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炼丹术及其化学成就

合集下载

中国古代化学

中国古代化学

领先于世界的中国古代化学中国是世界最早的文明发达国家。

中国古代化学也取得了相当辉煌的成就,其发展的水平远远超过了当时世界其它地区和国家。

著名科学史家李约瑟说,中国是“整个化学最重要的根源”,“化学是地地道道从中国传出去的”。

主要的化学成就中国古代化学的主要成就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发明了精美的陶瓷技术中国早在约一万年前的新石器时代就已经发明了原始的制陶术,成为世界上最早能够制陶的国家之一。

在距今约五六千年以前,在今河南地区就出现了具有红、黑图饰的“彩陶”制品,反映了当时已经具有了相当高的制陶技术和社会文化水平,形成了著名的“彩陶文化”。

尧时代的朝代名就叫陶唐时代,充分反映了尧时代属于上古时代陶器时代。

在约四千五百年前,中国在不断改进制陶技术的基础上,开始用较纯净和精细的瓷土取代粗糙的陶土为原料,制胎和挂釉,并以较高温度进行煅烧制出了世界最早的原始瓷器。

到了汉代,由于烧瓷技术不断改进,中国已能造出精细的青瓷。

以后,再经晋、唐、两宋到明,历代名窑已能制出极其精美的瓷器,并远销国外,受到各国人民的盛赞,对世界文化的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

“瓷”几乎已经成了“中国”的代名词。

瓷器的发明是中国古代化学取得的一项杰出成就。

2.掌握了超群的冶金技术(1)青铜冶炼。

中国开始冶炼青铜的时期记载说是晚于西方,但实际情况却是中国的冶炼铜器的水平远高于西方。

例如早在公元前14世纪的商代,中国就掌握了高超的青铜冶炼技术,制出了造型复杂、精巧、庄重、雄伟的青铜器,已经达到较高的水平和成熟的技术,为世界其它地区所不及。

特别是在战国至汉代成书的《考工记》中,还提出了以六种不同的铜锡配比冶炼不同性能的青铜的“六齐”规则,成为世界上最早总结青铜冶炼规律的国家,反映了当时超群的冶炼水平。

(2)铸铁冶炼。

中国冶炼块铁技术也很早,冶炼铸铁的技术却比欧洲早2000年。

中国铸铁的发明出现在公元前5世纪,而欧洲则迟至公元后的15世纪。

由于铸铁的性能远高于块铁,所以真正的铁器时代是从铸铁诞生后开始的。

中国古代炼丹术发展简述知识讲解

中国古代炼丹术发展简述知识讲解

中国古代炼丹术发展简述中国古代炼丹术发展简述1、中国古代炼丹术的起因《庄子.逍遥游》描述到:藐姑射之山有神人居住焉,肌肤若冰雪,淖约若处子,不食五谷,吸风饮露,乘云气,御飞龙,而游乎四海之外。

这样生动浪漫的神仙幻境当然会引起人们的神往和追求。

所以人们为了羽化成仙从而追求某种长生不老药或者修炼某种长生不死的道术。

按照早期的炼丹家的信念,这种神丹一旦炼成,服用即可长生不老,羽化成仙,又可以点化汞、铜、铅等金属为黄金、白银。

所以古代的炼丹术和炼金术是紧密相关的。

所以古代的炼丹术主要有两个目的:帝王追求长生不老和“点金家”追求由于中国道教的核心思想是长生成仙,因此自从道教形成有组织的形式后,即在东汉时期以后,炼丹术开始兴起。

而且炼丹术的兴衰与道教在各个朝代的地位有紧密的关系在战国时期以后人们就开始摒弃了以服食草木仙药,而服食某些天然的矿物为辅的长生术,转转而经人工升炼的神丹。

但是又提出天然的金石矿物聚集了太阳、太阴之气,而含有大毒,解决的办法以火炼的方法来制伏其毒性,并提炼其飞升的精华,所以之后的的道士服用便从直接服天然金石过渡到火伏金石,升炼神丹,从而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以火炼升华操作为主的炼丹术技艺。

2、中国炼丹术的鼎盛时期中国炼丹术发展到唐代,进入它在历史上的鼎盛时期,究其原因,主要是李唐王朝实行了尊道抑佛的政策,出现了道教和皇权结合的局面。

唐代的尊道抑佛出现过两次高潮,第一次是在唐初的武德、贞观年间,第二次是是在玄宗开元年间及天宝之初,道教组织抓住了唐王朝几番从政治上利用它们的时机,扩展了自己的势力,壮大自己的徒众。

道教的兴起带动了炼丹术的兴起,由于唐王朝中许多皇帝都醉心于神丹金液,追求长生不死。

太宗晚年便服长生药,最终就是由于服丹药中毒,罹暴疾而驾崩的。

接着高宗也笃信长生有术,而后武后执政后也开始服用丹药,,玄宗在开元后期也开始日益对长生方术产生了兴趣,从而不少金丹术士得受宠信。

皇帝至尊,崇奉、支持金丹仙道如此狂热,“上之所好,下必甚焉”,服食长生之风一时弥漫朝野上下,烧丹炼汞,修炼长视之道,这使得炼丹术活动的繁荣,炼丹飞汞的实验得到广泛发展。

辽宋夏金时期的化学

辽宋夏金时期的化学

辽宋夏金时期的化学炼丹术两宋时期炼丹术仍很盛行。

北宋时一些人依然热中于烧炼外丹,如张邦基《墨庄漫录》卷3 载:章盛于宋真宗时,“炼丹一炉,在翰林金丹阁,日供炭五秤”,至宋神宗熙宁元年,“犹养火不绝”,“其丹作铁色。

”“张忠定公安道居南都,炼丹一炉,养火数十年。

”炼丹持续时间之长,可见其人迷恋之深。

陆游《老学庵笔记》卷9 载:“(徽宗)宣和末,又以方士刘知常所炼金轮,颁之天下神霄宫,名曰神霄宝轮。

知常言,其法以汞炼之成金。

”蔡絛《铁围山丛谈》卷6 载:宋太宗时得巧匠,“造金带得三十条”。

但是,不少炼丹术士实际上是江湖骗子,专以炼制伪金和伪银的方术骗人钱财,搞得声名狼藉。

尤为严重的是,由于服食丹药中毒致死者屡见不鲜,因而促使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所谓神丹仙药的危害性,并对炼丹术采取了严肃的批判态度。

如沈括就曾明确指出对炼丹术“不可不戒”。

《本草衍义》的作者寇宗奭也指出:“生金有毒,至于杀人,仍为难解”,“丹砂但宜生服,若炼服少,有不作废者”,“水银入药虽各有法,极须审谨,有毒故也。

”甚至连“养火数十年”的南都张安道也是“丹成,不敢服”,结果使一位坚求服食者中毒致死。

在这种情况下,到了南宋时期,从事烧铅炼汞的外丹术已明显衰落,与此同时,主张炼气养神的内丹术大为兴盛起来。

在这一时期,出现了不少的炼丹术著作。

下面列举的几种是较有代表性的,从中可以了解当时的炼丹设备、炼丹方法及炼丹术的发展情况等,对于研究中国古代炼丹化学的成就具有重要的价值。

《丹房须知》,吴悮撰,成书于南宋孝宗隆兴元年(1163)。

此书专讲炼丹的基本知识和注意事项,如择友、择地、择井、造坛、造鼎、造炉、研磨、合药、采铅、用火、开炉、服食、禁忌等。

书中虽字数不多,但记载了一些重要的炼丹设备的图形,如丹台、抽汞的蒸馏器、既济炉和未济炉、研磨器等。

《金华冲碧丹经秘旨》,白玉蟾授,孟煦撰,成书于南宋理宗宣庆元年(1225)。

此书对于炼丹设备的叙述很详细,如石榴罐、水海等,都是符合科学原理的。

中国古代炼丹术发展简述

中国古代炼丹术发展简述

中国古代炼丹术发展简述1、中国古代炼丹术的起因《庄子、逍遥游》描述到:藐姑射之山有神人居住焉,肌肤若冰雪,淖约若处子,不食五谷,吸风饮露,乘云气,御飞龙,而游乎四海之外。

这样生动浪漫的神仙幻境当然会引起人们的神往与追求。

所以人们为了羽化成仙从而追求某种长生不老药或者修炼某种长生不死的道术。

按照早期的炼丹家的信念,这种神丹一旦炼成,服用即可长生不老,羽化成仙,又可以点化汞、铜、铅等金属为黄金、白银。

所以古代的炼丹术与炼金术就是紧密相关的。

所以古代的炼丹术主要有两个目的:帝王追求长生不老与“点金家”追求由于中国道教的核心思想就是长生成仙,因此自从道教形成有组织的形式后,即在东汉时期以后,炼丹术开始兴起。

而且炼丹术的兴衰与道教在各个朝代的地位有紧密的关系在战国时期以后人们就开始摒弃了以服食草木仙药,而服食某些天然的矿物为辅的长生术,转转而经人工升炼的神丹。

但就是又提出天然的金石矿物聚集了太阳、太阴之气,而含有大毒,解决的办法以火炼的方法来制伏其毒性,并提炼其飞升的精华,所以之后的的道士服用便从直接服天然金石过渡到火伏金石,升炼神丹,从而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以火炼升华操作为主的炼丹术技艺。

2、中国炼丹术的鼎盛时期中国炼丹术发展到唐代,进入它在历史上的鼎盛时期,究其原因,主要就是李唐王朝实行了尊道抑佛的政策,出现了道教与皇权结合的局面。

唐代的尊道抑佛出现过两次高潮,第一次就是在唐初的武德、贞观年间,第二次就是就是在玄宗开元年间及天宝之初,道教组织抓住了唐王朝几番从政治上利用它们的时机,扩展了自己的势力,壮大自己的徒众。

道教的兴起带动了炼丹术的兴起,由于唐王朝中许多皇帝都醉心于神丹金液,追求长生不死。

太宗晚年便服长生药,最终就就是由于服丹药中毒,罹暴疾而驾崩的。

接着高宗也笃信长生有术,而后武后执政后也开始服用丹药,,玄宗在开元后期也开始日益对长生方术产生了兴趣,从而不少金丹术士得受宠信。

皇帝至尊,崇奉、支持金丹仙道如此狂热,“上之所好,下必甚焉”,服食长生之风一时弥漫朝野上下,烧丹炼汞,修炼长视之道,这使得炼丹术活动的繁荣,炼丹飞汞的实验得到广泛发展。

中国古代炼丹术及其化学成就

中国古代炼丹术及其化学成就

2011-2012第一学期校公共选修课《中国古代化学史及文物保护修复》结课论文学生姓名赵颖彪学号8031210128所属学院机械电气化工程学院专业农业机械化及其自动化班级农机14-1塔里木大学教务处制中国古代炼丹术及其化学成就摘要:中国古代化学取得了令人注目的成就,对物质及其变化的认识上,揭示了物质可分、运动、守恒的规律(在化学实验上,炼丹家们掌握了一些物质的性质、制法和鉴定方法)在化学工艺和技术上发明了火药、金属的冶炼和造纸术等,但中国古代化学也留给我们不少缺憾,值得我们深思。

关键词:古代化学;炼丹术;化学发展;成就在化学领域中,中国古代劳动人民取得了惊人的成就,其中火药、陶瓷、造纸、金属的冶炼和炼丹术等令世人瞩目;在对物质的认识上体现了唯物辩证的观点。

其中对物质的存在方式和近代的化学理论有着惊人的相似,中国古代化学取得了这么辉煌的成就。

本文就对中国古代炼丹术及其在化学上的作用作粗略的阐述。

一、中国古代炼丹术的产生和成就1.1中国古代炼丹术的产生在远古时代,火的使用不仅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条件、居住条件,而且这个最初的化学实践,为古代炼丹术奠定了客观基础,因为那时人们无法理解风雨雷电等现象和灾害,“万物有灵”的观念十分强烈。

进入阶级社会以后,统治阶级利用“鬼神”恐吓,麻痹人民。

最初的化学萌芽也被他们用以维护他们的统治,随着生产力的提高,人们的物质生活日益丰富,追求长寿和永生的愿望随之产生和增强,统治阶级梦想长生不死,万世霸业的欲望更加强烈,于是神仙传说大兴,便开始了长达千年的寻仙求药活动。

炼丹术是古人为求“长生不老”而炼制丹药的方术,这种方术在我国起源很早,据《汉书·刘向传》载,淮南王刘安(前179-前122)在他的《枕中鸿宝秘苑书》中说,战国时邹衍(约前305-前240)有“重追延命方”,看来这可能是我国古代丹方之祖。

但是这方不传于世,刘安那部书也早已散佚,内容怎样现在已经无从查考。

不过,《战国策》有方士向荆王献“不死之药”的记载,《史记》对秦始皇求“仙药”和派方士徐市(福)率童男女几千人入海求“仙人”的事叙述很详细,可见我国炼丹术在先秦时期的确已经开始萌芽。

中国古现代优秀化学家的贡献

中国古现代优秀化学家的贡献

中国古现代优秀化学家的贡献简介化学作为一门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以及变化规律的基础自然科学,在中国历史上有着悠久的传统。

从古代的炼丹术、炼金术,到现代的化学研究,中国化学家们为世界化学的发展做出了不可忽视的贡献。

古代化学家及贡献1. 葛洪葛洪(284-364年)是东晋时期的著名道教学者,他在化学领域的主要贡献在于炼丹术。

葛洪的著作《抱朴子》中详细记载了多种炼丹方法,包括金丹术和烧炼技术,这些内容对后世化学实验有着重要的影响。

2. 孙思邈孙思邈(581-682年)是唐代著名医学家和炼丹家,他在炼丹实践中总结了许多重要的化学知识。

《丹经》是孙思邈的代表作,其中记载了多种药物的制作方法和炉火法则,对后世的化学研究产生了深远影响。

现代化学家及贡献1. 李四光李四光(1887-1971年)是中国现代化学的奠基人之一,他在化学教育、有机化学研究等方面作出了巨大贡献。

李四光曾任北京大学教授,培养了一大批化学人才。

他的研究涉及有机合成、天然产物化学等多个领域,并发表了多篇学术论文。

2. 侯德榜侯德榜(1892-1977年)是中国著名化学家,以研究制碱工艺而著称。

侯德榜发明了联合制碱法,大幅度降低了制碱成本,为中国化学工业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他的著作《制碱》详细介绍了制碱的原理和工艺。

3. 屠呦呦屠呦呦(1930-)是中国现代著名的药理学家和有机化学家,她的杰出贡献在于发现了抗疟药青蒿素。

屠呦呦领导的研究团队从传统中药青蒿中提取出有效成分,为全球抗疟疾治疗做出了巨大贡献。

因其在医学领域的卓越成就,屠呦呦获得了201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总结中国古现代化学家的贡献跨越了从古代炼丹术到现代化学研究的广阔领域。

他们的成就不仅推动了化学科学的发展,也为中国乃至世界科技的进步作出了重要贡献。

通过对这些化学家及其成就的了解,我们可以更好地认识到化学作为一门自然科学在人类历史中的重要地位。

管窥中国古代炼丹术

管窥中国古代炼丹术

管窥中国古代炼丹术炼金术在中国古代可谓源远流长,它满足了人们对长生不老与飞升成仙的幻想,因此吸引着一大批“活神仙”们倾尽一生的精力去追寻所谓“点石成金”,“长生不老”的仙方。

古往今来的炼金术士中,太上老君可谓是最知名的一位,盖因其在西游记中将孙悟空关进炼丹炉中却使其炼成火眼金睛的“卧底”表现不可谓不精彩,当然,如果我们细究起来,吴承恩他老人家其实犯了一个常识性的错误:太上老君(老子)生活的年代,人类还没开始炼丹这项活动呢!事实上,炼丹术中的“丹”指的是丹砂,也就是天然的硫化汞,现在我们知道,汞是一种毒性很大的重金属,而由丹砂炼成的“丹药”的毒性也就可想而知了,各种武侠小说中出现的迅速增强功力的“九转大还丹”也是类似的东西,事实上,“还丹”就是指金丹,而这“九转”就有讲究了,指的是先使硫化汞,也就是丹砂受热分解成硫和汞,再让硫和汞化合成硫化汞,如此往复九次,九转大还丹即大功告成,以今天的眼光看,“九转大还丹”的炼制只是一个硫化汞分解又化合,化合又分解,来回折腾的过程,而且相当之不低碳,不要说增加几百年的功力了,不减寿十年已经是老天开恩了。

当然,虽然炼丹术士们的行为在现在的人们看来相当的无知,但是,要知道,一切的认知过程都是从“无知”开始的,也许未来的人们看今天我们的科学研究时的感受就如同现在的我们看古人“炼丹”活动。

客观的说,炼丹术士们也确实取得了一些认知上的进展,例如火药的发明,同时,中国的炼丹术经由阿拉伯人传入欧洲,也产生了较大的影响,并间接的促进了化学的产生,盛赞浙大为“东方剑桥”的李约瑟博士就有一个不为人知的道号“丹耀”,其来源就是炼丹术。

说起来,炼金术应该也算是中华民族的一项“非物质文化遗产”了,只是由于长期以来被打上了“伪科学”的标签而一直为人们所轻视,但是我想,炼金术的发展历程对我们的科学研究应该是有启示作用的,能够起到“以古鉴今”的作用,本文将对中国古代的炼金术做一个简要的分析,由于精力与篇幅的限制,只能是“管中窥豹”,但是我希望它能起到一个“可见一斑”的作用。

炼丹术中的化学全解

炼丹术中的化学全解

孙思邈《太清丹经要诀》
• 孙思邈(581—682),其著述以医学为主,今存 《备急千金要方》、《千金翼方》各三十卷。其 炼丹著作多已失散,现仅存《太清丹经要诀》等。 此书记有不少化学上的重要成果,如《伏雌雄二 黄用锡法》一条,非常明确地介绍了用雄黄、金 属锡制作彩色金(SnS2)的方法:雄黄(As4S4) 十两,末之,锡三两,“铛中合熔,出之。入皮 袋中揉使碎,入坩埚中,火之。其坩埚中安药了, 以盖合之。密固,入风炉吹之。令锅同火色,寒 之。开,黄色似金”
Δ HgS+O2=Hg+SO2
陈少微在此书中提到的“销汞”法 Hg+S=HgS (即用水银和硫磺制取丹砂的方法)。
• 2 铅化学成就 • 铅霜(醋酸铅)→铅粉(碳酸铅)。古代 妇女化妆“著粉太白”之“粉”;彩陶、 瓷器上的彩釉。 • 黑铅经焙烧,初成黄丹(PbO),继成铅 丹(Pb3O4)。黄、铅丹倍受丹家青睐。
抽砂炼汞
பைடு நூலகம்• 自然界中是有天然水银存在的,但产量极。 据记载,春秋战国时期和秦代的帝王墓中 都放置了大量水银,且战国时医药中也已 用到水银,同时也兴起了鎏金术,估计那 时已经从丹砂烧炼水银。最初是用简陋的 低温焙烧法,反应为:
• 汞的产率很低,而炼丹家们居然摸索到了 借助某些手段促进HgS的分解:
三、中国炼丹术的化学遗产
• • • • • 从丹砂中升炼水银。 HgS+Fe=FeS+Hg↑ HgS+Pb=PbS+Hg↑ HgS+Cu=CuS+Hg↑ 汞与玄黄(铅丹Pb3O4)、硫黄(S)加热, 又生成红色的氧化汞,或重新返回成红色 丹砂。这就是“还丹”。 • 合成了粉霜(HgCl2)和轻粉(Hg2Cl2)。 二者成了疡科之圣药。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学期校公共选修课2011-2012结课论《中国古代化学史及文物保护修复》文赵颖彪学生姓名8031210128 号学机械电气化工程学院所属学院业农业机械化及其自动化专14-1 级班农机塔里木大学教务处制.中国古代炼丹术及其化学成就揭示了物质可中国古代化学取得了令人注目的成就,对物质及其变化的认识上,摘要:制法和鉴定方法)(在化学实验上,炼丹家们掌握了一些物质的性质、分、运动、守恒的规律但中国古代化学也留给我们不少在化学工艺和技术上发明了火药、金属的冶炼和造纸术等,缺憾,值得我们深思。

关键词:古代化学;炼丹术;化学发展;成就在化学领域中,中国古代劳动人民取得了惊人的成就,其中火药、陶瓷、造在对物质的认识上体现了唯物辩证的观金属的冶炼和炼丹术等令世人瞩目;纸、中国古代化学取其中对物质的存在方式和近代的化学理论有着惊人的相似,点。

本文就对中国古代炼丹术及其在化学上的作用作粗略的阐得了这么辉煌的成就。

述。

一、中国古代炼丹术的产生和成就中国古代炼丹术的产生1.1在远古时代,火的使用不仅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条件、居住条件,而且这个最初的化学实“万物践,为古代炼丹术奠定了客观基础,因为那时人们无法理解风雨雷电等现象和灾害,有灵”的观念十分强烈。

进入阶级社会以后,统治阶级利用“鬼神”恐吓,麻痹人民。

最初的化学萌芽也被他们用以维护他们的统治,随着生产力的提高,人们的物质生活日益丰富,万世霸业的欲望更加强烈,统治阶级梦想长生不死,追求长寿和永生的愿望随之产生和增强,于是神仙传说大兴,便开始了长达千年的寻仙求药活动。

(前《·传》据载,是古人为求“长生不老”而炼制丹药的,这种方术在我国起源很早,有“重追延命方”,240)(约前305-前《枕中鸿宝秘苑书》179-前122)在他的中说,战国时内容怎样现在已那部书也早已散佚,看来这可能是我国古代丹方之祖。

但是这方不传于世,(福)对求“仙药”和派方士徐市经无从查考。

不过,有方士向荆王献“不死之药”的记载,可见我国炼丹术在先秦时期的确已经开始率童男女几千人入海求“仙人”的事叙述很详细,)以更大的规模求仙求药,并采纳方士的建议,在87156-前萌芽。

到西汉时期,武帝(前从此以后,炼丹之风就在封建统治阶级中开始盛行,并且经宫中设立丹灶,亲自从事炼丹。

久不衰,一直发展到宋元以后,因此历代都出现了许多烧丹炼汞的术士。

是带有冶金性质的无水加热法。

炼我国古代炼丹的方法可分火法和两种。

所谓火法,主要、丹家魏在中说,他那时有《火记》六百篇,讲的就是这种火法。

但是这部书早已失传,内容、炼(干燥已经无从查考。

据晋以及比较晚的炼丹著作的记载,火法大致包括缎(长时间)、伏(加、飞(又叫升,就是升华)、熔(熔化)、抽(蒸馏)物质的加热)、炙(局部烘烤)热使药物变性)等方法。

红色硫化汞一经加这种研究用的就是火法。

炼丹术最早的研究材料可能是,就是红色,,水银和硫磺化合生成黑色硫化汞,再加热使它升华,就又恢复红色硫热就会分解出(汞)化汞的原状。

所生成的水银,是金属物质却呈液体状态,圆转流动,容易挥发,显得和寻常物质不同。

东汉以前炼丹术有两个不同传统:一是致力寻找;二则试造黄金。

东汉时两个传统汇合为一,炼丹术家尝制长生不老药,而促成两个传统结合的因素实与医药发展有关,因此许多著名炼丹家如、陶弘景等同时是大医药家。

葛洪对炼丹术和早期的化学贡献保留在.)及它们的制炼方法。

《》内,纪录了许多长生不老药(如太清丹、金液以上是一种流传已久的信仰,更指出凡人也能脱胎换骨成神仙,此变形可用阴阳五行的理论作解释。

,这是古代的鼎”在春秋战国时期,是的盛世,诸子百家争鸣,生产也达到鼎盛时期。

说到“烹饪器,也是记载功勋的礼器,传说黄帝造九鼎,鼎就成了传国之宝。

考古发掘的文物,如《周礼)和铸造技术都已达到极高水平。

有名的司母戊方鼎,说明在当时冶炼青铜(铜锡合金规则。

“六齐”考工记》中就已经记载了合金成份不同而性质不同的鼎本是煮肉汤和食品的器具。

但这时人们就希望在鼎中也能炼出一些别的东西。

传说的女婿萧史就在宫中炼丹,他曾经炼成“飞雪丹”给秦穆公的女儿擦在脸上(实际上是炼成的铅粉)。

他也许可以算是最早的化学家。

在汉代是炼丹兴起的时期,虽然真金没有炼出来,却制成了多种貌似黄银和的假金。

更发现了许多种化学反应,最主要是铅、汞、硫、砷等之间的反应,还创造了各种炼丹仪器和提炼药品的方法。

到了东汉时期,编著了一部炼丹术的著作《参同契》,这是世界公认现存的最古老的炼丹书(外国现存的最老的炼金术著作是圣·马克书稿,是公元十世纪的抄本)。

实际上《参同契》是魏伯阳钻研总结了前人大量的炼丹书“火记六百篇”后总结的理论著作,他把物质分为阴阳两大类,提出要产生新物质必须阴阳配合,同类物质在一起是不会化合的。

他还指出如果是“药物非种、分剂参差、失其纪纲”时,那就会“飞龟舞蛇,愈见乖张”,这实际是炼丹过程中发生爆炸的情况(这正是炼丹家发明的前奏)。

晋代葛洪编著的《抱朴子》也是有名的炼丹书,葛洪指出这些隐语严重阻碍了炼丹成果的正确传播。

此后,注释药物隐名的著作成为炼丹的指导书。

到了唐代,几乎各代皇帝都喜欢炼丹术,在这时中国的炼丹术发展到全盛时期,许多炼丹著作有了更实际的内容,并且也很少用隐语了。

这时中国炼丹术也传往,促进了的发展。

而阿拉伯炼金术后来又传入欧洲,几经演化发展,终于形成了现代科学的重要门类——化学。

1.2在中国炼丹术主要的一些化学原料及其化合物的有以下几类:汞化学汞是炼丹术中最重要的金属,因此关于它的化学反应和化合物研究得最多。

①硫化汞:中国古代的炼丹家由丹砂(即硫化汞)升炼水银,曾取得丰富的经验。

其中由硫黄和水银再升炼出红色硫化汞这件事,在化学史上有重大的意义:不仅是一项最早的无机化学合成工艺,而且是用合成方法确定一种物质(丹砂)化学组成的最早范例,也是人类对可逆化学反应认识的开端。

葛洪在《抱朴子内篇》中说“丹砂烧之成水银,积变又还成丹砂”。

这是古代炼丹家对该可逆反应的简单概括。

关于合成丹砂的明确记载,最早见于隋代方士苏元明《太清石壁记》(现存本为唐人楚泽编)的“太一小还丹方”。

在唐代以后的中国炼丹术著作中“升炼灵砂”仍占重要地位,入明以后称人工升炼的丹砂为“银朱”。

②氧化汞:它可能是较硫化汞更早制得的人工制品。

《神农本草经》说:“水银……镕化(加热)还复为丹。

”《黄帝九鼎神丹经》中的“神符”、“柔丹”、“伏丹”都是在土釜中加热水银制得。

这些“丹”实际上都是红色氧化汞,当时人们把它误认作“丹砂”。

陶弘景最先明确区分了这两种红色的丹药。

明代以后,氧化汞广泛用作疡科药,称为“红升丹”,因为那时是用水银、硝石、白矾三味混合升炼而成,又称“三仙丹”。

它的纯度很高,不含游离水银。

③氯化汞:它的合成是中国古代汞化学中重大成就之一。

氯化高汞俗名升汞,中国古代称为粉霜、霜雪;氯化亚汞俗名甘汞,中国古代称为轻粉、水银粉。

由于它们都和)或直接用丹砂(是白色结晶,古时常发生混淆。

中国古代炼丹家很早就将水银、硫黄.戎盐、绿矾(或白矾)一起升炼,以制取甘汞;如配方中再掺入硝石或胆矾,则可制得升汞。

大约前者在东汉时先制得,后者在东晋时制得。

这两种人工制品后来都成为重要的药物,并有多种配方。

清代曾把升汞定名为“白降丹”。

铅化学商代的墓葬中发现有各种铅器和铅戈,说明中国当时已会炼制和使用铅。

炼丹术中也常将铅及其化合物作为实验对象。

①铅粉:中国最早的人工铅制剂是铅粉,即碱式碳酸铅。

铅粉的出现可能始自殷代,因为当时用铅器贮酒,低浓度的酒易发酵变为乙酸,乙酸与铅作用生成的乙酸铅,在空气中吸收二氧化碳后,便会沉积出铅粉。

战国时,铅粉已普遍用作化妆品。

《周易参同契》里说:“胡粉(即铅粉)投火中,色坏还为铅”;《抱朴子·论仙篇》说:“胡粉……是化铅所作。

”这说明汉晋之际对铅粉与铅的互变关系已有较多认识。

铅粉自古以来就用作颜料、化妆品和药物;汉代以后又成为制釉原料和炼丹要药。

②乙酸铅:中国古时称作铅霜,实际上往往是铅粉制造工艺的第一步产物,所以制得可能较早,但关于它的制备方法的记载则较晚,最早见于唐代问世的一些丹经,称为“玄白”。

铅霜之名最早见于北宋苏颂的《图经本草》。

③氧化铅:金属铅在空气中焙烧即得氧化铅(PbO),中国古称黄丹,其色泽金黄,受到早期炼丹家的重视,称为“玄黄”。

若将黄丹以猛火加热,即变为橘红色的铅丹(PbO),43秦代已用作红色颜料,因其色红似丹砂,也被炼丹家视为炼丹大药。

汉末或晋代发明了用硝石、硫黄和金属铅炼制铅丹的方法,称为硝黄法,纯度较高。

《名医别录》对该法已有记载。

明代又有改进,采用硝石、矾和金属铅合炼的制法,称为硝矾法,生产效率大为提高。

宋代以后,则普遍作为灰吹法炼银的副产品而取得。

砷化学中国古代医药和炼丹术中很早就利用了含砷矿物,其中有雄黄(AsS)、雌22黄(AsS)、礜石(FeAsS)、砒黄(不纯的砒石)等;后来又利用了信石(AsO,信州产者3322良)。

长沙马王堆三号汉墓出土的帛书所记载的医方中有“冶礜石”和“燔雄黄”,是在空气中焙烧礜石和雄黄,所得升华产物就是人工制造的砒霜。

①雄黄和雌黄:它们初时用作颜料。

宝鸡西周墓出土的丝织物上的黄色纹痕,表明就是以雌黄着色的。

东汉时有疡科“五毒方”,以石胆、丹砂、雄黄、礜石、慈石(即磁石)在土釜中合炼,所得药物的成分为升华的雄黄、砒霜和少量的硫酸亚汞。

《神农本草经》把雄黄列为中品,礜石列为下品,说明对它们的毒性和医疗效用已有一定的了解。

雄黄和雌黄在炼丹术中始终被视为炼丹要药。

《神农本草经》中说,炼食雄黄可使人轻身神仙。

《黄帝九鼎神丹经》所记载的“神丹”就是升华提纯的雄黄。

②砒霜:至迟到隋代时,中国炼丹家已知焙烧雄黄制得纯净的砒霜。

唐代著名医学家兼炼丹家孙思邈在《千金药方》中最早用它治疗疟疾、牙痛等病,因其毒性猛烈,称为“貔霜”。

较晚的本草学著作则写作“砒霜”。

雄黄、雌黄、砒霜在炼丹术中所以受到重视,还在于它们在炼金实践中用作“点化药”。

③单质砷:中国古代砷化学中的最大成就为单质砷的制得。

孙思邈《太清丹经要诀》中有以雄黄、雌黄与金属锡合炼的丹方,在密闭坩埚中升华的产物即单质砷。

南宋方士们将砒霜和草木药或蜜合炼,得到了“色如银”或“如黑角色,甚硬”的单质砷晶体,称为“死砒”、“伏砒”或简称“砒”。

可以说,在化学史上是中国炼丹家最早发现了元素砷。

矾化学中国古代在染色、医药、炼丹术中都曾广泛地应用各种矾,包括绿矾(FeSO·7HO,又名青矾,用于染黑,所以又称皂矾)、白矾[KAl(SO)·12HO,又名明22424矾]、黄矾〔KFe(SO)(OH)〕、胆矾(CuSO·5HO,唐代以前称石胆)。

234624①绿矾:为中国制取和应用最早的一种矾。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