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常胸腺及胸腺病变CT表现吕晓飞

合集下载

胸腺瘤与胸腺增生影像表现

胸腺瘤与胸腺增生影像表现

胸腺瘤与胸腺增生●胸腺由第3和第4咽囊发育而成,在胸腺发育过程中,逐渐下降至胸骨后●胸腺位于前上纵隔,向上至甲状腺的下缘,向下至第四肋软骨●胸腺由左右两个叶组成,右叶稍大,两叶由中线处的疏松结缔组织连接●为机体重要的淋巴器官,主要分泌胸腺素(thymosin)和胸腺生长激素(thymopoietin)●功能:诱导T淋巴细胞分化和成熟,成为具有免疫活性的T淋巴细胞●胸腺的血供来自其附近动脉的分支,有三个明确的主要来源:胸腺上动脉(最常起源于甲状腺下动脉)、胸腺外侧动脉(起源于胸廓内动脉)、胸腺后动脉(是头臂干和主动脉的直接分支)●胸腺的静脉引流系统与它的动脉供应并不平行:胸腺后静脉汇入附近的头臂静脉;胸腺上静脉汇入甲状腺下静脉(50%),或上腔静脉、胸廓内静脉胸腺-大小变化出生时约重13-15克,青春期时约重35-45克,青春期以后,随年龄增长逐渐退化,其重量在25岁时下降至25克,60岁时进一步下降到不足15克,在70岁时平均下降到6克#。

4个月15岁20岁25岁40岁婴幼儿胸腺●在出生或接近出生时,占总体重百分比最大●胸腺影是儿童胸片中最常见的影像表现,多见于3岁以下婴幼儿,帆船症、波浪征是识别胸腺的重要征象5个月女婴的正常胸腺•前上纵隔最常见的肿瘤,起源于未退化的胸腺组织•多见于40-60岁,20岁以下少见,儿童罕见,无性别差异•病因不明,可能与胸腺皮髓分化成熟停滞有关•主要症状多为胸痛、胸闷、咳嗽、气短•常伴有副肿瘤综合征,以重症肌无力(MG)较为常见,约30%的胸腺瘤患者合并MG;少数可合并再生障碍性贫血、低丙种球蛋白血症及系统性红斑狼疮等WHO胸腺肿瘤分类增加1.增加新的肿瘤分型2.细化各亚型的诊断标准3.增加肿瘤间的鉴别诊断4.增加各亚型肿瘤的细胞学诊断废弃1.废弃“混合性胸腺瘤”名称2.纠正胸腺瘤良性肿瘤的观点,除伴有淋巴间质的微结节型胸腺瘤、微小胸腺瘤以外,其他所有胸腺瘤直接归入恶性肿瘤范畴WHO胸腺肿瘤分类(2015)类型按其上皮细胞和淋巴细胞的比例而分类,以上皮细胞为主的胸腺瘤预后最差。

胸腺瘤的精准影像诊断(上)

胸腺瘤的精准影像诊断(上)

胸腺瘤的精准影像诊断(上)胸腺瘤在30岁以前诊断必须慎重,在这⾥需要强调⼀点,绝⼤多数胸腺瘤在标本上都可见分隔。

这是好多⼈所忽略的,只不过随着侵袭性的增强,分隔会逐渐不显著。

这⼀例病理标本的箭头是纤维分隔,在MRI可见,但在CT上不可见。

这是欧洲放射学的⼀篇⽂献上的图,在临床上,⼀般将A、AB、B1作为低危胸腺瘤,B2及以上作为⾼危胸腺瘤。

可以看到,胸腺瘤还是低危的常见。

其中,AB型和B2型是最常见的,这个概念要有。

A型和B1型最少见。

下⾯将⼀下胸腺瘤总体的影像表现:对于我的66例胸腺瘤,⼤多数是偏侧⽣长的。

⽽⼤⼩也常常为⼤家所忽略,⼀般胸腺瘤不会很⼤,⼀般在10cm⼀下多见,15cm以上罕见,要⾸先考虑为淋巴瘤。

除外被膜的钙化,钙化⼏乎不见于A型。

需要强调的是,胸腺瘤⼀般为轻到中度强化,但少数为富⾎供。

有的甚⾄可类似巨⼤淋巴结增⽣症,对于这⼀点必须知道。

好多⽂献都提到,⼀旦出现⾎⾏转移,淋巴结转移,神经⿇痹,胸腺瘤罕见。

下⾯讲⼏个⼩问题:在这⾥需要强调是⼼包旁是胸腺瘤除了典型的胸腺区,最常见的部位。

颈根部罕见,我只见过1例。

如上图,其实也是胸腺瘤的较常见部位,在这个位置,胸腺瘤较别的肿瘤更常见。

这样的胸腺瘤,敢诊断吗?其实还是常见部位。

这个是肺癌伴发胸腺瘤的,都切掉了。

通过上述3个图,⼤家可以看到,⼼包旁的胸腺瘤不少见。

但更常见的是⾃胸腺区向下达⼼包旁。

这个是颈根部的,有这个概念就⾏。

这是和胸腺的胚胎发育有关,⾃颈部随着发育逐渐下降。

对于这种完全偏侧⽣长的胸腺瘤⼀定要有概念,有时可以误诊为胸膜的肿瘤。

在胸腺瘤中并不适太少。

我的数据是A型/AB型不见胸腔积液,但我荟萃⽂献分析,AB型是可以的。

A型看来是不会有积液的。

我看过⽂献上的图,AB型出现积液的,肿瘤体积都是巨⼤,估计和压迫淋巴回流受阻有关。

积液总体上还是常见于B2和B3。

和胸膜转移⼀样,后者⼏乎只见于B2和B3。

我的9例A型,实质内⽆1例钙化,但被膜可以。

胸腺区肿块病变的CT诊断及鉴别

胸腺区肿块病变的CT诊断及鉴别

胸腺区肿块病变的CT诊断及鉴别摘要目的:探讨胸腺区肿块病变的CT诊断效果及临床鉴别。

方法:回顾性分析18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胸腺区肿块病变患者的CT表现。

结果:18例中,表现为均匀软组织密度肿块3例,其中胸腺增生2例,精原细胞瘤1例;表现为胸腺区不均匀软组织密度肿块8例,其中,淋巴瘤浸润4例,胸腺瘤3例,内胚窦瘤1例;表现为含有脂肪密度肿块病变4例,其中胸腺畸胎瘤3例,胸腺脂肪瘤1例;表现为水样低密肿块病变3例,其中胸腺囊肿2例,淋巴管囊肿1例。

结论:CT能清楚显示肿块的内部特征及其与邻近结构的关系,并对脂肪瘤、畸胎瘤、胸腺囊肿作出明确诊断,对胸腺区肿块病变的诊断及鉴别有较大价值。

关键词胸腺肿块性病病变断层摄影术X线计算机资料与方法一般资料:18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胸腺区肿块病变,男13例,女5例,年龄8个月~62岁。

其中胸腺增生2例,精原细胞瘤1例,淋巴瘤胸腺浸润4例,胸腺瘤3例,内胚窦瘤1例,胸腺畸胎瘤3例,胸腺脂肪瘤1例,胸腺囊肿2例,淋巴管囊肿2例。

临床症状:胸闷6例,咳嗽6例,发热4例,重症肌无力3例,伴甲亢腺功能亢进1例。

方法:均常规胸部CT检查,采用Somatom DH或DR3全身CT扫描,取抑卧位,层厚8~10mm、间距10mm,范围从肺尖致横膈水平。

所有病例均先平扫后行增强扫描。

必要时用薄层、小野、高分辨率扫描技术行局部重复扫描,提高对小灶脂肪或钙化检出率。

结果CT表现为均匀软组织肿块3例。

其中胸腺增生2例,CT示胸腺呈方形弥漫性增大,密度均匀,边界清楚。

精原细胞瘤1例,CT示胸腺区6cm×8cm软组织肿块影,分叶状,密度均匀,无钙化,其周围脂肪层消失。

表现为不均匀软组织肿块8例。

其中淋巴瘤胸腺浸润4例,CT示胸腺区不均匀密度肿块,呈分叶状,内有坏死及囊变区,3例伴有肺门、纵隔内淋巴结肿大,另1例伴胸腺腔积液,胸腺瘤3例,其中非侵袭性胸腺瘤2例,CT示胸腺区呈椭圆形软组织块影,其中1例边界清楚,肿块内有囊变区,另1例内见斑点状钙化,部分边缘与主动脉弓分界不清。

影像学诊断呼吸系统第二部分

影像学诊断呼吸系统第二部分
良性肿瘤有神经鞘瘤、神经纤维瘤及节细胞神经瘤; 恶性肿瘤有恶性神经鞘瘤、节神经母细胞瘤和交感神
经母细胞瘤;
神经源性肿瘤
【临床与病理】
临床表现: 这类肿瘤大多无明显临床症状及体征,多偶然发现, 肿瘤较大时可出现压迫症状。
神经源性肿瘤
【影像学表现】 X线:
X线前后位片可见肿块位于后纵隔脊柱 旁,类圆形或 哑铃状;
前纵隔 胸骨后甲状腺肿
胸腺瘤 畸胎瘤
中纵隔 支气管囊肿
淋巴瘤 心包囊肿
后纵隔 神经源性肿瘤
胸腺瘤
起源胸腺上皮细胞与淋巴细胞; 是前纵隔最常见的肿瘤; 好发50-60岁,很少发生20岁以前。
胸腺瘤
【临床与病理】
组织学分为上皮细胞型、淋巴细胞型及混合型; 肿瘤生长方式分为侵袭性及非侵袭性; 非侵袭性:圆形、边缘光滑,包膜完整; 侵袭性:分叶状,包膜不完整,向周围结构侵犯; 临床表现中除纵隔肿瘤一般症状以外,还与重症肌无
呼吸系统
(纵隔肿瘤、胸膜肿瘤、外伤)
主要内容
纵隔肿瘤-胸腺瘤、淋巴瘤、神经源 性肿瘤
胸膜肿瘤-间皮瘤 外伤-气胸
一、纵隔肿瘤
分 区 ( 九 分 区 法)T4、T8 二 椎体下缘水平 将纵隔分为上、 中、下;心脏、 升主动脉及气 管前缘连线、 食管前壁线将 纵隔分为前、 中、后。
一、纵隔肿瘤
淋巴瘤分为霍奇金病及非霍奇金淋巴瘤; 霍奇金病发病高峰20-30岁和60-80岁; 非霍奇金淋巴瘤主要在青少年发病,女性多见; 霍奇金病中可找到R-S细胞,而非霍奇金淋巴瘤中则
没有;
淋巴瘤
【临床与病理】
霍奇金病侵犯淋巴结为主,常从颈部淋巴结开始; 非霍奇金淋巴瘤呈跳跃式,病变较广泛,结外器官
胸腺瘤

胸腺瘤CT表现的归纳及个人体会

胸腺瘤CT表现的归纳及个人体会

1、正常胸腺的CT表现胸腺随年龄而变化。

新生儿至青春期是胸腺生长发育最旺盛的时期,以后胸腺逐渐萎缩,不断被脂肪组织替代。

①10岁以下儿童:胸腺呈四方形或梯形,前缘与胸骨接触,后缘与纵隔大血管接触,无明显分界。

密度均匀一致,与胸壁肌肉相近或稍高。

侧缘常隆起,偶呈平直或凹陷。

2-3岁以内幼儿胸腺肥大甚为常见,呈帆样,可明显突入肺内。

②10岁-20岁年龄组:胸腺不断增大,呈三角形(或箭头样),左右叶之间无分界;或呈双叶形,左右叶之间有分界。

密度仍均匀一致,CT值同前。

③20-30岁年龄组:胸腺仍保持三角形状,边缘清晰,但逐渐开始萎缩、退化。

部分腺体由脂肪组织替代。

CT值略低于肌肉组织。

侧缘平直或稍凹陷,此期如轮廓隆起,应疑有胸腺瘤或胸腺增生。

④30-40岁年龄组:胸腺组织大部分被脂肪组织替代,CT值明显下降。

此期脂肪替代过程速度最快。

⑤40-60岁年龄组:50%以上患者胸腺几乎完全被脂肪所替代,但仍维持正常胸腺的形态和大小。

CT图上呈脂肪密度,部分残留组织呈条索状或小结节状软组织阴影,一般直径不超过7mm。

⑥60岁以上年龄组:胸腺组织完全萎缩并被脂肪取代,体积明显缩小。

2、胸腺瘤分类、分期①1999年WHO对胸腺瘤的组织学分型:A型胸腺瘤:即髓质型或梭型细胞胸腺瘤。

AB型胸腺瘤:即上皮细胞、淋巴细胞混合型胸腺瘤。

B型胸腺瘤:被分为3个亚型;B1型胸腺瘤:即富含淋巴细胞的胸腺瘤、淋巴细胞型胸腺瘤、皮质为主型胸腺瘤或类器官胸腺瘤;B2型胸腺瘤:即皮质型胸腺瘤;B3型胸腺瘤:即上皮型、非典型、类鳞状上皮胸腺瘤或分化好的胸腺癌。

C型胸腺瘤:即胸腺癌,组织学上此型较其他类型的胸腺瘤更具有恶性特征。

A型和AB型为良性,B型和C型为恶性。

简化分类:胸腺瘤(A、AB、B1、B2)、不典型胸腺瘤(B3)、胸腺癌(C)②良性胸腺瘤:包膜完整,大体及镜下无包膜及周围结构浸润,呈良性临床过程;肿块切除后无复发。

恶性胸腺瘤:大体及镜下可见包膜浸润,可侵犯胸膜、心包膜和纵膈内其他结构,呈恶性临床过程;可发生转移,术后易复发。

正常胸部CT读片及异常征像

正常胸部CT读片及异常征像
血管扩张、狭窄或阻塞等异常,CT 图像上表现为血管形态改变或密度 不均。
03
常见疾病征像
肺炎
总结词
肺炎在CT上通常表现为肺叶或肺段实变,密度增高,边缘模糊,并伴有支气管充气征。
详细描述
肺炎是由于各种病原体(如细菌、病毒、真菌等)引起的肺部炎症。在CT上,肺炎的典型表现 为肺叶或肺段实变,即肺部的一部分变得致密,失去正常肺组织的纹理。实变的区域边缘模糊, 有时可看到支气管充气征,即支气管扩张的现象。
04诊断与鉴别诊断诊流程观察胸部CT图像首先观察胸部CT图像,注意肺部、胸 膜、胸壁、纵隔等部位的异常表现。
对比前后影像
综合分析
结合患者的病史、临床表现、体征以 及其他检查结果,进行综合分析,得 出初步诊断。
将当前CT图像与之前的影像进行对比, 观察病变是否发生变化。
鉴别诊断
感染性疾病
如肺炎、肺结核等,需要 与肺部肿瘤进行鉴别。
忽视其他检查结果
在诊断过程中,应综合考虑其他检查结果,如血常规、痰培养等, 这些结果可能对诊断具有提示作用。
05
病例分析
病例一:肺炎CT表现
总结词
肺炎的CT表现通常包括肺部纹理增粗、斑片状或大片状密度增高影,以及胸腔积 液等。
详细描述
肺炎是由于肺部感染引起的炎症性疾病,其CT表现多种多样,取决于感染的病原 体和严重程度。常见的肺炎CT表现为肺部纹理增粗、斑片状或大片状密度增高影 ,有时还伴有胸腔积液。这些征象有助于医生判断病情和制定治疗方案。
胸腔积液
胸腔内液体聚集,CT图像 上表现为胸腔内低密度影。
胸膜肿块
胸膜上的结节或团块状病 变,可能是良性的也可能 是恶性的。
纵隔异常
纵隔肿块
纵隔内生长的肿瘤或淋巴结肿大, CT图像上表现为纵隔内团块状病 变。

胸部正常影像及常见疾病表现最终版

胸部正常影像及常见疾病表现最终版
肺结核
表现为多形性病灶,如渗出、增殖、干酪坏死、钙化和纤维化等, 易形成空洞和播散。
其他疾病引起的继发性改变鉴别
肺水肿
肺栓塞
表现为蝶翼状阴影,肺 门周围血管增粗、模糊。
表现为楔形阴影,尖端 指向肺门,底部与胸膜
相连。
肺不张
肺气肿
表现为肺叶或肺段体积 缩小,密度增高,邻近
结构向患侧移位。
表现为肺透亮度增加, 肺纹理稀疏,膈肌下降。
监测治疗效果
03
在治疗过程中,定期进行影像检查可以监测治疗效果,及时调
整治疗方案,提高治疗效果。
未来发展趋势及挑战
人工智能技术应用
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未来 影像检查将更加智能化,提高诊 断准确性和效率。
多模态影像融合
将不同影像检查技术进行融合, 如CT、MRI、PET等,可以更全 面地评估病情,提高诊断准确性。
密度特征
良性肿瘤密度均匀,多无钙化;恶 性肿瘤密度不均,可出现坏死、囊 变和钙化。
生长速度
良性肿瘤生长缓慢,长期随访形态 变化不大;恶性肿瘤生长迅速,短 期内可出现明显形态和密度变化。
不同病原体感染鉴别
细菌性肺炎
表现为肺叶或肺段实变,密度均匀,边缘模糊,可伴有支气管充 气征。
病毒性肺炎
表现为肺纹理增多、模糊,小片状阴影或磨玻璃样改变。
02
常见胸部疾病影像表现
肺炎
01
02
03
影像表现
肺部出现斑片状、云雾状 阴影,密度均匀,边缘模 糊。
伴随症状
发热、咳嗽、咳痰、呼吸 困难等。
治疗方法
抗感染治疗,同时对症治 疗如止咳、化痰等。
肺结核
影像表现
肺部出现斑点状、结节状、 索条状阴影,密度不均匀, 边缘较清晰。

胸腺瘤与胸腺增生的影像表现

胸腺瘤与胸腺增生的影像表现

击此处
部位、大小、形态、边界、密度、强化
胸腺瘤-影像表现
提示侵袭性的CT征象:
边界不清、分叶状
侵犯胸膜时胸膜增厚、胸腔积液侵犯肺时瘤肺界面有毛刺影侵犯心包时心包积液;心包周围脂肪间隙消失,心包广泛增厚或呈结节状增厚胸膜种植大血管受侵时表现心脏大血管被挤压、推移或包绕
02
胸腺瘤-影像表现
不同分型之间的区别:形态不规则,强化较明显出现坏事囊变及具有周围侵袭表现者,高度提示为胸腺癌或B3型胸腺瘤
胸腺癌
类似于胸腺外的其他恶性肿瘤,由于典型的分化、异型性大和器官样结构的缺失,使其完全不同于胸腺瘤而被单独区分开来。
注:除伴有淋巴样间质的微结节型胸腺瘤、微小胸腺瘤以外,其他所有胸腺瘤都视为恶性肿瘤
胸腺瘤改良Masaoka分期
I期: 肿瘤局限于包膜内IIa期:镜下超出胸腺包膜IIb期:肉眼可见侵犯周围脂肪组织,但未穿透纵膈胸膜或心包膜III期:侵犯邻近组织或器官,包括心包、肺及大血管IVa期:胸膜或心包播散IVb期:淋巴或血行转移
01
胸腺瘤-分类
WHO胸腺肿瘤国际肿瘤学分类(2015)
类型
按其上皮细胞和淋巴细胞的比例而分类,以上皮细胞为主的胸腺瘤预后最差。
A型
梭形/卵圆形细胞、缺乏核异型,核分裂活性低(<4个/2mm),缺乏或仅有极少量(容易计数)的TDT阳性T淋巴细胞
非典型更A换型文本
即A型胸腺瘤伴有一定程度的异型性
AB型
谢 谢
胸腺增生-概述
胸腺增生包括两种形式,真正的胸腺增生(胸腺增生)和胸腺髓质中淋巴生发中心的增生(淋巴组织增生)真性胸腺增生:胸腺的体积及重量超过正常同龄人的上限,大体形态及组织学正常。通常见于近期某些应激,如肿瘤放化疗后,激素治疗后,烧伤后胸腺萎缩后的反弹。淋巴组织增生:指淋巴滤泡增多,不伴有胸腺体积的增大。约60%-80%患者伴有重症肌无力,其余免疫介导的疾病包括系统性红斑狼疮、类风湿性关节炎、甲状腺功能亢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异位胸腺
Figure 3. Ectopic parapharyngeal thymus in a 7-week-old boy with a “mass” in the right mandib-ular angle. Coronal contrast material–enhanced T1-weighted magnetic resonance (MR) image shows an enhancing parapharyngeal mass (arrow), which is isointense relative to the mediastinal thymus (arrowhead). At needle biopsy, the mass was proved to be ectopic thymic tissue.
正常CT表现(形态)
9岁以下多呈方形或梯形,10岁以后 随年龄变化较大。
正常CT表现(大小)
胸腺的形态随年龄而异,年轻人(特别是25岁以下者)的正常胸腺的大小和 重量有较大的差异。
国内研究学者认为胸腺的厚度随年龄变化,变化最大是在20-49岁之间,总 体来说是从大到小再到大,大于60岁有增大趋势;<59岁,均小于21mm; >60岁,可超过30mm。宽度则随年龄增大而增大。
移行至胸腺始基; 第14~16周,胸腺进一步分化形成皮质及髓
质成分。
正常胸腺解剖位置
位于前上纵隔,上达胸廓入口 (甚至突入颈部接近甲状腺下 缘),下至心包前面上部,两侧 临近纵隔胸膜,后面贴附心包及 左头臂静脉及主动脉弓。
胸腺的位置上界不超过胸骨柄 上缘,下缘不超过左心室上缘或 主动脉根部层面,外缘不超过上 腔静脉、主动弥弓外缘.其前缘 位置正常可随周围结构改变而向 左或向右移位ure 2. Cervical component of the thymus in a 3-year-old boy with a strong maternal family history of papillary thyroid carcinoma. The cervical component was misinterpreted as an “exophytic tumor of the thyroid gland.” Contrast-enhanced CT scans show a normal mediastinal thymus (arrows in A) and its cervical component (arrows in B). Follow-up studies 2 years later showed no change, and the patient remained asymptomatic.
CT及MR在胸腺异常的诊断中有重要作用, 有利于评价是否正常及胸腺病变的范围。
2 正常胸腺的CT表现
胚胎发育 正常胸腺解剖位置及异位胸腺 正常CT表现(形态、大小、密度)
胚胎发育
胎儿第6周,胸腺起源于第三及第四咽囊; 第7周,胸腺始基延长并呈圆柱状形态,形
成胸腺咽管,逐渐移行至前纵隔; 第8周,胸腺始基于下极融合; 第10周,肝脏组织及骨髓内的小淋巴样细胞
异位胸腺
A
B
Figure 1. Normal thymus with a cervical component in a 12-year-old boy. (a) Sagittal ultrasonographic (US) image shows the mediastinal and cervical components of the thymus (black arrows) attached to the lower pole of the thyroid (white arrow) via the thyrothymic ligament (arrowhead). Note the “starry sky” appearance of the thymus; this is created by hyperechoic fat against the background of the remaining hypoechoic lymphoid tissue. (b) Corresponding anatomic drawing shows the mediastinal (arrowheads) and cervical (arrows) components of the thymus.
正常胸腺解剖
A
B
异位胸腺
Ectopic and accessory thymic tissue may occur anywhere along the path of descent (thymopharyngeal duct) as the result of failure of descent, sequestration, or failure to involute. Ectopic or accessory thymic tissue may be found in the vicinity of the superior vena cava, brachiocephalic vessels, and aorta. Rarely, it may be found in the posterior mediastinum or even in the dermis .
正常胸腺及胸腺病变
—CT表现
The Normal and Abnormal Thymus —— CT imaging finding
南方医院影像中心 2009级博士研究生
吕晓飞
Content
1
概述
2 正常胸腺的CT表现
3 胸腺病变的CT表现
1
概述
胸腺是一种复杂的淋巴上皮器官,具有调节细 胞免疫的功能,在人类正常免疫中是不可缺少 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