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回族体质人类学初步研究

合集下载

论二十世纪前期人类学家对西南少数民族的体质调查及研究

论二十世纪前期人类学家对西南少数民族的体质调查及研究

论二十世纪前期人类学家对西南少数民族的体质调查及研究摘要:二十世纪前期,一批著名的体质人类学家深入西南边疆民族地区,对西南地区的少数民族体质进行实地调查研究,取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

这些成果有着独特的不可替代的学术价值,为新中国的民族识别调查以及体质人类学的教育和研究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关键词:二十世纪前期;人类学家;西南少数民族;体质调查研究居住在不同地域的人类群体,在肤色、发型和体型等各种解剖部位方面都存在一定的差异。

百多年来,体质人类学研究的主要目的之一就是尽量精确地记录这些差异,然后通过比较来推断不同地域人类群体的起源和彼此之间的内在联系。

本文根据二十世纪前期民族学家、体质人类学家的田野调查,结合相关材料,就此时期对西南少数民族体质的调查情况及成果作初步研究,并希望以此抛砖引玉,恳祈专家指正。

一鸟居龙藏(1870-1953)是第一位对西南少数民族作田野调查的日本学者。

他于1902年8月至1903年3月,受东京帝国大学派遣,到中国大陆湖南、贵州、云南、四川等地调查了苗族、布依族、彝族、瑶族等,考察了中国西南地区诸民族的分布与自然地理条件之间的关系、各民族的体质、服饰、居住、习俗、语言、文化,并根据调查编写了《中国西南部人类学问题》、《苗族调查报告》等著作。

他“一方面利用古代文献资料,另一方面进行实地调查研究”。

这种方法后来对中国和日本的学者都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鸟居龙藏对云南的调查主要集中在彝族的体质、服饰、住宅、文字、神话上,其调查项目为体质(外表观察、测量)、语言(收集基本词汇)、风俗习惯和收集民具、古迹考古、拍摄照片。

除比较注意服饰、肤色、脸型、身高、发型外,还重视民俗文化、民间信仰的调查。

鸟居龙藏对彝族体质、语言文字、民俗文化的记录,有利于我们了解一百年前云南彝族的生活状况。

他的语言调查虽具开拓性,但对调查对象的性别、年龄等背景材料记录不够详细,对彝族体质的调查也因调查对象极少,所获数值不具代表性和普遍性。

湖南人血统基因研究报告

湖南人血统基因研究报告

湖南人血统基因研究报告
湖南人血统基因研究报告
研究背景:
湖南是中国的一个省份,位于中国中南部。

由于湖南地处于中部地带,地理位置得天独厚,历史上多次成为不同民族的迁徙和交流的重要节点。

因此,湖南人的血统基因具有较为复杂的多样性。

本研究旨在深入了解湖南人的血统起源和演变。

研究方法:
本研究采用了分子生物学和人类遗传学的研究方法,通过收集湖南地区不同地理区域和不同族群的DNA样本,对其进行基因测序和分析。

同时,结合历史文献和考古学的研究成果,对湖南人的血统历史进行重建和解释。

研究结果:
1.岳麓山地区:研究发现,岳麓山地区的湖南人主要具有汉族和苗族的血统,这与历史上秦汉时期湖南地区与中原地区的交流和汉族人口迁徙有关。

2.湘潭地区:研究表明,湘潭地区的湖南人具有较高的南方祖源血统,可能与历史上南方民族的迁徙和南方地区的汉族南下有关。

3.湘西地区:研究发现,湘西地区的湖南人具有较高的少数民族血统,包括土家族、苗族、瑶族等。

这与湘西地区多民族聚居和历史上多次的民族迁徙有关。

结论:
湖南人的血统基因具有较为复杂和多样化的特点,反映了历史上不同民族的迁徙和交流。

研究结果对于湖南人的血统历史和文化演变具有重要意义,也能为湖南地区的人口遗传学和健康状况研究提供参考。

然而,由于样本数量的限制和研究方法的局限性,本研究的结论还需要进一步验证和深入研究。

湘西苗族学生5项人类群体遗传学特征调查

湘西苗族学生5项人类群体遗传学特征调查

第31卷第4期吉首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Vol.31No .42010年7月Journ al of Ji shou Universit y (Nat ural Science Edit ion)July.2010文章编号:1007-2985(2010)04-0094-04湘西苗族学生5项人类群体遗传学特征调查刘建国,何晓威(吉首大学生物资源与环境科学学院,湖南吉首416000)摘要:对湖南苗族学生的鼻梁类型、鼻孔形状、下颏类型、额头发际、头发形状等5项头面部形态特征进行了调查,结果显示:苗族多为非凸型鼻梁、宽型鼻孔、突型下颏、无尖型额头发际、直发;除鼻梁类型-下颏类型和下颏类型-头发形状2对性状相关外,其他几项之间不相关.关键词:苗族;群体;形态特征中图分类号:Q987文献标志码:B鼻梁类型、鼻孔形状、下颏类型、额头发际、头发形状都为人类遗传性状.由于遗传素质的不同,这些性状在不同民族的人群中可能存在不同的出现率.近几年来,我国学者先后在不同地区对不同群体的形态特征开展了研究.如:郑连斌等[1-2]的布依族和乌孜别克族体质形态特征研究;栗淑媛等[3]的兴安盟汉、蒙古、朝鲜族3个民族的9种形态特征的研究;戴玉景等[4-5]的甘肃裕固族和宁夏回族人体质特征研究;庞祖荫等[6]的广西德峨苗族和彝族体质特征研究.但是湖南苗族的上述遗传学特征尚未见报道.为丰富我国人类群体遗传学资料,探讨民族起源、迁徙和各群体的起源、群体间的亲疏关系提供相关依据,笔者特进行了本项调查.调查采用随机整班抽样的方法,于2006年4月对湖南凤凰腊尔山民族中学的594例苗族中学生样本进行体格检查.检查对象中男275例,女319例,年龄在12~18岁之间,身体健康,无遗传疾病,父母直系3代均为苗族.体查项目的判断方法参照文献[7]及学术界的相关规定,5项人类遗传学特征判定如下:鼻梁硬骨部有向上的突起为凸型鼻梁,否则为非凸型鼻梁;鼻孔最大径与水平线夹角大于45为窄鼻孔型,小于45为宽鼻孔型;下颏明显前突为突型下颏,否则为非突型下颏;额头发际中部有一个小尖为有尖型,否则为无尖型;头发先天为波形或卷型为卷发,否则为直发.调查数据采用微机统计处理.计算5项遗传学特征的出现率并进行性别间、民族间的差异显著性检验,同时对5项遗传学特征的两两指标进行相关分析,根据遗传平衡定律计算鼻梁类型、鼻孔形状、额头发际、头发形状4项人类遗传学特征的基因频率.15项人类遗传学特征的调查结果表1列出湖南苗族学生5项人类遗传学特征的调查结果.*收稿日期3作者简介刘建国(5),男,湖南龙山人,吉首大学生物资源与环境科学学院副教授,主要从事体质人类学和人类群体遗传学研究:2010-0-28:197-.表1苗族5项人类群体遗传学特征的调查结果%性别鼻梁类型鼻孔形状下颏类型额头发际头发形状凸非凸窄宽突非突有尖无尖卷直男33.4566.5530.9169.0963.6436.3630.9169.0929.8270.18女16.3083.7044.8355.1777.7422.2633.5466.4631.3568.65合计24.2475.7638.3861.6271.2128.7932.3267.6830.6469.361.1鼻梁类型由表1可见,湖南苗族学生凸型鼻梁和非凸鼻梁出现率分别为24.24%和75.76%.其中:男性凸型鼻梁出现率为33.45%,非凸型鼻梁出现率为66.55%;女性凸型鼻梁出现率为16.30%,非凸型鼻梁出现率为83.70%.苗族男女性别间凸型鼻梁率存在显著性差异(2=23.661,P <0.05),而非凸型鼻梁无显著性差异.与汉族比较,凸型鼻梁率(汉族13.67%)存在显著差异(2=13.70,P <0.05).其中:男性间凸型鼻梁率(汉族男性22.32%)存在显著差异(2=7.716,P <0.05),女性间凸型鼻梁率(汉族女性4.83%)也存在显著差异(2=17.185,P <0.05).与国内其他少数民族比较,湖南苗族凸鼻梁率(24.24%)低于黑龙江达斡尔族(32.62%)[5]和吉林满族(31.67%)[8]的凸鼻梁率,但是高于甘肃回族(7.7%)[5]、裕固族(3.8%)[9]、云南基诺族(4.4%)[10]和哈尼族(0.53%)[11]的凸鼻梁率.1.2鼻孔形状由表1可见,湖南苗族窄鼻孔和宽鼻孔的出现率分别为38.38%和61.62%.其中:男性窄鼻孔的出现率为30.91%,宽鼻孔出现率为69.09%;女性窄鼻孔出现率为44.83%,宽鼻孔的出现率为55.17%.苗族男女间的宽鼻孔率存在显著差异(2=12.098,P <0.05).与汉族相比较,男性间宽鼻孔率无显著性差异(2=0.721,P >0.05),女性间宽鼻孔率则有显著性差异(2=29.304,P <0.05).与国内其他少数民族比较,湖南苗族宽鼻孔率(61.62%)低于巴盟蒙古族(74.80%)[12]、朝鲜族(78.50%)[3]和回族(78.95%)[13]的宽鼻孔率.这表明,湖南苗族宽鼻孔率偏低.1.3下颏类型由表1可见,湖南苗族突型下颏和非突型下颏出现率分别为71.21%和28.79%.其中:男性突型下颏出现率为63.64%,非突型下颏出现率为36.36%;女性突型下颏出现率为77.74%,非突型下颏出现率为22.26%.苗族男女间突型下颏率存在显著差异(2=14.335,P <0.05).与国内其他地区苗族或者其他少数民族比较,湖南苗族突型下颏率(71.21%)高于广西苗族(24.36%)[6]、达斡尔族(19.18%)[8]、水族(19.40%)[14]和广西瑶族(14.61%)[15]的突型下颏率.这表明湖南苗族在我国人群中属于突型下颏率较高的人群.1.4额头发际由表1可见,湖南苗族有尖额头发际和无尖额头发际出现率分别为32.32%和67.68%.其中:男性额头发际有尖型出现率为30.91%,无尖型出现率为69.09%;女性额头发际有尖型出现率为33.54%,无尖型出现率为66.46%.男女性别间比较无显著性差异(2=0.468,P >0.05).与汉族间比较,额头发际有尖率(汉族48.59%)有显著性差异(2=30.692,P <0.05).其中:男性额头发际有尖率存在显著性差异(2=33.070,P <0.05),女性则没有显著性差异(2= 3.011,P >0.05).与国内其他少数民族比较,湖南苗族额头发际有尖率(32.32%)低于鄂伦春族(56.00%)[16]、达斡尔族(47.63%)[15]、鄂温克族(42.24%)[15]和朝鲜族(44.89%)[12]额头发际有尖率.由此可以推断,湖南苗族额头发际有尖率较低.5头发形状由表可见,湖南苗族卷发和直发出现率分别为36%和636%其中男性卷发出现率为%,直发出现率为%;女性卷发出现率为335%,直发出现率为665%男女间性别间比较无显95第4期刘建国,等:湘西苗族学生5项人类群体遗传学特征调查1.10.49..:29.8270.18 1.8..著性差异(2=0.163,P >0.05).与汉族相比较,直发率(汉族85.25%)有显著性差异(2=36.242,P <0.05).其中:男性间直发率存在显著性差异(2=11.062,P <0.05);女性间直发率也存在显著性差异(2=26.970,P <0.05).与国内其他少数民族相比较,苗族直发率(69.36%)低于哈萨克族(91.19%)[15]和维吾尔族(79.81%)[16]直发率.24项人类群体遗传学特征的基因频率基因频率(gene frequency)是指一群体中某一等位基因中的一种基因在该基因位点上可能有的基因数与总基因数的比率.在群体中任何一个位点的全部等位基因频率之和等于1或者100%.环境条件稳定且遗传结构不变时,基因频率也不会变.已有研究[17]证实:凸型鼻梁对非凸型鼻梁为显性性状,宽鼻孔型对窄鼻孔型为显性性状,有尖型额头发际对无尖额头发际为显性性状,卷发对直发为显性性状,但下颏类型的遗传方式尚不清楚,其遗传方式有待进一步研究.湖南苗族的鼻梁类型、鼻孔形状、额头发际、头发形状4项遗传学特征的基因频率统计结果列于表2.表2湖南苗族4项遗传学特征的基因频率基因鼻梁类型鼻孔形状额头发际头发形状显性基因0.8700.7850.8230.833隐性基因0.1300.2150.1770.167由表2可知:控制鼻梁类型的等位基因中,显性基因为0.870,隐性基因为0.130;控制鼻孔形状的等位基因中,显性基因为0.785,隐性基因为0.215;控制额头发际的等位基因中,显性基因为0.823,隐性基因为0.177;控制头发形状的等位基因中,显性基因为0.833,隐性基因为0.167.35项人类群体学指标之间的相关分析湖南苗族5项人类群体学特征之间的相关分析结果见表3.表3苗族5项人类遗传学特征两两组合的样本量及2值苗族凸鼻梁非凸鼻梁窄鼻孔宽鼻孔突下颏非突下颏有尖发际无尖发际卷发直发凸鼻梁549011232411035391非凸鼻梁17427631113915129912932120.0623.997 1.2883.401窄鼻孔163657115773155宽鼻孔26010612124510925720.0180.2360.330突下颏135288119304非突下颏571166310820.0614.346有尖发际57135无尖发际12527720.121卷发直发2注表示0.01<P <0.05从表3可见,湖南苗族5项人类群体遗传学特征彼此间大多不相关,彼此相关只有2对:鼻梁类型-下颏类型(2=3,<5);下颏类型头发形状(2=36,<5)而在汉族[18]的对特征中,只有鼻梁类型鼻孔形状、鼻梁类型下颏类型对性状彼此相关综上所述,湖南苗族人群中多为非凸型鼻梁、宽型鼻孔、突型下颏、无尖额头发际、直发苗族男女间凸96吉首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第31卷.997P 0.0- 4.4P 0.0.10--2..型鼻梁率均在显著性差异,而非凸型鼻梁无显著性差异;苗族男女间宽鼻孔率存在显著差异;苗族男女间突型下颏率存在显著差异,非突型下颏率不存在显著差异;男女间额头发际比较无性别间差异;苗族男女间直卷发比较无性别间差异.与汉族和其他少数民族相比,湖南苗族在我国人群中属于非凸型鼻梁较高、宽鼻孔率偏低、突型下颏率高、额头发际有尖率较低和直发率较高的人群.参考文献:[1]郑连斌,张淑丽,陆舜华,等.布依族体质特征研究[J].人类学学报,2005,24(2):137-144.[2]郑连斌,崔静,陆舜华,等.乌孜别克族体质特征研究[J].人类学学报,2004,23(1):35-45.[3]栗淑媛,郑连斌,陆舜华,等.兴安盟3个民族9种形态特征的研究[J].人类学学报,2003,23(2):19-22.[4]戴玉景,丁建生,邹占标.甘肃裕固族体质特征初步研究[J].人类学学报,1987,6(4):315-323.[5]戴玉景,郗瑞生,赵晋.宁夏回族体质特征的初步研究[J].人类学学报,1996,15(3):233-240.[6]庞祖荫,李培春,梁明康,等.广西德峨苗族、彝族体质特征[J].人类学学报,1987,6(4):324-335.[7]邵象清.人体测量手册[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8]施全德,胡俊清,杨宏有.黑龙江达斡尔族体质特征调查[J].人类学学报,1983,2(1):60-71.[9]韩向君,段秀实,吴真,等.满族青少年头部特征分析[J].人类学学报,1994,13(2):159-164.[10]陈翁良,郭常富,魏伟,等.基诺族体质形态的初步研究[M]//中国8个民族体质调查报告.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83,30-36.[11]王桂伦,戴星翼,许自省,等.哈尼族体质形态的初步研究[M]//中国8个民族体质调查报告.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82,21-29.[12]艾琼华,赵建新,肖辉,等.新疆蒙古族体质人类学研究[J].人类学学报,1994,13(1):46-55.[13]陆舜华,李咏兰,郑连斌,等.内蒙古5个民族12对性状的基因频率[J].遗传,2002,24(2):140-142.[14]李培春,梁明康,吴荣敏,等.水族的体质特征研究[J].人类学学报,1994,13(1):137-146.[15]崔静,邵兴周,王静兰,等.新疆哈萨克族体质特征的研究[J].人类学学报,1991,10(4):305-313.[16]艾琼华,肖辉,赵建新,等.维吾尔族的体质特征研究[J].人类学学报,1993,12(4),357-365.[17]李咏兰.郑连斌.陆舜华,等.达斡尔族、鄂温克族、鄂伦春族13项形态特征的研究[M ].人类学报,2001,20(3):217-223.[18]栗淑媛,郑连斌,陆舜华.鄂尔多斯蒙古族、汉族5项遗传学指标研究[J].天津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3,23(2):19-22.Five Population Genetic Characteristics of Students fromMiao Nationality in XiangxiLIU Jian guo,H E Xiao wei(College of Biology and Environmental Sciences,Jishou University,Jishou 416000,H unan China)Abstr act:Five morphological traits on face of 594cases of Miao fr om Xiangxi wer e investigated.T he 5in dexes were nasal pr ofile,nostril form,chin pr ojection,hair point of the forehead and hair form.The re sults showed that:majority of individuals of Miao were non um bonate nasal profile,wide nostril,projec ted chin and straight hair;in most cases,these 5indexes were not cor related with each other except nasal profile and chin projection,chin projection and hair form.Key words:Miao nationality;population;mor phological traits(责任编辑易必武)97第4期刘建国,等:湘西苗族学生5项人类群体遗传学特征调查。

体质人类学基础知识——史前人类研究

体质人类学基础知识——史前人类研究

时 代

早期
300或200
人 早期直立人 初期
第 代


上新世 中新世 渐新世 始新世 古新世
500 2500 4000 6000 7000
南方古猿 腊玛古猿 森林古猿 埃及猿
古猴类
人类的祖先 人类的远祖
二、关于腊玛古猿的系统位置
❖腊玛古猿化石是1932年,美国 学者刘易斯(G.E.Lewis )在印 巴交界的西瓦立克山区发现并命 名的。
❖以后又中国、印度、巴基斯坦、 土耳其、希腊、匈牙利、肯尼亚、 乍得等国有所发现。
乍得古猿
二、关于腊玛古猿的系统位置
化石地点 开远小龙潭
禄丰石灰坝
元谋竹棚 豹子洞箐 元谋小河 蝴蝶梁子
发现时间 (年)
1955-1957 1980-1982
1975
1980-1983
1986
化石材料 牙齿10枚 牙齿、上颌骨
髋骨 胫骨 膑骨
椎骨
肋骨
腓骨
足骨
股骨
骶骨
肩胛骨
锁骨
肱骨
尺骨
桡骨
手骨
髋骨
腰椎
坐骨大切迹
尾骨
骶骨
犬齿 门齿 前臼齿
臼齿
3. 人体骨骼的性别、年龄鉴定
眉弓:位于眼眶的上方。
猿人的眉弓异常发达,且左右 相连,呈横行而突出的屋檐状; 早期智人的眉弓也较发达,但左 右眉弓不相连;晚期智人和现代 人进一步减弱。
一、关于直立人的来源问题
早期人类迁徙亚洲路线图
二、关于古人类体质发展不平衡性
❖直立人阶段的人类, 体质发展具有不平衡 性; ❖一般具有与现代人 十分接近的上、下肢 骨,而头骨保留有较 多猿的性状。

师生合作开展湘西土家族苗族人群体质人类学特征

师生合作开展湘西土家族苗族人群体质人类学特征

师生合作开展湘西土家族苗族人群体质人类学特征调查与研究中期研究报告本课题于2011年10月立项开题,一年多来我们围绕课题做了大量的调查和研究工作,到现在基本上完成了中期的研究工作,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在此,对本课题中期研究的情况进行一个总结。

一.课题研究的目标、内容与计划本课题开题论证,专家咨询,确定了研究目标即通过本研究探索师生合作高效开展研究性学习的策略和方法,为本学科和其他相关学科有效开展研究性学习构建一种新的模式;解决传统教学中学生认知潜能方面存在的不足;提升学生的思维和对事物的认知深度。

课题从以下几个方面开展了部分研究:1.培训研究性学习小组的学生进行人群体质人类学特征具体指标的研究,并通过分组自拟小问题进行开展研究性学习,如“湘西地区特有人群有耳垂和无耳垂遗传规律的调查与研究”等。

2.对人群体质人类学特征进行具体分类和分析,本课题只对可测和可观察的湘西地区特有人群体质人类学特征进行调查和研究。

3.利用调查数据,学生整理撰写小论文、绘制遗传图谱,通过“情景-实践-认知-发展”提升学生对事物的认知规律。

课题的开展中我们采取了以下调查方法:1.行动研究法。

组织课题组成员制定计划并根据研究开展状况进行修订和改善,组织研究性学习小组开展调查、数据处理、分析、绘制家系遗传系谱图、构建资源库等实践活动,研究学生的思想、能力、和素质的发展。

2.文献研究法。

指导学生共同查阅人群体质人类学特征的研究现状,从中借鉴经验,寻找可测或可观察、可操作性的体征及研究方法;3.调查研究法:本次调查包括家系调查、群体调查;调查前,对调查人员进行专门培训,并进行预调查,统一调查标准。

依据《人类遗传学导论》的方法将所得家系资料分别绘制家系图谱。

在2011年10月-2011年12月这个阶段,针对研究问题并查找具有价值和指导意义的文献资料,设计课题研究方案。

实施本阶段培训计划,召开开题报告会。

课题开题论证已于2011年12月18日完成。

湖南省西部地区少数民族儿童体质调查研究

湖南省西部地区少数民族儿童体质调查研究

湖南省西部地区少数民族儿童体质调查研究作者:刘国纯徐中秋来源:《体育时空》2013年第11期中图分类号:G806 文献标识:A 文章编号:1009-9328(2013)11-000-02摘要本研究运用田野调查法等方法对怀化市3-6岁苗族侗族儿童的体质情况展开调查。

调查得知湘西地区:一、苗族和侗族儿童身体形态基本接近,但是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二、在身体机能方面,苗族和侗族儿童也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运动后的恢复情况苗族儿童较侗族儿童好。

三、在身体素质方面。

在苗族与侗族3-6岁儿童的立定跳远和十米折返跑侗族儿童要较苗族儿童更好。

投掷网球水平上,苗族和侗族男孩的投掷水平都较低。

女孩投掷和走平衡木好于男生。

在双脚连续纵跳的测试中,男孩子的情况不容乐观。

关键词 3-6岁苗族侗族体质一、前言体质是指人的生命活动和劳动工作能力的物质基础。

身体的健康不仅表现为没有疾病和机体器官功能正常,还应具有良好的体质[1]。

怀化市是一个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其中以侗族和苗族居多,了解3-6岁苗族、侗族儿童的体质状况,摸清其发展状况,对评价湘西地区儿童健康状况,促进儿童的精神行为运动发育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本文主要分析2010年全国国民体质监测中怀化市3-6岁儿童体质测试数据,探讨儿童体质状况。

二、调查实施测试项目:以2010年全国国民体质监测所需要的检测项目为主包括:地区、出生年月、每天睡眠时间、身体活动情况、儿童身高体重、心率、柔韧、身体素质等一共68个数据信息。

实施:在怀化市部分地区(麻阳县、芷江县)展开具体实施。

其中3-6岁儿童中侗族儿童869名,苗族儿童871名。

评价标准:受试儿童按《2010年国民体质监测3-6岁儿童体质测定标准》进行综合评价,即各项指标的评分标准采用5分制,5分为优秀,4分为良好,3分为及格,2分为中下,1分为差。

三、湖南省怀化市3-6岁侗、苗族儿童身体形态研究(一)身高对怀化市汉族、苗族和侗族3-6岁儿童升高调查统计结果如下:表1 身高与全国平均水平比较统计表(n=1611)在身高方面怀化地区苗族、侗族3-6儿童总体身高随年龄的增长而长高。

湘西民族医药人类学的研究进展

湘西民族医药人类学的研究进展

湘西民族医药人类学的研究进展湘西民族医药不仅是自然科学遗产,也具有鲜明的文化性。

人类学方法在研究民族医药文化中具有较高的价值。

本文总结了人类学的特点及其在民族文化研究中的作用,研究民族医药文化常用的人类学方法,以及人类学方法研究湘西民族医药文化取得的成果,探讨湘西民族医药文化的人类学研究可拓展的方向。

标签:民族医药;湘西;人类学湖南地区的少数民族以土家族、苗族、侗族、瑶族、白族等为主,根据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湖南少数民族人口占全省总人口的1013%。

其聚居区主要在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以及怀化市、张家界市、邵阳市等所辖县乡地区。

湘西各个少数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医药文化,虽然没有文字,但在几千年的流传过程中口耳相传,延续至今。

其中土家族、苗族、侗族、白族医药文化近三十年来研究者较多,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民族医药属于古代留存下来的珍贵文化遗产,但是由于民族医从业人员较少,游离于规范化医疗体系之外,后继乏人,没有得到大力的扶持,因而湘西民族医药面临着传承的危机与困境。

我们认为,湘西民族医药应该从文化研究、政策扶持、资源保护、制度建设等多个角度入手,制定战略性的可持续发展计划,全方位地挖掘、保护,才能使民族医药这种珍贵的文化遗产不至于在医药现代化的今天销声匿迹。

在文化保护方面,利用人类学的方法和理论加强对湘西民族医药的研究是最合适也最行之有效的研究手段。

1 人类学方法研究民族医药的优势和特色人类学是从生物和文化角度对人类进行全面研究的学科群,是研究人的起源与发展,包括人的体质与文化变迁的学问。

它在西方兴起之初曾大量研究世界各地的所谓原始文化或野蛮人文化。

上个世纪八十年代,中国人类学学会成立,人类学开始复兴。

期间我国人类学者进行了大量少数民族文化研究。

11 人类学的特点及其在民族文化研究中的作用从文化研究的角度来说,人类学这门学科通过研究人类的生活方式,研究全球不同的文化,揭示文化的多样性,它具有自己独特的学科特点。

师生合作开展湘西土家族苗族人群体质人类学特征

师生合作开展湘西土家族苗族人群体质人类学特征

师生合作开展湘西土家族苗族人群体质人类学特征调查与研究研究报告本课题于2011年10月立项开题,2年多来我们围绕课题做了大量的调查和研究工作,到现在基本上完成了研究工作,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在此,对本课题研究的情况进行总结。

一.问题提出课题组所在学校地处少数民族聚居地,土家、苗、白、满、回等十多个民族于此交错聚集,繁衍生息,形成了错综复杂、扑朔迷离且独具特色的地域文化,同时构建了具有独特研究价值的人类基因库。

基因决定人类体质特征上的多态性。

这种多态性主要是指人体上各种可观察和可测量的表现型特质,例如肤色,鼻型,唇形,头型,面部特征,身材的高矮等等。

这是一种丰富的学生可感知的、实施过程易于操作的有形资源。

新研制的《全日制义务教育生物课程标准(实验稿)》提出“教师应积极开发和利用各种课程资源,改变仅仅依靠教科书开展生物教学的传统做法”,倡导师生利用区域资源自主、合作、共同开发适合学校且具有特色的课程资源。

新课程倡导研究性学习,其目的在于帮助学生从被动的接受式学习转向主动的探究式学习,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提高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技能解决实际问题的综合能力,为学生个性和创造力充分发展开辟新天地和新途径,为其终身学习和毕生发展奠定基础。

因此,结合我校生物教学开展实际情况,我们提出了此课题。

二.理论依据1.马克思主义实践观。

该理论认为实践是人类能动地认识、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活动,是人类特有的对象性的感性活动。

实践是人类存在的基本方式,人类的产生、生存和发展都是以实践为根本方式和标志的。

没有以实践为基础的社会实践,也就没有人类的生产和发展。

本课题拟通过学生实践活动,主观能动的参与本课题的调查、数据处理、撰写研究小报告等活动来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综述撰写能力和对问题的处理技能等综合素养。

2.郑燕祥的“三重化”学习新范式。

在新的范式中,学习是没有边界的,其特征是个人化、本土化和全球化。

学生学习的目的在于满足其个人的需要和发展他们的个性,尤其是以最理想的方式发展其潜在的多元智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Key words Hui
nationality;somat06eop;antheopometry
湖南省是一个多民族的省份,在全省52个 民族中回族居第7位…。居住在汉寿、桃源等 县境内。海南省、宁夏回族自治区及甘肃省临 夏市的回族体质特征的研究已见报道-2.3 J。本
外,其余均为直接法。使用仪器为马丁测高仪、 直脚规、弯脚规和体重秤。
族乡为主测区.对回族成年男、女400人进行活体测量与观察。所得结果用马丁分类法分析其体质特征。结果:湖 南回族中等身材,男性以中头型为主.圆头型次之,女性则与宁夏回族人相仿。眼裂多呈水平,面阔、中鼻,女性多 为凹形鼻,男性则以直鼻梁居多。结论:湖南回族除具有东亚人一般特征外,还具有本民族独特的体质特点。 关键词 回族;活体观察;活体测量
0f individuals r耵aged from 25 of the,oalpebtul 6ssuze was
tO
Meth・
The蜩
45.Seven items wei-e obE廿'ved and 26 measurements we辟made
Rmults:The direct{on
horizontal(99 5%in males brachycephaly(43
Physical anthropology of Hui nationality in Hunan province
PEN
Jia-Wu,CHEN Sheng-Hua,JLANG
Sui—Bin,HE De-Fu,PENG Zhen-Shan,GONG Hao,YANG Sheng-Hai
(E_难rimental
2.1.3形态面指数分型(表3)在湖南回族 面部指数分型中,以超阔面型(男41.O%,女 39.5%)、阔面型(男33,0%,女34,0%)和中面 型(男15.0%,女18.5%)为主,而狭面型男、女
均不到10%;按鼻指数分型,中鼻型居多(男 66.5%,女51.0%),而阔鼻型则以女性多见
(女44.3%,男27.5%),过阔鼻型女性占1%, 次是特圆头型(20.5%),而长头型男、女均为 男性则无1例。
(3):250.258
回族人中亦以中面型多见。按鼻指数分型,宁
夏回族与湖南回族均以中鼻型居多,湖南回族 女性的阔鼻型出现率明显高于男性(女44.3%, 男27.5%),过阔鼻型仅见于女性占1.0%,而临 夏市回族则以长鼻型居多,达70.0%,不论男、
女均未见过阔鼻型。按身高分型,湖南回族以中 等及亚中等居多宁夏回族则以超中等及高型居 多.而临夏市回族更以高型及超高型多见,其中 超高型所占比例最大(男31.4%,女25.O%),湖
裹3期南回旗头面部各项指数
Tab 3 Indexes of●t口n ot Hta natlefmhty
ffl
Humn
2.2湖南回族体部特征湖南回族平均身高, 男1
637.89
中等及超中等型(分别为22.0%,21.0%, 14.5%);女性亚中等型与中等型均为27.096, 矮与超中等型均为17.5%。
均值仅为125.5,而与土家族、侗族、瑶族比较,
则不论男、女,均有着相同或相似的均值;就头 长而言,湖南回族的头长与土家族、瑶族、侗族、
41.0%,女39.5%),其次为阔面型(男33.0%,
女34.0%)和中面型(男15,0%,女18.5%), 而宁夏回族男性中超阔面型者仅占10.44%, 阔面型7.4%,中面型最多(29.27%),临夏市
2结果
文为研究湖南回族体质特征,积累回族人民的
体质测量数据,确定回族人民体质标准值。 1材料和方法 以回族人口相对集中的汉寿县毛家滩回族 自治乡为主测区,共测400(男200,女200)人,
2.1湖南回族的头面部特征(表l,2)
2.1.1头面部活体观察湖南回族的睑裂绝
大多数为水平方向,占99%,蒙古褶的出现率 仅40%,且无性别差异。凹形鼻背多见于女性 (女75 0%,男31.5%),直性鼻背男性多于女 性(男48.5%,女19.5%)。 2.1.2头部指数分型湖南回族按头长宽指 数分型,男性以中头型(43.0%)和圆头型 (39.5%)居多,女性以圆头型(59.0%)居多,其
白族、苗族及15省汉族【51有较相近的头长关
系,显示了东亚民族的头长特点。
参考文献 1湖南省统计局.湖南统计年鉴北京:中国统计局 出版社,1991,50-51. 2郑连斌,朱钦.宁夏回族体质特征研究.人类学 学报,1997,16(1):11-14 3戴玉景,郡瑞生,赵晋.临夏市回族体质特征初 步研究人类学学报.1996,15(3):23—24 4吴汝康,吴新智,张振标人体测量方法.北京:科 学出版社。1984。3-102 5张振标.藏旗的体质特征.人类学学报。1985,4
ITtn_1,女1
538.24
mm。按马丁身
高分型,男性以亚中等型稍占多数,其次为矮、
——290——
万方数据
3讨论 3.1湖南回族头面部特征本省回族人蒙古 褶的出现率仅40%,与甘肃临夏市回族近似 (男44.8%,女46.1%),而宁夏自治区的回族 人多具蒙古褶(男53,3%,女68.8%)ta J。接头 长宽指数分型,宁夏回族男性多为特圆头型,其 次为圆头型;女性多为圆头型,其次为特圆头 型。而湖南回族男性以中头型为主,圆头型次 之;女性则与宁夏回族人相仿。按形态面指数 分型,省内回族男、女性均以超阔面型多见(男
——291——
万方数据
CHINESE
JoURNAL OF ANAToMY V01.26 No.3 2003
解剖学杂志2003年26卷3期
湖南回族体质人类学初步研究
任家武1 陈胜华1 蒋穗斌1何得富1 彭珍山1 龚
浩2
阳盛海2
(1南华大学人体形态实验中心,衡阳421001;2湖南省民族事务委员会) 摘要
目的:了解湖南省回族的体型及体质特征,为临床医学和人类学提供资料。方法:以湖南省汉寿县毛家滩回
(59.0%and
females).The
l 637.89 ram i171 males and 1 538.24 ham in
fⅢales respectively.Conclusion:The resuha
physjcat
characters
of HLli in Hunan have hath general characters of the Mongoloids and t}leir own special features.
natiomlityinHtman(;±5.m)
3.O%;按头宽高指数分型为狭头型(男73.5%, 女74.0%)和中头型(男23.0%,女21.5%);接 头长高指数分型男、女性均以高头型占绝对多 数(98,5%)。
衰2湖南回族面部各顷理囊结果
Tab 2 Resulu of h曲d-tace of Hui nationality in Htman
Al甚traet
Centre
ofHuman Morphology,Nanhua Uniw'rslty,Hengyang 421001)
ab∞nve:To study the characteristics of ph徊cal anthropology of Hui nationahty in Hunan prcennce ods:A tond of 400 adults of Hui nattonality were 0bse『ved and measured ln Hanshou County,Hunan Prox.qnce
——289——
年龄均在25--45哕之间。观察、测量的标准和
方法,参照《人体测量方法》L4 J。活体测量观察 7项,测量族头面部、体部测量(i±5.哪)
Tab 1
MenztmmmntⅫlb ot head-face and body of Hul
stature
and 99%in females)The length-heeadth index of the head WaS
classified
as
mesocephaly and 20.5%in
0%and 39.5%in males),as brachycephaly and ultrabmchycephaly of the Hui in Hunan was of middle and sub-mlddle type.averaging show that
《中国人解剖学数值》已出版发行
<中国人解剖学敦值)已于2002年5月由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发行。全国各地新华书店有售.定价41.50元。 该书由中国解剖学会体质调查委员会黄濂主编,副主编有:吴晋宝、党瑞山、许家军、张为龙、张朝佑、席焕久和于彦 铮。编者为,活体测量和运动系统:席焕久(组长)、丁士海、任甫、王剑;内脏学:张朝佑(组长)、陈光忠、王衡、崔慧 先:脉管系统:张为龙(组长)、凌风东、赵根然、王衡、郭友华、丁文龙、条哲、李瑞祥、李华、朱唏、袁张根、王云祥、赵 玲辉;神经系统、内分泌腺和感觉器:许家军(组长)、党瑞山、纪荣明、黄瀛、康仲涵、邦鸣、杨月如、王爱莲o ‘中国人解剖学数值)是在‘中国人体质调查)、<中国人体质调查续集>和《中国人体质调查第三集)的基础上编 著的,因该三本专著出版发行后,虽然获得了全国广大解剖学工作者同声赞誉,但也提出了三书出版周期长,内容 互补.给读者带来了不便。加之第一集早已售缺,使用极其不便。故中国解剖学会第六届体质调查委员会根据广大 读者的意见决定以前述三专著为基础,更新整合相同内容(不再引列原文献),删去少数不同小样本数项目,新增缺 的项目。‘中国人解剖学数值)新收集了795篇文献,从中精选采用了159篇。该书基本涵盖了活体测量和所有人 体各系统的解剖学数值,是一本比较全面记载中国人解剖学数值、变异和畸形的专著。 中国人解剖学数值的整理,历经了三代专家的呕心沥血,由六届体质调查委员会做了近半个世纪的工作.才得 以大功告成,为我国医学、人类学和民族学等学科提供了中国人体质和解剖学数据。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