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量输血方案在大出血和凝血病早期的应用研究
严重创伤患者大量输血治疗对凝血功能的临床研究

严重创伤患者大量输血治疗对凝血功能的临床研究【摘要】目的:探究严重创伤关注大量输血治疗对凝血功能的影响。
方法:选78例严重创伤患者,根据不同输血量分为对照组(39例,给予少量输血治疗)与实验组(39例,给予大量输血治疗),对比两组治疗效果。
结果:治疗前,两组患者在血红蛋白与血小板计数两项指标对比中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项指标对比中,实验组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明显,P<0.05。
两组在输血治疗前凝血功能水平对比无统计学意义,P>0.05;输血治疗后实验组的凝血功能指标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明显,P<0.05。
结论:在严重创伤患者中给予大量输血治疗,有利于提高患者的凝血功能与血红蛋白浓度,降低血小板水平,其治疗效果较佳。
【关键词】严重创伤患者;大量输血治疗;凝血功能;疗效严重创伤通常是由爆炸、高处坠落、交通事故等因素引起的,患者出现严重创伤后由于失血量较大,容易引起体内血红细胞水平显著下降,对其携氧能力造成较大影响。
如果患者没有采取及时有效的治疗,容易出现缺氧情况。
在治疗过程中需要及时输血处理,而输血量不同,会导致患者治疗效果不同。
基于此,在对患者治疗过程中应合理制定输血量,确保治疗效果最佳,避免出现凝血功能障碍[1-2]。
在本研究中,对严重创伤患者的大量输血治疗情况进行分析,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研究对象为78例严重创伤患者,均在2021年2月至2022年2月入院,根据不同输血量分为对照组(39例,给予少量输血治疗)与实验组(39例,给予大量输血治疗)。
对照组中,男性24例,女性15例,年龄20-68岁,平均为(51.23±3.64)岁。
疾病发生因素:交通事故21例,高处坠落9例,钝器击打4例,其他5例。
实验组中,男性25例,女性14例,年龄21-69岁,平均为(52.37±3.86)岁。
疾病发生因素:交通事故22例,高处坠落9例,钝器击打3例,其他4例。
大量输血方案MTP+

大量输血方案MTP+概述大量输血方案MTP+ (Massive Transfusion Protocol Plus) 是一种应急血液管理方案,用于治疗大出血引起的严重失血病情。
本文档介绍了MTP+方案的基本原理、应用范围以及实施步骤。
基本原理MTP+方案旨在提供快速、有效的血液输注,以维持患者的生命体征和恢复血容量。
其基本原理包括:1. 早期识别:通过临床评估和实验室检查,早期识别严重失血病情。
2. 快速启动:一旦确认需要大量输血,立即启动MTP+方案。
3. 快速输注:尽快输注适量的全血、红细胞悬浊液和凝血因子等血液组分。
4. 补充辅助治疗:根据患者具体情况,补充输注其它辅助治疗药物。
应用范围MTP+方案适用于下列情况:- 外伤性大出血- 手术后并发症引起的失血- 出血性疾病等实施步骤1. 根据临床病情判断,确定是否需要MTP+方案。
2. 立即通知血库,申请相应的输血血液组分。
3. 收集患者血液样本,进行实验室检查,包括血型、交叉配血等。
4. 启动MTP+方案,按照预定输注比例开始输注适量的全血。
5. 根据患者出血情况和实验室检查结果,调整输注比例和补充辅助治疗药物。
6. 持续监测患者生命体征和血液指标,调整输注速率和治疗方案。
7. 实施完毕后,及时记录并上报输注情况和效果。
注意事项- MTP+方案应由经验丰富的医务人员操作。
- 在实施MTP+方案时,需注意监测患者的充分循环和凝血功能。
- 输血过程中应密切观察患者反应,及时处理可能出现的输血反应或并发症。
根据临床实践,MTP+方案在应对大出血失血疾病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
应急血液管理的及时和有效是保护患者生命的重要措施之一。
探究大量输血对严重创伤患者凝血功能产生的影响

探究大量输血对严重创伤患者凝血功能产生的影响目的:探究严重性创伤患者接受大量输血的临床治疗后其机体凝血功能的改变情况。
方法:自2012年1月~2013年1月期间,在我院接受大量输血的治疗的严重性创伤患者共42例作为此次的研究对象,严密观察和记录患者血细胞的相关以及血凝相关指标,并于术前1d、术后1d、术后3d对相关指标进行测试,分析指标的变化情况从而判定接受大量输血治疗对严重性创伤患者机体凝血功能的影响。
结果:PLT指标水平术后1d显著低于术前,且术后3d与术前水平仍存在较大差距(P<0.05);HCT指标水平于术后1d、3d均显著高于术前水平;HGB指标水平术后1d显著高于术前(P<0.05),术后3d与术前水平仍存在一定差距。
APTT、PT和TT各项数值术后3d改善情况明显优于术后1d,但是均未达到术前水平(P<0.05)。
结论:针对严重性创伤患者接受大量的输血治疗后,因其血小板数量大大减少,凝血因子活力下降,机体的凝血功能也相对下降,应做好相关的指标监测,以免发生血障碍等不良状况影响患者生命安全。
标签:大量输血;严重性;创伤患者;凝血功能;影响创伤因素导致的死亡人数较多,是导致多数人群死亡的原因;严重性的创伤患者如果出现流血过多,就会引起红细胞数量的大量减少,极易导致缺氧。
一般情况下,失血过多的创伤性患者必须接收及时的大量输血的救治措施,以稳定血容总量,维持机体正常的血液循环,然而大量的输血措施也会影响细胞的代谢速度,尤其是对患者机体的凝血功能产生直接影响,严重情况还会引发不良并发症现象的发生[1]。
自2012年1月~2013年1月期间,在我院接受大量输血的治疗的严重性创伤患者共42例作为此次的研究对象,探究分析接受大量输血治疗之后其机体凝血功能的改变情况,取得较为满意的临床效果,现将此次研究结果作如下报告。
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自2012年1月~2013年1月期间,在我院接受大量输血的治疗的严重性创伤患者共42例作为此次的研究对象,其中男性21例,女性21例,最小年龄为20岁,最大年龄为50岁,平均年龄(35.5±0.5)岁。
大量输血方案

大量输血方案近年来,随着医疗技术的不断进步和人口的增加,对大量输血方案的需求也越来越大。
大量输血方案是一种治疗严重贫血、疾病或创伤导致的血液丢失的方法,可以迅速补充失血并维持患者体内的血液循环。
本文将探讨大量输血的意义、适应症、注意事项以及最新的研究进展。
一、大量输血的意义大量输血方案在一些紧急情况下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血液是人体中重要的营养和氧气供应来源,当患者失血过多时,及时进行大量输血可以迅速恢复血管内的血浆量,稀释血液中的毒素,并保证组织和器官能够正常运行。
此外,大量输血方案还能够提供足够的血小板和凝血因子,防止患者出现致命的凝血功能障碍。
二、大量输血的适应症大量输血方案适用于以下情况:1. 严重创伤:如大规模出血、危及生命的创伤等;2. 大面积烧伤:烧伤导致的体液丧失严重,需要迅速补充;3. 治疗癌症:某些癌症治疗过程中可能会引发严重贫血,需要进行大量输血;4. 放射治疗或化疗:这些治疗方法常常会导致血小板减少、贫血等现象,需要输血;5. 其他严重出血等紧急情况。
三、大量输血的注意事项大量输血方案虽然在一些危急情况下是必要的,但也需要注意一些问题:1. 供血者筛选:供血者应符合相关安全标准,确保输血过程中传播疾病和产生其他不良反应的风险最小化;2. 输血溶液选择: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血液成分输注,包括红细胞悬液、新鲜冰冻血浆等;3. 监测治疗反应:在输血过程中,应密切监测患者的血压、心率、氧合情况等指标,并根据需要进行调整;4. 避免并发症:输血过程中可能会出现一些并发症,如输血反应、感染等,需及时处理和预防。
四、大量输血的最新研究进展在大量输血方案的研究中,科学家们正在努力改进和创新。
以下是一些最新的研究进展:1. 人工血液:科学家们正在研发人工血液,以替代传统的血液输注,这将减少输血风险并提高输血的效果;2. 休克疗法:休克是一种严重的血液循环障碍,科学家们正在研究利用大量输血方案来治疗休克,以提高患者的生存率;3. 个体化输血方案: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和需要,科学家们正在研发个体化输血方案,以提高治疗效果和减少不必要的输血;4. 输血替代物:为了减少供血者的需求和输血的风险,科学家们正在研究和开发可代替输血的替代物,如人工血液、血红蛋白等。
大量输血实施方案的研究进展

大量输血实施方案的研究进展大量输血是抢救大失血、严重创伤患者的一种重要手段,其输血方案是近年来的研究热点,关键在于探讨输注的血液成分比例如何搭配。
本文拟就近年来关于大量输血方案的研究作一综述。
Abstract:Massive blood transfusion is an important means to rescue the great loss of blood,severe trauma patients,the blood transfusion program is a hot research topic in recent years,the key lies in the discussion of the proportion of blood component transfusion to match. In this paper the recent research concerning massive blood transfusion program review.Key words:Massive blood transfusion;Whole blood;Component blood transfusion一直以来,大量输血(Mass transfusion,MT)并没有一个明确的定义。
医学院本科教材《临床输血学检验》(第3版)认为MT主要包括以下情况:①患者24h输注血液量达到患者自身总血容量以上;②3h内输注血液量达到患者自身总血容量的50%以上;③1h内输入多于4单位红细胞制剂;④失血速度>150ml/min;⑤失血1.5ml/(kg·min)达20min以上[1]。
近年来,以杨江存为主的大量输血现状调研协作组对MT进行了重新定义,该协作组认为大量输血指的是成人患者在90%[3]。
因此,现代MT方法的关键在于及时补充血浆、血小板以遏制止血障碍引起的微血管出血[4]。
早期产后出血高危病人的大量输血方案

早期产后出血高危病人的大量输血方案产后出血是全球范围内导致产妇死亡的重要原因之一。
早期产后出血的定义是发生在分娩后24小时内的出血。
子宫胎盘每分钟循环血液量大约有700ml,所以分娩后在正常止血机制失调的情况下,较易出现危及生命的大出血。
产后出血的主要原因有子宫收缩弛缓、病理性胎盘植入、流产后宫内残留物、子宫破裂、产伤及先天或获得性凝血障碍等。
产后出血病人的复苏与重度创伤的复苏类似,其目标是迅速控制出血和恢复氧供。
目前的创伤血液复苏方案一般主张采用序贯疗法,首先输胶体液来补充血容量。
然后,输注红细胞恢复携氧能力。
再输注凝血因子和血小板恢复生理性止血机制。
快速恢复血液各组分是确保组织充分灌流及防止酸中毒、凝血障碍、低体温等的必要条件。
补充足够量的血浆对于大失血病人避免稀释性凝血障碍尤为重要。
我们对于创伤急救所使用的大量输血方案是采用血液打包输注:包括6U红细胞、4U血浆(液态或新鲜冰冻)和1U单采血小板。
所有血液成分通过电子编码系统组合成一个血液包,在15分钟之内送至手术室、产房或急诊科。
大量输血方案见图 1。
图 1 大量输血方案急性血液复苏一般采用红细胞、血浆、血小板(RBCs: plasma: and PLTs)6:4:1打包输注方案,临床医生要积极预防稀释性凝血障碍。
针对胎母我们启用了这一新的大量输血方案,在此阐述3个成功案例。
病例1:患者:女,49岁,亚洲人,怀孕9次,分娩4次,无早产,4次流产, 4个孩子存活。
孕妇怀有双羊膜腔和或双绒毛膜的双胞胎,在妊娠期33周因阴道持续性出血疑似慢性胎盘早期剥离而入院。
在妊娠期35周第六天开时出现胎儿心率异常和阴道间歇性出血,状况不缓解,而后进行低位横切剖腹产。
产妇送到术后麻醉恢复室5分钟后,阴道出血增加,使用子宫收缩剂无效。
患者出现低血压,迅速将其推入手术室进行刮宫术。
因为患者血型为B型,但没有立即可用的B型FFP,FFP从解冻到运送需要45分钟。
随采用本大量输血方案初步复苏后,产科医生进行了子宫切除。
大量输血方案在产科大出血患者中的应用观察

大量输血方案在产科大出血患者中的应用观察引言:产科大出血是一种常见的临床急症,严重威胁孕产妇生命和健康,也是困扰临床医生的难题。
在处理产科大出血的过程中,输血是重要的临床治疗手段之一,能够快速补充失血量、缓解失血性休克、维持组织器官正常代谢功能,降低死亡率和病残率。
但是,大量输血增加了术后并发症和感染的风险,同时也存在着资源浪费和医疗费用上升等问题。
因此,如何在科学合理地应用输血的同时,尽可能地减少输血量,提高治疗效果和临床安全性,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
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8年至2019年收治的22例产科大出血患者的临床资料,包括患者的年龄、婚育史、病史、孕次、分娩方式、失血量、输血量、输血次数、输血指标,记录输血前后的生命体征、血液学指标,以及输血相关并发症和病死率的情况,统计应用大量输血方案的治疗效果,分析应用大量输血方案在处理产科大出血患者中的临床价值和应用意义。
结果:22例产科大出血患者中,21例分娩方式为剖宫产,1例为顺产,平均失血量为2300ml,平均输血量为6100ml,平均输血次数为6次。
输血指标依次为红细胞比容、血红蛋白和血小板,分别为19例、19例和15例。
大量输血方案中给予红细胞悬液11例(平均输血量为4700ml),血浆9例(平均输血量为3100ml),血小板6例(平均输血量为1300ml),全血6例(平均输血量为1400ml)。
患者输血后生命体征和血液学指标均得到明显改善,但同时也出现了5例输血相关并发症,包括发热、过敏反应、感染等。
总体病死率为4.5%。
讨论:大量输血在产科大出血治疗中具有重要地位,能够快速补充失血量、改善微循环和肝肾功能,但是也存在着一定的风险和副作用,如输血相关反应、感染、出血等。
因此,应用大量输血需要严格的输血指征和临床判断,而且应尽可能地减少输血量和输血次数。
在临床实践中,为了尽可能降低输血量,可采用以下措施:1、减少失血:在防止出血方面,孕前和孕期定期检查,及时处理产程并发症和产后并发症,尽早诊断和处理,积极维持微循环通畅,降低产科大出血患者的失血量和输血指标。
创伤大量输血治疗方案的研究进展

创伤大量输血治疗方案的研究进展输血是创伤救治中的重要措施,许多学者建议制定大量输血治疗方案(massive transfusion protocol,MTP) 来指导输血及相关的治疗。
MTP 是以标准流程的形式指导大出血和创伤性凝血病的治疗,涉及浓缩红细胞(RBC)、新鲜冰冻血浆(FFP)、血小板和冷沉淀输注以及重组Ⅶ因子(rFⅦa)的使用时机、剂量和目标等等,需要创伤外科、急诊科、血库、检验科和麻醉科等部门的通力协作。
已有的大量实践证实,实施MTP可以减少血制品使用总量,提高输注效率;减轻创伤性凝血病的严重程度;降低脏器功能衰竭发生率、改善严重创伤患者的生存率;可能减少输血相关的并发症。
MTP的实施中也存在诊疗标准不一致、血液成份的最佳输注比例不明确、对早期死亡的大出血患者的作用不确切等问题,需要进一步研究和解决。
1.实施MTP 的目的创伤患者中有9%需要输注血液制品,严重创伤者输血的概率更高、总量更多,虽然接受大量输血的创伤患者生存率较前有所改善,但总体生存率仍仅为60%,早期纠正凝血病在创伤复苏中至关重要。
对于严重创伤的活动性出血,在积极手术止血的同时,应尽早使用血液制品以补充凝血因子和血小板。
但以往大部分的复苏策略始于单纯使用浓缩RBC和晶体液,只是在输注一定数量RBC后才开始补充FFP、血小板和冷沉淀等凝血底物,不能有效地纠正凝血功能障碍。
另外,输血相关的并发症也不容忽视,包括低体温、酸碱失衡、电解质紊乱、枸橼酸盐中毒以及传播HIV、肝炎病毒等血源性疾病。
输血相关的急性肺损(transfusion-related acute lung injury,TRALI)也越来越受到关注。
此外,大量输血会抑制机体免疫功能,增加感染和多器官功能衰竭的发生率,与患者的不良预后相关。
MTP的提出正是基于上述问题,其目的在于减少血液制品输注量、提高输注效率、早期纠正创伤性凝血病和减少输血并发症。
2.MTP 的启动标准3%~4%的创伤患者需要接受大量输血,MTP正是适用于这些伴有活动性出血的严重创伤患者。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大量输血方案在大出血和凝血病早期的应用研究
发表时间:2017-08-23T14:46:48.057Z 来源:《航空军医》2017年第11期作者:付蓉[导读] 在大出血和凝血病早期实施大量输血方案治疗可有效预防患者发生凝血病,有效评估患者的凝血状态。
(岳阳市二人民院输血科湖南岳阳 414000)
摘要:目的探讨在大出血和凝血病早期实施大量输血方案治疗的方法和临床效果。
方法选取2016年1月至2017年1月我院收治的大出血和凝血病早期患者20例,对其进行大量输血方案治疗,观察其在治疗前后的各项血液因子变化情况。
结果治疗后患者的PT、INR、APTT 及Fib指标较治疗前均显著更优,组间有显著差异,P<0.05,有统计学意义。
结论在大出血和凝血病早期实施大量输血方案治疗可有效预防患者发生凝血病,有效评估患者的凝血状态。
临床应加以重视并推广。
关键词:大量输血方案;大出血;凝血病早期;应用方法;临床效果输血主要用以抢救大量失血后的病情急危的患者,补充血液虽然可以有效抢救患者,但大量输血后患者易并发凝血功能障碍,酸中毒等不良症状,导致其在抢救成功后仍有较高的死亡率。
做好大量输血指导方案的优化,可在保证抢救效果的同时提高患者的生存率,并节约血源,降低输血风险[1]。
为了研究在大出血和凝血病早期实施大量输血方案治疗的方法和临床效果,本文特对20例大出血和凝血病早期患者进行了治疗相关的研究分析,得到如下结论: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资料选取于2016年1月至2017年1月我院收治的20例大出血和凝血病早期患者,其中有男性12例,8例女性,最小年龄22岁,年龄最大62岁,平均(41.13±3.1)岁.全部患者中有创伤例输血10例,产科输血2例,普外科输血8例。
大量输血方案判定标准:在输注6U去白细胞红细胞悬液后仍需行输血治疗时则启动大量输血方案。
所输注血液的类别有去白细胞红细胞悬液(RBC)、新鲜冰冻血浆(FFP)、冷沉淀等。
1.2治疗方法患者收治入院后在医务人员进行紧急商讨后制定治疗方案及大量输血方案,大量输血方案具体为:①方案1:RBC4-6U,FFP4-6U,;②RBC4-6U,FFP4-6U,PLT6U,如Fib<1g,加以10U冷沉淀;③RBC 6U,FFP 6U,PLT 9U,冷沉淀10U,然后补充重组人凝血因子Ⅶ0.1mg/kg;④RBC:FFP:PLT=1:1:1输注。
1.3观察项目和指标(1)观察比较大量输血方案治疗前后患者血红蛋白(Hb)、血小板(PL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国际标准化比值(INR)、凝血酶原时间(PT)、纤维蛋白原(Fib)指标变化情况。
(2)治疗前后输注不同红细胞(RBC)后PT变化情况。
(3)治疗前后输注不同红细胞(RBC)后APTT变化情况。
(4)治疗前后输注不同红细胞(RBC)后INR变化情况。
(5)治疗前后输注不同红细胞(RBC)后Fib变化情况。
1.4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18.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
2结果
2.1 全部患者在治疗前后各项血液指标变化情况经过观察发现各项血液指标治疗后均显著优于治疗前。
P<0.05,有统计学意义。
具体见表1.
2.2 全部患者在治疗前后输注不同量的RBC时PT、APTT、Fib的变化情况
经过观察发现,在治疗后,RBC输注量超过15U时,PT值明显升高。
P<0.05,有统计学意义, 2.3 全部患者在治疗前后输注不同量的RBC时PLT的变化情况
经过观察发现,在治疗后,RBC的输注量和PLT的变化成反比,输注量越高,PT值下降越大。
3.讨论
已有大量研究证实,大量血液输注对于提升紧急复苏患者的生存率有显著的效果,故早期检验患者的各项客观试验指标,早期判断其是否需要大量出血,对于规范紧急复苏和大量输血程序有显著的效果。
在临床实际工作中,早期判断患者需要行大量输血治疗的难度较大。
临床经验丰富的医生结合各项实验室检查指标可有效判断出患者需行大量输血治疗,及时做好大量输血准备,进行个体化输血治疗,对于控制大出血、预防急性创伤性凝血功能障碍意义重大[2]。
为患者输注红细胞治疗主要是因为红细胞具有携带氧气的能力,输注标准为患者输血量达自身血容量30%-40%,必须立即行输血治疗的标准为失血量超过40%。
在血红蛋白指标上,输注标准为患者Hb含量不足70g/L,Hb指标在70-100g/L时,结合患者贫血程度、心肺功能,年龄等因素决定是否行输血治疗[3]。
治疗时,不论启动哪一个大量输血治疗方案,其RBC均不超过6U,因为输注RBC越高,患者越易发生凝血机制改变,死亡率升高。
在完成一个大量输血方案治疗后立即检测患者血常规变化情况,但检查所得结果中RBC和血红蛋白指标难以反映患者具体的失血情况,为保证患者生命,应在检查结果出来前,行比例大量输血,以降低患者死亡率[4]。
FFP中含有全部的凝血因子,主要用以治疗多种凝血因子缺乏,急性或活动性出血,严重创伤,纠正已知凝血因子缺乏。
在24-72h 内,FFP的输注量不宜超过RBC的输入量。
每进行一轮大量输血治疗后测量一次血常规指标,预防因为凝血因子减少发生的凝血障碍[5]。
在RBC输注量达15U时,即可考虑输注PLT治疗,如行血常规检查发现PLT下降明显,应适当升高PLT的输注量,以有效降低死亡率。
冷沉淀的输注主要用于治疗严重出血,治疗原则为补足Fib含量。
当RBC输注量达10U时应考虑输注冷沉淀,以有效纠正因子缺乏。
冷沉淀输注后可有效减低RBC的输注量,并快速提升Fib浓度[6]。
综上所述:在大出血和凝血病早期实施大量输血方案治疗可有效预防患者发生凝血病,有效评估患者的凝血状态。
临床应加以重视并推广。
参考文献
[1]王康,王长奇,欧阳福桂等.大量输血方案在大出血和凝血病早期的应用研究[J].重庆医学,2017,46(10):1352-1354.
[2]王吉文,王连,张茂等.创伤大量输血治疗方案的研究进展[J].创伤外科杂志,2013,15(1):79-82.
[3]周跃,顾怀金.早期止凝血管理治疗创伤性凝血病的疗效研究[J].临床输血与检验,2016,18(5):455-458.
[4]王丽萍,童宝琴.产后大出血产妇大量快速输血后并发症的观察及护理[J].医学信息,2013,26(5):278-278.
[5]邵丹,张玉芬.大失血患者的输血与护理[J].医学理论与实践,2013,26(1):84-86.DOI:10.3969/j.issn.1001-7585.2013.01.058.
[6]曹琴艳,张力,陈剑等.严重产后出血患者的大量输血治疗[J].现代妇产科进展,2014,23(2):124-128.。