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清可溶性转铁蛋白受体(sTfR)检测的临床意义

合集下载

简述转铁蛋白测定临床意义

简述转铁蛋白测定临床意义

简述转铁蛋白测定临床意义
转铁蛋白是血浆中主要的含铁蛋白质,负责运载由消化道吸收的铁和由红细胞降解释放的铁。

转铁蛋白可逆地结合多价离子,包括铁、铜、锌、钴等。

主要由肝细胞合成,半寿期为7天。

血浆中转铁蛋白的浓度受铁供应的调节,在缺铁状态时,血浆TRF浓度上升,经铁有效治疗后恢复到正常水平。

临床意义:血浆中转铁蛋白可用于贫血的诊断和对治疗的监测。

在缺铁性的低血红蛋白贫血中转铁蛋白的水平增高,但其铁的饱和度很低。

相反,如果贫血是由于红细胞对铁的利用障碍,则血浆中转铁蛋白正常或低下,但铁的饱和度增高。

转铁蛋白在急性时相反应中往往降低。

因此在炎症、恶性病变时常随着白蛋白、前白蛋白同时下降。

在肾病综合征、慢性肝疾病及营养不良时亦下降。

妊娠及口服避孕药或雌激素注射可使血浆TRF升高。

血清可溶性转铁蛋白受体(sTfR)检测的临床意义

血清可溶性转铁蛋白受体(sTfR)检测的临床意义

血清可溶性转铁蛋白受体(sTfR)检测的临床意义发布时间:2009-3-9 被阅览数:40 次作者:检验科免疫室血清可溶性转铁蛋白受体(sTfR)检测的临床意义功能性缺铁的最灵敏的标志物大多数的化验室如今用血清中的铁来评价铁的状态,包括总铁结合能力、转铁蛋白饱和度和铁蛋白。

然而,这些参数有一些局限性:在紧张状态或受感染的情况下,血清中铁的水平就会降低。

并且血清中铁的波动也非常大,在几天间,甚至一天之内的差别也会很大,这会影响总铁结合力和转铁蛋白饱和度的值。

总铁结合力的特异性较高,但是灵敏度较差。

转铁蛋白饱和度不能区分缺铁性贫血和其他慢性疾病引起的贫血。

测定铁蛋白的主要缺点是,在炎症状态下铁蛋白的量也会升高。

因此,在这样的情况下,即使缺铁,铁蛋白水平也会表现为正常,甚至稍高于正常。

所有的这些局限性都可以在改用测定可溶性转铁蛋白受体来评价铁水平时被克服。

转铁蛋白受体是一穿膜的糖蛋白,它倾向于结合已经结合了2价铁的转铁蛋白,并且通过受体介导的内吞作用进入细胞。

所有的体细胞都在其表面表达转铁蛋白受体,但75-80%的转铁蛋白受体存在于骨髓的红细胞样细胞的前体中。

肝和胎盘的组织中转铁蛋白受体的密度也很高。

转铁蛋白受体的细胞外部分经剪切后成为可溶性转铁蛋白受体,它与细胞上的受体的浓度成一定的比例。

测定可溶性转铁蛋白受体的主要目的是诊断是否缺铁。

由于它是一个极为灵敏的标志物,诊断结果可与慢性疾病引起的贫血相区别。

又由于它与红细胞生成的量有关,因此它可作为监测红细胞生成治疗效果的最早的标志物。

在缺铁性贫血发生时(此时的临床症状还不明显),铁的消耗尽首先表现为铁蛋白水平的降低,但此时可溶性转铁蛋白受体的水平仍然正常。

在第二阶段,缺铁造成了血红蛋白生成障碍,此时的贫血就伴有小红细胞和血红蛋白的量不足。

随着这些参与正常生理功能的铁的缺乏,可溶性转铁蛋白受体在血清中的浓度就增加了。

用铁蛋白水平诊断贫血有一定的局限性,是因为它只能用来表征贫血初期短时间内的行为,不能区分缺铁性贫血和其他慢性疾病引起的贫血。

可溶性转铁蛋白受体(sTfR)测定标准操作程序SOP文件

可溶性转铁蛋白受体(sTfR)测定标准操作程序SOP文件

可溶性转铁蛋白受体(sTfR)测定标准操作程序SOP文件1 测定方法颗粒增强的免疫比浊法。

2 测定原理标本中的可溶性转铁蛋白受体(sTfR)与试剂中包被有抗sTfR抗体的胶乳颗粒相遇,发生特异性的抗原-抗体反应,形成抗原-抗体复合物,使溶液的浊度发生改变。

该浊度的高低在一定抗体存在时与抗原的含量成正比,待反应完成后测定其浊度,从而使sTfR得以测定。

3 标本血清及肝素-Li/Na抗凝血浆,处理方法见标本处理程序。

稳定性:15 - 25℃ 3天2 - 8℃ 7天-20℃ 4周(允许冻融1次)4 试剂4.1 试剂来源:ROCHE配套试剂(详见试剂说明书)。

贮存条件及稳定性:未打开试剂盒:2-8℃储存至效期末R1:打开后机上稳定90天R2:打开后机上稳定90天准备:直接使用。

4.2 校准物来源:S1: 0.9%的NaClS2-6: ROCHE配套sTfR专用校准品贮存条件:校准物在2-8℃保存至效期末。

准备: 直接使用。

定标频率:A 试剂批号更换 B 由质控结果决定4.3 质控物来源:ROCHE sTfR专用质控品其它适合的质控品贮存条件:置2-8℃冰箱至有效期。

准备:直接使用。

质控间隔时间及限制:应视不同地区及各自实验室情况而定。

质控结果应在限定的范围之内,如果超出范围,实验室应根据情况采取措施。

5 仪器ROCHE MODULAR P或日立7060生化分析仪。

6 操作见ROCHE MODULAR P生化分析仪作业指导书。

参数设置见附表。

7 参考范围男性:2.16-4.54mg/l女性:1.79-4.63mg/l8 线性范围本法线性范围为0.5-40mg/l,不准确度允许范围X±3SD,不精密度CV=3.06%,灵敏度为0.068mg/l。

9 注意事项9.1 血清标本出现溶血、脂血或黄疸的干扰情况参见抗干扰能力。

9.2 换算公式:mg/dl × 10=mg/l9.3 仅应用于体外诊断。

可溶性转铁蛋白受体及其在临床诊断中的价值

可溶性转铁蛋白受体及其在临床诊断中的价值

可溶性转铁蛋白受体及其在临床诊断中的价值
邓少丽
【期刊名称】《国外医学:临床生物化学与检验学分册》
【年(卷),期】2000(021)001
【摘要】可溶性转铁蛋白受体(sTfR)是血清中转铁蛋白受体的水解片断,其表达是由铁在mRNA水平上来调节,与铁蛋白其同反映红细胞生成速率和铁贮状态。

sTfR可鉴别诊断小细胞性贫血、慢性炎症继发性贫血等疾病,并可监测肾衰性贫血的药物治疗效果。

【总页数】2页(P9-10)
【作者】邓少丽
【作者单位】第三军医大学大坪医院检验科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556.04
【相关文献】
1.可溶性转铁蛋白受体与血清铁蛋白在慢性炎症性疾病合并缺铁性贫血诊断中的价值比较 [J], 章莉;蔡利
2.可溶性转铁蛋白受体在缺铁性贫血诊断中的临床应用价值 [J], 柏晓松;金立钢;刘云
3.可溶性转铁蛋白受体在糖尿病患者诊断中的价值 [J], 董梅;佟爱华;杨彩娥;孟祥红;李艳艳
4.血清可溶性转铁蛋白受体检测在不同类型地中海贫血儿童中的临床价值 [J], 刘
艳红
5.血清可溶性转铁蛋白受体及转铁蛋白在儿童缺铁性贫血合并感染中的诊断价值[J], 李白恩;陈慧琴;张琦;胡斌飞;郭红苗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血清促红细胞生成素水平和血清转铁蛋白受体水平联合测定的临床意义

血清促红细胞生成素水平和血清转铁蛋白受体水平联合测定的临床意义

血清促红细胞生成素水平和血清转铁蛋白受体水平联合测定的
临床意义
叶絮;谭获
【期刊名称】《国际输血及血液学杂志》
【年(卷),期】2001(024)002
【摘要】人血清促红细胞生成素浓度能反映体内促红细胞生成素的生成能力,并受病理情况下体内产生的细胞因子和红系造血前体总量的影响,而血清转铁蛋白受体水平能反映骨髓红系造血活性和机体铁代谢状况.联合测定sEPO和sTfR水平可反映多种病理情况下,体内红系造血的病理生理机制,指导临床治疗并监测外源性EPO 的滥用.
【总页数】3页(P144-146)
【作者】叶絮;谭获
【作者单位】510260,广州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内科;510260,广州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内科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4
【相关文献】
1.血清促红细胞生成素水平和可溶性转铁蛋白受体水平测定的意义 [J], 叶絮;冯莹;于宪;赖毅妍;庞缨
2.乳腺癌患者血清转铁蛋白受体和血管紧张素Ⅱ水平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 [J], 翟
勇;于士昌;李永涛
3.大鼠血清转铁蛋白受体及促红细胞生成素水平在高住低训过程中的变化 [J], 李永春
4.肺炎支原体患儿血清中TNF-α和Hs-CRP水平联合测定的临床意义 [J], 曹嫚;何少为
5.老年白血病患者血清促红细胞生成素水平及铁蛋白表达的变化特征及临床意义分析 [J], 刘恋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血清可溶性铁蛋白受体在缺铁性贫血诊断中的临床意义

血清可溶性铁蛋白受体在缺铁性贫血诊断中的临床意义

血清可溶性铁蛋白受体在缺铁性贫血诊断中的临床意义摘要】目的探讨血清可溶性铁蛋白受体(STRF)在缺铁性贫血诊断中的意义。

方法以45例健康人为对照组,同时设缺铁性贫血(IDA)组35例,慢性病贫血伴缺铁(ACDID)组30例,慢性贫血组(ACD)36例,恶性肿瘤组32例,分别检测血清铁(SI)﹑血清铁蛋白(SF)﹑总铁结合力(TIBC)﹑血清转铁蛋白受体(STFR)并对结果进行分析。

结果缺铁性贫血,慢性贫血伴缺铁组的STFR值明显高于其他3组(P<0.01)。

结论STFR可以作为诊断缺铁性贫血较敏感指标。

【关键词】缺铁性贫血转铁蛋白受体诊断贫血为一种常见性疾病,据调查,全世界约有25%的人口患有不同程度的贫血,尤其是发展中国家的人群。

缺铁性贫血是贫血疾病中最常见、最普遍的一种疾病。

目前临床上主要以血清铁(SI)﹑血清铁蛋白(SF)﹑总铁结合力(TIBC)﹑运铁蛋白饱和度(TS)等作为铁缺乏的主要诊断指标,但各指标均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局限性。

而骨髓小粒铁染色(SF)则是目前临床诊断铁缺乏的金标准,但是具有创伤性的特点又难以作为常规的筛查方法。

所以寻找一种有效、便捷的诊断铁缺乏的方法尤为重要,而血清转铁蛋白受体(STFR)被认为是继血清铁蛋白之后诊断性疾病的重大进展。

本文通过对SI、SF、TIBC、STFR的测定旨在探讨STFR在铁缺乏症诊断中的价值。

1 材料和方法1.1研究对象1.1.1正常对照45例全部来自我院体检中心的健康人群,男25例,女20例,平均年龄45岁,要求血红蛋白(Hb)>120g/L,红细胞数(RBC)>3.8×1012/L。

缺铁性贫血(IDA)组35例,慢性病贫血伴缺铁(ACDID)组30例,慢性贫血组(ACD)36例,恶性肿瘤组32例,选择要求Hb<80g/L,RBC<2.7×1012/L。

1.1.2标本采集 STFR测定采静脉血排除溶血标本-20℃速冻保存批量检测,应用芬兰ORION试剂,血常规检测采用美国雅陪CD3700五年分类学细胞分析仪及原装试剂。

可溶性血清转铁蛋白受体检测对孕妇的临床应用

可溶性血清转铁蛋白受体检测对孕妇的临床应用

可溶性血清转铁蛋白受体检测对孕妇的临床应用作者:丁瑞敏来源:《中国医药导报》2008年第17期[摘要] 目的:探讨可溶性血清转铁蛋白受体检测对孕妇贫血的早期诊断和营养保健的临床应用价值。

方法:随机采样,采用免疫比浊法测定血清转铁蛋白受体,同时检测红细胞平均体积(MCV)、红细胞平均血红蛋白量(MCH)、红细胞平均血红蛋白浓度(MCHC)和红细胞体积分布宽度(RDW)。

结果:RDW:健康组与轻度贫血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

健康组与中度贫血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

健康组与轻、中度贫血组的sTfR、SF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关键词] 转铁蛋白受体;血清铁蛋白;孕妇[中图分类号] R7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7210(2008)06(b)-042-02缺铁性贫血是孕妇的一种营养不良的现象,诊断缺铁性贫血(iron-deficiencyanemia,IDA)的方法很多,但存在敏感性和创伤性等问题,寻找一种可靠的诊断指标是临床能够合理指导孕妇补铁、保证孕妇自身和胎儿健康发育所必须。

我们通过对可溶性血清转铁蛋白受体(serum transferring receptor, sTfR)等有关铁缺乏症的几种实验指标的检测,以验证sTfR检测诊断孕妇缺铁性贫血的可行性。

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2007年1~6月来我院妇科产前检查的妊娠妇女中,随机选择年龄24~32岁,平均(26.0±5.1)岁的妊娠妇女,并排除合并其他疾病者。

妊娠妇女的贫血诊断按照《中华内科学》1999年的贫血标准诊断:妊娠妇女血红蛋白及红细胞数比成人低10%的为贫血[1]。

依据贫血诊断将妊娠妇女分为三组:健康组、轻度贫血组[Hb:(98.6±6.9) g/L]、中度贫血组[(87.3±5.6) g/L],从三组中各随机抽取60例作为研究对象。

1.2 方法抽取上述两组妊娠妇女外周血3 ml,分离血清置于-20℃留待备用。

缺铁性贫血患儿治疗前后血清铁蛋白、转铁蛋白和可溶性转铁蛋白检测的临床意义

缺铁性贫血患儿治疗前后血清铁蛋白、转铁蛋白和可溶性转铁蛋白检测的临床意义

缺铁性贫血患儿治疗前后血清铁蛋白、转铁蛋白和可溶性转铁蛋白检测的临床意义徐丽华;姚玉前;张克琴【摘要】目的:探讨缺铁性贫血患儿治疗前后血清铁蛋白(SF)转铁蛋白(Tf)和可溶性转铁蛋白受体(STfR)水平变化及意义。

方法应用放射免疫分析法和免疫法对42例缺铁性贫血患儿进行治疗前后血清SF、Tf和STfR水平测定,并与35名正常健康儿作比较。

结果缺铁性贫血患儿在治疗前血清SF、Tf水平显著地低于正常儿组(P<0.01),而STfR水平又非常显著地高于正常儿组(P<0.01),经治疗1个月后则与正常儿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且血清STfR水平与SF、Tf水平呈显著的负相关( r=-0.4925,-0.6011,P<0.01)。

结论检测缺铁性贫血患儿血清SF、Tf和STfR水平的变化对观察疗效和预后判定均具有一定的临床实用价值。

【期刊名称】《淮海医药》【年(卷),期】2014(000)006【总页数】2页(P579-579,580)【关键词】贫血,缺铁性;铁蛋白;转铁蛋白;转铁蛋白受体【作者】徐丽华;姚玉前;张克琴【作者单位】江苏省连云港市第一人民医院儿科,222002;江苏省连云港市第一人民医院儿科,222002;江苏省连云港市第一人民医院儿科,222002【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446.11;R556.3缺铁性贫血(iron deficiency anemia,IDA)是小儿贫血中最为常见的疾病之一[1]。

血清SF是诊断缺铁性贫血的金标准[2],Tf在肝脏中的合成代谢的影响、铁的缺乏导致合成增加,铁负荷过重则合成降低,因此,Tf可用诊断隐性缺乏和铁过量[3]。

STfR是新的铁参数,是反映缺铁性红细胞生成的指标[4]。

本文报道缺铁性贫血患儿铁剂治疗前后血清SF、Tf和STfR水平的变化,并就临床价值作初步探讨。

1.1 资料患儿组42例,男22例,女20例,年龄6~12岁,平均年龄8.5岁。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血清可溶性转铁蛋白受体(sTfR)检测的临床意义
发布时间:2009-3-9 被阅览数:40 次作者:检验科免疫室
血清可溶性转铁蛋白受体(sTfR)检测的临床意义
功能性缺铁的最灵敏的标志物
大多数的化验室如今用血清中的铁来评价铁的状态,包括总铁结合能力、转铁蛋白饱和度和铁蛋白。

然而,这些参数有一些局限性:在紧张状态或受感染的情况下,血清中铁的水平就会降低。

并且血清中铁的波动也非常大,在几天间,甚至一天之内的差别也会很大,这会影响总铁结合力和转铁蛋白饱和度的值。

总铁结合力的特异性较高,但是灵敏度较差。

转铁蛋白饱和度不能区分缺铁性贫血和其他慢性疾病引起的贫血。

测定铁蛋白的主要缺点是,在炎症状态下铁蛋白的量也会升高。

因此,在这样的情况下,即使缺铁,铁蛋白水平也会表现为正常,甚至稍高于正常。

所有的这些局限性都可以在改用测定可溶性转铁蛋白受体来评价铁水平时被克服。

转铁蛋白受体是一穿膜的糖蛋白,它倾向于结合已经结合了2价铁的转铁蛋白,并且通过受体介导的内吞作用进入细胞。

所有的体细胞都在其表面表达转铁蛋白受体,但75-80%的转铁蛋白受体存在于骨髓的红细胞样细胞的前体中。

肝和胎盘的组织中转铁蛋白受体的密度也很高。

转铁蛋白受体的细胞外部分经剪切后成为可溶性转铁蛋白受体,它与细胞上的受体的浓度成一定的比例。

测定可溶性转铁蛋白受体的主要目的是诊断是否缺铁。

由于它是一个极为灵敏的标志物,诊断结果可与慢性疾病引起的贫血相区别。

又由于它与红细胞生成的量有关,因此它可作为监测红细胞生成治疗效果的最早的标志物。

在缺铁性贫血发生时(此时的临床症状还不明显),铁的消耗尽首先表现为铁蛋白水平的降低,但此时可溶性转铁蛋白受体的水平仍然正常。

在第二阶段,缺铁造成了血红蛋白生成障碍,此时的贫血就伴有小红细胞和血红蛋白的量不足。

随着这些参与正常生理功能的铁的缺乏,可溶性转铁蛋白受体在血清中的浓度就增加了。

用铁蛋白水平诊断贫血有一定的局限性,是因为它只能用来表征贫血初期短时间内的行为,不能区分缺铁性贫血和其他慢性疾病引起的贫血。

另外,缺铁性贫血和其他慢性疾病引起的贫血可同时存在(复合性贫血)。

区分缺铁性贫血和慢性贫血的金标准是测定骨髓中的可染铁。

但这是一项创伤性检查,会令病人感到紧张。

如果改为测定可溶性转铁蛋白受体就可很方便地区分缺铁性贫血和慢性贫血。

患有由慢性疾病引起的贫血的病人不一定缺铁。

贫血是一个伴随性的症状,尤其在慢性炎症疾病中,例如风湿病和恶性肿瘤。

慢性疾病引起的贫血的机制还未完全搞清,可能是将铁从储存地运出不足(铁分配不足),减少了红细胞生成素的刺激作用,同时缩短了红细胞的半衰期。

由慢性疾病引起的贫血的患者,铁蛋白的水平不成比例地增加,引起的血红蛋白量不足和形成小红细胞的症状与缺铁性贫血的症状相似。

相反,可溶性转铁蛋白受体的浓度只在缺铁的情况下才会变化,其他的因素不会影响它。

在1997年发表的在Punnonen进行的一项血液诊
断结果的研究中,以骨髓测定法作为参考方法,对转铁蛋白和可溶性转铁蛋白受体两个参数的测定进行了比较。

对于由慢性疾病引起的贫血的病人来说,铁蛋白没有得到不正常的低值,但是在缺铁性贫血和COMBI的病人中,许多病人没有被诊断为缺铁,由于铁蛋白的值正常或偏高。

相反在这些病人中,可溶性转铁蛋白受体的值高得超出正常范围的比例相当高〔灵敏度:铁蛋白91%,可溶性转铁蛋白受体94%〕。

如果计算可溶性转铁蛋白受体-F index(可溶性转铁蛋白受体/log铁蛋白)的值的话,灵敏度更高,达98%。

它可进一步区分病人是否真正缺铁(区分缺铁性贫血、COMBI缺铁和其他慢性疾病引起的贫血)。

测定可溶性转铁蛋白受体这一参数的另一作用是监测红细胞生成素的治疗效果。

红细胞生成素是由肾脏产生的激素。

当氧饱和度在组织中降低时,产生红细胞生成素的机制被激活。

红细胞生成素又反过来作用于骨髓产生红细胞。

在许多肾病中,红细胞生成素的产生不足,导致慢性贫血的形成。

如今基因重组的红细胞生成素产品已能对癌症、类风湿病和AIDS病人的贫血进行矫正。

红细胞生成素治疗的目的就是增加血红蛋白的数量,使其接近正常的范围。

但是要由血红蛋白的增加看到治疗的效果需要几个星期的时间,并且药物的剂量也是因人而异的。

而可溶性转铁蛋白受体的水平可以在最短的时间内体现治疗的效果,比血红蛋白的量的增加早4个星期。

除了缺铁和红细胞生成素治疗外,可溶性转铁蛋白受体还与溶血性贫血、脊髓发育不良和血红蛋白病(如,珠蛋白生成障碍性贫血)有关。

要从都有红细胞生成素增多这一症状的疾病中区分缺铁,可以很容易地用可溶性转铁蛋白受体-F index的方法做到这一点。

可溶性转铁蛋白受体-F index的值只有在缺铁的时候会增高,其他情况下都保持正常。

最后,总结一下,可溶性转铁蛋白受体诊断相关性的基础是:
1.它可区分缺铁性贫血和其他慢性疾病引起的贫血。

2.它可区分仅仅是由于储存铁的耗尽引起的疾病还是由于缺铁引起的红细胞生成增加。

3.它作为评价儿童、运动员、孕妇以及炎症和恶性肿瘤患者的铁水平是一项非常可靠的参数。

4.在红细胞生成素治疗中,可以很好地预期治疗效果。

5.与急性期的反应和肝功能不相关。

标本采集要求及回报时间:
空腹静脉血,不加抗凝剂,血清管(黄盖),每天收标本时间截止11:30分,当天下午3:00出报告。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