高精度的定位信息,对于军事精确打击具有重要意义。

军队可以利用北斗导航系统的定位信息,实现对目标的精确打击,提高作战效能。

3.4 军事情报收集与分析北斗导航系统还可以用于军事情报收集与分析。

通过对北斗导航系统的数据进行收集和分析,可以获取目标的运动轨迹、活动范围等情报信息,为军事作战提供有力支持。

四、北斗导航系统的发展前景4.1 国内应用前景随着北斗导航系统的不断完善和发展,其在国内的应用前景广阔。

(完整版)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常识简介

(完整版)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常识简介

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常识简介一、北斗卫星导航系统现状中国北斗卫星导航系统(BeiDou Navigation Satellite System,BDS)是中国自行研制的全球卫星导航系统。

是继美国全球定位系统(GPS)、俄罗斯格洛纳斯卫星导航系统(GLONASS)之后第三个成熟的卫星导航系统。

北斗卫星导航系统(BDS)和美国GPS、俄罗斯GLONASS、欧盟GALILEO,是联合国卫星导航委员会已认定的供应商。

北斗卫星导航系统由空间段、地面段和用户段三部分组成,可在全球范围内全天候、全天时为各类用户提供高精度、高可靠定位、导航、授时服务,并具短报文通信能力,已经初步具备区域导航、定位和授时能力,定位精度10米,测速精度0.2米/秒,授时精度10纳秒。

北斗卫星导航系统空间段由5颗静止轨道卫星(又称24小时轨道,指轨道平面与赤道平面重合,卫星的轨道周期等于地球在惯性空间中的自转周期,且方向亦与之一致,即卫星与地面的位置相对保持不变,故这种轨道又称为静止卫星轨道。

一般用作通讯、气象等方面)和30颗非静止轨道卫星组成,2012年左右,“北斗”系统将覆盖亚太地区,2020年左右覆盖全球。

中国正在实施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建设,截止2016年10月已成功发射16颗北斗导航卫星。

2000年,首先建成北斗导航试验系统,使我国成为继美、俄之后的世界上第三个拥有自主卫星导航系统的国家。

北斗导航系统是覆盖中国本土的区域导航系统,覆盖范围东经约70°-140°,北纬5°-55°。

北斗卫星系统已经对东南亚实现全覆盖。

该系统已成功应用于测绘、电信、水利、渔业、交通运输、森林防火、减灾救灾和公共安全等诸多领域,产生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特别是在2008年北京奥运会、汶川抗震救灾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北斗产业应用前景广阔,预计到2020年,仅北斗卫星导航市场将达到年产值4000亿元人民币,年复合增长率达到40%以上。

中国北斗重要知识

中国北斗重要知识

中国北斗的重要知识:
1.组成:中国北斗由空间段、地面段和用户段三部分组成。

空间段
由若干地球静止轨道卫星、倾斜地球同步轨道卫星和中圆地球轨道卫星组成。

2.定位原理:北斗导航系统采用双系统架构,包括全球卫星导航系
统(BDS-2)和全球卫星增强系统(BDS-3)。

北斗导航系统采用时分多址技术和频分多址技术,可以提高系统吞吐量和多用户并发能力。

3.应用领域:北斗系统不仅能够提供导航位置信息,还支持通信、
监测、预警等多种应用。

此外,北斗系统还可以用于智能生产、智能生活、应急救援等领域。

4.国际认可:中国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已经得到了国际社会的广泛认
可和接受。

北斗系统已经与全球多家卫星导航系统签署了合作协议,并且在国际海事组织(IMO)和国际民用航空组织(ICAO)等国际组织中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5.未来发展:中国北斗系统将继续发展,计划在未来几年内实现全
球覆盖,并进一步提高定位精度、服务可用性和可靠性等指标。

此外,中国还计划将北斗系统与其他新兴技术相结合,如人工智能、物联网等,以推动各行业的数字化转型和智能化升级。

北斗导航知识点总结

北斗导航知识点总结

北斗导航知识点总结北斗导航系统是中国自主研发的卫星导航系统,通过一系列卫星和地面设备提供全球定位、导航和时间服务。

该系统是中国在GPS(美国)、格洛纳斯(俄罗斯)、伽利略(欧盟)之后第四个全球卫星导航系统,是中国国家安全和经济利益的重要保障。

在全球范围内,北斗系统为用户提供精确的三维定位、短消息通信、精准时间服务和紧急救援等功能,广泛应用于航海、航空、交通运输、地质勘探、农业和其他领域。

北斗导航系统的建设和运行是一个复杂的工程,涉及到卫星、地面设备和用户端设备等多个方面的知识。

本文将从北斗导航系统的发展历程、组成部分、定位原理、应用领域等方面进行详细的介绍,希望能够帮助读者更全面地了解北斗导航系统。

一、北斗导航系统的发展历程北斗导航系统的发展可以追溯到上世纪80年代初。

当时,中国决定独立开展北斗导航系统的研制工作,以满足国家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的需要。

经过近30年的不懈努力,北斗导航系统已经取得了长足的进步。

目前,北斗导航系统已经建成了全球卫星导航系统,并在全球范围内提供服务。

在北斗导航系统建设过程中,中国科学院、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等单位承担了核心技术的研发工作。

通过不断的技术攻关和试验验证,北斗导航系统已经实现了全球覆盖和多系统兼容的目标。

在中国国家队的努力下,北斗导航系统已经走在了全球卫星导航系统的前沿,成为国际上备受瞩目的卫星导航系统之一。

二、北斗导航系统的组成部分北斗导航系统由一系列卫星和地面设备组成,其中包括北斗导航卫星、地面控制站、用户终端设备等。

这些组成部分共同构成了一个完整的导航系统,为用户提供精准的定位、导航和时间服务。

1. 北斗导航卫星北斗导航卫星是北斗导航系统的核心组成部分,它是由一系列工作在中地球轨道、地球静止轨道和倾斜地球同步轨道的通信卫星组成。

这些卫星通过无线电信号向地面用户发送导航信号,为用户提供三维定位和导航服务。

目前,北斗导航系统已经部署了一系列卫星,实现了全球覆盖的目标。

北斗卫星导航系统介绍

北斗卫星导航系统介绍
兼容性
伽利略系统与北斗系统均遵循国际标准,具有良好的兼容性,可以实现互操作。
与格洛纳斯比较分析
卫星数量与分布
格洛纳斯系统由24颗卫星组成,主要分布在三个轨道面上。北斗系统在亚太地区具有更多的可见卫星 ,有助于提高定位精度。
定位精度
格洛纳斯系统在开放服务中的定位精度相对较低,一般认为在10-15米之间。而北斗系统在亚太地区 的定位精度更高。
民用领域应用案例
智能交通
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可以应用于车辆导航、智能交通信号控 制、自动驾驶等领域,提高交通运行效率和安全性。
灾害监测与救援
通过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可以实时监测地震、洪水等自然 灾害的发生和演变,为灾害预警、救援和恢复提供重要支 持。
精准农业
利用北斗卫星导航系统的高精度定位和时间服务,可以实 现农机精准作业、农田信息实时监测等,提高农业生产效 率和质量。
北斗系统具有短报文通信功能,用户可以通过卫星信号发 送短信息,而GPS则不具备此功能。
与伽利略比较分析
系统构成
伽利略系统由30颗中高度圆轨道卫星组成,其中27颗为工作卫星,3颗为备份卫星。北斗系统则由地球同步轨道卫星 、倾斜地球同步轨道卫星和中圆地球轨道卫星三种轨道卫星组成混合导航星座。
定位精度
伽利略系统设计目标为提供更高的定位精度,但其实际性能可能受到多种因素影响。北斗系统在亚太地区具有较高的 定位精度。
北斗卫星导航系统介绍
目录
• 北斗卫星导航系统概述 • 北斗卫星导航技术原理 • 北斗卫星导航系统性能评估 • 北斗卫星导航在各领域应用案例 • 北斗卫星导航与其他系统比较分析 • 未来发展趋势及挑战
01 北斗卫星导航系统概述
定义与发展历程
定义
北斗卫星导航系统(BDS)是中国 自主研发的全球卫星导航系统,旨 在提供全球范围内的定位、导航和 授时服务。

北斗导航知识

北斗导航知识

北斗导航知识
北斗导航是我国自主研发的卫星导航系统,是我国民用卫星导航的重要组成部分。

北斗导航系统由空间段、地面段和用户终端组成。

其中,空间段由卫星组成,地面段由控制中心和监测测控站组成,用户终端包括车载终端、手持终端等。

北斗导航系统可以提供全球覆盖、多频段、多信号、高精度的导航定位、授时和通信服务。

北斗导航系统可以满足各种领域的需求,包括民用、军用和商业用途。

北斗导航系统的定位精度可以达到米级或亚米级,时间同步精度可以达到纳秒级。

北斗导航系统采用了多频段、多信号的设计,可以提高系统的抗干扰性能和可用性。

北斗导航系统可以提供多种应用服务。

例如,北斗导航可以用于车辆管理、交通导航、物流追踪、航空航天、海洋渔业、精准农业等领域。

北斗导航还可以提供紧急救援、灾害预警等公共服务。

北斗导航系统的研发历程可以追溯到上世纪80年代。

我国先后推出了北斗一号、北斗二号、北斗三号等多个版本的北斗导航系统。

目前,北斗导航系统已经进入全球应用阶段,成为国际卫星导航领域的重要一员。

北斗导航系统的应用前景广阔,但也面临着一些挑战。

例如,北斗
导航系统需要不断优化和更新,以适应新的应用需求。

同时,北斗导航系统的安全性也需要得到保障,以防止恶意攻击和信息泄露。

北斗导航系统是我国自主研发的重要成果,是推动我国航天事业和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重要力量。

未来,北斗导航系统将继续发挥重要作用,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做出贡献。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常识简介一、北斗卫星导航系统现状中国北斗卫星导航系统(BeiDou Navigation Satellite System,BDS)是中国自行研制的全球卫星导航系统。

是继美国全球定位系统(GPS)、俄罗斯格洛纳斯卫星导航系统(GLONASS)之后第三个成熟的卫星导航系统。

北斗卫星导航系统(BDS)和美国GPS、俄罗斯GLONASS、欧盟GALILEO,是联合国卫星导航委员会已认定的供应商。

北斗卫星导航系统由空间段、地面段和用户段三部分组成,可在全球范围内全天候、全天时为各类用户提供高精度、高可靠定位、导航、授时服务,并具短报文通信能力,已经初步具备区域导航、定位和授时能力,定位精度10米,测速精度0.2米/秒,授时精度10纳秒。

北斗卫星导航系统空间段由5颗静止轨道卫星(又称24小时轨道,指轨道平面与赤道平面重合,卫星的轨道周期等于地球在惯性空间中的自转周期,且方向亦与之一致,即卫星与地面的位置相对保持不变,故这种轨道又称为静止卫星轨道。

一般用作通讯、气象等方面)和30颗非静止轨道卫星组成,2012年左右,“北斗”系统将覆盖亚太地区,2020年左右覆盖全球。

中国正在实施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建设,截止2016年10月已成功发射16颗北斗导航卫星。

2000年,首先建成北斗导航试验系统,使我国成为继美、俄之后的世界上第三个拥有自主卫星导航系统的国家。

北斗导航系统是覆盖中国本土的区域导航系统,覆盖范围东经约70°-140°,北纬5°-55°。

北斗卫星系统已经对东南亚实现全覆盖。

该系统已成功应用于测绘、电信、水利、渔业、交通运输、森林防火、减灾救灾和公共安全等诸多领域,产生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特别是在2008年北京奥运会、汶川抗震救灾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北斗产业应用前景广阔,预计到2020年,仅北斗卫星导航市场将达到年产值4000亿元人民币,年复合增长率达到40%以上。

”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著名测量与遥感学家李德仁介绍说二、卫星定位原理北斗卫星导航系统35颗卫星在离地面2万多千米的高空上,以固定的周期环绕地球运行,使得在任意时刻,在地面上的任意一点都可以同时观测到4颗以上的卫星。

由于卫星的位置精确可知,在接收机对卫星观测中,我们可得到卫星到接收机的距离,利用三维坐标中的距离公式,利用3颗卫星,就可以组成3个方程式,解出观测点的位置(X,Y,Z)。

考虑到卫星的时钟与接收机时钟之间的误差,实际上有4个未知数,X、Y、Z和钟差,因而需要引入第4颗卫星,形成4个方程式进行求解,从而得到观测点的经纬度和高程。

事实上,接收机往往可以锁住4颗以上的卫星,这时,接收机可按卫星的星座分布分成若干组,每组4颗,然后通过算法挑选出误差最小的一组用作定位,从而提高精度。

卫星定位实施的是“到达时间差”(时延)的概念:利用每一颗卫星的精确位置和连续发送的星上原子钟生成的导航信息获得从卫星至接收机的到达时间差。

卫星在空中连续发送带有时间和位置信息的无线电信号,供接收机接收。

由于传输的距离因素,接收机接收到信号的时刻要比卫星发送信号的时刻延迟,通常称之为时延,因此,也可以通过时延来确定距离。

卫星和接收机同时产生同样的伪随机码,一旦两个码实现时间同步,接收机便能测定时延;将时延乘上光速,便能得到距离。

每颗卫星上的计算机和导航信息发生器非常精确地了解其轨道位置和系统时间,而全球监测站网保持连续跟踪。

[13]三、卫星导航原理卫星至用户间的距离测量是基于卫星信号的发射时间与到达接收机的时间之差,称为伪距。

为了计算用户的三维位置和接收机时钟偏差,伪距测量要求至少接收来自4颗卫星的信号。

由于卫星运行轨道、卫星时钟存在误差,大气对流层、电离层对信号的影响,使得民用的定位精度只有数十米量级。

为提高定位精度,普遍采用差分定位技术(如DGPS、DGNSS),建立地面基准站 (差分台)进行卫星观测,利用已知的基准站精确坐标,与观测值进行比较,从而得出一修正数,并对外发布。

接收机收到该修正数后,与自身的观测值进行比较,消去大部分误差,得到一个比较准确的位置。

实验表明,利用差分定位技术,定位精度可提高到米级。

四、定位精度中国北斗卫星导航系统是继美国GPS、俄罗斯格洛纳斯、欧洲伽利略之后的全球第四大卫星导航系统。

定位效果分析是导航系统性能评估的重要内容。

此前,由于受地域限制,对北斗全球大范围的定位效果分析只能通过仿真手段。

由武汉大学测绘学院和中国南极测绘研究中心杜玉军、王泽民等科研人员进行的这项研究,在2011—2012年中国第28次南极科学考察期间,沿途大范围采集了北斗和GPS连续实测数据,跨度北至中国天津,南至南极内陆昆仑站。

同时还采集了中国南极中山站的静态观测数据。

为对比分析不同区域静态定位效果,在武汉也进行了静态观测。

科研人员利用严谨的分析研究方法,从信噪比、多路径、可见卫星数、精度因子、定位精度等多个方面,对比分析了北斗和GPS在航线上不同区域、尤其是在远洋及南极地区不同运动状态下的定位效果。

结果表明,北斗系统信号质量总体上与GPS相当。

在45度以内的中低纬地区,北斗动态定位精度与GPS相当,水平和高程方向分别可达10米和20米左右;北斗静态定位水平方向精度为米级,也与GPS 相当,高程方向10米左右,较GPS略差;在中高纬度地区,由于北斗可见卫星数较少、卫星分布较差,定位精度较差或无法定位。

“现阶段的北斗已经实现区域定位,但还不具备全球定位能力,北斗与GPS在定位效果上的差异,主要是由卫星数量和分布造成的。

”武汉大学中国南极测绘研究中心副主任王泽民教授说(研究数据采集时北斗系统在轨卫星数为11颗)。

五、系统功能1、短报文通信:北斗系统用户终端具有双向报文通信功能,用户可以一次传送40-60个汉字的短报文信息。

可以达到一次传送达120个汉字的信息。

在远洋航行中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2、精密授时:北斗系统具有精密授时功能,可向用户提供20ns-100ns时间同步精度。

3、定位精度:水平精度100米(1σ),设立标校站之后为20米(类似差分状态)。

工作频率:2491.75MHz。

4、系统容纳的最大用户数:540000户/小时。

产业配套北斗芯片2012年12月27日,国家正式宣布北斗卫星导航系统试运行启动,标志着中国自主卫星导航产业发展进入崭新的发展阶段。

其中,卫星导航专用ASIC硬件结合国产应用处理器的方案,成为北斗卫星导航芯片一项重大突破。

该处理器由中国本土IC设计公司研发,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并已实现规模应用,一举打破了电子终端产品行业普遍采用国外处理器局面。

卫星导航终端中采用的导航基带及射频芯片,是技术含量及附加值最高的环节,直接影响到整个产业的发展。

在导航基带中,一般通过导航专用ASIC硬件电路结合应用处理器的方案来实现。

此前的应用处理器多选用国外公司ARM处理器芯片核,需向国外支付IP核使用许可费用的同时,技术还受制于人,无法彻底解决产业安全及保密安全问题。

而通过设立重大专项应用推广与产业化项目等方式,北斗多模导航基带及射频芯片国产化现已实现,中国人自己的应用处理器也在北斗多模导航芯片中得到规模应用。

BD/GPS多模基带芯片解决方案中,卫星导航专用ASIC硬件结合国产应用处理器打造出了一颗真正意义的“中国芯”。

该应用处理器为国内完全自主开发的CPU/DSP核,包括指令集、编译器等软件工具链以及所有关键技术,均拥有100%的中国自主知识产权。

其拥有国际领先水平的多线程处理器架构,可共享很多硬件资源,并在提供相当多核处理器处理能力的同时,节省芯片成本。

而基于该国产处理器卫星导航芯片方案的模块,是全球体积最小的BD/GPS双模模块,具有定位精度高、启动时间快及功耗低等特点。

与单纯的北斗芯片厂商相比,手机芯片厂商对终端定位有着更深刻的理解,包括:基站辅助卫星定位技术、多种定位方案的融合、定位芯片与应用处理器或基带处理器的集成等。

积极扶持国内手机芯片厂商进入北斗芯片研发领域,并积极研发综合定位解决方案,壮大完善北斗产业链。

鼓励国内手机芯片厂商开展与北斗芯片厂商的多样化合作,共同推进手机终端北斗定位技术的应用。

[15]检测认证2012年8月3日,解放军总参谋部与国家认证认可监督管理委员会在北京举行战略合作协议签约仪式。

中国将用3年时间建立起一个“法规配套、标准统一、布局合理、军民结合”的“北斗”导航检测认证体系,以期全面提升“北斗”导航定位产品的核心竞争力,确保“北斗”导航系统运行安全。

北斗导航系统“北斗”导航定位系统已经有11颗卫星在轨运行,拥有12万军民用户。

到2020年前,“北斗”导航定位系统卫星数量将达到30颗以上,导航定位范围也将由区域拓展到全球,其设计性能将与美国第三代GPS导航定位系统相当。

随着“北斗”导航定位系统的建设发展,“北斗”导航应用即将迎来“规模化、社会化、产业化、国际化”的重大历史机遇,也提出了新的要求。

按照军地双方签署的协议,中国将在2015年前完成“北斗”导航产品标准、民用服务资质等法规体系建设,形成权威、统一的标准体系。

同时在北京建设1个国家级检测中心,在全国按区域建设7个区域级授权检测中心,加快推动“北斗”导航检测认证进入国家认证认可体系,相关检测标准进入国家标准系列。

建立起“北斗”导航检测认证体系,既是“北斗”系统坚持军民融合式发展的具体举措,也对创建“北斗”品牌,加速推进“北斗”产品的产业化、标准化起到重要作用。

市场应用国际应用2013年5月22日至23日,国务院总理李克强访问巴基斯坦期间,中巴双方签署有关北斗系统在巴使用的合作协议。

日前,巴基斯坦媒体报道,中国北京北斗星通导航技术股份有限公司将斥资数千万美元,在巴基斯坦建立地面站网,强化北斗系统的定位精确度。

其次,全国政协副主席、中国科学技术部部长万钢日前透露,2013年将中国在东盟各国合作建设北斗系统地面站网。

而根据中国卫星导航定位协会最新预测数据,到2015年,中国卫星导航与位置服务产业产值将超过2250亿元,至2020年则将超过4000亿元。

2014年7月26日,来自泰国、马来西亚、文莱、印度尼西亚、柬埔寨、老挝、朝鲜、巴基斯坦等八个国家的19名学员代表赴武汉中国光谷北斗基地,参观学习中国最新的北斗技术。

他们是由中国科技部国家遥感中心主办的“2014北斗技术与应用国际培训班”的学员,均为各国卫星导航、遥感、地理信息系统、空间探测相关专业或从事相关管理工作的高级人员。

活动为东盟及亚洲地区国家提供了以北斗卫星导航系统为主的空间信息技术培训,使中国北斗科技加快进入东盟及亚洲国家。

[16]国内示范2014年11月,国家发展改革委批复2014年北斗卫星导航产业区域重大应用示范发展专项,成都市、绵阳市等入选国家首批北斗卫星导航产业区域重大应用示范城市。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