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八年级下册诗歌鉴赏.doc
(完整)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古诗赏析(学生用)

一、阅读《诗经· 蒹葭》,达成( 1)—( 3)题蒹葭苍苍,白露为霜。
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溯洄从之,道阻且长。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萋萋,白露未晞。
所谓伊人,在水之湄。
溯洄从之,道阻且跻。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
所谓伊人,在水之涘。
溯洄从之,道阻且右。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
(1)这首诗共三章,每章开头都写蒹葭旺盛,霜露茫茫,这是《诗经》中常有的什么手法?有何作用?(2)为了见到意中人,主人公有何行动?由此你看出他的什么性格特点?(3)意中人的踪影飘忽不定,你由此感觉到诗歌创造了什么样的境界?请简要剖析。
二、关雎《诗经》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参差荇菜,左右流之。
窈窕淑女,寤寐求之。
梦寐以求,寤寐思服。
悠哉悠哉,展转反侧。
参差荇菜,左右采之。
窈窕淑女,琴瑟友之。
参差荇菜,左右芼之。
窈窕淑女,钟鼓乐之。
1.统率《关雎》全篇的诗句是2. 本诗用来形容漂亮和善的姑娘的成语是。
3.《关雌》所要表达的主题是什么 ?4、《诗经》的主要艺术表现手法有赋、比、兴等,《关雎》这首诗主要运用了什么手法 ?运用这类手法起到了什么作用 ?5、《关雎》大批运用了重章叠句的表达方式,充足表达了诗人细腻的思想感情,请从诗中找出一处,频频朗诵,并领会其作用。
6、本诗环绕一个求字,写一个。
7、诗中想念情人令人记忆犹新的一个细节是,经过频频写男子对爱情的执着追求且仔细珍爱的短语是:。
8.诗中写河洲的水鸟,写采摘荇菜,起什么作用?9.诗中描绘感情波涛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10.谈谈你对琴瑟友之的友字的理解。
11.品读《诗经关雎》的诗句,参照有关链接,简析《关雎》的境界美。
12.这首诗表现了我国古代办感人民如何的思想感情?( 2 分)13.诗中有很多句式同样相像的重章叠句,这类表达方式有什么作用?(2 分)14.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这四句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请简要赏析。
初中语文部编版八年级下册古诗文考点详解(原文+译文+考点)(共四篇)

八年级语文下册古诗文考点详解一、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节选自《庄子·秋水》。
文中有“从容”一词,后来延伸出“从容不迫”的成语,所以人们把《庄子·秋水》作为“从容不迫”的出处。
【原文】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
【译文】庄子和惠子一起在濠水的桥上游玩。
【考点】〔惠子〕即惠施,战国时期宋国人,古代著名哲学家,名家学派代表人物之一,庄子的好友。
惠施口才很好,与人辩论了一辈子。
〔游于濠梁之上〕这是状语后置句,理解为“于濠梁之上游”,译为“在濠水的桥上游玩”。
濠梁:濠水上的桥。
濠:读作háo,水名,译为“濠水”。
【原文】庄子曰:“鲦鱼出游从容,是鱼之乐也。
”【译文】庄子说:“鲦鱼在河水中游得多么悠闲自得,这是鱼的快乐。
”【考点】〔鲦鱼〕一种白色小鱼。
鲦:读作tiáo。
〔从容〕悠闲自得。
成语“从容不迫”形容镇定自若、不慌不忙。
〔是鱼之乐也〕这是判断句,用“也”表示判断,译为“这是鱼的快乐”。
是:代词,意思是“这”。
【原文】惠子曰:“子非鱼,安知鱼之乐?”【译文】惠子说:“你不是鱼,怎么知道鱼是快乐的呢?”【考点】〔子非鱼〕这是判断句,用“非”表示否定性判断,译为“你不是鱼”。
子:对人的尊称,译为“你”或“您”。
〔安知鱼之乐〕这是反问句,译为“怎么知道鱼是快乐的呢”,意思是“不知道鱼是不是快乐的”。
安知:意思是“怎么知道”,这里的“安”是表示反问语气的副词,译为“怎么”“哪里”。
【原文】庄子曰:“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鱼之乐?”【译文】庄子说:“你又不是我,怎么知道我不知道鱼儿是快乐的呢?”【考点】〔子非我〕这是判断句,用“非”表示否定性判断,译为“你不是我”。
庄子在这里顺着对方的逻辑来说,意思是:不是鱼就不知道鱼的快乐,那么,你不是我,也就不知道我是不是知道鱼的快乐。
【原文】惠子曰:“我非子,固不知子矣;子固非鱼也,子之不知鱼之乐,全矣!”【译文】惠子说:“我不是你,固然不知道你(的想法);你本来就不是鱼,你不知道鱼的快乐,这是可以完全确定的。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专题10诗词赏析(原卷版)

专题10 诗词赏析(一)赏析古诗《关雎》,完成下面小题。
关雎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参差荇菜,左右流之。
窈窕淑女,寤寐求之。
求之不得,寤寐思服。
悠哉悠哉,辗转反侧。
参差荇菜,左右采之。
窈窕淑女,琴瑟友之。
参差荇菜,左右芼之。
窈窕淑女,钟鼓乐之。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这首诗是以诗歌首句中的两个字作为题目,诗中所表达的是一种诚挚、热烈、健康的美好情感。
B.《关雎》主要运用“赋”和“比”的手法,从而达到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
C.《关雎》是《诗经》的第一篇,出自《诗经·周南》。
D.“琴瑟友之”和“钟鼓乐之”并非写实,是想象之词。
2.诗中吟咏“悠哉悠哉,辗转反侧”有什么作用?(二)阅读《蒹葭》,完成下面小题。
蒹葭《诗经》蒹葭苍苍,白露为霜。
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溯洄从之,道阻且长。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萋萋,白露未晞。
所谓伊人,在水之湄。
溯洄从之,道阻且跻。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
所谓伊人,在水之涘。
溯洄从之,道阻且右。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
3.下列对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诗歌每章的开头二句都是写景,以蒹葭起兴,渲染萧索凄迷的氛围,烘托惆怅之情。
B.诗中的“宛”字给人迷迷茫茫、若隐若现的感觉,又或许是诗人痴迷心境下的幻觉。
C.从“白露为霜”到“白露未晞”到“白露未已”,表明时间和地点的的转换。
D.这首诗抒发了求而不得的惆怅和苦闷的心情,表达对美好事物的追求、向往。
4.全诗采用重章叠句的形式,即上下句或者上下章基本相同,只是有几个字不同,说说这种表现手法有怎样的表达效果?(三)阅读古诗,回答问题石壕吏杜甫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
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
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
听妇前致词,三男邺城戍。
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
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
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
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
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
八年级语文下册古诗词鉴赏整理 ()

八年级语文下册古诗词鉴赏整理以下是八年级语文下册古诗词鉴赏的整理:
1. 《登鹳雀楼》- 王之涣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2. 《春晓》- 孟浩然
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
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3. 《静夜思》- 李白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土。
4. 《登高》- 杜甫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5.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王维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以上是八年级语文下册中较为经典的古诗词鉴赏,希望对你有帮助。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 《望洞庭湖赠张丞相》赏析

吞天吐地孟浩然——孟浩然《望洞庭湖赠张丞相》赏析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
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
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
这是一首典型的干谒诗。
干谒,顾名思义,古人为求显声扬名或经世致用而求见达官显贵,希望他们能够赏识自己,荐举自己或重用自己。
反映这类题材的诗谓之干谒诗。
唐玄宗开元二十一年(733),孟浩然西游长安,写了这首诗投赠当时位居宰相的张九龄,目的是想得到张的赏识和器重。
干谒诗的文思情采最能看出作者的风骨、人格。
有的满篇卑躬屈膝,奴颜媚骨;有的满篇叫苦不迭,乞人怜悯;也有的自命清高,恃才傲物;而孟浩然的这首干谒诗则写得情采飞扬,不卑不亢,点到为止,含而不露骨,实为干谒诗的精品。
前面两联写景,即景生情,寓情于景;壮景造势,势涉情思。
八月秋高,湖水盛涨,圆圆满满,与岸齐平;远远望去,烟波浩渺,水天一色,浑然一体。
“涵”字点明洞庭湖汪洋浩阔,与天相接,吞天吐地,包容万象的恢宏气度,颇似范仲淹《岳阳楼记》的描写:“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
”“平”字横向着眼,极见湖水浩渺,视野开阔。
“太清”纵向描绘,给人以天高地阔,玉宇澄清之感。
开头两句写得洞庭湖极开朗也极涵浑,润泽着千花万树,容纳了千溪万河。
三、四两句实写洞庭。
水汽蒸腾,如烟似雾,仿佛江边湖畔的沼泽地带,都受到湖水的滋养哺育,才显得那样草木繁茂,郁郁葱葱。
湖水翻江倒海一般澎湃汹涌,稳固如山的岳阳城好像瑟缩不安地匍伏在它的脚下,显得异常渺小。
“蒸”字渲染一种湿漉漉,水淋淋的气氛,给人以孕大含深,蒸蒸日上的动态感;“撼”字犹如万钧雷霆,“炸”得岳阳城天摇地动,几近坍塌;极显湖水喧嚣动荡,桀傲不驯的自然伟力。
这两句锤炼词语,以静衬动,凸现洞庭秋水虎吼雷鸣的勃勃生机。
四句写景,看似不涉干谒,不关情思,其实不然。
才情卓异,奇思妙想如孟浩然者泼墨如水,浓描洞庭,决不是等闲之笔。
孟浩然的高明就在于表达心意,旁敲侧击而不显山露水。
语文八年级下学期诗歌鉴赏试题带答案

语文八年级下学期诗歌鉴赏试题带答案一、八年级下册诗歌鉴赏1.阅读下面的诗歌,回答小题。
蒹葭蒹葭苍苍,白露为霜。
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溯洄从之,道阻且长。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萋萋,白露未晞。
所谓伊人,在水之湄。
溯洄从之,道阻且跻。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
所谓伊人,在水之涘。
溯洄从之,道阻且右。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这首诗写一位恋者在深秋的清晨,于河畔徘徊往复,神魂颠倒,焦急地寻求他思念的恋人的故事。
B.“溯洄从之,道阻且长”说明了诗人追寻之路漫长曲折,充满艰难阻隔。
C.“宛在水中央”一句写出了伊人神韵飘逸,气质高雅的美好形象。
D.《蒹葭》这首诗,动静结合,描摹传神,诗中景物如蒹葭、霜露、秋水、小道、湄、涘等,都是动态描写。
(2)这首诗主要运用了什么艺术手法?请举例分析其表达效果。
2.阅读古诗文,完成下面小题。
望岳杜甫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頂,一览众山小。
尾联“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蕴含着怎样的生活哲理?3.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列小题。
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①苏轼缺月挂疏桐,漏②断人初静。
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
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
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③冷。
【注】①这首词是苏轼初贬黄州寓居定慧院时所作。
②漏:指漏壶,古代计时的器具。
③沙洲:江河中泥沙淤积而成的小块陆地。
(1)词的上阕通过描绘缺月、________、________等景物,渲染了凄清孤寂的氛围。
(2)苏轼以“孤鸿”自比,抒发了怎样的情感?4.阅读下面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水调歌头·黄州快哉亭赠张偓佺①(苏轼)落日绣卷帘,亭下水连空。
知君为我新作,窗户湿青红。
长记平山堂②上,欹枕江南烟雨,杳杳没孤鸿。
认得醉翁③语:“山色有无中。
”一千顷,都镜净,倒碧峰。
忽然浪起,掀舞一叶白头翁。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关雎》诗文鉴赏及考点

雄雎鸠鸟在河中央长满青草和鲜花的小岛上悠闲地边散步边不停地鸣叫,它的歌声清脆悦耳,它在寻
如果没有您爱的滋润,怎么会绽放那么多美好的灵魂之花!
K12 教育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
找自己的配偶。 [来源:#中^@教网*&] (2)《关雎》为什么开头要从“关关雎鸠,在河之洲”写起? 参考: [来源:&#中教*@网~] 1)描绘了一幅雎鸠鸟成双成对地嬉闹戏逐、发出悦耳的和鸣的美好画面。 [来源:中~*国教@%育出版网^] 2)运用了比兴手法,用水鸟和鸣来比喻男女间和谐恩爱,引起下文的“窈窕淑女,君子好逑”,使得
[www.z#z%&step*@.com]
(7)《诗经》多采用重章叠句的形式。请结合《关雎》中的诗句,简析重章叠句的表达效果。 参考:
如果没有您爱的滋润,怎么会绽放那么多美好的灵魂之花!
K12 教育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 “窈窕淑女,寤寐求之”“窈窕淑女,琴瑟友之。”“窈窕淑女,钟鼓乐之。”这三句体现了《诗经》重
[中国~教^%#育&出版网]
①运用了夸张修辞,写男主人公对意中人日夜思念,已到了长夜不眠的程度。 ②“悠哉悠哉”是心理描写,写其绵绵情意,思念不绝;“辗转反侧”是动作描写,突出其内心不平 静。 ③虚写手法。男主人公想象意中人已经答应了自己的要求,兴奋地弹奏琴瑟、敲击钟鼓来使她快乐, 进一步表达深切的思慕之情。
洲:水中的陆地。
窈窕淑女:窈窕,指文静美好的样子。淑女,善良美好的女子。
好逑:好的配偶。逑,配偶。
[ww@w.z~#z&st*]
参差:长短不齐。
荇菜:一种可食的水草。
流:求取。
寤寐:这里意思是日日夜夜。寤,醒时。寐,睡时。
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必背古诗文整理(原文+译文)

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必背古诗文整理(原文+译文)三峡(作者:郦道元)【原文】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
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
绝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
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
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译文】从三峡七百里中,两岸高山连绵不绝,没有一点中断的地方;重重的悬崖,层层的峭壁,如果不是正午和半夜,就看不见太阳和月亮。
至于夏天江水漫上丘陵的时候,下行和上行的航路都被阻绝了。
有时遇到皇帝有命令必须急速传达,这时只要早晨从白帝城出发,傍晚就到了江陵,这两地之间相距一千二百多里,即使骑上奔驰的快马,驾着风,也没有船这样快啊。
等到春天和冬天的时候,就可以看到雪白的急流,碧绿的潭水,回旋的清波,倒映着各种景物的影子。
极高的山峰上生长着许多姿态怪异的柏树,悬泉和瀑布在那里飞流冲荡。
(这里)水清,树荣,山高,草盛,真是妙趣横生(趣味无穷)啊。
每逢初晴的日子或者结霜的早晨,树林和山涧显出一片清凉和寂静,常常有猿猴在高处放声长叫,声音持续不断,显得异常凄惨悲凉,在空荡的山谷里传来猿叫的回声,悲哀婉转,很久才消失。
所以三峡中的渔民唱到:“巴东三峡之中巫峡最长,猿猴鸣叫几声就凄凉得令人眼泪打湿衣裳。
”短文两篇答谢中书书(作者:陶弘景)【原文】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实是欲界之仙都。
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译文】山川景色的美丽,自古以来就是文人雅士共同欣赏、赞叹的。
巍峨的山峰耸入云端,明净的溪流清澈见底。
两岸的石壁色彩斑斓,交相辉映。
青葱的林木,翠绿的竹丛,四季常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关雎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参差荇菜,左右流之。
窈窕淑女,寤寐求之。
求之不得,寤寐思服。
悠哉悠哉,辗转反侧。
参差荇菜,左右采之。
窈窕淑女,琴瑟友之。
参差荇菜,左右芼之。
窈窕淑女,钟鼓乐之。
1.解释下列词语在句中的意思。
窈窕:文静美好的样子芼:挑选乐:使……快乐2.“悠哉悠哉,辗转反侧”写出了小伙子思念情人的心理,抒发了“求之不得”(用原句回答)的忧思。
3.最后两节诗的内容是小伙子的想象,表现了美好的憧憬和求而得之的喜悦之情。
4.这首诗文、义、声、情俱佳,足为“国风”之始,《诗经》之冠。
孔子说:“《关雎》乐而不淫,哀而不伤。
”请你为该诗写一段赏析。
答:①雎鸠的阵阵鸣叫诱动了小伙子的痴情,使他独自陶醉在对姑娘的一往情深之中。
种种复杂的情感油然而生,渴望与失望交错,幸福与煎熬并存。
一位纯情少年热恋中的心态在这里表露得淋漓尽致。
②诗中许多句子都蕴含着很深的含意,如“辗转反侧”一句,极为传神地表达了恋人的相思之苦。
5.这首诗表达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怎样的思想感情?答:表达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对美好爱情(对美满生活、对幸福生活)的追求。
6.诗中有许多重章叠句,这种表达方式有什么作用?答:可以充分表达诗人的思想感情,增加诗歌的节奏感和音乐美。
7.下列对《关雎》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D)A.开篇写河洲滩头雎鸠和鸣,既是自然环境的诗意描写,也是比兴手法的巧妙运用。
B.“流之”“采之”“芼之”写出了女子左右采摘荇菜时勤劳灵巧的姿态。
C.“寤寐思服”“辗转反侧”写出了男子追求女子没有达到目的时苦闷、焦灼的心情。
D.“琴瑟友之”“钟鼓乐之”表现了窈窕淑女超凡的才艺、脱俗的追求和优雅的品格。
蒹葭蒹葭苍苍,白露为霜。
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溯洄从之,道阻且长。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萋萋,白露未晞。
所谓伊人,在水之湄。
溯洄从之,道阻且跻。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
所谓伊人,在水之涘。
溯洄从之,道阻且右。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
1.请解释这首诗中画线的句子:所谓伊人,在水一方答:主人公追寻的那个人,在河的那一边2.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D)A.这首诗每章开头两句写景,渲染了萧瑟冷落的气氛,烘托出主人公凄婉惆怅的心情。
B.这首诗三次运用“宛”字,给人以迷迷茫茫、若隐若现的感觉。
C.这首诗运用重章叠句的形式反复咏唱,表达了缠绵无尽的情感,委婉动人。
D.这首诗表现了主人公对意中人执着追寻的精神以及可望而不可即的绝望情绪。
3.《兼葭》三章的首句都是写“蒹葭”与“白露”,描绘了一种什么样的景象?有何作用?答:描绘了一种秋天水边芦苇丛生的景象。
既点明了季节和环境,又渲染了霜晨凄清的气氛和烘托了人物怅惘的情绪。
4.《兼葭》一诗以什么为序构思?从哪里可以看出来?答:以时间为序;如“白露为霜”“白露未晞”“白露未已”——夜间的露水凝成霜花,霜花因气温升高而融为露水,露水在阳光照射下蒸发——表明了时间的延续。
5.这首诗大量运用重章叠句的手法,充分表达了诗人细腻的思想感情。
试从文中找出一两处,谈谈你的看法。
答:如《蒹葭》中“溯洄从之”“溯游从之”,表达了追求所爱的坚强意志;“道阻且长”“道阻且跻”“道阻且右”突出了爱情路上的困难重重;“宛在水中央”“宛在水中坻”“宛在水中沚”,那伊人可望不可即,表达了一种追求意中人而不得的惆怅之情。
6.为了见到意中人,主人公有何行动?由此你看出他的什么性格特征?答:①他不顾霜露浓重,路途险阻、漫长而曲折,逆流而上,去寻找意中人。
②不怕艰难险阻,勇于追求爱情,感情执着专一。
7.意中人的踪迹飘忽不定,你由此感受到诗歌营造了什么样的意境?请简要分析。
答:营造了飘渺朦胧的意境,这种意境与苍苍的蒹葭,茫茫的霜露十分谐调,把主人公迷茫而伤感的情思衬托得生动感人。
8.这首诗中的景物描写向我们展示了一幅怎样的画面?答:这首诗向我们展示了一幅萧瑟、凄清(或冷寂、萧索、凄凉)的晚秋画面9.这首诗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感情?答:抒发了诗人对美好爱情(或幸福生活)的追求(或向往、相思之苦)10.这首诗歌中运用了景物描写,这些景物描写向我们展示了一幅怎样的画面?答:这首诗向我们展示了一幅萧瑟、凄清(或:冷寂、萧索、凄凉)的晚秋画面。
11.重章叠唱是(诗经》典型的艺术特色,请简要分析这首诗重章叠唱的表达效果。
答:全诗三章,采用重章叠唱的形式,一唱三叹,节奏鲜明,旋律优美,而且还显示了主人公情感的逐层加深,具有强烈的感染力。
子衿青青子衿,悠悠我心。
纵我不往,子宁不嗣音?青青子佩,悠悠我思。
纵我不往,子宁不来?挑兮达兮,在城阙兮。
一日不见,如三月兮!1.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①青青子衿,悠悠我心。
答:青青的是你的衣领,悠悠的是我的心境。
②挑兮达兮,在城阙兮。
答:来来往往张眼望啊,在这高高城楼上啊!2.这首诗的主要内容是什么?答:写一个女子在城楼上等候她的恋人。
3.选一个角度赏析“挑兮达兮,在城阙兮”这句诗。
答:点名地点,表现这个女子的动作行为仅用“挑”“达”二字,写她在城楼上因久候恋人而心烦意乱,来来回回地走个不停,表现了她焦灼万分的情状。
4.诗中有一句话己被演化为成语,你知道是哪一句吗?如何理解?答:一日不见,如三月兮;一天不见你的面,好像已有一月长啊!这是女主人公的内心独白,通过夸张的修辞技巧,造成主观时间与客观时间的反差,从而将其强烈的焦灼心理形象地表现了出来。
5.这首诗采用了怎样的叙述手法?从结构上看,具有怎样的特点?答:全诗三章,采用倒叙手法。
从结构上看,诗歌的前两章具有重章复沓的特点。
6.这首诗的主要内容是什么?最后一句有什么含意?答:这首诗写一个女子在城楼上等候她的恋人,可望穿秋水,终不见人影。
浓浓的爱意不由转化为惆怅与幽怨。
最后一句的含意是:因久候恋人不至而心烦意乱,来来回回地走个不停,觉得虽然只有一天不见面,却好像分别了三个月那么漫长。
(意对即可)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王勃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活巾。
1.体会“风烟望五津”中的“望”字的深层含义。
答:“望”,远远地看见。
表明诗人时刻关注着友人所到达的地点,说明诗人对友人极为关切。
2.请从炼字的角度,赏析首联中的“辅”字和“望”字。
答:“辅”形象地写出了三秦大地护卫着长安的景象,气象雄伟,使诗歌开篇意境开阔。
“望”将相隔千里的京城和蜀地联系起来,表达了诗人对友人的惜别之情。
3.“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为什么会成为不朽的千古名句?答:运用比喻,形象写出远隔千山万水的朋友间的深情与厚谊,真正的友谊不受时空限制,气象宏大,志趣高远。
4.“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这两句诗,为什么千百年来一直受人喜爱、被人引用?说说你的理解。
答:远离分不开真正的知己,只要同在四海之内,就是天涯海角也如同近在咫尺的邻居一样,我们一秦一蜀又算得了什么呢!诗人高尚的志趣远远超出流俗的常情,诗人广阔的襟怀真的可以囊括世界;这两行名句发出的光亮简直要使一切送别诗黯然失色。
5.“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为什么能成为诗歌中的不朽名句?答:作者以理性的议论展现了友情和离别之情的新境界,运用形象的比喻写出了远隔千山万水的朋友之间的深情厚谊,气象阔大,志趣高远,表达了真正的友谊不会受时间限制和空间阻隔,是永恒的、无所不在的。
因此这两句就成为送别诗中的不朽名句。
6.“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情怀?请简要分析。
答:四海之内只要有知己朋友,即使远在天边,也感觉像邻居一样近。
这是诗人对朋友的劝勉,即使身在天涯,只要心意相通,仍像在对方身边一样,表现了诗人的乐观精神。
(意思对即可)7.对这首诗品析错误的一项是(D)A.这是一首别开生面的送别诗。
诗人抒写惜别之情,劝慰友人只要存在着真挚的友情,就不必为离别悲伤。
B.这首诗表达了诗人的豁达情怀,也暗含诗人黯然消魂的感伤情调。
C.首联中的“望”字是诗人的想象,意思是从蜀州可以于风烟弥漫中望到五津。
D.颈联“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两句是全篇的中心所在,语言形象而凝练,饱含深情而富有哲理。
8.这首诗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答:①与友人的惜别之情;②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
(或:表达了诗人高远的志向、豁达的情趣和旷达的胸怀。
)望洞庭湖赠张丞相孟浩然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
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
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
1.展开合理的想象,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描绘“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所表现的景象。
答:八月秋高,湖水盛涨,圆圆满满,与岸齐平;远远望去,烟波浩渺,水天一色,浑然一体,景象及其壮阔。
2.“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运用了什么写作手法?有何言外之意?答:运用典故;隐喻想做官而没有途径,言外之意是希望张丞相能助一臂之力,引荐做官。
3.这首诗的颔联为世人传诵,成为千古名句。
请简要分析它的妙处。
答:领联运用对偶的修辞手法,描写了云梦泽水汽蒸腾,洞庭湖波涛汹涌,摇撼岳阳城的景况,表现了洞庭湖的壮观景像和雄伟气势。
(或从视觉、听觉和触觉角度描绘了洞庭湖雄浑壮阔的博大气势,有极强的艺术感染力,尤其是“蒸”字展示了洞庭湖丰富的贮蓄,“撼”字衬托洞庭湖的浩阔激荡,气势宏大)4.这首诗抒发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请简要分析答:本诗委婉地表达了诗人想做官而没人引荐,不能为民谋利的苦衷;诗人希望出仕,一展才华,做出一番事业。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1.对于南村群童的举动你是如何理解的?答:以群童的顽劣、无所顾忌来表现诗人的年老无力;群童是无知的,当时的社会背景出现这种情况是正常的,就作者来说是无可奈何的。
2.你是怎样理解“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土俱欢颜”这句话的?答:两句诗展现了诗人爱及天下的博大襟怀。
一场暴风雨袭击了他的茅屋,也触动了作者一贯的忧国忧民情怀。
秋风、秋雨的威力,贫困、流离失所的生活,都没能击垮作者。
面对这样的现实,诗人从个人“长夜沾湿何由彻”的痛苦,一跃联想到风雨中千千万万衣食无着落的穷苦百姓,从沉思中振作起来,发出“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呼喊,表现了诗人推己及人,关心人民疾苦的博大胸怀和崇高理想。
3.从《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可以看出杜甫是一个怎样的人?答:心系国家,关心民生疾苦。
4.《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的第一节是怎样描绘风雨肆虐情景的?诗人为什么要这样描绘?答:“风怒号”从听觉上突出了秋风之狂,“卷”从视觉上形象地写出了秋风之肆虐,“飞”“渡”“酒”“飘转”等词写出了秋风对茅屋的破坏。
这样的描绘为后文写遇雨屋漏及自己的境遇之惨蓄势。
5.就主题思想而言,读了《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后,你会自然联想到哪些人物的感人事迹或经典名言?答:孔繁森为了阿里地区的藏族人民,“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感人事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