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洋环境生态学习题
海洋生态保护与海洋环境保护与治理服务考核试卷

B.生活垃圾
C.海上作业
D.农业生产
8.以下哪种行为有利于海洋环境保护与治理?()
A.大量使用塑料袋
B.减少化石燃料使用
C.随意丢弃垃圾
D.过度捕捞
9.下列哪项不是海洋环境治理的基本原则?()
A.预防为主
B.综合治理
C.开发与保护并重
D.放任自流
10.我国海洋生态保护的主要法律是什么?()
C.发布海洋环境状况报告
D.加大海洋环境治理投入
18.以下哪些是海洋环境保护与治理的长期任务?()
A.海洋生态系统的恢复
B.海洋环境的持续监测
C.海洋资源的合理开发
D.一次性解决所有海洋环境问题
19.以下哪些因素影响海洋生物的分布和迁徙?()
A.海水温度
B.盐度
C.营养盐含量
D.海洋污染
20.以下哪些措施有助于海洋生物多样性的保护?()
A.随意倾倒废弃物
B.未经许可进行海洋开发活动
C.超标准排放污染保护与治理的法律依据?()
A.《海洋环境保护法》
B.《环境影响评价法》
C.《渔业法》
D.《物权法》
17.以下哪些措施有助于提高海洋环境保护意识?()
A.开展海洋环境教育
B.举办海洋环境保护宣传活动
A.海底矿产开采
B.海上风电建设
C.海水淡化
D.渔业捕捞
5.海洋环境保护与治理的主要目标是?()
A.提高海洋经济效益
B.保持海洋生态平衡
C.增加海洋资源储备
D.满足人类需求
6.以下哪个区域不属于海洋环境保护与治理的重点区域?()
A.港口
B.海滩
C.海底
D.城市郊区
海洋生态学课后习题and解答

海洋生态学课后习题第一章生态系统及其功能1.生态系统概念所强调的核心思想是什么?生态系统是指一定时间和空间范围内,生物群落和非生物环境通过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所形成的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并具有自动调节机制的自然整体。
生态系统概念所强调的核心思想是自然界生物与环境之间具有不可分割的整体性。
2.生态系统有哪些基本组分?各自执行什么功能?生态系统的基本组成可以概括为非生物和生物两部分,包括非生物环境,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
①非生物成分:生态系统的生命支持系统,提供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的栖息场所、物质条件,也是生物能量的源泉。
②生物成分:执行生态系统功能的主体。
三大功能群构成三个亚系统,并且与环境要素共同构成统一整体。
只有通过这个整体才能执行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的基本功能。
(1)生产者:所有绿色植物、光合细菌、化能细菌等,制造的有机物是一切生物的食物来源,在生态系统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中居于首要地位。
(2)消费者:不能从无机物制造有机物的全部生物,直接或间接依靠生产者制造的有机物为生,通过摄食、同化和吸收过程,起着对初级生产者加工和本身再生产的作用。
(3)分解者:异养生物,包括细菌、真菌、放线菌、原生动物等。
在生态系统中连续进行与光合作用相反的分解作用。
每一种生物产生的有机物基本上都可以被已经存在于自然界的微生物所分解。
3.生态系统的能量是怎样流动的?有哪些特点?植物光合作用形成的有机物质和能量,一部分被其呼吸作用所消耗,剩下的才是可以供给下一营养级的净初级产量。
植食性动物只能同化一部分净初级生产量,其余部分形成粪团排出体外,被吸收的量又有一部分用于自身生命活动,还有一部分以代谢废物形式排出,剩下的才是能够提供给下一营养级的总能量。
服从热力学第一、第二定律,即能量守恒定律和能量转化定律。
能量单向流动,不循环,不断消耗和散失。
任何一个生态系统的食物链不可能很长,陆地通常3-4级,海洋很少超过6级,因为能量随营养级增加而不断减少,意味着生物数量必定不断下降,而维持种群繁衍必须要有一定数量保证。
海洋生态学选择题

单项选择题:1,生物群落是(B).A.生物偶然的组合B.生物有规律的组合C.生物随意的组合D.生物杂乱无章的组合2,生物群落是(B).A.生物种内许多个体组成的群体B.植物,动物,微生物有序,协调统一的群体C.由许多植物组成的群体D.由许多动物组成的群体3,确立群落成员型的依据是(C).A.植物的种类B.植物的高度C.植物的作用D.植物的功能4,关于群落与环境关系的论述,不正确的是(A).A.群落只是被动受环境制约B.群落在环境制约下具有一定的分布和特征C.群落可形成内部特殊环境D.需要特殊环境的群落对环境具有指示意义5,生物群落特征正确的论述是(A).A.生物群落的特征是群落内所有生物的群体表现B.一棵树木的高大挺拔代表了森林群落的外貌特征C.一棵草,一棵树各自显示着不同生物群落的外貌D.植物,动物,微生物对生物群落特征的影响大小一致6,不属于群落成员型的是(C).A.优势种B.建群种C.特有种D.亚优种7,群落内部不具备的特点是(D).A.光照强度减弱B.空气湿度增加C.土壤湿度增加D.气温增加8,关于优势度正确的概念是(A).A.群落各成员中,建群种的优势度最大B.群落各层优势种优势度均大于建群种C.确定生物优势度主要依据其频度D.群落各成员对群落的作用大小与其优势度无关9,群落结构最复杂的是(D).A.苔原B.荒漠C.落叶阔叶林D.常绿阔叶林10,常绿阔叶林的特征是(B).A.夏季降水多,冬季降水少,故干湿季明显B.中国东部常绿阔叶林于世界面积最大C.乔木,灌木,草本,地被四层均具备,乔木层仅一层D.高位芽达90%以上11,关于群落水平结构的论述正确的是(A).A.镶嵌体中斑点通常小于复合体中的斑点B.复合体中斑点间植物,紧密接触,相互影响很大C.镶嵌体中斑点间植物互不影响D.镶嵌体中每个小群落各代表不同群落的特征12,关于群落镶嵌性的概念正确的论述是(B).A.是不同群落片段的镶嵌分布格局B.是同一群落内部水平结构的进一步分异现象C.每一个镶嵌体仅包括一种小群落D.镶嵌体中小群落与整个大群落垂直结构差异很大13,群落交错区的特征是(B).A.比相邻群落环境更加严酷B.种类多样性高于相邻群落C.由于是多个群落边缘地带,相邻群落生物均不适应在此生存D.在群落交错区各物种密度均大于相邻群落14,采用植物区系作为群落分类原则的是(B).A.英美学派B.法瑞学派C.前苏联D.中国15,以下有关分层现象的论述,错误的是(B).A.动物在群落中的分层现象也很普通B.植物地下根系分层由浅入深依次是乔木,灌木,草本和植被C.水生生物也具有分层现象D.草本群落也具有分层现象16,关于层片的论述,正确的是(C).层片是按植物的高度划分的层和层片含义基本相同兴安落叶松群落是单优势林,其乔木层与层片是一致的群落有几个层次,就有几个层片17,下列关于生态型的说法,不正确的是(C).生态型是一个物种对某一特定生境发生基因型反应的产物生态型是种内适应不同生态条件的遗传类群生态型是种内的分异,在生物分类学上也叫亚种生态型按生态主导因素的不同可有气候,土壤生态型等18,下列关于生态位的概念,错误的是(C).任何物种的生态位都是一个n维的超体积n维超体积包含了一个物种生存和生殖所需要的全部条件高矮作物,深根浅根作物间作时,它们的生态位完全重叠热带雨林生境优越,生态位宽的广域物种十分丰富19,按拉恩基尔的生活型分类,下列植物中属于一年生的是(D). 莲藕 B. 芦苇马铃薯 D.玉米20,下列生活型谱中,符合苔原群落的生活型谱是(D).群落类型高位芽植物地上芽植物地面芽植物地下芽植物一年生植物21,季相最显著的群落是(B).A.常绿阔叶林B.落叶阔叶林C.北方针叶林D.热带雨林22,群落演替速度特点是 (B).A.演替速度越来越快B.演替初始缓慢中间阶段快末期演替停止C.演替越来越慢D.演替速度不随时间变化23,符合群落发育盛期的特征是(C).建群种生长渐弱,更新能力下降群落内环境已变得不利远物种生存群落结构一定型种类数量不稳定24,与演替过程中的群落相比,顶级群落的特征是(B).A.信息少B.稳定型高C.矿质营养循环开放D.食物网(链)简单25,英美学派的群落分类原则是(D).A.生态环境B.群落外貌和结构C.群落种类组成D.群落动态26,法瑞学派的群落分类原则是(B).A.优势种B.特征种C.建群种D.偶见种27,属于地带性顶级的群落是(D).沼泽 B.水生群落 C.盐碱群落 D.荒漠群落28,不符合非地带性顶极的论述是(C).可出现在多种大气候下可分布于多个地带性群落中只受局部环境制约,大气候对其毫无影响具有大气候的烙印29,从裸盐开始的旱生演替又属于(C).次生演替 B.快速演替 C.内因性演替 D.外因性演替30,关于异龄林的正确说法是(D).一般阳性树林多形成异龄林异龄林指树木年龄相差在一个龄级以下的林分人工林大多数情况下是异龄林冷杉等较耐荫树种的林分多数情况下是异龄林31,单顶极理论中的顶极群落最适应的生态条件是(C).土壤 B.地形 C.气候 D.生物32,顶极——格局假说的意思是(C).A.一个气候内,只能有一种顶极群落一个气候内,可以有多个顶极群落呈不连续变化随着环境因子的梯度变化呈连续变化D.顶极群落是一个独立的不连续的单位33,森林砍伐形成的裸地,在没有干扰的情况下的演替过程是(B).A.原生演替B.次生演替C.水生演替D.旱生演替34,中国植物群落分类原则是(D).A.生态学原则B.植物区系学原则C.动态原则D.群落学—生态学原则35,中国植物群落分类中把多个群落联合为植被型的依据是(B).A.建群种和水热条件B.建群种的生活型和生活条件C.优势种和水热条件D.优势种的生活型和水热条件36,关于生物地理群落的论述,不正确的是(A).A.生物地理群落=植物群落+动物群落+微生物群落B.生物地理群落含义与生态系统相近C.生物地理群落不仅包括植物,动物,微生物,还包括生物之间,生物与环境之间复杂的能量,物质关系D.生物地理群落的概念是B.H苏卡乔夫首先提出来的37,属于非地带性顶极的群落是(D).A.落叶阔叶林B.温带草原C.北方针叶林D.沼泽38,下列表述正确的是(C).A.生态学是研究生物形态的一门科学B.生态学是研究人与环境相互关系的一门科学C.生态学是研究生物与其周围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一门科学D.生态学是研究自然环境因素相互关系的一门科学39,生态学作为一个科学名词,最早是由(A)提出并定义的.A. E.HaeckelB. E.P.OdumC. A.G.TansleyD. Darwin40,当代环境问题和资源问题,使生态学的研究日益从以生物为研究主体发展到(B).A.以动物为研究主体B.以人类为研究主体C.以植物为研究主体D.以种群为研究主体41,种群生态学研究的对象是(A).A.种群B.群落C.生态系统D.有机个体42,景观生态学的研究对象是(D).A.生物圈B.群落C.种群D.景观单元43,全球生态学的研究对象是(C).A.全球陆地B.全球海洋C.整个生物圈D.整个宇宙44,下列范围不属于生物圈的是(C).A.岩石圈的上层B.全部水圈C.大气圈的上层D.大气圈的下层45,臭氧层破坏属于(B).A.地区性环境问题B.全球性环境问题C.某个国家的环境问题D.某个大陆的环境问题46,根据研究方法,一般可把生态学分为野外生态学,理论生态学和(A).A.实验生态学B.种群生态学C.行为生态学D.草原生态学47,生态学发展大致经历了生态学的萌芽时期,建立时期,巩固时期和(C).A.生物学时期B.环境科学时期C.现代生态学时期D.现代生物学时期48,根据生态因子的性质,可将其分为土壤因子,地形因子,生物因子,人为因子和(A).A.气候因子B.地球因子C.非生物因子D.外来因子49,根据生态因子的稳定性程度可把生态因子分为稳定因子和(D).A.气候因子B.地形因子C.外来因子D.变动因子50,根据生态因子作用大小与生物数量的相互关系,将生态因子分为密度制约因子和(D).A.气候因子B.地形因子C.稳定因子D.非密度制约因子51,具体的生物个体和群体生活地段上的生态环境称为(B).A.环境B.生境C.内环境D.地球环境52,地形因子对生物的作用属于(B).A.直接作用B.间接作用C.替代作用D.补偿作用53,氧气对水生动物来说,属于(D).A.综合因子B.一般生态因子C.替代因子D.限制因子54,对于某种作物,当土壤中的氮可维持250kg产量,钾可维持350kg产量,磷可维持500kg产量,则实际产量一般会在(A).A.250kg左右B.350kg左右C.500kg左右D.大于500kg55,当光强度不足时,C02浓度的适当提高,则使植物光合作用强度不致于降低,这种作用称为(C).A.综合作用B.阶段性作用C.补偿作用D.不可替代作用56,一般来讲,某种生物的耐性限度达到最适时的温度,湿度条件组合状况为(D).A.高温,高湿B.中温,高湿C.中温,高湿D.中温,中湿57,在光与植物形态建成的各种关系中,植物对黑暗环境的特殊适应产生(A). A.黄化现象 B.白化现象 C.辐射效应 D.代谢效应58,阳地植物光补偿点的位置较阴地植物(A).A.高B.低C.一样D.不确定59,植物开始生长和进行净生产所需要的最小光照强度称为(B).A.光饱合点B.光补偿点C.光照点D.光辐射点60,植物光合作用的光谱范围主要是(A).A.可见光区B.紫外光区C.红外光区D.绿光61,属于生理无效辐射的光质是(C).A.红光B.紫光C.绿光D.兰紫光62,属于生理有效辐射的光质是(A).A.红光B.紫外光C.绿光D.红外光63,在全都太阳辐射光谱中,主要引起热的变化的光是(D).A.红光B.紫外光C.绿光D.红外光64,在太阳辐射中,主要引起光学效应,促进维生素D的形成和杀菌作用的光是(B).A.红光B.紫外光C.绿光D.红外光65,下列植物中,属于长日照植物的是(C).A.大豆B.玉米C.冬小麦D.水稻66,下列植物中,属于短日照植物的是(D).A.冬小麦B.甜菜C.萝卜D.水稻67,有效积温法则公式中,To为(D).A.平均温度B.发育的时间C.有效积温D.发育起点温度68,一般而言,高纬度地区作物整个生育期所需有效积温较低纬度地区的要(B).A.多B.少C.一样D.不确定69,大多数植物的生长和干物质积累在变温条件下比恒温条件下(A).A.有利B.不利C.一样D.不确定70,生活在高纬度地区的恒温动物,一般其身体较低纬度地区的同类个体大,以此来减少单位体重散热量,这一适应称为(A).A.贝格曼法则B.阿伦法则C.李比希定律D.谢尔福德定律71,水生植物的特点是(A).A.通气组织发达B.机械组织发达C.叶面积小D.根系发达72,旱生植物的特点是(B).A.叶面积较大B.根系发达C. 通气组织发达D.叶片较多73,最利于植物生长的土壤质地是(C).A.粘土B.砂土C.壤土D.黄土74,最有利于植物生长的土壤结构是(A).A.团粒结构B.片状结构C.块状结构D.柱状结构75,比较有利于植物生长的土壤母质是(B).A.酸性岩母质B.冲积物母质C.风积母质D.黄土母质76,在土壤有机质分解转化及土壤团粒结构形成过程中,起主要作用的一类生物是(D).A.植物B.原生动物C.节肢动物D.微生物77,在强风地区生长的植物,其结构特征一般类似于(D).A.湿生植物B.水生植物C.中生植物D.旱生植物78,下列表示种群相对密度的是(C).A.一亩地有20棵杨树B.10只/hm2黄鼠C.100个/hm2鼠洞D.50ml水中有100个草履虫79,下列属于构件生物的是(C).A.牛B.蛔虫C.珊瑚虫D.青蛙 80,下列不属于单体生物的是(D).A.一群羊B.一窝小鸟C.一只鸡D.一棵松树81,用方差/平均数比率检测生物分布型时,以下比值为均匀分布的是(A).A.s2/m=0B.s2/m=1C.s2/rn显著大于1D.s2/m显著小于182,在特定的环境条件下种群的实际出生率称为(D).A.绝对出生率B.专有出生率C.最大出生率D.生态出生率83,某一种群的年龄锥体的形状为基部较狭,顶部较宽,这样的种群属于(C). A.增长型种群 B.稳定型种群 C.下降型种群 D.混合型种群84,Deevey将种群存活曲线分为三个类型,其中表示接近生理寿命前只有少数个体死亡的曲线为(A).A.凸型曲线B.凹型曲线C.对角线型曲线D.S型曲线85,d N/d t = r N(K-N/K)这一数学模型表示的种群增长情况是(D).A.无密度制约的离散增长B.有密度制约的离散增长C.无密度制约的连续增长D.有密度制约的连续增长86,东亚飞蝗的大发生在种群数量变动中属于(B).A.季节消长B.不规则波动C.周期性波动D.种群平衡87,旅鼠和北极狐的种群数量消长规律的周期为(D).A.1~2年B.2年C.3年D.3~4年88,种群在逻辑斯谛增长过程中,密度增长最快时的个体数量为(C).A.小于K/2B.等于KC.等于K/2D.大于K/2 89,两种生物生活在一起时,对一方有利,对另一方无影响,二者之间的关系属于(D).A.原始合作B.竞争C.中性作用D.偏利作用90,两种生物生活在一起时,对二者都必然有利,这种关系为(B).A.偏利作用B.互利共生C.原始合作D.中性作用91,寄生蜂将卵产在寄主昆虫的卵内,一般要缓慢地杀死寄主,这种物种间的关系属于(D).A.偏利作用B.原始合作C.偏害作用D.拟寄生92,白蚁消化道内的鞭毛虫与白蚁的关系是(C).A.寄生B.拟寄生C.互利共生D.偏利共生93,下列生物之间不属于互利共生关系的是(C).A.人与饲养的家畜B.蜜蜂与其采访的植物C.附生植物与被附生植物D.豆科植物与固氮菌94,逻辑斯谛增长曲线的5个期中,个体数达到饱和密度一半(即K/2时)称为(B).A.加速期B.转折期C.减速期D.饱和期95,种群呈"S"型增长过程中,当种群数量超过环境容量一半时,种群的(D).A.密度增长越来越快B.环境阻力越来越大C.环境阻力越来越小D.密度越来越小96,不符合增长型的种群年龄结构特征的是(D).A.幼年个体多,老年个体少B.生产量为正值C.年龄锥体下宽,上窄D.出生率小于死亡率97,种群为逻辑斯谛增长时,开始期的特点是(A).A.密度增长缓慢B.密度增长逐渐加快C.密度增长最快D.密度增长逐渐变慢98,沿海地区出现的"赤潮"从种群数量变动角度看是属于(D).A.季节性消长B.不规则波动C.周期性波动D.种群的爆发 99,欧洲的穴兔于1859年由英国澳大利亚,10几年内数量急剧增长,与牛羊竞争牧场,成为一大危害.这种现象从种群数量变动角度看是属于(B).A.种群大发生B.生态入侵C.不规则波动D.种群大爆发 100,下列动物的种群数量不能够长期地维持在某一水平的是(D).A.大型有蹄类B.食肉类C.一些蜻蜓的成虫D.蝗虫101,在渔业生产上为获得持续最大捕捞量,海洋捕捞时,应使鱼类的种群数量保持在(A).A.K/2B.KC. K/4D.K/3102,蚂蚁在自然界的分布型为(B).A.均匀分布B.成群分布C.随机分布D.带状分布103,生态系统这一概念的提出者是(D).A.达尔文B.奥德姆C.瓦尔明D.坦斯利104,生物地理群落这一概念的提出者是(C).A.达尔文B.奥德姆C.苏卡乔夫D.坦斯利105,下列说法正确的是(D).A.生态系统由动物,植物,微生物组成B.生态系统由自养生物,异养生物,兼养生物组成C.生态系统由植物,食植动物,食肉动物,食腐动物组成D.生态系统由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非生物环境组成106,下列生物类群中,不属于生态系统生产者的类群是(D).A.种子植物B.蕨类植物C.蓝绿藻D.真菌107,下列生物类群中,属于生态系统消费者的类群是(B).A.高等植物B.哺乳动物C.大型真菌D.蓝绿藻108,从下列生物类群中,选出生态系统的分解者(D).A.树木B.鸟类C.昆虫D.蚯蚓109,生态系统的功能主要是(A).A.维持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B.保持生态平衡C.为人类提供生产和生活资料D.通过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质并释放氧气110,常绿阔叶林生态系统的主要分布区位于(B).A.热带B.亚热带C.温带D.寒带111,落叶阔叶林生态系统的主要分布区位于(C).A.热带B.亚热带C.温带D.寒带112,雨林生态系统的主要分布区位于(A).A.热带B.亚热带C.温带D.寒带113,北方针叶林生态系统的主要分布区位于(C).A.热带B.温带C.寒温带D.寒带114,下列生态系统中,初级生产力最高的是(A).A.热带雨林B.亚热带季雨林C.常绿阔叶林D.落叶阔叶林115,下列生态系统中,初级生产力最高的是(D).A.大陆架B.开阔大洋C.河流与湖泊D.珊瑚礁116,下列生态系统中,初级生产力最高的是(A).A.沼泽与湿地B.开阔大洋 C荒漠 D.冻原117,下列生态系统中,初级生产力最高的是(A).A.温带农田B.温带草原C.荒漠D.冻原118,下列生态系统中,属于人工生态系统的是(B).A.热带雨林B.橡胶园C.北方针叶林D.冻原119,下列生态系统中,属于人工生态系统的是(D).A.海洋B.撂荒地C.被污染的湖泊D.养鱼池120,下列生态系统中,不属于人工生态系统的是(C).A.农田B.果园C.被污染的湖泊D.养鱼池121,下列生态系统中,初级生产力最低的是(C).A.热带雨林B.温带农田C.温带草原D.落叶阔叶林122,按生产力高低排序,正确的答案是(A).A.热带雨林>亚热带季雨林>北方针叶林>冻原B.开阔大洋>河口>湖泊>大陆架C.温带草原>稀树草原>常绿阔叶林>北方针叶林D.长江流域农田>黄河流域农田>黑龙江流域农田>热带雨林123,生态系统中的能流途径主要是(A).A.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B.生产者→分解者→消费者C.分解者→消费者→生产者D.消费者→分解者→生产者124,能量沿着食物网流动时,保留在生态系统内各营养级中的能量变化趋势是(A).A.能量越来越少B.能量越来越多C.能量基本没有变化D.因生态系统不同,能量或越来越多,或越来越少125,下列生态系统中,开放程度最大的是(C).A.湖泊B.热带雨林C.农田D.水库126,形成次级生物量的生物类群是(B).A.化能合成细菌B.真菌C.蓝绿藻D.蕨类植物127,下列生态系统中,生物量最高的是(A).A.热带雨林B.温带草原C.荒漠D.开阔大洋128,种类组成丰富,群落结构复杂,板状根,裸芽,茎花现象明显,无明显季相交替的生态系统是(A).A.雨林B.常绿阔叶林C.落叶阔叶林D.北方针叶林129,捉100种动物容易,捉一种动物的100个个体难的生态系统是(A).A.雨林B.湖泊C.草原D.荒漠130,种类组成贫乏,乔木以松,云杉,冷杉,落叶松为主的生态系统是(D).A.雨林B.季雨林C.落叶阔叶林D.北方针叶林131,大型食草有蹄类和穴居哺乳类动物占优势的生态系统是(D).A.雨林B.落叶阔叶林C.北方针叶林D.温带草原132,红树林生态系统主要分布于(A).A.热带或亚热带B.温带C.寒温带D.极地133,选出正确的答案(A).所有的自然生态系统都是开放的生态系统B.所有的自然生态系统都是封闭的生态系统C.森林生态系统在演替初期是开放的生态系统,演替后期是封闭的生态系统D.湖泊生态系统是封闭的生态系统134,下列生态系统中,遭到破坏后最难恢复的是(D).A.热带雨林B.北方针叶林C.温带草原D.极地冻原135,温室效应指的是(B).A.农业生产中大量使用温室和塑料大棚,产生了对环境不利的后果B.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升高,使大气层如同温室的外罩一样,太阳短波辐射容易进入,地表长波辐射难以出去,导致地表温度升高,引起一系列环境问题C.农民长期在温室和塑料大棚内工作,导致了与温室和塑料大棚有关的疾病D.在温室和塑料大棚内生产的蔬菜质量与露天农田中生产的蔬菜质量不同136,温室效应的最直接后果是(A).A.气温升高B.极地和高山冰雪消融C.海平面上升D.生态系统原有平衡破坏137,水体富营养化的后果是(A).A.由于藻类大量繁殖,死后分解要消耗大量氧气,导致渔类因缺氧而死亡,使渔业产量减少B.由于藻类大量繁殖,使鱼类的食物增加,导致渔业产量增加C.对渔业产量没有影响D.使渔业产量忽高忽低138,下列资源属于可再生性资源的是(C).A.煤炭资源B.核能资源C.森林资源D.天然气资源139,下列资源属于非枯竭性自然资源的是(A).A.太阳能资源B.天然气资源C.土地资源D.淡水资源140,下列做法不是可持续农业的做法的是(D).A.农,林,牧,渔多种经营B.大力植树造林,避免水土流失C.大力开展生物防治,避免化学农药污染D.大量使用化肥,保持农产品持续高产141,下列类型的农业生产模式不属于生态农业范畴的是(C).A.养鱼塘的分层养殖B.农田的间作套种C.海洋的网箱养殖D.稻田养鱼或养鸭142,生态系统营养级的数目,通常不会超过(B).A.2~3个B.5~6个C.8~10个D.12~14个143,目前,最受人们重视,最活跃的生态学研究领域是(D).A.个体生态学B.种群生态学C.群落生态学D.生态系统生态学144,生态系统三大功能类群不包括(D).A.生产者B.消费者C.分解者D.非生物环境145,能流和物流速度快的生态系统是(A).A.热带雨林B.落叶阔叶林C.温带草原D.北方针叶林146,下列生态系统中消费者食物专一性强的是(A).A.热带雨林B.湖泊C.温带草原D.荒漠147,盐度周期性变化明显的生态系统是(B).A.海洋B.河口C.红树林D.盐湖148,在森林生态系统食物网中,储存能量最多的营养级是(A).A.生产者B.初级消费者C.次级消费者D.分解者149,食物网结构比较简单的生态系统是(D).A.温带草原B.落叶阔叶林C.淡水湖泊D.极地冻原150,确定生态系统内消费者营养级的依据是(D).A.根据消费者的个体大小B.根据消费者的食量大小C.根据消费者的食性D.根据消费者的主要食性151,生态系统中受到捕食压力较大的是(A).A.植食动物B.一级食肉动物C.二级食肉动物D.三级食肉动物152,下列属于环境污染的问题是(D).A.森林破坏导致的水土流失B.草原破坏导致的沙漠化C.大量抽取地下水导致的地面沉降D.大量使用化肥导致的水体富营养化153,具体的生物个体和群体生活地段上的生态环境称为(B).A.环境B.生境C.内环境D.地球环境154,一般而言,高纬度地区作物整个生育期所需有效积温较低纬度地区的要(B).A.多B.少C.一样D.不确定155,生活在高纬度地区的恒温动物,一般其身体较低纬度地区的同类个体大,以此来减少单位体重散热量,这一适应称为(A).A.贝格曼法则B.阿伦法则 C李比希定律 D.谢尔福德定律156,水生植物的特点是(A).A.通气组织发达B.机械组织发达C.叶面积小D.根系发达157,蚂蚁在自然界的分布型为(B).A.均匀分布B.成群分布C.随机分布D.带状分布158,不属于群落成员型的是(C).A.优势种B.建群种C.特有种D.亚优种159,群落结构最复杂的是(D).A.苔原B.荒漠C.落叶阔叶林D.常绿阔叶林160,下列关于生态位的概念,错误的是(C).A.任何物种的生态位都是一个n维的超体积B.n维超体积包含了一个物种生存和生殖所需要的全部条件C.高矮作物,深根浅根作物间作时,它们的生态位完全重叠D.热带雨林生境优越,生态位宽的广域物种十分丰富161,季相最显著的群落是(B).A.常绿阔叶林B.落叶阔叶林C.北方针叶林D.热带雨林162,从裸岩开始的旱生演替又属于(C).A.次生演替B.快速演替C.内因性演替D.外因性演替163,森林砍伐形成的裸地,在没有干扰的情况下的演替过程是(B).A.原生演替B.次生演替C.水生演替D.旱生演替164,中国植物群落分类原则是(D).A.生态学原则B.植物区系学原则C.动态原则D.群落学-生态学原则165,关于生物地理群落的论述,不正确的是(A).A.生物地理群落=植物群落+动物群落+微生物群落B.生物地理群落含义与生态系统相近C.生物地理群落不仅包括植物,动物,微生物,还包括生物之间,生物与环境之间复杂的能量,物质关系D.生物地理群落的概念是B.H苏卡乔夫首先提出来的166,生态系统这一概念的提出是(D).A.达尔文B.奥德姆C.瓦尔明D.坦斯利167,下列生物类群中,属于生态系统消费者的类群是(D).A.生态系统由动物,植物,微生物组成B.生态系统由自养生物,异样生物,兼养生物,非生物环境组成C.生态系统由植物,食植动物,食肉动物,食腐动物组成D.生态系统由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非生物环境组成168,下列哪一类资源是可再生性资源(C).A.煤炭资源B.核能资源C.森林资源D.天然气资源169,生态系统内消费者的营养级的确定是根据(D).A.消费者的个体大小B.消费者的食量大小C.消费者的食性D.消费者的主要食性170,阴性植物的特点是(D).A.光补偿点较高,生长在全光照条件下B.光补偿点较高,生长在阴湿条件下C.光补偿点较低,生长在全光照条件下D.光补偿点较低,生长在阴湿条件下171,下列植物中,属于长日照植物的是(D).A.水稻B.玉米C.大豆D.冬小麦172,有效积温法则公式中,T0为(B).A.平均温度B.生物学零度C.有效积温D.天数。
海洋生态保护与海洋环境保护与海洋生态保护区环境保护服务考核试卷

D. 所有以上选项
19. 下列哪项措施有助于减少海洋垃圾污染?( ")
A. 加强垃圾分类和回收
B. 限制塑料制品的生产和使用
C. 提高公众环保意识
D. 所有以上选项
20. 海洋生态保护与海洋环境保护的共同目标是( )
A. 实现海洋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B. 提高海洋生物的经济价值
三、填空题(本题共10小题,每小题2分,共20分,请将正确答案填到题目空白处)
1. 海洋生态系统中,珊瑚礁被称为“海洋的热带雨林”,它是地球上生物多样性最丰富的生态系统之一,主要由珊瑚和______共同构成。
2. 海洋酸化的主要原因是大气中的二氧化碳溶解在海水中形成碳酸,导致海水______降低。
3. 为了保护海洋生态环境,我国设立了多个海洋自然保护区,其中最著名的是位于山东省的______。
D. 海水温差能
14. 海洋生态保护区的建设标准包括以下哪些?( )
A. 生态系统完整性
B. 生物多样性
C. 生态功能重要性
D. 经济价值
15. 以下哪些活动会对海洋环境产生负面影响?( )
A. 海底矿产开采
B. 海上石油运输
C. 近海养殖
D. 海洋科学研究
16. 海洋环境保护的公众参与可以通过以下哪些方式实现?( )
A. 建立海洋自然保护区
B. 限制海洋垃圾排放
C. 提高船舶污染防治标准
D. 增加海洋资源开发
5. 海洋生物多样性减少的原因包括以下哪些?( )
A. 气候变化
B. 过度捕捞
C. 海洋污染
D. 海洋开发活动
6. 以下哪些属于海洋生态系统的组成部分?( )
《海洋生态学》试卷三

《海洋生态学》试卷三一、名词解释(每题2分,共16分)1.寒流:2.广盐性生物:3.种间竞争:4.生物群落5.新生产力:6. 粒径谱:7.生物沉降:8. 污染指示生物:二、选择填空(每空0.5分,共12分)1、生物发光类型主要有()、()、()。
2、海水水体按垂直方向上的光照条件分为()层、()层和()层。
3、内源性因素指调节种群密度的原因在种群内部,即种内关系,例如()、()和()。
4、在新生产力研究中,新氮的来源包括()、()、()、()。
5、生态系统的三个基本功能过程:()、()、()。
6、海洋资源按开发利用程度可分为()、()、()、()。
7、群落的结构包括()、()、()、()。
三、改错(每改错为正1分,共12分)1.热带海域上层水初级生产力维持较低而稳定水平的原因是由于浮游植物数量较少和悬浮颗粒下沉所产生的碳输出所引起的。
(2处错误)2.植物24hr光合作用产生的有机物质全部为维持其生命代谢消耗,没有净产量(P=R),这个水深称为临界深度。
(1处错误)3. 磷循环属于气体型生物地化循环,磷是随着水循环由大气到海洋,进入海洋后很多磷沉积到海洋底部离开了循环,因此,磷循环是完全循环。
(3处错误)4.鱼类的年龄时,通常将鱼群中相同年龄的个体,称为同龄鱼。
在统计中,把这些同龄鱼归在一起,称为同龄组,如当年出生的鱼称为1龄组。
出生第二年的鱼称2龄组,出生第三年的鱼称为3龄组,依此类推。
一个鱼群,同一年或同一季节出生的全部个体,称为强盛世代。
(4处错误)5.生物化学需氧量是微生物好氧分解水样中有机物所消耗的溶解氧量。
它可以度量有机物的可生物降解的难易程度。
通常采用10℃条件下,10d的生物化学需氧量。
(2处错误)四、简述(每题6分,共30分)1. Gaia假说的基本论点。
2. 简要说明海洋环境的污染和净化指标。
3. 简要说明洛特卡-沃尔泰勒(Votka-Voterra)的种间竞争模型。
4. 说明大气中DMS对气候的影响。
海洋生态学试题与参考答案(例)

《海洋生态学》试题与参考答案(例)1、 简要回答浮游生物在海洋生态系统中的作用。
(1)浮游生物数量多、分布广,是海洋生产力的基础;(2)浮游生物是海洋生态系统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的最主要环节;(3)浮游动物既通过摄食浮游植物影响和控制初级生产力,其动态变化又影响许多鱼类和其他动物资源群体的生物量;(4)浮游生物在生源要素的生物地球化学循环中起重要作用。
2、 什么是赤潮?赤潮赤潮现象有哪些危害?赤潮(red tide)是海洋中某些微小的浮游生物在一定条件下暴发性增殖面引起海水变色的一种有害的生态异常现象。
赤潮是引起人们高度重视的海洋灾害之一,其危害的主要方式是:(1)赤潮生物大量繁殖,覆盖海面或附着在鱼、贝类的鳃上,使它们的呼吸器官难以正常发挥作用而造成呼吸困难甚至死亡;(2)赤潮生物在生长繁殖的代谢过程和死亡细胞被微生物分解的过程中大量消耗海水中的溶解氧,使海水严重缺氧,鱼、贝类等海洋动物因缺氧而窒息死亡;(3)有些赤潮生物体内及其代谢产物含有生物毒素,引起鱼、贝中毒或死亡。
如链状膝沟藻(Gonyaulax catenella)产生的石房蛤毒素就是一种剧毒的神经毒素;(4)居民通过摄食中毒的鱼、贝类而产生中毒。
3、 与陆地生态系统比较,海洋生态系统的能流有何特点?并简要说明原因。
海洋食物链平均可达4-5个环节,而陆地通常仅2-3个环节。
这是因为海洋的初级生产者和食植性动物多为小型种类,所以大型动物多是肉食性种类,比陆地的大型动物处于更高的营养级。
4、 K—对策者和R—对策者各有哪些生态特征?举出海洋动物中这两种对策者的例子。
并说明为什么人们必须更加重视K—对策者资源的保护工作。
r–对策者,种群密度很不稳定,因为其生境不稳定,种群超过环境容纳量不致造成进化上的不良后果,它们必然尽可能利用资源,增加繁殖,充分发挥内禀增长率(r)。
这类动物通常是出生率高,寿命短,个体小,常常缺乏保护后代的机制。
子代死亡率高,具较强的扩散能力,适应于多变的栖息生境。
海洋生态保护与海洋环境保护与海洋垃圾环境保护服务考核试卷

A.气候变化
B.海平面上升
C.海洋酸化
D.人类活动
19.以下哪些是海洋垃圾环境保护服务的内容?()
A.海洋垃圾监测
B.海洋垃圾清理
C.海洋垃圾处理技术的研究
D.海洋环境保护宣传教育
20.以下哪些机构或个人应该参与到海洋环境保护中?()
A.政府部门
B.企业
2. ABC
3. ABCD
4. ABC
5. ABCD
6. ACD
7. ABC
8. ABC
9. ABCD
10. ABC
11. ABC
12. ABCD
13. ABC
14. ABCD
15. ABC
16. ABC
17. ABC
18. ABCD
19. ABCD
20. ABCD
三、填空题
1.栖息地
2.二氧化碳
3.一次性塑料制品
海洋生态保护与海洋环境保护与海洋垃圾环境保护服务考核试卷
考生姓名:__________答题日期:_______得分:_________判卷人:_________
一、单项选择题(本题共20小题,每小题1分,共2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以下哪种行为对海洋生态保护是有益的?()
15.以下哪些地区更容易受到海洋塑料垃圾的影响?()
A.沿海城市
B.海岛
C.远洋航线上
D.内陆地区
16.以下哪些方法可以用来处理海洋塑料垃圾?()
A.物理回收
B.化学分解
C.焚烧
D.深海投放
17.以下哪些措施有助于提高海洋环境保护的公众参与度?()
海洋生态系统测试题

海洋生态系统测试题一、选择题(每题 3 分,共 30 分)1、海洋生态系统中,最主要的生产者是()A 浮游植物B 大型海藻C 红树林D 海草2、下列哪种生物在海洋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中起着重要作用()A 鲸鱼B 海豚C 鲨鱼D 细菌3、海洋中的“草原”通常指的是()A 珊瑚礁B 海草床C 红树林D 海带林4、以下哪个是海洋生态系统中典型的消费者()A 海星B 海绵C 珊瑚D 水母5、海洋生态系统中,能够分解有机物,将其转化为无机物的是()A 生产者B 消费者C 分解者D 以上都是6、过度捕捞对海洋生态系统的影响主要包括()A 生物多样性减少B 生态平衡破坏C 渔业资源衰退D 以上都是7、下列哪种人类活动对海洋生态系统的危害最大()A 排放污水B 填海造陆C 石油泄漏D 垃圾倾倒8、海洋中的“热带雨林”指的是()A 深海热泉B 浅海珊瑚礁C 大洋环流D 上升流区9、以下哪种海洋生态系统的物种多样性最高()A 河口生态系统B 浅海生态系统C 深海生态系统D 远洋生态系统10、保护海洋生态系统的措施不包括()A 建立海洋保护区B 限制渔业捕捞C 加大海洋开发力度D 减少海洋污染二、填空题(每题 3 分,共 30 分)1、海洋生态系统可分为_____、_____和_____等不同类型。
2、海洋中的食物链通常以_____为起点。
3、红树林是一种重要的海洋_____生态系统。
4、海洋中的顶级掠食者通常是_____。
5、海洋生态系统中的能量主要来源于_____。
6、石油泄漏会导致海洋生物_____和_____受到损害。
7、全球气候变化对海洋生态系统的影响包括_____、_____等。
8、珊瑚礁的形成与_____和_____密切相关。
9、海水中的营养盐主要包括_____、_____和_____等。
10、海洋中的固氮作用主要由_____完成。
三、简答题(每题 10 分,共 20 分)1、简述海洋生态系统的特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三章海洋生物生态类群1. 简述海洋浮游生物的共同特点及其在海洋生态系统中的作用。
答:1)它们的共同特点是缺乏发达的运动器官,运动能力薄弱或完全没有运动能力,只能随水流移动。
2)浮游生物的数量多、分布广,是海洋生产力的基础,也是海洋生态系统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的最主要环节。
2. 按个体大小可将浮游生物划分为哪些类别?这样划分的类别有何重要生态学意义。
答:1)按浮游生物的个体大小可分为以下几种类别:①微微型浮游生物(picoplankton):<2μm;②微型浮游生物(nanoplankton):2-20μm;③小型浮游生物(microplankton):20-200μm;④中型浮游生物(mesoplankton):200-2000μm;⑤大型浮游生物(macroplankton):2000μm-20mm;⑥巨型浮游生物(megaplankton):>20mm。
2)在研究海洋食物链能流时,按大小划分是有重要意义的,因为这种大小等级划分往往包含相应的摄食者—被食者的营养关系。
3. 海洋游泳动物包括哪些主要门类?说明鱼类生活周期中的洄游行为及其意义。
答:1)海洋游泳动物主要包括:鱼类、甲壳类、头足类、海洋爬行类、海洋哺乳类2)①鱼类洄游行为:洄游(migration)是鱼类运动的一种特殊形式,是一些鱼类的主动、定期、定向、集群、具有种的特点的水平移动。
洄游也是一种周期性运动,随着鱼类生命周期各个环节的推移,每年重复进行。
洄游是长期以来鱼类对外界环境条件变化的适应结果,也是鱼类内部生理变化发展到一定程度,对外界刺激的一种必然反应。
通过洄游,更换各生活时期的生活水域,以满足不同生活时期对生活条件的需要,顺利完成生活史中各重要生命活动。
或:某些鱼类在生活史的各不同阶段,对生命活动的条件均有其特殊要求,因此必须有规律地在一定时期集成大群,沿着固定路线作长短距离不等的迁移,以转换生活环境的方式满足它们对生殖、索饵、越冬所要求的适宜条件,并在经过一段时期后又重返原地,鱼类的这种习性和行为叫作洄游。
②鱼类洄游的意义:洄游是鱼类在系统发生过程中形成的一种特征,是鱼类对环境的一种长期适应,它能使种群获得更有利的生存条件,更好地繁衍后代。
研究并掌握鱼类洄游规律,对于探测渔业资源量及其群体组成的变化状况,预报汛期、渔场,制订鱼类繁殖保护条例,提高渔业生产和资源保护管理的效果及放流增殖等具有重要意义。
另外,研究鱼类的洄游,可以为鱼类的适应性问题和阶段发育问题等提供资料,因此也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
4.结合底栖生物的生活方式谈谈海洋底栖生物种类繁多的原因。
答:①由于水底本身的物理性质,如岩石、砾石、沙滩、泥滩的区别,以及水底环境,特别是沿岸浅水海域光线、温度、波浪、潮汐、水流等理化因素的变化万千,促使生活在期间的有机体在形态结构、生活习性上的复杂变化,生物种类繁多。
(或:由于底栖生境十分多样,因此底栖生物种类组成和生活方式比浮游生物和游泳生物复杂。
)②海洋底栖生物的生活方式复杂多样,包括:底表生活型:固着生物、附着生物、匍匐生物;底内生活型:管栖生物、埋栖生物、钻蚀生物;底游生活型。
第四章海洋生态环境要素对生物的作用1.什么叫环境和生态因子?答:1)环境:泛指生物周围存在的一切事物;或某一特定生物体或生物群体以外的空间及直接、间接影响该生物体或生物群体生存的一切事物的总和。
2)生态因子:环境中对生物生长、发育、生殖、行为和分布有直接或间接影响的环境要素。
如温度、湿度、食物和其他相关生物等。
2.何谓限制因子?说明利比希最小因子定律和谢尔福德耐受性定律的主要内容。
答:1)任何接近或超过某种生物的耐受极限而阻碍其生存、生长、繁殖或扩散的因素,就叫做限制因子。
2)利比希最小因子定律(Liebig's Law of Minimum):“植物的生长取决于处在最小量状况的必需物质”。
(或对其的解释)辅助原理:①利比希定律只在严格的稳定条件下,即能量和物质的流入和流出处于平衡的情况下才适用;②应用利比希定律时还应注意到因子的互相影响问题。
3)谢尔福德耐性定律:生物对其生存环境中的各种生态因子的适应有一个生态学上的最小量和最大量的界限,只有处于这两个限度范围内的生物才能生存,这个最小量到最大量的幅度,称为耐受限度,生物对其生存环境的适应存在耐受限度的法则称为谢尔福德耐受定律。
辅助原理:①生物可能对某一生态因子的耐受范围很广,而对另一个因子又很窄;②当某种生物对某一特定生态因子不是处在最适度状态时,对其他生态因子的耐受限度可能随之下降;③自然界中,生物实际上并不一定生活在生态因子的最适范围内;④耐受限度在生活史中往往并不恒定;⑤不仅要考虑某一因子的绝对值,还要考虑其变化速率。
3. 简述光在海洋中的分布规律及其主要生态作用。
答:1)分布规律:海水中的光照强度随深度增加而递减,光的强度和照射时间有纬度梯度和季节周期,除两极外地其他地区有昼夜交替现象。
强度从赤道向高纬度地区逐渐减弱,夏季强,冬季弱,低纬短波光多,随纬度的增加长波部分也增加。
从日照时间上看,除赤道附近昼夜时间整年都基本一样外,其他维度上只有春风和秋风时昼夜时间大致相等。
2)生态作用:①海洋植物在光合作用中捕获光能,并将其转变为碳水化合物存储化学能,是海洋生物能量的最初来源(或:影响光合作用和初级生产);②光照使水温维持在一定得范围内(或:影响水温的变化);③影响海洋生物分布及趋光行为。
4. 为什么说浮游植物辅助色素对利用太阳光有重要作用?答:光是绿色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能量来源,叶绿素a是光合作用的主要色素,但仅利用辐射光谱中的一部分,辅助色素可使吸收可见光的范围扩大,提高了对太阳光的利用率。
5.简述海水温度的水平和垂直分布规律及其主要生态作用。
答:1)分布规律:①水平分布规律:海洋温度呈现明显的自低纬向高纬度递减的梯度,与太阳辐射及海流有密切关系。
②垂直分布规律:A. 低纬海区:表层海水温度较高,密度较小,其下方出现温跃层(温度随深度增加急剧下降),通常位于100-500m 之间,其上方为热成层(相当均匀的高温水层),温跃层的下方水温低,温度变化不明显。
B. 中纬海区:夏季水温增高,接近表面(15-40m)形成一个暂时的季节性温跃层;冬季,上述温跃层消失,对流混合可延伸至几百米。
在其下限的下方有一个永久性的但温度变化较不明显的温跃层。
C. 高纬海区:热量从海水中散发至大气,表层水冷却产生对流混合,与下层水略有不同。
在1000米以内深处有一不规则温度梯度,下方是低纬流入的温度略高的水层超过1000m至底层,温度几乎一致。
2)生态作用①温度影响海洋生物的地理分布和迁移②在适宜温度范围内,温度升高促进新陈代谢③温度影响着生物的生长、生殖和发育6. 简述大洋表层环流模式及其生态作用。
答:1)环流模式:大洋表层环流是在风作用下产生的,因此与主要风系有关,并且受科氏力及其纬度变化以及大陆分布的影响。
①太平洋在信风和盛行西风的作用下,南、北太平洋表层都形成以亚热带为中心的反气旋型环流。
在北半球,北赤道流由东向西流至大陆边界后向北转形成黑潮,到了北界西风带即向东流去,形成北太平洋海流,也即西风漂流,到东部边界转向南流,形成加利福尼亚海流,最后在赤道附近再进入被赤道流,其流向是顺时针的。
在南半球,则由南赤道流自东向西流动,到西部边界转为向南流的东澳大利亚海流,在西风影响下转向东流。
即西风漂流。
到了东部边界成为向北的秘鲁海流,最后再汇人南赤道流,其流向是逆时针的。
在两个环流之间是自西向东流动的赤道逆流。
另外,在北太平洋的亚极区存在一个围绕中纬低压的逆时针旋转的气旋型环流。
它是由北太平洋海流到达加拿大沿岸后有一分支向北流动成为阿拉斯加海流,然后与亲潮连接起来形成的一支环流。
在南半球由于没有大陆阻挡,则形成绕南极大陆的南极绕极流。
②大西洋大西洋的表层风生海流模式与太平洋的基本相似,在南、北半球也各存在一个大的反气旋型环流和范围较小的北半球气旋型环流。
③印度洋印度洋的表层海流与太平洋和大西洋有些差别。
虽然在南印度洋也同样有一个反气旋型的亚热带环流,但在印度洋北部则没有足够宽阔的海域供环流发展,其风生环境受季风的影响。
2)生态作用:①散播和维持生物群:暖流将喜热动物带到高纬度地区,寒流可将喜冷动物带到低纬度地区;海流也有助于某些鱼类完成被动洄游;将浅水区底栖动物的卵或幼体带到远处,扩大分布范围;维持一个海区的生物群。
②控制初级生产的营养盐供应,进而对不同海域浮游植物的种类组成和初级生产力分布产生影响。
③影响气候。
第五章海洋环境的主要生态过程1、简述氮、磷、硅元素在海洋环境中的主要存在形态。
答:1)海水中的氮主要有溶解氮气和氮的化合物。
氮化合物在海水中存在的形式较多,主要有溶解态的无机氮化合物、有机氮化合物和不溶于水的颗粒氮等多种存在形式。
其中,溶解性无机氮包括硝酸盐、亚硝酸盐和铵盐。
溶解性有机氮主要为蛋白质、氨基酸、脲和甲胺等一系列含氮有机化合物。
颗粒氮包括活的生物组织及碎屑物质、黏土矿物吸附的溶解无机氮。
2)海洋中的磷分无机和有机两种主要存在形式,它们又分别存在溶解态和颗粒态之中。
海水中的溶解无机磷主要有H3PO4、H2PO4-、HPO42-、PO43-等存在形式,其各种形式在水溶液中的分布比例受pH值控制。
海水中还存在一类由PO43-聚合而成的多磷酸盐,多磷酸盐仅占海水总磷含量的一小部分。
海洋中的颗粒无机磷主要以磷酸盐矿物形式存在于海水悬浮物和海洋沉积物中,其中丰度最大的是磷灰石。
海洋中的颗粒有机磷指生物有机体内(主要存在于海洋生物细胞的原生质中)、有机碎屑中所含的磷等。
海水中的溶解有机磷主要有核酸-聚磷酸盐、脱氧核酸、磷酸酯、氨基磷酸等成分,它们主要来自于生物体分解和排泄产物。
3)海水中的硅主要以溶解硅酸盐和悬浮的颗粒二氧化硅两种形式存在。
溶解无机硅包括海水中单分子的硅酸和低聚合度的硅酸及其离子;颗粒硅中除包括聚合度大的胶体状态之外,还有黏土及含硅的碎屑等。
2、海洋初级生产力以及次级生产力的定义及其影响因素?答:1)海洋初级生产力是指海洋中初级生产者通过光合作用或化学合成作用生产有机物的能力。
影响海洋初级生产力的因素主要包括光照、温度、营养盐和控制这些营养盐分布的物理因子,以及浮游动物等摄食者对浮游植物的摄食作用。
2)海洋次级生产力是指海洋中各级消费者直接或间接利用初级生产者生产的有机物质经同化吸收、转化为自身物质(表现为生长与繁殖)的速率。
影响海洋次级生产力的影响因素很多,任何能影响动物新陈代谢、生长和繁殖的因素都可能影响到动物的产量。
其中,温度、食物和个体大小等是影响动物种群产量的重要因素。
初级产量、营养级数目和生态效率等食物网结构对次级产量也有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