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清铁蛋白判断铁缺乏的临界值研究

合集下载

人群铁缺乏诊断指标及界值

人群铁缺乏诊断指标及界值


铁储量 BIS
1990年,Cook等做了14人反复抽血试验,引入铁贮量(body iron store,BIS)这一概念。在此基础上于2003年建立了计算公式。 BIS 计算公式: BIS(mg/kg)=-[log(sTfR/SF)- 2.8229]/0.1207 Cook等的BIS代表的意义: BIS>0 : 机体贮存铁的量 BIS= 0 : 铁耗竭 BIS<0 : 机体功能性铁缺乏的量;为重新实现贮铁,需补充的铁量

由于 SF 是急性时相反应蛋白,因此在机体感染 或有炎症存在时 SF 会升高,不再正确反映机体 铁状况。 很多调查根据 CRP 的正常与否来判断 SF 值的可 信程度, CRP在炎性反应早期即可快速升高, 炎性 反应控制后即迅速下降。ACT 在炎性反应早期也 可快速升高, 但其高峰持续时间长于CRP; 而AGP 对炎症的反应较CRP 和ACT 慢, 但高峰期持续的 时间均长于前两者。就慢性炎性反应和亚临床感 染而言, AGP 是一个较CRP和ACT 更好的反映感 染时铁蛋白水平变化情况的指标。
主要铁参数在铁缺乏进程中的变化趋势
目前较受关注的指标
血清铁蛋白 (SF) 可溶性转铁蛋白受体 (sTfR) 铁蛋白和转铁蛋白受体联用产生的二级指标 (sTfR/logSF log (sTfR /SF) BIS)

铁蛋白检测的影响因素



年龄 炎症 感染 恶性肿瘤
血清铁蛋白的辅助检测指标:CRP/AGP

可溶性转铁蛋白受体 (sTfR)

sTfR 不受年龄、性别、妊娠、感染或炎症性疾病 以及慢性病的影响,生理波动范围和日间测量差 距小,故其稳定性和可靠性好,并已被广泛纳入 作为评估机体铁状态(功能性铁缺乏)的一项指 标。 sTfR 不受年龄、性别、妊娠、感染或炎症性疾病 以及慢性病的影响,生理波动范围和日间测量差 距小,故其稳定性和可靠性好,并已被广泛纳入 作为评估机体铁状态(功能性铁缺乏)的一项指 标。

血清铁蛋白测定 740

血清铁蛋白测定 740

血清铁蛋白测定 740
血清铁蛋白是一种非常重要的指标,用于评估人体内铁的储存量和供应情况。

在医学领域中,通过检测血清铁蛋白水平,可以帮助医生判断患者是否存在铁缺乏性贫血、铁过载等情况。

血清铁蛋白是一种铁的贮存蛋白,它可以帮助铁离子保持稳定并在需要时释放。

正常情况下,血清铁蛋白的水平应该处于一定的范围内,以保证人体内铁的平衡。

而当血清铁蛋白水平异常时,就可能会导致身体发生一系列问题。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的标准,血清铁蛋白正常范围在15-150 μg/L之间。

当血清铁蛋白水平低于正常范围时,可能意味着铁摄入不足、吸收障碍或慢性疾病等问题。

这时,人体内的铁储备会逐渐耗尽,导致铁缺乏性贫血的发生。

相反,当血清铁蛋白水平超过正常范围时,可能意味着铁过载或炎症反应等情况。

铁过载可能会对人体的器官和组织造成损害,特别是对肝脏、心脏和胰腺等重要器官的影响更为严重。

了解血清铁蛋白的测定结果,可以帮助医生更好地判断患者的健康状况,并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

例如,对于铁缺乏性贫血患者,可以通过补充铁剂来纠正贫血症状。

而对于铁过载的患者,可以采取药物治疗或其他方法来降低铁的水平,以减少对身体的损害。

血清铁蛋白测定是一项重要的检查,可以帮助医生了解患者的铁代
谢情况。

通过准确评估血清铁蛋白的水平,可以及时发现和处理与铁相关的问题,保障人体健康。

血清铁蛋白

血清铁蛋白

约占体内贮存铁的1/3,而血循环中的铁蛋白又被肝细胞清除,所以肝病时可造成血清铁蛋白升高。

另外恶性肿瘤细胞合成铁蛋白量增加,所以铁蛋白也是恶性肿瘤的标志物之一。

临床意义:铁蛋白升高:原因是铁蛋白的来源增加或存在清除障碍。

如患肝癌、肺癌、胰癌、白血病等时,癌细胞合成的铁蛋白增加,使血清铁蛋白升高。

患肝病时肝细胞受损功能下降,使血清铁蛋白升高。

铁蛋白降低:缺铁性贫血、失血、长期腹泻造成的铁吸收障碍等。

参考值: M (男)15-20μg/L F(女)12-150μg/L注:因试剂及方法不规范,各实验室要有自己的参考值。

血清铁蛋白(SF)测定意义1.血清铁蛋白降低见于:⑴缺铁性贫血,具有早期诊断价值。

⑵营养不良、严重慢性疾病体内贮存铁减少导致的继发性贫血。

2.血清铁蛋白增高见于:⑴体内铁贮存过多,如长期接受输血和不恰当的铁剂治疗;⑵恶性肿瘤;⑶急性感染和炎症;⑷肝脏疾病如肝硬化、肝坏死和心肌梗死等。

3.红细胞体积分布宽度(RDW)意义1.根据MCV、RDW值可将贫血分为6种:⑴小细胞均一性贫血:MCV减小,RDW正常,如轻型珠蛋白生成障碍性贫血。

⑵小细胞不均一性贫血:MCV减小,RDW增大,如缺铁性贫血⑶正细胞均一性贫血:MCV、RDW均正常,如各种慢性疾病所致的贫血。

⑷正细胞不均一性贫血:MCV正常,RDW增大,如早期缺铁性贫血、营养性贫血。

⑸大细胞均一性贫血:MCV增大,RDW正常,如再生障碍性贫血。

⑹大细胞不均一性贫血:MCV、RDW均增大,如巨幼红细胞性贫血。

2.用于缺铁性贫血治疗时的观察。

缺铁性贫血RDW值增大,当给予铁剂治疗有效时, RDW值可一过性进一步增大,随后再逐渐降到正常。

4.血小板比容(PCT)意义1. 血小板比容增高见于:骨髓纤维化、脾切除、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等;2. 血小板比容降低见于:再生障碍性贫血、血小板减少症、化疗后等。

5.平均血小板体积(MPV)意义1.平均血小板体积增大见于:骨髓纤维化、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血栓性疾病、脾切除、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巨血小板综合征、镰刀细胞性贫血等。

铁缺乏判定标准

铁缺乏判定标准

铁缺乏判定标准
标题:铁缺乏判定标准
一、前言
铁是人体必需的微量元素之一,对于维持正常生理功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铁缺乏是全球最常见的营养素缺乏症,对人类健康影响巨大。

因此,准确识别和判断铁缺乏的标准显得尤为重要。

二、铁缺乏的主要症状
1. 贫血:面色苍白、乏力、心慌等。

2. 消化系统症状:食欲减退、恶心、便秘或腹泻等。

3. 精神神经系统症状:记忆力下降、注意力不集中、易怒等。

4. 免疫功能下降:易感冒、感染等。

三、铁缺乏的实验室检查
1. 血常规检查:主要看红细胞计数、血红蛋白浓度、红细胞平均体积(MCV)、红细胞平均血红蛋白含量(MCH)以及红细胞平均血红蛋白浓度(MCHC)等指标。

如果出现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高度提示存在铁缺乏。

2. 铁代谢相关指标:包括血清铁、总铁结合力、转铁蛋白饱和度以及血清铁蛋白等。

其中,血清铁蛋白是最敏感的早期诊断指标。

四、铁缺乏的判定标准
根据上述症状和实验室检查结果,可以进行铁缺乏的判定。

具体来说:
1. 当患者出现贫血、消化系统症状、精神神经系统症状或免疫功能下降等症状,并且血清铁蛋白低于15μg/L时,可以初步判定为铁缺乏。

2. 如果进一步的实验室检查显示血清铁降低、总铁结合力升高、转铁蛋白饱和度降低,则可确诊为铁缺乏。

五、结语
铁缺乏是一种常见的营养素缺乏病,其诊断需要综合考虑临床表现和实验室检查结果。

只有准确判断铁缺乏,才能及时采取有效治疗措施,避免疾病的进一步发展。

血清铁蛋白标准

血清铁蛋白标准

血清铁蛋白标准
血清铁蛋白是去铁蛋白和铁核心Fe3+形成的复合物,是铁的贮存形式,它是判断机体是否缺铁或铁负荷过多的有效指标。

一般来说,血清铁蛋白的正常值范围如下:
男性参考值为15-200μg/L,女性参考值为12-150μg/L。

若血清铁蛋白低于15μg/L,则可诊断为铁缺乏。

如果血清铁蛋白大于100μg/L,则可排除缺铁。

需要注意,血清铁蛋白一天内早晨最高,下午会逐渐下降,所以应该留取早晨空腹时候的血标本。

检查前一天晚八点以后不要进食,检查当天保持空腹状态抽血。

检查前3天-5天不要服铁剂,不要吃含铁量高的食物,比如动物肝脏、动物血等;不要进食能和铁络合的食物,如茶等,以免影响检测结果的准确性。

以上内容仅供参考,血清铁蛋白标准值可能会根据不同检测方法、仪器和试剂的差异而有所不同。

如有需要,建议咨询专业医生获取准确信息。

绝对铁缺乏和相对铁缺乏诊断标准

绝对铁缺乏和相对铁缺乏诊断标准

绝对铁缺乏和相对铁缺乏诊断标准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实用资料,如教育随笔、日记赏析、句子摘抄、古诗大全、经典美文、话题作文、工作总结、词语解析、文案摘录、其他资料等等,想了解不同资料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 In addition, this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practical materials, such as educational essays, diary appreciation, sentence excerpts, ancient poems, classic articles, topic composition, work summary, word parsing, copy excerpts, other materials and so on, want to know different data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pay attention!绝对铁缺乏和相对铁缺乏诊断标准铁缺乏是一种常见的营养缺乏问题,可以导致贫血和其他健康问题。

铁蛋白的临床应用

铁蛋白的临床应用

铁蛋白的临床应用刘丽辉;曹履先【摘要】@@ 铁蛋白是铁贮存的主要形式,在铁平衡中起重要作用.与多种生理、病理过程有关,尤其与造血有关.铁蛋白不仅给重要的细胞代谢过程提供铁,并可保护脂质、DNA和蛋白免受铁毒性的侵害.临床上,血清铁蛋白作为体内铁贮存的主要指标,在铁缺乏和铁过载性疾病中的诊断和治疗中起重要作用.【期刊名称】《临床荟萃》【年(卷),期】2011(026)005【总页数】5页(P437-441)【关键词】贫血,缺铁性;淋巴组织细胞增多症,嗜血细胞性;Still病,成年型;冠状动脉疾病;造血干细胞移植;铁蛋白类【作者】刘丽辉;曹履先【作者单位】解放军第三零九医院,血液科,北京,100091;解放军第三零九医院,血液科,北京,100091【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466.11铁蛋白是铁贮存的主要形式,在铁平衡中起重要作用。

与多种生理、病理过程有关,尤其与造血有关。

铁蛋白不仅给重要的细胞代谢过程提供铁,并可保护脂质、DNA 和蛋白免受铁毒性的侵害。

临床上,血清铁蛋白作为体内铁贮存的主要指标,在铁缺乏和铁过载性疾病中的诊断和治疗中起重要作用。

铁蛋白缺乏主要与缺铁性贫血有关,最近发现,血清铁蛋白增高与冠心病、肿瘤、铁粒幼红细胞性贫血、神经退行性疾病、噬血综合征等有关。

我们就铁蛋白的临床应用综述如下。

1 铁蛋白的结构铁蛋白是一种相对分子质量较大的含铁蛋白质,主要分布在肝、脾、骨髓组织中。

铁蛋白是机体细胞内的铁贮存蛋白,具有独特的圆形结构,由球形蛋白质外壳和铁核心两部分构成。

铁核心的铁以三价铁的形式存在,其核心的铁原子含量不等,一般为2 500~3 000个,最多可达4 500个。

外壳由24个蛋白质亚单位即去铁铁蛋白组成,折叠形成中空的球形结构,内含许多空隙,由外向内通向铁核心,成为铁原子和其他小分子物质进出的通道。

根据在聚丙烯酰胺电泳上的结果可知,铁蛋白是由两种亚基按不同比例组成,一种是重亚基(H),由182个氨基酸组成,相对分子质量为21 000,另一种是轻亚基(L),由174个氨基酸组成,相对分子质量为18 500。

人群铁缺乏诊断指标及界值

人群铁缺乏诊断指标及界值

人群铁缺乏诊断指标及界值铁是人体中的重要营养元素之一,缺乏铁会引起贫血、免疫功能下降等一系列健康问题。

因此,对于人群中的铁缺乏情况,进行科学准确的诊断是非常重要的。

本文将介绍人群铁缺乏诊断的指标及界值。

1.血清铁血清铁是诊断铁缺乏的一个重要指标。

正常成年人的血清铁参考值范围为50-150μg/dL。

当血清铁浓度低于50μg/dL时,表明可能存在铁缺乏状况。

2.血清铁结合力血清铁结合力是全血清铁结合能力,是诊断铁缺乏性贫血的指标之一、正常成年人的血清铁结合力参考值范围为300-360μg/dL。

当血清铁结合力值低于300μg/dL时,可能存在铁缺乏状况。

3.血清转铁蛋白受体血清转铁蛋白受体是指在血清中转运铁负责运输的蛋白质。

一般来说,当体内铁储存减少时,血清转铁蛋白受体的水平会增加。

目前有研究认为,血清转铁蛋白受体与铁缺乏有关,但具体的界值尚需进一步研究和确定。

4.血清铁蛋白血清铁蛋白是人体内铁储存的指标之一,也是铁缺乏的重要指标。

正常成年人的血清铁蛋白参考值范围为12-150 ng/mL。

当血清铁蛋白水平低于12 ng/mL时,可能存在铁缺乏状况。

5.红细胞相关指标铁缺乏性贫血是铁缺乏的常见病症之一,因此血液中红细胞相关指标也可以用于诊断铁缺乏。

常用的红细胞相关指标包括红细胞计数、血红蛋白浓度、红细胞平均体积、红细胞平均血红蛋白量等。

当这些指标低于正常参考范围时,可能存在铁缺乏情况。

需要注意的是,以上指标及其参考范围适用于一般成年人,不同人群会有一定的差异。

例如,儿童、孕妇、老年人等特殊人群可能有不同的铁缺乏诊断指标和界值。

因此,在具体的诊断过程中,需要结合患者的年龄、性别、生理状态等因素综合判断。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血清铁蛋白判断铁缺乏的临界值研究摘要铁缺乏是世界性营养问题之一,它不仅广泛存在于发展中国家,而且也是发达国家较严重的公共卫生营养问题。

铁缺乏的发生发展有序地经历储存铁减少期(IDS )、红细胞生成缺铁期(IDE)和缺铁性贫血期(IDA)三个阶段,在前两期机体虽然己经缺铁,但Hb水平仍在正常范围之内,其症状隐蔽,不易被发现和重视,常被称为隐性缺铁期或亚临床缺铁期。

随着我国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缺铁性贫血的发生率己大幅下降,预防和控制铁缺乏工作的重心应及时转移为早期发现隐性缺铁个体和人群,以防止铁负平衡发展进入缺铁性贫血期。

血清铁蛋白(SF)检测是目前可发现早期铁缺乏的唯一简易手段,在机体尚未出现功能性缺铁和贫血时,其水平已开始下降,是一个灵敏度和特异度都相对较高的铁生化指标。

近三十年间,国内外很多学者研究SF判断铁缺乏的闽值问题,推荐的判断临界值各不相同,我国也缺乏SF判断铁缺乏的统一标准,因此,本课题围绕SF作为铁缺乏的判断指标及最适临界值开展了系列研究。

1.血清铁蛋白判断铁缺乏临界值研究的系统综述和Meta分析目的对SF判断铁缺乏进行系统评价,探讨血清铁蛋白诊断铁缺乏的适宜临界值。

方法通过计算机和手工检索收集以骨髓铁染色为金标准,探讨SF诊断铁缺乏临界值的国内外文献,按照纳入排除标准筛选文献并提取数据,采用MetaDisc 1.4软件检验纳入研究间的异质性,根据异质性检验结果对纳入研究进行合并分组并选择相应的效应模型对各组数据进行加权定量综合,计算各组综合诊断效能参数及其95%CI,绘制综合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并计算曲线下面积和Q*指数进行比较分析,采用Meta回归分析异质性的来源,根据Meta回归结果进行亚组分析,分别剔除样本量<<50的文献和中文文献进行敏感度分析。

结果从745篇文献中筛选出14篇符合纳入标准的研究,纳入文献按SF临界值12-20g,g几、25,30}g几、36-60}g几分为三组进行合并效应值分析后发现,SF临界值12-20},g1L组的汇总灵敏度最低[0.767,95%CI (0.705, 0.821)],但汇总特异度最高[0.959,95%CI (0.934, 0.976)] } 25,30E.}g/L组的汇总灵敏度最高[0.877,95%CI (0.799, 0.933)]汇总特异度为0.944,95%CI(0.888, 0.977) 30-60}..},g/L组的汇总灵敏度[0.836,95%CI(0.797, 0.870)]和特异度[0.876,95%CI(0.846, 0.901)]都较低,综合诊断效能指标诊断L匕值L匕属25,30}g/L组最高【101.42, 95%CI(36.137, 284.64)],其SROC曲线下面积最大(0.9497士0.039), Q*指数也最接近1(0.8901士0.052) o Meta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回归系数有统计学意义的变量为SF检测方法和研究对象是否贫血。

亚组分析结果显示,非贫血临床病人或随机抽样样本如使用放免法检测SF,建议采用的SF临界值为25}g/L,如使用微粒子酶免分析法,建议的SF临界值为60}g/L;贫血临床病人或随机抽样样本如使用放免法检测SF,建议采用的SF临界值为30}g/L,如使用ELISA法,建议的SF临界值为SO}g/L,如采用化学发光法,推荐的SFI}界值为36}g/L。

分别剔除样本量小于50的文献和中文文献后,各项诊断效能参数仍以SF25,30}g/L组为最适,与剔除前结论一致。

结论初步认为采用SF判断铁缺乏的适宜临界水平为30}g/L o2.血清铁蛋白小于3如g/L判断学龄儿童铁缺乏的适宜性评估目的对第一部分Meta分析的结论SF小于30}g/L判断铁缺乏的适宜性进行初步评估。

方法以北京市郊区学校6-12岁学龄儿童为观察刘一象进行横断面调查,测定末梢血血红蛋白(Hb)水一平、静脉血SF, C反应蛋白(CRP)和sTfR (sTfR)水平,计算sTfR /logSF和机体铁储量(BIS。

分别以SF小于30}g/L和WHO推荐界值SF小于15}g/L为标准分析铁缺乏发生率。

比较SF<30}g/L组和SF?30}g/L组儿童铁营养状况的差异,分别计算IDS, IDE和IDA的儿童铁缺乏检出率及隐性缺铁占总缺铁的比率。

分别分析SF<30}g几与sTfR/logSF>1.5, log sTfR:SF>2.55和BIS<6 mg/kg的判断一致性并计算Kappa系数。

结果514名学龄儿童血清铁蛋白的平均水平为5 8.4士30.1}g/L,其中男生为61.732.1 }g/L,女生为54.9土27.5 }g/L } SF的95%CI为14.1-133.8}g/L。

以SF<30},g几和SF<15g/L为判定标准,铁缺乏发生率分别为14.6%和2.7%。

受检学生的Hb , sTflZ , sTfR /logSF和BIS水平在SF<30}g/L组和SF>_30}g/L两组间的差异都有统计学意义。

受检学生的各期检出率分别为IDS:0.4% , IDE:13.8% , IDA:0.4%,隐性缺铁个体占总人数的14.2%,占缺铁总人数的97.3%o SF<30}..}g/L一与sTfR/logSF>1.5, logsTfR:SF>2.55和BIS<6mg/kg的Kappa系数分别为0.033, 0.208和0.810。

结论初步认为以SF<30},g/L作为学龄儿童铁缺乏的判断界值是合理的。

3.血清铁蛋白判断贫血人群铁缺乏的临界值研究目的探讨并建立SF判断贫血人群铁缺乏的最适临界值。

方法招募河南省南阳市宛城区郊区贫血高危人群(儿童青少年,育龄期妇女,老人)进行贫血筛检,依据纳入和排除标准确定贫血研究对象,进行膳食调查并测定静脉血SF, CRP和sTfR水平,通过铁营养包对研究对象进行为期6个月的铁剂补充,干预3个月和6个月后分别进行Hb. SF.和sTfR水平的评估和膳食评估,以研究对象在干预3个月内对铁剂补充的正向应答(血红蛋白水平上升大于lOg几)为金标准,将受试者区分为缺铁和非缺铁患者,采用ROC曲线法分别建立儿童青少年,育龄期妇女,老人三个人群SF判断铁缺乏的最适临界值。

结果共招募74名贫血学生(男36人,女38人)、38名贫血育龄妇女、78名贫血老年人(男40人,女38人)作为研究对象,干预前进行膳食调查结果显示,贫血学生的膳食铁平均摄入量为11.1士5.8mg/d,育龄妇女为9.9}S.Smg/d,老年男性为11.5士6.2mg/d,老年女性为9.05.9 mg/d。

干预前3个月营养包铁剂的平均摄入量分别为男生6.2mg/d,女生6.9mg/d,育龄妇女7.3 mg/d,老年男性7.Smg/d,老年女性7.2mg/d o SF判断铁缺乏的ROC分析结果显示,以贫血男生为研究对象时最适判断界值为65 },g/L,女生为60},叭,男女生合并分析,最适判断界值为60}叭;以贫血育龄妇女为研究对象时最适判断界值为40}叭;以贫血男性老人为研究对象时最适判断界值为80},g/L,贫血女性老人为60}g/L。

结论针对贫血人群,SF判断铁缺乏的推荐临界值为:儿童青少年:60}.叭;育龄妇女:40}g/L;老年女性:60},叭;老年男性:80},叭。

本课题采用系统综述、Meta分析、横断面调查和人群干预研究三种手段围绕SF判断铁缺乏的最适临界值进行研究,利用文献数据和流行病学调查资料探讨SF判断铁缺乏的最适临界值,验证了该临界值的判断价值,探索并提出了特殊人群的判断标准,为我国建立SF判断铁缺乏的统一标准提供了循证依据,为我国探寻准确可行的现场流行病学评估指标提供可能性和突破口,同时为我国人群铁缺乏控制和改善效果的监测评估提供了可能的判断依据。

关键词:铁缺乏;血清铁蛋白;判断临界值;Meta分析;ROC研究思路和方案1研究思路本研究采用系统综述和Meta分析、横断面调查和人群干预研究围绕SF判断铁缺乏的最适临界值开展以下内容的系列研究:(1)收集关于SF、骨髓铁染色与机体铁储存之间关系的研究,对三者之间的关系进行系统综述;系统收集以骨髓铁染色结果为金标准,探讨SF判定铁缺乏最适临界值的国内外研究文献,采用诊断试验的Meta分析方法对纳入研究的数据进行定量综合,比较不同判断界值下SF判定铁缺乏的准确性,以提出SF判断铁缺乏的最适临界值,并通过Meta回归分析探讨影响SF临界值综合判断性能的可能因素。

(2)为评估以上部分提出的推荐临界值在我国铁缺乏状况评估中的适用性和准确性,以北京市郊区学校6-12岁学龄儿童为观察对象进行横断面调查,测定其铁生化指标,比较以该界值与SF其他判断界值分别统计得到的铁缺乏发生率的不同,比较以该界值进行分组的不同组别儿童铁营养状况的差异,分析该临界值与其他标准判断铁缺乏的一致性,对该临界值的适宜性进行初步评估。

(3)基于第一部分中Meta回归的分析结论以及贫血人群的特殊性,以学龄儿童、育龄妇女、老年人为目标人群,筛选其贫血个体,对贫血研究对象进行为期6个月的铁剂干预研究,以研究对象在干预3个月内对铁剂补充的正向应答(Hb水平上升大于l Og/L)为金标准,将贫血研究对象区分为缺铁和非缺铁患者,采用诊断试验ROC曲线法分别建立3个贫血人群SF判断铁缺乏的最适临界值。

第一部分血清铁蛋白判断铁缺乏临界值研究的系统综述和Meta分析1引言二十世纪七十年代之前,铁蛋白只能在一些疾病状态下检测出来,没有检测技术能够实现健康人体血清中微量铁蛋白的定量检测,1972年,英国学者Addison改进了放射免疫法的灵敏度,首次报告了正常人血清中的铁蛋白水平[[2s]。

美国于1974年最早开展了建立SF正常值范围的大规模研究[[16],该研究选择机体储存铁充足的人为研究对象,建立了SF95%置信区间为12-302,叭,由此认为SF水平低于12}叭是机体铁缺乏的临界值,从此,该诊断界值被广泛采用。

在此之后一些研究在探讨SF与骨髓铁之间关系的同时研究了表征铁缺乏或铁储备减少的临界值,这些研究推荐的临界值于15-27 },叭不等[[26-29]。

进入80, 90年代,诊断试验的准确性评价方法建立后,研究者开始利用该法比较SF与其他传统指标用于判断ID的准确性并试图寻找最适判断界值[13, 30-32],由于诊断试验的准确性评价需要兼顾灵敏度和特异度,此时提出的判断界值与70, 80年代相比有小幅度上升。

而随着人们意识到放射性元素的生物性危害,沿用多年的SF检测方法放射免疫法逐渐被新的方法所替代,如化学发光法、酶联免疫吸附法、免疫比浊法等,不同的检测方法之间存在灵敏度和特异度的差异,有研究者开始尝试建立适用于其他检测方法的判断界值。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