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二三十年代诗经研究特色

合集下载

试述诗经的艺术特色

试述诗经的艺术特色

试述诗经的艺术特色
《诗经》是中国古代第一部诗歌总集,其艺术特色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丰富的表现手法:《诗经》在表现手法上非常多样化,包括赋、
比、兴三种基本手法,以及章句的重叠、用韵等,这些手法使
得《诗经》在表达情感、描绘景物、塑造形象等方面更加生动、
细腻。

2.现实主义的创作风格:《诗经》的创作风格以现实主义为主,
通过对现实生活的描写和反映,表达了人们对社会、政治、道
德等方面的态度和情感。

这种现实主义的创作风格,不仅为后
来的诗歌创作提供了重要的借鉴,也对后世文学的发展产生了
深远的影响。

3.精湛的语言艺术:《诗经》的语言非常精湛,其用词简练、准
确,富有表现力,同时也有很多形象生动的比喻和描绘,这些
语言艺术特色使得《诗经》在表达情感、塑造形象等方面更加
生动、鲜明。

4.独特的音乐美感:《诗经》是一种具有音乐美感的文学作品,
其音乐美感主要表现在章句的节奏、用韵等方面。

这种音乐美
感不仅使得《诗经》更加悦耳动听,也增强了其艺术表现力和
感染力。

《诗经》的艺术特色

《诗经》的艺术特色

《诗经》的艺术特色《诗经》中的作品,反映了各方面的生活,具有深厚丰富的文化积淀,显示了我国古代诗歌最初的伟大成就。

那么它的艺术特色有哪些?下面店铺给大家整理了《诗经》的艺术特色相关资料,希望可以帮到大家!《诗经》的艺术特色作为中国文学的主要源头之一,《诗经》一直受到历代读书人的尊崇,经历两千多年已成为一种文化基因,融入华夏文明的血液。

《诗经》以现实为主,抒发现实生活触发的真实感情,拥有强烈深厚的艺术魅力。

无论是在形式体裁、语言技巧,还是在艺术形象和表现手法上,都显示出我国最早的诗歌作品在艺术上的巨大成就。

(一)赋、比、兴的手法赋,就是铺陈直叙,即诗人把思想感情及其有关的事物平铺直叙地表达出来。

如《七月》叙述农夫在一年十二个月中的生活,就是用赋法。

赋是一种基本的表现手法,是基础。

比,就是比方,以彼物比此物,诗人有本事或情感,借一个事物来做比喻。

其中整首诗都以拟物手法表达感情的比体诗,如《豳风•鸱鸮》、《魏风•硕鼠》、《小雅•鹤鸣》,独具特色;《诗经》中比的手法多样,有明喻、暗喻、借喻、博喻等。

明喻是“比”句中既有“彼物”又有“此物”,两者之间还有一个关联词“如”字充作比喻的标志。

如《秦风·小戎》:“言念君子,温其如玉。

”《小雅·常棣》:“妻子好合,如鼓琴瑟。

”所以孔颖达说:“诸言如者,皆比辞也”。

暗喻是“彼物”与“此物”之间没有“如”一类的关联词。

如《卫风·氓》“于嗟鸠兮,无食桑葚。

于嗟女兮,无与士耽”等。

借喻是只说“彼物”,不说“此物”。

如《卫风·氓》“桑之落矣,其黄而殒。

自我徂尔,三岁食贫”。

博喻是用一联串的“彼物”来比喻一个“此物”。

如《小雅·天保》“如山如阜,如冈如陵,如川之方至,以莫不增”,连出五个比喻,比喻事业的蒸蒸日上。

《大雅·板》中“天之庸民,如埙如箎,如璋如圭,如取如携”,连出六个比喻,比喻上天帮助下民。

总之,《诗经》中大量用比,表明诗人具有丰富的联想和想象,能够以具体形象的诗歌语言来表达思想感情。

《诗经》特色和影响是什么

《诗经》特色和影响是什么

《诗经》特色和影响是什么《诗经》特色和影响是什么《诗经》是中国古代诗歌开端,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收集了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前11世纪至前6世纪)的诗歌,共311篇。

那么《诗经》特色和影响是什么呢?一起来了解下吧。

《诗经》的特色和影响,主要表现在下面几点:第一,《诗经》是以抒情诗为主流的。

第二,《诗经》中的诗歌,除了极少数几篇,完全是反映现实的人间世界和日常生活、日常经验。

第三,与上述第二项相联系,《诗经》在总体上,具有显著的政治与道德色彩。

第四,《诗经》的抒情诗,在表现个人感情时,总体上比较克制因而显得平和。

以上主要从内容、思想倾向、抒情特点等诸方面论述了《诗经》的几个重要特色。

这些特色对中国后代文学的影响都很深远。

下面再从语言形式、表现手法等方面简略介绍一下《诗经》的特色,这些方面的影响,情况各有不同。

《诗经》的基本句式是四言,间或杂有二言直至九言的各种句式。

但杂言句式所占比例很低。

只有个别诗是以杂言为主的,如《伐檀》。

以四言句为主干,可以由此推想当时演唱《诗经》的音乐旋律,是比较平稳和比较简单的.。

至汉代以后,四言诗虽断断续续一直有人写,但已不再是一种重要的诗型了。

反而在辞赋、颂、赞、诔、箴、铭等特殊的韵文文体中,运用得很普遍。

《诗经》是我国古代诗歌辉煌的开端,它对我国后世诗歌,以至整个古代文学的发展都有着非常巨大的影响。

它所表现的“饥者歌其食,劳者歌其事”的现实主义精神,为后世的进步作家树立了楷模,启发和推动诗人、作家去关心国家的命运和人民的疾苦,把反映现实作为创作的出发点。

这种关注现实的热情、强烈的政治和道德意识、真诚积极的人生态度,被后人概括为“风雅”精神。

《诗经》中以个人为主体的抒情发愤之作,为屈原所继承。

汉乐府诗缘事而发的特点,建安诗人的慷慨之音,都是这种精神的直接继承。

后世诗人通常倡导“风雅”精神,来进行文学革新。

陈子昂的诗歌革新以及唐代的许多优秀诗人,都继承了“风雅”精神。

白居易和新乐府诸家所表现出的注重现实生活、干预政治的旨趣和关心人民疾苦的倾向,也是“风雅”精神的体现。

略述20世纪《诗经》史学研究

略述20世纪《诗经》史学研究

略述20世纪《诗经》史学研究摘要:《诗经》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文学作品,又是重要的社会史料和文化史料,两千多年来,研究和阐释《诗经》的著述非常之多,新的研究方法和角度亦层出不穷,但其史料价值从未被忽视。

拟将这一时期从史学角度研究《诗经》的众多论著做出适当的分类,并加以评述,使其更加了然。

关键词:20世纪;《诗经》;史学中图分类号:k09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3)22-0162-02认识到《诗经》具有史料价值,古已有之,西汉司马迁在写《史记》时就已把《诗经》中所反映的有关西周春秋时期的历史状况作为重要的史料来参考。

明代王阳明提出“五经皆史”。

清代史学家章学诚论述过“六经皆先王之政典”,“文章史,固相终始”。

时至今日,历史学仍然是对《诗经》研究影响最大的学科之一。

20世纪的《诗经》研究主要集中在二三十年代和八九十年代,四十年代至七十年代,限于我国当时的历史情况,学术研究并非主流,其中著述,虽有论及,不能集中,这四十年间从史学角度研究《诗经》的论文也只有为数不多的7篇。

20世纪二三十年代在对《诗经》进行文学解读的同时,研究者们也充分注意到《诗经》作为一部可靠的先秦典籍所具有的史学、文化等多方面的价值,80年代学术复苏期以后的《诗》学,自觉地继承和发扬了《诗经》研究的新方法。

这两个时期从史学角度研究《诗经》的著述数量可观:单行本6部,论文101篇,其内容也并不单一乏味,有对《诗经》史料价值的认可;有关于“史诗”问题探讨的;有对《诗经》中历史人物进行考证的;还有将史学与文学相结合,以《诗经》史学促进《诗经》文学的研究发展的。

一、对《诗经》史料价值的认可(一)中国最古的史料20世纪初以胡适、钱玄同、顾颉刚为首的“古史辨派”所提倡的疑古、辨伪精神在学术界掀起了一股潮流风尚,《诗经》研究是其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在古史辨派1926年至1941年连续出版的丛刊《古史辨》中,第三辑下编完全是讨论《诗经》的。

二十世纪《诗经》的研究

二十世纪《诗经》的研究

二十世纪《诗经》的研究作者:李丽莉来源:《现代职业教育.高职本科》 2016年第9期[关键词]《诗经》;先秦文学;研究情况[中图分类号]I20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603(2016)2缘-01圆1-0员《诗经》是先秦文学研究中一个绕不过去的课题,不仅因为《诗经》是中国传统文学的代表之一,更因为《诗经》代表了中国文学的审美情趣和先民远古的精神气貌。

本文试梳理二十世纪以来《诗经》研究的基本情形。

二十世纪最初的二三十年,上承晚清今古文之争,下接新文化思潮的撞击,传统的诗学研究与新兴的治诗方法并存。

在今文研究方面王先谦、陈乔枞等人在三家《诗》的基础上撰成《诗三家义集疏》,皮锡瑞、廖平在龚自珍、魏源的今文《诗》学研究上又有新的发展。

在古文研究方面主要有刘师培、章太炎,他们对乾嘉汉学有所发展,主要成就也在文字、训诂和文献考据方面。

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胡适、顾颉刚和闻一多等代表的《古史辨》派,或以新方法或以新思想给《诗经》研究刮来了一股清新的风。

胡适《论野有死麕书》《诗三百首“言”字解》《谈谈诗经》(《古史辨》第三册)运用现代观念解诗;其次,是顾颉刚等人对具体问题的讨论,如对徒歌与乐歌的讨论,以及对《静女》篇的讨论……民俗作为独特的社会心理,具有文化的延续性和继承性,属人类学范畴,是我们透视《诗经》所反映的社会生活状况的崭新而有效的视角。

早在“五四”时期,一大批学者已打破了“经”的神圣,还原了“诗”的韵味,摆脱了单一的解经、传经的研究模式,开辟了《诗经》研究的新天地,初步奠定了现代《诗经》多视角、全方位的基本研究取向,尤其是以闻一多为代表的综合运用各种方法的考释研究更是现代《诗经》学的开路先锋。

然而,由于种种原因,草创的现代《诗经》学未能获得充分发展。

新时期以来,改革与开放不仅给中国的政治、经济带来了“换了人间”的变化,文化艺术也给政治经济注入了生机勃勃的活力。

学术氛围的自由开放开启了《诗经》学现代意义上的新篇章,以《诗经》为史料开展了多学科研究。

“《诗经》研究”资料汇总

“《诗经》研究”资料汇总

“《诗经》研究”资料汇总目录一、20世纪《诗经》研究史略二、20世纪二三十年代的《诗经》研究三、论闻一多的《诗经》研究四、《诗经》研究的过去、现在与将来五、《两汉书》引《诗经》研究六、科举制度与《诗经》研究20世纪《诗经》研究史略20世纪初期,随着新文化运动的兴起,中国的学者开始对《诗经》进行新的审视和研究。

其中最著名的是胡适和刘师培。

胡适在《中国古典文学史》中提出了“平民文学”的观点,认为《诗经》是民间文学的代表,并对其进行了新的解释和评价。

而刘师培则从文学史的角度出发,认为《诗经》是中国古代文学的瑰宝,应该被视为中国文学史上的重要组成部分。

20世纪中期,随着中国进入社会主义阶段,文化事业得到了大力发展和繁荣。

《诗经》的研究也得到了新的推动和发展。

其中最著名的是周振甫和程俊英。

周振甫在《诗经新注》中提出了“劳动人民文学”的观点,认为《诗经》是劳动人民创作的文学作品,并对其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和解释。

而程俊英则在《诗经注析》中从文学史的角度出发,对《诗经》进行了全面的注释和讲解。

20世纪后期,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深入推进,《诗经》的研究也得到了更广泛的和研究。

其中最著名的是傅斯年和李山。

傅斯年在《诗经讲义稿》中认为《诗经》是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并对《诗经》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和讲解。

而李山则在《诗经的文化阐释》中从文化学的角度出发,对《诗经》进行了全面的文化解读和阐释。

《诗经》是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世界文化遗产之一。

在20世纪,《诗经》的研究经历了不同的历史阶段,并逐渐走向深入和广泛。

未来的研究应该更加注重对《诗经》的全面研究和深入探究,并从中发掘出更多的文化价值和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

20世纪二三十年代的《诗经》研究《诗经》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经典之一,自汉代以来一直受到广泛的和研究。

在20世纪二三十年代,随着西方学术思想的传入和文化的变革,人们对《诗经》的认识和理解也发生了变化。

在这个时期,许多学者开始运用新的理论和方法对《诗经》进行研究。

《诗经》的音韵美与古代社会风貌考察

《诗经》的音韵美与古代社会风貌考察

《诗经》的音韵美与古代社会风貌考察一、引言《诗经》是中国古代文化的瑰宝,也是世界上现存最早的诗歌总集。

作为中国古代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描绘了当时的社会风貌和人民生活,还展示了其独特的音韵美。

本文将以探索《诗经》中音韵美与古代社会风貌为主题进行考察。

二、《诗经》的音韵美1.音乐特色:《诗经》是一部传统乐府民歌集合,其中的歌曲以其愉悦优美、婉转动听而闻名。

通过对韵脚和押韵等手法的运用,它创造了独特的节奏和旋律,给人以舒缓、愉悦的感觉。

2.声调变化:每个字都有自己固定的声调,在朗读或演唱时能够准确地表达出来。

这种声调变化使得《诗经》充满了节奏感并且让人耳目一新。

3.言辞含义:《诗经》的词句更多地采用了单音节的字,简洁而富有含义,通过措辞巧妙地表达了丰富的情感和意境。

三、《诗经》描绘的古代社会风貌1.家庭道德与伦理:《诗经》中多次强调了家庭美德、孝道和夫妻之间的相互关爱。

这反映了当时社会对于家庭观念和伦理道德的高度重视。

2.社会等级体系:《诗经》中描绘了不同阶层人民的生活状况,如贵族阶层的奢华与享乐对比农民劳作的艰辛。

反映出当时社会存在着明显的等级制度。

3.仪式与礼节:《诗经》记录了各种祭祀、宴饮等官方仪式,以及结婚、葬礼等个人生活中的礼仪规范。

这些反映了古代社会对于仪式和礼节非常重视。

四、结论通过对《诗经》音韵美与古代社会风貌的考察,我们可以看到音乐在古代文化中的重要地位,以及古代社会风貌的伦理观念与社会秩序。

深入了解《诗经》不仅可以领略到其美妙的音韵之美,还能了解到中国古代社会的风貌和人们对于生活和伦理道德的认知。

随着对《诗经》研究的不断深入,我们对于古代文化和音乐艺术也有了更为全面和深刻的认识。

希望通过本文的考察能够唤起人们对于传统文化的重视和尊重,并且进一步推动学术研究和保护工作。

20世纪《诗经》传注的现代性特征

20世纪《诗经》传注的现代性特征
即言 ‘ 抛衾与 稠 ’ 。 ⑨这 种论 证 , 辑严 密 , 分有 力 , 也 ” 逻 充 有
较 强的说服 力 。此外 , 闻一 多 在《 诗新 台鸿字说 》 文 中对 一
“ ” 鸿 的训 释 , 是 体现 致密 周严 的现 代科 学精 神 的突 出例 更 证, 学者们有很多论述 , 这里不再重复 。
二是在一书之 内 , 字词 的基本含义也 具有一致性 。着眼 于时
进入 2 纪 以后 , 向以稳定 性 和继承性 强而著称 的 O世 一 《 诗经》 传注和训诂 , 在现代学 术意 识的主导 下 , 也悄悄地 发
生 了变化 . 逐渐呈现 出有别于传统 的现 代性特征 。具 体说 并 来 . 世纪《 2 O 诗经》 传注 和训 诂 的现 代性 特征 主要 表现在 以
传注和训诂面对的是一字一词 , 很容 易只见个别 不见整
堂书钞 》 曹羲 《 引 肉刑论 》 ‘ 蛇蛰 手 , :蝮 则壮 士断 其腕 ; 系蹄
在足 , 虎 抱 其 蟠 。 断 与 抱 义 一 致 , 虎 抛 其 蟠 , 也 。 则 ’ 谓 二
体, 以至一处 可通 , 他处窒碍 。在 2 世纪 的《 O 诗经》 注和训 传
诂 中, 这一流 弊虽 不能说已彻底 清除 , 从整体 上看 , 但 由于现 代科学精神的训练和熏 陶 , 整体统一性 和严密逻辑性 的观念 已经普遍建立起来 , 并成为大家所公认的重要原则 : 解释古 “ 书要 注意语言 的社 会性 。如果 某字 只在《 诗经》 这一句 有这
《 ・ 诗 小星》 北 山》 旨, 人怨诗 也 。其 言 ‘ 与《 同 征 抱衾 与稠 ’

体 现科 学精 神
首先应当指出 , 在传统训诂 学发 展 的顶 峰乾嘉学 派的治 学方法中 , 就有一定 的科学 因素 。 但 是 , 它的整个思想 体系 却缺乏近代科学的严密逻辑和 内在统 一性原隰裒矣 , 兄弟求 矣” “ ,毛 传》 《 笺》 之 裒” 《 、郑 皆训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胜传统《诗》学著作。 即使采用札记、训诂等传统形式,由于 《诗》学观念的转变,研究方法的革新,而与传统同类著作存在 着质的差异。 最具代表性的是闻一多的 《诗经新义》(二南)、 《诗经通义》(召南)。虽是以考据学方法为主导的训诂之作,但 对卜辞铭文研究成果的吸收,对神话学、民俗学、现代语言学 等学科方法的借鉴,以及性文化角度的意象解析,词义训释的 审美追求等都体现了现代《诗》学的特色,代表着《诗》学发展 的走向。
***第 28 卷第 5 期 Vol. 28 No. 5
绥化学院学报 Journal of Suihua University
2008 年 10 《诗经》研究特色
白宪娟
(山东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 山东济南 250100)
摘 要:作为《诗》学史上的重要转折点,20 世纪二三十年代的《诗经》研究具有不同于之 前及 之后 的《诗 经》研 究的 独特 之
这一时期的《诗经》研究对《诗经》的史料价值给予了充分 重视,并进行了风俗、宗教、政治、经济、天文、史地等多方面的 探讨。如何磐石的《由诗经中观察周代人民的宗教信仰》、汪馥 录的《透过诗经看周代经济状态》、卢元骏的《诗经中古代社会 风 俗 考 》、李 建 芳 的 《诗 经 时 代 的 女 性 生 活 研 究 》等 ,其 中 郭 沫 若 的 《<诗 ><书 >时 代 的 社 会 变 革 与 其 思 想 上 之 反 映 》以 《诗 经 》等 古 籍 为 史 料 ,运 用 辨 证 唯 物 主 义 研 究 上 古 社 会 性 质 ,首 次将唯物主义与《诗经》研究挂钩,开启了唯物主义方法研究 《诗经》的先声。
* [收稿日期]2008-06-17 ** [作者简介]白宪娟(1981—),女,山东 泰安 人,山 东大 学文 学与 新闻 传播学 院 2006 级 博士 ,研究 方向 :先秦 两汉 文学 与文 化研究。
- 74 -
文学的特点如比兴、重章叠句等角度探讨《诗经》的语言修辞 艺 术 ,如 顾 颉 刚 的 《从 诗 经 中 整 理 出 歌 谣 的 意 见 》、《论 诗 经 所 录 全 为 乐 歌 》、魏 建 功 的 《歌 谣 表 现 法 之 最 要 紧 者— ——重 奏 复 沓》、钟敬文的《关于诗经中章段复叠之诗篇的一点意见》都是 由歌谣复沓特点而入手进行研究的。 对《诗经》文学研究的展 开 还 表 现 在 立 足 于 文 学 的 译 诗 、新 解 ,以 郭 沫 若 的 《卷 耳 集 》、 俞平伯的《读诗札记》以及刘大白对《绿衣》、《葛生》、《鸡鸣》等 10 篇 诗 歌 的 新 解 为 代 表 。 郭 沫 若 的 《卷 耳 集 》采 用 意 译 的 方 法,诗体的形式,将《国风》中的 40 首诗歌译为现代新诗 ,改变 了传统注疏寻章摘句,冗繁破碎,缺少直观的弊病,为《诗经》 的普及树立了良好的榜样。 俞平伯的《读诗札记》和刘大白的 诗歌新解都能注意对诗歌文学特性的揭示。 俞平伯的 《读诗 札记》在词义训释的基础上直面《诗经》本文,分析诗篇结构、 感情脉络、人物形象,揭示诗旨。 提出了考辨、鉴赏并重,鉴赏 为主考辨为辅的解诗原则,确立了“不远乎人情物理,而又能 首尾 贯串 ,自圆 其说”[1](p462)的 说诗 标准 。 刘大 白的 诗歌 新 解 常 用后世诗歌进行印证,对诗篇题旨提出独到见解。 此外,朱自 清从文学批评史角度研究《诗经》而写作的《诗言志说》、《赋比 兴说》则反映了《诗经》文学研究的另一个侧面。
处。 这主要表现为:反拨《诗经》的经学性质,确立起文学本位原则,并展开对《诗经》的文学和史料价值的探究;研究局面新旧
杂陈,以新为主;研究视野大气开阔;研究态势急剧变动;研究方法自觉、创新;学术思维存在绝对片面的偏颇。
关键词:20 世纪二三十年代;《诗经》;《诗经》研究
中 图 分 类 号 :I206.2
三、大气开阔的研究视野
之所以说二三十年代的《诗经》研究视野大气开阔,主要 是就其对古今中外《诗》学成果的容纳及《诗》学自身研究的宏 观取向而论的。
二三十年代《诗经》研究的主要任务之一便是对《诗经》经 学研究体系的推翻,对传统《诗》学的彻底反拨。 但即使如此, 这一时期学人对传统《诗》学成果并非一概摒弃,而是对《诗 经 》学 史 上 的 大 量 著 作 进 行 了 翻 刻 ,这 里 面 既 有 他 们 所 批 判 的 经生儒士的《诗》学著作,亦有他们所推许的异端学者的《诗 经》研究著作,其中汉人著作 1 种,六朝人 1 种,宋 人 12 种 ,元 明人 12 种,清人 32 种。 对新发现的文物材料,这 一时 期的 学 人亦能予以关注,如对敦煌《诗经》卷子的研究,罗振玉写作了 《敦煌古写本校记》。在引进外国《诗经》研究成果方面,二三十 年代的学人译介了日本人儿岛献吉郎、森谷克己、野尻抱影、 饭岛忠夫、 狩野直喜、 冈崎文夫等人及瑞典汉学家高本汉的 《诗》学成果,开拓出《诗》学史上海外《诗经》研究的园地。
二三十年代《诗》学自身研究的宏观取向一方面表现为对 《诗》学史的思考研究。 这一时期几乎所有的《诗》学大家都有 其自身对《诗经》研究史的认识,如顾颉刚以历史观念、伦理观 念的有无将从古到今的《诗经》研究分为三期。 出现了专门着 眼于《诗经》研究史的著作、论文如胡朴安的 《两汉诗经学》、 《诗 经 学 》,李 相 珏 的 《春 秋 时 代 之 诗 学 》,而 何 定 生 的 《诗 经 之 在今日》总结了当时《诗经》研究的整体状况,算得上是一篇当 代《诗》学史研究文章。这些著作、文章因处于《诗》学史研究的 起步期而显得有些粗糙简单,但对后世《诗经》学史的研究总 结引出了一条路。 另一方面表现为在宏大的史的背景或文化 背景下展开研究,前者如对《诗经》所反映的时代、思想背景的 研究,张寿林的《三百篇所表现的时代背景及思想》、曾宪雄的 《三百篇中时代的大概丰姿》可为这方面的代表。 后者则以闻 一多建立起的以文化人类学为框架,力图实现文化还原的《诗 经》研究为代表。 再者表现为《诗经》与其他作品的对比研究, 较突出的是《诗经》与楚辞的比较研究。 这方面的文章有郑振 铎的《诗经与楚辞》、沅君的《“楚辞”用韵之格式与“三百篇”》、 张静华的《“三百篇”与“楚辞”的比较论》等。
在推翻《诗经》圣经地位的同时,这代学人充分肯定《诗 经》的文学价值,从这一时期部分《诗经》研究文章的篇名如 《诗 经 的 文 艺 观 》(谢 无 量 )、《三 百 篇 之 文 学 观 》(张 寿 林 )、《诗 经 的文学价值》(北鸥)、《诗经在中国文学上的地位》(吴烈) 等上 面便可看出。 由于受新文化运动确立的平民化基调和民俗学 运动的影响,大多数学人将《诗经》视为民间歌谣集,并从歌谣
究,以郑振铎的《读毛诗序》最为代表。 郑文从《诗序》内容入 手,运用比较的方法,归纳出《诗序》说《诗》美刺成见在先,附 会穿凿在后的弊病。同样针对《诗序》说《诗》的弊病,张西堂在 《<诗 辨 妄>序 》中 开 列 出 《毛 诗 序 》的 十 大 缺 点 ,如 附 会 书 史 、 妄生美刺、自相矛盾、曲解诗意等。《诗序》的时代、作者问题也 是这一时期《诗序》研究的热点。 仅《诗序》作者问题就出现了 一 系 列 专 题 性 著 作 、文 章 ,如 黄 节 的 《诗 序 非 卫 宏 所 作 说 》、王 大韬的《诗序的作者— ——孟子》、全国斌的《诗序的作者 》、黄优 仕 的 《诗 序 作 者 考 证 》、李 嘉 言 的 《诗 序 作 者 》、李 淼 的 《诗 序 作 者考》等。 对这一问题的主流看法是《诗序》后出,出于后汉人 卫宏之手。解《诗》纰漏的揭发,成书时代的后移及作者身份的 平民化,打破了《诗序》的权威性,对《诗经》经学性质的否定起 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对孔子删诗问题,这一时期的学者们普 遍持否定态度,相关文章达 14 篇之多,如张寿林在《诗经 是孔 子删定的吗? 》 一文中罗列了历史上六种否定孔子删诗的说 法,虽未提出新的论证,但也具有相当的说服力。
二、新旧杂陈,以新为主的研究局面
20 世纪二三十年代是一个特殊的历史时期 , 社会 转型 、 文化更替、学术转轨,一切都处于新旧杂陈,日渐趋新的状态。 在《诗经》研究领域中,研究主体方面既有传统旧式学者如章 太炎、吴闿生、林义光等,又有接受过现代教育,学贯中西,具 有较高综合素质的新式学者,如胡适、闻一多之辈。 这批后起 之秀大多于 20 年代中后期步入学术正轨,并在之后的学术研 究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其中部分人在 20 年代前期便崭露头 角, 以锐利的锋芒遮盖了传统旧学者的学术研究。 在研究成 果方面,传统学者在经学思想的支配下,延续着传统的传注笺 疏之学,并取得一定成就,以吴闿生的《诗义会通》和林义光的 《诗经通解》为代表。虽是经学研究的继续,但其中颇有通达之 举,如吴作多能发挥独立思考进行诗旨解析,林作在字词训诂 中注重吸收钟鼎铭文的研究成果等等, 这些举动暗合了现代 《诗经》的研究原则。是新旧杂陈研究局面的一种表现。新式学 者以现代研究理念为指导, 在新研究模式下取得的学术成果 是这一时期《诗经》研究的主流,代表了二三十年代《诗经》研 究 所 能 达 到 的 水 平 。 顾 颉 刚 的 《<诗 经>在 春 秋 战 国 间 的 地 位》、朱自清的《赋比兴说》、朱东润的《诗心论发凡》、闻一多的 《歌与诗》等现代学者的著作,以其系统、条理、缜密的特性远
四、急剧变动的研究态势
因分科设系、文史分家,二三十年代的大学步入现代化建 设的正轨,一批专门的文史研究机构也纷纷成立,专业性的学 术期刊出现并发展成熟,为这一时期《诗经》研究提供了良好
- 75 -
的外部学术环境,尤其是专业性学术期刊的建设对《诗经》研 究的发展起到直接的推动作用。 除学术期刊外, 其他期刊杂 志对学术问题亦多有关注。 这一时期涉及《诗经》研究的期刊 多 达 40 余 种 , 其 中 较 为 集 中 的 有 以 下 几 种 :《小 说 月 报 》(20 篇 )、 《 晨 报 》 (15 篇 )、 《 制 言 半 月 刊 》 (14 篇 )、 《 益 世 报 》 (13 篇 )、《复旦 周刊 》(10 篇)、《中 山大 学语 言历 史研 究 所 集 刊 》(9 篇 )、《国 学 论 衡 》(8 篇 )、《燕 京 学 报 》(8 篇 )、《民 彝 》(7 篇 )、 《歌 谣 周 刊 》(7 篇 )、《文 学 周 报 》(6 篇 )、《语 丝 》(6 篇 )、《清 华 学 报》(5 篇 )、《清华 周刊 》(5 篇)、《国 立中 央研 究院 历史 语 言 研究所集刊》(5 篇)等。 快速便捷的期刊杂志为学者们了解学 术前沿,发表学术成果,进行学术交流提供了良好的平台,加 上自由、开放、多元的时代环境所激发出的学者们的学术积极 性,促成了诸如“言”字解、《诗序》、《野有死麇》、《静女》等《诗》 学热点的形成、展开,使《诗经》研究以急速快进的态势迅速发 展。以当时学者投入极大热情的《静女》的讨论为例,大约有十 余位学者分别于 1926 年的 2 月 20 日 、4 月 1 日 、4 月 12 日 、5 月 2 日 、6 月 7 日 、6 月 14 日 、7 月 18 日 、7 月 24 日 、8 月 2 日,1929 年 7 月,1931 年 6 月 20 日 发表 文章 参与 讨论 , 文章 之密集,反映之迅速都是之前的《诗经》研究所未曾有过的,充 分反映了这一时期《诗经》研究的活跃。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